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遂见他们不信,急忙说道:“何某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方韵松(方声涛)主盟加入同盟会,你们找同盟会的同志一问可知。”

张辉瓒有些迟疑,低声对程子寅说道:“虎臣兄,方韵松是我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师兄,确实是个革命党。至于眼前这位,我就拿不准了。要不待会儿找个同盟会的问问?”

程子寅微微点了点头,然后说道:“何兄,你的身份我自会找人核实,只是你如何能确保吴绥卿(吴禄贞)吴统制是真心革命?你也知道,娘子关紧扼太行山井陉口,为山西与直隶之间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一旦有失,不仅关系我们几千兄弟的身家性命,而且山西也将门户大开,天下革命形势会随之起伏。丝毫大意不得!”

何遂拍着胸脯说道:“程司令请放心,吴统制对于革命的忠心热忱千真万确,绝非何某一人独见,我们同盟会在第六镇的同志瞿寿堤、王孝缜、周维桢、张世膺、刘文锦等人都敢以性命担保!”

张辉瓒问道:“何兄,据我所知,陆军第六镇是袁慰亭多年经营豢养的老队伍,从上到下遍布袁氏的心腹爪牙,它的前任统制就是如今攻打武汉三镇的急先锋段祺瑞。吴统制刚到部队不久,究竟能有多少影响力?”

何遂闻言叹了口气:“张司令所言不差!陆军第六镇不少将校不知有朝廷、不知有革命,只知道忠于袁慰亭一人。去年载涛、良弼等想用日本士官派来抵制袁慰亭在北洋六镇中的势力,我们吴统制又贿通了庆亲王奕劻,才于12月获任第六镇统制。虽然吴统制到任后以‘烟瘾甚深,行同盗贼’为由,将第十二协统周符麟撤职,但陆军部根本不同意用我们推荐人选,而是另调二十四标标统吴鸿昌来署理。

“如今第六镇中袁氏爪牙,视吴统制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掣肘。清廷也怀疑吴统制是革命党,处处为难,企图架空,只是怕激起事变才没有现在动他。尽管吴禄贞尚难驾驭全镇,局面颇为困难。但是我们第六镇有不少革命同志,士兵也大多同情革命。只要举义之后诛杀若干首恶,必定可以让绝大多数人保持中立。如此一来,大事可成。”

能够自暴弱点的,要么是赤诚相见,要么是所图者大。程子寅沉吟片刻,才接着问道:“那你们吴统制打算怎么做?在石家庄率部举义,还是在娘子关前临阵倒戈?”

何遂道:“能否借地图一用?”

得到允许后,何遂在华北地图上比划道:“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宣布滦州秋操中止,命令所有参演部队返回原驻防地,但第二十镇张敬舆(张绍曾)统制和第二混成协蓝季豪(蓝天蔚)协统却以各种理由拒绝撤回奉天,又拒绝南下武汉。就在今天早上,他们突然联名发出通电,强硬要求清廷改组皇族内阁,召开国会,实行宪政。同时,他们还扣压了清廷从欧洲购买由西伯利亚经京奉铁路运往汉口前线的大宗军火。

“张敬舆统制和我们吴统制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一期的同学,蓝季豪协统是低一级的学弟,他们交谊甚密,当时被称为‘士官三杰’。所以清廷今天午后给我们吴统制发电报,命他前往滦州宣慰劝导,其实也是想把他调离军队。在此千钧一发之时,我们吴统制决定率部举义反正。

“吴统制的意思是,北面联合张敬舆统制、蓝季豪协统,西面联合你们阎百川都督,三家共同出兵,克期会师北京,光复之功唾手可得。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听说第二十镇和第二混成协在滦州举行兵谏,程子寅、张辉瓒不禁大喜过望,相顾而笑。

等何遂说完吴禄贞的计划,程子寅道:“吴统制举义、滦州兵谏的消息都太过突然,我们一时也知道该如何应对。而且情况如此重大,我们必须尽快报告给阎百川都督。要不何兄在此休息片刻,我们一有情况就通知你,怎么样?”

