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夜(猫腻)-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京一战,举世震惊。

真正受震撼最深的,当然是大唐帝国。

朝堂之上的气氛格外压抑紧张,前些日子,一直沉默低调的皇后一派官员,挺直身体,盯着御椅后方那道珠帘。

大唐监国,公主殿下李渔便在那道珠帘之后。

那些大臣毫不掩饰自己眼神里的愤怒,大唐东北边军精锐尽没,多少年来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这令骄傲的唐人如何能够承受?

如今长安城里街头巷尾都是对此事的议论,对新帝和监国公主的指责,冼植朗是被殿下强力推到镇北大将军位上,而决意与燕军联手,也是殿下独断的谋划,如今惨败如此,殿下不负责,谁来负责?

大唐皇帝李珲圆,看着这些臣子的脸色和眼神,气的险些握碎御椅的扶手,恨不得派羽林军把他们叉出去,只是想着皇姐上朝前的交待,硬生生把怒意压了下去,然后望向文华殿大学士莫晗。

“燕国皇宫被焚,燕皇被诛……我不是想替冼植朗大将军和东北边军的众将士分辩什么,我只想说,他们没有丢我们大唐的脸。”

莫晗脸色阴沉说道:“如果在这种时候,哪位大臣想对壮烈殉国的将士有诸多指摘,请恕老夫当场便要问候他的贵亲。”

这句话很粗俗,但其实很老辣。

皇后一派的官员们,即便暗底里把冼植朗和东北边军的将领骂的猪狗不如,但在朝堂之上,却没有任何人敢说三道四。

英灵终究不可侮。

那些将士已经为国捐躯,但总还有活着的、需要负责任的人。

礼部尚书出列,对着珠帘拱手一礼,平静而直接说道:“臣以为,成京一战的责任在殿下,不知殿下可有什么说法?”

朝堂上一片安静。

谁都知道皇后一派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没有多少人,包括皇后一派自己的官员,能想到礼部尚书竟是直接道破此事,不给皇帝和公主任何机会。

半晌后,李渔的声音从珠帘后响起。

“所有责任,都在本宫。”

“战事毕,本宫以命相抵。”

“但在此之前,诸位大人应该想清楚,如今我大唐最紧迫的事情是什么。”

…………因为前线战事失利的缘故,尤其是很多唐人这一生都没有见过的惨败,长安城的气氛很是压抑,虽然没有什么愁云惨雾,唐人们议论此事时,更多的是愤怒,但总之没有太多人有心情去饮酒作乐。

松鹤楼今天却依然灯火通明,因为有豪客早在数日之前,便包下了整座酒楼,待朝会散后,宾客渐至,热闹始回。

“成京城惨败,东北边军的将士正在异国拼命,你我却在酒楼相聚,虽说心正不怕道是非,美酒可怀英灵,但美姬则是万万不可。”

“曾静大人依然不肯来?值此危机关头,他怎能安心在府中养花锄草?”

“人各有志,莫要逼他。”

今夜松鹤楼上,是皇后一派官员的聚会,大概是自认为无事不可告人,光明正大,所以竟是没有做任何遮掩。

礼部尚书看着席上众人,微微皱眉说道:“今日相聚,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东疆之事,不知诸位对殿下在朝会上的说法有何意见?”

有官员冷笑说道:“以命相抵?这话与市井泼妇赌命发誓之举有何区别?殿下在荒原上和蛮子呆的时间长了,怎么学会了这招?”

礼部尚书斥道:“说的什么胡话?赶紧闭嘴。”

那名官员道歉,却依然不依不饶,说道:“我倒是想问问诸位大人,我大唐历史上,可有皇帝或监国因为前线战事失利而抵命的先例?既然没有,殿下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为了堵住世间众人悠悠之口?待战事结束之后,难道你我还真去逼宫问罪要她死?这实在是荒唐到了极点!”

