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刺明-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董三槐等人,明显的有些迟疑,欲言又止。
“你们有什么事?”
张准疑惑的问道。
“大人,是不是吴三桂和许定国都来了?”
柳宗荔神色有些紧张的说道。
张准有点明白过来了,笑着说道:“哦,你们是担心这个。”
柳宗荔语调有些晦涩的说道:“大人,这个……”
他们的确是有点担心。他们就算是敲破脑袋,都想不到张准一出手,就引来了两个朝廷总兵而其中一个,竟然是吴三桂
沧州有不少人在蓟镇和辽东当兵,对于吴三桂和许定国,他们当然不陌生。许定国还好说,那个吴三桂,着实是不好对付的主。
吴三桂很小的时候,就有将门虎子的称谓。此人骑射功夫,相当了得。最难得的是,他还有文化吴襄自己不懂得看兵书,吴三桂却懂得可以说,此人是能文能武的将才他曾经在京师恋栈过一段时间,着实是认识了不少人。因此,朝廷对其一起比较推崇。
天启末年,年仅十五岁的吴三桂,就跟着父亲上了战场。当时吴襄刚好不小心,被建虏骑兵团团的包围在中间,险象环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吴三桂,带着二十几个家丁,直接冲入建虏里面,硬生生的将父亲救出来,还打死了几个鞑子。风头一时无两。连孙承宗都称赞其“勇冠三军”。
崇祯四年,大凌河战役爆发,明军和鞑子,都积聚重兵,试图一举消灭对方。吴襄在驰援的时候,中计失败,造成明军的被动。最后,明军战败,损失惨重。祖大寿投降鞑子,孙承宗罢职,吴襄也因此被追究责任,最后削去全部官职下狱。
但是,崇祯对吴三桂,还是非常厚待的。他让吴三桂代替父亲担任山海关总兵官。而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还不到二十周岁。接替父亲担任山海关总兵以后,吴三桂接连对鞑子发起攻击,的的确确是打了好几仗。尽管没有什么战功,却让朝廷和鞑子,都看到了此人的骁勇。
第564章 吴三桂真的来了!
如果没有张准的横空出世,吴三桂绝对是大明朝最年轻的正一品总兵官。只要他不犯大的错误,他的升迁之路,几乎是没有尽头的。如果没有他后来的投降……好吧,说这个没有意义。目前的现实是,大明国两个最年轻的总兵官,即将在河间府相遇。大家都是天之骄子,如果在战场上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张准微微一笑,不以为然的说道:“我之前说过什么?”
董三槐等人都谨慎的不说话。说实在的,他们的层次,和张准、吴三桂的层次,完全不在一个界面上。张准无论做什么事,他们都只有打下手的份。同样的,在吴三桂的面前,他们也就是蚂蚁一样的地位,随时都有可能被碾成齑粉。
张准自信的说道:“我之前说过,打仗的事情,你们不要管。你们只要按照命令,做好各自的事情就行。吴三桂和许定国,自然有我来对付。”
董三槐等人都是暗暗的松了一口气。
有张准这句话,他们才算是彻底的放心。
说真的,要他们和明军官军对阵,尤其是和吴三桂这样的人物对峙,的确是没有这样的胆量。由于明朝廷的有意宣传,辽东骑兵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悍的。再怎么说,那也是可以对抗鞑子的存在,由不得他们不紧张。
说话间,孟侠过来报告:“都督大人,吴三桂求见”
张准微微一愣,吴三桂竟然到了?还求见自己?他下意识的问道:“他说他是吴三桂?不是别人?”
孟侠肯定的说道:“他说他的确是吴三桂,他还带来了五十名的随从。”
张准情不自禁的用力搓了搓自己的双手。
漏洞
天大的漏洞
情报方面竟然出现了漏洞
吴三桂轻装简从的到了河间府,他竟然还不知道
不过,这个吴三桂,也太有勇气了吧?居然带着五十个人,就敢来见自己,他真的不怕死吗?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和朝廷的关系,还是有点傻乎乎的,想要面对面的说服自己?又或者是他根本没有将自己放在眼里?
