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刺明-第3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信乔允升也是如此。乔允升正在修订虎贲军的新法律,这是系统的工程。要是张准觉得不放心,决定抢过来,亲自去干,恐怕同样要累死。而且,效果还没有乔允升做得好。要说到系统的法律知识,谁能比得过乔允升这样的专业人士?寒了乔允升的心不说,还搞垮了自己。
崇祯的累,纯粹是他自找的。内阁有六个大学士,足够处理一切的政务,他却偏偏要丢开内阁,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累死自己不说,效果还适得其反。想当年,万历皇帝有段时间,只有三个大学士,同样可以有效的维持国家的运转。倒是崇祯自己,十七年的时间,换了五十多个大学士,让人无所适从,最终搞垮了自己。
归根到底,还是崇祯不信任自己的臣子。明朝的所有皇帝,和大臣基本上都是对立的,双方绝对不可能和谐共处。内阁本来就是限制皇帝权力的,注定了内阁大臣,和皇帝之间,是要斗争的,是要对立的。但是,对立到崇祯这样的程度,还是前所未有的。
以前,内阁决定的事情,除了大事之外,皇帝基本上不会过问。但是,到了崇祯这里,内阁决定的一切事情,都要送给崇祯再次审批,简直就跟小学老师改作业似的。久而久之,内阁的积极性,自然是一点都没有了。反正都是老师说了算,我们还那么辛苦做什么?
从崇祯的身上吸取了教训,张准决定,以后自己坐办公室的时候,一定不要像崇祯这样,累死自己却得不到丝毫的好处。对于下面的人,还是古人说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用了别人,就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让别人将主官能动性调动起来。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信任他们,就得承受一定的代价,就得做好承受损失的心理准备。甚至,在出事以后,还得帮他们揩屁股。这一点,恰恰也是崇祯缺乏的。
虎贲军目前的很多高层,都是因为机遇而起来的,他们得到的锻炼机会,其实不多。他们的人生经历,准确来说,是不够丰富的。好像周一鸣、刘航、王铭宇、刘宝玉、侯山平、杨立仁等人,都是很年轻的小伙子。年纪最大的,也不过是二十八岁左右。军队的那一批营指挥使,就更加不用说了。海军的大部分舰长,同样是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
他们和老练的官吏比起来,最欠缺的就是经验。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有干劲,有冲劲,有憧憬,有想法,有血性,有点一箩筐,缺点同样不少。想要他们不犯错误,爵对不可能。他们都是人,而不是神。
就算是张准自己,不也犯过错误吗?在南京搞了一大堆的事情,结果马上惹来郑芝龙的进攻,要不是临时搞了两个浮动炮台,他说不定已经十分的狼狈了。后来在运河上挑衅皇太极,也是侥幸避过一劫。大概是皇太极也是昏了头,没想到火箭,又或者是火箭不容易搞,结果才没有将他烧成烤乳猪。如此种种,说明他张准也是人,不是神。只要是人,就会犯错。
其实,就算是高弘图、张慎言和乔允升等有经验的老人,也不是每个领域都擅长的。有时候,他们同样会出现错误。既然持续错误,那就要出现损失。这些损失,到底是谁来负责?让他们自己负责吗?当然不可能。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就没有成长的机会了。
在这里,张准又不能不想到崇祯。崇祯的为人处事方式,非常极端,恨爱之间,变换太快。换言之,就是根本不给人改变错误的机会。好像陈奇瑜,明明做得很好,就是因为在车箱峡犯了一次错误,上了李自成的当,结果马上就被崇祯给直接逮捕下狱了。
张准觉得,要是自己遇到车箱峡的事情,肯定不会像崇祯这样处理。肯定还会给陈奇瑜足够的时间,给他证明自己的能力。吃过一次亏的人,不可能轻易吃第二次亏。知耻而后勇,动力是非常强大的。这一点,没有人怀疑。如果崇祯可以给陈奇瑜三年的时间,说不定,陕西流寇已经被剿灭了。
又好像卢象升,也是如此。卢象升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崇祯要是给卢象升戴罪立功的机会,卢象升的才华,可能会更加展露无遗。可惜,崇祯根本不是这样的。无论你之前有多大的战功,只要你犯一次错,马上就被拉黑名单,然后关小黑屋等死。
这样的处理方式,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就是下面的将领,急功近利,极其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心理包袱,想要打好仗,根本不可能。在战场上,谁能保证自己就一定胜利?能够有六成的把握,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了。
