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命运的抉择 作者:黑色柳丁-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破坏的旋风急速掠过一般,惨叫声此起彼伏。他那原本镶有红边的白色战甲此刻更是被飞溅的血花染得斑斑驳驳。然而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阻止从四面八方袭来的明军。毫无疑问阿济格引以为傲的镶白旗已经被击溃了。曾经在山西不可一世的“辫子军”正朝着死亡与毁灭的方向跌落。
  对于今日的失败阿济格有着太多的愤慨与不甘。这些躲躲藏藏的南蛮子从来不肯堂堂正正的同自己交手。以往那些懦弱的汉人只要一听到清兵的马蹄声,就会立刻望风而逃。这次当然也不例外。一路越追越兴起的阿济格绝没想到在这山谷之中还另外埋伏有数千人马。突然出现的伏兵就象一把战斧般从清军侧右方横扫而至。活生生的就将清军的战队一斩为二。惊恐的汉军再一次成为了清军的“毒疮”。他们的溃逃最终导致了全军的崩溃。
  兵败如山倒,山倒了凭一人之力又如何能挽回。就算阿济格再怎么英勇善战,战局在清军钻入口袋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注定了。汗水与血水已经濡湿了阿济格的背部。此时的他只觉得自己的眼眶中渗出了水份。阿济格不知道那是汗水还是泪水。但他知道他是阿济格,是堂堂大清国的王爷。他的名字曾被列入太祖的遗诏里。他的镶白旗大军更是战功赫赫。无论是文治武功阿济格都自认不输于多尔衮。更远远超出了其他王亲贝勒。可现在的他却象条死狗一般在狭小的山谷中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难道自己要就此完结在这太行山上了吗?而在京城的那些无能而懦弱的家伙却能继续活下去?这一刻阿济格觉得自己所受的屈辱达到了顶点。不甘而又绝望的他发出了一声犹如狼号般的斯吼,挥刀再次杀入了敌阵。
  然而这一次阿济格再不能所向披靡了。一个身着皮甲的年轻将领横刀挡在了他的面前。不用任何话语,只需靠一个眼神,双方就能心领神会地证实对方的身份。虽然两人素未谋面,但他们之间在太行山上的较量却不止一朝一夕了。“李虎”一个让阿济格做梦都觉得头痛的名字。“阿济格”一个让李虎咬牙切齿的名字。
  “是该有个了解了!”同样的念头在两个统帅的脑中一闪而过。只见阿济格踢了踢马腹,朝李虎突进而来。李虎亦纵马迎了上去。迎着对方突进的速度,阿济格微微地改变了马头的角度,像风一般奔过敌人的身旁。借着擦身而过的时机,他把刀由左下方往右上方一扬,发动了凌厉的一击。
  两刀激撞,顿时迸出了蓝色的火花。厚重的刀身加上马儿急速的冲击力几乎将李虎手中的长刃振飞脱手。可就在那一刹那,李虎的一只脚从马蹬上松开,往阿济格的坐骑侧腹猛力一踢。马儿就此一跳,阿济格的第二击遂即落了个空。
  擦身而过的双方都重整了自己的态势,相互睨视着。一阵粗重的喘息过后,阿济格再度袭杀过来。李虎亦回砍了过去。尖锐的金属声音不断地响起,借着阿济格掉转马头的时机,李虎终于挥出了决定性的一击。刀尖恰巧掠过阿济格的颈子,在半空中划过,发出犹如风鸣般的声音,拉出了一条赤红的血线。
  击毙强敌之后的李虎趴在马上重重地喘了一口气。大清国英亲王的尸体此刻就躺在他的脚下。瞪大着双眼的脑袋似乎仍然不肯相信自己的结局。李虎也有些不相信眼前的情景。难道就这么结束了吗。斗智斗勇了这么多年,最后他与阿济格还是在战场以这样的方式做了了解。远处的阿济格的几个侍从见英亲王被斩于马下立刻狂吼着朝李虎冲杀迩来。然而,来还未等他们接近李虎。其中的两人便在他眼前喷出血烟倒了下来。紧接着又是数声惨叫,纵马冲来的骑士又有两个滚倒在地。此时就连李虎也不禁抬头想瞧个究竟。只见一个年轻的满清骑兵正咆哮着杀向另一个身披银色战甲的虬髯大汉。那大汉却丝毫不以为意,怪叫了声后,手中的长刀一扫便斩落了那骑兵的头颅。
  眼看着那大汉左右开攻出入敌阵犹入无人之境,李虎不禁高声夸赞道:“米喇印将军好刀法啊!”
