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刺明-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准勉励耗子。

耗子很有成就感的去了。

三月十五这天晚上,张准正在操练护卫队,杨锐锋忽然来了。

“怎么啦?”张准问道。

“有点麻烦。”杨锐锋忧心忡忡的回答。

原来,杨家屯的盐,没有人前来收购了,积压严重。

杨凯德召集骨干军户们商量来商量去的,始终没有好主意。大伙儿没有办法解决,只好求助于张准。

杨家屯之前的盐,都是卖给盐枭雷老三的,大伙儿将私盐送到最北面的赵家屯,交给一个叫雷同的人,一手交钱,一手交盐。尽管每斤盐只有几文钱,毕竟是一笔收入。现在雷老三死了,杨家屯的私盐,就没有人来收购了,杨家屯的军户们,一下子就没有了收入。

其实,在赵家屯的外面,还是有不少的盐枭活动的。但是,杨家屯的人,不敢将盐运到外面去,外面也是兵荒马乱的,盐枭各自有各自的势力范围,还有盐检司的盐丁,同样凶神恶煞,万一遇到他们,事情就危险了。到时候不要说盐,就是人都有很大的危险。

“盐枭们收购到私盐,一般卖到什么地方去?”张准冷静的问道。

“即墨营。”杨锐锋回答。





第029章 将粗盐变成精盐

杨锐锋解释说,即墨营就在即墨县的北面,原来是驻扎战兵的军营,有几百名招募来的士兵驻扎在那里。平定登州孔有德作乱的时候,即墨营的士兵被调走,即墨营暂时就空了。孔有德带着部队投降后金以后,即墨营的士兵并没有回来驻扎,而是又被调到了河南前线,去和陕西起义军对抗去了。这样一来,即墨营就长期空置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盐枭们开始占据即墨营,作为交易的场所。各地的小盐枭,将自己搜集到的私盐,贩卖到这里来。有些更大的盐枭,在这里收购大笔的收购私盐。如果将私盐直接贩卖到即墨营,每斤私盐可以卖到十文钱以上,

但是,浮山所到即墨营,有上百里的路程,担盐要走两天。这一路上,很难说会不会遇到其他的盐枭,发生黑吃黑的一幕。这一幕的确很常见。一担盐到了即墨营,就是一两银子,足够让其他的盐枭们动心了。

而且,说不定还会遇到盐检司的盐丁。遇到盐枭,最多是私盐被抢走,死亡几个人。如果遇到盐丁,那就要倾家荡产了。盐检司的拿手本领,就是抓住一个人,然后敲诈勒索其亲属,石头里面都要榨出油来。大明朝当官的,敲诈勒索钱财的本领,用炉火纯青来形容是绝对不为过的。

“我来想办法吧。”

张准毫不迟疑的将困难接了过来。

他当即找来杨致远和郝林勇两人,商量将私盐运到即墨营的事情。

杨致远有些担心的说道:“队长,你要是不去,路上肯定不安全。但是你要是去了,这边怎么办?”

郝林勇也是这样认为。

其实,张准也很头痛。

统帅,就是应该和自己的军队在一起!

没有了军队,统帅什么都不是!

他如果去即墨营,必须带着护卫队的主力!

将私盐弄到即墨营去,他有十足的把握。盐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家见了面,最多狠狠的打一架。杀掉对方的几个人,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实力,自然就不敢轻易来挑衅了。如果做得更加凶狠一点,干脆找上门去,将对方全部灭了,以绝后患。

问题是,一去一回,至少需要四天的时间。四天的时间,足够王世新找准机会,将杨家屯荡平了。护卫队不能距离杨家屯太远,这是大家的共识。若是因为护送私盐,结果家里被人抄了,显然得不偿失。

