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段祺瑞皱眉道:“智庵兄所言固然妙极,只是孙百熙在京城尚有一协精兵,左近又有经世大学飞机助阵,我们该如何软禁才能确保他既不逃出京师,又不向外界求援?他是海内名士、地方军阀,又是朝廷重臣,素无过恶,总不能把他当成死刑犯关押在天牢吧?
“对孙系势力收买分化,表明上非常可行,其实是困难重重。那些人大半都与孙百熙有师生之谊,受过孙元起的厚恩大德。像程虎臣,以前是孙家仆役;赵行止不仅是孙家仆役,与孙百熙更是份属郎舅。他们关系如此密切,怎么分化?
“而且这些人年纪轻轻能有今天这般飞黄腾达,都是托孙元起的福荫。孙元起现在不过三十出头,来日方长,他们都是孙元起的嫡系,光辉前景指日可待,又何必改换门庭?再说,他们已经身登都督、协统等高位,我们用什么来收买他们?难道用内阁大臣、统制之职?”
“……”赵秉钧有些哑然,半晌才问道:“那依芝泉老弟之见,我们应该如何留住孙百熙呢?”
“只要大帅允诺他一件事,他自己便会留在京城,何须我们出面辛苦挽留?”段祺瑞一副神在在的模样。
“哦?允诺他何事?”袁世凯也被吊起了胃口。
段祺瑞道:“众所周知,孙百熙素来钟志于教书育人,早在入仕之前就任教于京师大学堂,并独力创办经世大学,自任校长。即便后来踏入官场,他也依然对学校念念不忘,所任官职也泰半与教育有关。处理军政大事既非他所长,也非他所愿。只要大帅允诺他担任学务大臣之后,国内所有教育事务全由他一言而决,中央政府概不插手。在下保证他会主动留在京城,乐不思蜀!”
袁世凯抚掌大赞:“妙计!妙计!”
赵秉钧却道:“芝泉老弟,愚兄有一事请教。你让大帅允诺孙百熙国内所有教育事务全由他一言而决,中央政府概不插手,但你可知道光绪末年他在担任湖北提学使时,全省一年教育经费是多少?”
“还请智庵兄赐教!”段祺瑞还真不知道。
赵秉钧伸出四根指头。
“四十万两?”
赵秉钧摇摇头,沉声说道:“足足四百万两!”
在座诸人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赵秉钧道:“当时大清全年岁入不过三亿两白银,他在湖北一省办学就花掉了百分之一还多。如果他担任学务大臣,全国教育事务又由他一言而决,芝泉兄认为他每年能花掉多少钱?八百万?一千万?还是一千五百万?我们国库存银早已枯竭,北洋军镇压武昌黎元洪、正定吴禄贞、滦州张绍曾等叛乱的军费都是从各国洋行紧急借款,如今哪有闲钱给他孙百熙挥霍?”
段祺瑞默然无语,不知应该如何应对。
一直在边上旁观的冯国璋此时插话道:“对于教育经费的问题,在下倒有个解决法子,说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袁世凯急忙道:“华甫请讲!”
冯国璋道:“现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为孙百熙所控制,形势上已经半独立,所征赋税全被本省截留,中央政府只有望洋兴叹。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跟孙百熙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赋税多少不论,全部作为学部教育经费。无论盈余还是不足,中央概不过问,希望学部量入为出。如此一来,岂不就可以避开教育经费问题了?”
众人齐声喝彩:“华甫兄高见!”
袁世凯也由衷赞道:“华甫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旋即又问:“如果孙百熙留在京城就任学务大臣,那四川该如何处理?”
冯国璋道:“回禀大帅,四川离我们北洋军驻扎的直隶、河南太远,入川之路又分别被陕西、湖北阻断,眼下实在是鞭长莫及。愚以为即便孙百熙留在京城,我们暂时也不宜对四川下手,免得打草惊蛇。不如等我们平定东北、华北,实力稳固之后,再渐次图之。”
袁世凯摸着胡子沉吟不语。
冯国璋又急忙补充道:“当然,我们也不能任凭孙百熙在四川坐大。好在随同孙百熙入川的只有两千名左右的士兵,新编第四十六混成协、第四十九协协统的军官、士兵很多都是刚在四川招募的,颇有可乘之机;而且他手下没有处理民政的足量人才,他强势入主四川又惹得当地士绅大为不满。我们不妨现在就对两协军队进行渗透,拉拢当地士绅,并以中央政府在四川各府道州县安插我们的亲信。只要运作得当,相信三五年之后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整个四川!”
