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夜(猫腻)-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多大臣用大局为重,来说服自已暂时不要理会遗诏的事情,避免大唐正式陷入内战的泥潭,然而谁能想到,宁缺入宫与殿下长谈一夜,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事态即将被控制的时候,他……却一刀将陛下杀了!
极度惊怖与愤怒,然后这些不知见过多少风雨的大臣们,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冷静下来,愕然发现正如宁缺所言,这竟是最好的结果。
皇帝陛下被杀,先帝的血脉便只剩下六皇子,文武百官除了拥立他登基,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他们这些官员、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和终究将会知道篡改遗诏之事的百姓再也不用选择阵营,大唐再也不会分裂。
不用选择便是最好的选择。其实这个道理谁都懂,却不是谁都能替大唐做出这个决定,只有宁缺可以做,因为只有他敢这么做。
篡改先帝遗诏,那便是叛国,人人得而诛之,即便是新帝和公主殿下,亦不能逃脱唐律的审判,然而真在现实中发生这种事情,谁敢随意诛之?
只有宁缺,没有给李珲圆任何辩解恳求的机会,没有给任何人留下思考的时间,便一刀砍了下去,是为不教而诛。
这个简单的挥刀动作,展现了他极为冷静甚至冷酷的思维方式,代表了着书院对大唐皇权的极度漠视,令人不寒而栗。
现在大唐的大臣和将军们还能做什么?宁缺看似大逆不道的作法,可以在唐律上找到铁一般的依据,谁敢说他刺驾?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即便有人这样想,在如今的局面下,谁敢触怒书院这座唐国最后的大山?
群臣看着御椅旁的宁缺,看着血泊中陛下的尸身,脸上的神情异常复杂,愤怒悲伤惘然警惕恐惧,不一而足。
还是没有人接宁缺的话,死寂依旧在持续,因为情绪太激荡,更因为他们很难接受大唐就这样被冷血霸道的一刀给镇压住。
书院不得干政,这是夫子留下的铁律,那么现在这算什么?
便在这时,皇后娘娘牵着六皇子从殿外走了进来。
大殿里的官员们再度震惊,他们都知道皇后娘娘和六皇子被公主殿下拦在长安城外,她是什么时候入的城,入的皇宫?怎么没有听到任何风声?
皇后娘娘没有盛装打扮,依然穿着素净的衣裙,神情平静——她在这里当了近二十年皇后,长安城怎么拦得住她?又怎么可能进不了皇宫?
六皇子也是一身素衣,只是腰间系着根明黄色的腰带,跟着自已的母亲亦步亦趋,看着大殿深处的血腥画面,小脸变得异常苍白。
他觉得自已的腿有些发软,手开始颤抖,但被皇后紧紧握在手中,却是不敢放缓脚步,也不敢露出任何退缩的意思。
皇后带着六皇子继续向大殿里行走,向御椅走去。
殿里的大臣们,直到此时才反应过来,那些始终效忠皇后的官员,以最快的速度跪倒在地,俯地行地,激动的满脸通红。
李渔一派的官员,渐渐也跪了下去,只是他们脸上的神情依然有些愤怒。
皇后牵着六皇子绕过御椅前那滩血泊,和那具身首分离的身体。
宁缺微微侧身,让开道路。
皇后看了一眼李渔。
李渔此时因为极度的悲痛与愤怒,心神涣散,根本没有反应。
皇后把六皇子抱到高高的御椅上坐好。
然后她望向殿里群臣,平静说道:“都还愣着做什么?难道我大唐现在歌舞升平?军部,先把最新的战报呈上来。”
…………数十名侍卫,神情警惕地注视着周遭的动静。
他们身后的府邸里一片幽静,听不到任何声音,与过往年间,公主殿下李渔在里面招揽名士贤臣时的热闹感觉,截然不同。