但是,张准要是不去,靠其他人,还真是没有什么把握。

杨致远和郝林勇等人,还没有力量单独对抗盐枭。

分身乏术,张准只好暂时将此事压下来。

数天的时间过去,护卫队的训练成绩是原来越好,新兵的刺杀技术,也已经可以上阵了。可是私盐积压得也是越来越多了。到三月初,每家每户,都已经积压了差不多一担盐,加上上次雷老三抢去的,差不多有两担盐了。

护卫队战士的家里,都靠煮盐补贴生活,茶油酱醋米,都是从私盐而来的。现在私盐没办法卖出去,唯一的金钱来源断掉了,尽管每天还有鱼吃,可是人心却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浮动了。

张准于是决定,用当初从雷老三那里缴获来的银子,将所有的私盐买下来。总共是六十担私盐,大约六千多斤,按照每斤五文钱的收购价,刚好是三十多两银子。这样一来,从雷老三那里缴获来的银子,基本上就花光了。

私盐收购下来了,护卫队的人心也稳定了,大家继续安心训练。可是,这下轮到张准操心了。这六十多担的私盐,如何处理,还真是个麻烦的事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户们将会煮出来更多的私盐。要是还卖不出去,还要积压,他可没有钱收购这些私盐了。

没有了收入,护卫队肯定要解散。

怎么办?

每个军户的目光,都集中在张准的身上。

连杨凯德也都拄着拐杖起来转悠了。

这么多的私盐卖不出去,他不能不着急啊!

杨锐锋到即墨县城去了几趟,想要重新找到买盐的盐商,结果发现,如果没有特别的关系,根本就没有人接受私盐。他了解到的情况是,不仅仅是杨家屯,就连其他各屯的私盐,同样难以卖出去。

具体的原因,不是很清楚,好像是因为外面战乱的关系,有很多盐枭手中的私盐运输不出去,资金无法周转,自然不可能继续收购私盐了。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小道消息,说陕西起义军在河南闹的特别欢,连洛阳、开封这样的大城市,都要关门闭户,禁止人员进出了。

“没有别的销售途径了吗?”张准问道。

“没有了。”杨锐锋回答。

杨锐锋说,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张准将私盐送到即墨营就能够解决了。就算将私盐送到即墨营去,也不会有大盐枭接手的。而且,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杨家屯一个地方才有。

私盐必须有另外的销路。

这是张准的想法。

三月十五这天,天气不是很好,天空灰沉沉的,云层很厚,仿佛要下雨,但是始终没有下。空气显得非常沉闷,好像有种透不气来的感觉。

早上起来,张准看到摆在空地中间的盐担,发现杨锐锋将几个盐担的蒙布揭开了,可能是检查盐巴有没有受潮。如果盐巴受潮,就会变质,盐商就更加不愿意收购了。

看到张准出来,杨锐锋感慨的说道:“多好的盐啊,没有人收购,实在是太可惜了。”

张准慢慢的走过去,扫了一眼箩筐里面的盐巴。

他以前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盐的质量,因为所有的盐担,都是被蒙起来的,以免吸水潮湿了。现在,杨锐锋将蒙布拿开,张准才真正看到了这些海盐的真面目。他在盐担的旁边站了一会儿,神色有些疑惑。

“这就是好盐吗?”

张准自言自语的问道。

毫无疑问,在张准的眼里,这些海盐只是最原始的盐巴,含有很多的杂质,表面带着黄黄的颜色,非常的难看。伸手抓起一把海盐,涩涩的,颗粒很大,也不均匀。这样的海盐,用来炒菜,显然有点勉强,也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

他内心忽然微微一动,想起了什么,问道:“锋哥,所有的私盐,都是这样子的吗?”

杨锐锋说道:“也不是。有些人喜欢往盐里面掺点泥土什么的,要么是掺点细沙,又或者是在盐担的下面藏一个大石头,增加重量,但是咱们杨家屯都是老实人,从来不干这事。”

“……”

这样的海盐还要往里面掺泥土,张准真的是无语了。

为什么大家不将这海盐的质量弄的好一些呢?

后世的盐都是粉末状的,细细的,白白的,看起来感觉很好啊!

