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刺明-第3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微微顿了顿,崇祯转向骆养性,不动声色的说:“你去瞧瞧,好生晓谕百姓,不得吵闹。倘若仍敢故违,统统拿了”
其他的大臣,都急忙将脑袋跪得更低了,以免让皇帝察觉到自己的神色不对。其实,在场的大臣,都很清楚,崇祯前面那些,都是废话,只有最后的四个字,才是重点,那就是统统拿了。那些老百姓落在锦衣卫的手里,还能有什么结果?能活下来就算是万幸了。
“遵旨”
骆养性深沉的回答。
有些大臣听到这个回答,都情不自禁的微微一震。骆养性挨了崇祯的训斥,那些闹事的百姓,只怕是要血染午门外了。嗯,他们距离午门还有一段距离,无论锦衣卫如何的杀戮,都不会让崇祯知道的,这已经是锦衣卫办事的惯例了。
可怜那些使皇帝生气的一千多百姓代表,从天不明就“伏阙上书,跪恳天恩”,跪过长安右门又跪长安左门,得不到一位大臣的怜悯,收下他们的奏本送到皇帝面前。他们只能望见外金水桥和桥前华表,连承天门也不能完全望见。
上朝时,他们听见了隐约的静鞭三响,随后就一切寂静。好像紫禁城是一个极深的海,而他们远远地隔在海外。长安门、承天门、端门和午门,每道门是一道隔断海岸的大山,使人望而生畏,无法越过。而在他们的身边,却有虎视眈眈的锦衣校尉,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有些人双腿跪得麻木,膝盖疼痛。有些人只好坐下,但多数人仍在跪着。有的人想着家乡惨状,呼天无门,在绝望中默默流泪。过路人愈聚愈多,在他们的背后围了几百人,有的完全是看热闹,有的深抱同情,不断地窃窃私语。几次因守卫长安左门的锦衣旗校要驱散众人,发生争吵。
突然,一个太监走出,用尖声高叫:“有旨”所有坐着的赶快跪下,连那些看热闹的人们因躲避不及,也慌忙跟着跪下。太监口传了“圣旨”以后,转身便走。百姓们有的跪在后边,心中惊慌,并未听清“圣旨”内容,只听清“钦此”便完了。但多数人是听清了的,等太监一走,不禁失声痛哭。
锦衣旗校害怕百姓们冲人长安左门,扬起棍子和刀剑将众人向后驱赶。站在远处观看的京城市民,平日看惯锦衣旗校们随便行凶打人和抓人,一面乱叫着“打人了打人了”一面四散奔逃,使得东长安街上登时大乱,商店纷纷关门。恰巧巡城御史带着兵马司的一队兵丁来到,将惊慌失措、悲愤绝望的上书百姓们驱赶到正阳门外。
锦衣卫副指挥使吴孟明走出东长安门时,“伏阙上书”的百姓已经被驱散了,地上留下了几只破鞋和撕碎的奏本。他命令一位锦衣卫指挥同知,率领锦衣旗校,会同五城兵马司务须将来京上书的北直隶、山西、陕西、山东等百姓驱逐出内外两城。总之,只要不是京城人士,都全部撵走。
有些人试图反抗,结果,立刻就遭受到了锦衣校尉的毒手。一把把的弯刀,一根根的铁棍,还有一条条的鞭子,就这样向手无寸铁的百姓身上招呼。锦衣卫杀人,哪里会手下留情?一会儿的功夫,过半的百姓都被打死了,其他的也是伤痕累累。地上一片的血泊,就好像是被鞑子屠杀过一样。
只有少数人见机不妙,急匆匆的逃了出来。他们在城外聚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显然,崇祯皇帝是抛弃他们了,他们再也不可能寄希望于朝廷了。天大地大,哪里才是他们的容身之所?
“我们去找张准”
“我们去找张准”
“我们去找张准”
忽然间,稀疏的人群里面,迸发出此起彼伏的声音。
这个声音,越来越宏亮,越来越震荡,仿佛可以盖住天上的雷声。
“喷嚏”
远在天津卫的张准,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个狠狠的喷嚏。
“谁在背后骂我呢?”
张准满脸的狐疑。
第727章 去山东!我们要去山东!
