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道门法则-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景致摩开了门,恭恭敬敬道:“老都管来了。”将赵云楼迎入房中。
  房内还坐着一位,却是西真武宫方丈杜腾会。杜腾会笑着站起身来,稽首道:“老都管好。老都管有事,我就先告辞了。”
  见这两人凑在一起,赵云楼脸色不郁,也懒得跟他多说,只是点了点头,任杜腾会离去。
  景致摩重新换了一壶新茶,给赵云楼端上来,赵云楼沉吟道:“你那篇策论我是仔细看过的,很有年轻人的干劲。但会不会有些过于强硬了?”
  景致摩正色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显酷烈手段,怕将来埋藏大隐患。若说是有干天和,将来上天罪罚,都在我一人之身,为了道门大业,我愿不惜此身。”
  赵云楼缓缓点了点头:“你既然有这份心思,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如今总观已经议定,松藩新设道宫,在松藩道宫之下,再建四座道院,其中红原的道院行特殊治策……关于红原的道院,你有什么想法?”
  景致摩道:“听说这是赵致然的建议?”


第七十章 对问
  红原三部设立特区之计,出自君山庙祝赵致然的策论,这一点已经在提调署中有所风传,景致摩听说这件事也不稀奇。只是上头没有明说,下面的人也只能猜测。
  赵云楼点头:“不错,很年轻的一个人,同样有干劲,也有本事。听说你一直对他有所成见……”
  景致摩道:“我的确不喜此人。”
  “为何?除了……那件事以外,还有别的原因么?”
  “身为馆阁子弟,好生去炼他的长生就是,为何非要干涉十方丛林的俗务?馆阁不得干涉十方丛林,这条规矩莫非是白订的?订立了也不用遵循?”
  赵云楼问:“他是哪一年入的无极院?”
  “嘉靖十二年。”
  “当时他可是馆阁修士?”
  “……不是……”
  “他为受牒道士是哪一年?”
  “嘉靖十三年。”
  “那时,他可是馆阁修士?”
  “……不是……”
  “他升静主是哪一年?升方主是哪一年?任君山庙祝又是哪一年?”
  “……”
  “那时他可是馆阁修士?”
  “……不是……”
  “他入华云馆时,可曾如他人一般,向无极院递交辞道书?”
  “……不曾……”
  “我再问你,他现在是不是依然为无极院君山庙的庙祝?他有没有以华云馆的名义,处置过君山庙的事务?有没有以华云馆名义,向无极院、西真武宫指手画脚?”
  “……没有……”
  “那我问你,既然他一直以十方丛林受牒道士的身份做事,也从来没有以华云馆的名义指手画脚,那你怎么说他触犯了馆阁不得干涉十方丛林的戒条呢?”
  景致摩满脸胀红,脸色很是难看。
  赵云楼忽然间感觉心中畅快了很多,满意的将茶水饮尽,又道:“先不说其余,今天过来找你随便谈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你不要放在心上。”
  “是,老都管放心,我晓得。”
  “说说吧,你对松藩地区的道院设置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
  景致摩精神一振,沉吟片刻,侃侃而谈:“松藩地区往日如一片散沙,这是因战事的缘故。如今大军得胜,将战线推进到白河一线,有白河天险为堑,后方便算是稳了,八年前白马山为夏军偷袭的惨败再不会重演。”
  赵云楼点点头,道:“说重点。”
  “是。故此,我以为,道院的设立,当与总督府协商,争取做到一致。比如将小河庙、藩州庙、永镇庙升格为道院,与红原特区一道,作为松藩的四座道院。”
  赵云楼眉头挑了挑:“藩州庙?我记得藩州庙比松州庙差远了,为何不是松州庙?”
  景致摩道:“松州庙是松藩地区最大的道庙,我意以松州庙为根基,扩建为整个松藩的道宫。否则新建一座道宫的话,徒耗钱粮不说,时间上也要拖沓不少,不符合总观尽快整合的要求。”
  赵云楼对此倒是比较赞同,道:“难得你有这份心。那各院人选呢?包括红原特区的方丈,也都说说。”
  “是。我潼川府张高功经义很好,我想推荐过去做高功。”
  “唔,似乎记得此人当年是潼川院试的案首?”
  “此人满腹才华,读书读得很苦,中了案首之后,因对道经很感兴趣,于是毅然投身道门。我敢说,三千道藏尽在其胸,他对经义的认知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接着说,还有谁?”
