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命运的抉择 作者:黑色柳丁-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约克公爵对于南京地公共设施系统还是大加赞赏的。出于农业上对粪便地需求,城里很容易就能找到与人方便的公厕。此外城中还才拥有一套十分完整的上下水系统。约克公爵原本以为这是中国人向欧洲人学来的。因为在他的印象中东方国家的城市是从来不造上下水系统的。不过陪同的中国官员却十分自豪的告诉他,早在战国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用陶制水管铺设上下水系统了。约克公爵虽然对战国时代没什么概念,但一听说至少比古罗马来得早,也就不再对帝国地上下水系统发表什么高论了。更何况一干人等的汪意力早被周围繁华一场的街市给吸引了去。

  新年本就是一年之中的消费旺季。帝都南京城这些日子更是一片喜气洋洋的忙碌景象。相比帝国幅员辽阔的疆域。这些近在眼前人头窜动的街市更能给人以震撼人心的感觉。身处其中的约克公爵等人觉得自己渺小得就像是淹没入黄色海洋的几滴水珠。当他们得知南京的人口已经接近两百万,惊愕与敬畏立刻就写在了这些英国人的脸上。须知这个时代的英国人口也不过500万而已。如果说数字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那眼前的这种切身经历就像是块烙铁一样将这片黄色的海洋永久地烙在了约克公爵等人的心头。虽然约克公爵本就不怀疑中华帝国会取得印度洋上的胜利。但此刻的他却有点同情那些个挑战中华朝的“叛逆”了。

  当然这样的“怜悯”只是在约克公爵心头一闪而过。庆幸自己选对了靠山的他很快就将注意力转到了两边异国情调浓郁的商铺上了。他发现这里几乎每一家店铺内都供奉有财富之神的神龛,没有一艘船不在舱内摆设财神神像和祭坛。面对这样的情景又有谁会去怀疑中国人对财富的忠诚呢。在这里你能买到世界各地物产。从美洲的烟草,可可到非洲的咖啡,香料,从法国的香水到瑞士的钟表。总之只要是你能想得到的,在南京的街市上就一定能找到相应的踪影。

  这群英国“游客”甚至还在一处门面颇大的礼品店里看见了一只来自英国的八音盒。当约克公爵得知那只演奏着伦敦街头低俗小调的八音盒开价不菲后。除了惊讶之外,亦从心底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毕竟看见自己国家生产的产品能在世界最大的城市高价被兜售,任谁都会忍不住觉得骄傲起来。不过这种骄傲却没能持续多久。约克公爵很抉就发现中国人其实也能制造八音盒,而且做工更精美,用料也更讲究。那只英国产的八音盒之所以能卖那么高的价钱不过是中国人出于对泊来品的一种好奇罢了。这多少让英国人又些沮丧。因为他们这一路转下来发现自己几乎没什么东西可以卖给中国人。而中国却拥有着太多太多欧洲人想要的东西。这种一边倒的贸易似乎根本没有回转的余地。唯一能引起中国人注意的也只是一些工艺品和奢侈品罢了。

  人类在对异国情调的追棒上,还真是有共同语言呢。约克公爵在心中如此评点道。但他也十分清楚在这一点上英国商品是处于劣势的。法国人有极具特色的香水、白兰地、珐琅制品。可以供中国人追棒。而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布匹在这里却一文不值。虽然还没有掌握英国的实权,可约克公爵却已经开始为自己国家暗淡的出口前景忧心了。与此同时从他身旁走过地人流越进来越密集起来。发现这一点的约克不禁好奇地向一旁陪同的官员打听道:“李。这里的人怎么越来越多了呢?”

  “先生前面就是中华门。那里是京师的交易街。中华交易所以及季江银行、扬子银行、汾水银行的京号都在中华门。”陪同地官员自豪地介绍道。

  在这个殖民司官员看来自己陪同的这几个洋人不过是些刚刚进城看哪儿哪儿新鲜的乡巴佬而已。却不曾想英国虽然没有像荷兰与中国这样建立专门地证券交易所。但英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却丝毫不逊色于邻居荷兰。当然长年流亡在外的约克公爵同样也想象不到在新增殖民地与海上贸易的刺激下伦敦的露天交易街己经火暴到了何种程度。他只知道自已经来到了中华帝国的金融中心,同时这里也是整个世界地金融枢纽。