好像杨致远、郝林勇、杨千强、张凌云等人,都是带兵打仗的,他们同样会犯错。他们一旦出现错误,同样会给部队造成很大的损失。要是崇祯来带领他们的话,结果肯定是他们都呆在军营里面,什么都不敢干。因为,他们不敢犯错。一旦犯错,屠刀就举起来了。
然而,一个永远都不犯错的军官,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吗?当然不可能你不给他们犯错的机会,他们就永远都无法成长起来。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又哪里来的成功?没有血与火的教训,又哪里来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
是的,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
在放手的同时,做好给他们擦屁股的准备。万一他们犯下大错,自己还有补救的机会。允许部下犯错,不等于允许他们将自己的裤裆都输光了。这里面的程度,还是要考究一下的。说白了,做老大的,就是要让下面的小弟,不会畏惧犯错而什么事情都不敢做,否则,谁也不敢放开手脚做事,那就完蛋了。
朱元璋打仗的本事很强吗?不强。没有听说他亲自指挥过什么战斗。但是,他部下的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沐英、蓝玉等人都很强,就算是二线的傅友德、冯胜、邓愈等人,同样能够将元军打得找不着北。
曾经有历史学家仔细的研究过,好像韩信这样半路出家的将领,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的将领,都是开国皇帝的同乡之类的。他们的天赋,其实不怎么样,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慢慢的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为什么?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磨练的时间长了,战场的经验丰富了,打仗自然而然的就出色了。说白了,他们就是历史的幸运儿,是战争的幸运儿,其他人都被打死了,只有他们活了下来。因此,他们要比其他人更加的出色。而后来加入队伍的人,少了这样的磨练机会,想要迎头赶上,除非真的很有天赋。比如说,傅友德和蓝玉这样的变态存在。
虎贲军显然没有这样的变态天才,有的只是默默积累经验起来的将领。当他们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逐渐的爆发了。其实,这和网络游戏的等级是差不多的。战争本身就是一所最严格的学校,运气不好的,本事不强的,都被无情的淘汰掉了。剩下的,都是有本事的,有运道的。
张准相信,自己麾下的那些营指挥使之类的,只要活着,只要没有被敌人抓走,他们最终都会成为名将的。不是他们自己要成为名将,而是残酷的现实,将他们锻炼成了名将。
“大人。”
张准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
他抬头一看,却是刘航在门口探了个脑袋。
虎贲军大都督府的设置,有点像是现代的办公大楼,要是有兴趣的话,不介意进来跟张准打个招呼。当然,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胆量。否则,万一被张准逮住,问你很多事情,而你又不知道如何回答的话,那就悲剧了。
“有空?进来坐”
张准正无聊呢,站起来热情的招呼着。
他和刘航也有段时间没见了。这段时间,他整天驱使着刘航到处救火,的确是有点委屈别人了。这时候对待刘航热情一点,那是必须的。你看刘航白白的一个小伙子,都快要被晒成奶黄色了。
刘航是刚刚从临清回来的,正好路过这里。他怎么又去临清了?没办法,都督大人有命,他能不去吗?救火队长的角色,当然是满世界跑了。幸好这个年代还没有飞机,否则,刘航肯定是虎贲军的第一代飞人。
“我还真是有空。”
刘航笑眯眯的走进来。
他们这些人,都是最早跟随张准的一批,是核心骨干之一,和张准的关系,自然是最好的。张准是穿越者,没有必要搞一些神神秘秘的活动,拉开和部下的距离,因此,他们在张准的面前,都是最放松的。
“喝茶?”
张准笑着问道。
“好”
刘航丝毫没有客气的意思。
张准站起来,到旁边的柜子里,翻了翻自己的茶叶存货,发现还真是不少。这些茶叶,都是柳如是放在这里的。柳如是在虎贲军大都督府挂了个名,就是大都督助理什么的。大明朝有总理,多个助理,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她这个助理,同样很少在大都督府的。这不,这个时候,柳如是根本就不在莱州府。
虎贲军打了那么多的胜仗,占领了那么多的地方,缴获不少。有些缴获的好茶叶送上来,又或者是别人送来的好茶叶,柳如是就摆放在这里。只可惜,张准实在是没有什么机会呆在大都督府,这些茶叶,也就是个摆设了。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的数量和品种,都越来越多了。
“要虎丘还是要天池?”