  “西真武宫的廖都厨。”
  “平平无奇的一个人,为何举荐他?”
  “此人胜就胜在一个惟命是从之上,做起事来一丝不苟。”
  任何一个身为上位者,都需要几个能够惟命是从的下属,这样的下属不问为什么,只问什么时候开始做。
  对景致摩的选择,赵云楼也算理解。因道:“继续。”
  于是,景致摩又点了几个人名,有些是他现在潼川府紫阳宫的下属,有些是他当年在龙安府西真武宫的同僚,其中甚至还有夔州出身的道士,令赵云楼稍觉放心。
  有这么十来个人帮衬,一个新道宫的架子便搭起来了。
  赵云楼暗想,难怪张云兆当年大力培养此人,此人真是称得上一个“稳”字。
  说完了道宫内部搭架子的人选,赵云楼让他接着说四座道院的监院人选。相比于道宫的三都和八大执事,这四个监院人选分量更重一些。
  景致摩因此也慎重起来,每说一个人,就要思索片刻。
  赵云楼就静静的听着,中间不时发问,也仅仅是问为什么,而不做倾向性陈述。
  听到最后一个名字的时候,赵云楼问:“为何是赵致星?”
  景致摩道:“赵门头为人可亲,与人相处极善,之所以把他安排在永镇,是因为叠溪千户所部民较多,我相信他可以很好的处理各部之间的关系。”
  赵云楼追问:“既如此,为何不放在红原特区?按照你的说法,与红原三部打交道的事情,不是他更擅长吗?”
  景致摩道:“那里不同,我认为更需要的是强硬手腕。既然总观已经定了‘特区’的布道方略,我也不好擅自变更,但我认为这已经稍显软弱了,所以应当选择一个敢于开创、心志坚定者去红原,我认为安悦太乙院的曾致礼就很合适。他一手扑灭过苗部之乱,所以我想让他去红原当方丈,至于红原的监院,是不是由总督府委任?会是谁?”
  “总督府还没有做出决定……还有吗?”
  “还有几个人,我觉得也适合去松藩。”
  “说说?”
  “黎州水合庙的庙祝兰致合、君山庙祝赵致然……”
  赵云楼愣了愣:“赵致然?”
  景致摩点头道:“赵致然此人,我是心有芥蒂的。但老都管宽心,我景致摩非是因私忘公的人。既然老都管已经讲得很明白,赵致然的身份与总观戒令不相违背,那我举荐他又有何不可?”
  赵云楼问:“你打算举荐他做什么?”
  景致摩道:“赵致然当年在无极院时,月考、岁考皆为一等之列,入门一年便超过了很多学经多年的同门,由此观之,其对道经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功课也必然是极其扎实的。而他在君山庙的几年里,屡屡于治策上皆有创举,能够提出很多新奇的思路来,这一点我必须承认,我不如他。”


第七十一章 何为胸襟
  景致摩承认自己不如赵致然,这句话让赵云楼对他的恶感又褪去几分,点头道:“你有这份胸襟,也算难得。”
  忽问:“前几日,提调署内传言赵致然策论极佳,这话是不是你说的?”
  景致摩点头承认:“的确是我所言,也是我的真实想法。只是不知怎么流传了开去。”
  赵云楼摆摆手:“传开便传开吧,也不是什么坏事。你接着说。你打算让他去松藩哪个地方?是去哪个庙当庙祝?”
  景致摩道:“不去庙里,也不去院里,而是去道宫。”
  赵云楼皱眉:“他在君山庙做得如此出色——信力簿你也看了,全省乡庙第一,超过了青城庙。举荐他去道宫做什么?”
  景致摩道:“举荐人才,当然是要举荐他做最合适的事务。我认为,他的大才远远不是一个道庙能够容纳的,但是让他去道院,连跳两级,却又与成例不符,且年纪轻轻,容易遭嫉,反而是害了他,此非我道门用人的本意。”
  这话说得大义凛然,倒令赵云楼一时间不好回答。
  景致摩微笑道:“在我看来,他功课扎实、经义精深,治策如此新奇,思路如此开阔,最合适他的地方,应当是经堂之中。除了可以专心学问,提出符合整个松藩卫适行的好策略,还可以带出一批学问好、有见识的人才,岂不是比困居一隅强上百倍?因此,我想举荐他为道宫经堂的静主——这个值司,他当年在无极院也做过,想必轻车熟路。他若想做事,以道宫经堂静主的身份,我让他专责一项,岂不是更名正言顺、更有高度?”
