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命运的抉择 作者:黑色柳丁-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忘了自己手里拿的是个金贵货。只见他瞪着琥珀色的眼睛瞅了科尔贝尔半晌后,便转身从书架上拿来了另一只他收藏的中国瓷瓶。两相对比之下,优劣也就立刻分明了。科尔贝尔带来的这个瓷瓶无论是在质地上,还是在做工上都不能与路易十四收藏的中国瓷瓶相比拟。就连上面绘制的梅花也显得粗笨了许多。看到这里路易十四略带失落地说道:“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啊。”
然而一旁的科尔贝尔则意味深长地接口道:“陛下您认为欧洲有多少人用得起中国官窑的瓷器?”
给科尔贝尔这么一提醒,路易十四不由眼前一亮,回头追问道:“我的科尔贝尔,说说你是怎么变出这个戏法来的?”
命运的抉择 第二部 第三百零五节 聘倭人法国造瓷器 奉重商法王允新政
整件事情说起来也十分简单,由于中国的奢侈品几乎占据了法国的上流社会,特别是瓷器与丝绸简直就像是个无底洞一般将欧洲人从美洲搜刮得来的那点儿真金白银吞噬了个干净。为此欧洲人也曾考虑从中国人那里学习烧制瓷器。可怎奈欧洲人虽会制作玻璃器皿和陶器,却总也不能像中国人那样烧制出雪白铮亮、敲起来叮当作响的半透明瓷器。于多数人都将问题归咎在了欧洲工匠的技艺上。为此科尔贝尔特意着人不远千里地从东方重金聘请来了几个东方技师,却不想这番举动倒是给他带来了一个颇为意外的收获。
“这么说这个瓷瓶是那些东方技师烧制的?”路易十四听罢回头问道。
“是的,陛下。中国人称这些矮个子的东方人为倭人,而他们自称为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他们也会烧制瓷器。”科尔贝尔说到这里顿了一顿道:“正如当年威尼斯人千方百计保密玻璃的配方一样,中国人说他们的国家已经被中华帝国侵略并殖民,当地大量的瓷器作坊也早已被中国人挤垮。这些失业的技师因战争而流离失所,所以他们为能来欧洲谋生而感到荣幸。”
“原来如此。”路易十四恍然大悟地点了点,随即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回头问道:“如果我们能请到日本技师,是否代表其他欧洲国家也能仿制出瓷器?”
“陛下,这当然可能。不过拥有技师并不代表就一定能烧制出好的瓷器。欧洲之前一直没能烧制出瓷器与所选的粘土有着很大的关联。事实上那些日本技师刚到法国时也没能烧制出合格的产品,直到他们在利摩日的圣伊利埃发现高岭土之后情况才得以改观。”科尔贝尔如实报告道。
“高岭土?这对烧制瓷器很重要吗?”路易十四好奇地问道。
“是的,陛下。圣伊利埃的粘土质纯色白,那些日本技师说这是烧制瓷器的绝佳原材料。”科尔贝尔兴奋地说道:“所以陛下请您放心,用不了多久法国的瓷器就会出现在一些王公贵族的餐桌上了。”
“恩,到时候别忘了给朕也烧一套餐具啊。”路易十四将瓷瓶放下打趣地说道。
“愿为陛下您效劳。”科尔贝尔恭敬地弯腰道。眼见国王此刻心情大好,科尔贝尔跟着又进一步言道:“陛下,瓷器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日后还要开发更多的替代品来与中国货竟争。虽然我们的货品在做工上或许比不上中国货,但我们有价格上的优势,所以国家应该大力扶植和发展本国的手工业。通过政府给工场主发放贷款、封赐特权、颁发补助金等奖励措施,建立了大规模的‘王家’工场。并广泛召纳国外的能工巧匠,给企业主以专利和各种补助,以提高国内技术,发展手工业生产。更为重要的是陛下您应该带头鼓励法国民众使用国货。这样一来就算日后中华帝国对我们施压要求我们开放市场,他们也难以强迫法国人民买他们的东西。从而有效地限制金银等贵重物资外流。此外,臣还以为陛下应该取消目前遍布法国各个省份的关卡,建立关税同盟,并主动降低税率。用以促进商品在国内市场的自由流通。”