张准继续问道。
他忽然发现,给自己准备得最多的茶叶,乃是苏州的虎丘茶和天池茶。不用说,这些都是沈凌菲带来的,苏州就是她的老家,家乡的茶叶,她自然是想搞到多少就搞到多少了。
“虎丘吧”
刘航笑着说道。
张准就将虎丘茶拿出来,准备亲手泡茶。刘航也凑过来帮忙。两个大男人不懂得什么茶艺,泡茶的功夫自然粗糙得很,不过,没关系,只要有茶叶,只要有开水,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片刻之后,张准和刘航两人,一边品茶,一边漫无目的的聊天,让时间静静的流淌。这是难得的清闲机会。刘航是个嘴巴闲不住的,救火队长的到处乱跑,天南地北的八卦,知道的非常多。张准无聊得很,刚好听来解闷,时不时的大笑几声。
“你们两个好逍遥自在”
刘宝玉刚好路过,看到两人快活,忍不住也加了进来。
“坐。”
“喝茶”
张准笑着说道。
“好”
刘宝玉也不客气,坐在他们的旁边,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有刘宝玉的加入,这午后的气氛,就更加的热烈了。话题,就从茶叶蔓延开去,天南地北的,不知道怎么就扯到了茶马交易的上面。
三个人都是军户出身,以前连喝茶的资格都没有,你要他三个谈论陆羽的茶经,那纯粹是胡扯。现在的他们,眼里基本上只有利益两个字。无论说到什么,首先要想想对虎贲军有没有好处,谈到茶叶的时候也是如此。
第748章 鞑子撤退了,追击行动开始!
其实,大明朝的茶叶生产,还是非常发达的,播种面积非常广。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名茶。至于不是名茶的,那就更多了。每年的茶叶产量,都在数亿斤以上。其中四川一年的茶叶产量,就超过三千万斤。产量如此巨大的茶叶,除了明国自身的消费之外,就是向外销售,变成白花花的银两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茶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量的茶叶外销的。朝鲜、日本、安南等地,每年都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茶叶。大航海时代以后,世界各地对茶叶的需求量更加大。西洋列强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茶叶。好像赛薇亚拉的英国,就形成了下午茶的传统习俗。
贩卖茶叶,已经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内容。好像江南的大商家,基本上都有插手茶叶生意的。就好像沈凌菲所在的沈家,以前也有从事茶叶贸易的。沈家每年从茶叶上获得的利润,基本上占了总利润的二成到三成左右。茶叶、瓷器、丝绸,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大件。
然而,怪胎的是,明朝的茶叶税,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完全忽略不计。比如说,产茶大省福建全省,一年才三十多两的茶叶税,简直让人误以为后面少写了一个“万”字。四川的茶叶税,似乎要稍微多一些,其实也就是两三千两白银。这已经是最多的了。
有人估计,明国每年的茶叶买卖,交易额都在数百万两银子以上,可是国库却收不到一万两的税银。看起来极其荒唐,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实情就是如此。否则,侯恂掌管的太仓,也不会如此的空荡荡了,崇祯也不用整天为钱粮发愁了。
当然,目前张准他们关心的,不是茶叶税的问题,而是茶马交易。茶马交易,乃是大明朝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原王朝控制游牧民族的重要手段。而因为茶马交易的问题,引发的摩擦,乃至是战争,也是层出不穷。每次大型战争的爆发,几乎都有茶叶的影子在里面若隐若现。
游牧民族由于自身的饮食特点,决定了茶叶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如果没有足够的茶叶,他们的生活就无以为继。偏偏偌大的草原,不出产任何的茶叶,必须和中原王朝进行交易,才能获得。而中原王朝最需要的就是战马,因此,茶叶换战马,也就顺理成章了。
明朝立国的时候,蒙古人的一匹战马,可以换120斤茶叶,到万历时期,一匹上等战马只能换不到30斤的茶叶,要是不好的战马,甚至只能换15斤茶叶。这样的交换比例,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的确是远远不够的。明国这摆明是欺负人了。为了生存下去,游牧民族屡屡南下,大肆抢掠,的确有不得已的原因。
为什么太仆寺的总管太监会如此的抢手?实在是因为这是一个极大的美差。只要操作得好,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就累积几十万两银子的身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大量低价的购入茶叶,然后高家的卖出战马,乃是他们发财的不二法门。
嗯,我没有说错,战马到了太仆寺这里以后,还要军队另外出钱,才可以真正使用的。要是用银子计算的话,每匹战马需要15两银子。朱大典从太仆寺买来的战马,基本上就是这个价格。田弘遇通过非法渠道卖给张准的张准,同样是这个价格。
但是算茶叶的话,15斤普通的茶叶,怎么都不要15两银子,最多几两银子就搞定。甚至,在福建茶叶产地那边,15斤普通的茶叶,只需要1两银子左右就可以买到。1两银子买来15斤的茶叶,然后和蒙古人交换一匹战马,然后用15两银子的价格卖出去,你说这个利润空间大不大?
