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限战役-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汉的李雄早已称帝,后来虽然朝贡东晋,也称臣,但仍然保留帝位。所以,刘云这次讨伐成汉可有理由了,第一是李氏僭越称帝,第二则是控诉李寿的暴行,刘云则率领正统的大汉军队吊民伐罪,解放蜀中百姓。
这一次,蜀中百姓仍然十分欢迎刘云的部队,不只是因为这是中原王朝的正统部队,也就是“官军”,或者说“王师”,更因为刘云的军纪如铁,秋毫无犯。没办法,系统士兵嘛,当然这次部队里也有一部分“真的士兵”,这些士兵掺杂在系统士兵中,都是百战余生的精英,掺杂系统士兵之中参战,是为了经受更多真实战场的训练,日后能编成一支“特种部队”。系统士兵所采用的一些战术,目前还不能大规模推行,例如使用各种攀登器具趁夜偷袭攻城,因为大部分人的身体素质达不到,只有少数精英能用。
汉军逼近绵竹,成汉惊恐,李寿也坐不住了,匆匆忙忙组织了五万人前去防守绵竹关。绵竹关是成都的最后屏障,如果绵竹丢了,那么成汉必亡。当年蜀国灭亡之时,诸葛瞻战死绵竹,然后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谵便全家自杀殉国了,蜀国上下也都商议着投降,可见绵竹关是多么重要。
汉军与巴氐军队在绵竹关对峙,成帝李寿(历史上李寿废成建汉,但这里与主角的王朝冲突,所以并没有改)登上绵竹关观察,只见关下黑压压的一大片军队,个个都铠甲精良,刀光闪闪,两百步外还矗立起数十座高大建筑,不知是什么东西(其实是井栏,这里是微型井栏部署后的产物),这批大军杀气森森,似乎马上就要将他吞噬。李寿回过头反观自己的军队,一个个都十分害怕的样子。听说汉军入蜀之后势如破竹,无人可挡,攻陷梓潼之后成军干脆望风而降,少数逃兵逃回绵竹关和成都,口口相传,愈发把汉军渲染得十分恐怖,对成军士气影响极大。
李寿看见双方如此光景,汉军就像一群猛虎,成军却如一群羔羊,根本无法抵抗。忽然,李寿想到了一个主意,他平时自恃勇力,而且颇通诗书,知道楚汉争霸之时,项羽曾经向刘邦提出单挑这件事,于是他准备提出和刘云单挑。李寿听过刘云身为杀神,曾化为恶鬼斩杀数万羯赵士兵的事情,他觉得这完全是扯淡,是刘云授意手下编造的谎言,只为了神化刘云自己。而且从关上看下去,汉军前头骑着高头大马、身穿黄袍的文弱男子想必就是刘云,此人手持佩剑,想来并非用于厮杀,而只是发号施令,李寿估计刘云只是文弱书生,所以便鼓起勇气站到城头,大声道:“哪个是刘云?我是成国皇帝李寿,请汉国皇帝刘云出来答话!”
刘云颇为诧异,两军马上就要交战,他已经准备让井栏上的士兵射击了,没想到此时对方主将竟然要说话。于是刘云手持佩剑,策马上前。刘云的佩剑是他称帝后用的,原本他喜欢背着封魔刃到处走,但称帝之后群臣都说这样有失天子风度,杀气太重,于是他就换了这样一把礼仪用的佩剑。
李寿见刘云上前,便道:“兀那刘云,你我身为双方主将,可敢与我一决雌雄?!”
刘云一愣,没想到这家伙竟然要单挑,他还以为对方是提条件或者骂人的呢。想到这里,刘云便哈哈大笑起来。汉军众将士也都听到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把那李寿当白痴了。
江峰更是笑得前俯后仰,口中道:“笑、笑死我了,我军所有的将领加起来都不敢跟陛下单挑,没想到这家伙……哈哈,真是蠢猪一头!”
