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命运的抉择 作者:黑色柳丁-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些年供职于清庭结交了不少汉官。鞑子在北方虽耀武扬威,可北方不少地方的父母官还是原来崇祯朝的人。象是天津总督骆养性就是以前崇祯朝的锦衣卫都督。再加上鞑子对汉臣向来提防得很。只要稍稍鼓动一下定能水到渠成。”
“好,那我等就在南京等着沈兄的好消息了。朝廷一统江山之时少不了沈兄的功劳啊。来咱们先干了这杯吧。”陈子龙一边斟酒一边敬道。
受宠若惊的沈惟炳赶忙举起了酒杯。这一杯酒喝到嘴里就又是另一番滋味了。沈惟炳只觉得自己的腰板似乎也挺了起来。但一想起鸿胪寺中的詹霸和奇库二人沈惟炳忽然闪过了一丝残忍的目光。于是他又试探着向陈子龙提醒道:“不过陈大人,朝廷难道也要将詹霸、奇库二人放回吗?此二人已经知道我与大人会面的事。恐怕现在已对在下起了疑心了吧。”
“就算沈兄今日不与在下见面,满人也不见得会对沈兄放心。将此二人扣留反倒是对沈兄不利。沈兄今日回去之后只要装做什么都没发生过就行了。好歹他们现在还是沈兄的同僚啊。”陈子龙悠然地一笑拍了拍沈惟炳的肩膀。
“是,是。在下一定按照朝廷的指示去做。”沈惟炳尴尬着唯唯诺诺道。
却见此时的陈子龙晃了晃了杯中的水酒自信的说道:“其实沈兄不必多想,一切都在我们首相大人的掌握之中呢。”
第八章 第十三节 杨绍清的心愿
如陈子龙所言中原的战局、国家的政务、隆武王朝的一切似乎都在首相孙露的一手掌控之中。虽然孙露只是一个女子;虽然她才二十八岁;虽然她没有任何的氏族背景。但毫无疑问从隆武初年起,这个来自新安的女子便成了古老封建帝国的支柱。就算是最死硬的保皇分子,或是最歧视妇女的士大夫,亦不敢抹杀她对明帝国的卓越功绩。如果没有孙露的指导力及处理能力的话,明帝国大概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流之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男人们也个个被剃光了额头,留起了猪尾巴,做起了野蛮人的奴隶。绝不可能象如今这般成为东亚的霸主。这是一条从苦难出发的光荣之路,将人们引向这条光荣之路的正是他们的首相大人。
另一方面对于孙露和她的追随者来说这也是一条充满血腥与黑暗的不归路。就算现在停下脚步来,他们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隆武朝有能力的廷臣和武将们都十分了解这件事。所以没人会去质疑孙露在这个国家的特权。在完成统一之路之前亦没有人敢有二心排除孙露好让自己掌握权势。
因此自从那日首相大人在文华殿斩钉截铁地宣布要亲自北伐之后。整个隆武王朝顿时就象一架庞大的机器一般被孙露的一个命令启动了。接下来的数个月中帝都南京的码头上堆满了发往前线的粮草以及军需物品。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长江宽阔的将面上总有数千艘大大小小船只穿梭往来。每日人们总能看来见上千吨的物资运抵南京。一转眼又有上千吨的物资运离南京。
对明帝国来说如此庞大的后勤运作无疑是史无前例的。为了减轻兵部的压力,确保北伐之战后勤的畅通,隆武内阁这次特别指派了工部和户部来协同兵部一同完成后勤工作。于是由数个部门组成的后勤系统就象一个泵站一样将从四面八方被聚集到帝都的物资。再从帝国的每一条运河,每一路栈道被输入到每一处战场。
于是作为工部的主事杨绍清便被委派到此协助工部尚书沈廷扬完成漕运工作。比起他的妻子来杨绍清或许并不是那么的举足轻重。但对于整个漕运系统来说他却是不可获缺的人物。熟悉江淮水路水情的杨绍清能十分出色的完成任务。然而,在负责漕运的众位官员眼中他的身份却比他的能力更引人注目。首相大人的相公,皇上亲封的永顺侯,香江商会的大少爷,顶着这三顶大帽子的杨绍清在那些人眼中自然是奇货可居的人物。负责漕运的大多是一些老成世故又同商会有着密切关系的官员。于是阿谀奉承者、大献殷勤者纷至沓来,搞得杨绍清是应接不暇。至于那些洁身自好的官员和同僚见此情形又开始对他渐渐疏远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形杨绍清心中自然是郁闷不已。无奈之下他也只好以努力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这一日象往常一样杨绍清再次谢绝了几位官员和商贾的邀请,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里处理着公文。整个办公室静得只剩下自鸣钟滴答作响,窗外的天色已渐昏暗。然而杨绍清却特别喜欢这种时刻。没有烦人的应酬,更没有阿谀奉承的话语。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完成手头的工作。一想起这些杨绍清不由又开始更怀念起以前在工部的日子了。以前无论是在江淮测量水道,还是去河南抗洪救灾。那时一起工作的同僚大多都有着相同的爱好,或是在一起出生入死。加之杨绍清本人又为人随和。所以他那时虽然身份特殊却依旧能与同僚们和百姓打成一片。然而在这里他却要面对世故的官僚们。看来无论是做商人,还是做一个公务员,似乎都不适合杨绍清的性格。
然而就在杨绍清走神的之时却听门口有人惊讶的开口道:“呀!祖润你还在呢。其他人该不会都走了吧?”
