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刺明-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603章 独立王国
刘宗周对高起潜其实也非常恼火。东林党一脉的人,本来对宦官就是非常恼怒的。魏忠贤专权的时候,东林党和魏阉的争斗,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死在狱中的东林党人,可谓是一批又一批。最终,天理昭昭,报应不爽,东林党还是成功的笑到了最后,成功的扳倒了魏阉。
当初崇祯上台的时候,东林党人说服崇祯打压宦官势力,压制厂卫。宦官的势力的确是消沉了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崇祯又逐渐的使用中官(即宦官的体面称呼),宦官的势力再次加大,令东林党一系的人都非常头痛。现在高起潜如此的嚣张,刘宗周的火气,马上就上来了。
顾不得皇帝在前,刘宗周同样指着高起潜骂道:“你这阉货误国误民辽东异动,你不能辨识蒙古异动,你同样不能辨识镇守边关,如同儿戏有命出战,拖拖拉拉要钱要粮,中饱私囊”
他官职不高,只是工部侍郎,名气却是相当的大。天下士子,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刘宗周的。否则,今晚也不会陪着工部尚书傅宗龙在西暖阁出现。真正说起来,刘宗周的名声,要比傅宗龙大得多了。他这一番指责,简直是将高起潜打入十八层地狱。只要其中的任何一项罪名成立,高起潜都是挫骨扬灰的下场。
高起潜顿时不干了。论口才,他肯定不是这些文人的对手。和刘宗周继续争辩下来,他只有被斥责得体无完肤。但是,他有崇祯可以依靠。他立刻扑倒在地上,哭哭啼啼的说道:“皇上,您要为奴婢做主啊刘老匹夫这么污蔑奴婢,就是在污蔑皇上您啊皇上,奴婢所做的一切,可都是为了国家社稷,为了黎民百姓,为了皇上您啊天地可鉴,天理昭昭的啊”
崇祯果然面色阴沉,冷冷的盯着刘宗周,不耐烦的说道:“刘宗周,你闭嘴朕在这里,你休得放肆”
刘宗周只好跪谢致礼,站起来以后,一言不发。
崇祯的脸色很不好,心情更是糟糕。刚才一行人提到张准的时候,崇祯的心情,就非常郁闷。鞑子入寇的消息,不但兵部知道,他自己也是知道的。内阁也知道。史可法的奏章,都直接递到他这里来了。当时,他也没有放在心上,以为是张准别有用心,于是搁置在了一旁,不再理会。没想到,鞑子真的来了。
后悔啊,崇祯是真的后悔了。接到鞑子第三次入寇的消息,崇祯的心情,只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晦涩。晦涩之外,又显得非常的不甘心。他搞不懂,自己每天那么勤勤恳恳的批阅奏章,那么兢兢业业的处理国事,连男女之情都几乎放弃了,国运还是如此的糟糕。鞑子这样连连入寇,得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刘宗周的这番说话,极大的刺痛了崇祯。崇祯不觉得刘宗周是在训斥高起潜,而是在训斥自己。因为,辽东异动,他知道。蒙古人异动,他知道。鞑子可能发起入寇,他同样知道。要说儿戏,也有他自己的一份。他是皇帝,当然是不会承认错误的。逆鳞被刺到以后,他的惯常做法,就是狠狠的反击对方。结果,他就毫不客气的吼了刘宗周一嗓子。
杨一鹏和刘宗周关系交好,当然不愿意看到崇祯继续追究刘宗周的责任,有意无意的错开话题说道:“大错已经铸成,多说无益,各位臣工,还是想想如何尽快的挽救危局吧。以我之见,鞑子这次南下,没有三头五个月的时间,恐怕是不会退走的。只怕到时,整个北直隶都要被蹂躏成人间地狱,便是黄河到京城的运河,也要遭受破坏。届时,江南的钱粮无法供应京师,却又如何是好?”
