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包括超导体在内的这些研究,在未来数十年间注定是没有什么实际成果的。这个结果,也正是孙元起最想要的。
孙元起清醒地认识到,尽管眼下科学界已经被搅得一塌糊涂,但自己也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能驻足不前,因为经过前段时间的血拼,自己手中可用的弹药已经不多了!在短时间内必须再投放一些重量级的论文,把水彻底搅浑,才能保证即便以后没有新论文发表,自己也可以高枕无忧。
可写些什么呢?这让孙元起犯了难:
广义相对论?这倒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吸引人眼球,应该把它尽快写出来。可眼下爱因斯坦、米列娃刚刚做出些成绩,自己呼噜一下把底儿漏出来,岂不是揠苗助长?孙元起还指望以后他们能乘着年轻,搞出统一场理论呢!
激光?这也非常重要,也能吸引一大批研究人员的注意。可是自己只懂得受激辐射理论和粗浅的原理图,至于具体技术细节,那属于高科技,没有人帮忙可整不出来。受激辐射理论倒可以先写,只是单纯的理论,恐怕没几个人愿意读吧!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这些都是禁脔,属于重点保密的内容,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说出来!
……
想了许久,孙元起也没有想到合适的剽窃对象。可越想不到,就越得去想。这些日子,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在念叨着这件事。
这日下午,邮轮正行驶在印度洋上,孙元起在船舱中觉得有些憋闷,便到甲板上透透气。此时太阳开始西斜,海风习习吹来,气温不冷不热,最是宜人。便在甲板上寻了块干净的地方躺下,望着蔚蓝的天空偶尔有云朵飘过,惬意非常。片刻之后,就陷入对论文内容的考虑中去,浑然忘了四周的动静。
不知过了多久,就有人在身边喊道:“喂!喂!”
“嗯?怎么啦?”孙元起从思考中挣扎着醒过来。
“你在看什么?”说话的是位二十多岁的少妇,手里端着一盏精致的茶碗。孙元起这才发现,现在已经是下午茶时间了。
“噢,我没在看什么,夫人。”
“不可能!我已经蹲在你身边十多分钟了,你一直紧盯着天空,口中念念有词!”
“……”
“我只是非常好奇。事实上,天空中一无所有,不是么?因为我也看了好久。”
“……”见我盯着天空,居然你也跟着望!夫人,你的好奇心那么重,难道你是属猫的?孙元起见她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神态,恰好此时有几缕阳光掠过,便信口答道:“哦,我在看太阳。”
“看太阳?”
“是的,夫人,我正在看太阳。”
“为什么看太阳?想打喷嚏打不出来?还是锻炼耐心?”
“都不是,我是在研究太阳。”
“研究太阳?研究太阳如何发光发热?”
“是的,夫人,您说得没错!”
“嗤——,你以为你是那位神奇的约翰逊博士啊?还研究太阳!”女士大为不屑,嗤笑一声,便起身离去。
研究太阳如何发光发热?核聚变?恒星演化理论?孙元起抚掌大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这哥方面可以写出好几篇忽悠人的文章,关键是质能方程可以用于解释核聚变,可核聚变却是到现在都很难和平实现的。尽管核聚变也可以造大杀器,但引爆这个大杀器却需要另一种大杀器,否则就只能是哑弹。
想到这里,孙元起兴奋非常,连忙跑进船舱,开始自己的添乱事业。
一五六、杯浮绿酒邀君醉
这个时代,索马里还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在白人的皮鞭下,土著们在农场庄园中夜以继日地种植香料、放牧羊群,没时间练习游泳,也就没发现世界上还有海盗这种一本万利的赚钱买卖。当然,即便他们发现了,也只能望洋兴叹:没有快艇机枪,凭着黑非洲的破木筏子、木棍菜刀,去打劫铁壳轮船?真是老寿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烦了!
所以孙元起这一路走来,倒也平安无事。不一日间,轮船便从阿拉伯海绕过亚丁湾,进入红海,接着穿过苏伊士运河,来到地中海,很快抵达法国马赛。
刚下轮船,便看见有人在码头上迎接,依稀是居里夫妇的身影。
要说孙元起在法国也呆过一段时间,可称得上“熟人”的,数来数去只有居里夫妇俩。这还是因为大家都研究原子核物理,平时有些信件往来,相互探讨学术问题,才渐渐熟识。或许真的有蝴蝶效应,善耆那几个原先不该死的人死了,而像居里先生这种应该被马车撞死的悲剧男,居然还活蹦乱跳地活在世上!