李寿不知道关下的汉军笑些什么,总之不是什么好事。李寿面色铁青,但他说出去的话不可能收回,只好硬着头皮道:“刘云!难道你是个懦夫,不敢与我一战?”
刘云“刷”地拔出佩剑,遥指李寿道:“有何不敢?既然你要单挑,那你便放马过来,我求之不得!不敢出来就是乌龟儿子王八蛋!”
“可恶!刘云欺我太甚!”李寿怒火上涌,下令开关迎敌,他带着几个将领,数千士兵摆开阵势,自己便在前面与刘云单挑。
李寿手持长枪,斜指刘云,现在他恢复了自信,轻蔑地道:“刘云,你自不量力,放着你的大军不用,竟敢与我单挑,真是自寻死路!等我打败你,整个中原就是我的了,哈哈哈哈!——”
“废话少说,放马过来!”刘云话声一落,那李寿便拍马冲过来。长枪远长于剑,马上交战,本来就是以长克短,刘云的佩剑还真奈何不了李寿的长枪。不过,佩剑奈何不了长枪,并不意味着刘云要败,相反,那李寿一枪刺来,刘云轻易地握住枪头,猛然一扯,那李寿没有及时收手,大叫一声,便被扯落马下,在地上打了几个滚。
成军士兵都惊呆了,几名将领拍马冲过来,欲救李寿,而刘云哈哈一笑,俯身抓起李寿,直接己方阵营里。
“休伤我主!哇呀呀!——”那几名巴氐将领怒火冲天地冲过来,江峰对此很不屑,一挥手,二十名重弩兵立刻上前,“嗖嗖”地射出威力强大的弩箭,这几名巴氐将领纷纷惨叫着落马。
刘云将李寿扔在地上,道:“李寿同学,你真是太蠢了,我原以为要先攻下绵竹关,再攻下成都,才能灭亡成国的,没想到你自己送上门来了,哈哈。”李寿痛苦地闭上眼睛,他现在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合便败,为什么要做出这种愚蠢决定。
擒下李寿,绵竹关上的守军立马投降了,刘云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绵竹关,很快,成都也投降了,至此,巴氐在蜀中建立的成国灭亡,李寿被处以死刑,因为他残害了无数汉人,他的家人则被送去劳改。
进入成都后,刘云找到了昭烈帝庙,这个时候还没有武侯祠,只有光秃秃的刘备陵寝在那里。刘云进入昭烈帝庙敬了几柱香,对刘备拜了几拜,心道:“虽然你只是这个时空里的刘备,严格地说不是我祖先,算了,还是拜你几拜,算是对我那个时空的祖先的敬意吧。至于武侯祠……我马上让人去修,还是按照原有的样子,修成君臣合祀吧。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对于刘备,也应该叹息一声‘既生备何生操’,若不是前期曹操将刘备压制过死,刘备也不至于晚年才宏图大展,但天时已经被曹操占据,最后仍然失败,可惜,可惜。”
攻占巴蜀并不意味着战斗结束,刘云的部队还需要继续推进,东至白帝城,在白帝城建立要塞,但并不进攻东晋,南则进军南蛮,此时的南蛮诸部臣服于东晋,但东晋并未派遣军队去南蛮,没必要把宝贵的兵力放在这种不毛之地。刘云攻占南蛮,一则为了战略上包围东晋,二则为了开发云南、缅甸这些地方。只要设立基地,购买大量系统农民,很快这些地方就会大变样,过几年汉人就可以大规模迁入,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而且在南蛮南部的作物还可以一年三熟,当然现在的蛮人是不懂这些的。实际上,加上刘云的“缩短农时”技能,这里就能一年四季产出,一年N熟。除了产出粮食,还有橡胶,这些橡胶在工业上可有大用。
第二十七章 西凉归附
341年11月底,复兴的汉朝灭掉巴氐,至此,中华大地上除了辽东鲜卑人的燕国之外,再无胡人政权。当然,整个国家还是处于分裂状态,有西凉的张氏政权,江南的东晋小朝廷,等着刘云去统一。
对于凉国和东晋,刘云暂时还不想打,毕竟打来打去都是内战,苦的都是汉族百姓,或许有其他办法。因此,刘云以中华正统皇帝的身份给凉国君主张骏写了一封信,因为之前凉国是向东晋称臣,但以现在的情况,将来统一中国的一定是汉朝,而不可能是东晋小朝廷。刘云再信中先是称赞了张骏积极向西域扩张的功绩,以及治理西凉百姓的政绩,然后就是劝他回归朝廷,最后还提到西凉有一人名叫谢艾,具有帅将之才,他希望能见见此人。与此同时,刘云不断往金城郡增兵,金城目前是汉凉边界的城市,几天之内就聚集了大军二十万,粮草军器无数,而且大军数目还在增长。由于胡人奴隶修的路,从长安调兵到金城所需时间已经大大缩短。