一方面通过限制贵重物品的出口,防止国家财富流失;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国内的流通事业,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再经典不过的“重商主义”政策了。如果此刻大陆另一端的中华女皇能听到科尔贝尔的这番言论的话,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视为知己。其实科尔贝尔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孙露来的那个时代还有一个更为贴切的叫法——“经济爱国主义”。就这一点来说孙露与科尔贝尔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先行者,他们都已经看出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稍有不同的是,孙露是用她那三百年后的知识利用“经济全球化”给其他国家设下陷阱;而科尔贝尔则是用他那敏锐的洞察力与智慧来阻止法国落入“经济全球化”的圈套。
不过此刻倾听科尔贝尔论述的并不是中华女皇孙露,而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事实上对于科尔贝尔刚才的那一番话,路易十四早就听得一个头两个大了。这位年轻的法国国王虽然在艺术方面极有天赋,但在数学、逻辑等方面就差强人意了许多。据说其年少时只要一上数学、政治、经济之类的科目就会条件反射似地闹头痛。不过好在路易十四为人颇有自知之明,对于自己的不擅长的事物他总是乐得交给手下的专家处理。于是就像往常一样,路易十四面带微笑着点头道:“那好,这一切就交由阁下全权处理吧。朕相信阁下的能力。”
眼见国王允了自己的请求,科尔贝尔的心中一阵感动,恨不得立刻就为国王鞠躬尽瘁。然而他却并不知晓,国王对他的允诺,其实与国王对御厨今天准备什么菜式的允诺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路易十四并不懂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也搞不清楚什么是通货膨胀,甚至连法国的关税为几何都不清楚。国王要的是一个能为他改善财政状况,让国库充裕起来的能臣,而科尔贝尔恰恰在这个时候给了他富国强兵的希望罢了。
信任这东西有时很牢固,有时又很脆弱。科尔贝尔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只有实际的功绩才能继续保持路易十四对他的信任。想到这里科尔贝尔立即就停止了对自己经济策略的推销,转而将话题移到了国王关心的英国问题上。却见他自信地向国王保证道:“臣定当不负陛下的重托。不过经济上的措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得先处理英国的问题。”
“怎么?你还想打英国的主意?”路易十四惊讶地抬头问道。
“陛下,法国之前已经在英国身上花了不少精力了。就算现在中国人现在插手,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放弃。更何况只要处理得当法国也并非一无所获。”科尔贝尔挺胸保证道。
“说说你的想法。”路易十四点头正色道。
“陛下,要想处理好英国问题首先要清楚当事各方的意图。斯图亚特的王室的意图当然是最明显的,他们欠了法国很多人情。欠了中华帝国许多钱,就算回到英国复辟日子也一定不好过。所以英国王子需要去找一个强大的靠山。这样一来人情、钱、权利的问题都解决了。”科尔贝尔如实分析道。
“这帮英国骗子!”路易十四气得牙痒痒道:“那中国人呢?约克公爵凭什么来让中国人来相信他,英国人又有什么资格来让中华朝帮助他们?”