  中华交易所在初建之时就巳经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交易所了。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交易所的面积更是扩充了两倍有余,然而就算是如此中华交易所在人们地印象当中还是“拥挤”,“狭小”的代名词。现在交易所地内外几乎天天都盘踞着数千名投资者。他们或是亲自上阵在纸片横飞的交易所大厅内扯着嗓子收进抛出。或是坐在交易所外的茶馆里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代理人从市场里带出重要的消息。上亿的交易额让整条金融街像一台永不停歇的马达一样带动着整个帝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运转。

  看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在这里为了那些不断变动着的数宇眼红,亢奋,沮丧。原本只是顺便路过地约克公爵也被金融街上的特珠气氛所感染了。却听他跃跃欲试地向一旁的中园官员感叹道:“哦,我的上帝啊。有人挖到金矿了吗?我看这里怎么每一个人眼睛的里都闪着金子的光芒。”

  “金矿?”望着身边一脸贪婪的英国人。陪同的中国官员扑哧一笑,自傲地说道:“那可是比金子更为硬通的中华国债。不过你们洋人是得购买持有的。”

  “原来是买卖国债啊。”约克公爵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同样的事在欧洲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当年荷兰战胜西班牙独立之后,其公共债券也曾风靡欧洲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强手货。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越强,她的国债也就越值钱。从眼下人们争相购买中华国债的情景就可看出中华帝国在世人心目中有着何等不可撼动的地位。不过中国人禁止外国人购买国债的举措还是让约克公爵觉得有点纳闷。放债不就是为了集资吗。难道中国人的国债还有不同于欧洲的地方?

  就在约克公爵低头思考时,一个随从在他的耳边小声嘟囔了一句:“那不是法国公使吗?”约克听罢一抬头果然看见了法国公使卡布瑞。却见他正在对面的一桩高档茶楼同几个衣着华丽的中国商人聊着天。见此情景一股妒意不禁从英国人的心里油然而升。不可否认,相比法园人英国方面同中华帝国的接触实在是太少了。在整个南京约克等人唯一熟悉的或许就只有殖民司的龚紫轩大人。不过约克公爵很快又释然了。在他看来龚紫轩是女皇的宠臣,自己目前只要搭上这位宠臣就足够了。至于其他人嘛。来日方长以后可以慢摸接触。想到这里约克公爵立刻向随从使了个眼色,示意众人悄悄离开不要引起法国人的注意。虽说现在的约克公爵并不介意让法国人知道自已在南京,但在下意识中他还是对这个英国人的老对手心存着忌惮。

  离开了金融街之后。约克公爵又陆续逛了一下码头和船坞。直到天色微暗才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一路上回味着这一日的游览,约克觉得自己的收获还真是不小。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从市场、交易所、码头等设施上却能看出一国的风貌。至此约克可以绝对肯定中华帝国并非欧洲人印象中的东方国家。其风俗固然与欧洲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在商业上却同欧洲特别是英国人有着相似的观点。不过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约克还需要更深一步地了解这个国家了解这群奇特的东方人。想到这里他抬起了头向着坐在马车对面的中国官员问道:“李,请问京城里有天主教堂吗?”

  “有啊。城西的天主教堂是江南最大的一座教堂。当年建成时连女皇陛下旨道贺呢。怎么先生要去找汤若望神甫吗?”殖民司的官员客气的回答道。心里却在那里直犯嘀咕,这些个洋人怎么这么喜欢到处乱跑。

  “汤若望神甫?啊,是不是那个为北方鞑靼人同中华谈判的神甫?”约克公爵立刻追问道。由于耶稣会士情别爱炫耀,因此汤若望当年效忠满情的事早在欧洲被编成传奇故事。因此对于这一位经历奇特的神甫约克公爵还是早有耳闻的。

  “是啊。就是他。”那官员没好气地白了白眼。只要一提到当初西洋人为满清为虎作伥,不少汉人气就不打一处来。于是他紧接着又努了努嘴道:“不过先生见他干什么。他又不是英国人。先生要是想见同胞可以去科学院嘛。那里可是有不少英国人的。”

  “什么?京师有许多英国人吗?”约克公爵惊讶地追问道。

  “是啊。这些英国人在帝国的名气还很大呢。像玻意尔大学士啊。胡克学士啊……”那官员如数家珍地扳着手指头点道。

  “玻意尔!你是说牛津的玻意尔在中园!?”约克公爵瞪大着眼睛打断道。他原本以为出于印度洋的紧张局势,在中国的英园人应该不多。至少从他这一路上观察下来也确实没怎么见过英国商人的身影。因此约克公爵一开始是打算通过在华传教的耶稣会士来了解中国学术界的情况。因为不少同中国人打过交道的欧洲贵族都说在中国学者对政治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然而他是打破了头也不曾想到在中国竞然还有这样一杜英国科学家存在。而更让他惊愕的是这其中还有大名鼎鼎的玻意尔。

