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刺明-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吴总兵只是来祝贺的?”
吴三桂点头说道:“的确如此。”
张准仔细的观察吴三桂的脸色,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随后,吴三桂的确没有提到别的话题。看来,吴三桂的确是赶来祝贺的,并没有什么生意要和虎贲军洽谈。张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似乎感觉到了一些什么。这个吴三桂,的确是有点滑头啊他的这个动作,明显是在脚踏两只船。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是吴三桂个人的意思,还是他背后高起潜的意思?
要是高起潜的意思,这里面的文章,就耐人寻味了。高起潜手握辽东军团重兵,是崇祯宠信的股肱之臣,却悄悄的和自己眉来眼去,暗送秋波,这家伙到底是想做什么?是不想给崇祯效力了,想要反水过来,还是觉得当前的形势,太过复杂,他看不透,于是就多做几手的准备?他既然可以和自己沟通,说不定和鞑子也会有所沟通。这个墙头草,摆动的幅度实在是太大了,只有崇祯才会相信他。
“要祝贺,那是要送点礼物的。”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
“都督大人放心,下官已经安排好,明天就会有五十头猪送过来。”
吴三桂坦然自若的说道。
张准只好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伸手不打笑脸人,别人吴三桂这么积极主动的跑来祝贺,还送来了五十头猪作为礼物,就算他对吴三桂有什么偏见,现在都消失得差不多了。好吧,张准必须承认,他其实也是喜欢别人恭维奉承自己的。
吴三桂还真是不见外,和张准打过招呼以后,就在东安县过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才急匆匆的离开。在凌晨的时候,吴三桂送来的五十头猪就接收到了。负责送猪的商贩,都累得浑身是汗,上气不接下气的。吴三桂给他们的是死命令,务必尽快的送到,他们不敢怠慢,一路上紧走快走的,现在总算是完成任务了。
“这个吴三桂。”
张准轻轻的摇摇头。
对于吴三桂,他的确是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
吃过早饭以后,张准和身边的护卫,就牵马准备出发。
钟无影好奇的问道:“大人,你要去哪里?”
张准随口说道:“我去北京看看。”
钟无影的目光,顿时变得艳羡起来。
北京?
那可是大明帝国的首都啊
刘吉祥当然猜测得出来,张准不会是真的“看看”那么简单,他是要观察京师周围的地形地貌,为日后进攻京师做准备了。真是想不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虎贲军就已经有“拜访”京师的能力了。只可惜,他手上的活,实在是太多了,根本腾不出时间来。否则,他是一定要跟着去的。
“你们好好的整顿部队,好好的休息,等我回来。”
“我回来的时候,说不定又有仗打了。”
张准神色凝重的说道。
杨伟国有点担心的说道:“大人,你这样去京师,安全吗?要不要再派几百人跟着你?”
张准随口说道:“你觉得朝廷敢派人出城来对付我吗?”