史可法退朝的时候,特别去午门转了一圈,看到遍地的鲜血,史可法只觉全身一阵的木然,又感觉自己的全身,好像有点发冷。刚才上朝的时候,史可法就感受到了崇祯的杀意,推测那些伏阙上书的百姓要遭殃。
可是,当亲眼看到遍地的鲜血,亲眼看到遍地的零星杂物,还有尚未来得及清理干净的殴打痕迹,史可法还是感觉到了阵阵的心寒,还有无法理解的不可思议。他无法理解,崇祯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朝廷又有什么好处。
在以前的某个时候,某个皇帝也在午门,制造过血淋淋的血案,但是,那都是针对大小官员的,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对普通的老百姓动手,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爱民如子的皇帝,怎么可以公开对老百姓动手呢?崇祯皇帝,怎么舍得下手?
史可法当然不会天真到,以为是锦衣卫擅作主张,打杀了那些可怜的老百姓。事实上,要是没有皇帝的暗示和支持,锦衣卫就是一群渣。锦衣卫和东厂一样,他们奉行的,乃是皇帝个人的意志。锦衣卫敢在午门打人甚至是杀人,完全是出于崇祯皇帝的授意。
“统统拿了”
这是崇祯的原话,史可法绝对是不会听错的。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对自己的百姓,如此的狠心,这和商纣王有什么区别?当年的隋炀帝,好像也没有这么残忍的。当一个皇帝,对自己的老百姓,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距离灭亡,也应该不远了。崇祯这样做,算是要超越隋炀帝吗?
史可法无法理解,也无法推断,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决定呢?这些可怜的老百姓,有什么地方触怒到他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没有任何可以威胁到崇祯的地方啊
“难道,崇祯真的是亡国之君?”
“难道,朝廷真的就要灭亡了?”
“难道,真是要改朝换代了?”
史可法的脑海里,转过很多可怕的念头。
这是念头让他觉得非常的不安,甚至有些恐惧。一直以来,史可法都觉得朝廷是可以勉强维系的,最不济,也是可以苟延残喘的。然而,今天崇祯皇帝的行为,却让史可法感觉到,朝廷未必可以继续苟延残喘下去。皇帝都发疯了,你还指望别人来拯救这个朝廷?
“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不会的,不会的。”
良久以后,史可法用力的敲着自己的脑壳,提醒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他不断的告诉自己,现在的情况,还没有糟糕到那样的程度,最起码,大部分的地盘,还是掌握在朝廷的手里的。全国十三个省,除了山东之外,其他的省,基本上还是听从朝廷号令的。
朝廷还有几十万的军队,可以继续作战。朝廷还有基本完好的江南地区,可以提供相当数量的财源粮源。只要妥善的加以经营,应该是可以延续下去的。甚至,要是出现奇迹的话,还可以力挽狂澜而不倒,中兴明室。
从午门出来,史可法的脚步,一直都有点沉重,对四周的一切,似乎也敏感了很多。他发现,御道的两面,多了数倍的锦衣校尉,都携带武器,虎视眈眈的盯着多往过往的行人。其中不少校尉的目光,还落在了史可法的身上,感觉史可法就是他们的敌人似的。这让史可法更加的感慨。
这完全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嘛紫禁城的周围是安静了,是没有人可以袭扰到崇祯皇帝的安静了,可是在紫禁城之外,却好像是煮沸的水。不想办法去制止外面沸腾的水,却只想着紫禁城的一亩三分地不受侵害,这是本末倒置,还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当外面的沸水,演变成滔滔洪水的时候,紫禁城又怎么可能抵挡得住?
“汪大人”
史可法忽然恭恭敬敬的叫道。
他蓦然发现,在前面的御道旁边居然站着刑部尚书汪乔年。汪乔年不知道在和什么人说话,看起来有点神秘兮兮的,说话的时候,不断的警惕的看着四周,感觉好像是做贼一样。偏偏史可法走得慢,脚步很轻,汪乔年一时间才没有注意到。
“是宪之啊”
汪乔年似乎有些走神,沉吟片刻以后,才跟史可法打招呼。
他身边有个家人,显得很是精明能干的样子,看到史可法出现,就迅速的告辞离开。史可法依稀觉得那个家人似乎有些奇怪,好像还有些面熟,可是对方到底是谁,史可法却是想不起来了。史可法暗自疑惑,身为汪家的家人,怎么不跟随老爷一起回去,自己急匆匆的跑掉,这是什么意思呢?
汪乔年好像生怕他看出什么来,随口解释说道:“老家来的,才见面,又要急匆匆的回去了。”
史可法当然不敢追问尚书大人的私事,急忙说道:“打扰大人了,真是不好意思。”
汪乔年错开话题说道:“宪之,你去过南城吗?”