李渔身边最忠诚的那些草原侍卫,加入羽林军多年,听闻宫中有变,试图冲击宫闱,被羽林军自行镇压,多人战死,没有随骁骑营离开长安城的副统领彭御韬,则还没有来得及有任何动作,便被制服送往军部大狱。
这些都是宁缺认识的人,多年前从渭城到长安的旅途上,他和那些草原汉子还有彭御韬曾经同生共死,有过交情,只是这么多年过去,听到这些消息后,他只是稍微沉默了片刻,便不再去想。
卧室里所有的金属物与尖锐物,甚至就连铜镜都被搬了出去,无数床绵软的被褥,铺在各处,即便想撞墙而死,都很困难。
不过半天不到的时间,李渔的脸便急剧消瘦,而且苍白至极,看着十分虚弱,似乎随时可能倒下。
她过往清亮的眼眸仿佛蒙上了一层霜,很没有光泽,透着刺骨的寒冷,看着宁缺颤声说道:“我没有想到,你会骗我。”
“如果你是说御书房最后那番对话……我没有骗你。当时我只是沉默。你说无论桑桑犯怎样的错,我都不会忍心伤害她,这句话是对的,你不忍心伤害李珲圆我也能理解,但理解和同意是两个概念。”
宁缺看着她说道:“你对他的怜爱以及悲伤,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正如我对桑桑的疼惜,也不会得到世间的认同,更何况我不喜欢你弟弟。”
李渔盯着他,满怀恨意说道:“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杀死的是父皇的儿子?父皇真的会同意你这么做?”
“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千年以来,从来没有人能够在皇宫里杀死李氏皇族的人?不错,正是因为惊神阵一直在保护着皇宫。”
“刚才在大殿上,我一刀斩下的时候,宫中数座大殿檐上的檐兽,都有反应,只不过它们的气息在认出我后,被迫敛去。”
宁缺看着她平静说道:“为什么?因为陛下把长安城这座惊神阵交给了我,也就是把你们李家所有人的性命交给了我,任由我处置。”
李渔身体微震,脸色愈发苍白。
“原来如此,原来父皇他宁肯相信书院,也不相信我们这些儿女,在他看来,只有书院才是我大唐真正的保护者……”
她看着宁缺刻薄嘲讽说道:“大唐眼看便要灭国,书院却一直不动,像老鼠般怯懦地藏在山里,不知道父皇他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宁缺脸上的神情没有丝毫变化,说道:“这就是你不如皇后的地方,她绝对不会怀疑陛下的决定,而且她当年曾经亲身感受过老师和书院,所以哪怕我与她仇怨极深,她在选择相信我的时候,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丝毫保留。
“只有眼睛被树叶遮住的人,才会看不到书院的后山,才会真的以为书院会因为恐惧而选择躲避,虽然我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的师兄和师姐们,这时候肯定正在准备战斗,为大唐和书院而战斗。”
李渔低头沉默不语,也不知道会不会相信宁缺的话。
宁缺并不在意这些,看着她继续说道:“我回长安城的目的,自然也是战斗,我要尽快平息长安城里的混乱,确保惊神阵没有任何问题,然后拿到阵眼杵,只要做到这些,那么无论西陵神殿如何强大,也攻不进来。”
他很认真地讲述着自已的计划,像是在做解释,只是此时根本没有必要对李渔做解释,所以显得有些怪异。
“我说这些,是要告诉你大唐不会亡。”
宁缺看着她的眼睛,看着她眼中那抹不吉的灰霜,继续尝试消解她的死志,冷漠说道:“如果你要向我或者书院报仇,那么首先需要活着。”
李渔的眼睛终于有了些光泽。
此时她已经猜到了宁缺的意图,问道:“你为什么要我活着?”