袁世凯这才点点头:“那就依华甫所言!”喝了口参汤之后,又继续说道:“把孙百熙留在京城、在四川布下暗子,这些不过是为将来做好筹划。现在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就是如何把京师附近的第四十七协以及经世大学的飞机挪走。这两样东西近在肘腋,好比芒刺在背,实在令人寝食难安!
“而且第二次南北和谈即将开始,会上必然要讨论在哪里定都的问题。如果孙百熙的军队、飞机不尽快挪走,我们如何敢提出定都北京的议案?总不能答应孙文的提议,定都南京吧!对于这个问题,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孙元起的军队、飞机就在京城外面虎视眈眈,你要让他挪走,总得给人相应的好处吧?否则空口白牙的,谁愿意自毁长城、自断一臂,把最有威慑的武力挪走?大家能有什么高见?关键还在于袁大帅你能出多高的价码,而且是能让孙元起心动的价码!
一时间众人都作低头冥想之状,努力思考眼下什么利益最能打动孙元起。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三〇九、卢郎樽俎借前筹
到底什么最能打动孙元起呢?
名声?
在座众人谁敢说自己的名声比孙元起大?即便是袁世凯也不行。袁世凯顶多在国内知名度高一些,至于国外普通民众——你会知道阿尔及利亚总理或者阿根廷总统是谁么?可以这么说,知道袁世凯的人,绝大多数都知道孙元起;而知道孙元起的人,很多都不知道袁世凯是何方神圣。
官职?
别开玩笑了,这些人坐在这里干嘛?不就是为了裁抑孙元起的权力么!怎么可能还给孙元起加官进爵?再说,孙元起本身就是袁世凯内阁的学务大臣、南方民国政府的教育总长、四川都督,又能给他升到哪里去?再升官的话,直接让他当大总统好了!
金钱?
如果没记错的话,孙元起应该是福布斯中国富翁排行榜前几名吧!孙氏家族企业广泛涉及钢铁、军工、医药、传媒、金融、食品等行业,资产数千万。换成白银的话,估计把在场的所有人全活埋了都没问题。他还会缺钱?而且他每年至少花费数十万两,无偿兴办中小学教育,似乎也不是个贪财吝啬之人。
美女?
孙元起本身就相貌英俊,加上位高权重、年青多金,正是无数女性憧憬的对象。四川盛产美女,他要是好色,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都能找到。现在处于清末民初,社会上还流行纳妾的陋俗,他随便勾勾小指头,还不得有无数家长哭着喊着把闺女送上门来啊!还用袁世凯他们操心?更根本的一点,虽然他娶了一中两洋三个媳妇,但坊间并没有他眠花宿柳好色如命的传言。
……
众人想了半天,也没想到孙元起需要什么。最后段祺瑞道:“关于撤除军队、飞机之事,大帅不妨开诚布公地与孙百熙谈谈。孙百熙留学美利坚有年,又信奉国家主义,想来会以国家为重的。”
袁世凯也觉得自己手里的筹码有限,只好点点头:“那老夫就抽空与孙百熙好好聊聊!”
次日早饭后,孙元起在袁世凯及其他内阁成员、袁党亲信的陪同下来到天津火车站,乘坐特意挂搭的花车奔赴北京。自从上车,袁世凯就没有离开孙元起的包厢。等火车开动之后,众人相继离去,他才郑重其事地对孙元起说道:“百熙贤弟,你我初次见面还是在六七年前,贤弟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前来拜见掌院学士荣实夫(荣庆),恰好老夫当时在座。老夫便问你君主立宪在大清是否可行,你答道六年以后自会分晓。现在六年过去,天地翻覆,贤弟所言也得以印证。所谓洞烛机先,莫过于此!老夫每一想及,便感慨不已。”
孙元起赶紧答道:“当时在下为形势所迫,随口胡言,大人不必当真!”
袁世凯自然不信:“贤弟,现在只有你我二人,出你之口入我之耳,不妨明言。你对当今局势究竟如何看待?还请不吝赐教!”
孙元起心中一动,缓缓答道:“大清享国近三百年,恩泽绵远,不幸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历经自强运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终至于灭亡。为什么呢?究其根本,在于君主专制不适合现今社会发展需要,所以纵使千变万边,依然免不了覆亡的结局。
“如今清室退位,民国初造,万象更新,正是大有为之机。在下在南京时曾和孙中山先生说过,环顾现今中国,唯有大人您最适合执掌权柄。只要大人你能解除党禁,速开国会,推行议会共和制,不出卖国家利益,未来三五年间国家必然可以恢复元气!”
