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刺明-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带来多少的粮食,虎贲军上下,都是非常的期待。
“大人!”
“大人!”
戴宇、王鼎家等人,都到灵山城的外面来迎接张准。
“大家辛苦了。”
张准微笑着说道。
简单的寒暄以后,张准就直接来到了灵山卫第一农庄。
第一农庄的冬小麦播种面积是一万一千亩左右。后来开垦的荒地,因为季节的原因,没有来得及播种。否则,这个数字将超过两万亩。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第一农庄的屯丁,总共开垦了超过一万亩的田地,基本上是等于将农庄的田地数量,足足的翻了一倍。
经过数天的忙碌,全部的小麦,都已经归仓。经过仔细的统计,第一农庄收获的小麦数量总共是352万斤。亩产量大约320斤左右,不算高。产量不高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水利设施,还没有全部到位,农家肥的使用,数量也不够。
第一农庄总共有一千名屯丁,按照每个屯丁每天两斤粮食的发放标准,一年下来,需要消耗粮食73万斤左右,加上收获时的奖励,大约是100万斤左右。换言之,扣除所有的消耗,还有252万斤的小麦要全部上缴。
“二百五十万斤……”
张准、刘航、刘宝玉等人都两眼发亮。
一个农庄就有二百五十万斤的小麦,二十个农庄,就是五千万斤左右(约二十六万石)。目前的粮食价格,大概是一石粮食一两银子。二十六万石就是二十六万两银子。一个灵山卫一年就有二十六万两银子的收入,果然是高投入,高产出啊。也只有张准才有这样的大手笔,别人恐怕是做不到的。
果然,当其他的十九个农庄都全部收获完毕以后,经过仔细的统计,虎贲军从这二十个大农庄里面,总共是收取五千四百万斤冬小麦,比预想的还要多出四百万斤。由于上缴的粮食实在是太多,所有的仓库都装满了,还是没有装完。刘宝玉幸福的四处寻找空闲的仓库。
得到这个消息,就连高弘图都忍不住放下手上的工作,专门来到灵山卫看一看。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对于政权的稳定,高弘图自然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从万历后期开始,朝廷就不断的头痛钱粮的问题。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现在,一个小小的灵山卫,居然能够上缴这么多的粮食,简直是不可思议。
朝廷九边的军队,每人每年消耗的粮食,也不过是两石而已。二十六万石的粮食,足够供应十万军队一年的需要了。这仅仅是一个卫啊!一个卫而已!而大明朝有几十个这样的卫!还有数百个独立的千户所!
注意,这是上缴,不是粮食总产量。有人计算过,灵山卫的粮食总产量,包括夏河寨前所在内,超过八千万斤,换算过来,就是四十二万石左右。要是崇祯皇帝得知,一个卫一年出产四十二万石粮食,简直是做梦都会笑。只可惜,这些粮食和他没有任何的关系。
“我的天!”
“这么多!”
“真是不可思议!”
面对如此巨额的数字。王铭宇、刘航、刘宝玉等人都是乐疯了。五千万斤的粮食啊!即使十万人吃,每人每天吃两斤,也能吃二百五十天。事实上,虎贲军需要消耗公粮的人数,根本没有这么多。有了这么多的小麦储备以后,虎贲军原来的粮食压力,基本上是完全消除了。
四个月以后,也就是十月份,又是水稻丰收的季节,届时又会有水稻税收。粗略估算,从现在开始,虎贲军的粮食收入开始大于支出。换言之,从此以后,张准是再也不需要从江南购买粮食了。他可以节省下大笔的银子,投放到其他的地方。甚至,在有需要的时候,他还可以输出部分的粮食。
第452章 东江镇投降鞑子!