“如果你活着,忠于你和李珲圆的大臣和军队,情绪能更安稳些,朝廷的军令政事能够得到更有效率的执行,在这种危急关头,任何有利因素我都不会放过,所以我需要你活着,为大唐继续奉献你的力量。”
宁缺说道。
李渔盯着他的眼睛寒声说道:“你完全可以换一种说法。”
宁缺说道:“大唐现在需要你活着?我不认为这种言语上的修饰在当下还有什么意义,殿下聪慧,明白我的意思就好。”
李渔的身体微微颤抖,像是看着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说道:“你太冷酷了。”
宁缺说道:“长安城外当着你派去的那些老大人的面,我说过你们根本不知道我冷酷起来会是什么样,不过只要活着,你会有机会看到。”
第一百一十一章去打仗哩
在多年后,世间对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记述中,唐国最开始的反击,便是从宁缺护送皇后和六皇子返回长安城,杀死李珲圆的那一刻开始。
但事实上唐国最开始的反击并不是来自宁缺,不是对金帐王庭作战的镇北军,甚至不是带领骁骑营孤军出长安,去直面东疆数万侵略者的朝小树,也不是让清河变红的誓死不降的水师官兵,而是来自一名农夫。
在大唐南方肥沃的原野间,有一个村庄。
村旁有溪,溪畔有石磨坊,磨坊对面是一片隆起的草甸,上面搭着密密麻麻的葡萄架,架上的葡萄早已摘走,只剩下一些发育不良葡萄被人们遗忘在原处,蒙着秋天的寒霜与灰尘,看着很不起眼。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但和唐国别的村庄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看上去就和草坡上悬在葡萄架下的那些小葡萄串一般不起眼。
村子里有个农夫叫杨二喜,虽然他坚持认为自已是油漆匠,但在村民的眼中,这个使得一手好草叉,把猪喂的白白胖胖的家伙,当然是农夫,还是最好的那一种,杨二喜没法拒绝这种赞美,只好沉默认了帐。
就像很多大唐乡间的男人一样,杨二喜从过军,在边塞和燕人打过仗,砍过草原骑兵,便是一手刷漆的好本事,也是在边军里学的。
退伍之后的这些年,他娶妻生子,挣钱养家,生活过的很平静喜乐,除了家家户户常见的一些争吵,再没有什么烦心的事。
紧张跌宕的人生,都留在了多年前的边塞中,除了遇到过一匹喜欢喝大碴子粥的大黑马,生活里再没有什么新鲜刺激的经历。
杨二喜有时候很怀念在边塞的那些日子。
某日,他提着树漆桶,正在公学里粉刷墙皮。忽然有衙役走进公学,往墙上贴了张白纸,然后行色匆匆而去。
杨二喜闹了两年,最终衙门还是不肯涨漆钱。他被老父揍了一顿,又被女儿哭闹了半天,只好同意来刷公学,本就心情不好,这时候更加恼火,心想这些家伙难道没看见我正在刷漆,把这么大张白纸贴在这儿,那还怎么刷?
当然,他不会承认自已最恼火的是看不懂那张纸上的字。
唐人的识字率极高,他自幼却调皮捣蛋,从军后也没有改变,宁肯挨军棍,也不愿意参加识字班,于是现在便成了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文盲,时常被邻居的孩子取笑,于是这便成为了他最后悔的事情。
好在片刻后,公学里响起钟声,村子里的百姓听到钟声纷纷前来,准备听解律老师替大家解释朝廷又颁布了什么律文。
公学的解律老师还没有出来,那些识字的百姓,已经看懂了白纸上的内容,因为上面写的不是什么新的律文,而是战报。
所有人都沉默了,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杨二喜却还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看着大家的神情,愈发着急,抓着一名想要回家通知父母的孩子,挥了挥拳头,才终于知道了答案。
“东北边军,在燕国遇伏,败。”
那张朝廷文书里还有很多内容,尤其是针对东疆的县村百姓,要求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疏散,各州厢军就地组织防守,征调有有从军经历的男丁……没有人注意这些内容,因为这里离燕国还有很远一段距离,那些话也不是说给他们听的,人们只是震惊愤怒于帝国的失败,议论纷纷。
有人担心询问,燕国的部队会不会攻到这里来,马上惹来好一番嘲笑,根本没有人相信,所有人都坚信,只要朝廷派出大军,东疆便肯定不会有事。
杨二喜一直很沉默,待人群散去后,他拉着公学里的解律老师,认真地把朝廷文书后面的内容请教了一遍。
他没有心情再刷漆,反正县衙给的钱也不多。
他回到家里,就着半盆猪蹄和一篮子蘸酱菜喝酒,越喝越闷。
妻子在门槛外蹲着,从木桶里往外捞葡萄皮与渣,准备酿酒,忽然发现,很长时间没有听到男人说话,问道:“怎么了?”