太常寺卿轻捋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不过殿下如此做法,至少可以消解一下军中将士的怨气……如今国势危急,皇帝陛下和殿下接下来的处置措施还算得当,把固山郡和北大营的兵力向东移动,算是稳妥。”

先前那名官员冷笑道:“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法子。补锅匠谁不会做?若要我说,东疆空虚,也可以动用征南军,殿下决意动用固山郡三州,谁不知道她是想华山岳能够击溃燕军,好替她挣些颜面回来。”

礼部尚书听着这话,眉头皱的更深了些,说道:“征南军远在森林边缘,与清河郡之间隔着丛山峻岭,只能绕行山南道,路途遥远,等征南军去往东疆,填补东北边军留下的缺口,燕军只怕已经打到了长安城下。”

那名官员闻言一怔,不再说话。

“李大人先前说到了一句话,本官以为那才是重点。如今国势危急,一应争执,都应该在朝堂之内解决,我大唐君臣,当齐心对外才是。”

礼部尚书看着席间众人,殷切嘱咐道。

有人忧虑说道:“然则皇后娘娘和六皇子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回长安?”

…………松鹤楼的聚会,很快便结束了,皇后一派的官员最终决定暂时安静,等着熬过这段艰险的时光,再来议及其余。

然而通过那些官员的态度,包括朝廷对东疆布防空虚一事安排,和长安城里百姓的愤怒,依然可以看出,如今大唐从君到臣再到普通百姓,虽然悲痛愤怒于成京一战的结果,却依然坚信大唐不会失败。

诸葛无仁已经辞去了天枢处主管的职务,他也参加了这场松鹤楼的聚会。只是此人平时行事有些险厉阴狠,众人不愿与他多打交道,如今他已经辞了官职,请他与会已是看在皇后娘娘的面子上,谁会与他多说什么?

诸葛无仁很清楚大臣们对自已的看法,他没有流露出什么怨恨的神情,只是比往常显得更沉默一些。

在他看来,这些大臣只会夸夸其谈,根本都不知道眼下的重点是什么。

大唐军队为何会迎来一场惨败?国势为何危殆?

正是因为如今皇宫里那对姐弟来位不正,愚蠢不堪,只要能够迎回皇后和六皇子,大唐必将风清海晏,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离开松鹤楼后,诸葛无仁没有回府,而是向皇城方向走去,他知道辞官之后这些天,南门观里始终有修行者跟着自已,所以他也没有刻意掩饰自已的行踪,反正他要去的地方,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去的。

他去的,是皇宫的侍卫处。

徐崇山如今已经是大唐宫廷侍卫处总管。这位与宁缺打过多次交道的沉稳长者,依然像从前那样憨厚可亲,直到他看到诸葛无仁那张像毒蛇似的脸。

“诸葛,你现在再出现在这里,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徐崇山看着诸葛无仁说道,神情略显凝重警惕。

诸葛无仁说道:“我想,再如何不合适,也不会比你出现在这里更不合适。”

徐崇山皱眉说道:“不知道你在胡言乱语什么。”

诸葛无仁笑了笑,说道:“我是说,没有什么,比一个魔宗高手在我大唐皇宫担任侍卫总管这件事情更奇怪的了。”

徐崇山的眼睛缓缓眯了起来,有寒芒闪过。

诸葛无仁仿佛没有看到他的反应,迳直走到椅旁坐下,掀前襟抖了抖不存在的灰,平静说道:“有时候想起来,还真的佩服你们这些人。明明修行的是魔宗功法,却怎么能瞒过这么多人的眼睛,变成一个武道修行高手?夏侯大将军当年好像从西陵神殿处得到了某种功法,莫非你也学了?”

徐崇山到了此时,反而变得平静下来,倒了杯茶缓缓饮着,却没有理会他。

诸葛无仁看着他继续赞叹说道:“魔宗真的很厉害,被轲先生剿了一遍,又被西陵神殿满世界追杀,居然还能保留下来这么些人……当年拟定这个计划的人,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莲生神座吧?啧啧,如果这位大人物能活到现在,如果夏侯大将军不是被宁缺杀死,那么我大唐的宫廷岂不是会完全被你们掌握?”