“不错”
“要继续鼓励垦荒”
“今年九月要播种更多的面积”
面对这样巨额的数字,张准同样感觉兴奋。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随着战事的不断蔓延,整个明国的粮食产量,都会越来越低,粮食的价格会越来越高,流通也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大明的北方地区,粮食会越来越紧缺。届时,粮食就是巨大的战略武器,可以发挥难以想象的作用。
单单是一个灵山卫,就出产了这么多的粮食,莱州府有九个县,要是每个县的潜能都可以充分挖掘出来,粮食产能还可以继续提升。目前的小麦、水稻亩产量,都是只有三百斤出头,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离开灵山卫以后,张准到夏河寨前所、鳌山城、雄崖所等地继续视察夏收。这些地方的冬小麦,同样获得了丰收。不过,他们只是适当的征税而已,张准获得的粮食收入,远远没有灵山卫多。总共是四十万亩左右的田地,每亩征收四十斤的赋税,也就是一千六百万斤,和灵山卫的收入,相差得太多。当然,有总要比没有好。
由于各地的粮食,都获得了大丰收,莱州府境内的粮食价格,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外来的人口,可以用更少的金钱买到更多的粮食。这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过来投奔。大嵩卫、靖海卫,乃是更加遥远的成山卫、威海卫、安东卫都有人前来投靠。
高弘图感觉也非常的畅快。他庆幸自己没有看错张准,没有跟错人。崇祯二年鞑子入寇的时候,兵部因为手里没有粮,结果不得不将山西前来的勤王军队,胡乱的调来调去的,最终导致了山西巡抚耿如杞、山西总兵张鸿功的被杀。对于这件事,高弘图始终是耿耿于怀的。造成这件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朝廷手里没粮。
因此,高弘图一直都很注意农业生产。但是,他没有想到,张准比他更加的注意。这一切的成果,都是在他到来之前,张准一个人依靠自己的智慧操办的。灵山卫的的大农庄模式,也是张准搞出来的。
有了这么多的粮食,高弘图感觉自己的信心,要增加了不少。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要莱州府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在未来的乱世中,分一杯羹,是完全有可能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张准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上了这样的发展路子。
六月中旬,张准召集生夏宗的所有成员召开会议,进一步强化粮食归仓的工作。张准要求,从现在开始,要严格控制粮食流出莱州府。粮食可以在莱州府内部自由流通,但是不得流出去,否则,将予以严惩。将粮食贩卖到莱州府之外,必须由专门的人员,专门的机构,并且获得张准的批准以后,才能实施。
在会议以后,张准和高弘图有几天的时间,好好的商谈一下莱州府未来的发展规划。现在的莱州府,暂时没有战事,正好抓紧一切的时间,进行大生产。高弘图对灵山卫的大农庄模式,是非常的感兴趣,有意思继续推广。他的目光,落在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等地。
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三卫,因为濒临海岸,主要是以军户为主,民户的数量非常少。同时,由于大量的军户逃亡,三卫残存的军户,数量很少。要是实行分田分地的话,人力肯定不足。当地的军户也没有那么多的生产工具。要是推行大农庄的生产模式,相信当地的军户比较容易接受,虎贲军也可以获取巨额的粮食仓存。
高弘图估计,只要有四个卫推行大农庄的生产模式,所提取的粮食,足可以支撑二十万的军队。这对于虎贲军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然,这一切,都要在张准控制了登州府以后再说。
江南输入的玉米、红薯、土豆等,尽管产量不是很高,胜在适应能力很强,只要是有土壤的地方都可以种植,又可以和水稻、冬小麦轮茬,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还有土壤的肥力。因此,在冬小麦收割以后,张准要求各地,都抓紧时间,轮种一茬玉米。哪怕每亩地只有一两百斤左右的产量,也要比没有好。
对于很多穷人来说,玉米、土豆、红薯就是救命粮。同时,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的产量增加,有利于民众饲养更多的家禽、家畜,增加市场的供应,丰富民众的生活。
“温体仁这次是难过了。”
在谈话的最后,高弘图非常愉悦的说道。
在过去的两个月,内阁首辅的日子,的确不好过。吴宗达的致仕,就是这种不好过的集中体现。吴宗达一直都是温体仁的死党,是他在内阁中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现在,吴宗达承受不住压力,不得不致仕了,温体仁在内阁中的力量,就要削弱不少。温体仁在内阁中一手遮天的局面,被改变了。
大明朝各地的情况,依然是不容乐观。甚至,是越来越严重了。陕西的乱民,依然在汉水流域继续折腾。本来朝廷要将陕西乱军全部消灭在河南地区的计划,已经完全破产。洪承畴急匆匆的从陕西赶到河南,杀了一些乱军,却是于事无补。因为,乱军又采取了最拿手的游动作战的方略,撒开脚丫就跑,还是分好几路跑。他们有的北上陕西,有的西进西川,还有的南下湖广。官军在后面疲于奔命,痛苦不堪。
崇祯八年四月,总督洪承畴至汝州,令总兵邓玘戍守樊城,防汉江。邓玘不善驭军,多克饷,军心不附。四月二十六日,其部将王允成以克饷聚兵鼓噪,杀邓玘二仆。邓玘惧,登楼越墙,误堕火巷,被焚死。慌慌张张的,居然不明不白的死了一个总兵官,官兵的士气更加的低落。
山东的地面,同样让温体仁抓破脑袋。张准尚没有解决,又出来一个闻香教。在朝廷的眼里,闻香教的危害要比张准更甚。为此,他不得不三令五申,要东江镇和登莱巡抚,尽快联手出击,将闻香教迅速的清剿干净,否则,着有司追究责任。
但是,登州府的明军和闻香教在登州府各地混战,始终未能占据上风。因为张准的存在,官兵再也不能从多个方向合围闻香教,只能是正面推进。结果,面对潮水一般的闻香教教徒,明军自己也是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最终,还是闻香教略微占据了上风,战线逐渐的向登州城推移。要是朝廷没有强有力的援手,登州府的明军,被闻香教打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不过闻香教想要攻克登州城,只怕也不容易。张准已经在计算什么时候出兵干涉最合适了。
“大人,有紧急情报。”
说话间,情报司的人急匆匆的进来,递给张准一份情报。
张准接过情报一看,下意识的说道:“糟糕”
高弘图凛然说道:“发生了什么事?”