  经堂静主,这是整个道门十方丛林中最清贵的职司之一,每一个静主的将来,都是很大一片光明锦绣的前程。李云河、赵云楼、景致摩等人,当年都是从经堂中走出来的,要么经主、要么静主,这样的履历,也为他们之后的一帆风顺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更何况,松藩地区即将设立的道宫,要比别处州府道宫高半格,赵然如果当了静主,相当于无极院三都的级别,而且更加尊贵。
  作为相互间“仇视”的其中一方,景致摩此举,算得上相当大度了。
  不,不仅仅是大度,而是胸襟开阔,极有气魄!
  赵云楼满心狐疑的打量着眼前的景致摩,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赵云楼回去后,便将自己和景致摩的一席谈话原模原样告知了李云河。
  李云河听罢,捏着茶盏良久不语。
  赵云楼想了想,问:“莫非他想拉拢赵致然?一个府宫监院,即将登上省观三都一级,有这个必要么?渝府的刘师弟当日为他和宋致元、赵致然缓颊之时,他的话可不是这么说的,没过几天,就能唾面自干?”
  李云河忽道:“劳烦师弟,再走一趟,把这番话告诉赵致然,看看他是怎么说的?”见赵云楼有些不解,缓缓道:“不在山中,其实更加难以见识真貌。”
  赵云楼似有所悟,点着头要出去,却又被李云河叫住:“你去不好,想听真话,师弟还是去找宋致元谈吧,把这些话告诉宋致元,其余什么都不用讲。”
  赵云楼去寻宋致元的时候,水合庙的庙祝兰致合正在赵然的房中,他是专程过来拜访赵然的。
  因为赵然头上有“馆阁仙师”的光环,所以兰致合的态度很是恭敬。
  赵然对这位在困境中依然做得很出色的庙祝很有好感,与之详谈甚欢。
  道门总观是以信力值总量来排名的,殊不知这种排名方式其实并不全面,赵然在看总量的时候,习惯脑补一个人均值,只可惜信力簿上没有各地的人口数量,只能在合适时机自己去收集。
  询问了黎州水合村的人口情况后,赵然对这位兰庙祝的能力又高看了一眼。水合庙所在的水合村及周边山区,人口加起来大约两千多人——具体数目兰庙祝也说不清,这倒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理念问题。
  按照这个数目推测下来,如果取中间值的话,水合庙的人均信力值,嘉靖十九年约为十三圭。君山庙的人均信力值则为二十五圭,大概是水合庙的一点九倍,不到两倍的样子。
  当然,赵然计算君山庙人口的时候,是把西线和东北线两条道路沿途的百姓,包括青口镇那一千多人,都纳入进来计算。如果单纯计算君山本地百姓,人均信力值则超过三十圭。
  这么一算,水合庙的成就其实是相当了不起的。要知道,君山地区赵然的投入是多少?水合地区兰致合又能投入多少?二者的投入量相差巨大,不是一个等级上的水平。
  如果这么比较,依旧找不到清晰概念的话,可以再拿同为无极院辖下的龙山庙来对比。
  龙山庙覆盖人口八千多,嘉靖十九年信力值为六万二千,全省排名第五十三位,处于中间档次。估算人均值,则不到八圭,只有水合庙的三分之二。
  可是百姓的生活水平呢?明显要比水合山区强上一个档次!
  因此,兰庙祝很敬佩排名第一的赵然,赵然对兰庙祝也高看一眼,两人互相汲取经验,相谈甚欢。
  也不知过了多久,宋致元登门了。
  兰庙祝骇了一跳,对他来说,一府道宫的监院,那是平日望之而高不可及的存在,没想到还冲自己微笑致意,真是有点晕眩啊。
  这位庙祝倒也有几分眼力架,知道宋大监院必有事情,于是赶紧告辞离去。
  宋致元问:“此人是谁?”
  赵然道:“黎州水合庙的庙祝。”
  宋致元毫无印象,略有些茫然:“你在黎州还有朋友?”
  赵然道:“也是这次大议事认识的,他做了个发言,很有意思。”
  宋致元点了点头:“排名前十吧?黎州那个地方,能排到前列算是相当难得了。”
  赵然道:“排名倒数第六。”
  “嗯?”