杨绍清立刻抬头寻声望去,却见工部尚书沈廷扬正站在门口笑吟吟地看着自己。于是他腼腆一笑道:“回沈大人,第二军团的粮草今天晌午刚运离码头。大家伙总算是舒了口气,说是要去秦淮河上的画舫庆祝一番。我看还这里还有些公文没整理完,打算今天一并处理了去。”
“这帮小子没个正经的。事还没办完呢,就忙着庆祝去了。”沈廷扬眉头一皱努了努嘴道。其实他也清楚杨绍清的尴尬处境。由于他的老婆太过出名,私下里部门的官员便很少邀请杨绍清参加那样的聚会。虽然杨绍清本人并不在意这些。可沈廷扬看在眼里仍忍不住要为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暗自担心。却见他就此开导杨绍清道:“算了祖润,又不是很重要的事,还是早点回去吧。偶尔也要和同僚一起聚聚啊。我想咱们的首相大人这点心胸还是有的吧。”
“其实内子对这些事从来不过闻。只不过在下每次和同僚们一起去画舫。大家好象都很拘束似的。”杨绍清耸了耸肩无奈道。
“是这样啊。”沈廷扬点了点头,继而就在杨绍清身边坐了下同他聊了起来。“大家都很畏惧你的妻子,毕竟她是一国的首相。不过相处久了的话大家也就不会拘束了。”
“这我知道,其实也早就习惯了。上次林大人喝醉酒后问我怎么会娶了个悍妇进门。结果第二天酒醒后的林大人吓得赶忙跑来磕头谢罪。请我不要将他那天的醉话告诉内子。以后我再在酒桌上时大家都不敢喝醉了。”杨绍清半开玩笑的苦笑道。
“是嘛,还有这事?”沈廷扬也跟着同情地一笑。
“其实那时我是很想认真的回答林大人的问题。”
“哦,为什么?”沈廷扬好奇的问道。除去权势,财富,外貌等等外在原因沈廷扬也很想知道杨绍清为何会娶孙露。因为在他看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从来就没把权势和财富放在心上。
“大概因为内子是唯一能同我聊完《寰有诠》、《名理探》而不感到厌倦的女子。这也算是红颜知己的一种吧。”杨绍清羞涩的说道。
“恩,这也算是个理由。不过你们夫妻还真是对怪人啊。”沈廷扬强忍着笑意说道。其实那两本书别说是女子就连许多读书人都觉得生僻而又晦涩。在此沈廷扬也不得不承认杨绍清的兴趣确实特殊。
“这么说来家父也经常如此评价我们夫妻呢。”杨绍清扰了扰头不好意思的说:“其实一直以来我与内子都希望能在天下大统之后,便归隐山野,不问世事。说实话那样的生活才适合我们夫妻呢。”
“哦!首相大人还有过这样的念头啊。”沈廷扬眉头一皱惊讶地叹道。但转念一想孙露位高权重自然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克奏肤功后想要归隐山野也不足为其。可历史上的权臣又有几人真正能做到这点的呢?想到这儿沈廷扬又不禁觉得杨绍清的想法有些过于乐观。于是他话锋一转道:“那或许也只是令夫人一时的牢骚罢了。治国平天下或许才是她的志愿吧。”
“沈大人你不了解内子。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奇女子。她追求的是天下为公。名利这种东西不过是过眼云烟。位高权重又如何?怎比得上放浪不拘来得潇洒自在。”杨绍清自豪的说道。
“怪不得首相大人对此次的北伐如此重视啊。”沈廷扬似乎也接受了杨绍清的解释点头道。
“恩,内子这几个月来忙于北伐的事务,每日均很晚回府。有时看着她忙碌的身影我都不知道能为她做些什么。或许她本来就是一个不需要人帮助的女子。”眼见难得有人心平气和地同自己聊起家事,杨绍清也不觉多说了几句。虽只有寥寥数言却是他心中一直深埋着的想法。
眼见杨绍清有些黯然的模样,沈廷扬不由以一个长者的姿态,拍了拍杨绍清的肩膀开导道:“祖润还是早点回去吧。无论什么样的老婆都是需要哄的。”
或许是沈廷扬的最后一句话起了作用,杨绍清最后还是决定收拾起了公文,打道回府了。然而让他感到吃惊的是,孙露这天竟然比他还要早回府。眼看着身着一席便服的妻子在床踏上同两个幼儿嬉戏的模样。杨绍清心中不禁一片释然,这不正是他想要的场景吗。白天在衙门里办差,晚上回到家里娇妻爱儿绕膝。闲暇之时还可同妻子一起谈论自己喜爱的西学与地理。
正当杨绍清在心中描画理想生活之时,孙露也发现了倚在门槛发愣的丈夫。于是她一边将两个只会爬的小家伙抱到了床榻的内侧,一边起身唤道:“绍清,你回来啦。”