史可法摇头说道:“没有。”
他觉得汪乔年的问话,有点奇怪,我好端端的,去南城做什么?
所谓的南城其实就是贫民窟。好吧,贫民窟这个词语,史可法还是从张准那里学来的。南城本来是平民的居住区,那片地区居住的,多半都是普通的民众。后来,鞑子到来,大量的难民涌进来,将这片地区几乎占据了,史可法就将其称之为贫民区了。
北京的东城和西城,都是富贵人家和各级官僚的聚居区,北城是皇城的所在,是皇帝的住所,当然不能让难民跑到这里来,因此,南城就成了安排难民的主要场所。随着难民的涌入,南城已经变成一个禁忌的词语,一般的大臣,在朝廷上都不会提及的,以免引起崇祯皇帝的不快。
十几万甚至可能是几十万的难民,一起涌入京师,又被遏制在一片集中的区域,南城发生的问题,自然就多了。根据五城兵马司和巡捕营的报告,南城聚集的难民,数量早就超出了京师的承受能力。
曾经有刑部的某位郎中,向崇祯皇帝报告,说京师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这些难民而引发的。这些难民缺衣少食,为了生存下去,当然是什么样的手段,都能使得出来,导致京师内的治安刑事案件,直线飙升。刑部和顺天府的这么点人,根本忙不过来。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难民而言,他们进入京师,几乎是在这里默默的等死的。朝廷的赈灾能力,根本无法解救这么多的灾民。在寒冷的夜晚,几乎每个晚上,都要冻死几百人。但是,所有冻死的人,尸体都不要清理,难民们内部就会消化掉。至于如何消化掉,就看大家的想象力如何了。
汪乔年神色深沉的说道:“宪之,去那里看看吧”
史可法回答说道:“下官会的。”
汪乔年点点头,转身去了。
史可法不免好生怀疑,老汪让自己去南城,到底要做什么?那些难民,境况的确非常的悲惨,自己也很同情他们,可是,自己就算再同情,也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自己去哪里,又能做什么呢?
带着些许的疑问,史可法回到家里,准备换衣服,然后前往南城。先不管去那里能做什么,去了再说。忽然脚步声响,却是夫人来了。夫人低声的告诉史可法,说家里的粮食,只够吃两天了。
他的夫人,原本是江南世家的大小姐,年轻美丽,聪慧仙灵,这些年跟着史可法,经历官场沉浮,却是苍老了不少,好在两人的感情甚笃,两个小妾也都安分守己的,一家子还算和睦。
史可法皱眉说道:“家里没有银子了吗?”
夫人叹息的说道:“银子倒是有,自从你调往兵部,每个月的银子倒是多了不少。只是那些商户太黑心,一斤掺了沙子的白米,居然要五分银子,简直跟抢钱似的,这日子到底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史可法当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事实上,整个京师,可能都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鞑子在北直隶,好像还没有退走的迹象。鞑子一时不走,漕运都休想恢复。漕运无法恢复,江南的钱粮,都无法输送过来。江南的钱粮无法输送过来,京师的物资,肯定会继续紧缺的。
以朝廷目前的能力,想要主动的迫使鞑子撤退,根本不可能。只有等到鞑子烧杀抢掠够了,心满意足的,想家了,才会撤离。因此,京师的悲惨日子,肯定要继续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微微叹息一声,史可法简短的说道:“快拿银子趁早买吧,能买多少是多少,晚了可能会更贵的。”
夫人有些担心的说道:“老爷,不如我们辞官,回去江南吧,我总是感觉京师要出大事的……听说今天在午门,皇上打杀了不少百姓,红彤彤的鲜血,都流淌到正阳门外面了……”
史可法皱眉说道:“妇道人家懂得什么?快派人去买米晚了什么都买不到”
夫人只好无奈的去了。
史可法自己换了便服,直接来到了南城,马上就发现自己好像是九霄神殿,跌入了万丈深渊。刚刚还在上朝的他,现在感觉好像就是在人间地狱里。上朝时候闻到的,乃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檀香,但是在这里,却只有令人作呕的臭味。
南城的街道上,聚集着大量的难民。这些难民最大的特点,就是眼神呆滞,动作迟滞。他们或者横七竖八的站在那里,木然的看着四周,眼神空荡荡的。或者无奈的躺在地上等死。有的干脆耷拉在马路边上,感觉随时都会掉入臭水沟里面。
还有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好像是已经断气了。旁边的人悄悄的试探他的鼻息。要是发现鼻息没有了,于是轻轻的挥挥手,就马上来几个人,将他抬起来,潜入黑暗的巷道里面,然后消失不见了。史可法看着黑漆漆的巷子,情不自禁的不寒而栗。他感觉,自己要是走入那些黑暗的巷子,就休想活着出来了。