难道他知道我挽救了自己的一条性命,所以来码头上感谢?嘿嘿,居里先生要是知道自己太太,将来会和自己学生郎之万发展出一段不伦之恋,应该后悔还活在世上吧!
孙元起不是法国的道德警察,自然管不了那么多。当下急忙走过去,与诸人见礼。到了近处,才发现迎接的人群中除了居里夫妇外,其余都是西装革履、留着辫子的中国人。难道是同盟会欧洲分舵的同志们?
正疑惑间,逮眼看见领头一人,古奇的面容立马让孙元起想到他是何人:“泽民兄别来无恙!”原来此人正是在孙元起建议下改学发动机的李复几。
李复几笑道:“百熙先生安好,旅途一切顺利?”
“呵呵,一切顺利。”孙元起答道,“泽民兄,你不是在伦敦学习么?现在应该论文答辩了吧?怎么有空来马赛?”
“论文答辩已经通过了,具体细节等有空再和您详谈。现在我先给年介绍一下到场的诸位同仁,这几位是杨荫蕖、吴国良、汪钟岳、罗葆寅,都是在比利时学习实业,他们都是湖北官派留学,说起来你还算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呢……”
李复几最早来欧洲留学,呆得时间又足够长,被同学们公推为欧洲中国联谊会的会长。听闻孙元起来欧洲,趁着圣诞和新年假期,发动诸位在欧留学生到马赛恭迎。而今天在场的,多半都是湖北官派留学生。
因为在庚子年后,为了培养洋务新政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张之洞大力向海外派遣游学生。湖北很快与江、浙、川等省并列,成为派出游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现今已无法精确统计其总人数,但仅仅截止至光绪三十年(1904),派往德国的湖北学生就有二十五人,比利时为二十四人,英国二十三人,法国十人……
作为联谊会长,李复几绝对称职,早已经安排好住宿。大家相见之后,便准备按照中国习俗,到预定的餐厅,给孙元起接风洗尘。还没动身,便从人群后面涌出十多位记者,将孙元起团团围住,用或流利、或蹩脚的英文乱哄哄地问道:
“约翰逊博士,我是《泰晤士报》的记者,可以请您谈谈对探索反物质的建议么?”
“尊敬的教授,对于超导的研究进展,你能给出一个乐观的时间表吗?”
“对于大爆炸宇宙理论,法国民众非常感兴趣。作为该理论的创始人,先生,你能浅易地向公众介绍一下么?”
……
场面顿时一片混乱,惹得四周行人纷纷侧目而视。孙元起只好举手示意大家安静:“诸位先生,我很乐意接受大家的采访。但因为旅途劳累,我只能简要地回答每个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如何?”
众人轰然答应,然后开始秩序井然地提问。
之前孙元起在船上遇见的那位少妇,此刻正好下船从人群中穿过,见一堆记者围着孙元起采访,好奇天性再次爆发,低声询问一位明白真相的围观群众:“这个中国人是谁?他犯了什么事,为什么记者要采访他?”
“哦,尊敬的女士,我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围观者都是好事者,“这位中国人就是提出大爆炸宇宙理论的约翰逊博士,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女士,你听过大爆炸宇宙理论么?如果不知道,我倒是可以给您大致介绍一下……”
这位话痨滔滔不绝,而打听的女士已经用手掩住嘴巴,低声惊呼道:“啊,原来他就是约翰逊!”
“怎么,女士,你之前见过他?”
“嗯!嗯!”女士重重地点点头,“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一个人躺在甲板上苦苦沉思。那种神态,让人不由想起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爵士。他是如此地专注,以至于我在他身边驻足十多分钟,他都没有发现我的存在!”
“那可真是……”听众嗟叹道,“然后呢?”
“然后?然后我就问他在什么,他说他在研究太阳。”
听众抬头望了望天上的太阳:“太阳?太阳有什么好研究的?”