  “虽是第六,但其中内容大有可观。”于是赵然便将自己估算的人均值情况跟宋致元讲了一遍。
  宋致元大感兴味:“以前在看总量排序的时候,也会大致评估一下其规模和富庶情况,但从来没想过信力还能有人均值这么一说……总量比人口……有意思,很有意思。”


第七十二章 第一次谈话
  简单聊了几句,赵然问:“师兄有事找个人吩咐一声便是,我过去就好了,怎么亲自登门?”
  宋致元“嗤”笑一声:“都在一个院子,抬脚便到,找什么人吩咐?你我之间,别玩虚的。”
  赵然嘿嘿一乐:“主要是想去师兄屋中蹭点茶喝,师兄带来的剑门茶是好东西啊。”
  宋致元摆摆手:“回头自己去拿就是了……之所以过来找你,有件事跟你谈谈。”
  “师兄请说。”
  “想不想去松藩?”
  赵然眼睛亮了,这次大议事中,他着实是卖了把子力气,又是献策“提半格”、又是上书搞“红原特区”,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在川省几位大佬跟前表现表现自己,努力往前进步啊。
  眼见着宋致元特意跑来问自己愿不愿意去松藩,以他的经验,必然是上头有人发话了,这就是准备提拔前的第一次谈话嘛,看来自己没有平白努力一场,终于到了收获回报的时候了!
  “为了道门大业,师弟我不惜此身!”赵然毫不犹豫,大义凛然且态度坚定的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回答完毕,又立马追问:“却不知是哪里?是否红原三部?以师弟我的想法,最好能去龙白部,龙白部人丁最多,形势最为复杂,我过去之后正好发挥所长……”
  吧啦吧啦就是一通海侃。之所以选择龙白部,的确如赵然所言,该部人口最多,达到三万余人,比整个君山地区还要多两万。如果能主持龙白部的道庙,就凭这人口基数,未尝不会是另一个君山,赚起功德来也容易些。
  在宋致元面前,赵然说起话来可没有丝毫心里负担,真是有什么说什么。这种关键时候必须亮明自己的态度,扭扭捏捏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说什么服从安排的套话,上头还以为怎么安排都可以。
  只要亮明态度,就算最后不能如愿,至少上头安排的时候,也会多少照顾一下本人的意愿和情绪,多少给点补偿。
  宋致元打住他的话头,道:“不是去当庙祝,是去当道宫经堂的静主,干你的老本行。”
  赵然顿时失望不已,这一下子内心就开始激烈斗争起来。道宫的经堂静主,相当于道院的八大执事,和赵然现在这个庙祝级别持平,但松藩要高上半格,就相当于道院的三都,或许可以助他解开《先天功德经》的第二章。但如果真去了,他失去的也很多,君山庙肯定是不能再干了,能不能帮助金久坐上君山庙祝的位置,他一点信心都没有。
  金久目前只是受牒道士的身份,在君山庙中也没有设置属于他的职司,所以严格来讲,金久回到无极院后,依然是普普通通的受牒道士,要想骤然拔至庙祝的位置,相当于连跳两级,这个难度相当大。
  可如果不是金久住持君山庙,君山的政策还能延续吗?交还给无极院,赵然的功德力必将受到极大损失,而到了松藩当静主,能挣多少功德,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去红原三部做庙祝,损失的功德力还有补偿,去道宫里做静主,去哪里补偿呢?
  翻来覆去想半天,左手右手都难以割舍啊。当然,如果只能取其中之一,他最终的选择必然还是答应去做静主——无论如何,先把黄冠境破了再说。
  大道上的每一步,都耽搁不起,他已经在羽士境停步不前了整整两个多月,这已经很久了。
  就见宋致元笑眯眯的望着自己,赵然若有所悟:宋师兄这笑容很诡异啊,莫非还有后情?
  “能不能换一个?呃……师弟我还是比较喜欢务实的,当静主过于务虚了,不能一展胸中抱负啊。”赵然试探着问道。
  宋致元摇摇头:“不能。”
  赵然很委屈:“为何不能?这么尊贵的道职,留给更需要他的人,不是很好吗?红原三部的庙祝是不是都定好人选了?监院师兄可以去问问那几个定好的人选,我拿经堂静主跟他们换,看他们乐意不乐意。”
  宋致元板着脸道:“胡说,这还能换来换去的?”
  赵然分辨道:“我就是那么一比方,什么人合适什么位置,上头心里没点数吗?”