杨伟国挠挠自己的后脑勺,然后咧嘴一笑。
倒也是,朝廷军队敢出城来才怪。
“走”
张准翻身上马,沉声喝道。
一夹马腹,白龙驹就冲出了东安县,向北方的原野飞跑过去。独孤猎、黄弦、刘芒、魏大哥、陆伊典等狙击手,都跟在张准的后面。马蹄声清脆,灰尘飞扬,张准他们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北方的原野尽头了。
“哒哒哒”
张准一行人高速疾驰,飞快的掠过广袤的原野。
沿途所见,都是一片的荒凉,看不到任何活人的存在,只有已经腐烂或者是半腐烂的尸体。真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惨不忍睹。张准的眉头情不自禁的皱起来,心情也变得有点沉重。他在盘算着,自己在控制北直隶以后,要恢复本地的民生,只怕相当的不容易。没有民生的恢复,就没有战斗力的增加。未来,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中午过后,张准等人就到了黄村(今天的大兴)附近。这里,已经是京师的外面了,可以看到很多村镇的废墟。张准等人在此稍作休息,补充食物和清水。张准还专门步行到四周看了一下,然后苦涩的摇摇头。
没有人。
看不到任何的活人。
四周都静悄悄的,仿佛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其他的活物。
“走”
休息的差不多,张准等人继续翻身上马,向京师的方向疾驰。
半个时辰以后,他们就来到了京师的南面。
“大人,我看到城墙了”
刘芒等人都兴奋的叫起来。
是的,他们用肉眼,都可以看到北京的城墙了。
“这就是四百年前的北京。”
张准在内心里,缓缓的说道。
四百年前的北京,和后世几乎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后世的北京,是开放的,是敞开的,没有高高的封闭的城墙。而眼前的北京,却是封闭的,紧锁的,能看到的,只有高高的黑乎乎的城墙,还有就是城墙上的守军。
那巍峨的城墙,估计最矮的地方都有三十米高,想要用梯子爬上去,几乎是不可能的。最高的地方,可能超过四十米。城墙的顶部宽度,至少超过五米。难怪鞑子屡屡入寇,屡屡从京师的旁边经过,最终还是不敢进攻京师。这三十米高的城墙,要是没有超大型的炸药包,根本是不可能打破的。
张准缓缓的纵马向前,近距离的审视北京。他是完全从军事角度来衡量的。北京城的城墙,很高,很厚,就算是红衣大炮猛轰,恐怕都很难打开,除非有几百门的红衣大炮。挖地道,同样艰难。唯一的办法,还是在城门洞里面堆满炸药包,然后将城门炸开。
“至少得三千斤的炸药。”
张准粗略的衡量一下,就得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
京师的守军,人数还是很多的,要顺利的进入北京城,要尽快的将守军击溃,虎贲军至少要从三个城门同时进入。换言之,就是至少要准备一万斤的黑色炸药。要是算上备用的,至少得准备一万三四千斤的黑色炸药。加上入城以后,各个爆破点所耗费的,没有三万斤以上的黑色火药,休想结束战斗。
忽然间,城头上有人大声叫道:“你是什么人?”
原来是守军的哨兵发现他们的存在了。
张准含笑不语,只是悄悄的拍马走开。他是朝廷的敌人,当然不可能距离城墙太近,以免被守军的枪炮打伤。虎贲军和鞑子杀得血流成河,天翻地覆,张准一点事情都没有。要是一个不小心,伤亡在京师的城墙下,那就是笑话了。
等张准退出到安全距离,刘芒才大声回答:“虎贲军大都督在此”
张准?
虎贲军大都督?
城头上的明军顿时全身一震,跟着面面相觑。
天啊,张准居然来到了京师?他到京师来做什么?难道是虎贲军准备攻打京师了?不妙啊才说鞑子要撤军,这边虎贲军就来攻打京师了,这不是要他们的命吗?守城的三大营士兵,急忙逐层的上报,同时不断的敲钟,通知所有的部队,进入战斗状态。京师的守军,还以为是鞑子要来攻打京师了,急忙上来城头,准备抵抗。
“什么?”
“张准在城外?”
