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刺明-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鞑子的侧翼安全。要是鞑子试图从宣府方向杀进来,这里就是最后的防线。同时,延庆卫的明军,也可以和驻守昌平的明军互相呼应,确保皇陵的安全。
兵部尚书梁廷栋有些怀疑的看了杨嗣昌一眼,却被杨嗣昌悄悄的打了一个眼色,梁廷栋心领神会,就不做声了。显然,杨嗣昌对延庆卫的情况,并不了解,这番说话,纯粹是安慰崇祯来着。崇祯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好消息,他们提供给崇祯的,就是好消息,哪怕是无中生有的好消息也行。
果然,崇祯的神色,宽松了不少。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昌平的祖宗陵寝被破坏。要是真的那样,他又要到太庙里面去告罪了。这是非常痛心非常丢脸的事情。幸好昌平安然无恙。他难得的笑了笑,慢慢的说道:“大家都到齐了,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鞑子上两次来,没有被我们抓到,这次,要狠狠的抓一抓才行。”
他说得轻松,面前的各个大臣,却是一脸的木然。仿佛听到了,又仿佛没有听到。抓一抓鞑子?是准备和鞑子野战吗?说得轻松。前两次明军都不敢和鞑子野战,这一次鞑子的兵锋更强,谁敢和鞑子野战?这不是找死吗?
第601章 朕要亲征!
明朝在北国的军力部署,就好像是一个哑铃,
东边的一头,当然是锦州、山海关、蓟镇等几个地方。这里既是防止蒙古人南下,又是防止鞑子西进的主要所在。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称号。明军在这里的兵力,是最雄厚的,战斗力也是最强的。明国最精锐的骑兵,都在这里。
西面的一头,则是宣府、大同、山西等三镇。这一块区域比较复杂,面积大,人口少,风沙厉害。偏偏这里又是敌人经常入侵的地点,难以预防,明军不得不在这里艰苦的坚守。这一头的明军数量看起来很多,战斗力却非常令人担忧。
在中间,则是京师。京师的主要守备力量,就是三大营。原本三大营是非常精锐的,集中了明军的大部分精锐在这里。但是,土木堡之变以后,三大营的精锐被全歼,之后重新组建的三大营,完全失去了前辈的风范,战斗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三大营,只能是用来守城,想要和鞑子野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永乐大帝设计的天子守国门的基本格局,基本上就是这样子的。边军主要是用来守城的,只负责应付小规模的,低烈度的边境冲突。野战主要是由京师的三大营出动。大战主要也是依靠三大营。三大营萎缩以后,只有依靠边军中的辽东军团和宣大军团了。
以前,为了防备蒙古人的死灰复燃,还有零星的攻击,明朝大力的修建长城,用万里长城将自己的北部边境,牢牢的包围起来。即使如此,大明朝还是有两次被打脸的记录。一次是众所周知的土木堡之变,一次则是嘉靖年间,鞑靼俺答汗围困京师。到了崇祯年间,鞑子两次入寇,更是没法说了。前面两次的阴影还没有去掉,第三次又来了。
要野战,辽东军团绝对是主力。要和鞑子野战,必须出动骑兵。而明军最厉害的骑兵,就隶属于辽东军团。但是,高起潜可不想和鞑子野战。这是风险非常高的事情。一个不小心,就要全军覆没。在辽东前线,高起潜也是严令部队,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切切不可和鞑子野战的。
不过,要是他现在拒绝和鞑子野战,铁定会被崇祯一把提起来掐死。从进来西暖阁的时候开始,高起潜就明白了。这一次,崇祯不是要单纯的防御,而是要雄起了。或许是前两次的表现太窝囊,让崇祯觉得非常的丢脸。因此,这一次,他一定要挽回一点颜面。
问题是,崇祯想要挽回颜面,当然没有问题,可是,现在的明军,却是经不起崇祯的折腾啊在所有的太监监军里面,高起潜对军事是最熟悉的。他很清楚,明军的战斗力,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固守坚城,或许还能阻挡鞑子的肆虐。出城和鞑子夜战,那绝对是找死啊
只看到高起潜跪在地上,给了张凤翼一个隐蔽的眼色,然后可怜兮兮的说道:“皇上,奴婢知道错了,奴婢愿意率军和建虏死战,将功赎罪。还请皇上开恩,让奴婢这条命送在战场上。”
崇祯欣慰的说道:“好有志气你起来吧”
高起潜这才慢慢的站起来。
张凤翼眼珠子一转,非常关心的说道:“皇上,和鞑子野战,兵器粮草,都要加强,士兵的薪饷,也要加足三成。如此一来,必然人人奋勇,人人争先,大获全胜指日可待。”
崇祯不假思索的说道:“户部?”
