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刺明-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亲手将物品送给自己啊!搞什么花样呢?

王德旺回去高台后面一会儿,便捧着一个小小的梳妆盒过来。这便是白娘子送给张准的物品。他身边的三个女人,看到对方居然送给张准一个梳妆盒,感觉都有些怪怪的。薛知蝶和杨映菡互相对望的眼神里面,多了几分暧昧。张准一个大男人,要梳妆盒来做什么?小林姑娘又是哪个?怎么会送给张准这样的东西?

张准其实也是满纳闷的,白娘子什么不送,偏偏送给梳妆盒来,真是邪门!要是送给杨映菡的,倒是说得过去。偏偏是送给自己!他好奇的接过来,当着大家的面打开,却发现里面是一个精致的香囊。香囊的表面是白色,上面绣着一朵若隐若现的兰花。香囊有淡淡的清香,仿佛是白玉兰的香味。

“好有意思的礼物……”薛知蝶意味深长的说道,语调明显有些怪怪的。只要是人,都能够品尝到语调中的怪异的味道。

“的确。”张准自言自语的接话。

白娘子居然千里迢迢的托人,送给自己一个香囊,当真是有点暧昧。这年代的富家公子,身上一般都会佩戴一个小小的香囊。香囊通常是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里面放些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悬挂在腰间,或者是放在怀里,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香味。

最开始的时候,香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神,相当于后世的香烟。要是觉得困了,就将香囊拿出来闻一闻,可以有效的提神。后来,香囊逐渐的变成一种装饰品,越来越华丽,越来越精致,反而不太注重它的提神功能了。因为随着烟草的传入中国,鼻烟开始出现,鼻烟壶之类的物品,逐渐的取代香囊。

只是,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白娘子为什么会送自己香囊!

一般来说,香囊也算得上是贴身物品,应该是出自最亲近的人之手,又或者是从店铺里面直接买来。如果一个女子,主动送给一个男子香囊,那……相当于后世的女子,开始给男子买衣服……这里面的含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张准将香囊打开,发现里面并没有香料,那淡淡的香味,完全是香囊本身发散出来的。里面没有香料,说明白娘子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香味。同时,隐隐间,好像又有一些别的含义。至于是什么别的含义,张准也体会不出来。

好吧,这个香囊的出现,的确让张准有些疑惑。如果说,这香囊传递的信息,真的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好像不太可能。他和白娘子之间,就见了一面而已。不可能真的有什么王八之气,虎躯一震,就将别人的芳心俘虏过来吧?那也太异想天开了。

“先帮我放着吧,我不戴这个。”

张准随手将香囊交给杨映菡。

杨映菡接过来,有些迟疑,低声说道:“这是别人送你的……我……”

张准笑着说道:“我不给你保管,给谁保管?我戴这玩意儿出去打仗?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反正我自己感觉是怪怪的!”

杨映菡只好收了下来。

这时候,高台的杂耍,也已经结束了。

围观的人群,逐渐的散去,张准等人,也回到了千户官厅。

经过张准的描述,三个女人对白娘子和红娘子都感觉十分的好奇。又有这个香囊的插曲,她们都很想见见这个白娘子到底是什么模样,为什么要送一个香囊给张准。

然而,事与愿违,红娘子并没有到浮山城来。白娘子也没有出现。没有人知道原因,反正是没有来。七月十四过去以后好多天了,王家班都已经离开了,她们依然没有到浮山城来。

张准倒是得到一个和古镇有关的消息,不过和红娘子她们无关。

得知张准离开了夏河寨前所,王健立刻率军南下,带着几百名的官兵,杀了夏河城一个回马枪。夏河寨的军户们,急忙组织起来反抗。至于战果,暂时不得而知。想来不会很好。

“留意一下就是了。”

张准淡淡的对情报司的相关人员说道。

这天,张准亲自将伊立涛送走。

伊立涛回到灵山卫,正式开始自己的情报生涯。





第147章 还是要纳粮

很快,伊立涛就送回来的第一份情报。

夏河城被攻破。

赵峰、赵生玉、李永航、楚凌轩等一干人等,全部下落不明,不知道是被王健给杀了,还是给王健扣留起来了。现在的夏河寨千户所,已经有了新的千户,叫做王斗。此人是王健的亲信心腹。他担任夏河寨的千户,夏河寨的军户们,有好日子过了。

听说夏河城已经被王健攻克,风扬易的第一反应,就是嗤之以鼻,冷冷一笑。他向张准说道:“大人,我就知道,赵峰此人,根本不能成大事。只是可惜了原来的那些兄弟,相信他们已经凶多吉少了。楚凌轩和李永航两人,现在应该也后悔了吧?我跟他们说只有跟着大人才有出路,他们就是不听!”