“他说,他正在研究太阳为什么发光发热!”
“如果他研究成功,岂不是人类可以自己造个太阳?哦,天哪!他的研究真是太令人吃惊了。”
孙元起自然没有听见两位八卦众的对话,应付完记者,便随着李复几一行前往旅馆。途中,他和李复几坐在一辆车上,接着刚才的话题:“泽民兄,恭喜你论文答辩通过!这样一来,你便成为了中国在欧洲取得哲学博士的第一人!”
“呵呵,谢谢百熙先生。第一人什么的就算了,学生在您面前,真是班门弄斧啦。”
“对了,你论文已经答辩完,打算什么时候回国?”
“既然学业已经结束,我准备近期就回国,”李复几苦笑道,“只是回国以后去哪里工作,实在令人踌躇。”
“你不是研究发动机么?那还愁找不到工作!”发动机可是高科技,广泛涉及军工、民用,这样的博士应该到哪里都不愁没饭吃的。
李复几一脸苦涩,摇了摇头:“正因为是研究发动机,所以才在大清找不到饭吃。先说造船,中国的轮船,吨位大些的都是出资请外国船厂建造;吨位小些的,倒是自己可以制造,可发动机向来都是进口,从没有自己研制的先例。至于其他机械,诸如各种蒸汽机、内燃机也都是从外国进口,自有维修技师。我回国内,顶多也就做个维修技师。可雇佣一个博士,薪金足以抵上好几个熟练工匠,估计人家还不大乐意聘我呢!”
这就是高科技高学历人才的悲哀:高科技精尖的研究范围,限定他们狭窄的就业范围,通常可选择空间非常小;高学历的培养成本,加重了他们的心理预期,对薪酬、工作条件等往往要求比较苛刻。他们一旦失业,会很难找到合适的下家。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工程、生物医学的博士,反而不如中文、数学的本科生好找工作。
“母校南洋公学倒是希望我回去开办机械学科,”南洋公学在1905年已经改名商部高等实业学堂,但李复几还是习惯自己原来在校时的称呼,“可学校里一穷二白,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尤其是发动机的设计与制造,涉及到材料学、力学、热学等诸多方面,单凭我一人,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现今中国,根本没有谁愿意投入数以万计的资金,支持这种旷日持久却可能是徒劳无功的研究!但我又知道,发动机对于国家的工业基础非常重要,中国已经落后多多,现在如不迎头赶上,恐怕以后差距会更大,乃至无力追赶!所以我左右为难,心中彷徨无计。”
孙元起郑重地说:“作为经世大学的校长,我诚邀你到经世大学工作!”
“谢谢百熙先生的好意!我对国内学校有所了解,知道经世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是中国最好的,甚至物理、化学、电子等领域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只是,学校地处京师,附近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并不适合发动机的研制,因为发动机是基于钢铁冶炼铸造的。从这一点来说,京师甚至还不如上海,毕竟上海离汉阳钢铁厂更近些。”
见李复几婉拒,孙元起丝毫不以为忤,接着说道:“我之所以邀请你,是因为经世大学具备如下三个条件:首先,经世大学在三年前已经成立了发动机研究所,眼下已经有近二十位学生。或许他们水平层次不齐,但有不少已经初步掌握相关知识,胜过你在别处从零开始。”
看来,经世大学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发动机研究所成立三年多,居然外界都没有得到消息。
“其次,你到研究所后,学校会给予你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一点,我可以向你保证!”
“至于你说北京附近没有钢铁厂,这一点你也不用担心。你到学校后,先和研究所的同事磨合一段时间,互相讨论,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并开展初步的研究。相信在你们拿出自己的发动机设计方案前,京郊已经建好了一座钢铁厂!”孙元起信心满满地说道。
一五七、变化纵横出新意
“建钢铁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李复几怕孙元起不了解情况,善意地提醒道,“就我在英国的见闻,看似一块普通的钢铁,它的生产必须要经过地质勘探、矿山开采、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诸多生产流程,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这些东西,可不是单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不说别的,在京城附近建厂,光一个铁矿石就没法解决。您打算从湖北大冶运送矿石过来?还是从汉阳铁厂购买粗铁,自己重新冶炼?”