“带我去见他”
张准凛然说道。
吴三桂都有单枪匹马闯敌营的勇气,他难道还能给这个汉奸比下去?他当然要表现得比这个汉奸更加有勇气
很快,张准就来到了前面的军营。果然,在军营的外面,有五十个随从肃然。他们使用的不是火器,而是清一色的腰刀。这些人的神情,都非常的彪悍。腰板挺得笔直,目不斜视,眼神冷漠,一看就知道是身经百战的好手。单纯从他们身上的杀气而言,虎贲军都比不上对方。虎贲军是远距离杀人,他们却是面对面的杀人。相互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来自后世的张准,知道吴三桂在关宁铁骑之外,还组建有一支私人的家丁骑兵,人数大约一千人左右。这支队伍总共分为二十队,每队五十人,由一个领队带领。吴三桂将每个两队的名字,都写在竹签上,然后插在自己的靴筒里。打仗的时候,他随手从靴筒里将竹签拔出来。抽到谁,谁就跟他上去杀敌。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古代,如果人的名字,被写在竹签上,就等于是没命的意思。看过监斩犯人的就知道,死囚的后面,都插着一块签牌,上面写着死囚的名字和罪行。领队的名字被写在竹签上,就等于是没命了。在辽东,只有这种不要命的人,才有胆量和鞑子对抗。
张准进入大厅,就看到一个年轻的武将,正肃然站立。想必就是吴三桂了。吴三桂的身子,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身高八尺,非常的伟岸。事实上,他的身高只有七尺,和一般人差不多。甚至,他还有一些秀气,和那些五大三粗动作粗鲁的总兵官,完全不同。
在张准到来的时候,年轻武将霍然转身,目光如注的盯着张准。张准同样目光炯炯的盯着对方。两人目光相对,都差距到对方眼神的深邃。
张准收回眼神,缓缓的沉声说道:“你就是吴三桂?”
年轻武将同样收回眼神,不紧不慢的说道:“你是张准?”
张准点点头,沉声说道:“我是张准”
年轻武将说道:“我是吴三桂”
张准沉声说道:“好胆”
他的确没有想到,吴三桂竟然敢单枪匹马的来和自己会面。朝廷的命令,当然是要他将自己撵出北直隶,甚至是直接将自己抓起来杀掉的。但是,这家伙竟然带着五十人,就直接跑到自己的面前来了。说真的,张准的确不知道吴三桂有什么理由,急巴巴的跑来和自己会面。但是无论怎么看,这家伙也不像是疯子。
吴三桂面无表情的说道:“张都督不会杀了我吧?”
张准冷峻的说道:“你应该知道,我和你不是一路人。”
吴三桂不以为然的说道:“我倒觉得我们是一路人。我们两个手上都有鞑子的鲜血。鞑子都恨不得要你我两人的命”
张准深深的凝视着对方,深沉的说道:“请”
吴三桂坦然的坐下来。
张准同样坐下来。
大汉奸就是大汉奸,当真是有几分勇气的。事实上,要是没几分勇气,他连当大汉奸的机会都没有。在这样的乱世,没有勇气的军人,根本无法出人头地。不过,现在用大汉奸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对方,其实很不妥。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吴三桂和鞑子之间,乃是死敌。
张准直截了当的说道:“如果我的情报没错,朝廷是要吴总兵来将我撵走的吧?”
吴三桂点点头,毫不掩饰的说道:“是的。”
张准目光如注,炯炯的落在对方的身上,深沉的说道:“既然如此,你为何单独到来?”