曹化淳接报,也是大吃一惊。
老天,张准居然出现在了京师外面
作为京营提督太监,他可不敢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崇祯。他需要好好的掂量一下的,到底怎么样才可以将虎贲军到来的消息,报告给崇祯,而又不会引来崇祯的怒火。张准杀到了京师的外面,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天知道容易动怒的崇祯,会有什么样的怒火?万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自己就完蛋了。
几天前,崇祯才兴高采烈的宣布,说鞑子就要退走了,京师很快就要安全了,大家的苦日子就要过去了,大明国的国运,也要开始兴盛了。大家只要继续忍受一段时间,等鞑子全部退出了塞外,就绝对安全了。到那个时候,京师的民众,就可以自由的出入了。那些逗留在北京城里的难民,也可以回去自己的家乡了。听到这个消息,京师的民众,的确是一片欢腾,觉得自己终于有活路了。
朝中的大臣,听到崇祯宣布的消息,也是非常的高兴。在他们看来,只要鞑子退走,一切的苦难,都将过去。在鞑子退走以后,朝廷是肯定要赈灾的,到时候,如何赈灾,如何捞取赈灾的银子,又将是重头戏。在鞑子围困京师的时候,他们都损失了不少的钱粮,在鞑子退走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弥补回来。
在这些准备借赈灾发大财的朝臣里面,曹化淳就是其中的一个。曹化淳都完全计算好了,一旦鞑子退走,他马上派人,在城外,圈起几万亩的田地,作为自己的私产。反正,经过鞑子的洗掠以后,很多田地都已经没有了主人,完全是谁抢到就是谁的。这么好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然而,虎贲军的到来,让曹化淳等人,立刻从兴奋变成了沮丧。鞑子是走了,可是虎贲军却来了。京师的普通民众,或许可以自由的离开,他们这些朝廷的人,想要顺利的离开,简直是不可能的。同时,跑马圈地,那是绝对不可能了。连他们原来的田地,都肯定要比虎贲军瓜分掉。虎贲军的《均田令》可是名副其实的杀人刀啊
“开炮”
“撵他走”
曹化淳恼怒的喝道。
“嗵”
“嗵”
“嗵”
很快,北京城的城头,就传来强烈的炮声。
一颗颗的实心弹,呼啸着掠过天空,然后狠狠的砸落在四周的原野上。
“砰砰砰”
“砰砰砰”
“砰砰砰”
守军在开炮的同时,还纷纷开枪射击,枪声响成一片。
张准距离城墙足足有六七百米远,对守军的枪炮,自然是不屑一顾。刘芒的动作也很快,发现不对,立刻转身就跑。后来守军的大炮是越来越凶猛,张准他们才缓缓的撤退。一行人高速疾驰,退出到距离城墙大约一千多米远的地方,又回过头来盯着京师。
陆伊典悻悻的说道:“大题小做有本事就去杀鞑子去”
刘芒气呼呼的说道:“等咱们攻入京师,非要他们的好看不可”
炮声最终是惊动了崇祯。京师突然响炮,那还得了?他急忙派王承恩来询问是怎么回事。京营、锦衣卫、东厂都不敢隐瞒,只好将张准到来京师的消息,报告了崇祯。他们当然不敢说张准只带了几十人到来,全部都报告说张准带着数万的虎贲军,前来攻打京师,结果被奋勇的守军击退了。
“张准你欺人太甚”
张准崇祯气得当场踹翻了一张桌子。
本来以为鞑子退走,可以过几天安稳的日子,可以让朝廷紧张的局势有个喘息的机会,没想到,张准居然率军攻打京师皇太极试图攻打京师,张准也试图攻打京师。他这个皇帝,难道真的就没有被人放在眼里吗?自己这个皇帝,真是那么失败吗?