眼前的这些盐巴,要是放在后世,不要说卖三文钱一斤,就算是倒贴三文钱,恐怕都不会有人正面看一眼的,卖相实在是太糟糕了。

沉默片刻,张准说道:“要是有质量更好的盐,会不会好卖一点?”

杨锐锋说道:“质量更好的盐,只有精盐和青盐了。不过,都是内地才有的,山东可没有。”

他简略的解释说,精盐都是富贵人家才用的,颜色洁白,粉末状,很均匀,摸起来手感很好,做出来的菜味道也均匀。比较高档的酒楼什么的,采用的也是精盐。每斤精盐的市场零售价至少在五六十文以上,而且供货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至于青盐,他其实从来没有见过,据说是来自遥远的大西北,非常的名贵,运到山东的青盐数量,数量很少,导致每斤青盐的售价都在一百文以上,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天价。在山东,只有大富大贵的人家,才有钱购买青盐。一担海盐还不如数斤的青盐,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张准说道:“要是我能够将这些粗盐变成精盐呢?”

杨锐锋惊讶的看着他。

将海盐变成精盐?

变戏法吗?

张准没理睬他的惊讶,自顾自的说道:“能不能卖出去?”

杨锐锋点头说道:“当然能……山东的精盐和青盐,都是从陕西运过来的,现在陕西民乱,河南也民乱,道路被阻断,精盐和私盐都运不过来,价格往上翻了好几番……”

他详细的解释说,山东的盐其实在全国根本排不上号,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山东的北面,是长芦盐场,在山东的南面,是江淮盐场,产量都很大,盐的产量也比较好。但是,全国最好的盐,依然是出自陕西都司宁夏镇盐池城、惠安堡、花马池,以及陕西行都司(即甘肃)西海(即青海湖)周边的盐。因为这些盐带有些许的青色,故名青盐。

一直以来,青盐都有咸、寒、凉血、名目等药用功能。在大明朝,青盐的最大用处,不是用来调味,而是用来漱口的。富贵人家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青盐漱口。所以,对于某些人群来说,青盐不可或缺。现在道路阻断,外面的好盐运不进来,自己生产的粗盐又卖不出去,导致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好盐更贵了;一个是粗盐更加的便宜了。





第030章 暴利,三十倍的暴利!

在目前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是精盐的话,每担卖到三两银子,那绝对是没有问题的。要是纯正的青盐,每担甚至可以卖到十两银子以上。对比粗盐每担三四百文钱的价格,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如果市场垄断的话,价格可以更高。

听即墨县的盐商说,自从陕西民乱爆发以后,青盐的供应,就是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市场缺货已经很久了,有富贵人家已经开出每斤三百文的高价收购。可惜还是没货。要是在这个时候有大批的精盐出现,利润可想而知,卖到一百文每斤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被他这么一说,张准倒是想起来了,自己每天刷牙用的粗盐,颗粒很大,杂质很多,的确是怪难受的。以前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饥饿填肚子这方面了,后来又一心扑在护卫队的上面,还没有机会注意到这一点。对于富贵人家来说,用惯了青盐漱口,突然青盐没有了,还真是比较难受。

张准跃跃欲试的说道:“你给我准备几样东西,我弄些精盐给你看。”

杨锐锋急忙着手准备。

他的性格就算再木讷,也清晰的认识到,要是真的可以将粗盐变成精盐的话,赚大钱的日子就来到了。现在的山东省,甚至是北直隶地区,对于精盐和青盐的需求量,都是个无底洞,多少都不够填的。说是金钱树、聚宝盆一点都不为过。

很快,杨锐锋就按照张准的要求,准备好了相关的器皿,自己和杨敢生两个,也是严阵以待。看他俩的神色,就知道内心颇为有些紧张。这是不可避免的,精盐和粗盐的差价,实在是太大了。要是张准真的能够将粗盐提纯为精盐,那绝对是赚大发了。

用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一边天堂,一边地狱啊!