徐崇山微微一笑,说道:“你明知道现在无论你说什么话,长安城里都没有人会信,那么你现在可以说出你的来意了。”

诸葛无仁缓缓敛了笑容,站起身来,盯着他的眼睛说道:“我不知道皇后娘娘和魔宗有什么关系,但我可以很确定,无论夏侯还是你,都是娘娘的人,而我也是娘娘的人,所以我们应该联手做些事情。”

徐崇山闻言沉默,片刻后说道:“你要做什么事情?”

诸葛无仁说道:“既然你是娘娘的人,那么……你应该很清楚要做什么事。”

徐崇山缓声说道:“你是要让我去死?”

诸葛无仁说道:“如今荒人即将灭族,大唐如果再覆灭,世间便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容留你们这些魔宗余孽,既然总是要死,为什么不死的有意义一些?”

…………马士襄站在土墙头观天色。

荒原的天空很阴沉,连续好多天都是这样,看似要下雨,却始终未下。

东北边军在燕境覆没的战报,早已经传到了渭城。先帝的灵柩还在贺兰城迟迟未归,皇后娘娘还有那位小皇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长安,整个大唐帝国的天空阴云密布,就像渭城一样,风雨将至却不知何时至。

马士襄的神情非常凝重,却不是因为大唐现在面临的艰难局面,他只是边塞最普通的低阶裨将,没有资格也没有办法去忧虑整个帝国。

他奉命驻守渭城,需要忧心的便是渭城。

第九十三章渭,无所留

如今渭城似乎像过去那些年一样太平,但有些事情,却令马士襄心忧。

最近这些天,经过渭城的商队寥寥无几,虽说有那场连绵暴雨,让草原酥软泥泞难行的缘故,但还是透出了几分古怪。

最令他感到警惕的是,据游骑回报,长年盘踞在梳碧湖的马贼群,忽然消失无踪,没有任何人知道,那些天杀的家伙去了何处。

宁缺还在渭城的时候,七城寨对梳碧湖的清剿收割最是频繁,打柴的收入最为丰厚,然而即便在那几年,马贼群依然不舍得放弃梳碧湖。

马贼最近一次集体离开梳碧湖,是因为那辆黑色马车,是因为宁缺带着那丫头远远看了渭城一眼,那么这一次他们失踪又是因为什么?

因为那场暴雨?但梳碧湖畔的山林虽然有松动的迹象,却没有滑坡的痕迹,胆大包天的马贼,断不至于因为恐惧便放弃自已的老巢。

马士襄走下低矮的土城墙,一面与城里的军卒摊贩打着招呼,一面走回简陋的军帐,看着昨日北大营发来的军情简汇,沉默了很长时间。

时间渐渐流逝,军帐被掀开,一名满身灰尘的校尉匆匆走了进来。

马士襄双眼骤亮,霍然起身说道:“怎么说的?”

那名校尉摇头说道:“开平那边说,军情早已快马送至北大营,而且其余的六个城寨,也都发现了些古怪,只不过北大营方面迟迟没有回音。”

“镇北军有一部分随陛下亲征东荒,现在还停留在贺兰城里,音讯全无,如今朝廷又要调兵去土阳城布防……”

马士襄看着那份军情简汇,眉头皱的极深,继续说道:“大将军府现在主要精力都放在东进上,对下面报上去的军情,只怕有些怠慢。”

那名校尉问道:“那可怎么办?”

“我最担心的还不是这个。”

马士襄忧虑说道:“我最害怕的是,如果镇北军主力真的调到东面,金帐王庭精骑全力南攻,就算大将军府能反应过来,却也没有力量阻挡。”

那名校尉的脸色顿时变得极为紧张,声音微颤说道:“这些年来,王庭的骑兵只敢侵袭骚扰……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全帐南下?”