杨二喜说道:“没事。”
妻子说道:“你也吃点饭,空腹喝酒哪是个事儿。”
杨二喜嗯了一声,继续喝酒,酒喝的越多,越沉默,眼睛却越来越明亮。
忽然,他对妻子说道:“我要出趟远门。”
妻子抬起头来,疑惑问道:“怎么了?”
“东边出了点儿事。”
杨二喜把朝廷文书上的内容讲了一遍,说道:“我想过去看看。”
妻子愣了半晌,然后笑了起来,手上的葡萄汁到处乱飞,嘲笑道:“东边出了点儿事……你家猪圈东边还是葡萄架子东边?说的好像大唐是你家似的,你是皇帝陛下还是皇后娘娘?你就是个种田的。”
杨二喜恼火说道:“我是刷漆的,不是种田的!”
妻子浑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以为他是在耍酒疯,低头继续劳作,咕哝说道:“每次喝点儿酒,就喜欢说胡话。”
杨二喜沉默片刻后,嗡声嗡气说道:“我说的不是酒话,朝廷文书后面写了,有过从军经历的男丁,只要不超过四十,便要被征调。”
妻子这才发现,原来男人说的真不是酒话,把双手从木桶里拿出来,在衣服上胡乱揩了揩,紧张道:“朝廷征调令是发给东疆的,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这里离长安城近,东疆那边远,朝廷文书只怕要过好几天才能到,说不定那时候,燕人和那些天杀的蛮子早已经攻进来了,那还有什么用。”
“就算朝廷要征调……也得等着县衙组织,这不是还没动静?”
杨二喜沉声说道:“等县衙组织来不及。”
妻子颤声说道:“但……你一个人去有什么用?”
杨二喜说道:“就算东疆被侵,朝廷肯定会在那里设战时衙门,我到了那边,自然会去投他们。”
妻子越听越是不安,对着隔壁屋尖声喊道:“爹你快来!”
杨二喜重重一拍桌子,蘸酱菜和啃剩的猪蹄,全部落到了地上。
他大怒说道:“喊什么喊!平时让你喊爹过来吃饭,你声音咋没这么大!”
院门咯吱一声被推开,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头走了进来。
杨二喜站起身来,说道:“爹,吃饭了没?”
老头看着一地狼籍,吧嗒吧嗒嘴,说道:“没。”
杨二喜说道:“那让您儿媳妇儿把腊腿剁了?”
妻子眼泪巴巴地看着自已的公爹,心想平日里自已可没短了您老人家的吃食,也就上次炖腊猪腿肉没喊您,您可不能因为这就迁怒,如果您能把这个发酒疯的家伙留在家里,别说腊猪腿肉,我把自已的腿剁了孝敬您。
老头半晌没说话。
杨二喜有些紧张。
“你们吵吵的声音这么大,就隔着一堵墙,我怎么可能听不见?”
老头说道。
杨二喜很壮实高大,这时候却老老实实低着头,就像小时候犯错时那样,嗫嚅着说道:“我是边军退下来的人,这时候不去,算什么事儿……”
没等他把话说完,老头儿把眼睛一瞪,厉声喝道:“当过兵很了不起吗?你亲爹我也当过兵!我还做到了小校!你在这儿显摆什么?”