袁世凯道:“当年杨杏城代表老夫与贤弟约法三章,老夫一直铭记在心,不敢或忘!诚如贤弟所言,现在处于民国肇端,百废待兴,尤其是教育事业,亟需摆脱前清的皇权思想统治,体现共和体制的先进。然而能够影响全国年青学子的,唯有贤弟一人而已。如果老夫侥幸能为全国民众服务,愿以内阁学务大臣一职相待。自今而后国内所有教育事务全由你一言而决,中央政府概不插手!”
孙元起顿时瞪大眼睛:“这——”
袁世凯又补充道:“当然,现在国家内外交困,仅支付各国庚款便显得左右支绌。各省独立之后,又不向中央解缴税款,我们内阁都只能向各国洋行借款聊以度日,教育经费实在困乏。如果贤弟能够心忧国家,不忘天下青年学子,可以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赋税全部作为学部教育经费,无论盈余还是不足,中央概不过问。”
这两个“概不”让孙元起颇为意动,心中思忖道:我早就有志改革全国的教育制度,只是前清时期有各种势力掣肘,难以付诸实践。如果袁世凯真的彻底放权,让自己放手施为,倒也不负穿越一场!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赋税也有近千万两,与其让中央移做它用,还不如用来兴办教育。如果全部投入到教育中,想来可以让全国教育面貌为之一新。
翻来覆去想了片刻,孙元起点头答道:“如果袁大人能够遵守之前达成的五条协议,在下愿意就任内阁学务大臣之职!”
“好极!”袁世凯击掌赞道,旋即又愁眉紧锁:“百熙你应该知道,南方民国政府为了自己利益,极力主张实现共和之后定都江宁。江宁虽是六朝古都,但也是亡国之都,定都此地的王朝除了东晋享国逾百年外,都是数代而亡,非常不祥。民国以共和为宗旨,为天下万民谋福利,当千秋万代,怎么能定都南京呢?
“京师则不同,明、清定都于此皆有过二三百年,足见王气旺盛。而且此地北近沙俄,东濒临海,边疆稍有风吹草动,京城便为之大震。明朝迁都于此,便是想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警示后来帝王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所以国家才能享祚长久。为国家安危长久计,定都实在莫过于京师!”
孙元起心中默念:后世北伐成功之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确实没多少年活头,反倒是闹出了刻骨铭心的“南京大屠杀”。而且现在沙俄正积极鼓动外蒙独立,将来日本侵华的预谋也是先东北而后华北,如果定都北京,确实可以时刻提醒政府众人!
在前清,外蒙一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国初期,外蒙在沙俄的支持下闹独立,后来徐树铮率兵进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徐树铮之所以出兵,除了个人英雄主义外,也是因为当时定都北京,外蒙独立时刻威胁着京师的安全——外蒙边境距离京师不过六七百公里,骑马几乎两三日之内就可以迫近京城!——而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之后默认外蒙独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定都南京,外蒙独立对中央政权威胁较小。
想到这里,孙元起答道:“在下对定都京城也是极为赞成的。”
袁世凯眼睛一亮,不过脸上依然愁容满面:“定都京城固然极好,但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南方民国政府极力反对之外,周边形势同样令人忧心不已比,如清廷宗社党时时与禁卫军旧部勾搭。去年年底,清廷军谘府私自调遣禁卫军围攻经世大学,想来贤弟还记忆犹新。要不是张石侯(张辉瓒)所部奋力抵抗,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为了迫使禁卫军退兵,经世大学飞机曾飞临京城上空散发传单,威胁轰炸紫禁城,这也是直接导致清室逊位的重要原因。可这般民国功勋、国之重器,如今也成为南方民国政府指摘京城的借口。思之真是令人惘然!”
孙元起自然知道袁世凯的意思:“在下前几日收到赵行止(赵景行)、张育和(张世膺)奏报,知道西北边疆形势岌岌可危,有心调遣第四十七混成协和经世大学的飞机到陕甘助阵,只是京师附近也不太平,在下才至今犹豫不决。只要大人答应在下两个请求,在下立马命军队、飞机撤到西安以西,让南方民国政府无话可说!”
“哦?”袁世凯身体微微前倾,“不知贤弟有何要求?”