  “哈哈,这不是李将军。今日一战李将军可把鞑子杀得屁滚尿流了啊。”那大汉见对方是李虎立即一扯缰绳朗声笑道。
  “这次还多亏有米喇印将军的前锋营相助,咱们才能将阿济格部整个包了饺子啊。”李虎口中的前锋营,正是米喇印所率领的义勇前锋营。明朝在甘州一镇常年设有一回民营,由当地回族世袭土官担任都督。其兵马粮草皆是自备,并授予参将的职衔。申甲之变后,身为甘州回回都督的米喇印拒绝了清庭的招降与册封。带领手下常年在陕甘一带同清军周旋。随着太行义军的逐步势大,以及清军的节节败退。两股义军终于会师到了一起。
  “哈哈,是啊。老子今天杀的就是爽。只可惜没瞅见阿济格那小子。”米喇印晃了晃沾满血肉的大刀大笑着。
  “米喇印将军,别找了。阿济格在这儿呢。”李虎指着地上的尸体平静的说道。
  “什么!这就是阿济格?”米喇印努了努嘴有点失望地拨弄了一下地上的尸体。随即又一个抱拳向李虎贺道:“恭喜李将军手刃敌主将。不如将这鞑子的头颅割下挂在旗杆上吧。鞑子知道主将被杀定会不战而降的。”
  李虎听罢望了一眼地上的尸体,生前战功赫赫,死后亦不过如此。一个宿将的死亡,成就的是另一个宿将的战勋。却见李虎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于是在落日的照耀下阿济格那颗硕大的脑袋便被挂在了明军的旗杆上。
  “英亲王战死了!”噩耗顿时传遍了满清全军,重重地挫败了仍然继续苦战的将兵们的意志。满清的噩耗无疑就是明军的吉报。趁胜追击的明军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敌人的。阿济格生死对这场战斗的结局或许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作为满清入关以来第一个死在战场上的亲王。阿济格的死不仅击碎清庭在山西的统治。更撼动了满清本已摇摇欲坠的士气。
  隆武五年六月初六明第五军团协同回民米喇印部于小五台山歼灭清阿济格部。并击毙清英亲王阿济格在内的清军大小将领数十人。晋察冀各地府县闻讯后纷纷易冠服,以明旗相号召。大同、阳高、平阳诸府相继开城投降。六月十七日,山西巡抚洪承畴断然放弃山西首府太原。仅率领残余清兵五千余人仓皇越长城逃窜入顺德府。至此满清在山西的势力被彻底扫清。明军的炮口终于堂而皇之地架到了满清的卧榻之侧。对于紫禁城中的满清贵族来说英亲王阿济格死只是他们迈向覆灭的一个序曲罢了。
  *******************************************************************************
  就在洪承畴逃离山西的同时,西安城下的战局亦发生了质的转变。经过六月阳光的暴晒就算临近傍晚关中大地上依然是暑气重重。残阳落日下矗立着的佛塔显得异常的古朴雄伟。这便是位于古城西安南郊慈恩寺内的“慈恩寺大雁塔”。相传此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宝物,而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的。历来不少文人雅士都曾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虽历经世事磨难却依然静静地挺立在关中平原上看着历史一页页的翻过。