妻子闻言收了哭声,满怀企盼望着公爹。
老头又沉默了片刻,忽然说道:“想去那就去吧,如果我现在不是六十,还是四十,我就跟你一起走。”
…………杨二喜从厢柜里取出一把保养极好的黄杨木弓。
然后他把磨到锋利反光的草叉扛到肩上,妻子把一根沉重的腊猪腿,系在草叉另一头,又问道:“要不要再系一壶酒。”
唐国乡间的媳妇,通常便是这种性情,见实在不能改变,便沉默接受,然后开始认真地替自已的男人打理。
杨二喜说道:“这是要打仗哩,喝酒违反军纪。”
妻子把新酿的酒放下,心想又不是什么正经军人,哪里有什么军纪?
两个孩子这时候跑回了家,小些的弟弟跑的气喘吁吁,满脸通红,想要说些什么,却说不出来,大些的姐姐看着杨二喜,生气地说道:“爹,公学的漆还没刷完,教习先生很不高兴,你是想让我们读不成书,都像你一样么?”
如果是平时,听着女儿这般说话,杨二喜肯定会发一通脾气,然后老老实实提着漆桶去公学把剩下的活儿干完,但今天他却只是憨憨地笑了笑。
“告诉先生,说我回来一定把漆刷完。”
杨二喜又望向父亲,说道:“爹,我走了。”
老头点点头,说道:“路上小心。”
杨二喜在妻子脸上狠狠亲了口,很是响亮。
两个孩子大概看多了这种画面,并不吃惊,只是好奇别的事情。
儿子睁大眼睛问道:“爹,你要去哪里?”
杨二喜说道:“去东边。”
女儿问道:“爹,你要去做什么。”
杨二喜说道:“去打仗哩。”
女儿兴奋地说道:“爹,一定要打赢啊。”
“当然会打赢。”
杨二喜嘿嘿一笑,背着弓箭,扛着草叉,出门而去。
第一百一十二章农夫的反击
左帐王庭的骑兵以及燕宋齐诸国联军,在隆庆皇子的率领下,突破唐境,长驱直入,在最开始的这些天里,没有受到任何抵抗。
大唐东北边军覆灭,虽说有不少唐军还活着,但那些人正在燕国军民的追剿下艰难求生,就算逃回唐境,也已经被打乱,无法发挥战力。
这些入侵唐境的联军,尤其是那些来自荒原的草原骑兵,在唐国东方的疆土上肆意妄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草原骑兵的怀里塞满了金银,脸上带着兴奋的神情,催着身下的座骑在官道上来回奔驰。
隆庆看着山坡下的这幕画面,眉头微微蹙起,寒声道:“整肃军纪,不要在这些穷乡僻壤耽搁时间,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长安城。”
下属领命而去,但有些将领却有些不同看法。
唐国千年不败的威名,在这些将领心中留下了无法抹灭的恐惧,此时虽然战事顺利,但他们从来没有奢望过能够真地攻破长安城,包括那些草原骑兵也是如此。他们认为在唐国的土地上抢掠快活一番,便应该撤走,以防止唐人的反击和报复。
“如今的唐国不是曾经的唐国,长安城里那对姐弟连接犯错,当然就算他们一点错都不犯,也不可能坚持下去,因为这是天要灭唐。”
隆庆说道:“如今唐国四面受敌,我们的身前没有任何唐军,长安城空虚无防,正是昊天赐予我们的机会,如果不把握住,是会遭天谴的。”
一名将领说道:“就算攻到长安城下……也没有意义,谁都知道,长安城是不可能被攻破的,到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无法攻破的雄城。”
隆庆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当今世间,只有包括他在内的寥寥数人,知道西陵神殿的真实计划,金帐王庭南下,举世伐唐,都只不过是障眼法,或是让唐军疲于奔命的手段,西陵神殿要的便是长安城无人防御。
一切都是为了那根阵眼杵。
西陵神殿有信心能够得到那根阵眼杵。
唐国军民都以为长安城无法被攻破,把军队调往各地,西陵神殿获得阵眼杵,破了惊神大阵,长安城便将迎来一场屠杀。