那些当初跟随张准来到浮山所的夏河寨军户,得知王健攻破夏河城的消息,都是心有余悸,暗自庆幸自己逃过一劫。王健的手段,他们不是不知道。如果他们当初稍有犹豫,不愿意跟随张准到来浮山所,这时候,想必已经倒在了官兵的屠刀之下了。

幸运啊,的确是太幸运了!

随着夏河寨千户所被王健重新控制起来,灵山卫逃亡到浮山所的军户,数量是越来越多了。杨国华他们,每天都要接送上百户的军户。张准派人在灵山卫各地到处宣扬四项法令,继续吸引那些没有出路的军户到来。显然,这个人口的增加,成果是斐然的。但是,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了。

日子匆匆的流逝,转眼就已经是七月二十二。

这天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但是,浮山城的千户官厅,却是气氛有些凝重。王铭宇、刘航、侯山平、杨立仁、刘宝玉等人都在千户官厅等待张准。而张准,也在很早的时候,就来到了千户官厅。

他们今天要商量一件比较重大的事情:

到底要不要纳粮?

本来,之前张准提出的口号是“均田免赋”。这是照搬后来李自成的口号,尽最大可能的将群众发动起来,成为自己的助力。事实上,在过去的日子里,因为这个口号的存在,根据这个口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确让军户们对张准的支持力度,达到百分百的满值。

但是,均田免赋这个口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粮食问题。王铭宇、刘航等人经过慎重的研究,觉得这个口号,实在是太超前了一些。均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免赋就值得商榷了。免赋的意思就是不纳粮。刘航、王铭宇等人都觉得不纳粮实在是不行。

眼下乃是乱世,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是安抚外来的民众,还是组织民众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动,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随着不断有外来军户投奔,必须供应这些人的伙食,浮山所的粮食,消耗速度很快。护卫队本身,每天需要消耗的粮食,也不是小数目。而目前张准的粮食来源,主要依靠缴获。相对来说,这种来源,是不稳定的。因此,他们经过研究以后,决定向张准建议:

纳粮!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同时,趁“均田免赋”的口号提出还不是很久,传播的区域还不是很大,尽快的将这个口号改变过来。这个口号改变得越晚,知道的人越多,以后改变政策可能引起的后果,就会更加的严重。

张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古人和后人,看来在某些思想上,是完全相通的嘛!

张准对自己的弱点,其实是很清楚的。军事上,他是强项,浮山城乃至整个鳌山卫,肯定没有人比他更有军事眼光。但是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有很多细节都是不知道的。前世的他,只是海军陆战队的普通士官,退役以后,从事的也是一般的搏击教官工作,不可能对每个领域都精通的。

在自己不精通的领域,当然是要听取专家的意见。

好吧,这个专家,在这里不带有任何的贬义。

当初,张准之所以着急的提出“均田免赋”这样的口号,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抢在李自成的前面,造成最大的影响,吸引到更多的民众投奔。第二个,是要迅速将浮山所的军户都鼓动起来,拿下浮山城,造成既定的事实,所有人都不得反悔。

可以说,这个口号的提出,刺激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原本几乎麻木的军户,一听到均田免赋这样的口号,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的激动。他们对攻打浮山城的急切程度,甚至超过了张准本人。最终,浮山城轻易的被攻打下来,造反成为既定的事实。

随着四项法令的颁布,尤其是《均田令》、《军田令》的颁布,浮山所军户对护卫队的拥护程度,对他张准的爱戴程度,绝对是空前绝后的。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没有一群支持自己的死忠,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寸步难行的,更不要说造反,干扰历史进程这样的逆天行动了。

张准对这一点非常清楚。

现在,要改变这个口号,张准的确有些犹豫。

好吧,张准承认,自己在军事行动上,向来都是杀戮果断的,不会有丝毫的迟疑,但是,在别的领域,他坚持的是慎重慎重再慎重的原则。决断不了的事情,宁愿放一放,看一看再说。但是,王铭宇、刘航等人的强烈要求,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没有稳定的粮食来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始终是个后患。

认真的想了想,张准缓缓的说道:“你们有没有调查过,我们原来宣布不纳粮的,现在突然改口纳粮,民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们朝令夕改,出尔反尔?”