  这一日突然出现的一群特殊的游客打破了大雁塔原有的宁静。这群特殊的游客各个身着戎装、配剑挎刀。从他们脸上严峻的表情看完全没有登高远望的闲情雅志。在一行人之中只有为首的两个将军似乎还有一些访古的雅兴。此二人看上去年纪相仿,都约莫三十多岁。其中一个身材高挑,巨耳隆准,少须,面色白皙,神色清朗。另一个年纪稍轻,皮肤略黑,无须,身躯也不甚伟硕,但却瞻视顾盼,尊严若神。两人在外貌上虽相差甚大,但眉宇之间却都带有一股寻常将帅少有的儒雅气质。却见年纪稍轻的那位将领,凭栏远眺远处雄伟的关中平原,心中不由一阵激动。当下便脱口而出吟唱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自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那气势磅礴的语句,以及富于哲理的感叹,顿时引起了周围人的共鸣。一旁的年纪稍长的那位将领回味了一番后。不禁抚掌笑道:“张将军,刚才吟唱的是唐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吧。”
  “正是,吴将军。其实很早以前在下就觉得此诗气势非凡。故今日真正登上大雁塔放眼眺望才会有感而发啊。”对方点了点头叹服道。不错,眼前的这两个将领正是吴三桂与张家玉。当阿济格在小五台被击毙的消息传到陕西之后,绝望中的吴三桂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在同底下部将商量一番后他决定亲自前往明军大营商谈投降的事。至于张家玉则欣然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还特意将其约到了城外的慈恩寺会面。
  很久以来吴三桂就一直想见见大名鼎鼎的“张蛮子”。想看看这个比自己小四岁的“张蛮子”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但今日一见吴三桂算是彻底叹服了。眼前这个青年将领虽算不上伟岸丰姿,却透着一股子不怒而威的气势。遥想自己当年也曾这么意气风发过吴三桂不由感叹道:“据说唐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成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想来此地也曾留下过不少卿相题名啊。张将军也在此留下墨宝吧。他日将军功成名就之时,也算是一段佳话啊。”
  “吴将军这个建议好。相请不如偶遇,将军就与在下一同在此题壁留言如何?”张家玉欣然邀请吴三桂道。
  “张将军说笑了。我一人人唾弃的汉奸那儿还有面目题壁留言,可别污了这大雁塔。”吴三桂尴尬的一笑婉言谢绝道。说罢他又转身向身后一同前来的部将使了个眼色。那几个部将立即会意的退了出去。而一旁的明军警卫也在张家玉的默认下跟着退了出去。整间塔室内就只剩下了吴三桂与张家玉两人。
  眼见众人都退了出去,吴三桂也一改先前谈笑风生的模样。转而神色惨然的一个抱拳向张家玉恳求道:“张将军是个爽快人。咱们客套的话也不多说了。如今西安已成张将军的探囊之物,朝廷收复中原也只是时间问题。我吴三桂走到今日这一步怨不了任何人,更不敢奢望能得到朝廷的宽恕。只可惜害了手下的这一班弟兄们。他们都是随我征战多年的好弟兄,当年在关外也曾为大明出生入死过。还请张将军网开一面放他们一条生路。至于在下的生死自然随便朝廷怎样处置。”
  吴三桂说到动情之处竟一个屈膝朝张家玉跪了下来。张家玉虽久经沙场可也从未见过如此架势。一介宿将朝自己下跪恳求这多少让他有些惊讶。于是他一个箭步上前扶起吴三桂道:“吴将军,快快请起。在下虽不知朝廷最后会对吴将军如何处置。但在下却能保证将军麾下将士们的性命安全。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出城投降,朝廷是不会为难他们的。是加入我军,还是就此反乡都有他们自行决定。另外,在下也能保证将军家眷的安全。相信我,现在的隆武朝绝不会再搞株连了。”