果然,这个大问题抛出来,就算对刘宗周怨恨不已的高起潜,也不得不分心了。打仗,没有钱粮可不行。没有足够的钱粮,不要说没有士气,士兵甚至可能起来内讧。崇祯二年鞑子第一次入寇的教训,大家还历历在目。耿如杞和张鸿功的命运,谁也不想重蹈覆辙。不想重蹈覆辙的话,就要想办法保证足够的钱粮供应。
京师人口过百万,每天耗费的钱粮,就是天文数字。加上可能到来的勤王军队,人口的数量还要继续增加。现在京师每石粗粮的价格,都已经超过二两银子。若是价格继续飞涨,局势会更加的糟糕。一旦京师内部也产生动乱,甚至是内讧,那情势就危急了。
一直没有怎么吭声的工部尚书傅宗龙,慢慢的说道:“以臣之见,还是要借助张准的力量。即使不能抗击鞑子,请他派兵维系好运河的安全,也是非常必要的。”
刑部尚书乔允升点头说道:“臣也赞成要张逆出兵。问题是,只怕张逆不肯轻易答应,各位臣工还是要想想办法,将此贼动员起来。此贼既然可以在黄县消灭那么多的鞑子,想必在别的地方,也可以给鞑子制造麻烦。”
崇祯二年的时候,他就是刑部尚书,鞑子入寇的时候,因为处置失当,有几十个犯人趁机逃跑了。结果,崇祯一怒之下,将他下狱处理,害得他差点儿死在了监狱里面。其实,对于一个正二品的刑部尚书来说,几十个囚犯逃跑,真的是小事。就好像是今天的某个监狱逃跑了几十个囚犯,和司法部部长的确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当时正在火头上的崇祯,一股气发泄到他的身上,干脆将他给下狱了。
一直到不久前,乔允升才官复原职,重新担任刑部尚书。因此,从内心来讲,乔允升是不想重蹈覆辙的。另外,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乔允升和大理寺评事赵任有来往,而赵任和高弘图又有来往。自然而然的,他对张准的了解,也要比其他人多。因此,乔允升对张准的认识,是比较中立的。
和刘宗周不同,乔允升并不担心《均田令》的影响。因为,他的老家是在河南洛阳。洛阳是什么地方?是福王府的所在。由于得到父亲的极度宠爱,福王在洛阳,乃至是整个河南,都可谓是一手遮天。福王名下的田地,有三四千万亩,基本上是霸占了河南大部分的良田。其他人全部都要靠边站,哪怕你同样是当官的。
即使是正二品的刑部尚书,乔允升在那里,不过是置办了几百亩田而已。按照《均田令》的规定,只要田主将田地分开,每个人的名下,不超过五十亩即可。这样的规定,乔允升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全部田地不要也可以。他的家族人口也不多,全部搬迁到莱州府境内,也不是什么难事。
认真说起来,河南洛阳这个地方,真的是太危险了,那里是四战之地,乱军、官军你来我往,你追我赶,翻过来,覆过去,好像梳子一样,将田地梳了一遍又一遍。一不小心,搞不好就要被乱军或溃兵灭族。年头的时候,陕西乱军三十六营在河南聚集,乔允升就提心吊胆的。
乔允升本人端方廉直,处事刚正不阿,他甚至想到莱州府担任一个小小的推官,也不愿意担心刑部尚书。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打造一片朗朗晴空,让所有的不法分子都得到惩处,让所有的黑暗,都全部暴露在阳光的下面。
想要做到这一点,在朝廷根本不可能的。唯一有希望的地方,还是张准控制的地盘。根据张慎言的说法,张准对于法治,还是很重视的,不允许有违法乱纪的情况发生。要是他能到张准的控制区来,必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乔允升明着是在为朝廷分忧解难,其实暗中是帮助张准说话,希望张准得到更大的好处。
王坤和高起潜互相对望一眼,暂时放下两人的矛盾,异口同声的齐声说道:“皇上,奴婢认为,张逆可用。”
拉着张准来一起对付鞑子,自然是最好不过了。高起潜从吴三桂那里得来的消息,说是张准的部队,的确能打仗。吴三桂毫不掩饰的建议,一旦鞑子南叩,应该让张准去打头阵,这对于朝廷是很有好处的。
杨嗣昌说道:“臣附议。”
刘宗周也说道:“臣附议。”
户部尚书侯恂用梦游般的声音说道:“臣亦附议。”
梁廷栋和张凤翼互相对望一眼,先后说道:“臣等附议。”
能够借张准的手来消灭鞑子,又或者是借鞑子的手来消灭张准,对于朝廷来说,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两者同归于尽,那就更好了。
杨一鹏有些担心的说道:“臣提请皇上三思张准主动提出和鞑子接战,其实是附带有条件的,就是想要兼管山东军务,如果这个条件没有达成,我想他是不会答应出战的。”
傅宗龙有些疑惑的说道:“兼管山东军务,有何不可?鞑子南下,显然是要直入山东的,以山东巡抚目前的兵力,只怕没有抵挡的力量吧?最后还不是得依靠张准?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
杨一鹏晦涩的说道:“仲纶,你不知道,张准这个人,最喜欢就是扩张地盘。要是将山东的军务都送给他,以后朝廷就别指望在山东得到一分一毫的好处了。现在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还有东江镇,完全就是独立王国,外人水泼不入的。”
温体仁不愠不火的说道:“既然如此,大友有什么好提议?”