史可法除了感慨,还是感慨。面对潮水一样的难民潮,他唯一能做的,只有恳请皇帝解决。个人的能力,在这十数万的难民面前,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他们都是崇祯皇帝的子民,理应是崇祯皇帝来关怀他们。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已经被皇帝遗弃了,被朝廷抛弃了。他们只能自生自灭。想要活下去,自己寻找生路。
“好消息”
“好消息”
“好消息”
忽然间,人群悄悄的涌动起来,不断的有人惊喜的低声叫起来。很快,得到消息的难民们,就开始有秩序的向南门出去。为了减轻京师的压力,上头对于难民的指示,是要出城的,一律放行,但是外面想要进来的,则绝对不可以。因此,守城的官兵,都不断的挥着双手,驱逐这些难民们快速离开。
史可法暗自奇怪,有什么好消息,可以让难民们纷纷离开京师?他看看四周,拉住一个上了年纪的难民,低声的说道:“老乡,这是要去哪里?”
那难民打量一眼史可法,觉得他不太像是朝廷的鹰犬,便低声的说道:“去山东,去张准那里。”
史可法微微愕然。
去山东?
去投奔张准?
他情不自禁的松开那个难民,有点呆呆的站在原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难民要去山东,去投奔张准,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啊这些难民,可是从京师出发,去投靠张准的啊这说明什么,说明崇祯皇帝还不如张准呢
崇祯皇帝不要他们了,朝廷也不管他们的死活,他们除了去投奔张准,去山东讨生活,他们还有别的办法吗?你总不能让他们活活的饿死吧。或许,只有到山东去,才是他们唯一的生路啊
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史可法忽然觉得自己的身上好冷。
真的好冷。
这是发自内心的冷。
这是发自内心的绝望的冷。
当全天下的百姓,都纷纷前往投靠张准的时候,崇祯皇帝,还有朝廷,还能存在多久?自己,又应该怎么办?
第728章 我们要在大沽口驻军
“大人,前面就是天津卫了。”
陆伊典低声的说道。
“嗯。”
张准勒停战马,举着千里镜,仔细的观察天津卫的城墙。
天津卫其实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一座卫城,和鳌山卫、灵山卫等卫城是一样的,就是规模要更大一些罢了。天津卫拥有左中右三个卫,后来天津水师衙门,也设置在这里。全部的军户加起来,可能超过十万人。因此,天津卫是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塞。
既然是军事要塞,各方面的防御设施,自然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天津卫的城墙,要比一般的城镇都高出很多。部分的城墙,甚至超过了二十米。最矮的地方,也都在十五米以上。在城垛的后面,可以看到警惕的明军士兵。
事实上,天津卫又是一座人口密集的城镇。除了十几万的军户之外,可能还有十几万的民户,加上往来的商旅,说不定有二三十万人。这样的人口规模,差不多赶得上登州城了。在鞑子到来以后,天津卫附近的很多民众,都逃入天津卫避难,导致城内的人口激增,各方面的问题和京师一样,都是非常突出的。
天津卫的人口众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漕运和海运都经过这里。和德州、临清等地单纯的漕运不同,天津卫不但有漕运,还有海运。以前,一些海运的船只,可以直接从大沽口航行到天津卫,只是后来航道淤塞,才不得不在大沽口卸货。
元朝的时候,天津卫的海运是非常繁忙的,每年都有几千万石的粮食,是从海上运输到京师附近的。元朝的造船能力很强,有文字记载的最高记录,是在三年的时间里,造船一千多艘,而且全部都是运输能力在三千石以上的大船。
其实,明初的海运能力,同样是很强的。最大的海船,一次就可以运输上万石的粮食,这要比漕运快得多,效率也高得多。漕运一个月的运输量,甚至还不到十艘大海船的一次运输量。只是后来禁海政策推行,片板寸帆都不给下海,才完全的取消了海运,专一使用漕运。
等到后来隆庆开海禁,明朝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当的落后,大船的制造工艺渐渐的失传,一般的小船走海运,很容易出事,因此,海运就再也没有人提起了。如果现在有海运,京师也不会这么困窘了。