孙元起在湖北前后也呆了一年多,听闻不少有关汉阳铁厂的事,自然明白这个年代兴建铁厂的不易:1890年汉阳铁厂在总督张之洞主持下兴建,到1893年9月正式建成投产,前后实际支出达到了五百万两白银!结果还因为计划不周,所购设备不适于炼制大冶铁矿提供的含磷较高的矿砂,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铁厂一度陷入困境。几死几生,才换来今天的辉煌。
别说五百万两白银,就是让现在掏出五十万两,孙元起也得四处求爹爹告奶奶地化缘。但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不说别的,以后研制飞机就需要很多钢铁部件,难道那时候还到处求助他人不成?求人不如求己,所以孙元起决定不等不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啊!
“关于铁矿石的问题,你倒不用担心。据我所知,京城附近就有一个不小的铁矿,足以敷用。”孙元起胸有成竹地答道。
孙元起所说,乃是北京密云境内的首云铁矿,后世探明矿石总储量有1。4亿吨。尽管矿石品位不行,储量还不及世界最大铁矿哈默斯利的二百分之一,但放在清末却已经足够又足够了。要知道,在辛亥革命前,汉阳铁厂年产量不过生铁8万吨、钢4万吨;至于亚洲第一强国的日本,1910年的钢产量也才16万吨。即便以后钢铁厂健康发展、迅速壮大,首云铁矿用尽,数百里外不是还有著名的迁安铁矿么?
李复几见孙元起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心中大定:“既然如此,那泽民恭敬不如从命,愿到经世大学谋一教职,为研究发动机略尽绵薄之力。”
当下孙元起又结合后世知识,和李复几一起大致规划了发动机研究所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汽车、飞机、轮船各种具体用途。到达旅馆门前时,热血沸腾的李复几差点直接掉头返回港口,坐最近一班的轮船迅速回国,着手创业。
酒席散后,孙元起躺在旅馆房间的浴缸中,静下心仔细思考建造钢铁厂的事情,才觉得正如之前李复几所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现在自己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权没权,如何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建立工厂?开矿、选矿、烧结、冶炼、铸造,购买每个环节的机械设备可都是天文数字!
德国是时下欧洲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鲁尔区又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为了摸清钢铁厂的大致架构和实际工作流程,孙元起在前往瑞典的途中,特意逗留德国几日,在普朗克教授陪同下,认真考察了鲁尔工业区的几个重要工矿企业。或许因为在科学界的鼎鼎大名,各家单位对孙元起一行热情款待,对于索取资料的行为也不以为意,只认为他又要搞什么重大研究发明。无偿提供的大量相关材料,让孙元起此行收入颇丰。
孙元起紧赶慢赶,终于在1907年12月7日赶到斯德哥尔摩,并受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热烈欢迎,安排他住在王室的一处宫殿里。按照惯例,获奖者在领奖前夕,要在瑞典发表获奖演讲,综述自己生平最重要的研究成就和学术思想。因为姗姗来迟,孙元起的演讲被安排在次日下午,地点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学术报告厅。
对于面向学生的演讲,孙元起向来重视,此次也不例外。这回获奖理由是“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天才地预见了元素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原理”,如今这些东西基本上都已经写进教材,成为普通大学生必须了解的基础知识。再把这些东西拿到讲台上炒冷饭,不仅听众失望,自己也应该觉得难为情吧?好在去年底,孙元起刚发表了一篇惊动全球的论文《大爆炸宇宙理论》,如今大家对此还是津津乐道。因此,便敲定这次演讲的内容:元素的起源、合成与消亡——从宇宙大爆炸说起。
第二天刚吃完早饭,就有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化学教授前来拜访,索要孙元起的讲稿。这也可以理解,瑞典的官方语言是瑞典语,属于北日耳曼语的一种,在语序、词汇、发音等方面与英语相去甚远。孙元起用英语演讲,需要人在边上翻译,否则就变成对牛弹琴,不,对牛谈情了。如今科学日新月异,科学词汇层出不穷,孙元起更是生造新词的能手,几乎凭借个人力量,给新版英语词典增加了数十页的厚度。那位充任翻译的化学教授,如果不想和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一样闹笑话的话,最好是提前拿到稿子,认真做好备课工作。
下午,孙元起在瑞典皇家科学院诸位院士的陪同下,穿着长袍马褂,出现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校园内。如此奇特的装束,一出现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孙元起心中不爽:看什么看!等到了后天颁奖仪式的时候,哥哥我不仅要穿长袍,发言还要用文言文,让你们这帮鬼佬们好好见识一下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嘿嘿,到时候,就看你们翻译怎么抓瞎吧!