  吴三桂知道张家玉虽没保证自己的安全,可他的话语却是诚恳可信的。对于朝廷的态度他本来就不报多大的希望。但吴三桂对于张家玉最后保证自己家眷安全的一番话,还是打心底里感激不尽。于是他再次朝张家玉深深地一叩首道:“张将军的大恩大德我等永生难忘。”
  然而张家玉却扶起了吴三桂宽言道:“吴将军,要谢就谢朝廷的宽大吧。不管怎样将军在最后一刻肯回头,也算是保全了西安古城。如今的满清已是残阳落日,只希望其他投靠伪清的将领们也能象将军这般早日回头。至少这样能使中原百姓少受些战乱之苦。”


第八章 第十六节 八旗眷属
  “……圣主耶稣造成肉身,成全救赎妙爱深恩,世界明光驱散黑暗,跟随他行,生命丰盛……”
  紫禁城慈庆宫深处的一座小庙龛中庄太后正虔诚地倾听着神甫汤若望的吟唱。一同倾听还有睿亲大王福晋元妃等各亲王贝勒的家眷。汤若望的汉语虽然生硬,但他那低沉柔和的声音却让庄太后等女眷的心灵暂时得到了某种解脱。关外的女真各部和蒙古各部以前大多信奉萨满教。随着藏传喇嘛教的传入许多部族亦开始该信喇嘛教来。自从皇太极登基后满人更是将喇嘛教奉做了自己的国教。几乎每各满清贵族的府邸都会有一处偏院用以供奉佛祖。
  然而佛祖似乎并没有庇佑大清朝。让人沮丧绝望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入了北京城,传入了紫禁城。虽然清庭一直以来都严格封锁着辽东、山西、陕西等地的战报。但象庄太后、元妃这样身份高贵的女子多多少少总能知道些外面的情况。况且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当满清贵族们还在忙着掩盖盛京陷落消息的同时。英亲王阿济格在山西战死的消息也乘着灼热的强风传到了北京城。一时间整个北京城上下一片惶恐,流言四起。原本已被保密的盛京陷落的消息也就此被翻了出来。为此满清的统治者们不得不再次使用他们野蛮的手段来压制城中老百姓反抗的暗流。
  在清兵的屠刀下北京城终于恢复了平静。得以喘息的满清统治者们也开始忙着为阿济格办起国葬来。由于阿济格的尸首还在明军手上,因此的这次的国葬也只能以他生前的衣冠来替代。可饶是如此整个葬礼依然隆重非凡。按照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大清全国要为英亲王戴孝三个月。于是数日来北京城的大小府邸都挂上了白色的灯笼。京城的百姓也被迫着为阿济格带起了孝。然而在北京城中汉人百姓的心目中,这“孝”更象是为即将覆灭的满清所带的。因此他们虽带着重孝,心情却异常的欢快。对于清军的种种暴行他们也一概隐忍着,等待着有朝一日可以加倍偿还。
  比起城中汉人百姓的阳奉阴违来,如今滞留在北京城的八旗老少可真的是度日如年了。这些八旗子弟越过了万里长城,完成了充满艰辛坎坷的远征。期间他们已经杀了数以百万的中原军民,抢夺了难以计数的财富。他们将华北大地上最为肥沃的土地占为己有,圈成牧场。他们将数以千万的中原百姓驱做奴隶。然而这些八旗部心里更清楚他们一旦失败,就将毫无选择地承受着以前所累积的罪孽的报应。再也没有任何事情比战败的侵略者更悲惨的了。