户部尚书侯恂总是一副死人脸,枯瘦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好像是僵尸的脸,声音也是皱巴巴的,毫无感情的说道:“太仓银只有不足八十万两,粮不过三百万石,皇上自己看着吧。”
敢在西暖阁里面,这样跟崇祯说话的,也只有侯恂了。事实上,他已经多次想要致仕,脱离朝廷这个烂摊子,却始终被崇祯拦着。崇祯也不知道是哪根筋出了问题,对于侯恂的冒犯,从来都不在意。温体仁本来想要将侯恂撵走的,后来发现撵不走,也只好放弃了。
于是,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崇祯的身上。太仓银的数量不够,只有从内帑划拨。这是惯例。随着陕西乱军的活动范围不断的扩大,农业生产不断的遭受破坏,能收税的土地是越来越少,自然而然,太仓银的收入也越来越少。盐税、铁税、印花税、矿税什么的,主要是还是进入内帑,成为皇帝的私房钱。因此,在国家财政有难的时候,只有仰仗内帑了。
崇祯没有回答,转头问杨嗣昌:“你们三镇呢?”
杨嗣昌慢条斯理的说道:“微臣计算过,只要九十万两银子,三镇就能集结六万军队,和鞑子决一死战。”
崇祯皱皱眉头,慢慢的说道:“六万人,九十万两银子,太多了。”
王坤委婉的说道:“皇上,我们三镇的薪饷,一向要比辽东的少,官兵早有怨言。我们不要加成,只要将我们的粮饷,和辽东军的平齐,官兵自然会奋勇争先,为国效力,打败鞑子,不在话下。”
得,他不但要向皇上伸手,还要伸手撩拨一下高起潜。刚才进来的时候,王坤看到高起潜跪在地上,脸色阴沉,显然是被崇祯训斥过来,心里面就觉得很高兴。说起来,王坤和高起潜的矛盾,由来已久了。只要有机会整对方,他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由于太监监军在各地大肆搜刮钱财,贪污军饷,打骂士兵,引起军队广大官兵的高度反感,有的军队内部还发生了流血冲突,死了不少人。在今年的年头,崇祯接受大臣的建议,准备撤回所有的监军太监。但是,如何安置这些人,却成了大问题。
王坤、高起潜两人,都盯着司礼监掌印太监,还有东厂提督的宝座。为此,两人在明里暗里,都使用了相当多的手段。甚至连王承恩都差点被误伤。后崇祯一怒之下,干脆不撤王坤和高起潜两个的监军,改让张彝宪出任东厂提督太监,王承恩继续担任司礼监太监,曹化淳担任京营指挥。结果,两人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的便宜了正在郁闷着的张彝宪。
在王坤的面前,高起潜哪里肯示弱,立刻语调尖锐的说道:“皇上,奴婢要是有九十万两的白银,能出九万的军队,其中至少包含一万五千的骑兵”
梁廷栋要的就是高起潜的大包大揽,含笑说道:“皇上,辽东军战斗力强大,宣大将士有所不及。还请皇上调遣辽东将士速速前来通州、昌平一带,和鞑子展开野战。我等都好想瞻仰辽东将士的风采。”
得,这是捧杀,要借刀杀人呢高起潜说自己能出动九万人,能不能打到这个数还得两说。吃空额的事情,谁不知道?就算真的有这个数,到了通州、昌平一带,遇到鞑子的前锋主力,就算不死,也会被打成残废。
这次鞑子南下,兵力非常的强大。光是目前已经明确知道的奴酋,就有豪格、阿巴泰、岳托、阿济格、济尔哈朗、皇太极等人。此外,蒙古的几个大部落,也全部参与到其中。鞑子入寇的兵力,如此的强大,明军和他们在野外碰撞,只有被碾成齑粉的命。