按照规定,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获奖者发言可以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么说来,孙元起可以顺理成章地实现自己的“宏伟”梦想。
学术报告厅里面人山人海,孙元起一行甫进门,掌声便如春雷般轰然响起。诸位陪同人员都大为惊讶:“今天居然有这么多听众,真是史无前例啊!”惟有孙元起一脸平淡,心道:那是你们造化好,生在地广人稀的瑞典,无缘见识帝国的繁华!如果哪天你有幸见过帝国的春运,估计连死的心都有了。
演讲之前,循例先有人上台暖场,内容无非是介绍孙元起的基本情况。那位化学教授在边上低声向孙元起翻译道: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欢迎你们来到斯德哥尔摩大学聆听今天的讲座!
“在十多年前,世界上大多数的科学家都认为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已经发展基本完备,剩下的都是些细枝末节,许多年轻的研究者甚至为自己生不逢时而怨恨不已。就在这个时候,神奇的东方出现了一位神奇的年青人,他用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向我们表明,科学的道路还非常漫长,我们不过刚刚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而已。这位神奇的年青人,就是我们今天有幸邀请到的嘉宾、第七届诺贝尔奖化学奖的得主扬克·约翰逊博士!
“正如今年年初《Science》杂志上一位评论员所说,‘约翰逊博士的每一篇论文,都像一座灯塔,给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迷茫中的化学、物理学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提到他,我们必然会首先他在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原理上的贡献,因为这些已经得到科学届的充分肯定,写进我们的教材,并切实地改变了大家对于物质的认知。这也正是他获得本次诺贝尔化学奖的原因。
“作为现今国际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大科学家,约翰逊博士在诸多领域都有卓绝的建树。在粒子方面,他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丁教授等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中子、光子、正电子,是继电子之后最重大的发现。在元素方面,耶鲁大学元素实验室在他的指导下,先后发现了氡、镥、镤等新元素,并利用他设计出粒子加速器,应用它提出核反应这种全新的反应模式,发现了遗失已久的锝元素。甚至他还独自提出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反物质、超导性、宇宙大爆炸等诸多理论,极大丰富了科学的发展方向。
“当然,约翰逊博士的贡献不仅仅如此。新式灯泡、二极管、三极管、晶体管、味精、无线广播,以及目前正在研制的电子计算机……他在改变我们观念的同时,也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有人称他是‘继牛顿爵士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我觉得是非常合适的评价。
“尽管约翰逊博士的成绩已经如此丰硕,但他从未停止思考的脚步。前不久,有报纸称他正在研究太阳,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研究方向啊!据我提前获得的消息,约翰逊博士今天演讲的内容,正是和太阳有关。这也是他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除了涉及元素、原子结构,还包括之前轰动一时的反物质、大爆炸宇宙理论。相信他的演讲,一定会让大家觉得不虚此行。
“现在,让我们有请尊敬的约翰逊博士登台演讲!”