  其实这也怪不着约克。他虽是个贵族却常年待在军队以客军的身份征战四方,对于欧洲科学界的情况并不怎么了解。而玻意尔又是共和派学者,与其书信交流的朋友大多对斯图特情王朝没什么好感。不过此刻的约克公爵可管不了那么多政治上的分歧了,却见他兴奋地一拍掌决定道:“好!我们明天就去拜访玻意尔博士去!”




《命运的抉择》第二部 第二百九十七节 欲效华博士进直言 析战局王室图双赢


  玻意尔的官邸坐落于京师郊外的狮子山下。在一片稻田的包围之中一座英伦风格的庄园总是显得乍眼异常。不过这些年周遭的老百姓早已习惯了庄子里的那个蓝眼睛员外。知道他是京城里受女皇赏识的大官。再加上玻意尔禀承了其在英国绅士阶层关心公益的习惯,平日里为周围乡里做了不少善事。所以其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倒是一直不错。当然玻意尔住到郊外可不是为了向中华百姓做感情投资的。这一来是因为他本人喜好清净以及自然的气息.二来则是郊外宽阔的空间能让他安心做实验而不会影响到周围的邻居。加之玻意尔在中华科学界及欧洲科学界都享有威名。从科学院的同僚到各地慕名迩来的学者经常会在此聚会交流学术。因此几年下来狮子山下的这坐庄园严然有了当年牛津圈的味道。

  当约克公爵等人来到狮子山时.玻意尔刚刚送走几个江南学者。双方就数学、物理、天文上的问题探讨了一个上午。其间他还向访客现场演示了一个物理小实验。直看得对方咋咋称奇。在玻意尔看来中华的学者十分擅长理论研究。其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惊人的记忆力都是欧洲学者叹为观止。但在实验操作方面中华科学家却远比欧洲科学家要差得多。这倒并不是说中国科学家的动手能力差。玻意尔发现多数的中华学者都醉心于书本理论的研究.在认识上却十分轻视实验操作。这一点在中国的民间学者身上由为明显。至于像杨亲王那样精通理论又重视试验的中华学者更是少之又少。好在帝国科学院对这种情况一直都十分重视,这几年院里也培养了不少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年轻科学家。玻意尔相信随着新的一辈成长起来,这种认识上的偏见总有一天会得到纠正。

  想到这里玻意尔随手从书架上抽了一本实验笔记坐在了自己心爱的摇椅上仔细翻阅起来。这是他一个月来所做地几个实验记录。虽然具体的数据还有待做进一步的实验,但就目前的进展状况来说还是让他十分满意的。多亏了有那两个年轻人帮忙啊。玻意尔合上笔记脑中立刻显现出了胡克与梅鼎丈的身影。对这两个颇具潜力地助手玻意尔这些年可没少下站夫。作为一个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之余培养接班人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毕竟探索科学的海洋并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地。这需要不断地有新鲜血液加入才行啊。

  “先生,外面有两个英国人想见您。”管家恭敬的通报声打断了玻意尔的思绪。却见他起身将笔记放会了书架,然后回头向管家问道:“威尔逊,你说他们是英国人?”

  “是的。先生。为首的那位先生一眼望去就是一个举止优雅的贵族。他现在正在大厅里等您。。”头发花白地威尔逊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道。眼前的这位管家乃是一个英国人,早年曾在一个西班牙贵族手里管家。精通欧洲与中华上流社会的各种礼节。

  “英国贵族?我去看看。”玻意尔毫不怀疑自己管家地眼光。要知道威尔逊可是出入欧洲上流社会十几年的老管家了,看人地眼光向来毒得很。曾轻有一个荷兰的贵族拜访过自己,结果威尔逊一眼就看出对方是个半路出家货。后来从朋友的口中玻意尔很快就证实了自己管家的眼光。因此此刻的玻意尔十分好奇来访者的身份。要知道这两年因为中华帝国与英国在印度洋交恶的关系,来中国的英国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而能被威尔逊视为贵族的人。应该不会是英国乡村里剪羊毛的“新贵族”。那对方究竟会是什么人呢?