马士襄淡然说道:“院长和陛下先后辞世,朝堂不宁,如今东北边军又遭重创。王庭骑兵就像是一群饿狼,当我们强大的时候,它们不敢有任何异动,但当我们稍显孱弱的时候,它们便会亮出獠牙。”

那校尉问道:“将军,那我们该怎么办?”

“凉拌……今晚让厨子弄盘苦苣凉拌了吃,我这些天火气有些大。”

马士襄站起身向帐外走去,说道:“另外告诉所有人,戒备等级提到最高。库房里记得还有十几把火枪,拿出来整整,小心明火。”

在风雨将来天色晦暗的时刻,大唐边境渭城最高军事长官,如过去这些年里一样,像交待杂事般交待着职司,寻常而细致。

他明年便要荣休,回到故乡抱孙,他比谁都不想再遇到战争,但他比谁都清楚,当战争来临的时候,谁都无法逃开。

好在他见过很多战争,见过很多死亡,所以虽然隐隐知道,这一场仗会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依然很平静,睡的很香甜。

清晨时分,被紧急警信惊醒,马士襄还有闲暇洗了把脸,戴盔穿甲,拭剑紧弓,精神抖擞地在士兵们的护卫下,再次来到渭城城头。

朝阳已经离开了地面,把荒原照的红暖一片,笼罩渭城多日的阴云终于散去,然而渭城里的人们,看着眼前的画面,却感觉不到一丝温暖。

无数金帐王庭骑兵,沐浴着晨光,像黑压压的狼群,覆盖着城外的原野,根本没有办法凭借肉眼,数清楚他们的数量。

马士襄眯着眼睛,看着金帐骑兵深处那杆王旗,忽然得意地笑了起来,说道:“我们居然正好是在单于的行军路线上,这下老魏他们不得羡慕死我?”

渭城城头上的唐军,知道将军说的老魏是开平集的军事主官,这一辈子都把将军压的死死的,平日里将军没有少说此人的闲话。

如果是平时,众人难免要迎合打趣两声,但今天没有人能够笑出声来。他们的脸色非常难看,握着刀柄的手都有些寒冷。

马士襄敛了笑容,神情肃然问道:“前天让你们备的马准备好没有?”

有副官在旁应道:“报告将军,都已经准备好了。”

马士襄问道:“是不是最好的马?”

“是。”

“是不是最好的骑手?”

“是。”

“一骑向开平集报讯……老魏那边估计也差不多,派一骑去够了。”

马士襄严肃说道:“四骑往北大营报讯,另四骑南归长安城报讯,记住换马不停蹄,现在整个大唐都需要你们的速度。”

已经提前被挑出来的九名唐军,大声应是。

马士襄看着渭城外的画面,淡然说道:“告诉长安城里的人,不要再管什么隆庆皇子,不要再管东边那些杂碎,我大唐真正的敌人出手了。”

九名唐军从渭城后方离开,带着数十匹渭城最好的战马,开始执行自已的任务。

马士襄回头望向墙下面色如土的酒楼老板、洗衣大婶和人数不多的居民们,沉默片刻后说道:“抱歉,士襄身负守土护民之责,但今日恐怕是护不住你们了,或者离开,或者进地窖藏身,相信我,我大唐军队总有回来的那一天。”

副官问道:“将军,敌人势盛,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渭城所有军卒,都望向马士襄。

马士襄花白的头发,在晨风里轻轻飞扬。

“为大唐守国门,那么总还是要守的。”

“遵命。”