何遂自然也知道这些情报太过重大,也太过紧急,山西军政府需要时间来核实与消化,便理解地点点头:“也好!不过事关重大,你们必须做到严格保密。而且吴统制接到清廷电报后也不能在石家庄驻留过久,希望你们在明早之前给出答案!”

二七三、剑外忽传收蓟北(下一)

送何遂去客房休息之后,程子寅、张辉瓒重新回到司令部。两人都不再说话,各自陷入沉思,只有烛火不时随风跳动,让他们的身影在墙壁上左右摇动,才略略显出几分生气来。

半晌,程子寅开口问道:“石侯,你怎么看?”

张辉瓒斟酌着说道:“何遂所说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有两个非常关键:第一,吴绥卿是否真的准备举义?如果其中有诈,我们自然不用考虑太多,只管牢牢守住娘子关便是,想来他们也无计可施。第二,假如吴绥卿真的要举义,我们该如何应对?是死守娘子关不出,坐观吴绥卿成败?还是通知阎百川,让他率第四十三混成协共同出军北上?还是我们不告知阎百川,甩开膀子自己单干?此事重大,只怕要电告赵协统,才能做出最终决策。”

程子寅道:“让赵协统替我们拿主意自然没问题,只是事关重大,恐怕电报中很难说清。而且何遂刚才也一再强调,让我们严格保密。我们可不能出尔反尔,食言而肥!”

张辉瓒算是听出了弦外之音:自从阎锡山微微露出背叛之意后,程子寅便“一旦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甚至连孙先生的大舅哥赵景行也怀疑上了,仿佛全天下只有他对孙先生才最忠心。明白了这层意思,张辉瓒便说道:“那就请虎臣兄吩咐吧!我们娘子关这两千号人,惟你马首是瞻。”

程子寅点点头:“那程某先谢过石侯老弟了!你刚才所说的两个问题,我想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认为吴绥卿十有七八是真心诚意准备举义的。为什么呢?何遂等人同盟会的身份作不得假,张绍曾和蓝天蔚兵谏的事作不得假,吴绥卿即将北上滦州宣慰劝导的谕旨也作不得假。这些都是问题关键,如果他们作假,只要我们用心稍稍一查,他们就会露出马脚。而且只要我军不出娘子关,这个圈套就是个笑话。他们何必花那么大的代价来设计一个这儿拙劣的圈套?

“既然吴绥卿是真心诚意准备革命,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变成我们该如何应对了。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分成三步走:第一,我们以老第88标弟兄为主,协助吴绥卿举义,清洗掉第六镇中忠于清廷和袁世凯的死硬分子。第二步,和吴绥卿共同说服张绍曾、蓝天蔚等人,改兵谏为武力革命。第三步,和吴绥卿所部联兵北上,攻取直隶、京师。”

张辉瓒有些迟疑不决:“虎臣兄,你的计划倒是不错,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手头没兵啊!协助吴绥卿清洗第六镇倒没问题,可万一吴绥卿控制不住第六镇怎么办?我们去帮忙的兄弟岂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即便吴绥卿能掌握第六镇,万一事成之后他看我军兵少,突然反目为仇怎么办?天下之人,大多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富贵。阎百川就是前车之鉴!”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当然,他真想撬动地球,除了支点之外,至少他还需要一根足够长、足够坚硬的杠杆。现在,程子寅、张辉瓒就类似于空有想法的阿基米德,足够的兵力便是缺少的支点和杠杆。

程子寅思索片刻,突然笑道:“石侯,我们都忘记了三件重要的事情。第一,现在驻防石家庄的陆军第六镇人数并没有过万,因为第六镇第十一协在20天前已被清廷编为第一军开赴湖北,根本不在直隶。目前吴绥卿手下只有第十二协以及马兵第六标、炮兵第六标等,总数不超过6500人。

“第二,尽管我们是甩开膀子单干,但和吴绥卿商谈时却不妨借用阎锡山的名义。我们和阎锡山兵力相加,正好和吴绥卿所部人数相当。吴绥卿想来不愿在北上的时候,阎锡山再从娘子关袭击他后路,所以一定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我们在协助吴绥卿清洗第六镇的时候,不妨痛下杀手,趁机削弱他们的兵力,还可以趁乱收编部分残军。我们出人、出枪、出力,临末了收取一点利息,想来他吴绥卿也无话可说吧?此消彼长之下,吴绥卿安能再打我们的主意?”