王铭宇说道:“大人请放心,我们已经做过摸底调查。只要税率定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民众们还是能够接受的。当兵吃粮,种田纳粮,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没有不纳粮的。”

刘航也说道:“没错!历朝历代,都没有不纳粮的记录!只要税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民众们是不会有意见的。”

张准还是犹豫不决。

其实,在内心里,张准已经认识到,自己当初提出这个口号,的确是有些脱离实际的。单纯从忽悠民众的角度来说,这个口号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李自成提出这个口号的时候,一下子就聚集了上千万的民众,可见这个口号威力的强大。

但是,李自成的失败,同样是因为这个口号。不纳粮,自然就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由于没有稳定的钱粮来源,李自成要维持军队的运转,只能依靠抢掠和缴获。当缴获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只有抢,一路抢过去。只要是大户人家,统统抢光,结果将很多人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因为抢掠已经成为惯性,导致进入北京以后,起义军还习惯性的大肆抢掠。尤其是刘宗敏等大将,更是将抢掠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这种抢掠行为,对军纪是致命的。李自成的军队,在进入北京以后,战斗力急促下降,不是没有原因的。

后世有些人说,李自成的军队,是因为鼠疫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才会在后来的一片石大战中惨败。其实,这些说法,根本就是扯淡!李自成失败就失败在没有建立根据地,又放纵了部队的纪律。没有纪律的部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

一支真正的强军,就算遭遇鼠疫,也不会垮掉。北京城有鼠疫,你不会从里面退出来吗?赖在里面等死?根本原因,还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已经脱离了对部队的掌控,大家都喜欢赖在北京城的花花世界里,享受生活。一群忙着吃喝玩乐的士兵,突然被拉出去和强悍的清军打仗,自然是一败涂地。

张准要避免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就要将自己的根基牢牢的扎稳。

要扎稳根基,就要有稳定的钱粮来源。

换言之,必须纳粮!

看到张准还在思索,刘航委婉的说道:“大人,我们建议用均田免役代替均田免赋,一字之差,法令截然不同,你看如何?”

张准缓缓的说道:“均田免役?”

刘航解释说道,均田免役,就是免除所有的徭役。古代的农民,除了耕种自己的田地之外,还有大量的徭役需要承担。例如修桥铺路,修葺城墙,修筑房屋,修建水利设施,修建码头仓库等。所谓的徭役,其实都是免费劳动,甚至连饭菜都是要自己带的。

王铭宇他们商量过,决定将这些徭役,都全部剔除出来,改成雇人进行。只要你来干活,我就给钱,甚至是免费提供伙食。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的积极性。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钱粮。这也是他们强烈要求收取赋税的重要原因。

事已至此,张准明白,不纳粮是不可能了。王铭宇、刘航等人的担心没错,均田免赋的口号,知道的人越多,传播得越广,以后更改引起的后果,越发严重。

当断不断,反为其乱!

必须断!

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既然如此,你们觉得税率多少合适?”