张准自然没有他们那么紧张,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要是自己做的不对,肯定是哪个细节没有做好,而不是方法不对。在杨锐锋准备相关器皿的时候,他将以前的记忆翻出来,认真的理顺其中的脉络。粗盐提纯,是每个学生都做过的试验项目,尽管很多细节忘记了,但是基本的程序还是记得的。

蒸馏水显然是没有的,收集困难,但是杨家屯的井水还算清澈,用木盆将井水装起来,静静的放置一天的时间,让杂质都沉淀下去,只要上面的部分,这样得到的水源是比较清洁的,接近蒸馏水了。

滤纸可以用棉布代替。崭新的棉布很难找,穷苦人家,棉布都是按尺来买的,根本不可能有多余的棉布。但是旧棉布仔细的清洗过后,还是基本可以满足要求的。

粗盐提纯的基本操作,是先过滤,然后蒸发,重点是去除粗盐中的杂质。过滤需要反复进行,尽可能的将全部的杂质去掉。每次过滤,都要使用干净的棉布。清洗棉布的工作,还是很繁琐的。

张准只负责讲解,具体的操作,都是杨锐锋和杨敢生两兄弟操作的,杨凯德和杨映菡等人,则在旁边打下手,看看粗盐到底怎么样才能变成精盐。

试验使用的是普通的煮盐用的大锅,仔细清洗以后,反过来晾干,然后放在灶上备用。还需要用到过滤的木桶,同样是洗干净,晾干备用。

因为是初次试验,要尽快的看到效果,因此,张准在水桶里面放入的是十斤左右的“蒸馏水”,然后将粗盐不断的溶解进去,一直到其饱和为止。饱和盐水的浓度大约是36%,这意味着水桶里面至少有三斤多的精盐。

粗盐溶解以后,用层层的棉布,将桶口封死,然后倒转过来,让盐水自然的下滴,一直到全部的盐水都滴完。棉布上留下了很多的杂质,有的黄黄的,有的黑黑的,不一而足。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反复的过滤,一直到干净的棉布上再也看不到杂质为止。

反复溶解过滤后的盐水,全部倒入大锅,蒙上棉布,在下面烧火猛煮,将水分完全蒸发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用清洁的棍棒搅拌,直到完全的将水分蒸发干净。继续搅拌,避免盐巴凝结。水分完全蒸发完毕,白色的精盐,基本上就出来了。

“有了!”

张准欣然说道。

杨家诸人也是相当的欣喜。

仔细看提纯过的海盐,不再是颗粒状,不再带有黄色,而是白色的粉末状。用手轻轻抚弄,能够感觉到一种很细的很清爽的感觉。就算不用手摸,只是用眼睛看,也能感觉到,比原来的粗盐,质量要好得多了。杨凯德等人其实没有见过真正的精盐,不过,想来精盐应该差不多就是这样子了。

“真的是精盐。”

杨锐锋和盐打了半辈子的交道,自然明白精盐和粗盐的区别。

在即墨县,他是亲眼看过精盐的。

“好盐啊!”

杨凯德也显得非常的感慨。

浮山所的军户们,煮了上百年的海盐,还真是不知道用这样的办法,可以将粗盐变成精盐。如果以前就知道这样的提纯办法,杨家屯的父老乡亲,早就不用现在这样贫困交加,潦倒不堪了。

其实,这也难怪,粗盐也是军户们辛辛苦苦才煮出来的,煮出来以后,就马上装起来,用棉布蒙的扎扎实实的,生怕弄潮湿了,卖不出去。又有谁舍得将粗盐继续溶解在水里,反反复复的过滤,然后重新蒸发一遍?正是这细微的观念的差别,导致很简单的一个提纯过程,居然没有人发现。

张准看了看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和自己关系最密切的,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低沉的说道:“杨伯伯,这个方法,只能是我们自己知道。如果被别人学去,那就整个山东都是精盐了,价钱也就卖不起了。”

杨凯德自然懂得其中的厉害所在,向自己的家人说道:“玉麟的话,你们都听到了?这个得到精盐的办法,谁也不允许透露出去!”