孙元起在潮水般的掌声中慢步登上了讲台,鞠躬之后说道:“首先,感谢大家来听我的演讲,也谢谢刚才那位先生的赞誉,他的褒扬之词让我诚惶诚恐。在这里,请允许我引用牛顿爵士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也道出了我此际的心声。”
话说孙元起确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为啥牛顿也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由此可见,牛顿同志确实是位穿越众。
然后,孙元起开始步入正题:“人类居住的地球、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自身,闪烁的星斗、若隐若现的银河、美丽的彗星,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尽管其外表形形色色、变化无穷,但其内部是统一的,一切物质都含有相同的一些最简单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元素。
“我们现在已知的元素不到百种,即便以后有所发现,也很难超过一百二十种。但元素之间可以有极其复杂的结合方式,自然界中如此生动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元素之间不同结合的体现。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们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正像英文的26个字母,既可以组成莎士比亚的不朽剧本,也可以孕育出拜伦和雪莱的优秀诗篇;乐谱的7个音符,既可以谱出巴赫和贝多芬的动人乐曲,也可以表现为质朴的乡村民谣。”
“任何事物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我想元素也不例外。那么元素从哪里来?如何变成现在这么多种类?以后又会不会消亡?这些就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思考的问题,也是今天向大家演讲的内容。”
一五八、鹧鸪飞处又斜阳
“我们周围一切的一切,脚下的泥土、手中的食物、呼吸的空气、连同我们自己,追根究底,都是来自这浩瀚宇宙和无数颗星星的贡献。世界是如此复杂,却又如此简单!”两个半小时之后,孙元起用这段话结束了自己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
这时候,台下却是寂静一片,每个人都在用力消化刚才听到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信息熵实在太大,让他们思维有限停滞,在短时间内完全无法判定真伪,只能被动地接纳:
原来,在宇宙大爆炸的几分钟内,合成了元素周期表的前两种元素氢和氦。在随后的星际演化过程中,通过热核聚变燃烧反应和中子俘获核反应等作用,又陆续造就了氢、氦以后直到原子序数为92的铀的所有重元素。至于未来,要么整个宇宙的重元素丰度不断提高,元素将永恒地生存下去;要么原子核将分解为组成它们的微粒,所有以前由核合成造就的元素被破坏殆尽,元素就此寿终正寝……
不像以前,孙元起在提出奇思妙想的同时,还会给出相应的验证方案。这次只有一个天方夜谭的猜想,包括猜想太阳内发生的核反应,却避而不谈任何可能证明自己理论的实验。——事实上,构建一个证明相应理论的实验,和提出理论差不多,都是非常具有原创性、挑战性的工作。
尽管如此,听众还是被这个奇妙的理论猜想所征服了:这可是在神话的上帝创世论之后,首个由科学家提出的关于宇宙形成、发展、消亡的完整理论。虽然有些骇人听闻,不过理论体系非常严谨,让人信服。如果能验证这个设想中的任意一哥部分,都足以让研究者声名鹊起吧!
听众们甚至会想:这位约翰逊博士的脑袋里究竟都装了些什么啊?为什么他总是能想出一些出人意料却又发人深思的神奇理论呢?
开始,先是给孙元起翻译的那位化学教授鼓掌,紧接着稀稀落落的掌声在学术报告厅内次第响起,最后汇成一片,像春潮一般四处激荡开去。
暖场的主持人此时再次出现在台前:“非常感谢约翰逊博士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尽管我是位虔诚的嫉妒教徒,但在眼下,我却被他的精妙理论深深折服,开始相信宇宙本初只是一个炽热却高度密集的点。”
孙元起连忙说道:“大爆炸宇宙理论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并不涉及任何的宗教信仰。如果刚才言语之间有所冒犯,还请大家恕罪。事实上,这个宇宙理论也是我最近刚完成大纲的构建,具体细节还有待商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会对它陆续完善。在此,也希望大家能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对它提出批评和建议,敝人将不胜感激!”
在他本心里,其实是更多的欧美科学家加入这项研究,从而彻底走上一条不归路。至于自己:中国还有那么多重要的活儿要干,这修修补补的工作就不用劳烦我了吧?
提出批评和建议?在座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刚听完讲座,还没弄明白讲座的内容,怎么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无知和浅陋!于是在一片祥和中,孙元起的演讲顺利结束。
回到住处,有些兴奋的孙元起喝了点绝对伏特加,这可是享誉全球的瑞典名酒。在酒精的刺激下,他才思泉涌,挥笔写就一篇“花团锦簇“的获奖感言:
“余本布衣,借读于西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以谓之文也?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耳。十室之邑,必有聪明如某者焉,不如某之好运也。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余自沪上舟行适斯德哥尔摩。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余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萎靡如牛马走,局促如辕下驹,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读了一遍,自己还颇有些沾沾自喜。因为昨天旅途劳累,还熬夜写了演讲稿,加上今日又是演讲、又是喝酒,困倦非常。见文稿写就,连衣服都没脱,一头扎进被窝里,睡了个天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