孙元起道:“在下听说西藏已革达赖土登嘉措近期派人四处活动,希望中央政府能够恢复他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名号,并允许他返回拉萨居住。我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袁大人执掌政权后能够坚决拒绝他的所有提议。”
袁世凯对土登嘉措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当下便微微点头:“好!那第二个要求呢?”
孙元起接着说道:“自全年十二月开始,北洋军第三镇攻入山西,迫使阎百川一路向北逃亡,如今只能依据大同坚城负隅顽抗。现在已经进入民国,如今南北第二轮和谈即将开始,总要以和为贵,而且阎百川又是我的学生,在下实在不想看到他如丧家之犬四处飘荡。所以我的第二个要求,就是希望袁大人把贵部北洋军撤出山西全境!”
三一〇、话不投机半句多
袁世凯一愣:“百熙,如果老夫没记错的话,当初我们约法三章时似乎明确规定你们对山西态势保持中立吧?怎么,现在要食言而肥?”
孙元起笑道:“当初我们约法三章时,似乎也没规定我们的飞机、军队一定要撤出京城啊!”
袁世凯叹息道:“阎百川当初不过是个山西破落户,负载累累乞食四方。蒙贤弟提点,有幸到日本游学,归国后又被任命为第四十四混成协标统,才有后来的飞黄腾达。如此知遇提携,恩同再造。可他是如何报答的呢?一坐上山西都督,便与贤弟公然反目。如此负恩忘义之辈,贤弟又何必在意他的死活?”
孙元起道:“我和阎百川终归师生一场,实在不忍见他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而且大人之所以攻打山西,除了争取地盘之外,还有杀鸡儆猴之意。在下路过武昌、南京、上海三地,曾分别拜见黎宋卿、孙逸仙、张啬翁等人,极力劝说他们与大人和谈,早日实现南北统一。他们鉴于国内大势,也颇为赞成。
“眼下南京民国政府已经服软,大人根本无须再杀鸡儆猴。而且一旦和谈达成,大人荣登总统宝座,则九州之地无非国家所有,又何必计较山西一省得失?所以孙某不揣冒昧,希望大人偃兵修文,把北洋军撤出山西全境!”
袁世凯凝思片刻:“既然百熙开口,老夫自当认真考虑。现在阎百川率残部在大同府固守,那老夫就慷慨一回,把归绥六厅、朔平府连同大同府全部划给他,任命他为晋北镇守使。你看如何?”
“……”孙元起道:“既然如此,在下答应大人把飞机迁到西安。至于第四十七混成协,以后再说吧!”
孙元起心道:反正从北京到西安航程也就一千公里左右,飞机只需在陕北的绥德或山西的朔平转场一次,就可以重新飞回经世大学。你不仁休怪我不义!惹毛了我,今天飞走,明天我再飞回来。
袁世凯眼角跳动几下:“卢子嘉(卢永祥)的第三镇已经几乎占领山西全境,阎百川不过是在大同苟延残喘。现在老夫给他三府之地,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孙元起道:“不要忘了,两个前整个山西都是阎百川的!”
袁世凯冷哼一声:“照你这么说,四个月前整个国家还都是大清的呢!”
孙元起毫不客气地反驳道:“大清已经不在了,可阎百川还在!”
袁世凯道:“如果没有贤弟出面,三五日之后阎百川也应该不在了。”
孙元起冷声说道:“看来大人是不同意在下的第二个要求喽?”
袁世凯道:“顶多再多给袁世凯宁武府和怀德州两地!”
孙元起拂袖而起:“孙某对大人一片赤诚,大人却不肯坦诚相待。既然如此,大人还是请回吧!”
袁世凯愣住了:本来以为孙元起会和自己一点一点讨价还价,没想到他居然如此决绝,直接翻脸下了逐客令。袁世凯毕竟是一代枭雄,枭雄就有枭雄的尊严,自然不会死皮赖脸呆在包厢里不走,当下起身冲孙元起拱拱手:“老夫告辞!”
“不送!”孙元起也没跟他客气。
送走袁世凯,孙元起依然一肚子不爽:用老子地盘上的赋税来办全国的教育,你当老子有多稀罕你的学务大臣?当初老子不名一文时都能独立兴办经世大学和上百所附属中小学,现在不当学务大臣,照样能把陕、甘、青乃至全国的教育办好!再说,我提的两个条件很过分么?