“凭中国人对欧洲的野心。”科尔贝尔一语道破道:“虽然地理上的距离让中国人难以对欧洲发起军事上的侵略。但中国人从未放弃过对欧洲经济的侵蚀。对于中华帝国来说,一个分裂的欧洲远比一个统一的欧洲更能让他们为所欲为。这一点恰恰与英国一直奉行的孤立主交不谋而合。所以中国人极有可能会利用英国来制衡欧洲大陆,更准确点来说是法国与哈布斯家庭。”
“法国?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向中华帝国表现过恶意啊。”路易十四惊愕地摇头道。须知在欧洲法国是对中华帝国最为友善的国家。科尔贝尔的话显然让他难以接受。
“陛下,无论我们是否对中华帝国态度友善,都不能改变法国是欧洲大陆强国的事实。正如我们羡慕中华帝国的富庶,却从民底里对那些东方人心存戒备一样。”科尔贝尔说到这里露出了生意人一般的微笑:“国与国之间永远只有利益。”
“陛下不必忧心。中国人的计划看似周密,但他们没考虑到英国与荷兰的关系。这两个国家早晚会为了海上的生意再次大动干戈。而那个时候也就是法国的机会了。”科尔贝尔宽声安慰道:“所以陛下,我们现在应该把注意力从大西洋转到地中海与印度洋上。放弃对英国在欧洲大陆领土的所求,转而专攻英国在北非与地中海的殖民地。反正英王在复辟之后也不会再有实力控制那些地区。”
“可是那些地区多半都与奥斯曼帝国有关联啊。法国若是插手那些地区会不会有麻烦呢?”路易十四皱着眉头问道。
“陛下,正是因为那些地区与奥斯曼的势力接壤,法国才有机会介入。这次印度洋上的战争无论结果如何,英国都会失去海外众多殖民地。而中华帝国也不可能对奥斯曼人造成领土上的威胁。这种时候英国在北非与地中海的殖民地就会陷入权利真空状态。然而无论是奥斯曼人、中国人还是威尼斯人接手这些地区都会使战争升级。因此,惟有由第三方接管这些地区才能稳定整个局势。而法国就是最佳的第三方人选。”科尔贝尔自信地分析道。
“科尔贝尔,你怎么能肯定中国人不会对奥斯曼人的领土造成威胁。要知道中华帝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他们的火枪兵比欧洲各国加起来的还要多。中华女皇完全可以在占据海上优势之后对奥斯曼人发起远征。”路易十四两眼放光地说道。显然,如果他是中华帝国的君主的话就一定会按这个剧本去演出。
然而科尔贝尔却不以为意地说道:“陛下,如果中华帝国真的与奥斯曼帝国大动干戈的话,那便是上帝给欧洲的最大福音。他们打的时间越长,打的程度越激烈,对我们来说就越有利。最好这两个东方强国打得两败俱伤。只可惜以中华女皇的脾气应该不会这么做,因为若她是那种为追求个人武勋的发动远征的君主,就不会去花精力扶植英伦三岛来制衡欧洲大陆了。所以中华女皇很可能在博取印度洋的优势之后,点到为止地将奥斯曼人逼到谈判桌上。”
“那么说来你是认为中国人一定能赢得印度洋之战咯?”路易十四反问道。
“陛下,战争是贸易的另一种形式。只要中华帝国能达成贸易上的目的,那他们就是胜利者。”科尔贝尔回答道:“所以我们得站在胜利者的一边,这样才能谋取最大的利益。”
“你是说向奥斯曼帝国宣战?”路易十四眉毛一挑道。
“陛下,准确地说是向英国判逆宣战。”科尔贝尔富有深意地纠正道:“毕竟我们日后要为欧洲、中华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之间做中间人。”
“这怎么说?”听得有些糊涂的路易十四询问道。
“陛下,奥斯曼帝国不仅在印度洋上与中国人作战,还在欧洲与哈布斯家族对峙。一旦印度洋上的战事吃紧,奥斯曼多半会选择从欧洲撤兵。这样一来在奥斯曼与哈布斯家族之间少不了会有一场谈判。法国作为置身事外者在这个时候充当调解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中间也少不了会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调解费’,再加上英国战败后的赔偿。我的陛下,看来用不了多久宫廷的亏空就能填补上了。”科尔贝尔狡诘地笑道。