第148章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王铭宇慎重的说道:“我们初步议定是在每亩三十斤到五十斤之间,以收取稻谷为主,棉花为辅,其他作物另行折算。具体收取多少,还请大人决定。”

张准再次沉思片刻,缓缓的点点头,沉声说道:“好吧!就按照每亩四十斤稻谷的税率征收,其他作物另行折算。要刻碑为计。以后不能再更改了。否则,民众就要对我们的信用,产生动摇了。”

王铭宇等人自然明白当中的厉害,连声保证工作一定会做到位。

事实上,如果不是张准的废除农业税的想法,实在是太超前,他们也不会强烈要求进行更改。对于这个口号的吸引力,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十分清楚的。对其作出的更改,可能引起的后果,也是非常清楚的。牵一发动全身,他们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最终,税率确定在每亩四十斤稻谷。

明朝末年,稻谷已经逐渐取代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使用稻谷作为纳粮标准,是比较恰当的。当时山东地区的稻谷产量,一般的水田,大概在每亩二百五十斤左右,好点的可能有三百斤。每亩四十斤,大概相当于15%左右。这样的税率,是民众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当然,小麦的产量,依然相当大。

众人随后对相关的法令细节,进行了详细的商榷。

“既然要纳粮,那就全部的田地,都要纳粮!”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张准斩钉截铁的说道。

《均田令》和《军田令》最大的改变,就是无论是民田还是军田,都一律按照这个税率征收。不允许存在不纳粮的田地。否则,数十年以后,免税的漏洞会被无限的扩大化,最终导致纳粮政策变形,重演明末的悲剧。要么全部都不收!要么全部都要收!

其实,大明朝的耕地面积大约有8亿亩(800万公顷)左右,总面积是相当广大的(我国2010年的耕地面积是18亿亩,即中央屡屡提到的耕地保护红线)。按照明朝建国初期制定的每亩二斗(约37。6斤)的税率,每年可以收取300亿斤(约1。6亿石)的田租。按照每石五钱银子计算,国家的田赋收入,应该有差不多八千万两白银。

然而,实际上,大明朝中央的财政收入(即户部的太仓库),每年不过是三四百万两左右。加上皇帝的私房钱(内帑)二三百万两,一年也不过是七百万两左右,根本不到八千万两的一成。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很简单,因为90%以上的田地,都掌握在士绅官僚群体的手上。而士绅官僚,是不用纳粮的。

九成以上的人群,只拥有不到一成的土地,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不到一成的士绅官僚群体,掌握着九成以上的土地,却不需要缴税。崇祯不断的摊派粮饷,最终只能摊派到那些可怜的农民的身上。本来那不足一成的土地,负担就已经非常的沉重,哪里还经得起屡屡加饷?农民们不堪重负,自然要起来反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南。明朝在河南有好多位王爷,每个王爷都拥有大量的田地。最出名的福王,一次就被赐予二十万倾的田地(约二千万亩)。由于河南本地的田地不够,还得从邻省调配。后来,福王的田地,又屡屡增加,最终超过了三十万倾,成为河南最大的地主。皇室、官僚、士绅将全部的田地都霸占光了,农民只能流离失所,到处流浪。

当陕西起义军来到河南的时候,就好像是火星落在了火药桶里面,自然是轰的一声,就冒起了冲天大火。河南是天下正中,中原心腹所在,对维系天下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原一乱,必然天下大乱。如果陕西起义军被限制在陕西境内,无论如何,都不会对大明朝造成致命的影响。就好像建虏再彪悍,也无法灭掉大明朝一样。明朝的灭亡,内因才是关键。

富得流油的有钱人不用缴税,穷得屁股漏风的农民却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这就是明末的真实写照。这,才是民乱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也是明末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农民的问题不解决,国家不可能安定。出现这样的问题,哪怕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转世,都是难以解决的。推行士绅一体纳粮,依靠统治者本身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是推倒重来。

当然,免税的情形也不是完全没有。

为了鼓励大家积极的开垦荒地,张准等人研究后决定:新开垦的土地,第一年免税,第二年按照每亩二十斤稻谷缴税,从第三年开始足额缴税。

根据统计报表的显示,眼下的浮山所,总共拥有八万亩的田地,剔除新开垦的田地不纳粮,还有三万亩的田地可以纳粮。按照每亩四十斤计算,可以收取一百二十万斤左右的稻谷。加上民众出售的各种粮食,将极大的缓解粮食压力。同时,在劳动用工方面,也有了更大的转圜余地。

做出决定以后,王铭宇、刘航、侯山平、杨立仁、刘宝玉等人,就分头去实施。对于这次改动,他们也是相当重视的。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做了相当的调查。对于这个税率,大部分民众是可以接受的。当然,不排除有极少数有其他的想法。不过,就算有想法,他们也不可能在浮山所之外,找到更好的生存之地。

当天晚上,张准来找杨凯德,和老人家说起收取赋税的事情。他有点担心,这个纳粮的决定,会不会让民众们觉得自己是出尔反尔,没有信用。这是很要命的问题。一旦领导者的信用被透支,他的威信,也就不存在了。

没想到,杨凯德倒是笑了笑,爽朗的说道:“玉麟,你将税率定下来,乡亲们反而吃了一颗定心丸!你不用担心,乡亲们不会有意见的!”