刘云在信中提到:“张公在胡人肆虐的年代依然坚定不移地坚守汉人衣钵,并且不断开拓进取,为汉人在西域的霸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西凉地广人稀,以一州之地的人力、物力来对抗西域诸胡,还远远不够,汉人在西域的统治还不稳固,因此我以大汉皇帝的身份邀请你回归汉人的大家庭。如果西凉重回汉庭,那么我将出兵西域,西出阳关征战四方。到时我任命你为安西都护府之都护,为我大汉征战西域,取得中亚霸权,并且镇守一方。若你仍然记得自己是炎黄子孙,请不要武力阻挡大汉收复凉州的步伐,那是以一州之力对抗全国,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你那样做,你将成为千古罪人。反之,如果你欣然回归,支持和平统一,那么你就是汉人的大英雄,彪炳青史……”
实际上,这套说辞很大程度上学习了后世劝说台湾回归的口气,刘云先礼后兵,先以较优的条件劝降之,同时屯兵于边境,做好武力收复的准备。凉国在内陆,是不可能挡得住汉朝大军的。
劝降的信使出发后,刘云心里有些忐忑不安,生怕那张骏丧心病狂般抵抗。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现在刘云也想来一回,就是不知结果如何。
像《三国志》那样的游戏,玩家去劝降一国,是很难成功的,特别是君主较有智谋的时候,那时不论你的实力比电脑强多少倍,甚至瞬间可攻下,那个君主也基本上不会投降。而且这游戏有一点十分不好,通常攻陷敌方都城之后,甚至抓获敌方君主,那么敌方又会立另外一人为君主,继续对抗,让人不胜其烦。这一点是非常不真实的,通常君主的全家都被抓住之后,由于没有后继之人,此时整个势力就该投降了。反正历史上基本没出现过那种“杀了一个还有一个,无穷无尽”的状况。不过,《三国志》还算好的,最恶心的是《三国“群妖”传》(三国群英传,因为里面出现无数妖魔鬼怪,所以称为群妖传),明明把对方所有的城市都攻陷了,敌方君主还带着几个兵满地图跑,就是不投降,碰到空城或空关口就占领,打了半天还打不死,非要四处围堵才能全灭,这简直是脑残嘛。
真实情况不会像游戏那样子的,现在汉朝与凉国的实力差距极大,加上条件并不苛刻,所以这次还是很有希望。
刘云的信传到姑臧(武威),张骏看了此信,神色复杂,犹豫不决,而凉国文武得知后俨然分为两派,文官多赞同投降,武官则要抵抗到底,此时的形势颇像三国曹操南征东吴时的情景。
凉国朝廷上吵闹不堪,张骏看得心烦,便退朝一个人思考。刘云在信中说得诚恳,还允诺保留他的王爵,但不能封为凉王,只能做西域王,或者调到中原某县当个有名无实的王,而且还可以让他统领军队,但不能统领原西凉军,必须统领中央军。这几点张骏都表示理解,因为帝王要控制手下,不能给人谋反的机会,让他离开原有地盘、原有军队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古来帝王心思难测,这一点张骏自己也知道,因为他也是这种人,帝王说的话,语气再诚恳,也不能轻易相信。张骏就不知道一旦他投降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或许刘云会秋后算账,不留一丝后患,因此张骏不能冒险。而如果举兵对抗,那只是螳臂当车上,即使一时获胜,也不能长久平安。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张骏对这“天下大势”的道理还是相当了解,西凉不可能独立于中原而存在,非但如此,连江南也迟早要被统一。
“唉!——”张骏长叹一口气,忽而凉州司马张耽进来了,便问道:“陛下因何故叹气?”