所有人都点头。

杨锐锋将锅里的精盐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一下,刚好是三斤。他用特别的袋子将这三斤精盐装好,相当兴奋的说道:“我现在就到即墨县城去,看看这个精盐能卖多少钱。”

张准点头说道:“路上注意安全。”

杨锐锋答应着,带着全家人的希望,急匆匆的上路了。

他将精盐用布袋背在身后,倒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相信盐枭也不会注意到他。只要路上小心一点,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他已经去过即墨县城好多次了。

杨家人都忐忑不安却又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继续将更多的粗盐反复溶解,过滤,蒸发,然后将提纯出来的精盐仔细的装好。以前的粗盐浪费一点没关系,精盐可不能浪费,随便一把,可能都价值一文钱呢!

有了盼头,杨家上下都显得非常的兴奋。一边忙着提纯精盐,一边等着杨锐锋回来。这一个晚上,全家人居然很晚都没有睡觉,直到子时过后,最后一锅精盐提纯出来,大家才依依不舍的去睡觉了。

只有张准自己,该做什么还是继续做什么。

到第二天中午,杨锐锋回来了。

“好消息!”

“卖了好价钱!”

杨锐锋进屋以后,立刻兴奋的说道。

他随身携带三斤精盐到了即墨县以后,连续走了几家盐商,询问精盐的价格。最终,有个盐商开出了最高价,一百五十五文钱每斤。于是,他带去的三斤精盐,就卖了四百六十五文钱,相当于一百斤粗盐的价格了。那个盐商同时表示,无论杨锐锋还有多少这样的精盐,他统统用这个价格收购。

为了安全起见,杨锐锋没有透露太多的信息,连夜急匆匆的回来了。回来的路上,他差不多是在跑步,因为脚底兴奋得好像是一直在踩棉花团一样。杨家屯距离即墨县有上百里,杨锐锋连续跑了一天一夜,居然一点都不觉得累。唯一后悔的就是,自己只带去了三斤精盐,要是背上二三十斤,这一趟就没有白跑了。

“一百五十五文!”

杨家人都两眼发亮。

以前的粗盐,最多只能卖五文钱一斤!

精盐的价格,足足是粗盐价格的三十一倍啊!

这个差价实在是太大了!

真的是难以想象啊!

暴利,绝对暴利!

三十倍的暴利!

张准对私盐的价格不是很了解,不知道这个价格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不过,一百五十五文钱,比起以前粗盐那三四文钱一斤的价格,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足足一百多文的差价啊!以后杨家只要专门负责提纯精盐,赚取中间的差额就可以了。

为了表示庆祝,杨锐锋从即墨县回来的时候,还专门买了五斤猪肉和其他一些常用食料。每斤猪肉的价格是五十文钱,以前要至少十斤粗盐才能买到一斤猪肉,现在一斤精盐的价钱足够买三斤猪肉。杨锐锋这次买猪肉算是买的心情舒畅极了。杨家人上次吃猪肉,好像还是过年的时候,每个人吃到的,还是油渣。

“娘,这个猪肉就不要炸油了!”杨锐锋说道。

“知道了。”黄氏也十分欢喜。

地地道道的猪肉,她也有很长时间没有吃到了。

“中午吃白米饭吧!”杨锐锋又说道。

“行!纯正的白米饭!”黄氏同样欢喜的回答。





第031章 发财大计

杨映菡急忙接过猪肉,和黄氏一起忙碌去了。杨敢生则被打发去拔蒜苗。想到蒜苗炒猪肉的那个香味,杨家上下每个人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即使是一家之主的杨凯德也不例外。

很快,蒜苗炒猪肉的香味,就飘溢出来了。

“好香!”还是小女孩杨凌雪的声音。

“好香!”张准也情不自禁的在内心里感慨一声。

来到明朝足足一个多月以后,他终于可以吃上猪肉了!