杨一鹏字大友,号昆岑。平时一般人都称之为昆岑,只有温体仁一直叫他大友,颇有轻视他的意思。大友,大友,这样的字,的确不太雅观。杨一鹏委婉的说道:“不若给他一个虚衔算了。”
刘宗周摇头说道:“虚衔?那是肯定不行的此贼不吃这一套”
杨一鹏忧心忡忡的说道:“要是真的让他兼管山东的军务,那还得了?诸位臣工别忘记了,运河也是从山东经过的。鞑子卡断了运河,京师将陷入困顿。要是被张准卡断了运河,京师同样会陷入困顿。诸位臣工,以后总不想看张准的眼色行事吧。”
提到运河的事情,大家就没有了说话的兴趣。运河的运输太重要,朝廷绝对不能让其掌握在别人的手上。显然,张准是不可能兼管山东的军务的。偌大的山东,决不能白白的送给张准。落入他手上的地盘,那可是真正的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但是,要是不给张准一点实质性的好处,相信张准是绝对不会给朝廷出力的。这家伙早就是反贼,早就表明自己和朝廷不是一条心的。只是现在朝廷和他,都在互相利用而已。到了他的份上,官位、虚衔、爵位什么的,都难以打动了。唯一可以打动他的,只有地盘。还得是不小的地盘。
曹化淳忽然说道:“皇上,奴婢听说青州府也已经有虎贲军进驻,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是青州府真的已经有张逆的人驻扎,不如让他兼管青州府的军务。我们和他一人退一步,各有取舍,或许他能够接受。如果山东的地盘不够,还可以将整个辽东都划给他。”
刘宗周迟疑着说道:“只怕一府之地不够……”
傅宗龙委婉的说道:“万事好商量嘛没有商量过之前,谁知道张准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崇祯在这件事情上,倒是非常果断,简单明了的说道:“让史可法去和张逆谈判,看看情况再说。长卿,这件事你来抓。”
温体仁其实不太想插手张准的事务。他总感觉,张准这个人太危险。自己还是尽量的不要直接和他干上。做事不能太绝,否则就没有退路了。可是崇祯指定他负责,他也只好答应下来,然后回头去找史可法。
大事议定,众人就陆续散去。
众人散去以后,崇祯感觉自己还蛮有干劲的,于是拿过奏章,继续批示起来。烛光摇曳,映照着他孤苦的身影,就恍若眼下的大明局势……
第604章 粮食换战马,物尽其用
山东,青州府。
张准站在青州城的上面,举着千里镜仔细的观察西面的道路。
从西面的道路上,来了很多拖家带口的人群,他们都是得到某些“神仙”的指点,然后迁移到莱州府的。至于那些所谓的“神仙”到底是谁,自然是昔日闻香教的骨干了。
董淑嫣带着五百名的闻香教骨干,分布在北直隶南部的各个区域,有组织的传播谣言,果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最终,相当数量的人选择了迁徙。
随着鞑子越过长城南下,各色各样的流言蜚语,效果更加的强烈。这几天,北直隶、山西、山东等地,都开始有大量的人口,向着莱州府和登州城迁徙。沿途的官府,正被鞑子南下的消息震惊得头皮发麻,自然没有心思来理睬这些难民。于是,迁徙中的难民,又不断的带动其他的难民迁徙,最终好像是滚雪球一样,源源不断的迁徙到莱州府等地。
看着大群大群到来的人潮,张准还是非常感慨的。这些人,都是底层最可怜的老百姓,每天都在承受着天灾人祸,以近乎小强的毅力在顽强的生存着。如果没有自己的到来,他们中的很多人,要么被鞑子屠戮,要么沦丧为鞑子的奴隶,最终走向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周一鸣站在张准的身边,低声的说道:“大人,在过去五天的时间里,我们总共接收到三万余口的难民。”
张准自信的说道:“应该会慢慢的增多的。”
周一鸣又说道:“这些最先到来的人,都被安顿在莱阳和栖霞等地。以后到来的人群,准备安顿到文登、荣成等地。那边的人口太少了,需要大量的补充。”
张准满意的说道:“很好,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别人既然来了,我们一定要安置好,要让他们尽快的干起活来。有人就有劳动力,有劳动力就有生产力,有生产力就有战斗力。”
周一鸣有点担心的说道:“大人,这些难民里面,会不会有鞑子的奸细?通报上说,怀柔的城门,好像也是被内奸打开的。内奸杀之不绝,如何是好?”