张辉瓒正准备点头同意,参谋突然敲门说道:“报告司令,我军无线电台收到几条重要新闻,敬请过目。”

两人对视一眼:验证何遂所言真假的机会来了!

尽管之前已经听何遂提到今天白天发生的许多大事,但等真正看到新闻时,他们依然被眼花缭乱的信息给震住了:

11月6日早上7时,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联名发出通电,强硬要求清廷改组皇族内阁,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11月6日早上8时,CBC(中华广播公司)紧急播报“皇族内阁于5日夜见宣布总辞职”的消息,随后全国大小报纸也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条新闻。顷刻之间全国变得沸沸扬扬,谁也不知道是奕劻等人究竟是事前主动辞职,还是受近在肘腋的张绍曾、蓝天蔚等人胁迫而被动解散内阁。但毫无疑问,除了载沣、奕劻和袁世凯等少数几个当事人,全国上下都相信了这则消息。

11月6日上午9时许,“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率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内阁成员,正式进宫请辞。摄政王载沣劝说无果,只能含泪接受了辞呈。

11月6日中午12时,摄政王载沣电告天下,决定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促令尽快进京组阁,处理各种军政事务。

11月6日午后4时,湖广总督袁世凯发布通电,称“内阁总理任极重大,深虑弗克负荷,恳请收回成命”。随后就有消息称,袁世凯已经在中午时分抵达郑州,也就是说,在得到奕劻宣布总辞职的消息之后他就急忙动身北上,足见他对内阁总理一职志在必得,所谓“恳请收回成命”一说不过是他故作姿态。

11月6日晚上8时,摄政王载沣再次电告天下,宣布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请他早日北上组阁。

……

现实完全印证了那句话:不是我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

张辉瓒半晌才抬起头:“虎臣兄,看来何遂所言完全属实。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程子寅狠狠一捶桌子:“怎么办?以乱打乱,看谁的速度快呗!瞧袁世凯那假惺惺的德行,至少还要推辞两三回才会答应,估计他会在明天夜间或者后天白天进京。当然,袁世凯也不是傻子,绝不会孤身一人北上,左右必然要有大军开道护卫。

“照这么推算,我们要想和吴绥卿联手,就必须在明天黄昏前解决第六镇的问题,随即联军北上,与张绍曾、蓝天蔚等人会师京城,打清廷一个措手不及。否则一旦拖延数日,仅凭第六镇的六七千人,北有朝廷数万禁卫军,南有袁世凯的北洋精兵,不出数日便要灰飞烟灭。到时候我们受池鱼之殃,即便有娘子关天险,只怕也难逃出生天!”

张辉瓒也霍然起身:“好,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咱哥俩今天再干一票大的!”

顾不上何遂刚躺下休息,急忙派人把他请来,把最新情况告诉了他。何遂听完就急了:“我们吴统制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生,被称为‘士官三杰’之一,是北洋军中日本士官派的首领。这些年,清廷为了制约袁世凯在北洋六镇中的势力,便重用日本士官派,一来二去,两派仇隙渐深,几乎势同水火。袁世凯一向认为,在北洋军人中只有我们吴统制可以和他较量,所以‘有袁无吴,有吴无袁’。第一军南下时调走我们第六镇的第十一协,本来就暗藏削弱之意。如果现在袁世凯率军北上,绝不会放过剿灭我军的良机。如此一来,我军危矣!”