张凤翼也不是傻瓜,一下子就听出了梁廷栋的阴险用心。辽东军团独自和鞑子野战,这是嫌死得不够快吗?就算是辽东军团全部出动,在城外和鞑子野战,也没有胜利的希望,更何况是九万人?他急忙说道:“皇上,鞑子从怀柔南下,直插京师,我军正好东西夹击,予敌重创。”
高起潜立刻反应过来了,自己差点被王坤和梁廷栋暗算了。他暗自记恨两人,面对崇祯,却是坚毅无比的说道:“皇上,奴婢马上率军到来京畿附近,拱卫京师的安全。至于钱粮什么的,皇上无论给多少,奴婢都义无反顾”
崇祯脸色红红的,好像是被蒸熟了一样,好久才蹦出一句话来:“内帑只能给六十万两。辽东四十万,宣大二十万。”
张凤翼和梁廷栋,都面面相觑,无可奈何。王坤和高起潜两人,则是怒目而视。面对鞑子的铺天盖地的攻势,六十万两白银,能顶什么用?摊分下来,每人只有几两银子,如何刺激士气?
这时候,提督京营的曹化淳开口了,懒洋洋的说道:“皇上,他们两个要是不愿意接收这六十万两,不如划拨给京营吧。京营今年八月份的钱粮,还没有发放齐全呢将士只要拿到了足够的钱粮,不需要额外的奖励,自然就会和鞑子奋力野战的。”
王坤和高起潜顿时转头,不约而同的对曹化淳怒目而视。曹化淳说得轻飘飘的,好像大义凛然一样,其实无非是咬死了京营不会出城作战这一点。崇祯皇帝在城内,三大营怎么可能出城作战?就算京营真的想要出城,也会被崇祯严令制止的。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曹化淳这一煽风点火,西暖阁里面顿时热闹了。一说到钱粮,谁也不甘人后。大家都知道,朝廷的钱粮就那么点,你如果不奋力争取,就要落在别人的手里了。没有钱粮,手下的将士会跟着你喝西北风?毕自肃是怎么死的?兵变是怎么酝酿的?最终还不是一个钱字?
在这种场合下,找人的麻烦是最合适的。温体仁瞪了杨一鹏一眼,不冷不热的说道:“都是漕运误事。要是漕运能够顺利到达,京营的钱粮哪里会拖欠?总督漕运衙门,对此要做出解释。”
得,这是借机煽风点火,剪除政敌。温体仁一早就看杨一鹏很不顺眼了,上次就在崇祯的面前,给杨一鹏上过眼药。不过,杨一鹏也不是善与之辈,上表说明情况以后,崇祯也没有为难他。现在,温体仁又跳出来,要为难自己,杨一鹏当然不给他面子,冷冷的说道:“户部欠河工的八十万两白银,还没有下拨呢内阁不会没有接到我的奏章吧?没有钱粮请河工开挖河道,漕船能够飞过来?”
温体仁碰了个软钉子,只好闭嘴。他这个首辅,平时最头痛的,同样是钱粮的问题。崇祯那里好歹还有一个内帑,他手里就一个太仓银,空荡荡的,连老鼠都养不活。偏偏明国家大业大的,什么地方都伸手要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这个首辅,手里没有足够的钱粮,哪里潇洒的起来?
偏偏这时候,户部尚书侯恂好像是梦游一样,完全不理会周围所有人的感受,喃喃自语的说道:“太仓银只有不足八十万两,粮不过三百万石……”
“砰”
突然间,崇祯恼怒的一拍案桌,霍然站起来。
所有人急忙低着头,满脸的肃穆。
“没有钱就不能打仗了?少一分钱都不行?”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养你们的兵,用了多少银子?现在一听说要打仗,又伸手要钱平时的钱都到哪里去了?都落到你们自己的口袋里去了?”