张准随手将情报递给他。
高弘图看过以后,有些疑惑的说道:“尚可喜要反正?这是好事啊”
原来,情报说,尚可喜和东江镇总兵官沈世奎取得联系,试图脱离鞑子,重新归顺大明朝,只要朝廷赦免他的罪责。沈世奎已经答应和尚可喜会面,接受他反正。说起来,沈世奎和尚可喜两个人的关系,其实还是很密切的。在投靠了毛文龙以后,尚可喜被赐名毛永喜,被毛文龙收为义子,而沈世奎则是毛文龙的岳父。
可以说,整个东江镇内部,几乎每个人都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有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三人投靠了鞑子以后,这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一直没有斩断。在东江镇内部,在官兵私底下,甚至不觉得孔有德等人投靠鞑子有什么不对,因为,他们也是被逼的。要是不投靠鞑子,等待他们的,一定是死路一条。因此,沈世奎一直想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开脱罪名。
张准皱眉说道:“只怕未必如此。”
高弘图精通政务,对于军务却不是很精通,疑惑的说道:“玉麟,你觉得尚可喜是虚情假意?”
张准点点头,神色凝重的说道:“我有这样的感觉。万一这是一个陷阱,沈世奎就危险了。”
高弘图顿时疑虑起来。
要是沈世奎有危险,东江镇就危险了。当初毛文龙被杀,还是沈世奎和副将陈继盛,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极力将局势压下去的,否则,东江镇的官兵,一定会动用武力去找袁崇焕报仇雪恨的。但是,沈世奎和陈继盛两人,并不为完全压服东江镇的所有官兵。毕竟,毛文龙被杀,对于东江镇的官兵来说,是极大的刺激。
由于毛文龙的被杀,东江镇的大部分官兵,对朝廷都不是很信任。同样的,朝廷对东江镇也不是很信任。总觉得他们会步孔有德他们的后尘,投降鞑子。大家相互怀疑,疑神疑鬼,自然会引发很多的矛盾,甚至是引发混战、叛乱。尚可喜的叛变,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尚可喜之后,朝廷对东江镇就更加的不信任了。
认真的说起来,朝廷对沈世奎也是不信任的。沈世奎无论怎么说,都是毛文龙的岳父呢和尚可喜等人的关系,又非常的密切,天知道他会不会也跟着投降鞑子?只是东江镇的情况非常特殊,相对独立,要是从外面派遣总兵官,在东江镇根本站不住脚。没办法,朝廷只好认命沈世奎为东江镇总兵官。
沈世奎担任总兵官以后,基本上还是可以控制东江镇的局势的。因为他是毛文龙的岳父,大喇喇的辈分摆在那里。但是,如果沈世奎出现不测,那么,现在的东江镇,就没有谁可以完全镇住其他人了。内讧、叛乱是一定的。最坏的后果,就是整个东江镇都投降鞑子。
“我要做点什么……”
张准思索片刻,决定还是谨慎一点,下令虎贲军驻扎在莱州府东面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要是有什么不测,也可以迅速的做出反应。同样接到类似命令的,还有虎贲军的三个骑兵营。万一东江镇真的投降鞑子,虎贲军也能未雨绸缪。
两天后,闻香教继续向登州城的方向推进。不知道为什么,登州城的明军,战斗越来越不力,最后干脆完全放弃了城外,全部退守登州城内。蜂拥而至的闻香教大军,将登州城包围起来。战事发展到这个时候,张准也有些看不明白了。同时感觉到有些不对。明军的战斗力怎么一下子变弱了?