张辉瓒道:“实不相瞒,我军现在娘子关有一标兵力,其中半数以上都在东北剿过匪,颇有一战之力。我们程司令的意思是你我携手,在明天黄昏以前解决第六镇的内部问题,然后一边北上一边联系张统制、蓝协统等人,争取在京城外会师。不知贵军以下如何?”

何遂蹙起眉头:“似乎有些太着急了吧?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好周密计划呢!”

程子寅不耐烦地说:“时间紧急,军情如火,还计划什么?我们就是要以乱打乱,最终拼谁的速度快!要等你们制定好周密计划,袁世凯的屠刀早架到脖子上了!”

张辉瓒也说道:“只要袁世凯北上,一定会先拔掉你们第六镇这个钉子的。北有朝廷数万禁卫军,南有袁世凯的北洋精兵,两面夹击,再加上你们内部本来就不稳,恐怕到时候你们只能带着部分亲信投奔我们娘子关了!”

何遂咬咬牙:“那好,我这就回去和吴统制商议。还请你们派个人跟我回去,到时候好相互联系。”

程子寅、张辉瓒暗暗点了点头:东征军胜败荣辱,在此一举!

二七三、剑外忽传收蓟北(下二)

11月6号这一天,大江南北有很多人非常郁闷:

比如张绍曾、蓝天蔚。他们前脚通电全国要求清廷改组皇族内阁、召开国会、实行宪政,后脚电台、报纸上就刊登了《皇族内阁于5日夜见宣布总辞职》的消息,这明显是打脸嘛!谁都知道他们提出改组内阁等要求,好比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提出的“诛晁错,清君侧”口号,只不过是造反的借口罢了,没想到清廷居然和汉景帝一样果决,真的把解散了皇族内阁!

张绍曾、蓝天蔚等不用多想,就认定是自己身边出了内鬼,让清廷事先得到消息,做好了应对措施。他们郁闷的是,借口已经被化解掉,接下来该怎么办?

比如载沣。关于奕劻辞职,本来只是内阁中的口角之争,他还准备第二天早上主动服软,去劝庆王收回成命呢。谁成想第二天一大早,《皇族内阁于5日夜见宣布总辞职》的消息已经满天飞,庆王就算再没脸没皮、没羞没臊,也不可能继续担任内阁总理大臣了。难道真要让袁四组阁?

更要命的是,一直滞留在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和第二混成协居然通电全国,要求改组皇族内阁、召开国会、实行宪政。说是这么说,其实他们的用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昨天江苏、安徽、陕西、山西等四省独立已经够闹心的了,如今滦州又发生兵谏,——滦州和京师可是近在咫尺!载沣能不郁闷么?

再比如奕劻。本来他在醇亲王府说辞职不过是一时气话,按他熟知的载沣性格,肯定会主动求饶,登门恳请他出来处理事务,所以才敢拂袖而去。谁知第二天一早,广播匣子里就播报了自己昨晚宣布内阁总辞职的消息,随后各大报纸竞相报道,造成“生米煮成熟饭”的局面。你说奕劻郁闷不?

载涛也很郁闷。载沣和奕劻都认为电台、报纸上的消息是他放出去的,天地良心!他在醇亲王府闹完后,回家喝了几两闷酒,和小妾胡天胡地折腾到深夜,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谁有需要、有能力来布置这个杀局?想来想去,只能袁四那个狗贼!可把这个推断告诉兄长时,载沣确认为这是拙劣的掩饰,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没干坏事,却得罪了兄长和庆王,还要替仇敌背黑锅,载沣郁闷得回家又开始喝闷酒。

身在郑州的袁世凯未能免俗,也跟风郁闷起来。

本来他是听阮忠枢、张一麐等人建议,准备坐镇中原,静观京城官场波谲云诡、晋陕战场硝烟弥漫、长江以南江山易主。没想到居然消息走漏,被人与皇族内阁总辞职联系到了一块,认为自己是在得到奕劻宣布总辞职的消息之后便匆忙动身北上,足见自己对内阁总理一职垂涎。——即便真是这样,也不能说透啊!显得自己好像有多猴急似的,吃相太难看。