崇祯怒气冲冲的说道。
因为在西暖阁里面焗得太久,他的脸色非常的红火,就好像是烈火在燃烧一样。加上他是真的生气了,脸上的火热更加的激烈。他愤怒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到,额头上有豆大的汗珠。
“高起潜,你出兵九万”
“王坤,你出兵六万”
“要钱,没有”
崇祯脸色铁青的喝道。
“奴婢遵旨”
“奴婢遵旨”
一看崇祯是真的发火了,高起潜和王坤顾不得再伸手要钱,急忙跪下说道。崇祯震怒,其他人也只好跟着跪下了。
“你们不敢和鞑子作战,朕亲自去”
“朕亲自上阵,和鞑子拼个你死我活”
“你们这些懦夫一听到鞑子就两腿发软”
崇祯越说越恼怒,从案桌的后面走出来。刚好走到高起潜的前面,他抬脚就是一脚,将高起潜踢翻。这个动作很激烈,他的脸色红得好像是煮熟了一样,后来还不断的咳嗽,显然是太激动了。王承恩急忙在龙背上不断的轻拍,同时端起瓷杯,让崇祯喝水。
“皇上息怒我等不能为皇上分忧,实在是罪该万死”
众人一看崇祯是真的发飙了,急忙众口一词的大声高唱起来。
王坤率先表态,语言激荡的说道:“皇上,奴婢明日立刻调兵六万,进驻保安州一带,拱卫京师安全就算奴婢粉身碎骨,也要保得皇上的安全皇上,今晚可能是奴婢最后见您一面了,您以后保重啊”
高起潜一听王坤抢先说了台词,立刻趴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壮怀激烈的叫起来:“皇上待奴婢恩重如山。奴婢唯有战死在阵前,才能报答皇上的厚爱皇上,臣没有亲人,只有一个干儿子,奴婢死了以后,还请皇上照顾一二。奴婢就此永别皇上了。”
两个监军太监拼命表态,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唏嘘不已。张凤翼、梁廷栋、杨嗣昌等文官,也不甘落后。一个比一个勇敢,一个比一个舍生取义,好像不粉身碎骨就不能报答崇祯的恩情。
看到身边人拍着胸脯答应,和鞑子全力一战,崇祯的心情,这才慢慢的平复下来。发了一通火以后,他的脸色好多了。
刘宗周忽然说道:“皇上,微臣提议,不妨让张准和鞑子野战较量一下。”
所有人的目光,包括崇祯的,立刻都集中到刘宗周的身上。
张准这个名字就好像是威力强大的魔咒,让西暖阁里面顿时冰冷下来,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寒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张准这个名字,成了禁脔,只要是有可能的,大家都知趣的不在崇祯的面前提起。即使提到,也要用张逆来称呼,以显示和张准的不共戴天。
刘宗周意识到自己失言,急忙说道:“皇上,以虎贲军在黄县的战绩,要是不让张准参与战事,实在是太可惜了。以鞑子的记仇性格,兴许这次就是冲着张准来的。只要张准出现,说不定能够吸引鞑子的注意力。”
崇祯微微有些惊讶,狐疑的说道:“你说鞑子冲着张准来?”
刘宗周急忙说道:“这只是微臣的推测,不敢断定。鞑子这次南下,解救登州城的鞑子,肯定是他们的既定目标之一。因此,鞑子和张准之间的战斗,不可避免。如果鞑子和张准互殴,两败俱伤,又或者是同归于尽,岂不是更好?”
杨嗣昌立刻说道:“臣附议。”
乔允师也飞快的说道:“臣附议。”
傅宗龙想了想,也点头说道:“臣附议。”
刘宗周沉声说道:“臣曾听闻,鞑子入寇,张准一早就已经收到了消息,并且请史可法转述给兵部的各位大人。只是后来不知何故,兵部没有采信。若是早做准备,我军岂会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
第602章 都是张准惹的祸!