  宋致元道:“人家就觉得你干经堂静主非常合适,觉得你功课扎实、经义纯熟,还时常有奇思妙想。之前还到处赞扬你的策论功底,自承比你不如。”
  赵然被这一通夸,有点不好意思:“原来前几天那么多人跑来问我策论,是上头表扬的啊,我还说呢……谁啊这是?是赵都管还是岳同署?还是李监院?师兄帮我向他们分说一二,师弟我没那么大才华……”
  “是景致摩。”
  “谁?”赵然顿时目瞪口呆。
  宋致元微笑不语,两人就这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良久,赵然眨巴眨巴眼睛:“师兄,别跟我开玩笑啊,师弟我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没开玩笑,的确是景致摩,你去松藩道宫任经堂静主一事,也是他举荐的。”
  “师兄……你觉得,他有那么伟大吗?”
  “不然呢?如何解释?”
  “是不是定了,由他出任松藩道宫的监院?”
  “我听赵老都管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这样。”
  “这么一来我就懂了……我很看好你,我提拔你,来,在我眼皮子底下乖乖做事,看我怎么收拾你!收拾完你你还不能到处去嚷嚷——众所皆知,我一直看好你,可惜你自己不争气!”
  宋致元乐了:“你想多了吧?”
  赵然叫冤:“师兄你还笑?啊?还笑?不信你试试,回复李监院,就说我赵致然自认无德无才,景致摩的举荐我当不起,我哪儿也不去,大不了我上辞道书,咱们看看他会怎么办,好不好?”
  宋致元一笑,点头道:“好,我去回复赵老都管。”
  “这事儿是赵老都管向师兄转达的?”
  “是,就在刚才,跟我说完后便来找你了。”
  原来不是李监院,是赵老都管,那就还有缓和的余地,赵然忙纠正道:“等等,师兄别说辞道书的事情了,就说我哪儿也不去,我乖乖当我的小庙祝。”
  宋致元答应着,起身出去。
  赵然不放心,又追出来喊了一句:“师兄,记得千万别提辞道书的事啊,就当我没说过。”
  宋致元冲身后摆摆手:“我省得!”


第七十三章 名单
  宋致元很快就将赵然的答复告诉了赵云楼,赵云楼便原话告知了李云河。
  李云河笑道:“我听宋致元说过,赵然是个官迷,官迷无所谓,愿意做事就好。但他宁愿放弃晋升道职的机会,也不愿意在景致摩手下做事,这说明什么?”
  赵云楼道:“两个人之间的仇隙,根本没有化解的可能。”
  李云河又道:“既然如此,师弟,你说世上真有那么大公无私的人吗?”
  赵云楼摇头:“我没见过。”
  李云河点点头道:“赵致然虽然是个官迷,但至少知道进退,算得上聪明。景致摩想要赵然去松藩,赵然不想去,那就让景致摩换人吧。”
  身为一省道门的最高领袖,李云河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重大事务之上,不喜欢、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消耗在猜疑人心上头。
  在他看来,用松藩地区的归属来交换一个省观级别的三都,委任景致摩主持松藩的布道事务,也并非不可接受,只要景致摩迅速到位,把该做的事情赶紧做起来,其他都好说。
  景致摩和一个小小的庙祝之间的恩怨,并不在他的关注视线之中。
  一个道宫经堂静主而已,赵致然不想去,景致摩应该心里有数了,再动别的脑筋,非智者所为,川省那么多道士,景致摩可以再去挑一个,这件事就当过去了。
  至于赵致然,回头还是按原计划安排就好。
  按照总观的要求,李云河很快就召集岳腾中、赵云楼和周峼,再次议决松藩地区的人选问题。
  对道门的重要人事任命上,周峼插不上嘴,他的出席,更多的是代表川西总督府“意思意思”,表示到场了。
  景致摩是岳腾中提议的,李云河在没有更好人选的情况下让步接受了,赵云楼虽然心里还是不舒服,但也没有公然反对,这项任命便算通过了。
  剩下的,基本上就是走流程的事情。一省“三都”级别的道职,应当先交留守在玄元观的另外两位“三都”点头认可,然后提请总观同意,这就算是正式人选的提名。
  按照道门的“公推”议程,景致摩经过松藩道宫的公推之后,就可以正式“升座”。
  松藩道宫的公推,应由松藩道宫所有受牒道士,以及松藩地区各县道院的方丈、监院一起参与。但这座道宫目前尚不存在,连道宫的名字都没有,自然没法公推。