张准观察天津卫的情况,自然是对天津卫动了心思。虎贲军在董家堡呆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应该是时候换个落脚点了。这个落脚点,首选就是天津卫。原因很简单,虎贲军要是控制天津卫,那就等于是死死的摁住了京师,还摁住了辽东,一举两得。
其实,从军事战略上来说,京师和天津卫的意义都是差不多的。两地都可以有效的控制北国。天津和北京不同的地方,在于靠近渤海湾,容易遭受到来自海上的攻击。如果定都天津的话,敌人要是从海上发起进攻,没有足够的缓冲地带。
新中国有个最悲催的省会,就是石家庄。河北省原来的省会,是在天津的,结果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候,高层觉得天津太靠海,容易遭受海上攻击,于是决定搬迁。最后折腾来折腾去的,落户石家庄那穷乡僻壤去了。要是河北的省会一直在天津,也不用今天这样悲催了。
然而,天津的这个缺点,对于虎贲军来说,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因为,虎贲军海军的实力,一向都足够强大,有足够的力量防守渤海湾,不会让敌人从海上直接攻击天津。因此,虎贲军在天津卫,根本不需要顾忌来自海上的攻击。相反的,利用海军的强大优势,还可以有效的保卫天津卫的安全。
虎贲军可以在天津卫长期的驻守下去吗?当然可以。以鞑子的能力,连董家堡都吃不下,还能吃下天津卫?只要鞑子吃不下,朝廷的军队,当然也吃不下。天津卫的城墙,最矮的地方有十五米以上,利用这样的坚城,朝廷的军队就算全部扑上来,虎贲军都夷然不惧的。
一旦虎贲军在天津卫站稳脚跟,进入京师,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天津卫距离京师,的确是太近了,中间又没有任何的障碍阻隔,只要消灭了明军的主力,虎贲军进入京师,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人,天津卫有人出来”
忽然间,刘芒急匆匆的来报。
“密切观察”
张准沉着的说道。
“大人是吴三桂”
片刻之后,魏大哥前来报告。
“密切观察”
张准依然是沉着的说道。
他举着千里镜,仔细的搜索着天津卫北门的方向,果然看到十几匹快马从城里面出来。前头的一个人,张准依稀可以看出是吴三桂。这个吴三桂的消息,倒是灵通,得知自己在天津卫的附近,立刻从城里出来,也算是这家伙有心了。
其实,对于吴三桂,张准始终是有戒心的。这家伙毕竟是历史上的大汉奸,又滑头得很,还是高起潜的干儿子。咦?为什么不说他是朝廷的人?主要是张准觉得,吴三桂对朝廷的效忠,根本不如他对个人的效忠。比如说,他对高起潜的效忠。
吴三桂有个很典型的性格,就是谁给他好处,他就跟谁好。现在高起潜是他的义父,他自然是死跟高起潜了。但是,如果哪天高起潜无法给他带来利益了,他可能就要改换门庭了。或许,吴三桂自己,根本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事实上,吕布好像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做错过什么。
不过,张准一点都不担心吴三桂的陷阱。吴三桂想要包围他,那是不可能的,他只要冲到海边,吴三桂就傻眼了。事实上,张准相信,吴三桂绝对不会做这样的蠢事。这家伙的眼光是狠毒的。张准能感觉到,吴三桂一方面尽力的效忠高起潜,从这个大太监那里获取好处。另外一方面,则是尽可能的维持和虎贲军的关系,情况不妙,十有八九会主动的投向虎贲军。
“大人,吴三桂只带了十三人出城来。”
陆伊典前来报告。
“请他过来。”
张准点点头,淡淡的说道。
吴三桂既然只带了十几个随从出城,显然是没有什么恶意了。不过,张准相信,吴三桂出城来,肯定不仅仅是和自己见面那么简单,搞不好,又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的插手了。
“哒哒哒”
片刻之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来到张准的面前。
带头的,正是吴三桂。他今天很寻常的打扮,没有穿制服,更没有佩戴盔甲,显然事先并不知道张准就在城外。得知张准的消息以后,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做准备,穿着便服就出城来了。从这一点来说,张准还真是找不到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
“都督大人在上,下官吴三桂有礼了。”
吴三桂规规矩矩的问好。
“吴三桂,我们又见面了。”
张准似笑非笑的说道。
“都督大人难得来一趟天津卫,下官想要在天津卫为大人接风洗尘,不过城里面难民众多,治安不好,食物也匮乏,实在是拿不出手,只好失礼了。以后有机会,下官再给都督大人补上。”
吴三桂诚恳的说道。
“哦?”