  这下子就连吃斋念佛都不能安抚这些八旗女眷们惶恐不安的心灵了。为了谋求精神上的安慰,她们开始寄托于各种神灵的保佑来。萨满教、佛教、道教乃至现在的天主教,凡是能求的神,她们总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以企求她们的丈夫儿子能从战场上平安返回。由于汤若望等传教士一直以来都在为清庭制造大炮火枪。在庄太后等女眷看来也就越发觉得这些洋和尚有些法力。于是庄太后便下了懿旨招汤若望等传教士入宫讲道。
  当汤若望唱完最后一句后,在场的众女眷也对着圣圣像默默祈祷起来。一番仪式过后庄太后才释然地向汤若望开口道谢:“这前日才多亏汤神甫的圣水治好了皇后的病。今日又听汤神甫念了这段经,哀家顿时觉得心静了不少。哀家真不知道如何感谢汤神甫才好呢。”
  “皇太后陛下,救死扶伤,解除世人的痛苦是我教的根本。所以太后不必谢我们这些神甫。要感谢就感谢天主的赐福吧。”汤若望划着十字虔诚的说道。虽然目前满清的局势极其恶劣,虽然清庭任用揆一等荷兰人,虽然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更多的是在利用自己。但在汤若望看来他在东方的传教生涯现在才开始有了些眉目。要是能将眼前这群贵族妇人引入天主教那将是一桩怎样的功绩啊。因此就算是冒着生命危险汤若望等人也是不会离开北京城的。
  “汤神甫还真是仁心仁术呢。听说承泽郡王的侧福晋得了怪病也是汤神甫给医好的。大伙儿都说汤神甫的那个圣物很灵验呢。”睿亲王的大福晋元妃好奇指着那十字架说道。
  “娘娘,这个是十字架,在很久以前是罗马人的刑具。我主耶稣为了替世人赎罪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所以我教把十字架作为圣物挂在胸前。您看,有了这十字架,主就在我心中了。”汤若望操着生疏的汉语,缓缓地解释道。引得一旁的众女眷也好奇的倾听起来。眼见众人对天主教敢兴趣,当下来了兴致的汤若望,滔滔不绝的介绍起教义来。
  “汤神甫,哀家可以向你讨一个十字架吗?”在听完汤若望的介绍后,庄太后突然开口问道。
  汤若望听罢顿时大喜过望,马上起身行礼道:“当然可以,当然可以!皇太后陛下能信我圣教。乃是我教的荣幸。这枚十字架是三十年前,我到罗马传教时,大主教亲自给我戴上的。今天就送给皇太后了。”说罢,汤若望便将脖子上的十字架摘下转赠给了庄太后。继而又和蔼地对太后说道:“愿上帝保佑你,我年轻的孩子,阿门。”
  汤若望的一番举动让庄太后很是感动。她身边不乏阿谀奉承之辈,但象汤若望这般和蔼可亲的人实在少见。在场的其他女眷眼见汤若望将脖子上的十字架送于了太后,也都露出了羡慕的神色。这些女眷大多迷信得很,均觉得那十字架一定很灵验,在心中不禁巴望着也能得到一个。
  “各位娘娘放心。我这里还有几本圣经。娘娘们可以带回去诵读。”说罢汤若望便回头向站在外面的王志林吩咐道:“王,将圣经和十字架分发给娘娘吧。”
  “是,神甫。”王志林应声答应后便端着一个大盘子走了进来。可谁知他一进门就立刻引起了在场众女眷一阵哄笑。哄笑的原由自然是因为王志林的一身奇特打扮。黑色的对襟袍子,银色十字架,以及一根长长的辫子。如此这般中西结合的打扮突然出现在庙龛之中显得滑稽异常。而满蒙女子本就豪爽,对于中原的礼教也不大放在心上。见此情形当下也就顾不了那么多,噗嗤一声,就笑了出来。不过王志林并没在意这些。只见他依然低着头恭敬地将圣经和十字架分发给了众人。
  “瞧这打扮,瞧这扮相。汤神甫,你这小厮不是佛郎机人吧。”庄太后亦微笑着向汤若望问道。
  “回皇太后,是的。这位是从天津教区来的王志林神甫,他是大清国人。”汤若望恭敬的介绍道。
  “哦,是吗。咱大清国也有神甫?还真是希奇呢。”庄太后今日的心情似乎好了许多。于是她上下打量一番王志林后又试探着问道:“这位王神甫想必是汉人吧?”