真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流泪,大明朝啊大明朝,令人无语。

耗子刚好在这个时候回来,闻到香喷喷的味道,急忙跑到厨房,发现居然是猪肉,也顾不得正在抄的滚烫滚烫,伸手拿了一块最大的,就往嘴巴里面塞。结果被烫的不断的翻白眼,舌头不断的翻动,就是不肯吐出来。众人又是好气又是好笑,黄氏伸手捏了一下他的耳朵,耗子还是不肯松口。

“实在是太好吃了!”

好大一会儿,耗子才使劲儿的将猪肉吞下去。滚烫的猪肉一直沿着喉咙烫下去,烫得他继续翻着白眼。好不容易,猪肉才落到了胃里,没有了动静。缓过一口气来的他,立刻夸张的叫起来。手舞足蹈之间,又从锅里捞了一片,忙不迭的放入口中,完全不怕油烫。

杨映菡举起锅铲,在他的面前虚晃一下,将他撵走了。

耗子依依不舍的离开厨房,拉着杨锐锋问个不停。得知张准提纯出来的精盐,居然卖出了每斤一百五十五文钱的天价,耗子的舌头,很夸张的伸出来,说什么都无法相信。良久,他才朝张准竖起大拇指。

什么都不说。

服就一个字!

午饭的时候,张准的位置被调整了,就坐在杨凯德的身边,俨然也是一家之主了。他不但能够训练护卫队,而且还懂得这样的生财之道,有这样的准女婿,杨凯德实在是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了。反正,老头子就是一直笑,一直笑,笑得合不拢嘴了。

三盘蒜苗炒猪肉很快端上来,浓郁的香味,笼罩着整个茅草屋。所有人都食欲大振,纷纷动筷子。一片炒得香喷喷的猪肉放进嘴巴里,那种美妙的感觉,实在是不亲身经历的人,根本无法体会。直到此时,张准才觉得饭菜依稀有些熟悉的感觉。

杨敢生因为吃得太急,还差点儿呛到了,不断的咳嗽。杨映菡连续拍打他的后背,他才艰难的恢复过来。杨凌雪因为吃得太快,不小心被烫到了嘴唇,不断的呼着冷气,众人都暗自好笑。至于耗子,从头到尾都不说话,没时间,忙着吃肉。幸好杨锐锋一口气买了五斤猪肉,否则,三下两下就被扫光了。

“来点酒。”

“玉麟,你也来一杯。”

老头子乐呵呵的说道。

杨映菡于是端来酒坛,给每个男人都倒了一小杯的烈酒,连杨敢生都有份。杨家的酒,还是几年前买回来的,一直埋在厨房边的地窖里。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喝上一小杯。上次有鱼吃的时候,都没有喝酒,舍不得。可见,今天实在是太高兴了。

每斤精盐一百五十五文钱的价格,杨家没有理由不高兴啊!只要这个价格不出现大的变化,提纯精盐就是一棵前所未有的摇钱树,能够为杨家创造源源不断的金钱!嗯,准确来说,是为整个杨家屯创造财富。

“来!玉麟,我敬你!”杨锐锋率先端起了酒杯。

“来!干!”张准爽快的端起了酒杯。

“砰!”

两人用力的碰了碰酒杯,然后一饮而尽。

张准不太擅长喝酒,烈酒下肚,马上就脸红了。

耗子跟着端起酒杯,叫道:“玉麟,我和你喝!”

杨映菡帮张准将酒杯倒满。

张准微笑着点点头,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脸颊更加的红了。

耗子放下酒杯,得意的说道:“原来玉麟不能喝酒,哈哈!我耗子终于有一项本事比你强了!”

杨凯德说道:“没事,玉麟,老头子也敬你一杯!”

张准急忙说道:“杨伯伯,应该是我敬你!”