  但这个问题也好办。上书总观的时候,把情况说明一下,让在场参与大议事的所有道士,一起来个投票公推就行了。
  景致摩的提任文书很快就以飞符发往青城山,玄元观的两位“三都”签名之后,一并报送总观。
  总观那边回复得也非常快捷,仅仅三天时间,便同意景致摩为松藩道宫的监院人选,让玄元观尽快完成公推仪式,可谓极其高效。
  同时,总观宣布,川西道门提调署于即日撤销,相关人员各自返回本地,令岳腾中为公推仪式的监度师,待公推完成、监院升座之后返回总观。
  诸事底定,李云河正式和景致摩进行谈话,听取他对松藩地区道门各处道职的人选安排意见,同时还要确立松藩道宫以及四座道院的正式名称。
  因为属于道门的内部事务,周峼没有到场,只有赵云楼和岳腾中作陪。严格意义上,随着提调署的裁撤,岳腾中已经没有发言权了,但他作为接下来召开的公推仪式的监度师,李云河还是将他请了过来,一起参详。
  景致摩进到内书房,很恭敬的向在座的三位打了招呼。再过几天,一俟公推仪式完成,正式“升座”之后,他便是与岳腾中和赵云楼一个级别的“大佬”了,仅比李云河低半格。所以在座的三人对他都很客气,纷纷起身和他互相致意。
  都坐下后,赵云楼先开口道:“致摩,没想到当年那个跟在张师弟身后的年轻人,如今竟然到了这个地步,真是不易啊。”
  景致摩谦逊道:“还要等公推之后才作得数。”
  岳腾中开玩笑道:“那有什么区别?走个过场而已。”
  赵云楼感慨道:“全川省第一个致字辈的省观级高道,见到了你,这才感到自己老了。”
  岳腾中补充道:“算上整个大明,你也是排进了前三,的确不容易。”
  景致摩道:“这是各位长辈的提携和错爱,致摩一定努力,不负各位长辈的厚望。”
  李云河道:“好了,客气话不说了,咱们说正题。松藩地区一宫四院,我们几个拟了一份名目,你看看有什么意见?”
  景致摩接过来迅速扫视一眼,念道:“天鹤宫,好名字。飞龙院、龟寿院、灵蛇院、白马院……唔,别具一格、简明易懂,对当地蕃民来说,也比较形象、威武,容易为人接受。我没有意见。”
  李云河道:“那就这么定了,你回头再报一份红原三座道庙的名字上来。”
  接下来,就是天鹤宫八大执事、三都的人选,其中三都由玄元观定夺,八大执事报备审核即可。这些人构成了天鹤宫的框架。
  天鹤宫的方丈,则没有提及,景致摩不希望有人和他在松藩并驾齐驱——哪怕只是名义上的,玄元观更想把此事压一压,将来再寻机把这个道职拿到手上。
  然后是四座道院监院的名单,这份名单同样只是报备,属于景致摩的权责范围。其中,赵致星赫然在列,被拟任为驻永镇的灵蛇院监院。
  最受人关注的红原特区白马院的方丈一职,则由曾经平息过苗部叛乱的安悦县太乙院监院曾致礼出任。
  景致摩显然做足了功课才来的,报送的人选很恰当,不仅有能力,而且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显示出很高的大局观。几人商量了一会儿,只是调整了一个三都和一个典造之后,便全盘同意了这份方案。
  议事进行到这里,李云河终于长出了一口气,道:“辛苦了十天,终于完成了这桩大事,从此以后,松藩天鹤宫便是川省道门正式一员了。”
  几人说笑了一阵,景致摩又道:“监院,我还想请调几个人去松藩听用。一个是黎州的兰致合,我打算让他去龙白部当庙祝,一个是龙安府的赵致然,我想让他去天鹤宫经堂任静主,还有一个……”
  赵云楼脸色瞬间就垮了下来,道:“致摩,我前日不是跟你说了么?赵致然请辞你天鹤宫静主一职,他不想去。”


第七十四章 官话的威力
  见赵云楼黑着脸,景致摩脸上却仍旧挂着恭敬的微笑:“老都管上次和我说过以后,我也考虑了很久,总觉得以他之才,不去做这个位置实在是太过可惜。”
  赵云楼很想发火,但还是忍住了,道:“我已经跟你说过,他不想去,没有强迫他去的道理。”
  景致摩不紧不慢道:“以我看来,都是为道门、为大明做事,去天鹤宫为静主,比他在君山当庙祝应该强上不少吧?为何他不去呢?莫非是惧险畏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以为,此人能力虽强,但品行却是很不堪了,我想他也不会是这样的人吧?”
  赵云楼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