更令他郁闷的是张绍曾、蓝天蔚等人突然举行兵谏。在他看来,河南、山东、直隶、京师等处是北洋军的根据地,也是问鼎天下的根本。尤其直隶京畿,更是丝毫乱不得。现在张绍曾猛然放了这个大招,很有可能在他和立宪派、革命党、孙元起达成协议之前,先把清廷给推翻了。如此一来,便彻底打乱了之前计划好的如意算盘。

就在程子寅、张辉瓒与何遂密议的时候,袁世凯和心腹幕僚也在郑州就目前国内形势进行紧急磋商。

袁世凯一脸阴沉地坐在主位,恨恨地说道:“袁某认识张敬舆那么久,居然不知道他原来如此胆大!什么‘召开国会’、‘实行宪政’,不就是想造反吗?卢子嘉(即第五混成协协统卢永祥)、潘丹庭(第四十协协统潘矩楹)也是放肆,居然跟着张敬舆一起胡闹!”

张一麐劝解道:“大帅,张敬舆张将军为人宽和、老成持重,要求改组皇族内阁、请大帅出面组阁之心或许是有的,但要让他称兵犯阙,想来他没这个胆子。唯一可虑的是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在日本的时候,曾和逆首黄兴等人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并担任队长。谁知道他私下里有没有加入叛党?”

阮忠枢补充道:“军谘府诸人也是无智,居然派吴绥卿去滦州宣慰劝导!虽然他们暗地里是考虑第六镇有不稳的迹象,想把吴绥卿调离石家庄,殊不知却适得其反。吴绥卿个性急躁,思想激进,得到朝廷电报之后,要么勾结山西乱军,沿卢汉线北上迫近京师,要么前往滦州鼓动张绍曾、蓝天蔚改兵谏为叛乱。无论如何,都会雪上加霜!”

袁世凯脸色更加阴沉:“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多说无益,我们还是想想该怎么办吧!”

赵秉钧屈指说道:“大帅,以在下看不妨如此处理:第一、稳住京师局面。根据情报,滦州兵谏消息传到北京后,城中一片恐慌,官吏眷属纷纷逃到天津准备乘船南下,隆裕太后也准备携带今上逃到承德避难。一旦帝后出京,则京畿形势不可收拾,所以我们必须谏阻帝后出京。并调姜翰卿(姜桂题)所部毅军进驻北京城,把守九门要冲,谨防不测。强令官吏在职、商户开业、戏院开演,以安定人心。

“第二、把滦州、石家庄附近铁路线上的火车尽数调离,防止第六镇、第二十镇叛乱后革命党利用铁路迅速进京,给我们留足处理平叛的时间。

“第三、除掉吴禄贞。如斗瞻兄(阮忠枢)所言,吴禄贞个性急躁,思想激进,又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生,在北洋军中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如今第六镇正处于河南与京师的中间,位置关键,一旦发难,祸害匪浅。除掉吴禄贞,不仅可以防止第六镇叛乱,而且可以杀鸡儆猴,让张绍曾等人重新认清形势。”

袁世凯拍了拍太师椅的扶手:“有袁无吴,有吴无袁。吴绥卿一定要除掉!”

赵秉钧眼睛一转:“其实要想除掉吴绥卿,并不需我们出手,只要大帅一个命令即可。”

“派谁?”

“周符麟!”赵秉钧干脆地答道,“当年大帅在小站练兵时,周符麟就是一名正兵,后经大帅多次提拔,得以担任第六镇第十二协协统。去年吴绥卿担任第六镇统领,为了树立威信,第一个就拿周符麟开刀,以有鸦片瘾为由将他撤职。所以他一直对吴绥卿怀恨在心。只要大人示意他刺杀吴绥卿后便可以官复原职,我敢保证,吴绥卿绝对活不过十天!”