张骏叹道:“还能有什么事?不就是因为刘云的劝降信?如今我是进退两难啊。张耽,你觉得我当降还是战?”
张耽思索片刻,道:“陛下可是想效法东吴之事?”
张骏有些意动,但随即摇头道:“形势不同,形势不同呀!三国曹操之北军不善水战,东吴则履舟楫如平地,曹操焉能不败?而如今大汉兵强马壮,未尝一败,尤以攻城能力为长,昔日攻长安两日便下,前些日子攻巴蜀,所有关卡一日便下,西凉无险可守,怎能挡之?”
张耽道:“陛下既明白事理,为何如此担忧?莫非是为身家性命考虑?”
张骏不说话,张耽便明白就是担心这个了,便劝解道:“陛下,刘云此人礼贤下士,可称贤君,料想不会做出那种无耻之事。若陛下仍不放心,可效仿刘备赴东吴娶妻之大张旗鼓之计,可通告全天下,说陛下为了顾全华夏大局而降,如此一来刘云必不会不顾廉耻害陛下也。”
经张耽这么一说,张骏便想通了,站起身道:“好吧,我决定降汉。唉,可惜我张家在西凉的基业……算了,这次我便不为利,只为名吧。”
一个月后,张骏通告全国,接受汉庭的招降,被封为“西域王”,汉军不日将开赴西凉,换下以前的凉国部队,原凉国部队则接受整编,老弱者领钱回家,精壮者前往长安接受训练,改编成新军。
十万部队奔赴西凉,三十万系统农民则开始修路,从金城开始一直往西修路,计划修到玉门、阳关,待以后出兵西域再继续修下去,一定要改善交通,以加强中央对西域的控制。张骏离开武威,前往敦煌上任,这敦煌则开始实施大型改造,作为日后朝廷经略西域的重要据点。
就这样,刘云真正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西凉回归后,刘云立马让人去寻找谢艾,结果谢艾果然在敦煌老家,受召后千里跋涉来到长安见了刘云。
眼前这个谢艾,看起来只有二十来岁,一身青色长袍,看起来文质彬彬,风度儒雅,见到刘云之后,并未下拜,而是躬身施礼道:“草民谢艾见过陛下。”
刘云见此人不卑不亢,神色自然,心道:“果然是个人物,看起来明明是个文弱儒生,哪里想到他胸中自有百万兵。”刘云道:“免礼,朕听说你少年时便才名卓著,你可否给我说说,你都擅长什么?”
谢艾道:“草民惭愧,所谓才名卓著不过虚言,草民除了略通兵法之外,别无长处。”
刘云惊讶道:“你说你只是略通兵法?嗯,这我知道,你说自己‘略通’,必是自谦之辞。不过,难道你除了兵法就不会其他?例如治国之术,倘若让你当凉州刺史,你准备怎么做?”