就算中央政府恢复土登嘉措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名号,并允许他返回拉萨居住,又能怎样?现在中央对西藏鞭长莫及,西藏叛兵又不堪一击。等老子两路大军入藏平定叛乱之后,就在拉萨种田修路落地生根,看土登嘉措有没有胆回来!——至少你的下一世转世灵童不敢回来。
至于阎锡山,能继续当山西都督自然最好;如果不能当,对三晋人民来说也未必就是坏事。大不了他逃到内蒙的时候,自己多照拂他便是,貌似“内蒙王”的名头也很不错的。有没有山西,对我自身能有多大影响?
第四十七混成协和飞机驻扎在京师附近,一方面可以护卫经世大学、水木工业学校、北平铁厂等产业,另一方面,对于居住在北京城的达官显宦来说就是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足以让这些大人老爷一想到它们,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以两个无关痛痒的条件调第四十七混成协和经世大学的飞机会陕甘,已经算是很给你袁大头面子了。你还狗坐轿子——不识抬举!那好,那咱们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中午时分,火车抵达北京的前门火车站。气犹未消的孙元起带着冯基善等人也不进城,雇了几辆大车直奔京城西北边的经世大学。这几天已经腊月二十几号,正好回家过个团圆年,至于袁世凯、土登嘉措、阎锡山,管他们死活!
那些车夫看到几十个荷枪实弹的卫兵把自己圈过来,以为是哪支队伍要临时征用自己的车马,心里都有些着慌。甚至有人见了孙元起便膝盖一软跪倒在地:“老爷,俺家上有八十老娘,下有三岁幼儿,全靠俺一人赶车赚钱糊口。还请大老爷高抬贵手,放俺一条生路吧!”
孙元起道:“诸位不必惊慌!我们并非征用车马,只是想去经世大学,劳烦诸位送我们一程。大家要是不放心,我们可以先付车费。”
众人这才稍稍心安。
孙元起并没有坐进避风的车厢里,而是和车夫并派坐在车辕上。等车走动之后,信口问道:“师傅,您哪儿人?听着口音不像是京城的啊。”
车夫知道身边这个小伙子虽然看上去年青,却是这群人里的主心骨,身份贵重,当下连连欠身:“老爷实在太客气了!小的姓郭,家里排行老三,熟悉的都管小的叫‘郭三’。老爷要是不嫌弃,叫小的‘郭三’就行。小的是保定府唐县人,家里人多田少,吃不饱饭,只好跑来京城给老爷们赶车。”
有道是“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保定府的青年男子在京津唐一带跑腿打杂可谓由来已久。孙元起点点头:“那近来生意如何?”
郭三抱着马鞭子信口答道:“承蒙各位老爷抬举,近来生意马马虎虎,饿不死人,也发不了财!”
孙元起又问:“这几个月,先是经世大学附近大战一场,随后宣统皇帝退位,政局动荡不安,对你们生意有什么影响没有?”
郭三偷偷觑了孙元起一眼,不知这位老爷是何来头,也不知他问话是什么目的,只好谨慎地答道:“影响自然是有影响的。比如以前过年过节的时候,全国各地官员都会派人到京城送冰炭二敬,俺们的生意就会特别红火,从早到晚都有人招呼去赶车,给的赏钱也多,俺们也跟着过个好年节。现在没了皇上,也便很少有人到京城送礼。眼看着快到年关了,俺们的生意还是非常寡淡,看来今年过年要少买不少肉喽!”
孙元起见他说话间颇有顾忌,便不再问他政治上的问题:“那你去过经世大学么?”
郭三挥了一下马鞭:“怎么没去过?经常去!现在火车站附近要坐车的,年长的多是去城里办事,年青的和洋人很多都是去经世大学,我们也就隔三差五往那边跑。”
孙元起笑道:“洋人坐车,你们也敢要钱?”
郭三道:“要俺说,洋人也未必都坏。再说,俺们中国人里就没坏的?坐车不给钱的、碰瓷儿讹钱的、拦路要钱的、还有每个月收钱的……俺看也不少!不过去经世大学的无论洋人还是中国人,都比城里人守规矩,也和气得多,所以俺们也喜欢拉去经世大学的客人。”
孙元起又问:“听说前不久经世大学附近乒乒乓乓打了近半个月战,还死了不少人?”