吴三桂淡然自若的说道:“我只是想知道,你在黄县,是如何消灭这么多的鞑子的?多尔衮和多铎,都不是普通人,孔有德此人,也有几分本领,他们为什么会被你装入磬中,而且一次就被打死几千人?”
张准狐疑的问道:“你就是为这个而来?”
吴三桂坦然说道:“我要是不提前赶来,几天后,大军到达,我俩就是对手,想必是没有机会单独说话了。”
张准不得不再次狐疑的打量着对方。
这个大汉奸,不是在使什么阴谋诡计吧?难道是在故意向自己示弱?试图使自己放松警惕?不过,看吴三桂的神色,似乎不太像。或许,这家伙的确是想知道如何杀鞑子,如何杀死更多的鞑子。
说实在的,辽东的明军,其实还是挺希望能够杀死鞑子的。解决了鞑子,不但朝廷可以卸掉巨大的负担,驻守辽东的军人,也可以回去自己的家乡。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他们都希望能够尽快的结束辽东的战事。
问题是,他们的战斗,往往以失败告终。由于内部的腐败不公,黑幕重重,辽东的明军,根本不是鞑子的对手。即使是关宁铁骑,和鞑子骑兵相遇,也往往损失比较惨重。如果他们能够复制一个黄县大捷,关宁前线的威胁,就会降低很多。
张准沉吟片刻,缓缓的说道:“吴三桂,如果你是我,你会如何处理登州城的鞑子?”
吴三桂毫不犹豫的说道:“枭首示众,一个不留”
张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将马轶送来的情报递给他。
吴三桂看完情报以后,微微叹息一声,好像是在踌躇什么。
张准有些好奇的说道:“你知道?”
吴三桂慢慢的说道:“鞑子的动作很大,瞒不过精明的夜不收。我提醒过兵部,只可惜,兵部不太相信。其他的总兵,也不太相信,觉得我太年轻,没有战场经验,又太敏感了。”
张准饶有兴趣的说道:“将你知道的情况说说?”
吴三桂咳嗽两声,清了清嗓子,慢条斯理说道:“锦州前线,一直是鞑子的正红旗和镶红旗。在鞑子的八旗里面,正红旗和镶红旗的实力是最弱的。鞑子就是利用这两旗的兵力,来牵制我军,给我军施加压力。这段时间,鞑子的攻击行动,似乎有加剧的趋势。”
张准目光闪动,若有所思的说道:“加剧?”
吴三桂点头说道:“张都督也察觉到有问题了吧?正红旗和镶红旗突然加剧攻击行动,显然是别有用心。说白了,不过是要迷惑我军而已。他们真正的目的,极有可能是要越过科尔沁大草原,然后向内地进军。”
“我在蒙古人那里,安插有一些探子。从他们那里,我得到一些消息,说是豪格已经到了科尔沁草原。豪格既然来了,后面肯定还会有大部队的。要是我的推测没有错的话,在今年的年底之前,鞑子肯定会越过长城南下的。”
张准沉吟着说道:“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不主动出击,试探试探?”
吴三桂看了张准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你知道辽东监军是谁?”
张准慢慢的说道:“高起潜?”