袁世凯这才露出一丝笑容:“一事不烦二主,这主意既然是智庵出的,那就得接着劳烦你大架。”

赵秉钧连忙欠身逊谢道:“此乃在下分内之事,大帅客气了!”

阮忠枢想到一个关键问题:“大帅,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接任内阁总理大臣,才好出面处置张绍曾和吴禄贞的事吧?否则名不正言不顺啊!”

袁世凯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心中却有苦说不出:因为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和做皇帝的程序差不多,即便心里千般垂涎、万般愿意,也要假模假样谦让三次才能答应就职,是为“三让”。之前自己匆匆赶到郑州,已经被人戳戳点点,如果再不按照惯例走完“三让”程序,自己真就坐实了“热衷名利”的谣言。

沉吟片刻,袁世凯才说道:“如果朝廷和诸君都认为袁某可堪此任,袁某也不想过多推辞,只是现在形势如此,三让程序不得不一步步来。希望朝廷能意识到国势危急,尽快办结此事方好。”

张一麐道:“我们预计在明早8时通电全国,宣布第二次推让。如果不出意外,朝廷第三次任命的电报会在午时前后发布,明日下午四五点钟我们可以奉命组阁。内阁成员名单是不是现在就可以拟定?”

在座众人闻言精神一震:大家跟随袁世凯混,不就是为等着这个时候么?

袁世凯道:“虽然有些着急,不过今早拟定也是好的,有备无患嘛!”

“那大帅可有腹案?”赵秉钧急忙问道。

袁世凯微微一笑:“智庵不要着急,袁某准备任你为民政大臣,不知你肯屈就否?”

赵秉钧大喜过望,急忙起身深鞠一躬:“谢大帅抬爱!”

袁世凯又转向其他人:“你们也不用着急,人人有份的。”

屋内众人顿时欢声雷动,喜笑颜开。

“不过,”袁世凯停顿一下,“为了早日戡定乱党,内阁中除了要有我们的人、朝廷的人,恐怕还要请一些立宪派和革命党进来。”

赵秉钧有些疑惑:“不知大帅都准备要请谁?”

袁世凯道:“我想请国内立宪派首领张啬翁(张謇)出任农工大臣,海外立宪派首领梁任公(梁启超)出任副司法大臣,革命党代表孙百熙继续担任学务大臣。你们认为怎么样?”

二七三、剑外忽传收蓟北(下三)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何况还是在天下奇险的蜀道呢?孙元起足足花了五天时间才来到距离成都百余公里的绵州(现绵阳),其中固然有所过之处各州府道县殷切攀留的缘故,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孙元起也不愿过早抵达成都,和清廷公开决裂。

孙元起的想法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暗地里和革命党勾勾搭搭,但明面上自己还是朝廷的学务大臣、署理四川总督。等一个月后孙医生回国和袁世凯达成协议,清廷退居二线,自己再跳出来不迟。所以能在路上多呆一天,就少在成都演戏一日。

到了绵州,地势已经渐渐平坦,孙元起回头对杨度说道:“皙子,你命人找些近期报纸给我看看。自从出了汉中,这十多日音信皆无,恍如隔世,也不知袁慰亭打过长江没有。”

杨度拱手答道:“好,我这就吩咐人去采买。”

片刻之后,杨度捧来一大摞报纸。孙元起翻检了几张,有些奇怪:“皙子,怎么这些报纸都是五六天前的?没有最近几天的么?”

杨度摇摇头:“没有!《申报》、《字林西报》等报纸都是在上海印行,然后由江轮送到成都,再发售到蜀中各地。如今湖北战火正烈,江轮很难如期抵达;而且现在四川也乱成一团,绵州与成都的路早断了,哪有近期的报纸?”

孙元起想想也是,又道:“绵州距离成都近在咫尺,如今电报、电台又那么发达,总该有些什么消息吧?”

杨度有些讷讷地扇了几下扇子:“刚才光顾着买报纸了,居然忘了这茬事儿。”

孙元起哈哈大笑:“算无遗策的杨贤子居然也有顾此失彼的时候?”