  庄太后的问话一出在场的其他女眷立刻就沉寂了下来,丝毫没有了刚才的玩笑之情。“汉人”二字如今在八旗眷属中算得上是个忌讳的词。这个词曾经代表着懦弱、无能,现在则代表着恐怖,残忍。然而当事人王志林却轻描淡写的回答道:“回皇太后,在下是主的仆人。满人也好,汉人也罢。在我主的眼中都是一视同仁的。”
  王志林不卑不亢的回答即刻缓解了屋里紧张的气氛。也由此博得了庄太后的赞赏与好感。正当太后等人还想继续询问王志林时,屋外的太监忽然扯起尖锐的嗓子喊道:“叔父摄政求见。”
  庄太后听闻是多尔衮来访,心中不由猛的一紧。由于这些日子战事吃紧,多尔衮很少进宫觐见。偶尔几次到访带来的也全是些令人沮丧的坏消息。难道又出什么大事了吗?心中虽然是七上八下,揣揣不安,但庄太后表面上依然保持着从容优雅的笑容。作为后宫之主的她绝不能在嫔妃女眷面前表现出懦弱与惶恐。果然其他女眷见庄太后一副神定气闲的模样也跟着放下了心。眼见稳住了众人,于是庄太后回头朝着汤若望歉然一笑道:“汤神甫,哀家看这时辰也不早了,不如今日就到这儿吧。改日有空还要是要劳烦汤神甫再来将经。”
  汤若望受宠若惊的起身回礼道:“能为皇太后陛下效劳是我们的荣幸。那就不打扰皇太后陛下了。” 
  送走了众嫔妃女眷以及汤若望等神甫后。庄太后再也顾不得掩饰自己心中的恐慌,心急火燎地便来到暖阁。一进门却见暖阁之中身着一席黑色蟒袍的多尔衮正负手站暖阁中眺望着窗外。虽然多尔衮在表面上显得十分镇定。但庄太后还是敏锐的感觉到眼前这男子消瘦的背影中,感受到了他心中的悲痛。这次英亲王阿济格战死给多尔衮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阿济格虽为人卤莽而又富有野心,时常会在身后扯多尔衮的后腿。但他始终是多尔衮的亲兄弟,是摄政王的左膀右臂。阿济格的死无疑是砍断了多尔衮的一条手臂,一条无人可替的手臂。
  “臣多尔衮叩见皇太后。”眼见太后驾到多尔衮恭敬的打千请安道。
  “十四皇叔不必多礼。请坐吧。”
  “谢太后。”
  两人安君臣之礼就坐后庄太后才发现多尔衮的面色又差了不少。往日跋扈嚣张的气质荡然无存。此刻他那青白的脸颊反而给人一种暴虐阴郁的感觉。庄太后看在眼里,又是感叹,又是心疼的。她忍不住开口劝慰道:“十四皇叔节哀顺便吧。您是咱大清的顶梁柱,可一定要注意自个儿的身子啊。”
  “臣谢太后关心。”大概是经历了连续数次的打击,多尔衮现在说起话来也老实了许多。而此时此刻庄太后的几句嘘寒问暖更是让他心头一热。然而就在他抬头之时却一眼望见了庄太后脖子上的十字架。他不由疑惑的问道:“怎么?太后什么时候也开始信红夷的菩萨了?”
  “你是说这个啊。”庄太后低头拿起了那个十字架莞尔一笑道:“前些日子汤神甫治好了皇后的病。再加上那些洋和尚一直都在为咱大清造枪造炮的。诸王府的福晋们都觉得这洋和尚有些门道。于是哀家就请他们来宫中讲讲经,做做法试。也算是为咱大清祈福,为咱八旗子弟祈福吧。”
  庄太后的话语虽然温婉悦耳,众女眷的举动也无可厚非。但在多尔衮听起来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羞辱感。多尔衮从不相信什么鬼神。满清能由一个苦寒之地的小部族走到今天这一步,靠的是八旗将士们的浴血奋战,而不是什么神灵的保佑。可现在八旗的女眷们却要到处求神拜佛为他们祈祷。这样的屈辱让多尔衮觉得自己很无能。难道自己的能力仅此而已吗?多尔衮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的残酷。想到这儿他一边在心中叹了口气,一边故做镇定的向庄太后进言道:“启禀太后,昨日陕西传来战报,吴三桂投降了。”