隆庆轻提马缰,向山坡下走去。
农田里的麦穗,沉甸甸地挂着,金色的海洋,随秋风起舞。
景色非常美丽。
农田畔的农舍,已经被火点燃,黑烟渐起,隐隐能够听到唐人的惨叫声。
隆庆想起了多年前,自已登书院二层楼失败后,悄然离开长安城的那天。
那天他看到了唐国美丽的田园风光,漆成诸色的农舍,平静幸福生活的唐人。当时他就发誓,总有一天会杀回唐国,把所有这一切烧干净。
他让将领去整肃军纪,不是对唐人心生怜悯,只是行军的需要。事实上,他认为被焚烧被屠杀的画面才是真正美丽的风景。
隆庆露在银色面具外的脸上,露出快意的笑容。
…………数万联军,在唐国的东部原野上肆虐纵横,哪怕是军纪再严苛,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令行禁止,更何况大部分都是散漫成性的草原骑兵。
隆庆皇子的军令传下,大多数草原骑兵遵命集结,随军旗向西面的长安城而去,却还有逾千人的骑兵滞留在了后方。
这些草原骑兵相信以自已的骑术,用不了太长时间,便能追上前面的大部队,所以并不着急上路,却是急着四处劫掠。
他们早就知道中原富庶,唐国百姓的生活更是优渥,然而直到进入唐境,他们才发现,站在荒原对中原的想象,原来是那样的可笑,一个寻常唐人村落里积蓄的财富,竟然便超过了草原上一个中等部落!
那些精美的丝绸和金银财宝,让他们不舍离开,那些白皙美丽的唐国女子,更是令他们唾液横流,所以很多人决定在大战前再扫荡一次。
数十骑来自左帐王庭的草原骑兵,挥舞着手中的弯刀,嘴里发出尖锐难听的唿哨与笑声,冲进了山坳里的一处小村庄。
这个小村庄远离官道,侥幸地避开了联军的大部队,周遭近处的难民,也走小道来到此地藏匿,如今竟是挤了百余人。
这些难民绝大多数都是老弱妇孺,至于家中的男人,在他们的村子覆灭之时,已经全部死在与草原骑兵的战斗之中。
草原骑兵把所有人集中,开始搜刮房间里的财物,只不过这个村子实在是有些偏僻,相对贫穷,所以他们的收获并不多。
草原骑兵很是不满,恼怒地痛骂着什么。
被集中在村子中央的老弱妇孺们,听不懂这些蛮子在骂什么,都沉默地低着头,只有一个老妇怀中抱着的女童,死死地盯着这些草原骑兵。
女童年纪还小,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她知道,自已的家便是被穿着这种破烂皮衣的坏人烧掉的,自已的爹爹就是被这些身上有难闻味道的坏人杀死的,所以她的目光充满了仇恨。
一名草原骑兵正愤怒于今天的收获极少,忽然看着那个女童仇恨的眼光,顿时怒从心起,握着弯刀向人群走了过去。
他举起手中的弯刀。
人群里几名老人怒骂着站起身来,想要阻止他。
但弯刀已经落下。
那名女童没有被砍死。
因为弯刀落在了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撞击声。
那名草原骑兵的眼窝里插着一枝箭,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那枝箭的箭羽有些杂乱,不像是唐军的制式武器。
草原骑兵们大吃一惊,呜噜呜噜喊着蛮话,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上马,取下肩上的短木弓,警惕地望向村庄后方的那片山林。
嗖的一声箭啸。
一枝箭从山林里飞出,射进一名草原骑兵的肩窝,鲜血飙射。
草原骑兵们非但不惊,反而露出喜色,厉声呼喝着,催马便向那片山林围去。
通过那枝箭的特征,他们确定山林里的箭手肯定不是正规唐军,更可能是猎户,在前些天,便有很多部落的兄弟,被唐人里的猎户杀死。
猎户最多三两人结队,只要现出踪迹,哪里是他们这些精锐骑兵的对手?