刘宗周此言一出,兵部的两位尚书大人,顿时坐不住了。刘宗周的话不是指责他们失职吗?知情不报,那可是天大的死罪要命的是,当初史可法的确是来找过他们,出示了张准提供的情报。当时他们两个根本不愿意采信,还以为是张准使用的阴谋诡计。
言辞间,两人还着实的讽刺了史可法一番,结果史可法愤怒的拂袖而去。现在刘宗周突然提出来,两位兵部尚书还真的感觉自己的脊梁骨有点发冷。万一崇祯追究,他俩都躲不过腰斩的命运。一时间,两人又急又慌,拼命的想着推卸责任的措辞。
梁廷栋率先说道:“起东,这只是传言,焉能轻易相信?兵部每天接到的信息,有几千几百样,有什么的都有。那些没有感觉,没有亲自调查过的情报,兵部是不会取信的。”
张凤翼接口说道:“张准本乃逆贼,不安好心。他的话,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是在为他自己谋取私利。他送给朝廷的情报,会有什么好心?我们要是相信了,是要上当的。”
刘宗周冷冷的说道:“但是,鞑子南叩,这是事实。”
其实,刘宗周对于张准并没有什么好感。他的忠君思想同样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君子学以慎独,直从声外立根基”,“视听言动,一心也;这点心不存,则视听言动到处皆病,皆妄矣。若言视思明,听思聪,言思忠,动思敬,犹近支离。”是也。
张准炮轰南京城,目无王法,正好和刘宗周的思想相抵触。随后又不断的试图扩张势力,为此不惜和官军大动干戈,完全是逆贼的行为,刘宗周是非常厌恶的。尤其是张准推行的《均田令》,严重的侵犯到了刘宗周的利益,使得他对张准更加的反感。
作为江南大家,刘宗周家里的田地也非常多。借助自身的名气,还有越来越强大的经济实力,刘宗周家族置办了大量的田地,浙江山阴县以及周围数县都以他的田地为主。可以说,在山阴及周边各县,他都是最大的地主。刘氏家族购置的良田,不会少于十万亩。
事实上,东林党的主要成员,家里都有大量的田地。如之前的叶向高,还有就在刘宗周身边的杨一鹏,两人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两人家族置办的良田,都不会少于五万亩。张准的《均田令》,正好触犯到了他们最根本的利益。因此,对于打击张准,他们是不遗余力的。
扬州商业协会延迟到明年举行,其中就有刘宗周的推手。刘宗周是的确不想张准插手江南的事务。要是此人在江南商业协会上抛出什么骇人的言论,甚至是政策,将江南的大火点燃起来,事情就复杂了。要是江南发生动乱,张准趁机南下,横插一脚,后果会很严重。
问题是,张准的确请史可法提醒兵部,鞑子即将南下,让朝廷早做防备。史可法和杨一鹏等人交好,杨一鹏和刘宗周的关系也不错,自然就知道了。在均田令和鞑子之间,显然鞑子要更加的可恶一些。在这一点上,他们还是感谢张准的。
要是兵部采信张准的提醒,早做准备,早早的调集勤王的军队,早早的准备粮草,甚至是早早的和张准取得联系,一起抗击鞑子的入寇,情况会像现在这样悲惨吗?刘宗周尽管很反感张准的均田令,很反感张准的逆贼行为,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张准的部队,的确很有战斗力。黄县三千九百九十九颗鞑子的首级就是明证。
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这样的首级数量,绝对算得上是天大的功劳了。不要说在崇祯年间,就是在洪武、永乐年间,这样的战功,都是可以封爵的。袁崇焕风头最盛的时候,斩首也只有几百级而已,而且没有见到真的首级,只是报送上来的数字而已。
单纯就战功而言,张准已经甩袁崇焕几条街。实实在在的鞑子首级,更是没有任何怀疑。要是朝廷给予张准爵位,相信没有任何人有异议。可惜,令人遗憾的是,张准和朝廷不是一条心,是试图推翻朝廷的逆贼,封爵自然就没有人提起了。