渭城外的金帐王庭骑兵开始动了。

整片荒原都开始震动起来。

渭城的土墙不停地颤抖,簌簌落着积年的灰。

黑压压的草原骑兵,像潮水般铺天盖地而来,渭城瞬间被淹没。

天启十八年秋,大唐东北边军覆没。

长安城意欲调镇北军一部,前往土阳城抵抗燕军入侵。便在此时。安静了数十年的金帐王庭,调集所有力量,以雪崩之势南掠,入侵唐境。

七城寨的唐军,奋勇抵抗,奈何敌人势盛,接连被破。

草原骑兵继续南下,兵锋直指长安。

第十四章举世伐唐

金帐王庭南侵的消息,就像是一场山火般,迅速烧遍整个世界,震撼了整个中原。

长安城的反应极为迅速,李渔以强大魄力,压制住朝堂上哗然的皇后派大臣,不顾自已事后可能成为笑柄,连续发出数道军令,命令正在向土阳城方向移动的镇北军马上回撤,与北大营成犄角之势,在河北郡外,连续布下两道防线。

同时她命令镇南军立刻结束与原始森林里那些野人部落的缠斗,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帝国北疆参战,同时令舒成分出征西军一部沿葱岭北上,从侧后方对入侵唐境的金帐骑兵进行骚扰游击作战。

最令朝中诸臣感到震惊的是,李渔竟是毫不在意长安城可能脱离控制,把自已掌握最深的羽林军也调往了北疆!

紧急朝会上,诸位大臣都承认,殿下的安排没有任何私心,而且极为及时,但仍然有人表示了激烈的反对。

在那几位大臣看来,镇北军无法支援土阳城,那么燕军和左帐王庭的骑兵,便可以长驱直入,殿下又把羽林军调往了北疆,到那时候兵临城下,长安城怎么办?镇北军连番周折,士气必然受损,还不如依先前决议继续前往土阳城,而抵御金帐王庭南侵的重任,则交给其余的军队。

李渔只用了两句话便解决了这场争执。

“长安城不可能被攻陷。”

“我都不怕死,你们凭什么怕死?”

…………新帝登基后,李渔一直表现的很宽仁温和,之所以此时,她会一反前态,展露出自己绝对强硬的一面,是因为她比谁都清楚,金帐王庭的可怕。

她曾经嫁给过金帐王庭那位雄才伟略的单于,她在那片荒原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她知道那些安静了很多年的草原骑兵,才是大唐真正的威胁。

直到现在,她的护卫还是从荒原上带回来的那些蛮族汉子。

她很清楚,金帐王庭就是一只怪兽,只是被大唐压制了数百年,如果大唐无法再压制,那么必将暴发出难以想象的摧毁力。

和金帐王庭骑兵比较起来,左帐王庭的骑兵就像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燕军更像是只会哭泣的少女。

在金帐王庭南侵的可怕压力下,李渔根本没有兴趣去理会隆庆皇子率领的那些军队,她很清楚只凭大唐广阔的疆土还有各州郡的地方军队,便会让那些人变得疲敝不堪,除了百姓会遭受一些损失之外,根本影响不了大局。

所以哪怕皇后一派的官员反对,哪怕就连最忠诚于她的臣属,都小心翼翼地私下表示了质疑,她依然坚持调集整个帝国的力量,北上。

以后的事实,会证明她现在的决定是正确的。

然而在当时,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她的决定。她自己在朝会散后,也感到了极度的疲惫,一抹隐隐的恐惧,在内心最深处缓缓浮起。

难道这就是自已篡改父皇遗诏的报应?

便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喧哗,她眉头微皱,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只见数名官员在太监的带领下匆匆而来。李珲圆带着何明池和天柩处的新任总管,也从侧门里走了进来,众人脸上的神情都异常凝重。

李渔心头微凛,神情却没有什么变化,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何明池看了皇帝陛下一眼。

李珲圆走上前,把手里的一封信递给了李渔。

那位自宫外而来的大臣,声音微颤说道:“西陵神殿刚刚颁下诰书。”

…………西陵神殿的诰书,连同掌教大人的一封亲笔信,送到了长安城。

在诰书中,西陵神殿揭穿了皇后娘娘的身份来历,指出唐帝庇护魔宗余孽长达数十年时间,乃亵渎污秽之国,书院前后两代遇天诛,全是因为不敬昊天,故神殿号召举世伐唐。又言金帐王庭南下,亦是奉昊天之令,劝谕唐国信徒不得抵挡,务以推翻黑暗皇室为要务。