谢艾道:“兵法之事,陛下谬赞了,草民真的只是略通而已。至于治国之术,并非草民所长,若让我治理一州之地,实在非我所能,就算不是一州之地,只是一县之地,我也无能为力。”
“这样啊。”刘云大为失望,本以为这谢艾是像王猛那样的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没想到只是个偏才,料想谢艾对政治也不太敏感,否则在原来历史上,谢艾也不会被冤枉而死了。谢艾和岳飞一样是冤死的,两人又都是护国有功,却被奸人所害。关于谢艾的记载不多,但岳飞的事情说明岳飞本身也不擅长政治,才会让奸人有可乘之机,将他害死。岳飞性格耿直,只擅长军事和武艺,却不明白朝廷的利害关系,不懂得如何跟政敌斗争。这就造成了他明明立下大功,在朝中却没有势力,还弄得无数人反对他,最后连宋高宗赵构也忌惮他,把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被人所害也是正常。若是岳飞有桓温那样的权势,想来即使北伐不能全功,也不会弄得如此下场。不过,抛开岳飞的为人不谈,宋朝的制度本身限制了武将的权力,因此武人要取得桓温那样的权势实在千难万难。南宋的灭亡,很大原因是朝廷的制度缺陷,让游牧民族有了可乘之机。
刘云又跟谢艾讨论了一下兵法,发现他果然有才,而且谢艾毫不留情地指出当初刘云大战石虎之时,虽然己方只有五万人,敌方有四十万,但仍有胜机,只是刘云用兵出现失误,和敌人硬抗,最后导致差点败亡,若非援军及时赶到,恐怕就这样挂了。刘云心中苦笑,心道谢艾说得没错,但当时系统给他诸多限制,让他施展不开手脚。或许换成谢艾统兵,五万人就足以打败四十万,那些限制束缚不了谢艾,但刘云没有这么天才,以前的“用兵如神”,基本是靠技能和心神,若被限制住了,就成了普通人了。这就是区别。
最后,刘云仍然给谢艾任命了官职,让他到敦煌以武官的身份上任,将来开拓西域才能大展拳脚。
凉州已定,汉朝对东晋实现了战略包围,且无后顾之忧,东晋小朝廷整日忧心忡忡,担心哪天北方就会攻过来。他们不再认为长江防线能防得住,因为每天都有不少船只在海上南北来往交易,这种交易禁也禁不住,更何况利国利民,所以晋廷对这种贸易行为采取了默许态度,但这也表示北军也擅长水战,甚至比南军还要擅长,因为他们造出了能航海的大船,而不是江湖用的平底船。晋成帝司马衍五岁即位,原本也只是个纯粹的纨绔子弟,历史上他在342年才22岁就挂了。但如今情况不同,从340年刘云即位开始,司马衍就整天担心北军南征,也不沉溺于声色犬马了,甚至还偶尔练一练剑,生怕北军攻来时没有丝毫反抗之力。由于被酒色侵蚀的程度比原来历史上浅一些,所以到了342年这家伙还生龙活虎。看来还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不料,刘云攻占巴蜀,降服西凉后,除了幽州和并州不时向辽东和塞外出兵,每次都是小打小闹之外,342年一整年竟然没有动过刀兵。东晋认为这是难以置信的怪事,刘云却知道自己的情况。如今汉国有系统士兵多达100万!但是,招募训练的士兵只有二十余万,全国人口除了300万系统农民(男女皆有,不会破坏平衡)之外,只有八百多万人,这已经加上巴蜀和西凉的人口了。这八百多万人中有一百多万是新生儿,劳动力数量并没有增长,若不是有系统农民和各种先进技术,恐怕劳动力缺乏就要成为社会问题。这种情况至少要过几年才会改善些,到时“解放前”(刘云把340年以前称为解放前,把攻占邺城的日子作为解放日,每年都全国庆贺)的少年成长为青年,就可以稍微弥补一下劳动力的缺口。所以,现在全国还很虚弱,距离强盛还早着呢。
另一边,刘云开始修大运河了,从广陵开始修,一直修到幽州的蓟城,而在济宁处开个分叉,延伸到洛阳。诸位可要问了,为什么不从扬州开始修,甚至从杭州开始修呢?因为广陵以南都是东晋的地盘。历史上隋炀帝修的大运河颇不合理,他直接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运河从南方开始,先修到洛阳,再从洛阳北上,浪费了许多路程,这里从中间开分叉就要合理多了。
不过,现在修运河的胡人奴隶只有五十多万,其余的在全国各地修路,这五十万人修运河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刘云临时调了三十万系统农民去挖土。现在,刘云开始打起日本的主意了,他想对日本发动战争,从日本掳掠人口充当奴隶,以弥补修运河的劳动力不足。
刘云查阅资料得知,现在日本应该处于大和时代,也就是古坟时代,其实就是日本的近畿地区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大和国,又称倭国,还处于奴隶制时代。现在的日本非常落后,历史上,公元四世纪后半叶开始,许多中国人因为国内战乱而逃到日本,这才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日本才从野蛮时代中脱离出来(文明上脱离了野蛮,但血液里的野蛮兽性千年不变)。但是,日本刚刚获得中原的生产技术,还不甚掌握,就开始向朝鲜谋求扩张,这个民族真是侵略扩张成性,没有实力时就这样,怪不得后来妄图称霸世界了。
当然,在这个时空里,中原已经统一,没有战乱,那么日本就不可能这么快摆脱奴隶制了。现在日本的生产力十分落后,全国人口才三四百万,如果刘云掳掠一番,那么这个岛国将永远无法发展起来。而刘云当然会这么做的。
********************************
求收藏,求票!