用茶叶和蒙古人交换战马,中间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明国可谓是占尽了便宜。然而,明国占尽便宜,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游牧民族吃尽了亏。无论是谁,太吃亏了,内心都是要不满的。这个不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要爆发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刘航随意的说道:“要是我们公平一点,每匹战马可以换一百斤茶叶的话,蒙古人也不会放弃和明国的联盟,转身投入建虏的怀抱。我听人说,蒙古人已经堕落了,不到最后关头,是不愿意流血牺牲的。唉,太仆寺的人,的确是太贪心了。”
刘宝玉笑着说道:“我也看也差不多。要是一匹战马可以换一百斤茶叶的话,哈丹巴特尔和阿日斯兰,未必愿意跟着皇太极南下闹事。要是他们两个,和宰桑布和闹点矛盾的话,那就更好了。蒙古人一旦内乱,皇太极就会有更大的麻烦。”
张准粗略的计算一下。100斤的粗茶,价值其实也就是10两银子左右,仅仅是正常价格的六七成左右,这还是“很公平的”价格了。如果用茶叶作为诱饵,能够使哈丹巴特尔和阿日斯兰改弦更张的话,绝对是做得过的。
董家堡的战斗结束以后,有情报表明,阿日斯兰和哈丹巴特尔两人,就曾经在私底下接触过,就某些问题交换了看法。尽管后来两人并没有其他的动作,看起来和以前完全没有两样,但是,张准相信,两人对皇太极的忠心,基本上是屈指可数了。
蒙古三大部落,科尔沁、哈喇慎、土默特,以科尔沁和皇太极的关系最亲密,无论是利益上的联系,还是姻亲上的联系,都不是虎贲军能够轻易离间的。因此,要挑动蒙古部落的内斗,只有从另外两个部落着手,特别是阿日斯兰的土默特部落。
毫无疑问,曾经是林丹汗麾下铁槊兵将领的阿日斯兰,是不会轻易屈服于皇太极的yin威之下的,只是因为大金军的实力强大,他不得不暂时的屈服罢了。一旦有脱离的机会,他肯定会脱离皇太极的威压,不会继续为大金军卖命的。虎贲军就是要为阿日斯兰的脱离,制造合适的环境。
上次,虎贲军袭击了皇太极的大本营,让皇太极的面子,再次受到极大的打击。大金军的威严,也几乎是跌落到了谷底。张准的突袭,让更多的有心人,看到了大金军的颓势,看到了大金军黯然的未来。连前锋营这样的精锐,都挡不住虎贲军的猛攻,大金军还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虎贲军的攻击?