  越想越觉得好奇地玻意尔随着管家来到了客厅厅。只见铺着羊毛毯子的厅堂之中两个英国人正站在壁炉旁打量着四周的布置。其中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恰巧背对着玻意尔。待听到管家说:“两位先生,我们老爷到了”之后,那个男子立即就回过了头风度翩翩地行礼道:“很高兴见到您。玻意尔先生。”

  此人这一回头可把门口的玻意尔吓了一跳。却见他当场一怔.随即才瞪大着眼睛惊呼道:“殿…殿下。”

  眼见玻意尔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约克多少也有些惊讶。毕竟从他逃出英国流亡至个已经过去十年了。十年来他早巳从当初的懵懂少年变成了一个职掌千军的统帅。虽然十多年前他也曾经与玻意尔有过几面之缘。但从未想到过对方还能认出自己。于是他当下也不再隐瞒自己的身份。而是十分坦然的笑道:“没想到博士还能记得在下。不过在下现在已经被陛下册封为约克公爵了。”

  虽说玻意尔对斯图亚特王朝并没者什么好感,但他也并不是完全的共和主义者。因此他当即便恭敬地向对方行了个礼。见此情形约克公爵满意地示意自己的侍从离开.而玻意尔的管家也早巳在同主人一起行完礼后识相地离开了。一时间客厅里就只剩下了约克公爵与玻意尔两人。正当玻意尔还在纳闷流亡中的约克公爵为什么会突然跑到中园来之时。对方倒是率先开口招呼道:“博士不必拘谨。这里是您的府邸。而我只是一个不请自到的客人罢了。”

  此时的玻意尔已然恢复了常态。而他隐约已经猜测到了约克公爵来东方可能是为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却见他不卑不亢的回礼道:“公爵请坐。不知大人这次来找在下所为何事?”

  对于玻意尔直白的捉问.约克公爵显得并不在意。相反他毫不忌讳地就说出了自己来中国的目的道:“博士您应该也听说了逆首克伦威尔已经病逝。英国国内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陛下希望能尽快回国稳定局势。所以便派我来同中华朝方面进行磋商,以便得到中华方面的帮助。只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在中园的首都竞然还生话着像博士这样博学的英国科学家。”

  “当初中华的杨亲王来到英国讲学时向我们展示了一片今人着迷地崭新世界。所以我们便随着亲王殿下来到了中国探询更为高深的学问。当然那个时候英国的环境也不适合做学术研究。”玻意尔同样不避讳自己来中国的理由。

  这个时代的欧洲还没有经历启蒙运动。欧洲人对于国家认同也远没有同一时期的中国人来得那么强烈。因此约克公爵不会介意玻意尔为中华女皇效劳,玻意尔也不会在乎约克公爵为复辟王朝向中国人献上多少好处。此刻地约克公爵更多的是想通过同胞的身份拉近与玻意尔地关系。好让这位深受女皇赏识的教授帮助自己向中华朝的上层施加影响。想到这里约克公爵立即摆出一副深有同感的表情说道:“这十年来叛军的独裁让英国上下陷入了一片混乱。尽快结束这样的境况是每一个正直地英国人的期持。”

  面对约克公爵痛心疾首的话语。玻意尔显得十分平静。却听他淡然地回答道:“公爵。恕我直言。我虽不认同克伦威尔的做法。但我同样不认为共和政府地倒台就能让英国迎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看来博士对于王朝还是存有偏见啊。”约克公爵欣然叹息道。

  “公爵,我并不是敌视君主制。就像中华帝国这样地君主制国家同样存在着民主。而英国的共和政府这十年来的所作所为也很难称得上是民主。在我看来采用何种制度对于现在的英国来说并不重要。一部兼硕各方利益的宪法。比一个君王或是一个执政更能给英国以和平与稳定。”玻意尔感触颇深地说道。在中华朝生话了七八年的他而今已是一个铁杆的立宪派。因此他既不会感激涕淋于王恩浩荡,亦不会为自由民主忍受共和政府的独裁。

  “立宪?”约克公爵脑中狠快就闪出了前些日子与中华女皇会面时的情景。那时对方也曾提到过立宪。想到这里他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道:“博士.您是英国人,应该知道在英国立宪有多么困难。就算是克伦威尔到死也不是没有颁布出一部成文的宪法。”