李渔看完了神殿的诰书,又开始看掌教的亲笔信。

相对于神殿文辞华美的诰书,掌教大人给她的亲笔信要简单的多,上面只写了一句话:“夜幕遮星,唐将不宁,殿下降了吧。”

她沉默不语,握着信纸的手指不停地颤抖。

大殿里一片安静,李珲圆紧张地看着自已的皇姐,何明池微微低着头,太监宫女们脸色苍白,大臣们瞪圆了眼睛。

如果说金帐王庭南下,是大唐帝国数十年来所遇的最强敌人,那么西陵神殿的诰书和掌教大人的这封亲笔信,便是所有唐人最忌惮的事情。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能够击败大唐的国家,哪怕是金帐王庭,只要大唐帝国能够撑过最开始这段时间,最终还是能够获得胜利。

然而如果整个世界都开始进攻大唐,大唐还能顶得住吗?很多年前,大唐曾经面临过类似的局面,但那时候的大唐有夫子,现在夫子已经登天。

…………以举世之力伐一国,换成另外任何一个国家,在这种恐怖的压力和绝望的前景面前,想来都会直接崩溃。

大唐没有崩溃,整整一千年锤打出来的信心与强大气魄,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警惕不安之余,仍然没有生出放弃的念头。

朝廷所有机构都以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长安城里一片肃杀,各项军令从长安城出发,向广阔疆土的每个区域送去。

相形之下,大唐政治军事权力中心的皇宫,却反而变得安静下来。

该做的事情都正在做,那么除了等待还能做些什么?

李渔站在石栏畔,看着夜空里那轮月亮,沉默不语。

她想着西陵神殿掌教亲笔信里那句话,想着多年前钦天监做的那句批示,负在身后的双手缓缓握紧,指甲割破掌心,染了一抹血色。

她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行镇压住心头的那抹恐惧与惘然,转身绕过殿侧,行过那小湖,走进了御书房。

自篡改遗诏,让李珲圆登基后,她便再也没有进过御书房。因为这间并不大的房里里,满溢着父皇的味道,她觉得有些压抑。

但今天她还是来了,因为这时候她需要父皇给予她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一名军部将领走进御书房,行以军礼。战争还没有波及到长安城,但整个帝国都面临着战争,所以现在已经不是和平时期,而是战争时期。

“许世将军什么时候能抵达长安?”她看着这名将领问道。

…………

第九十五章唐不乱

这名将领不是李渔的人,也不是皇后的人,而是许世的人。

他不知道公主殿下为何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沉默片刻后回答道:“既无旨意,将军自然还在南方。”

“这种时候,还是坦白一些为好。如果我所料不差,父皇去世的消息传到南诏后,许世将军就已经踏上了归程。”

李渔说道:“现在不是追究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要让你转告老将军,如今的长安城,如今的帝国正是最需要他的时候,西陵神殿诏令天下伐我大唐,定然会对他不利,请老将军务必小心。”

那名将领没有想到公主殿下非但不怪罪军方自行其事,反而有这样一番嘱咐,说道:“请殿下放心,大将军一定能平安返回长安。”

听到这句话,李渔的心神终于稍微放松了些。

接下来被太监带进御书房的,是宋御史。

御史与军政之事没有任何关联,李渔召见他,却是因为军政大事,因为这名宋御史是她与清河郡诸阀之间的联络人。

“朝廷已经调回镇北军,西军一部及镇南军亦已收到军令,不日即将北上抵抗金帐王庭的骑兵,西陵神殿筹谋多年,南晋皇帝丧子之痛未消,必然有大军自南而来,想要挡住他们,便只能依赖大泽上的水师和清河郡诸阀。”

李渔说的这些事情,都是朝堂上过了明路的安排,不存在泄密的问题,她静静看着宋御史说道:“本宫不会忘记承诺清河郡诸阀的事情,也希望诸阀在此时有所表现,对于诸阀在西陵神殿里的安排,本宫非常期待。”