第二十八章 征服日本
长安的政务院里,刘云正和王猛商量出兵日本的事。
王猛十分不解刘云为什么这么痛恨东洋的那个倭国,那个撮尔小国十分愚昧落后,甚至比以前的南蛮还要落后,以前曾有零零星星的海盗登陆东南沿海,但都没能劫掠成功,倭国人又矮又丑,沿海的居民一眼就认出来了,而且他们自不量力,本身战斗力差还想攻占县城,所以每次这些倭国海盗都被轻易杀散。像这样弱小的蛮夷国家,刘云为什么要惦记着讨伐?
刘云看见王猛不解的表情,心中叹道:“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是不能理解现代中国人对日本的痛恨的,唉。那么,在这个时空里,就由我来断绝这个祸害吧。”刘云道:“我这不是考虑着挖运河的人手不够嘛,这个倭国好歹有三四百万人,搞他两三百万奴隶估计够用了。”
王猛惊讶道:“既然他们只有三四百万人,陛下如何掳掠两三百万奴隶?男子之数只有一半,除去老弱,能有一百万都不错了!”
刘云双手一摊,道:“怎么不能?我又没说只掳掠青壮,倭国男女都一律运过来,为了断绝后患,男的阉了,女的做女奴,老弱的不要,这不就至少有两百万奴隶了吗?”
王猛倒吸一口凉气,惊道:“陛下,这……这样做是否有伤天和?若然如此,不出几十年,倭人将不复存在矣!”
刘云道:“怕什么?不存在就不存在呗,那些丑陋猥琐的倭国人,留在世界上就是个错误,反正我又没屠杀他们,不会有伤天和的。再说了,他们当年对中国做了什么,如此不共戴天之仇,怎能不报?”
王猛当然不知道中日之间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但刘云总是记得的。从明朝的倭寇开始,到丰臣秀吉的侵略朝鲜,耗费大明的兵力,而近代则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侵华数十年,中国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将日本人赶出中国,期间更是发生了无数如同南京大屠杀那般的惨事。所以说中日之仇不共戴天,至今日本都想灭了中国。所以,这仇是一定要报的。
刘云又解释道:“景略呀(王猛字景略,虽然年未弱冠,但因为做官,所以提前取了字),你不知道,这个日本岛上拥有许多金矿,这些金矿都十分容易开采。而我们国家缺铜缺金,近年来货币的缺少已经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根据工商管理司的分析),几个月前从南洋运回了许多铜矿,铜的缺口可以弥补,但金还是很缺乏。所以,这个日本岛我们一定要占领,即使不占领,也要占领其上的金矿,或者驱使当地居民挖矿……呃,如果我们已经掳掠了他们的人口,那么只好移民过去了,把日本变成大汉的一个州,总之这些金矿一定要据为己有。”
听到金矿这个词,王猛顿时两眼放光,他身为宰相,负责许多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都要钱,可是管钱的财长是个死抠的老头,每天拿着账本和算盘算来算去,想从他那里挖出一笔钱,真是千难万难,每次都是磨破嘴皮子才答应,而且还要保证有赚才肯支出。现在在日本发现新财源,自然欣喜万分。王猛连连点头道:“陛下真是高瞻远瞩,既然如此,我对出兵没意见,我也赞同陛下的掳掠政策,嗯,倭人不必留在倭岛,全部迁来当奴隶,让我们的人去采那里的金矿,反正采矿技术不能让他们学去……”