张准笑了笑,轻轻的哦了一下。
这个吴三桂,倒是会说话,知道自己不会完全信任他,不可能带着几十人就进去天津卫,于是就找了个由头,将此事掩盖过去。他这么一说,倒显得是他的错,而不是张准的小心谨慎。同一件事情,换不同的人说出来,感觉就是不一样啊。
吴三桂从城里出来参见自己,礼节倒是非常的到位了,再加上这么一番说辞,张准也不得不佩服,这家伙的门面功夫的确很到位。就算来自后世的自己,明知道他是个大汉奸,人人得而诛之。但是在这个时候,想要狠起心来对付他,也有点困难,伸手不打笑脸人啊。
张准点点头,缓缓的说道:“你有心了。”
吴三桂急忙说道:“这是应该的,应该的。”
张准挥挥手,让四周的人都退走,才意味深长的说道:“你来见我,是有正经事的吧。”
吴三桂摇头说道:“没有,没有。”
张准目光熠熠的看着他,缓缓的说道:“真的没有?”
吴三桂图眼神闪烁,吞吞吐吐的说道:“有人……想跟大人……做点生意……做点生意……”
张准深深的凝视着吴三桂。
这家伙提到的有人,除了高起潜,应该是没有其他人了。在辽东军内部,能指使吴三桂帮忙办私事的,也只有高起潜了。只是做点生意,含义太广泛了,到底是什么生意呢?高公公身为辽东监军,位高权重,家产丰厚,一般的生意,他还不放在眼里。
吴三桂感受到张准热辣辣的目光,有点承受不住,目光越发的游离不定,只好低声说道:“……就是……一些小生意……”
张准不动声色的问道:“到底什么生意?”
吴三桂慢慢的说道:“大人不妨从江南船运一些物资过来,经过天津卫,然后转运北京城。”
张准明白过来了。
高起潜这是要发国难财了。
因为漕运被截断,现在的北京城,物资短缺,导致物价飞涨,人心惶惶。套用后世一句流行的话,就是京师的人们,此刻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根据情报,京师目前的物价,至少是以前的五倍以上了。粮食等物资更是涨到了十倍以上。要是没有足够的物资补充,粮食等价格,还要继续飞涨。
不过,北京城里面,富贵人家很多,他们的银子不会少,即使物价上涨,他们也能承受一段时间。高起潜就是要打这些富贵人家的主意。只要崇祯不迁都,只要崇祯不逃亡,只要崇祯还在京城,这些富贵人家,就得硬着头皮坚持下去。哪怕是一斤大米卖到一百文,也必须坚持下去。
至于坚持不下去的民众,自然会选择逃亡,逃往江南或者是其他地方。京师目前实行的政策是不许外人进来,只允许里面的人出去。在京师无法忍受,那只有向外逃了。因此,随着物价的飞涨,还会有更多的人逃离京师,逃亡四面八方。
但是,各位皇亲国戚,勋臣权贵,各位高官,肯定是不能跑的。他们只有将自己积撰起来的银子,都拿出来,购买食物等物资,维持生活。这样一来,他们手里的金银财货,就要转手了。高起潜就是想要将这些人的金银财货,都通过合法的手段,捞到自己的手上。
这个死太监,做生意的脑子倒是灵活得很,居然这么快就发现了这个赚钱的所在。他怎么不去做生意,偏偏要来带兵呢?他这么一搞,的确可以捞到一笔巨款,极大的充实自己的库房。京师的那些大户人家,还是很有家底的,只要有办法让他们将家底都吐出来,这笔财富一定会非常的可观。
在真实的历史上,李自成入京的时候,曾经通过各种手段,敲诈勒索到大量的银子。不过,有关李自成入京,到底搜刮到多少银子,准确的数字始终是个谜。有的说是七千万两,有的说是五千万两,有的说是三千万两,有的说是一千万两。
张准估计,七千万两多半是不可能的,这个数字太骇人了。五千万两和三千万两的可能性也不大。当时的北京,不可能窖藏这么多的白银。一千万两左右,那还差不多。不过,即使是一千万两,这个数字也相当的惊人了。要是可以将十分之一的钱财都转移到他张准的手上,就是一百多万两,他又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沉吟片刻,张准慢悠悠的说道:“我有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