“急报”
正在狐疑的时候,情报司送来急报。
张准看过以后,轻轻的咬了一下自己的牙齿,脸色冷峻。
原来看不明白的,瞬间什么都明白了。
沈世奎被杀
东江镇投降鞑子
最坏的后果真的出现了
沈世奎乃毛文龙的岳父,在毛文龙被杀以后,依然忠心耿耿的跟随大明,尽管没有什么大的战绩,他带领的东江镇,还是阻挡了鞑子南下山东的途径的。鞑子没有水师,无法消灭东江镇,只好望洋兴叹。
但是,现在,沈世奎死了。
死在尚可喜的手里。
利用和沈世奎见面的机会,尚可喜安排了伏兵,将沈世奎杀死。然后,利用自己以前在东江镇的关系,不断的yin*其他的军官投降鞑子。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人,也是齐齐出动。群龙无首的东江镇官兵,纷纷投靠鞑子。只有极少数人拒绝投降鞑子,离开东江镇,逃往四面八方。
更要命的是,这些情报经过兜兜转转,中间至少耽误了十天以上的时间。换言之,沈世奎在十天前,就被尚可喜诱杀了。有十天的时间,足够讲究效率的鞑子,完全控制整个东江镇。要说在这件事的背后,没有鞑子的影子,那是不可能的。尚可喜等人必然是出于鞑子的安排,诱杀沈世奎的。
现在的东江镇,已经被尚可喜等人掌控,成了鞑子的军事力量,一时间,张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有了东江镇的叛军,鞑子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越过海洋,向山东突击。这也一直是鞑子的梦想。渡海南下,要比越过长城南下,快捷得多。毫无疑问,在控制了东江镇以后,鞑子一定会渡海南下,直接杀入山东的
“我很遗憾的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
“十二天以前,东江镇总兵官沈世奎被杀,东江镇落入鞑子的手中。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可能要直接面对鞑子的兵锋了。”
张准立刻召集虎贲军的骨干,还有生夏宗的骨干,通报此事。高弘图也来了。得知东江镇投降鞑子的消息,高弘图的脸色,顿时就有点发白。东江镇被鞑子掌控,会有什么后果,他当然清楚。鞑子已经控制了辽东、朝鲜,现在又掌控了东江镇……山东地面,就等于是完全悬在虎口里面了。
几乎是同一时刻,来自朝廷的最新的诏书,也来到了张准的手上。在诏书里面,皇帝和温体仁,给登莱巡抚阮大铖三个月的期限,要求阮大铖立刻剿灭闻香教,否则,就要安排有司逮捕法办。据说诏书是被一小队的锦衣卫亲自坐船送到登州城的。看到这份情报,张准的眉头,顿时紧锁起来。
高弘图心情沉重的问道:“玉麟,你又想到了什么?”
张准艰难的吐出几个字:“阮大铖要投靠鞑子了。”
饶是以高弘图的阅历,也情不自禁的变色。
东江镇投降鞑子以后,登州城就成了抗击鞑子的最前线。东江镇投降以后,登州水师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不给鞑子南下的机会。阮大铖要是投靠了鞑子,那还得了?这意味着,鞑子根本不需要战斗,就可以直接出现在山东的地面上了。一旦没有大海天险的阻隔,鞑子就有可能潮水般的蜂拥而至。天,局势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
张准有点焦躁的说道:“温体仁这是在将阮大铖往死里逼,逼得他不得不投降鞑子。阮大铖想要活命,只有投降鞑子。”
高弘图慢慢的冷静下来,随即露出一丝丝的苦笑。
没错,现在的阮大铖,只有投降鞑子一条路。锦衣卫的人都来到了,要是他无法剿灭闻香教,那只有被下狱的份。以崇祯皇帝的个性,下狱以后,必然是陈奇瑜一样的待遇,再也不见天日。然而,东江镇已经投降鞑子,非但没有力量来增援阮大铖,还严重的威胁着阮大铖的后背。阮大铖还有什么力量来剿灭闻香教?他想要活命的话,只有投靠鞑子这条路。
事实上,张准更是直接断定,阮大铖一定会投降鞑子的。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阮大铖就投靠了鞑子。民族气节什么的,根本不要指望。现在,阮大铖走投无路,没有别的选择,他哪里还会犹豫?
第453章 鞑子到了登州城!
高弘图缓缓的说道:“我们怎么办?”