  “公爵,正如您所言。英国没有成文地宪法,但我们有宪法的传统。虽然不成文但却己经沿用了数个世纪。现在立宪的瓶颈在于宗教与王权。英格兰的人民信奉新教。可王室却是忠诚的天主教徒。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不可逾越的问题。中华的女皇是无神论者。但她的臣民不仅有道教徒、佛教徒,还有穆斯林、基督徒。伊丽莎白女王在世时英国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也能和平共处。君王尊重传统。尊重信仰,尊重人民的意愿,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玻意尔语重心长地说道。他已经能猜到英国的共和政府时日无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在望。虽然没有回去的打算,但玻意尔还是希望英王能向中华帝国看齐在立宪的基础上实行开明专制。

  玻意尔的这番话也确实让约克公爵感触颇深。但他却并不能在此作下什么保证。因为他的哥哥查理一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要其在宗教上像伊丽莎白女王那样开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他当下就把话题一转道:“能建立想中华帝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是每一个君王的梦想。但老实说我们对这个东方强国了解的并不多。昨天我在殖民司官员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人的都城。看样子中国的商人拥有很高的地位。香江商会的势力在中国的影响力更是远甚于东印度公司对英国的影响。”

  眼见约克公爵把话题转到了中国身上,玻意尔也不再对英国的情况再多加点评。而是满怀善意地提醒道:“公爵。您的观察确实透彻。不过您要是认为中华帝国同英国一样是由商业寡头们把持的括,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中华帝国与欧洲大陆的那些个王朝一样存在两股左右政局的势力。其一就是像香江商会这样的商业寡头势力.其二则是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也就是文官集团。这些士大夫是中国的。不同的是他们的权利不是出自他们的血统,而是来自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这些士大夫控制这片土地已经长达干年了。可以说比欧洲任何一个贵族的家谱都要长久。”

  “那女皇倾向于哪儿一边呢?”听完解释的约克公爵单刀直入地追问道。

  “就目前来看女皇扶持商人。但同时也尊重士大夫阶层。双方现在达成了一种极其微妙的平衡。商业寡头影响着帝国的国会。士大夫阶层把持着帝国的内阁。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中华朝的商业寡头与士大夫阶层本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双方在政治上还演化出了复兴党和东林党两大政党。不过至今为止复兴党一直占据着执政党的位置,而东林党则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所以英国如果只是单纯想同中华帝国进行商业上的往来。那像荷兰人那样同香江商会之类的商业寡头保持密切关系就足够了。但如果英国想要在政治或军事上与中华帝国有进一步的合作,那就绝对不能忽视帝国的士大夫阶层。”玻意尔表情肃然地提醒道。虽然身处科学院,但这些年来玻意尔也没少研究中华帝国的政治。事实上在欧洲学者的眼中中华帝国本身就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值得研究的范本。

  “哦,两大政党。是中国的托利和辉格吗?”约克公爵听罢打趣地问道。

  “这世上又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坛是铁板一块的呢?”玻意尔相视一笑道:“只不过中华帝国相比欧洲的国家更能处理好内部的分歧罢了。我们正在遭遇一个传统、宗教、权利都遭受颠覆的时代。谁能在暴风雨中坚持下来,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听到这里约克公爵低头思略了半晌之后,突然抬起头问道:“那博士认为中华帝国的舰队与英园舰队作战会有怎样的结果?”

  没想到对方会突然问自己这个问题的玻意尔先是楞了一下,随即苦笑了一下说道:“公爵,打仗我是一个外行。所以战争究竞会进行到什么程度我也无法进行预测。但我知道无论战局如何发展,最终的赢家都会是中华帝国。”

  约克公爵当然明白玻意尔所说的赢家并不是指军事上的赢家。而同时约克公爵亦希望英国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赢家。只不过这里的英国不是英格兰共和国而是斯图亚特王朝。





《命运的抉择》第二部 第二百九十八节 驾龙舰施琅抵安曼 勤胡王华侨受封赏


  约克公爵心里抱着什么样的打算.中英两国在印度洋上的战争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巳成满弓之势不得不发了。弘武十二年(西历1661年)三月.刚刚升任帝国海军上将的施琅率领着由33艘战列舰、20艘巡航舰、15艘护卫舰队,以及运输船和勤务舰共200余艘船只组成的印度洋舰队浩浩荡荡地一路南下印度洋。其中施琅本人指挥包括有17艘战列舰、11艘巡航舰及8艘护航舰组成的第一舰队。另由海军少将项鹰指挥由剩余战舰组成的第二分舰队。 