吴三桂不动声色的说道:“他命令辽东诸军,只能防守,不能出战。否则,斩无赦”
张准皱皱眉头。
对于高起潜,张准是非常不喜欢的。这是一个非常自私和贪婪的太监。高起潜要比张彝宪还要更加的令人讨厌。听吴三桂的口气,好像他也非常的不喜欢高起潜。但是,吴三桂提到的高起潜,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明军内部不和
是的,明军内部不和
大明朝本来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四分五裂,摇摇欲坠。明军内部,偏偏出现了严重的派系斗争。这个派系,主要包括三大军事集团。第一个,是最强的,也是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关宁军事集团了。这个集团,包括广宁、锦州、山海关、蓟镇等地的明军。总兵力大概在二十万人左右。
第二个军事集团,主要是秦军。也就是在中原围攻农民军的明军。包括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左良玉等人统帅的军队。这个军事集团的核心,都是来自陕西的边军。总兵力大概在十五万人左右。
第三个军事集团,主要是晋军,也就是驻守山西、大同、宣府等地的明军。这个军事集团的组成,非常的复杂。无论是秦军还是辽东军,都想将其控制,却又无法将其完全控制。晋军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监军王坤。
高起潜明知道鞑子可能再次入寇,却不愿意让辽东军出击,牵制鞑子的后路,当然是有原因的。他希望借助鞑子的手,削弱秦军的力量,以减轻秦军高层争夺权力的后盾。辽东军在内部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秦军。洪承畴、卢象升等人,最近取得的战功,已经让辽东军非常的眼红了。辽东军必须采取措施,遏制秦军,否则,洪承畴、卢象升等人,都有可能进入权力中枢。
如果鞑子入寇,朝廷必然会调秦军北上,抗击鞑子。面对鞑子的兵锋,秦军的实力肯定会被削弱的。就算不被削弱,秦军要围剿的农民军,也会得到喘息的机会。等鞑子退走以后,秦军又要掉头南下,继续围攻农民军。如此连番作战,不累死他们才怪。
吴三桂的说话,让张准感觉十分的古怪。此时此刻,坐在他面前的,乃是明国最大的汉奸之一。后世的汉人,说起吴三桂,没有不鄙视的。连韦小宝这样的流氓,都有资格鄙视对方。但是,这个大汉奸,现在只想一心杀鞑子,甚至,不惜单枪匹马的前来和自己会面。
或许,吴三桂的确没有投靠鞑子的念头,只是李自成的错误。如果李自成进入京师以后,能够善待旧官员,能够建立有效的汉人政权,吴三桂肯定不会投降鞑子的。他一定会在山海关继续阻挡鞑子的前进道路。事实上,即使洪承畴投降了鞑子,吴三桂依然在和鞑子奋战。
张准没有任何为吴三桂翻案的理由。可是,眼前的吴三桂,的确不能算是汉奸。最起码,在崇祯八年,吴三桂绝对不是汉奸。他还是一个相当单纯的年轻人,他一心只想着杀鞑子。
沉吟片刻,张准冷不防问道:“吴三桂,你想过突袭沈阳吗?”
第565章 其实,张准是可以封爵的……
吴三桂明显的一愣,随即下意识的说道:“突袭沈阳?没可能”
张准目光闪动,缓缓的说道:“鞑子一旦发起第三次入寇,后方必然兵力空虚,要是你们此刻突袭沈阳,刚好抄鞑子的后路。就算不能突袭沈阳,完全收复大凌河一线,还是没有问题的。”
“目前,你们的防线存在太多的缺口,消耗了太多的兵力。要是你们抓紧这个机会,将这些缺口都补齐,以后鞑子再来进攻,就要承受强大的阻力。这对于你们来说,总是有好处的。”
吴三桂摇头说道:“你错了。锦州的正面,还有鞑子的正红旗和镶红旗驻守,他们的骑兵数量也不少。要是我们离开了城镇,在野地上和鞑子的骑兵交战,至少需要三倍于鞑子的骑兵数量,才能相持。要打败鞑子,最少要五倍于鞑子的兵力。我一个人突击沈阳根本不可能。除非是全军突击,才能将鞑子的正红旗和镶红旗击退。”
张准脸上露出期待的神情,慢慢的说道:“你们有全军突击的可能吗?鞑子的正红旗和镶红旗,总兵力估计不超过四十个牛录。你们辽东军,可是有着整整二十万人。即使是抽调十万人出击,也是鞑子兵力的十倍。足够将两旗鞑子全部驱散了。”
吴三桂看着张准,不答反问:“你说呢?”