东江镇、阮大铖一旦投降鞑子,登州水师自然跟着投靠鞑子。有水师的协助,鞑子就会源源不断的出现在山东的地面上。说实在话,鞑子期待渡海南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了。现在,这个机会终于出现了,鞑子怎么会不欣喜若狂?用脚后跟都能想到,一旦阮大铖投降,源源不断的鞑子,就会出现在登州城内。甚至,现在,鞑子已经可能出现在登州城里面了。
山东的局面,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饶是高弘图以自己的学识,也难以完全想到应对的万全之策。在辽东,明军是依靠森严壁垒来阻挡鞑子的前进的,修了无数的军事堡垒。但是,在山东地面,完全没有这样的堡垒。他潜意识的感觉到,想要指望闻香教挡住鞑子的南下,根本不可能。唯一能够挡住鞑子的,只有张准。
“我率军前往去登州城”
张准果断说道。
他希望抢在鞑子的前面,控制登州城。
“陆伊典”
“孙继明”
“黄弦”
张准沉声叫道。
“到”
三人急忙进来。
“你们三个,分别通知三个骑兵营,迅速向招远的方向前进”
张准沉声说道。
“明白”
三人转身去了。
随后,张准又下令,所有的虎贲军步兵,都做好战斗准备,随时等待命令。驻扎在胶州、高密、灵山卫的部队,都全部向莱州城的方向靠拢。
张准随即出发前往招远。他骑马一路疾驰,来到招远。在这里等待了一个时辰,豹骑营的战士就赶到了。在三个骑兵营里面,驻扎在莱州城外面的豹骑营,赶到的速度是最快的。其余龙骑营和虎骑营,都要从平度州赶来,至少要在三个时辰以后。
“大人,我们现在是要去攻打登州城吗?”豹骑营指挥使刘吉祥好奇的问道。队正冯伟等人也都在旁边。
“鞑子可能出现在登州城了。”张准冷峻的说道。
“什么?鞑子?”刘吉祥感觉不可思议。
“传令下去,可能要和鞑子作战,要大家有心理准备。注意检查自己的所有武器,确保处于最佳状态。”张准脸色凝重的说道。
刘吉祥急忙传令下去。
听说是要和鞑子作战,豹骑营顿时就沸腾了。鞑子竟然来到了山东,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这是张准传下来的命令,张准说有鞑子在登州城,就是有鞑子在登州城。战士们在经历了三个月的训练以后,战斗能力大大的提升,对自己的信心,也大大的提升。他们都发誓,一定要叫鞑子有来无回。
“走”
“我们先去登州城”
张准带着豹骑营,继续东行。
一路上,并没有遇到明军,也没有遇到闻香教的部队。所过之处,都是荒无人烟。由于山东持续的干旱,加上长期的动荡,莱州府和登州府的人口都不多。其中,又以战乱频仍的登州府人口最少。好像招远这样的县,全县人口可能还不到五万人。
招远原本是大明朝的金矿产区,在元朝的时候,年产黄金一万多两。万历时期,朝廷也派遣有矿监在这里驻守。但是到明末,由于频繁的动乱,这些金矿都关闭了。偶尔能看到一些淘金人,都是本地的农民,希望能够从浑浊的泥浆里面淘到金子。然而,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个美丽的梦罢了。
过了招远,就是黄县。黄县是登州城的西大门,人杰地灵。秦朝方士徐福,三国时期的猛将太史慈,都是黄县人。以前,一直有明军在这里驻守,还在这里设置有巡检司,检查来往的商旅。不过,现在统统是看不到了。甚至,连人烟都没看到多少,好像都躲藏起来了。
过了黄县以后,道路逐渐的平坦,两边的人烟也渐渐的多起来了。这里毕竟是登州城的外围,是登州府人烟最稠密的地方。不过,大部分的土地,依然是处于荒芜状态。张准一直不想拿下登州府的一个原因,就是登州府实在是很荒芜,要发展起来,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他现在还没有做好准备呢。
登州城附近的百姓,对于虎贲军的到来,好像都木然了。只是抬头看了几眼,就没有感觉了。对于军队,他们的确是已经麻木了。明军、叛军、乱军、民军、鞑子、倭寇、团练、闻香教……在登州府的这片土地上,光是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就不知道发生了多少的战事。大部分的人都逃亡了,继续留在这里的,都是神经超大条的,一脸的木然。
忽然间,前面有一群人正向这边走过去。他们好像是被什么东西追赶一样,急匆匆的向这边跑过来。凌乱不堪,慌不择路。有人摔倒了以后,后面的人居然也不搀扶一下,不理不睬的绕道而行。急匆匆有如丧家之犬。还多人互相抢道,不断的碰撞在一起。
刘吉祥举起千里镜,观察片刻,皱眉说道:“大人,是闻香教的人”
张准点点头。
他自然也看到了。这些人的手上,都有武器,有的是白色的外衣,有的是黑色的外衣,还有的是灰色的外衣。外衣的样式,都是统一的,上面还有各色各样的鬼画符。正是闻香教的人。要是没有猜错的话,应该是闻香教的“右军”,俗称白衣神兵的。
闻香教的人冲到虎贲军的面前,发现道路被堵住了,只好无奈的站住。他们和虎贲军之间,倒是没有冲突。但是,他们不断的看着自己的身后,非常的不安,仿佛是有怪兽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一样。结果,他们又下意识的向前冲。
刘吉祥严厉的喝道:“都站住”
闻香教的人出来一个小头目,远远的叫道:“你们是莱州府的虎贲军吗?我们是闻香教白衣部的人。”
刘吉祥喝道:“怎么回事?”