第758章 朝廷要将包袱扔给虎贲军
因为张准的突然杀到,崇祯皇帝一天都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本来鞑子就要撤退了,朝廷的一切,正在慢慢的好转起来,只等着鞑子退出塞外,大家重拾山河。因为心情高兴,崇祯这几天还分别和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都亲热了几次。没有心头大石压着,心情愉悦,宠幸后宫的时候,雄风大振,感觉是有滋有味的。
偏偏该死的张准,突然的打断了他的兴头。他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好说的。宠幸后宫的欲望,也一点都没有了。一直到深夜,他的心情,还是非常的烦躁。他勉强耐下心看了一阵文书,感觉自己的心思,根本不在文书上。没办法,只好长嘘一口闷气,走出乾清宫,在丹墀上徘徊。
夏天的深夜,还有一丝丝的寒意。崇祯的身体不是很好,感觉寒意侵入肌肤,使他的发胀的太阳穴有一点清爽之感,随即深深地吸了一口凉气,又徐徐地将胸中的闷气呼出。他暗数了从玄武门上传过来的云板响声,又听见从东一长街传来的打更声,更觉焦急,心中问道:“陈新甲还未进宫?已经二更了”
他深夜传唤陈新甲,是有要事商谈的。陈新甲也不知道忙些什么,居然还没有到来,让崇祯觉得有点不耐烦了。真是的,他是不是不想干这个兵部尚书了?亏自己还那么赏识他。恰在这时,一个太监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躬身说道:“启奏皇爷,陈新甲在文华殿恭候召见。”
崇祯急忙说道:“知道了……辇来”
上午,在张准还没有来骚扰京师的时候,陈新甲已被崇祯帝在乾清宫召见一次,向他询问应付中原和关外的作战方略。崇祯的意思,是准备趁着鞑子退走的机会,能不能重整军队,打一次较大的胜仗,也好让外人看看朝廷的军队,还是可以作战的。要是能够顺势收复关外的一些地域,例如大凌河城或者是宁远城等地,那就更好了。
然而,陈新甲并没有给予崇祯积极的回应。想法的,陈新甲的态度,非常的保守,他建议,还是等到鞑子全部撤退以后,再作打算。崇祯不免觉得陈新甲谨慎有余,进取心不足。事实上,陈新甲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他虽然精明强干,执掌兵部以后,也想建功立业,无奈明朝十多年来一直陷于对内对外两面作战的困境,兵力不足,粮饷枯竭,将不用命,士无斗志,纪律败坏,要挽救这种危局实无良策,所以上午召见时密议很久,毫无结果。
崇祯本来就性情急躁,越是苦无救急良策就越是焦急得坐立不安,容易在宫中爆发脾气,陈新甲没有给他满意的答案,他当然心情就不好了。结果,乾清宫中的太监们和宫女们一个个都被吓得提心吊胆,连大气儿也不敢出。
片刻之后,崇祯乘辇到了文华殿院中。陈新甲跪在甬路旁边降收盘接驾。崇祯下辇,走进东暖阁,在御座上颓然坐下,仿佛他感到自己的心情和身体都十分沉重,没有精力支持。陈新甲跟了进来,在他的面前跪下,行了常朝礼,等候问话。崇祯使个眼色,太监们立即回避。又沉默片刻,崇祯才忧郁地小声说:“张准……在城外?”
陈新甲是兵部尚书,当然知道张准来了,更知道因为张准的到来,崇祯的心情,变得十分的糟糕。深夜召见自己,肯定是为了张准而来。这番应对,如果触怒了崇祯,搞不好自己又是一个杨廷麟。他斟酌着说道:“微臣估计,张准只是路过,绝不是为了攻打京师而来,也有可能是为了瞻仰皇上的天颜……”
崇祯才不会相信张准有什么善心,恼怒的说道:“你放屁”
陈新甲急忙闭嘴,换了语气说道:“皇上放心,微臣刚才去检查过战备,我们钱粮还可以支撑三个月,其他各色武器都十分的充足,将士用命,张准这个逆贼,是不可能打进来的。曹公公已经到城头上日夜值守去了。”
崇祯踌躇着说道:“如果……如果鞑子退走,虎贲军趁机围攻京师,那又如何?”
陈新甲内心其实也非常的为难,并没有立刻回答。鞑子退走,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这意味着朝廷终于是可以松一口气。可是却因为张准的到来,马上又让情况变得复杂起来。虎贲军前来围攻京师,事态的确严重,甚至比鞑子到来更加的严重。
鞑子大部分都是骑兵,机动性很强,野外作战很强,攻坚能力却严重不足。鞑子想要攻克京师这样的坚城,是非常困难的。相反的,虎贲军就完全不同。虎贲军的攻坚能力很强,登州城、青州城,都是被虎贲军硬生生的攻克的。因此,一旦虎贲军来攻,京师的防备,未必是万无一失的。
但是,陈新甲更担心的,反而不是战事,而是张准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均田令》的影响。陈新甲是兵部尚书,眼光并不仅仅是局限在兵部。他很明白,战争是整体的搏杀,包括人、钱、物等多个方面。单纯从军事角度看问题,肯定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陕西流寇为什么始终都无法清剿干净?还不是因为朝廷太注重于军事手段了?