杨度也勉强打了个哈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嘛!那我现在就打听消息去。”

孙元起道:“如果你出去的话,顺便给赵景行、阎锡山发封电报,看他们到哪里了,顺便问问有什么困难没有,需不需要我再和陕西地方沟通一下。”

杨度神情一:“只怕他们现在已经进入蜀道了。蜀道险峻,人烟荒芜,百熙你敢见识过。即便我们发电报,他们恐怕也收不着吧?”

“那就问问陕西地方,看他们是什么时候进山的。”

无奈之下,杨度只好闭嘴出门打探消息去了。

杨度离开没多久,孙元起暂住的绵州府衙外就来了一位访客,旁若无人径直往院中走去。守门的兵丁立即持枪喝道:“站住!干什么的?”

那人愣了一下,才若有所失地笑道:“我姓杨,想拜见总督孙大人。”

门卫翻了个白眼:姓杨很牛么?如今绵州上下想拜见孙大人的海了去了,能从府衙一直排到城门外,可有谁敢直接往里闯?

那人见门卫爱理不理,只好又解释道:“我是内阁总理袁大人的信使,前来拜见总督孙大人。”

门卫觑了他片刻,伸手道:“那拜帖呢?”

“呃……”那人愣住了,随即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塞到门卫手中,“来得匆忙,拜帖忘带了,还望通融一下。你只要和孙大人说‘多谢当年五万美金’,他定然会见我的!”

门卫捏了捏手中的银子,才微微点头:“那你在这里候着,我去府里通报。至于孙大人见不见你,就看你造化了!”

孙元起正在翻阅过期报纸,听闻门卫说有人自称“内阁总理袁大人”信使,还“多谢当年五万美金”,不觉心中一动,赶紧让人把他领进来。

来者是五十岁上下的小老头,见了孙元起也不跪拜,只微微一躬:“在下杨士琦,字杏城,奉内阁总理袁大人之命,前来拜会孙大人。”

来人一口江淮方言让孙元起暗生了几分好感,顾不上问袁世凯最近的战况,先说道:“杏翁,你籍贯也是江淮一带的吧?”

杨士琦点点头:“大人洞见一切,在下正是安徽泗州人。”

孙元起急忙起身:“我叔祖父孙文正公是安徽凤阳府寿州人,我则是江苏淮安府人,你老家正好在凤阳与淮安之间。如此说来,我们还是乡邻呢!”

杨士琦装出一副惶恐的表情:“文正公是帝师、大学士,大人是总督、内阁大臣,杨某岂敢高攀?”

寒暄之后,孙元起才问道:“杏翁,你是什么地方过来的?袁大人什么时候做的内阁总理?现在武汉战事如何?我刚从秦岭蜀道过来,这些天来音信皆无,只能靠翻翻过期的报纸得些消息。”

杨士琦道:“回禀大人,我是五天前,也就是11月5号晚上,从汉口溯江而上的。前些日子,袁大人已经督师收复汉阳、汉口两镇,与革命党隔江而望,收复湖北指日可待。因为北方有事,庆王宣布内阁总辞职,朝廷于三日前任命袁大人为内阁总理。”

孙元起心中大石稍稍落地:总算没有因为自己这只蝴蝶,而让革命党功败垂成。接着又问:“那北方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又有哪些省份宣布独立?”

杨士琦偷偷用眼角看了孙元起一眼,才答道:“这几日以来,先是陕西、山西宣布独立,接着滦州第二十镇、第二混成协举行兵谏,随后驻防石家庄的第六镇举义,和山西新军组成燕晋联军挥师北上,现已抵达保定一带,与滦州驻军南北呼应。京师一片混乱,姜翰卿奉命率毅军入城戒严,袁大人也准备率军沿着卢汉线北上。”

孙元起不觉惊讶出声:这可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啊!短短几天时间,华北居然已经乱成了这样。随即他关心起自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