  “什么!”庄太后惊恐地望着多尔衮尖叫道。眼见一个踉跄的庄太后瘫坐在炕上几欲晕倒,多尔衮见状连忙起身扶住了她。然而却被庄太后给轻轻地推开了。却见她拢了拢秀发惨然一笑道:“十四皇叔,哀家没事。吴三桂毕竟是个汉人,本就没指望他能为我大清效忠。只是害惨了金叶那孩子,她才十三岁啊。”
  说到这里庄太后的眼角不禁泛起了泪花。见此情形多尔衮也愧疚地低下了头,他发现自己第一次没有面目站在她的面前,更没勇气解释什么。羞愧难当的多尔衮也只能低声自责道:“臣弟罪该万死。”
  “十四皇叔为大清呕心沥血,何罪之有。要怪也只能怪咱们福薄坐不了中原的龙庭。”庄太后无奈的摇了摇头道。进驻中原与其说是多尔衮的决断,不如说是从努尔哈赤起就传承的野心。对于男人的野心小博尔济吉特氏觉得自己很难理解。同其他八旗女眷一样身为太后的小博尔济吉特氏也希望一切能够重来。能够回到她们日思夜想的白山黑水中去。想到这儿小博尔济吉特氏不由抬头望着多尔衮恳求道:“十四皇叔,咱们还是回关外老家吧。用北京城同汉人换咱们的盛京。”
  面对小博尔济吉特氏梨花带雨般恳求的眼神多尔衮沉默了。小博尔济吉特氏并不明白,现在满清的问题不是留不留在关内,而是还能不能回关外。现在的多尔衮也只能指望辽东的满达海部能夺回盛京。好让他们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第八章 第十七节 再战松山(上)
  七月辽东的酷暑丝毫不亚于关内的华北大地。当夜晚最后的凉气消失殆尽后,气温也象飞鸟一般直往上窜。灼烫的热气似乎化成了无数的波涛覆盖着大地,草木也仿佛濒临死亡一般。此时此刻松山的一处小岗之上满达海脚跨五花马,左手执辔,右手扶刀,正神色凝重地注视着在烈日下出战的明军。放眼望去明军战线中央一杆“黄”字帅旗高挂,似乎由黄得功自坐镇。左翼“刘”字将旗下的数千黑甲轻骑兵想必就是刘宗亮部。至于右翼“李”大旗就不知是李定国部还是李耀斗部了。明军炮兵则被部署在中央和右翼前方。根据斥候侦察的结果,满达海估计他对面的明军仅2万余人而已。清军光是在人数上就比对方足足多出了一倍。
  此次会战满达海纠集了宁远、锦州、乃至蒙古诸部4万2千余人,可谓是倾巢出动。中间17个步兵大方阵由其亲自指挥。左右两翼摆开骑兵,其中左翼,正对着明军右翼的,是鳌拜统领的正黄旗5千精锐骑兵。非但如此,两军对阵中,清军还是顺风背向日光,占尽了天时之便。因此当满达海本人骑五花战马,由亲兵簇拥着出现在战线中央时,在场的八旗全军立刻就响起了发自内心的欢呼声。在此之前满达海还从没有在任何重大战役中失败过,八旗将士们对他的信赖和爱戴,绝不亚于对多尔衮等宿将的信心。
  清军高昂的士气除了源自对主帅的信任和对明军的憎恨外。满达海部优良的武器配置以及新型的军制,也是清军自信的源泉。经过两淮之战等诸多战役的惨败后,以骑射见长的清军也开始重视起火器部队的建设来。于是在揆一等荷兰人的指导下,以及多年来同明军交战得出的经验。清军终于得出了一套冷热兵器混合的特殊军制。由于清军的火器以鸟枪和劈山炮为主。它们射程进、精度差,对无防护的目标杀伤力巨大,但是攻坚能力不足。所以这种军制主要应用于步兵,以“防御为主、进攻为客”。既以五人为伍,五伍为排,为小队;兵百人为大队;递用外委、千总、把总管领。满五队,五百人为一旅,由将弁统领。作战时将火枪兵和长矛兵混编而成方阵;每百人的大队配置火炮两门,每旅前面列炮十门。正面是长矛兵排成密集的三个横队,在方阵的四个边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队的火枪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