“哦,我的科尔贝尔你可真是朕的福星。”路易十四努了努嘴道。
“为陛下您分忧,是臣的本分。”科尔贝尔谦逊地回礼道。
“不管怎样,奥斯曼人这次是有麻烦了,我们一定要借着这次的机会好好将那些个异教徒削弱一番!”路易十四摩拳擦掌地说道。
“陛下,我们不能那么做。相反法国还应该尽量使用外交手腕来使奥斯曼不要遭受太大的损失。”科尔贝尔摇头否定道。
“为什么!”路易十四惊愕地叫嚷道。
“陛下,您认为奥斯曼帝国垮台后谁会成为仅次于中华帝国的势力?”科尔贝尔并不理会国王质疑的目光,而是表情平静地反问道。
“这个嘛,莫卧尔帝国?不,不,不,莫卧尔帝国虽然很大,但他们的军队却装备粗劣,根本不能与欧洲的军队相比。波斯帝国?也不行,波斯的苏丹都是些脑袋进水的白痴,他们除了躺在女人肚皮上消耗生命外什么都不懂。”路易十四想了半天后终于作答道:“是欧洲吧。因为只有欧洲才拥有像中华帝国那样的活力。”
“陛下,您说对了,确实是欧洲。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让奥斯曼帝国垮掉,因为欧洲需要发展的时间,法国需要发展的空间。而这一切都需要奥斯曼帝国来吸引中华帝国的注意力。”科尔贝尔握紧着拳头说道。
命运的抉择 第二部 第三百零六节 奉皇命俄使抵托城 为领土两使起争执
西历1662年(弘武十三年)五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以帮助斯图亚特王室复辟为由正式向英格兰共和国宣战。与此同时在哈布斯家族举办的宴会上,路易十四年轻的账务总监也频频在欧洲各国权贵之间穿梭。正当旧大陆东西两端的人们忙着互相撕杀之时,地处大陆中北部的西伯利亚却是另一番平和的景象。
西伯利亚是一块广袤而又平坦的平原,乌拉尔山脉以南北方向横亘在这些平原上,将旧大陆分割成东西两个世界。然而乌拉尔山脉其实只是一道平均高度仅2000呎、狭长的、久经消蚀的山脉。其逶迤南下到北纬51o处便不再延伸,留下一块伸展到里海的、宽阔平坦的沙漠区为缺口。相比西伯利亚东南面的沙漠以及北冰洋沿岸的冻土,乌拉尔山脉实在算不上什么天险之地。相反这里却是东西方冒险家的聚会之所。
六月的乌拉尔山脉气候宜人,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紫罗兰、雏菊、勿忘草、黄水仙以及蓝花将森林草原装点得分外妖娆。掐指算来,米哈伊乐从上次撤离托木斯克到现在重返故地已经相隔快两年了。这山还是这山,这水还是这水,但这城却让他有点认不出来了。放眼望去,托木斯克城的那片草地上曾经星罗棋布的军营已然变成了车水马龙的集市。各式各样的毡房、帐篷下摆着各式各样的货品,从乌拉尔山的貂皮到鄂毕河的鲜鱼,从帕米尔山区的羊皮到克孜勒库姆沙漠的毛毯,从欧洲的挂钟到中国的茶叶。鞑靼人、哥萨克、俄国人、中国人甚至还有南方沙漠深处的阿拉伯人,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打着手势操着南腔北调讨价还价。原本城包稀稀拉拉的耕地而今被犁得整整齐齐,一架水车将鄂毕河的河水引入田地滋润着每一寸土壤。
“上校,真没想到这样一个边陲不城竟然也能如此繁荣。如果就这样白送给那些黄皮肤的东方人,真是让人惋惜啊。”马背上身为沙俄使臣的波托斯基侯爵一边张望着一片热闹的托木斯克,一边酸溜溜地说道。