张准有些奇怪的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杨凯德笑着说道:“几千年来,老百姓种地哪有不纳粮的?你当初说不纳粮,乡亲们都是不相信的,所以,大家私底下,都在估计,十月粮食丰收,你会收取多少的赋税?有些人背后猜测,到时候可能要上缴一半的收获!现在只要四十斤每亩,比他们估计中的轻多了!”

张准听老人家这么一说,倒是渐渐的明白了。

他来自后世,知道废除农业税是可行的,也是落实到了实处的。但是,这时代的民众,根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当兵吃粮,种田纳粮,这是最基本的概念。张准一下子提出种田不要纳粮,实在是颠覆了大家的思想。这个馅饼到来得太大,民众们都不太相信呢。现在,张准将税率定在每亩四十斤,并且刻碑铭记,乡亲们反而可以放下心来了。

张准不得不感慨,这年代的人们,的确是太淳朴了。

不过,细细回想起来,均田免赋的口号,的确是有些超前了。后世的很多做法,在这个时代,未必可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相应的法律法令自然不同,照搬后世的经验,有时候效果未必好。还是老人家说的好啊,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了杨凯德的定心丸,张准便开始了更改法令的操作。尽管这个税率,民众们应该都能够接受,抵触情绪不会太严重。但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风波,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还是要注意的。尤其是要避免给人留下朝令夕改的坏印象。

朝令夕改,从来都是大忌。

第二天,开始有流言传出。因为有大量的大型工程需要进行,比如说修葺城墙,铺设道路,修建水库,凿通涵洞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有人向张准建议,要求浮山所的每个军户,每个月承担三天的徭役。如果三天的徭役不够,可能要增加到四天。如果四天不够,可能要增加到五天。总之,无论如何,这些工程必须按质按量完成。

“三天徭役?”

“四天徭役?”

“五天徭役?”

“是不是太多了一点了?”

当这个流言传开的时候,浮山所的军户,都不免悄悄的窃窃私语起来。大家的心情,都有些忐忑不安,感觉头顶上好像笼罩了一层阴影。本来挺有盼头的日子,好像一下子黑暗起来了。

谁都知道,所谓的徭役,就是免费的劳动。不但要免费干活,没有任何的工钱,而且干得不好,还可能被鞭打,被虐待。以前,承担徭役的时候,经常有人被活活打死,生病了也不能休息,累死了也没有补偿。另外,生产工具和伙食,还要自带,官方是不提供的。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徭役都是无比痛苦的。对于徭役,浮山所的每个军户都相当的反感。他们没想到,好日子没过上几天,就要开始承担徭役了。历史上,因为徭役沉重而爆发的动乱,也不在少数。当然,不想服徭役,没问题,交钱吧!交钱可以代替!但是,又有几个人有钱交?





第149章 我教玉麟哥哥写字

有关徭役的消息,是传播的有板有眼,令人不得不信,甚至连《徭役令》这样的专有名词都出现了。四令也变成了五令。之前,张准是颁布了四项法令,如果多了一个《徭役令》,那自然就是五项法令了。只是,前面的四项法令,大家都欣然接受,趋之若鹜。只是,这第五项法令,实在是不受人欢迎啊!

幸好,此时,又有一个消息传来,就是张准还没有下定决心,要不要颁布《徭役令》。于是,沮丧的民众们,好像是抱住了救命的稻草,燃起了一丝丝的希望。有消息灵通的人士悄悄的说,张准是不太赞成要民众们服徭役的,谁都知道徭役不是个好事,爱民如子的新任千户,是不会做这种坑害乡亲们的事情的。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啊!