郭三点点头:“没错!前几个月,钟郡王涛贝勒欺负皇上年幼无知,假传圣旨私自派兵攻打经世大学。那些军队都是金盔银甲的御林军,拿着水桶粗的大炮对准经世大学轰了七天七夜,学堂外面的经世镇被炸得片瓦不存,但一个炸弹都没掉进学堂里面!老爷你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创办学堂的孙老爷是孔圣人转世,学堂里面的学生则是他的三千弟子,所以学堂有神灵护佑,普通炮弹怎么可能掉进去?
“孙老爷当时在四川帮皇上平定叛乱,后来才知道涛贝勒欺君罔上派兵攻打学堂,就派人到天庭去告御状,说‘玉帝老爷,朝中有奸臣啊!’玉皇大帝派千里眼从天上往下一看,可不是嘛!不仅朝中有奸臣欺君罔上,还让洋人住进北京城,南方各省遍地反贼,天下大乱呵!玉皇大帝勃然大怒,说‘大清皇帝建国三百年,皇帝十二位,王气已尽,让他退位吧!’然后皇上就退位了。”
孙元起有些无语:“……那经世大学现在怎么样了?”
三一一、黄钟应律始归家
郭三道:“经世大学有神灵庇护,自然完好无损,只是外面的经世镇被炸成一片焦土,实在可怜。话说经世镇之前俺也去过,到处高楼大院,人来车往,街道也敞亮,不必前门差多少!遭此一劫,家业无存,只能在路边搭个窝棚暂时栖身。所以照俺说,能不打战还是不要打战,打来打去,还是俺们老百姓遭罪!”
孙元起道:“你说的极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郭三也颇为感慨:“是这个理!你说俺一个赶车的,又不指望升官发财,管他谁坐金銮殿呢!别的能有什么念想?不就指望每天多拉几趟活,让一家老小吃饱穿暖活得好点么?要是碰上打仗,别说拉不到活儿,没准哪位军爷看上你的马车就要征用。好的随手赏你几块孙大头,不好的打你一顿都有可能。你说俺这一家还怎么活?”
孙元起暗暗点头:什么民主共和、开明专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也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指望能从政府中获得什么恩赐。他们只想要一个安稳祥和的生活环境,然后自己养活自己。但这个要求虽然简单,很多时候都很难实现。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追求政绩和利益,总会变着法子去骚扰百姓;另一方面是中国人里聪明人太多,往往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社会要想在治、管、放三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非常困难,何况这个平衡点还是在不停挪动呢?
有人批评说,改革开放其实什么也没有做,只不过是把镣铐松了松,为何大家要把它奉为金科玉律?这纯粹是门外之见!因为他只看到“改革开放”四个字,却没看见政府在治、管、放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时所耗费的大量精力。放开所有镣铐,绝不是简单的一句话!
从形势判断到制度架构,从政策执行到反馈修改,从因地制宜到发展均衡,从试点改革到全面铺开……哪一步不需要成百上千个调研文件支持?难道今天中央政府拍拍脑袋说要改革开放,明天深圳珠海就外商遍地?现在中央政府决定十年后GDP翻一番,然后过了十年就翻一番了?
想到这里,孙元起有些后悔当初创办经世大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设立法学院——在清末民初,法律和政治是不分科的。当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法律也是离政治最近的专业。——如果自己手头有数十份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分析报告,制定川、陕、甘等地发展战略时,何须向欧美各国学者喊救命?不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设立法学院的话,在未来三五年间就可以获得臂助。
和郭三一路絮絮叨叨,晃荡了两三个小时才绕过圆明园,靠近经世大学。离经世镇还有三四里地,就可以看见有一处岗亭,数十名士兵正在检查来往人员的行囊包裹。岗亭周围是好几道深深的壕沟,除了阻拦行人外,战时还可以作为战壕使用。壕沟后方靠近经世镇方向有无数营房,想来便是第四十七混成协部分驻军的营地。
见孙元起四下打量,郭三主动介绍道:“这是进入经世镇的三道检查之一,之前本来是没有的,后来因为学堂被御林军偷袭,这才设立了岗哨。别看他们检查的严,可也有好处。自从有了这三道检查,京城里的小偷小摸都不敢随便过来!”
“他们收钱么?”孙元起明显更关心另外一个问题。
郭三摇摇头:“当然不收钱啦!他们只是防止京城里有奸人来作乱,又不是税卡,收什么钱?”
孙元起这才放心,对身后的冯基善说道:“焕章,你把车钱付了,我们就到这儿下吧!”随即片身下车,沿路向前走去。冯基善连忙从兜里掏出几块孙大头扔给车夫,然后带着卫队赶了上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