如果张准在京师的周围,颁布施行《均田令》,京师的底层百姓,必然会奔走相告,拥护备至。鞑子在京师的外面,只有依靠杀戮才能站稳脚跟,虎贲军却完全不需要。只需要几分告示,虎贲军就能在京城外面站稳脚跟。张准的均田令,的确是太符合这些穷苦百姓的需求了。陈新甲其实很清楚,现在的北直隶,九成以上的普通民众,都是没有田地的。军田令出现,就等于是将这九成以上的民众,都拉到虎贲军那边去了。
相反的,受到损失的,乃是朝廷的上层,特别是那些在京师周围有田地的人。话说,京师的周围各县,所有的田地,都被权贵们分光了。北直隶的民众,其实全部都是佃户而已。虎贲军到来,损失最惨重的就是他们了。因此,今天,在得知了张准出现的京师外面的消息以后,京城的权贵们,个个都无精打采,心惊肉跳的,不知道城外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
京城的权贵们,大部分都是依靠田租过日的,没有这些田租,他们想要继续延续富贵的日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因此,他们要拼命的封锁消息,不允许城内的老百姓,知道张准来了。否则,谁也不知道那些穷苦百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甚至,打开京师的大门,欢迎虎贲军进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崇祯看到陈新甲不回答,内心情不自禁的有些失望。自己对杨嗣昌和陈新甲,都是寄予了厚望的,屡屡越级提拔两人,可是,两人面对当前的难题,居然同样没有丝毫有用的建议。早知道这样,何必重用你俩?他皱眉说道:“你是本兵……”
陈新甲忽然跪下,肃然说道:“臣请皇上恕罪,才敢直言。”
崇祯皱眉说道:“你说吧,朕不怪罪你”
陈新甲一字一顿的说道:“臣恳请皇上,撤退山海关和锦州的兵马。”
崇祯皇帝顿时大怒,下意识的喝道:“你胡闹”
撤退锦州和山海关的兵马,那不就是放弃辽东?
几十年来,朝廷屡屡在辽东动兵,耗费了无数的钱粮,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保住辽东?这基本上已经是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你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将这项国策给否决了?朕要是放弃了辽东,岂不是成了明国的罪人?
陈新甲匍匐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生怕崇祯的怒火更大。一直到崇祯的怒火,逐渐的平静下来,他才缓缓的说道:“张准和皇太极不共戴天。要是我们撤回山海关和锦州的兵马,虎贲军必然派人进驻。一旦虎贲军和鞑子继续交战,就没有力量前来进攻京师了。以前,我们要面对鞑子、陕西流寇、山东张准等三个敌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才会屡屡招致失败。”
“如果,我们主动的放弃锦州和山海关,鞑子和张准互相对掐,无力他顾,我们刚好可以集中兵力,消灭高李张三人。只要消灭了陕西流寇,我们就可以回过身来,专心的对付张准。只要陕西流寇和张准都被歼灭,我们再集中兵力,出师辽东,必成大业。皇上,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微臣所说,皆是肺腑之言,还请皇上三思。”
崇祯一想到要放弃辽东,就下意识的拒绝。如果主动的放弃辽东,那以前何必耗费这么多的钱粮,和鞑子打生打死?因此,陈新甲的话,他是听到了,却下意识的表示反感,同时恼怒的说道:“你这是胡闹这样的的建言,简直是荒谬你是要朕砍你的脑袋吗?”