面对波托斯基侯爵的赞叹,统治托木斯克多年的米哈伊尔多少有点尴尬。需知就连他本人一开始也没能把当初那座寒酸肮脏的城寨同眼前这座繁荣的城市联系起来。这一刻米哈伊尔除了惊愕之外,也忍不住在心中怀疑中国人是否有什么点石成金的魔法,可以一夜之间变出让人眼花缭乱的财富来。不过想归想,米哈伊尔还是大言不惭地在侯爵面前给自己贴金道:“侯爵大人,如果不是我们之前赶走了附近凶残的布里亚特人,并开发出了托木斯克,中国人也不可能拥有这样一座繁华的城市。”
为了不让陪同的鞑靼军官听到自己所说的内容,米哈伊尔与波托斯基侯爵之间的对话用的是俄语。却不卢纵马随后的多尔博早就学会了俄国话。这两个罗刹鬼的话当然是一字不落地都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一丝冷笑从多尔博的脸上一闪而过,心想这些个罗刹鬼只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当初中华军刚接手托木斯克时,这里简直就像个猪圈一般,若非夏将军与袁将军这些年的努力经营,托木斯克哪儿会有而今的繁华。不过不屑归不屑,多博尔却并不打算去戳穿对方。相反多尔博更愿意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模样,以便好好听听这两个罗刹鬼还会说些什么。然而让他失望的是,米哈伊乐与波托斯基侯爵之后再也没有对中华朝统治下的托木斯克发表任何评论。一干人等就这样各怀心事地进入了托木斯克城。
相比城外鱼龙混杂的市场,托木斯克城内却是颇为整洁。中华军在占领托木斯克之后便根据中国城市的格局对其进行了一番改造。一进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的官道直通督军府衙门,而身为当地最高统帅的夏完淳与袁世泽则以一身戎装与苏赫巴鲁等蒙古王公候在了那里。在衙门口接待沙俄使节是夏完淳等人反复思量最后的决定,这一来是为了表现出这一次是沙俄使节前来拜见中华上朝;二来则是为了给俄国人面子,以示朝廷的大度。若是换做其他将领可能根本就不会去在意这些。但延长完淳却是科举出身,对于礼的重视自然是普通武官不能比拟的。
不过夏完淳的这些安排却并不能引想沙俄方面的共鸣。俄国人显然并不在乎中国人摆出什么样的仪式迎接他们,也理解不了中华礼仪的精妙意义。事实上俄国人更关心的是谈判官员的身份,即贵族头衔。而这也恰恰正是东西方文化的一大有趣差别。据说鸦片战争时期,慈僖为了表示诚意,派了自家的奴才去同英国人谈判,因为满清贵族一向认为奴才是最靠得住的人。然而英国人却视这为奇耻大辱,因为在欧洲人看来官员对官员,贵族对贵族,你派奴才来就是把他们也当奴才。
因此当波托斯基侯爵从米哈伊尔口中得知迎接他们的正是上次将俄军赶出托木斯克的那两个“上校”之后,立刻就高傲地扬起了下巴。却见他对着米哈伊乐耳语了几句后,这位中华军的手下败将便整了整军装,然后手持装有沙皇亲笔信的托盘上前向夏完淳等人大声宣布道:“波托斯基侯爵大人奉俄罗斯公国沙皇之命,特来此同中华帝国特使会晤。”
眼见罗刹人摆开了这种谱,袁世泽朝一旁的翻译官使了个眼色。于是那翻译官立刻以同样的语调向米哈伊尔回复道:“中华帝国西伯利亚军团军团长夏完淳准将、西伯利亚安抚使袁世泽准将,奉中华女皇之命在此恭候沙俄特使大驾。”
“准将?哦,两位升得可真快啊。真是恭喜两位了。”一听眼前的两个年轻人已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将军,米哈伊尔不禁酸溜溜地道贺道。在他看来这两人的升迁至少有他米哈伊尔一半的“功劳”