…………杨二喜把身体藏在树后,紧握着手中的黄杨硬木弓,肩膀抵着树干,右脚脚掌轻轻踩着地面,显得有些紧张。
和离开家的时候相比,他瘦了很多,也黑了很多,脸上乱糟糟长满了胡子,干枯的嘴唇上有几道血口,看上去很狼狈。
蹄声渐至,那些草原骑兵向山林这边围来,他闪身出树,拉弓骤射,羽箭离弦而出,射中一名骑兵的腰腹。
确认林子里只藏着一名射手,三名草原骑兵手握短木弓连射,逼得杨二喜只能藏在树后,根本不敢探头,其余的骑兵则是从斜处围了过来。
树干上不时响起笃笃的声音,树皮飞溅,偶有箭枝擦着身体掠过。
对付大唐的猎户,草原骑兵已经很有经验,杨二喜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反击,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奔袭至山林外。
频临绝境,但他除了呼吸稍微急促一些,脸上没有任何害怕的神情。
就在这时,破空之声密集响起,山林里落下一片暴烈的箭雨!
冲锋在最前的二十余骑草原骑兵,顿时被射成了刺猬,从座骑上堕落,浑身是血,当场死亡。
紧接着,只听着踩草擦树之声大作,脚步之声大作,不知有多少人从山林深处冲出,如狼似虎般杀向着草原骑兵!
还活着的草原骑兵发出震惊愤怒的呼喊,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情,拼命地拉动疆绳,想要掉转马头逃跑。
如果能够听懂蛮话,就知道这些草原骑兵大喊的那个词是埋伏。
他们以为自已中了唐军的埋伏。
一百多人从山林里冲了出来,有的人穿着普通的棉衣,有人穿着绸衫,大部分人都是农夫打扮,没有一个人穿着唐军的服饰。
这些人年龄都有些偏大,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比如杨二喜手里拿着草叉,有人手里拿着锤子,大部分人的手里拿着直刀。
锋利的直刀却又是唐军的武器。
这些人到底是不是唐军?
他们不是唐军。
他们曾经是唐军。
他们已经退伍,现在是商人,是镖局打手,是农夫。
但当大唐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是唐军。
…………杨二喜把一名草原骑兵从马上砸到地面,然后健步上前,双手一翻,沉重的草叉在空中画了一道弧线,狠狠地戳进对方的胸膛。
然后他走上前去,伸出右脚踩住那名草原骑兵的身体,双手用力向外一拔,只听得噗的一声响,那名骑兵的胸口上便多出了数个血洞。
这一整套动作都非常流畅熟练,想来他已经重复过很多次。
他握着草叉,向斜前方一名落单被同伴围住的草原骑兵跑去,有些恼火地在心里念叨着,今天怎么也得弄把刀。
“让开我来!”他大声喊道。
那名草原骑兵已经被乱刀砍的浑身是血,神智不清,倚着一棵树,纯粹本能里挥舞着手中的弯刀,哪里还有反抗的能力。
围住这名骑兵的那些唐人,听到杨二喜焦急的大吼声,明白了他的意思,很有默契地让开一条道路,把这个敌人留给他。
杨二喜跑到那名奄奄一息的草原骑兵身前,往掌心里吐了口唾沫,抡起草叉砸了下去,自然地就像在家里做农活一般。
第一百一十三章杨二喜和他的同伴们
这场对草原骑兵的伏袭,取得了完胜。打扫战场时,杀敌三人,伤二人的杨二喜,获得了在死去敌人身上首先挑选战利品的资格。
被这些骑兵搜刮的财富,自然要交由朝廷统一处理,所谓战利品,无外乎是盔甲和武器。
只是草原骑兵用的皮甲,在这些曾经的正规唐军眼中,就像是破烂的遮羞布一样,实在没有人感兴趣,所以目标只能是那些刀箭。
杨二喜想要换一把刀。
草叉被磨的很锋利,完全可以杀人,经过很多次战斗后,他已经用的很顺手,但毕竟是用来锄草的农具,总还是有些不方便。
大唐军人在离开军营前,可以用从军年限和日常记功,获得把随身武器带回家的荣耀,没有人会舍得离开自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