张准只好微微笑了笑,没有说话。
高起潜连鞑子入寇的消息,都不愿意向上汇报,显然是一心想要借助鞑子的手,削弱秦军的力量。指望他下令辽东军全军突击沈阳?做梦就算吴三桂本人想要突击,也肯定会被高起潜制止的。如果连吴三桂都无法主动出击,其他的辽东军将领,更加不会主动出击了。
作为辽东的监军,高起潜的权力很大,吴三桂断然不可能违背他的命令。事实上,张准从某些渠道获悉,高起潜对吴三桂,其实是很欣赏的,他甚至想要收吴三桂为义子,只是还没有正式提出来。如果高起潜真的提出来,要收吴三桂为义子,大概吴三桂也不会拒绝的。
从军事战略上来看,在鞑子屡屡入寇的时候,明军的确是有机会直接突袭沈阳的。鞑子的兵力,始终是有限的,精锐入寇以后,辽东的兵力,确实空虚。如果是张准统帅辽东军,一定会集合十万精锐,直接杀向沈阳,从而迫使鞑子撤退入寇的军队。
这是最基本的围魏救赵策略,没有人会不懂。之所以不去做,也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想做。突袭沈阳的风险固然很大,养寇自重的利益更多。要是一口气将鞑子收拾了,关宁军事集团也就不存在了,他们还去哪里争夺权势和利益呢?
现在的关宁军事集团,可以说是集中了明国大部分的资源,大部分的精锐,大部分的高层,也是出自这个集团。而这个集团,正是依靠鞑子存在的。要是鞑子不存在了,这个集团自然会烟消云散。因此,说的不客气一点,崇祯皇帝的确是想平定辽东的,只是下面的人,未必就这么想。
要是以前,在沈阳和辽阳丢失以前,关宁军事集团的高层,肯定不会这么想。因为那个时候,丧师失地,是要被斩首的。熊廷弼和王化贞,都因此丧命。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和鞑子作战。然而,在丢失了沈阳和辽阳以后,明军和鞑子的战线,基本上稳定了。在锦州、山海关、广宁一线,在大量坚固城堡的帮助下,明军已经成功的挡住了鞑子前进的步伐。
在相持阶段,关宁军事集团的小圈子,开始慢慢的形成。外来的威胁没有那么强烈了,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转向了内斗。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军队是有限的,谁能分到更多的份额,谁就是老大。有钱有粮有军队,才能成为人上人。
事实上,在过去的日子里,关宁军事集团得到的钱粮、兵员数量,都是最多的。同时,关宁军事集团的高级官员,进入权力中枢的数量也是最多的。自然而然,他们每个人获得的私利,也是最多的。辽东的大员们,只要不被斩首下狱,一个个都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的。
好像吴三桂这样的总兵官,就从来不曾为粮饷发愁。他私人的收入,也是相当不错的。否则,他怎么养得起一千的私人骑兵?张准控制了两府之地,还使用了很多超时空的手段,才折腾出这么点人马来。而别人,只要从国库里一扒拉,从军费里划出一个零头,就足够舒舒服服的过日子了。
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文龙表现得太活跃了。毛文龙率领的东江军,天天对鞑子发起袭扰,三天两头的就和鞑子打仗。今天斩掉十个鞑子的首级,明天斩掉鞑子二十个首级,后天又斩掉五个鞑子的首级。
东江军每次战斗的斩获尽管不多,加起来却也相当的可观。袁崇焕在锦州一年,杀死的鞑子数量,不过一百人。毛文龙这边,却是足足九百多人。袁崇焕不得不对毛文龙下手。否则,鞑子都杀光了,他还从哪里赚取好处啊?鞑子都没有了,还要他这个督师做什么?
沉吟片刻,张准缓缓的说道:“吴三桂,你如果想知道我为什么能杀死这么多的鞑子,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吴三桂诚恳的说道:“还请张都督告之。”
张准摇头说道:“口头上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只有通过实战,你自己慢慢领会。”
吴三桂皱眉说道:“张都督是什么意思?”