这么一来,攻打日本的事情大致决定了,只需在朝廷上和百官商议一下即可,相信在利益的诱惑下,大臣们是不会因为“仁义”而反对的。其实,只需刘云一个决定就行了,但刘云为了不留下独裁的榜样,才在大事上和众臣多加商量。
343年初,庞大的汉朝舰队从青岛出发,驶向日本。此时还刮着西北风,正好顺风行驶,行进速度极快。刘云的舰队由三艘九桅宝船(此时已经建成15艘重达两万吨的宝船)、60艘六桅宝船和120艘战船组成。每艘九桅宝船除了驱轮的2000人之外,能装载8000人,还能装载大量的物资,每艘六桅宝船则装载800人,除掉划船的300人,能够作战的有500人,至于小型的战船,排水量500吨,只有六桅宝船的三分之一,但在这个时代仍然算是大型舰船,能装载400人,其中100人划船。如此一来,刘云的舰队总共有十二万六千人,总排水量高达21万吨!实际上这样的人数还是多了点,因为中国到日本距离短,不需要消耗大量物质,所以能多装点人,若是远洋航行,那么人数应该下降一半。
水上战斗,以前最重要的武器是弓箭,现在刘云的舰船上装备了许多重型弩炮。九桅宝船上的弩箭重达80斤,钢制箭头,一千米内能洞穿木制战船,多支弩箭命中后,可以打沉船只。九桅宝船上的重型弩炮有200门,算是冷兵器时代的“战列舰”了。其他舰船的弩炮要轻型一些,弩箭用10斤、30斤轻重两种,威力也相当大。当然还有轻型的弩机,用于近战杀伤敌人。水上作战首先以弩箭相互攻击,最后才是接舷战,接舷战是水战中最惨烈的方式。除了大小相仿的舰只让士兵登船肉搏之外,对于九桅宝船这种巨舰,以庞大的身躯直接碾碎对方舰船,这才是最好的方式。舰船上的弩炮,准头比投石机高得多,首先因为箭支都是标准化的,其次弩炮还装有瞄准装置,计算了抛物线轨道,通常发射第一次之后,就应该重新校准,这样精度就高得多了。
舰队的十二万部队中,有三万人是青岛海军基地里训练完毕的新军,他们已经成为合格的水手,和系统士兵混编在一起,就差水战的实战经验了。
实际上,对于眼前这个任务来说,面对野人一般的日本人,如此庞大的舰队实在有些多余。在九州登陆时,沿海的倭人都尖叫着逃跑,他们看见庞大的舰船,还以为遇上海上巨兽,别说组织战船对抗,就连武器也扔在地上逃跑了。事实上,现在日本的大和国只管到近畿附近的地方,九州这些地方只有一些野蛮部落而已,刘云感到十分气愤,不止是他,全体将士都感到十分气愤,一丝抵抗都没有,这还是作战吗?最后,刘云下令摧毁倭人所有的船只,包括渔船。巨大的弩箭凶猛地击中小小的木船,一下子把木船砸成碎片,刘云哀叹道:“真是太浪费了,我想我们的箭支都比他们的小破船昂贵,亏了,亏了。”
舰队在九州附近游弋时,还发现了许多海盗,这下子可有一点点战斗了,虽然这些海盗面对巨舰还是不堪一击,但总归是有战斗了。有些海盗曾经窜上东南沿海,所以这次他们死有余辜。
庞大的部队登陆了,刘云建立了几个基地作为补给站,然后就开始捕奴。刘云指挥捕奴队得心应手,因为他曾经干过这种事,不过当年是抓奴隶去卖,现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