宋御史毫不犹豫双膝跪倒,大礼相拜,诚声说道:“请殿下放心,清河郡十万州军还有诸阀合计三万庄军,定会与水师诸部配合,拼死也要把神殿来敌和南晋军队挡在大泽以南,即便最终不敌,也一定会为帝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很好。”李渔静静看着他说道。

当宋御史离开之后,英华殿大学士莫晗从书架后走了出来。他看着御书房紧闭的大门,略带忧虑说道:“若有镇国大将军坐镇长安,无论军心还是民心都会得到进一步的稳固。臣担心的还是清河郡,诸阀虽说臣服多年……”

“不用担心。诸阀耗费了如此多的资源,才把珲圆和我推到这个位置,即便他们有别的想法,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强行改变方向,不然那种强大的撕扯力,会让诸阀内部出现极大的问题。”

李渔不等他说完,神情冷漠说道:“而且诸阀后人,包括崔老太爷的二公子和几名亲孙都在长安,他们岂能生出异心?”

莫晗思忖片刻,觉得殿下的安排,确实没有什么漏洞,但他脸上忧虑的神情依然没有完全消除,说道:“书院还是没有什么动静?”

李渔沉默,忽然拿起案上的一块镇纸摔到地上。

啪的一声,镇纸碎成无数块。

她无法压抑心中的愤怒,身体微颤道:“书院依旧封门不见客……我大唐养书院千年,现在帝国危殆,难道他们还不肯出手?”

便在这个时候,有太监在御书房外轻声说了句话。

李渔怒意未消,寒声喝退。

那名太监声音微颤,却没有依言退下,仍然继续说道,有人要见殿下。

听到那个人的名字,李渔怔住了。

莫晗微微皱眉,说道:“殿下自己见他便是,本官先行告退。”

…………连夜入宫,强硬要求面见公主殿下的人,是朝小树。难怪无论侍卫还是太监首领都不敢斥退,连不禀报都不敢。

李渔看着秋树下那名青衫中年男子,沉默片刻后说道:“前些日子,我专程请朝二叔入宫,朝二叔不予理睬,为何今日却又要来见我?”

朝小树说道:“前些天殿下见我,是为了朝政之事,我当年便对陛下说过,我不会理会大唐朝政,所以我不愿意入宫来见你。”

李渔微微蹙眉,问道:“那为何今夜又愿来见我?”

朝小树说道:“因为这不再是朝政之事,而干系到大唐的安危。”

李渔说道:“朝二叔有什么事情,请直接说。”

朝小树说道:“我想请两道圣旨。”

李渔有些吃惊,问道:“圣旨?你要做什么?”

朝小树说道:“一道圣旨给鱼龙帮,如果长安城被西陵神殿的道人挑弄混乱,帮中兄弟方便出面替陛下镇压。”

李渔静静看着他,似乎想要看出他这句话里是不是隐藏着别的意思,说道:“长安城不会乱,所以我想这道圣旨没有必要。”

朝小树看着她,说道:“殿下真有信心长安城不会乱?”

李渔说道:“城中有长安府,有侍卫处,还有骁骑营……”

不等她把话说完,朝小树说道:“我想请的第二道旨意,便是与骁骑营有关,我想陛下或殿下你授我临时之权,统辖骁骑营上下。”

李渔的眉头蹙的更深了些,很不理解他的要求,说道:“我已经承诺,长安城绝对不会乱,无论那些忠于皇后的官员如何讨厌,在解决外患之前,我绝对不会对他们动手,那么你还要骁骑营做什么?”

“我要带着骁骑营离开。”

“你要离开长安?”

“不错。”

朝小树看着她说道:“你我都清楚,大唐如今所有的军力,都要用来抵抗金帐王庭,和西陵神殿北上的大军,还要留一部分盯着月轮国,如今东北边军已然覆灭,朝廷再也找不到任何军队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