那小头目着急的说道:“鞑子从后来追来了你们快跑吧”
刘吉祥皱眉说道:“你确定是鞑子?”
那小头目惶急的说道:“大家都是怎么说的,都说鞑子已经到了登州城,都说鞑子可厉害了,见人就杀,谁也不是鞑子的敌手你们要是继续往前走,就要和鞑子遭遇了。你们还是赶紧往回走吧。要不然,鞑子就要追上来了。”
张准沉声问道:“鞑子有多少人?”
闻香教的小头目表示不知道。
张准继续问道:“追你们的鞑子距离你们多远?”
闻香教的小头目还是表示不知道。
张准皱皱眉头,挥挥手,让豹骑营让开道路,放任这些闻香教的人逃跑,自己率军继续前行。闻香教的这些人,连鞑子在哪里都不知道,就拼命的逃跑,真是……没有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乌合之众,打了败仗以后,就是这个样子了。
那闻香教的小头目路过张准身边的时候,还有点关切的说道:“哎,你们这样子上去,就是送死啊鞑子那么凶残,你们还是回去吧你们的人数这么少,不是鞑子的对手啊”
刘吉祥不耐烦的喝道:“没胆鬼快走老子可不怕鞑子”
那些闻香教的教徒嗤之以鼻,急匆匆的走了。
豹骑营继续前进,不断的遇到小股的闻香教队伍。都是慌慌张张的从登州城的方向退下来的。大部分的人都将武器扔掉了,少部分人手上还有一把刀。刘吉祥问了好些人,都说是鞑子来了。但是,并没有人亲眼看到鞑子。至于鞑子有多少人,奴酋是谁,目前在什么位置,更是一问三不知。
刘吉祥无奈的说道:“大人,闻香教的人好像是完全溃散了。”
张准漠然的点点头。
他越来越能感觉到,鞑子是真的出现在了登州城。闻香教的溃散,不会是偶然原因造成的。要是没有鞑子的插手,闻香教也不会溃散得如此的厉害。鞑子出现在登州城,的确是坏到不能再坏的情况了。
傍晚的时候,张准他们距离登州城,已经不足五十里的路程了。忽然间,前面出现了大队的闻香教教徒,看起来好像有上千人。他们同样是慌里慌张的跑过来。由于是黄昏,能见度不是很好,他们还以为是被敌人截断了后路,顿时如临大敌。豹骑营的战士,为了安全起见,当然也是全神戒备,严阵以待。
双方互相对峙片刻,气氛一度非常的紧张。幸好,闻香教的队伍中有人纵马出来,远远的叫道:“对面是张准的部队吗?”
张准神色一动,朗声叫道:“董淑嫣?你在这里?我是张准”
原来,闻香教里面说话的,正是董淑嫣的声音。
董淑嫣听到了张准的声音,急忙纵马过来。她还是一身妖艳的男装打扮,俊秀非常,就是两只眼睛有点妖气。她径自来到张准的面前,又惊又喜的问道:“张准,真的是你你怎么来了?你也知道鞑子到了登州城了吗?”
张准缓缓的说道:“登州城情况如何?是不是真的有鞑子?”
董淑嫣肯定的说道:“阮大铖投降鞑子了鞑子的大部队已经到了登州城”
第454章 鞑子一个冲击,闻香教就散了……
张准情不自禁的皱皱眉头。
自己的猜想被证实了,果然是坏到不能再坏的情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