  成腥的海风把白色的风帆吹得鼓鼓的.碧空之下施琅的旗舰“敖顺”号就像一柄锋利的剑在蓝宝石一般的印度洋上留下了一道雪白的划痕。平倭国、征朝鲜,去年一年的战绩让施琅离元帅的宝座仅剩下了一步之遥。不过他本人对在太平洋上的那几场胜利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在这位帝国上将看来真正能体现一个海军将领武勋的地方是印度洋。惟有同英国海军这样的劲敌交锋过才不负于堂堂帝国上将的头衔。想到这里施琅的心中不由地燃起了熊熊的斗志。这样感觉让他一下子仿佛又年轻了十岁。 

  是的,相比“年轻”的帝国海军,施琅也算得上是一员老将了。作为战绩仅次于现任海军元帅李海的海军二号人物,施琅隐约觉得自己呆在海上的日乎不会太长了。甚至这一次的印度洋之战极可能是他的收关之战。因此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施琅都十分重视与英奥联军的这次交锋。当然他本人亦对自己的舰队充满了信心。这次他总共从本土带来了68艘战舰,再加上郑森的舰队的8艘战舰。中华军这次在印度洋的战舰总数达到了76艘.火跑共计4600余门。这不仅创下了中华朝地历史之最。更是与对手英奥联军不分伯仲。因为英国舰队虽装备大量火炮但其本身的数量却并不多.仅为17艘战列舰、8艘巡航、12艘护航舰,并分为两支舰队。而奥斯曼的舰队数量虽多,但每艘战舰所配置的火炮却并不多。平均下每艘战舰仅20…30门炮。而其主力战舰也不过40…50门火炮的规格。这与中、英两国动辄七、八十,甚至一百多门火炮的主力战舰可谓是天壤之别。 

  当然英奥联军还有两支生力军还是不容忽视地。那就是英国的私掠舰队与阿拉伯的海盗。这些人虽然只是些乌合之众但其单兵作战能力却丝毫不亚于正规海军。甚至有些还远甚于海军战舰。不过中华军这方面也并非是孤军作战。除了南洋及印度洋地武装民船外,中华帝国还有两个欧洲藩属国舰队的加盟,那就是荷兰舰队与威尼斯舰队。虽说威尼斯舰队实力不及英荷两国舰队,但其在地中海有效地牵制住了奥斯曼的一部分兵力。此外埃及方面之所以能坚持至今,威尼斯舰队可以说是功不可末。至于荷兰舰队更是同英国舰队的夙敌。不用任何挑拨尼德兰的提督都打心底里希望将那些个英国海盗拿去喂鱼。 

  剩下来的就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及瑞典等“中立”国家了。于这些欧洲国家地脾性施琅十分清楚。这些人都是有奶就是娘的主。实力是唯一决定他们敌友关系的准绳。当然中华朝现在拥有者欧洲人急需的香料、茶叶和丝绸。光是为了这些稀有的商品。欧洲诸国也不会轻易地违反他们的“中立”立场。更何况英国地《航海条例》早就就把从北海到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得罪了个遍了。不过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施琅对这些“中立”国家还是颇为谨慎的。 

  就在施琅低头思考着印度洋的局势之时,副官尚贞走进了船长室报告道:“将军。我们到安曼了。” 

  “知道了。来人更衣。”回过神来的施琅把笔一搁果断地吩咐道。随着施琅的一声令下尚贞立刻就为其取来了正式的套装与御赐的配剑。 

  与此同时安曼的码头上却是另一番热闹地场景。早就得知天朝大军将要驾临的安曼华侨半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为今日的接风做准备了。却见若大个安曼港到处张灯结彩,原本拥挤在港湾内的渔船舢板也被一并清空用以恭候天朝巨舰的莅临。而在码头上孟加拉湾附近的华商名流更是齐聚一堂。南狮北狮整装待命只等舰队抵达便恭迎龙王。 

  “来了!来了!天朝的大军来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码头上的人们立即就像是被人拿了脖子的鹅一样一个个探着脑袋向着远方的水天一色处张望起来。果不其然.只见海平面上出现了零星的几个黑点。紧接着那些个黑点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密集。不一会儿一马当先的北海龙王“敖顺”号乘风破浪着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艳阳下它那漆黑的船身闪闪发亮,船首那条雕刻精美的龙王像在浪花的映衬下仿佛真如蛟龙出海一般捍人心魄。 

  面对如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