“上校过奖了。看到您依然深受贵国国主赏识,同样令人欣慰。”夏完淳不动声色地还礼道。其实就在他与袁世泽攻克托木斯克不久,来自南京的圣旨也被送到了他们的手中。对于双双升为准将夏完淳与袁世泽自然是喜形于色。毕竟在与他们同一辈的军官当中惟有他二人无疑是军衔最高的。而在整个中国陆军之中也惟有女皇的心腹战将李虎上将与他俩年纪相当。不过,让夏、袁真正感动的其实是圣旨本身。那些呆在京师的将官们是永远理解不了夏、袁二人拿到圣旨时的感受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一块明黄色的丝绢不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更代表着祖国,代表着家乡。代表着女皇以及中原百姓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就算圣旨上什么都没写,夏、袁二人以及那些远征的中华将士依旧会将其视做无价之宝。
耳听对方是两个准将,波托斯基侯爵脸色立刻就缓和了不少。却见他欣然上前接过米哈伊尔手里的托盘递给对方道:“这是沙皇陛下给中华女皇的亲笔信。请允许我代表沙皇陛下问候女皇,恭祝贵国女皇身体健康。”
“谢谢。在下仅代表女皇陛下感谢贵国国主的好意。这是我朝女皇给贵国国主的书信。”夏完淳说着也将一个明黄色的册子递了过去。这是上一次连同女皇圣旨一并送来的书信。依照女皇在圣旨中指示西伯利亚的军政事务全权交给了夏、袁二人处理。一旦沙俄提出和谈便将此信转变过去并依照事先给予的底线同对方进行谈判。一般情况下中华朝与其他国家的谈判都是由外务部或殖民司来进行的。像这次这样由军队出面谈判还是第一次。因此无论是夏完淳还是袁世泽对于这一次的谈判都显得异常的重视。
却见双方各自交换了君主的国书之后,便在一干人等的簇拥下来到了衙门内的大厅之中。此时偌大个厅堂内被 布置得十分朴素。除了正中央摆了一张长桌外并没有什么额外的装饰。对此波托斯基侯爵倒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务实是这个时代的欧洲职业外交官们共有的品质。在他们看来关键是谈判的内容而非谈判的地点。如果真谋取无可比拟的利益的话,就算让他们身赴食人族的帐篷恐怕他们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不过这一次的谈判却并非像从前那样“有利可图”。波托斯基侯爵十分清楚莫斯科方面已经决定放弃乌拉尔山以南的大片地区。正如夏完淳等人有女皇给予的“底线”一样,波托斯基侯爵也有沙皇嘱咐的“底线”。只不过作为一个资深的外交官来说,他是绝对不会一上来就摊出底牌的。更何况在见识了托木斯克的繁荣之后,这位沙皇的特使也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到口的肥肉。于是在一番礼节性的寒暄之后,波托斯基侯爵立刻便先发制人地向夏完淳等人展开了攻势:“首先,在此本人仅代表沙皇陛下就雅库茨克督军府在中华帝国边境造成的误会与损失向贵国致以最真挚的歉意。”
虽然波托斯基侯爵嘴里说着“真挚的歉意”,脸上的表情也是“真诚”异常,但当翻译官将他的原话一字漏地翻译出来后,夏完淳与袁世汉心里不约而同地都骂了一声“老狐狸”。不过两人并没有就此发作。只见夏完淳依旧保持着笑容不愠不火地回应对方道:“侯爵大人恐怕搞错了几点问题吧。这第一无论是否误会,贵军都参与了准葛尔对我中华帝国的叛乱。第二,其发生的地点也不是在我国的边境,而是在我国的整个西北地区。第三,事实上当贵国将雅库茨克督军府设到我国领土之上时就已经侵犯了我国的主权。”
眼见夏完淳伸出三根手指头列举了自己的“错误”,波托斯基侯爵依旧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似乎是早料到了会有这样的回答,他当即便开口反击道:“将军阁下,雅库茨克督军府所在的勒拿河流域应该是蒙古帝国的领地吧?”