张准自信的说道:“有鞑子的奸细又如何?在山东的地面上,还怕他们翻天不成?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所有的难民,都不允许在青州府范围内逗留,必须全部迁徙到莱州府以东。要是有人不服从,可以采取部分强制手段。”
周一鸣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随后,他又抓紧时间,向张准报告青州府的有关人事安排。按照张准的估算,朝廷肯定是要自己出兵对抗鞑子的,整个山东可能没有那么轻易的落入自己的手中,但是,无论如何,青州府一定会被自己控制的。从现在开始,是时候经营青州府了。
青州府中部大部分都是山区,对于农业生产不利,对于发展工业却是相当的有利。铁矿石、硫磺、硝石等急需的矿产,都在这里可以找到。而青州府的北部和南部,则要继续加大开发的力度,开垦更多的荒地,争取生产更多的粮食。
鞑子这次南下以后,北直隶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会被破坏殆尽,想要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没有五年的时间是不行的。除非是虎贲军接管,推行《均田令》,极大的刺激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整修水利设施。否则,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北直隶的农业生产,只会越来越糟糕。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虎贲军打败鞑子的第三次入寇以后,鞑子应该再也没有入寇的机会了。换言之,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在虎贲军的控制区域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发展生产,丰富物质供应。莱州府已经先行一步,登州府正在追赶,青州府也要努力的赶上。
说话间,陆伊典到来,向张准报告说道:“大人,山东巡抚朱大典求见。”
周一鸣于是就告辞离开。
张准自言自语的说道:“求见?他使用了这样的词语?”
陆伊典肯定的回答:“大人,对方的确是这么说的。”
张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这次朱大典的姿态,放得非常的端正啊看来是真的有事相求了
朱大典的确是求见。鞑子南下,朱大典立刻意识到不好。明军在北直隶的兵力,实在是太虚弱了,鞑子骑兵只要绕过京师南下,完全可以深入山东地面的。严冬季节的黄河,根本不可能阻挡鞑子的铁骑。
北直隶去年才刚刚被鞑子抢掠过,生产生活都尚未恢复,今年鞑子又来,显然抢不到更多的东西。鞑子要获得更多的战利品,只有继续南下。因此,山东陷入战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山东的地面上,唯一能够对抗鞑子的,只有张准。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了。其他各省的明军,只会向京师的方向增援,绝不会增援山东的。想要保证山东的安全,只有山东军民自己努力。用虎贲军的话来说,就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于是,在思索一番以后,朱大典决定亲自来见张准。军情危急,他不想通过别人的转述了。尽管这样做,对他的身份,是非常大的降格,他也顾不上这么多了。要是鞑子真的杀到了山东,他能不能活下来还是未知之数,还会在乎这些繁文缛节?
“请他到衡王府客厅。”
张准随口说道。
陆伊典答应着去了。
虎贲军开入青州城,协助宋德钢部署防务,衡王畏惧,又跑到了济南府避难去了。现在的衡王府,暂时是空置的,只有原来的下人在。张准于是借来会客。但是他晚上,依然是住在虎贲军的军营里面。不是怕影响不好,而是住在军营里面,绝对安全。
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他已经成为各方势力瞩目的对象。为了杀死自己,别人可能会不择手段的。张准轻易不会拿自己的小命来开玩笑,一切当然要以安全为上。万一搞个美女刺客什么的,就糟糕了。
张准回到衡王府不久,朱大典就到来了。
朱大典的神色有些憔悴,步履匆匆的,拱手为礼,语调晦涩的说道:“都督大人,下官有礼了。”
正二品的文官,向正一品的武官行礼,在崇祯时期,绝对算得上是一绝了。要是换了其他人,即使是正五品的文官,都不需要向正一品的武官行礼的。这一点,对于朱大典来说,的确非常难受。但是,有求于人,他不得不这么做了。
张准点点头,算是回礼,然后不动声色的说道:“朱大人远道而来,有何见教?”
朱大典神情木然,将一份公文递给张准。
张准看过以后,依然不动声色的说道:“布防德州……朱大人手上有这么多的兵力吗?”