张准意味深长的说道:“我的意思,你等到我和鞑子交战的时候,就知道为什么了。”
吴三桂摇头说道:“这是不可能的。”
张准慢悠悠的说道:“为什么?”
吴三桂缓缓的说道:“军令难违。”
张准漫不经意的说道:“你放心,我不会扩大地盘的。我只控制三个小小的村落,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为将来抗击鞑子做准备。你可以向兵部上报,就说已经成功的将张准遏制在方寸之内,迫使其不能动弹。只是完全剿灭,尚需时日。你已经派人和张准接触,要求张准尽快的撤离河间府。兵部自然不会责怪你,甚至还有可能给你小小的嘉奖。”
吴三桂沉吟不语。
他知道张准说的都是实情,更知道张准后面还有话要说。
果然,张准霍然站起来,走到大厅的左侧,指着墙壁上的地图,深沉的说道:“吴三桂,你来看。”
吴三桂走过去,审视着地图。
张准沉声说道:“依据你的推测,鞑子要是南下,会走哪条线?”
吴三桂看了张准一眼,同样深沉的说道:“看你在哪里了。鞑子这次入寇,很大原因是冲着你来的。你在哪里,鞑子就要向哪里发起攻击。”
张准点点头。
吴三桂虽然年轻,眼光却着实不错,很快抓到了要点。
这次鞑子南下,只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解救登州城的鞑子。第二个,就是对付他张准了。而在这两个目的里面,第二个要比第一个更重要。换言之,就是消灭他张准才是头等要务。鞑子的战略,肯定是围绕他张准而进行的。或许,这可以称为古代版的“斩首行动”。
只要消灭了他张准,登州城的鞑子,自然就可以解救出来。张准要是死了,虎贲军的战斗力,起码要削减一半。相反的,如果只是单独的救出了登州城的鞑子,而没有消灭他张准的话,他张准肯定还会卷土重来的。鞑子以后有的还是麻烦。因此,他们必须从肉体上消灭张准。
此外,在心理上来说,鞑子也必须消灭张准。否则,有一个张准做为榜样,可能带出更多的张准。一个张准就已经这么头痛,要是还有更多的张准,那还得了?其他人不需要像张准这么厉害,一战就能打掉数千的鞑子,只需要一战能打掉几百的鞑子,鞑子就支撑不住了。
鞑子对明国实行的一贯都是诱降和斩杀双管齐下的战略。对于软弱的明国官员,置之不理,又或者是诱降。对于敢于反抗的明国官员,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要一律斩杀,以此来打击明国反抗鞑子的勇气。经过两次的打压,明国敢于反抗的官员,的确不多了。
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个张准。不但一口气在黄县打死了几千人的鞑子,还将两个贝勒围困在了登州城。这对鞑子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他们不能成功的消灭这个张准,就等着张准日益壮大,反过来将他们消灭了。
吴三桂显然很清楚其中的缘故,因此,对于抗击鞑子的这次入寇,显得不太积极。鞑子是冲着张准来的,他那么积极做什么?同样的,高起潜等人的内心,是否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得而知。高起潜这些人,可以被鄙视,可以被唾骂,可以被挫骨扬灰,却绝对不要低估他们的脑子。在这个年代,脑袋笨的人,绝对占据不了高位。
甚至,连朝廷的皇帝、内阁、六部,都有可能在想,反正鞑子是冲着张准来的,他们这么积极做什么?鞑子杀了张准以后,自然会退回去的。借助鞑子的手,将张准消灭掉,对明国也是有好处的。尽管可能又要被鞑子抢走一些人口和物资,那不过是小事。
张准指着地图上董家堡的位置,不动声色的说道:“我就在这里。”
吴三桂肯定的说道:“既然如此,鞑子必然会对你发动猛攻,然后派遣部分兵力,经德州、济南、青州一线,深入山东,解救登州城。”
张准说道:“没错我的猜想也是这样现在,你应该能确定好自己的位置了吧?”