对比虎贲军的战斗力,明军实在羞于见人。刚刚通报的战况,简直是惨不忍睹。随着鞑子兵力的逐渐展开,整个明国北部,都是一片的狼烟,丧师失地,惨叫连连。
不但豪格和阿巴泰来了,阿济格也迫不及待的杀进来了。豪格和阿巴泰走古北口,阿济格从喜峰口杀出,巡关御史王肇坤拒战,兵败而死。崇祯急忙命令内臣李国辅守紫荆关、许进忠守倒马关、张元亨守龙泉关、崔良用守固关。随后,又命令成国公朱纯臣巡视边关。
但是,这一切,能够有多大的用处,刘宗周一点信心都没有。特别是刚才杨嗣昌提到王朴,让刘宗周更是忧虑。王朴此人,根本就是卖官鬻爵的典型,虚报战功,杀良冒功也是出了名的。居然让王朴来镇守昌平,刘宗周感觉昌平必定凶多吉少。
不过,原来的昌平总兵巢丕昌比王朴还不堪,将王朴调来,也算是加强了昌平的防务,因此,刘宗周就没有吭声。王朴这样的总兵,都被赋予了重任,可想而知,九边的统帅已经堕落到什么样的地步。指望他们和鞑子交战,并且取得胜利,刘宗周觉得还不如崇祯亲征来的保险一点。
梁廷栋继续狡辩说道:“张准送来的情报,据说是其潜藏在沈阳的探子发出,其实真伪不知。他哪里来的探子在沈阳潜伏?一切都不过是他的推测而已。万一采信他的情报,我等大量调兵边关,张逆乘机攻打京师,却又如何?”
张凤翼立刻接口说道:“正是若是张逆的调虎离山之计,那又如何?起东你这样说,岂不是要陷皇上于险境?虽然是同僚一场,我不得不怀疑你是不是在为张逆说话张慎言这个逆贼,竟然投靠了张准,有此先例,我有必要提醒你,不要误入歧途”
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刘宗周自然不能继续抗辩,便换了语气说道:“就算不能完全采信,也应该提醒边关警惕。鞑子入寇,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边关只要能够抗击三两天,援军就能够到达。但是,古北口一个时辰就丢了,喜峰口半个时辰就丢了,密云只守了不到两个时辰,怀柔只守了半天,就全部丢掉了。鞑子的前锋,就这么强大?我看还是我们自己准备不充分,大意失荆州了。”
得,这话立刻刺激到高起潜了。
刘宗周刚才提到的地名,都在蓟镇的管辖范围之内,守军这么快就败亡,高起潜作为辽东的监军,难辞其咎。高起潜对刘宗周可没有什么好感,对东林党一系的人都没有好感。明朝的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斗得非常的厉害,天启、崇祯年间更是如此,双方一直纠缠到明朝的灭亡。
高起潜尖声的说道:“刘侍郎此言差矣,边关早作准备。只是鞑子势大,抵挡不住而已。密云后卫只有三千余人,城墙高不足三丈,鞑子使用人梯就能够爬上来。我等多次申请钱粮加高加固城墙,皇上也批准了,结果户部总是说,没有钱粮,没有钱粮,这不是漕运误事吗?”
“诸公都知道,鞑子强在野战,弱在攻城。要是我军能够在密云后卫修筑锦州一样的城防,鞑子哪里能够进来?要说责任重大,窃以为,漕运总督的责任最大边军将士一致要求,请斩漕运总督以振士气”
好吧,大火又开始烧向杨一鹏了。
他这个漕运总督,掌管南方的钱粮输送,的确是北国的命脉所在。京师周围,辽东、蓟镇、宣府等地的明军,所有的后勤补给,都要依靠漕运解决。加固城防的确需要大量的钱粮,额外的消耗非常大。可想而知,一旦漕运接济不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杨一鹏也是挺郁闷的,平时河道好好的,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偏偏今年河道出现一点小问题,鞑子马上就南下。在这个节骨眼上,小问题被无限的放大,还真是要命。但是杨一鹏也不是常人,推卸责任的本事,那也是非常厉害的。
只见他挺直身躯,神态恭谨的说道:“在座诸公,昆岑才疏学浅,倒要问问,那张准不过是两府之地,有多少的钱粮?有多少的人马?为什么他就能消灭鞑子?我军兵力是他的十倍,钱粮是他的十倍,为什么就无法抗击鞑子?”