这份公文是兵部发给朱大典的,说鞑子可能直入山东实施抢掠,要朱大典从山东各地抽调兵力,在德州重点布防。朱大典觉得这个战略有待商榷,于是就来找张准。潜意识里,他觉得张准在军事指挥方面才是权威的,自己多听听他的意见肯定没错。
上次预测李自成进攻凤阳,在黄县打败鞑子,又提前预测鞑子南下,这一切一切,都让朱大典对张准非常的相信。他急匆匆的跑到青州城来,就是要听听张准的建议。当然,这种相信不会表露出来。毕竟,两个人所处的阵营是不同的。
朱大典晦涩的说道:“兵部的意思,是德州为主,济南为辅。”
张准冷冷的说道:“要是鞑子绕过德州,直插济南府呢?”
朱大典唯有无奈的叹息一声,晦涩的说道:“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德州、济南都丢不得,我却必须取舍。”
事实上,鞑子绕过德州,直扑济南府,正是他最担心的。济南府的地位,无论如何,都要比德州重要。这里有一个王府,两个王爷,随便一个王爷出问题,他都要被抄家问斩。济南城还有山东全套的行政机关。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济南城。
南下的鞑子,都是骑兵部队,机动性很强,一个小小的德州,根本不可能阻挡他们的前进道路。黄河两岸,其实都是一马平川。鞑子只要绕过德州,就可以直接攻打济南府。要是让朱大典自己选择,他当然选择重点守卫济南府,暂时放弃德州。
问题是,德州乃是漕运要道。来自江南的全部钱粮,都要在德州转运的。要是漕运被截断,京师的钱粮供应,肯定要糟糕。兵部的这份命令,明显是冲着漕运的安全来的。绕过漕运被截断,京师的安全就要岌岌可危了。
朱大典要是坚持镇守济南府,或许战略上是正确的,政治上却是致命的。不按照兵部的命令行事,朝廷肯定要追究责任。这个责任追究起来,就麻烦大了。以崇祯的性格,朱大典人头落地是大有可能的。
张准意味深长的看了看朱大典,缓缓的说道:“你来找我,就是为了这件事?”
朱大典诚恳的说道:“还请都督大人赐教。”
张准随意的说道:“放弃德州,固守济南。”
朱大典无奈的说道:“那就是抗命不从了。”
张准冷冷一笑,不屑的说道:“大人按照兵部的命令行事便是。”
朱大典不得不苦涩的说道:“都督大人,下官是来虚心求教的,还请都督大人指点一条生路。”
张准随手将公文扔掉,冷冷的说道:“鞑子都是骑兵,行动如风,以你们军队的战斗力,唯一可以依仗的,只有坚城。就像是在锦州前线一样,依靠坚固的城墙工事,还有炮火,抵挡鞑子的进攻。想要和鞑子野战,那是根本不要想。”
朱大典晦涩的说道:“德州的城防工事还是有一点的,要是重新加固一番,应该还可以抵抗一番的。”
张准冷冷的说道:“问题是,你的兵力呢?”
朱大典就无语了。
目前山东还有三四万的明军,看起来数量不少,其实摊分下来,就非常稀薄了。尤其是需要超过一万多人驻守兖州府,保护鲁王府的安全。比起德王和衡王两个王爷,鲁王的地位更加的重要。运河两岸的漕运要点,如临清、济宁、东平、聊城等,都需要兵力驻守。最后,德州和济南府,显然是难以兼顾了。要是每个城只有一万左右的守军,是根本抵挡不住鞑子的强攻的。
张准缓缓的说道:“我的建议,是将人口集中到大城,然后据城死守。小城不留任何人,干脆将其留给鞑子。至于漕运,暂时放弃。在鞑子兵锋到来之际,漕运衙门敢运粮?我看他们不敢。守住了济南城,还可以伺机反攻德州。要是济南城丢了,德州肯定也守不住。”
朱大典皱眉说道:“若是如此,岂不是要放弃很多城镇?”
张准冷冷的说道:“你就算不主动放弃,最终也会被鞑子攻破的。好像陵县、平原、临邑、德平、禹城、济阳这些县城,若是鞑子来攻,当地守军能挡住?密云、怀柔这些边关重镇,都挡不住鞑子的进攻,何况是内地的这些县城?既然不能挡,最终还是城破身灭的结果。”
朱大典晦涩的说道:“如此一来,需要撤退的人口,岂不是有百万之众?”
张准毫不迟疑的说道:“你是希望这些人口能避过一劫,还是希望他们被鞑子抢走呢?”