陈新甲匍匐在地上,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苦涩的说道:“皇上请息怒。臣斗胆直言而已。皇上也清楚,辽东耗费日盛,导致朝廷入不敷出,朝廷在辽东,没有丝毫的利益,反而每年都要国库的五成以上收入,都损失在辽东。辽东,纯粹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若是可以将这个包袱扔掉,皇上就可以集中钱粮,先消灭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平定国内,然后再图他计。”
崇祯皇帝耐心的听完,顿时感觉豁然开朗。
没错,对于朝廷来说,辽东的确是个巨大的包袱。朝廷在辽东,的确没有任何的收益,反而每年都要向辽东投入大量的钱粮。辽东,就好像是巨大的无底洞,贪婪的吞噬着明国的国库收入。陈新甲说的没错,要是可以将这个包袱扔给张准的话,实在是最好不过了。
辽东的军队撤退回来以后,可以在天津卫、玉田、丰润、蓟镇一线建立防线,拱卫京师。预测虎贲军将会和鞑子连续作战,没有足够的兵力西顾,因此,辽东军队的主力,可以迅速的南下,投入到镇压陕西流寇的战斗中。有这样的生力军加入,相信陕西流寇会很快就被剿灭的。
一旦虎贲军进驻山海关、锦州前线,那就是直接和鞑子对阵了,以后双方的战斗,还将无穷无尽。只要双方继续打起来,朝廷刚好可以歇一口气。在短时间内,虎贲军根本不可能腾出手来攻打京师。没有了鞑子的威胁,朝廷刚好可以集中里,将高李张三人压下去。只要消灭了陕西流寇,平定了国内的局势,朝廷的主动权,就要比以前强得多了。
这个策略,执行起来,没有丝毫的难度,只需要一道手谕即可。嗯,错了,是两道手谕。一道是命令高起潜从山海关等地撤退,一道是命令张准进驻山海关等地。只要两人都执行了手谕,朝廷就可以缓一口气了。
想到这里,崇祯反而有点担心了。高起潜撤退回来,那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张准真的会进驻山海关吗?万一张准不愿意进驻山海关,继续围困京师,白白的丢了山海关不说,还落得巨大的骂名。思索良久,崇祯踌躇着说道:“张准,会进驻山海关吗?”
陈新甲肯定的说道:“一定会的臣敢保证”
陈新甲对张准不是特别的了解,两人也没有接触过,但是,陈新甲能够感觉到,张准对鞑子的痛恨,应该在朝廷之上。一旦朝廷放弃锦州、山海关,张准肯定会派兵进驻的。他绝不会轻易的将这块地方让给鞑子。朝廷扔掉的包袱,虎贲军会立刻接起来。
崇祯其实已经心动,很想立刻执行陈新甲的建议。但是,他也知道,任命张准去镇守山海关,肯定会引来一些大臣的非议。他需要好好的想一想,如何才能顺利的通过这样的谕旨。他点点头,随口说道:“你先下去吧朕要好好的想想,好好的想想。”
陈新甲当即告退。
第759章 目标!阿巴泰!