这位漕运总督外表恭谨,面带微笑,看似人畜无害,实质上却是字字诛心,句句杀人。在座的都是聪明透顶之人,他话里的意思,谁听不出来?这是直接在打辽东军团和宣大军团的脸,冒头直指高起潜和王坤等人。他们钱粮比张准多,兵力比张准多,战绩却完全不如张准,这不是废物是什么?
事实上,几千的鞑子,打一个小小的黄县都打不下来,还被张准消灭了那么多人,斩首几千级。偏偏同样兵力的鞑子,打九边的重镇,却是易如反掌。鞑子一路南下,可谓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这不是在打九边统帅的脸吗?
果然,杨一鹏此言一出,辽东、宣大两大军事集团的人都坐不住了。本来,张准在黄县取得的战斗胜利,就让两大军事集团的统帅很没有面子,正在拼命的美化自己呢。没想到,杨一鹏好死不死的,居然又提出来说。要是让他继续说下去,那还得了?
杨嗣昌率先反击,悻悻的说道:“张逆一小贼,不过是乘鞑子不备,占了一点小便宜而已。而鞑子对我们却是高度重视,重兵云集,岂可同日而语?奴酋多尔衮和多铎统帅的正白旗和镶白旗,都是下五旗,旗中的大部分精锐,都被黄台吉抽调。这次南下的,乃是黄台吉的长子豪格,统帅的乃是强力的镶黄旗,两者不具备可比性。”
刘宗周反驳说道:“奴酋阿济格统帅的正红旗,战斗力还不如正白旗和镶白旗,为什么能从喜峰口如此迅速的杀入?难道正红旗也是上三旗之一吗?难道从喜峰口杀入的不是正红旗鞑子?”
杨嗣昌顿时语塞。
梁廷栋接口说道:“昆岑,你说错了。并不是说鞑子的哪个旗战斗力强,而是鞑子的总体实力,都在我军之上。我军在前线,长期和鞑子对峙,鞑子对我们的底细非常清楚,我军无机可乘。'。。'张逆不同。鞑子根本不知道张逆的存在,一不小心就吃了大亏,纯粹是运气使然而已”
张凤翼马上接口说道:“就是我军在前线和鞑子一直处于对峙状态,根本没有偷袭的机会。如果我们有黄县那样的机会,同样可以斩首几千级鞑子,说不定可以将进入山东的鞑子都全歼呢”
刘宗周冷冷的说道:“站着说话不腰疼还全歼鞑子呢既然双方处于对峙状态,为什么鞑子会有偷袭的机会?为什么鞑子可以偷袭,你们却不可以偷袭?”
这话太尖锐了,高起潜顿时恼羞成怒,指着刘宗周的鼻子骂道:“鞑子有多少骑兵?我们才有多少骑兵?没有足够的骑兵,如何偷袭鞑子?你这个老匹夫,根本不懂得军事,兀自在这里指手画脚前线的情况,你知道多少?你就一味的帮逆贼说话,我怀疑你是张逆派驻在朝廷的内奸我要提请皇上诛你九族”
这位辽东的监军,是真的跳脚了。他今晚被崇祯狠狠的修理了一番,内心已经非常的不爽,正寻找地方发泄自己的不满呢。结果,刘宗周刚好撞到枪口来了。高起潜觉得今晚的一切,都是因为张准带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没有预计到鞑子即将发起的入寇,而张准偏偏预测到了。刘宗周现在咬定这个事实,他不上蹿下跳才怪。
第603章 独立王国
刘宗周对高起潜其实也非常恼火。东林党一脉的人,本来对宦官就是非常恼怒的。魏忠贤专权的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