吴三桂沉吟不语。
张准轻描淡写的说道:“鞑子的首级,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你有意义。鞑子的首级,我可以全部给你”
吴三桂的眼神顿时发亮。他看着地图,思索片刻,很快就说道:“我在天津卫。”
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天津卫?”
吴三桂肯定的说道:“不错,正是天津卫”
“老狐狸”
张准在内心里暗暗的骂一声。
吴三桂是不是大汉奸,暂时还不知道,但是,此人绝对是老狐狸。此人的狡黠,在“我在天津卫”五个字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吴三桂是有权力欲的。这是废话,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没有权力欲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根本无法驱动他吴三桂。当然,他老子吴襄是个例外。或许吴三桂的确是个孝子。但是,除了吴襄之外,肯定没有其他人可以轻易的驱使吴三桂。
在没有提到鞑子的首级之前,吴三桂显得很不热情。因为他察觉到,自己的战功,可能比不上张准。既然拿不到头功,他的积极性,就显得非常低了。鞑子是冲着张准来的,他完全没有必要插上一脚。以他四千人的骑兵,和鞑子对阵,的确没有什么胜利的把握。但是,在提到鞑子的首级以后,他马上就做出了选择。因为,他将赢得对鞑子作战的头功。
上次黄县大捷,张准一口气就送来了三千九百九十九颗鞑子的首级,京师震动,天下震动。这样的战功,自开国以后,就不曾有过。如果不是因为张准是反贼的身份,朝廷对其非常的顾忌,光是凭借这份功劳,张准就有可能封爵。最低一个伯爵,肯定是跑不掉的。
在大明朝,要封爵,难度极大。即使是在崇祯朝,封爵的难度也非常大。由于武官职位的限制,总兵官已经是正一品,在品级上已经处于巅峰,升无可升了。因此,朝廷要嘉奖,只有封爵。而大明朝的规矩,刚好是有战功才能封爵。否则,就算是以张居正的本事,都是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一个爵位的。但是不到十年,这个爵位就被剥夺了,连尸体都被翻出来鞭尸了。
吴三桂目前是总兵官,已经是正一品的武职,在品级上无法提升了。他想要进一步,只有封爵。而封爵,非得有天大的战功不可。一次斩杀几百鞑子的首级,显然还不够封爵的条件。只有上千,只有一次斩杀数千的鞑子首级,才有可能封爵。因此,吴三桂听说张准愿意将鞑子的首级转让给自己,一颗心马上就热切起来了。
天津卫是什么地方?
是个左右逢源的地方
天津卫的西北面,就是京师。天津卫的东北面,就是蓟镇。天津卫的南面,则是张准所在的董家堡。吴三桂驻扎在天津卫,可谓是紧靠京师,背靠蓟镇,还有张准在旁边保驾护航。无论鞑子从哪个方向发起攻击,他都有足够的退路。换言之,就是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一旦鞑子的情势不妙,他又可以从多个方向出击。要是张准打败了鞑子,他可以南下,偷袭鞑子的后路。要是鞑子被京师的明军打败,他又可以偷袭鞑子的侧翼。要是鞑子被迫撤出中原,他还可以直接北上,继续捅鞑子的**,痛打落水狗。总之,好处他都落了去。
可以说,他驻军在天津卫,肯定是有赢无输的结果,除非是明军全部溃败了。嗯,这还不够,还要包括张准率领的虎贲军也战败了。显然,张准是不会轻易战败的。因此,吴三桂对于这场战斗,颇有信心。而鞑子要是战斗不利,他就会像疯狗一样,狠狠的扑上去,将鞑子撕碎。
这五个字,也让张准对吴三桂的评价,稍微的低了一线。
没错,就是低了一线。
吴三桂太滑头了。
太滑头的人,始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