波托斯基侯爵在这个时候抛出“蒙古帝国”多少有点耍无赖的味道。谁都知道所谓的蒙古帝国早在百年之前就已经四分五裂得不成形了。但夏完淳却不能当场把这个事实说出来。须知现场除了中、俄两国使节之外还有苏赫巴鲁等蒙古王公在场。虽然而今蒙古人早已没了当年之势,但在苏赫巴鲁等人的心目当中那段历史依旧是他们这民族最大的骄傲。如果夏完淳此刻出言反驳蒙古帝国的存在很可能会引起在场蒙古人的不满。
想到这一层关系后,夏完淳露出了一个满不在乎的笑容道:“不错,勒拿河流域确实是蒙古各部的世居之地。不过在一百多年前那里的蒙古诸侯就已经效忠中原的皇帝了。成吉思汗的传国玉玺至今还摆放在中华帝国的皇宫之中”
给夏完淳这么一说不仅是波托斯基侯爵碰了一鼻子灰,就连在场的蒙古王公头人也露出了一丝异样的神色。谁都知道这一枚小小的玉玺在蒙古人之中意味着什么。而此刻站在夏完淳身后的多尔博心头却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般。说起来中原朝廷得到那块玉玺还是他们满人的功劳呢。
不过不管中华朝是如何得到那枚玉玺的,至少眼前的主动权是转到了夏完淳等人的手中。却听一旁袁世泽又跟着帮腔道:“若说起蒙古帝国的势力,在下没有记错的话,沙俄也曾经被蒙古人统治过。若是依照阁下的推论,那贵国岂不是举国都在蒙古帝国的领地之中了”
被袁世泽这么一抢白,波托斯基侯爵的脸上立刻就红一阵白一阵的。虽然他很想站起来大声说俄国早已将蒙古鞑靼赶了出去,现在那些个野蛮人再也不能威胁文明世界的了。但正如夏完淳先前所顾及的那样,波托斯基侯爵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将这些“土著”拉到自己这一边来。于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他连忙压住了心头的冲动,随即微笑道:“这将军说笑了。俄国虽然也曾被蒙古人统治过,但正如贵国一样,我们也已经同周边的蒙古人融合在了一起。所以说若是我们的雅库茨克督军府侵犯了贵国的领土,那贵军此刻坐在托木斯克又何尝不是侵占了俄国的领土!”
《命运的抉择》第二部 第三百零七节 定协约华俄定疆域 复皇命世泽劝好友
波托斯基侯爵的质问铿锵有力。虽然莫斯科已经决定做出撤退,但在外交上他还是竭力想争取道义上的“正义”。不过夏完淳却一点都不吃阿国人的这套,只见他不动声色地回复道:“侯爵阁下,说起来你我都是后来者。蒙古诸部才是这里真正地主人。因此这片土地的归属还是应该问在场的各位首领才对。”
夏完淳这话一出,立即就得到了在场蒙古王公头人们的一致附和。已然被众人推选为盟主地苏赫巴鲁更是忙不迭地接口道:“我们蒙古人世代逐水而居自由自在惯了。如果让我们自己做选择的话,我们情愿自己统治自己。”
“盟主说得对,蒙古人的事蒙古人自己解决。我们要朋友,不要主子。”一个身材魁梧的虬髯大汉扯着嗓子说道。
面对蒙古人的突然表白波托斯基侯爵与米哈伊尔显得多少有些惊讶。在他们的设想中中华帝国既然那么强大就应该会直接占领乌拉尔山南部地区。可就眼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似乎想当地的蒙古人自治。正当二人疑惑之际,对面的夏完淳开口证实了他们的想法。却见他欣然颔首宣布道:“中华朝完全尊重各位首领的这项决定,也十分乐意帮助这里的百姓改善生活。”
既然中国人并不打算吞并这片地区,而是意图扶植蒙古人,那先前的计划自然是不能在用了。想到这里波托斯基侯爵一边把腹稿又重新整理了一边,一边不禁开始在心里埋怨起西伯利亚衙门方面的无能来。若是他早知道中国人在乌拉尔山地区的意图,甚至是一点点小小的暗示,他都不至于会象现在这般落入下风。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