说着,端起了酒杯。

杨映菡再次将他的酒杯满上。

杨凯德乐呵呵的和张准碰杯,十分欢愉。

两人一饮而尽。

杨映菡悄悄的碰了杨敢生一下。

杨敢生会意,端起酒杯,说道:“玉麟哥哥,我也敬你一杯。”

张准微微一笑,点头端起了酒杯。

杨映菡再次给他满上。

两人同样一饮而尽。

杨映菡还要倒酒,却发现酒坛已经空了,只好遗憾的将酒坛翻转过来。结果,酒坛只滴出了几滴的酒液,就再也没有动静了。她想起来了,当日张准弄回来那么多的蛇胆,都用烈酒泡着,杨凯德每天吃一个,耗费的烈酒可不少。

张准放下酒杯,含笑说道:“没关系,以后只要愿意,咱们每天都可以喝。”

杨锐锋点头赞成:“我明天还要去即墨县卖盐,回来的时候,随手打几斤好酒回来,咱们全家人好好的喝一顿。娘,小丫,小雪,都喝上两杯!我记得,上次咱们全家人都有酒喝,还是小丫满月的时候了。转眼间,十五年又过去了。”

说到后来,忍不住满脸的惆怅和感触。

听儿子说起尘封往事,杨凯德忍不住又是老泪纵横,满怀感触的说道:“白米饭,还有肉,还有酒,我们还要求什么?还要求什么?”

黄氏也是不停的擦拭眼睛,哽咽不已。

张准含笑说道:“大家今天加把劲,弄几十斤的精盐出来,明天给锋哥带去卖了,要吃些买啥,穿啥买啥,喝啥买啥。好酒也买几斤,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

杨锐锋连连点头。

一斤不错的烈酒,也不过是几十文钱,最多相当于半斤精盐的价钱,以前是消费不起,以后,这点钱是基本不放在眼里了。苦日子终于到头了,大家都看到了希望。

这一顿饭,杨家人吃得比上次还饱。今天是纯正的白米饭,没有放任何的野菜,那个香,实在是诱人。看到了未来幸福的希望,每个人的心情都好得不得了。以前的烦恼和痛苦,暂时被放在了脑后。

吃过午饭,杨凯德、张准、杨锐锋三人,坐在一起研究粗盐提纯的生意问题。这棵摇钱树如何经营好,是至关重要的。说话的主要是张准,杨凯德父子都默默的听。不是他俩不想说话,实在这个他们没有多少机会插话。他俩的思想,怎么可能跟得上张准的思维呢?

“锋哥,我觉得……”

张准已经梳理好自己的思路,有条不紊的说道。

经过简单的计算,每斤的海盐,基本可以提纯出十四两多的精盐(每斤十六两),换言之,在提纯的过程中,损失并不多。尽管在提纯的过程中,有些盐水可能会被浪费掉,但是,一百斤的粗盐,提纯出九十斤的精盐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通常室温下,盐水的饱和浓度是36%左右,而海水的含盐量只有3%左右。这意味着粗盐提纯的效率,是海水煮盐的十倍以上。十口大锅煮出来的粗盐,一口大锅就能够提纯完毕。简单的说来,就是十户人家煮出来的海盐,刚好够杨锐锋一家提纯。

前提是杨锐锋不增加大锅的数量。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有如此巨额的利润,任何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迅速扩大生产,提纯出更多的精盐来。扩大规模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大锅的数量了。杨家本来有三口大锅,肯定是要第一时间用上的。

张准建议说道:“明天你将三口大锅都搬回来,将积压的私盐首先提纯出来。别人晚上是不煮盐的,但是咱们不行,咱们必须晚上同样开工。要是人手不够,你看有什么办法,请几个老实点的,信得过的年轻人,亲戚也行,给个不错的工钱。”

黄氏说道:“我的几个侄子,干活不错,人也老实,我明天就叫他们来。”

杨锐锋用力的点点头。

按照张准的计算,三口大锅日夜开工的话,每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