这对于阿日斯兰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脱离的机会。如果阿日斯兰真的不愿意屈服于皇太极的yin威,那么,在回到大草原以后,他应该会另谋出路的。要是他更勇敢一点的话,在离开北直隶,回去大草原之前,应该会给张准一些有用的信息,为双方将来的良好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要虎贲军将土默特部落分离出来,就等于是在蒙古大草原,物色了一个代言人。无论是战马的来源,还是骑兵的战斗,甚至是向四面八方扩展,都有极大的好处。前面已经说过,现在的蒙古人,就是一把刀,这把刀到底会砍向哪里,完全是看握刀的人。
其实,张准还有个想法,就是要蒙古人用羊毛来换茶叶。为什么不要战马,而是要羊毛?这关系到虎贲军长远的战略。张准有意思,将偌大的蒙古大草原,都变成绵羊的牧场,而不是出产战马。当放眼四周,看到的都是毛茸茸的绵羊以后,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就算是彻底的消失了。
“都督大人,咱们要办法在茶叶生意上插一脚。”
刘航忽然跃跃欲试的说道。
“哦?你有什么好建议?”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
“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茶叶种植”
刘航毫不犹豫的说道。
他简略的介绍说,山东的茶叶产地,主要是在崂山、日照等沿海地区。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于种植各色绿茶,当地的民众也有种植茶叶的悠久传统。不过,和江南绵延不断,一眼看不到头的茶山丘陵比起来,这边的茶叶生产,的确是比较原始的。茶叶产量也不是很大。去年一年,全部的茶叶产量,可能还不足十万斤。
不过,这完全是意识引导的问题。因为山东的茶叶销售不发达,没有参与到海上贸易,只能在本地自产自销,利润不大,民众种植茶叶的积极性自然不高。然而,只要虎贲军下决心加大茶叶生产,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积极的开拓市场,让种茶的民众,获得更多的利润,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种茶的行列。在一两年的时间里,让茶叶的产量,增加到一百万斤以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游牧民族对于茶叶的质量,其实没有太多的研究。他们不是要品茶,而是要用茶叶来冲淡肉食的某些弊端。因此,只要是茶叶,他们都可以接受的。事实上,明国每年兑换给游牧民族的,都是大饼大饼的陈茶,真正的好茶,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是当年俺答汗攻讦明朝的一个借口,认为自己得到的茶叶,都是发霉的。
关键是,如何才能用茶叶换到战马?
目前,和蒙古草原的茶马交换市场,只有大同一处。其他的边关,都是关闭的。其实,就算所有的关口,都全部开放,和虎贲军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这些关口,都掌握在明军的手里。他们是不可能让明军参与到茶马买卖中来的。
当然,要是虎贲军在任何一个地方,和蒙古大草原接壤,都是可以进行茶马交易的。这个关口的限制,完全是明军自己设置的。游牧民族倒是希望可以在所有的关口,都进行茶马交换。问题是,短期内,虎贲军基本不可能和蒙古大草原接壤啊去哪里找一个这样的关口呢?
“要不,我们硬是扒拉一个口子出来?”
刘航忽然跃跃欲试的说道。
“扒拉一个口子?从哪里扒拉?”
刘宝玉皱眉说道。
“咱们从天津卫北上,沿着梁城所、玉田、遵化一线展开,打开一个关口你们看这里,刚好一条直线上去”
刘航的思维非常的跳跃,敏捷的说道。
他站起来,用手指在地图上画出一条直线,一直来到塞外哈喇河套的地方。这里,就是日后的承德市,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的所在。目前,这里乃是哈喇慎部落的辖区。哈喇慎部落的马匹数量,其实很多,如果有马市关口的话,虎贲军从这里交换到马匹,是完全有可能的。
张准摇头说道:“你这是要割裂朝廷和辽东的关系吗?”
刘宝玉也摇头,否定了刘航的建议。
暂且不说这个计划是否可行,就算是真的实现了,虎贲军承受的压力也很大,可能导致的后果,谁也预计不到。刘航的这一条直线,在地图上画起来简单,实际执行起来,是非常有压力的。这一片地区,都属于蓟镇管辖。而蓟镇,又隶属于朝廷军队的辽东军团。明军在上述地区驻扎的人马,至少有三四万。