“都督大人,前面就是涿州。”
带路的向导说道。
“谢谢”
张准点点头,挥手让向导离开。
在东安县停留了两天的时间,张准就率军来到了涿州。虎贲军骑兵在东安县没有寻找到作战的机会,于是就向西移动,寻找作战机会。结果,一路上并没有什么机会。最后,张准他们来到了涿州。涿州是虎贲军在这里的一个秘密联络点,有完善的情报网络。张准希望,在这里可以找到战机。
骑兵的好处,就是转移的速度极快,今天还在这里,明天就可以出现在另外一个地方了。这对于来自后世的张准来说,总算是找回了一点点快速作战的感觉。后世的海军陆战队,要么是直升飞机,要么是摩托快艇,移动的速度同样是很快的。
“陆伊典,去跟咸默说,我来了。”
张准沉声说道。
“明白”
陆伊典答应着去了。
涿州知州叫做咸默,字大咸,是山东沂州府人。天启末年考上进士以后,累官至涿州知州。张准对咸默不是非常的了解,却了解他的师父。咸默的师傅,叫做左懋第。左懋第是山东莱阳人,是名副其实的山东本地出产。在闻香教占据莱阳的时候,左懋第曾经上书,请求朝廷派遣军队镇压闻香教,可惜朝廷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还是虎贲军出动,才最终将左懋第镇压了下去。
因为闻香教的关系,左懋第第一次和虎贲军打交道。左懋第有个比较特别的身份,那就是言官。明朝的言官,还是很有特点的,那就是什么事情都敢弹劾,连皇帝房事不积极,迟迟没有皇子,都敢递上一份奏疏。虎贲军在山东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左懋第弹劾虎贲军的奏疏,的确不少,前前后后加起来,就算没有三十份,也有二十五份以上。
然而,令人感觉有点戏剧性变化的是,随着对虎贲军的逐渐的加深了解,左懋第对虎贲军的敌对情绪,居然渐渐的消失了,弹劾虎贲军的奏章,也是越来越少了。左懋第在弹劾虎贲军的同时,对虎贲军的发展,还是比较关心的。这是肯定的。你要是对虎贲军根本都不了解,你怎么弹劾呢?皇帝还以为你是没事找事呢结果,越是了解,他越是觉得,虎贲军的做法,才是对的。只有虎贲军这样的政策,才能让百姓的生活,真正的好起来。
作为一名言官,掌管的就是弹劾不平之事。左懋第平日所见的不平事,实在是太多了,他根本管不过来。而且,有更多的不平事,他根本就没有权力管,也没有能力管。这一直是左懋第内心的痛。为此,左懋第一度想到过,干脆辞职回乡种田算了。
特别是虎贲军在莱阳开展土地改革以后,莱阳的百姓,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对左懋第的触动很大。其中,有不少人就是左懋第的亲族。左懋第只是七品的言官,没权没势的,自身的俸禄也不多,根本无法怎么关照自己的族人。因此,左家的家族子弟,生活还比较困苦的。幸好,总算是熬到虎贲军来了,他们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因为张慎言的关系,左懋第和虎贲军的关系,一直比较好。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张慎言本身耿直刚正,结交的朋友,也多半有类似的性格。事实上,张慎言自从投靠虎贲军以后,也积极的想要将一些在朝廷中受到打击的,有才华的正直的官员拉过来。这个左懋第,就是张慎言的目标之一。张准也支持张慎言努力将左懋第等人拉过来。
左懋第在历史上,还是大大有名的。因为坚贞不屈,坚持抵抗鞑子,他最终被鞑子残忍的杀害。后人曾经将他称作是“明末的文天祥”,可见对他气节的评价。当然,张准也很清楚,左懋第对虎贲军有好感,张慎言的拉拢,只是其中一个不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朝廷抗击鞑子的态度太不积极,让左懋第觉得非常的伤心失望。崇祯的刚愎自用,轻信刻薄,也让左懋第有点心灰意冷。而虎贲军的方针政策,又刚好和左懋第的理念主张是一致的。
因为左懋第的关系,虎贲军的情报部门,同时知道了咸默的存在。咸默是左懋第的得意弟子,和左懋第的施政理念,基本上是相同的。咸默是涿州的知州,掌握着实权,正好是虎贲军打开北直隶局势的得力棋子。不过,为了咸默的安全,有关咸默的一切信息,都只有张准等少数高层才知道。
“大人,咸默来了。”
不久以后,陆伊典就带着咸默到来了。
咸默高高瘦瘦的,典型的文官模样。他的神色有点憔悴,眼眶里可以看到明显的血丝,显然是休息不足,过度劳累导致的。看来,在过去的数天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