朱大典固然算不上一个好官员,这个选择题倒是不需要考虑的,不假思索的说道:“当然是避过一劫。”
张准两手一摊,冷冷的说道:“这不就结了?只要你通告各地,说鞑子要来,各地的民众,自己就会想办法向大城市集中,不需要你花费什么力气。至于粮食物资什么的,你手上不可能一点储备都没有吧。”
朱大典老老实实的说道:“有一点,不多。”
张准凛然说道:“战争时期,粮食供应必然是无比紧张的。粮食是非常关键的武器。在人口迁移以后,我建议坚壁清野,让鞑子在山东的地盘上,得不到有效的粮食供应。最好是做到让鞑子吃不饱,住不暖,夜不能寐,疲惫不堪。”
朱大典为难的说道:“要做到完全的坚壁清野,很难。”
张准坚定的说道:“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做。只要是能够让鞑子不高兴的事情,我们都要去做。相反的,任何可能让鞑子高兴的事情,我们都不要去做。”
朱大典沉思片刻,期待的说道:“你能不能支援我五万石粮食?”
张准爽快的说道:“可以,你还给我两千匹战马。”
朱大典下意识的摇头说道:“不可能。”
张准瞥了他一眼,冷冷的说道:“我知道你手上有两千匹的战马,上个月才从北直隶运到山东。你重新组建了骑营。但是,我问你,你的骑营,真的敢出城和鞑子野战吗?既然不敢出城,你的骑营要来何用?我现在最缺的就是战马,你最缺的乃是粮食,为什么不拿出来交换?”
朱大典没想到自己的底子又被张准看穿,脸色当真是非常的古怪。骑营是他好不容易才组建起来的,刚好是从山西运回来两千匹的战马,还没有形成战斗力呢。本来这件事情非常保密,结果又让张准知道了。事实上,他的战马从北直隶向山东运输的时候,张准就知道了。闻香教的那些人,可不是吃干饭的。
五万石粮食,市场价格超过六万两白银。两千匹战马,按照每匹二十两银子计算,也就是四万两银子。比较起来,他还占了一点便宜。只是,他还是觉得很别扭。这些战马,是我买回来自己使用的,怎么在我的手上还没有捂热,又被你张准给抢走了?我堂堂巡抚大人,成了什么?马贩子吗?
张准语重心长的说道:“物尽其用啊巡抚大人你的济南府要保住,没有我军的配合,恐怕有点难度吧这样吧,要是鞑子强攻济南府,我保证派遣骑兵袭扰鞑子的侧翼,你看如何?”
朱大典无奈的说道:“再加五万石的粮食。”
张准毫不犹豫的摇头。
朱大典咬牙说道:“日后我再想办法给你搞两千匹蒙古战马。”
张准凝视朱大典片刻,最后轻轻的点点头,缓缓的说道:“巡抚大人,你说话要算话。”
朱大典明显的松了一口气,发誓似的说道:“以你的本事,要是我毁诺,你杀了我也不难吧?”
张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慢慢的说道:“这倒是好我就再给你五万石的粮食”
朱大典这才松了一口气,当即急匆匆的告辞离开。两人既然商量妥当,具体的操作事项,自然有下面的人去忙碌。战马和粮食的交换,应该在十几天的时间内,就能全部完成。
“走”
“我们去河间府”
朱大典告辞离开以后,张准也随即翻身上马,出发前往河间府。
大盆菜已经上桌,是时候动筷子了。
第605章 给鞑子一个小小的见面礼
墨煜早上浑浑噩噩的醒来,忽然发现自己身边很安静。安静得有些诡异。他悄悄的走出去一看,发现门外站着很多锦衣卫,看起来至少有二十人。他们将整个小巷子都封锁起来了。有锦衣卫出现,小巷里的其他居民,早就不知道躲藏到哪里去了。
天空中飘着小雪。一片片指甲大的雪花,零零星星的落下,将大地染成斑驳的白色,看起来非常的难看。好些锦衣卫的身上,都残留有雪花。看起来,他们应该是很早就来了,然后在这里等待墨煜醒来。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般的官员根本不放在锦衣卫的眼内。
他们居然在外面等候,却又不敢惊动房屋内的人,墨煜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居然成了一个人物了连锦衣卫都不敢闯自己的狗窝了要不是亲眼看到,简直不可思议
在这些锦衣卫的中间,还有一个文官模样打扮的人。他正有点不耐烦的低着头,在墨煜门口的青石板上走来走去。因为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