准确的来说,虎贲军要拿下上述地区,问题不大。虎贲军是有足够的攻坚能力的,攻克遵化这样的城镇,根本不在话下。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攻下上述地区以后,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虎贲军攻占上述地区,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连环后果,张准也难以全部推测出来。这里面的变数,实在是太多了。
辽东军团是朝廷最大的军事集团,崇祯不可能坐视辽东军团被割裂在外,他肯定会有相应的命令的。要么,是双方立刻大打出手,虎贲军和朝廷军队打得一塌糊涂。要么,是崇祯立刻将辽东军团撤回,放弃辽东,专心拱卫京师。
如果是前者,皇太极肯定会笑死。因为,朝廷和虎贲军打起来,鞑子坐山观虎斗,刚好可以舔平伤口,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来。如果是后者,皇太极同样会笑死。因为,崇祯将辽东军团撤回来,大金军就可以完全控制锦州一线了。虎贲军的兵力有限,在这个时候,想要控制山海关、锦州,是不太可能的,明军一旦撤走,这些地区,肯定会落入大金军的手中。
虎贲军走这一步棋,无论怎么看,得到最大好处的,都是皇太极。特别是在眼下这个时候。眼下的皇太极,被虎贲军重创,正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潮时刻。他最怕的就是虎贲军和朝廷军队,联手对他穷追猛打。他就等着一个绝好的机会,想要卷土重来。
刘宝玉谨慎的说道:“咱们还是想办法将鞑子的战马,尽可能的留下来吧。之前情报不是说了吗?鞑子南下的兵力有十万人,战马超过二十万匹。就算咱们只搞到手两成,那也有四万匹啊哪怕是只有一成,也有两万匹啊”
“这是正道我同意”
王时德的声音传来。
既然是喝茶聊天的时间,王时德也不介意加入来。反正,虎贲军内部,讨论的气氛是非常宽松的,张准也经常鼓励大大多多讨论,多多开拓自己的思维。或许在不经意的讨论或争论之间,新的点子,就被无意中的迸发出来了。
虎贲军目前的战马数量,已经有差不多一万匹,要是再弄到两万匹的话,数量就会相当的可观。有三万精锐的骑兵在手,基本上可以横扫北国了。因此,即使只抢到两万匹的战马,虎贲军骑兵也将形成一股可怕的力量,无人胆敢忽视。
要抢夺鞑子的战马,关键还是消灭鞑子的有生力量。鞑子的人死了,战马自然就落入虎贲军的手里了。简单的说来,就是要对鞑子继续发起进攻,打几个大的胜仗。但是,这涉及到军务的问题,刘航和刘宝玉都不擅长了。
刘航不死心的说道:“我的计划真的不行?”
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不是完全不行,是难度有点大。”
刘航好奇的问道:“到底多大?”
张准缓缓的说道:“我们自己北上,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实力,还无法控制这么多的地盘,无法应对可能带来的复杂多变的后果。但是,要是吴三桂驻扎在蓟镇,也不是不可以变通的。”
不知道为什么,刘航提到这个建议的时候,张准立刻就想到了吴三桂。虎贲军在大沽口驻军,吴三桂的压力很大,他极有可能会撤离天津,然后另外挑选一个地方驻防。要是吴三桂驻防在蓟镇的话,刘航的建议,倒不是完全不可以考虑的。
“大人,紧急情报”
张准正要进一步的详细解说,黄弦忽然急匆匆的赶来,递给张准一份带有红色标记的紧急情报。红色标记,在虎贲军的内部,就是十万火急的意思。因此,所有人的目光,都瞬间落在了张准的身上。
“皇太极要走了”
“咱们有活干了”
张准长身而起,兴奋的说道。
情报是从北直隶送来的,内容很简单:鞑子开始从河间府,分批向塞外转移人口和物资了。去年十二月就进入北直隶的鞑子,到今年的四月份,终于是舍得撤军了。
既然鞑子开始动作了,虎贲军也应该开始动作了。
坐办公室的日子结束了,还是回去前线吧
第749章 龙多了第三只眼
天还没有亮,崇祯皇帝就在宫女们的服侍下梳洗以后,换上了常朝服,在宫女和太监的簇拥中来到乾清宫的东暖阁,稍坐片刻,喝了宫女献上的半杯香茶,然后到丹墀上拜天。
每日黎明时皇帝拜天,照例不奏乐,只是丹墀上的仙鹤等古铜香炉全都点燃沉香,喷出来袅袅香烟。乾清宫的太监和宫女们一部分跪在丹墀两边,一部分跪在丹墀下边。整个宫院中没人敢随便走动,没人敢小声言语,没人敢发出一点声音,一片肃穆。
当崇祯在香烟氤氲的丹墀上向上天三跪九叩的时候,表面上同往日一样虔敬,但是心情却大不相同。自从他十七岁登极以来,不论春夏秋冬,他每日黎明都要拜天。如逢大风或下雨雪,不能在丹墀上拜,他就在乾清宫的正殿中拜。
他认为天意合乎民心,敬天才能爱民,他立志要做一个中兴大明的英明圣君,所以九年来,他每日辛辛苦苦地治理国事,纵然晚上为着省阅文书,批答奏章,直到深夜就寝,但是照例黎明起床,第一件大事就是拜天。
往日拜天,他或是默祷“剿贼”胜利,或是默祷“东虏”无警,总之都为着一个心愿祈祷:国泰民安。今日的拜天,崇祯的思想,就要单纯得多。他只是希望,张准等逆贼,都被雷劈死。只要他们都被雷劈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