城墙不能不修葺吧?道路不能不铺设吧?水利设施不能不修缮吧?下水道等乱七八糟的地方,不能不清理吧?要干活,就要有人,就要有粮……可是这两样东西,张准的手中,都没有啊!没有人主动前来干活,只能是摊派徭役了。毕竟,张准也不是神仙,没有三头六臂不是?

“要是大家愿意交点税,倒是可以免除徭役。”

“要是我手上有粮的话,可以请人来干,就不用摊派了。”

“可是,我当初承诺过的,绝不纳粮的,我不能出尔反尔啊!”

张准无意中嘟囔了几句。

结果,这几句话不小心就泄露到外面去了。

正在忐忑不安中的军户们,仿佛瞬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用纳粮来代替徭役!

只要这个税率不是太厉害,谁都愿意用收税来代替徭役!

新任千户大人不愿意出尔反尔,可见他的人品是杠杠的,言出必行,绝对反悔。但是,咱们既然不要这个徭役,就要主动一点,向千户大人说明,不是千户大人出尔反尔,是我们愿意主动的纳粮。好吧,千户大人你的人品,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不是你的错,是我们要求你这么干的,你没有必要自责。

于是,不明就里的陈国喜、毛三爷等老人首先出面,向张准传达群众的呼声。这两个老人家的确不知道其中的内幕,一本正经的向张准提出不要颁布《徭役令》,而是改变《均田令》和《军田令》的某些细节。乡亲们愿意每个月交点粮食,代替这个徭役。至于纳粮的标准,还请各位大人商讨。总之,无论如何,这个徭役,还是不要搞了。

张准内心颇为歉疚,表面上却不露神色,还得装作有些为难的说道:“可是这样一来,我就是食言了……”

毛三爷急忙说道:“这不是大人食言,是我们强烈要求!不同,完全不同!”

张准心底下越发的惭愧。

为了这个事情,蒙骗了两个直爽的老人,的确是有些愧疚。要是自己当初考虑得周全一点就好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不过,有这两个老人出面,他的目的轻易的达到了。

于是,张准爽快的接受民众的建议,不再颁布所谓的《徭役令》,改为纳粮。经过慎重的考虑,确定税率在每亩四十斤稻谷。如果缴纳其他作物的,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这个税率将会刻在石碑上,以后绝不更改!

听到这个消息,军户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每亩四十斤稻谷,这个税率还算能够接受。至少,要比每个月三天甚至是五天的徭役轻松多了。于是,大家都表示热烈来,千户大人还是很容易虚心接受大伙意见的,真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啊!

很快,巨大的石碑,就树立在千户官厅的门口。石碑的上面,明确规定,浮山所辖区内的地税,全部为每亩四十斤稻谷,其他作物另行折算。立碑为记,永不更改!石碑竖起来的当天,很多民众都跑过来,亲自看过,才算是放心。

当初,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的时候,对于税率,同样是刻碑为记的。只可惜,他的后代子孙,对于石碑并不重视,肆意更改,严重透支朝廷的信用。最终的结果,是连皇室中的其他宗亲,都不相信皇帝。朝廷的大臣,对皇帝的每个行为,都抱着深深的戒心。普通的老百姓,更是不信任朝廷。除了太监,皇帝简直是举目无亲。这大概也是明代皇帝的悲哀了。

“大人,高!实在是高!”在没有人的地方,王铭宇悄悄的向张准竖起大拇指,对张准是佩服到了极点。有关徭役的流言,自然是他们几个人操作,故意放出去的。至于其中的原理,参照后世某些单位发年终奖之前的流言。

“大人,厉害!太厉害了!”刘航也心悦诚服表示赞叹。

侯山平也在一旁微笑不语,连连颌首点头。

杨立仁和刘宝玉两人,就更加不用说了。

本来,他们几个都以为,这场纳粮风波,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人不满的。他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跟这些人做思想工作了。但是,无论怎么做思想工作,对张准的威信,始终是个影响。没想到,张准凭空搞个《徭役令》出来,搞得军户们反而主动的要求纳粮。要是不纳粮,他们还不答应!

“这不是王道,以后还是少用。”

“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才是王道!”

张准轻轻的摇摇头,面色凝重的说道。

从后世学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