“啊,是,是啊。第二军团的粮草今日已运离南京。我等也好歇口气了,所以想早点回来看看小家伙们怎样了。”杨绍清说罢瞥了一眼还在床榻上玩闹的儿女们。比起一年多前两个小家伙明显结实了许多,也白了许多。这两个小家伙自然是交由乳母一直带到现在。他们象现在这样能同自己母亲嬉戏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
“他们长得贼快,现在都能象小狗那样爬了。”孙露一边亲自给丈夫更衣,一边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的孩子。
“瞧你,哪儿有做娘的将自己的娃娃比喻成狗的啊。”杨绍清边笑着摇头道。旦见自己妻子一副温顺的模样杨绍清心中又是一阵满足。于是他反手环住妻子的小蛮腰,在她耳边低声呢喃道:“露儿,还记得咱们那次在徐州城的谈话吗?等完成了这次北伐,收复了大明的江山。我俩就一同向皇上请辞隐退山野吧。我带着你,还有轩儿和华儿一同去游便千山万水。或是驾帆远行去周游世界。看看这世界是否真象你所说的那样是圆的。要不找就找一处景色优美的世外桃源隐居起来。我俩一同来研究西学,研究格物,将成果编辑成册,一定能超越前人。露儿,你说怎样啊?”
杨绍清温柔的气息轻轻吹过孙露的耳垂,为她描绘出了一副恬然自得的幸福景象。然而孙露却低垂着眼帘脱离了杨绍清的怀抱。转身走到床榻前关切地将快要爬到床边的小女儿又抱了回去。继而坐在床榻边的她低着头敷衍道:“绍清,这事咱们还是以后再谈吧。”
“北伐成功后天下便统一、太平了。这不正是咱们当初所追求的嘛。你还有什么舍不得的?”看着孙露口是心非的样子,杨绍清冷不防地开口反问道:“露儿,你根本不会放弃眼前的一切吧?”
面对杨绍清直指人心的责问,孙露却只是依坐在床榻旁莫不做声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但她的沉默却反而更刺激了杨绍清。在他看来沉默就是默认。杨绍清忽然发现自己之前“归隐”设想只是一相情愿而已。孙露的想法原来同自己有着这么大的差距。有些赌气的他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不满厉声责问道:“原来如此。露儿,我原本以为你是一个超脱世俗的女子。但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太让人失望了。”
“绍清,我以为你会理解我的。”孙露抬头望着自己的丈夫幽幽的回答道。
可此时的杨绍清却报以了一个无奈的苦笑道:“是的。一直以来你做任何事我总是能包容以对。因为我坚信你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家,都是为了天下的百姓。正如当初你在桃源山庄所做的那样。可是现在的你呢?金钱,名利,那种过眼云烟的东西对你来说就这么重要吗!现在的你可曾还记得自己当年追求的东西!”
“绍清,我没你想象中的那么伟大。我只是在守护我想要守护的东西罢了。”孙露一边哄着被惊吓了的孩子,一边平静的回答道。是啊,曾几何时她也同杨绍清一样有过归隐的念头。可是,正如孙露自己所说的那样,现在的她有着太多东西需要保护了。
“守护的东西?”杨绍清第一以不信任的口吻反问孙露道。
“绍清,为了守护心中最重要的东西。我是绝不会选择逃避的!”孙露斩钉截铁的回答道。中国的传统观念,既鼓励人学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又对“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的隐士给予极高的评价。毫无疑问杨绍清从股子里来说就是一个隐士。孙露虽也向往这种归隐的生活。可她骨子的另一个声音却让她难以放下心中的执着。这种矛盾似乎时刻都在纠缠着她。然而最近的直觉告诉孙露这种矛盾是该有个了结的时候了。
当孙露与杨绍清之间头一次的争吵在各自的沉默中结束的同时。历史的车轮,中原的战局依然按照着自己的轨迹行进着。隆武五年(公元1649年)中原各地相继爆发的战事似乎让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第八章 第十四节 汉奸
当隆武王朝忙着横兵励秣,打算给满清最后一击时。远在陕西的西安府,攻城的张家玉部和守城的吴三桂部之间的战斗也陷入了对峙阶段。相比其他战场而言,西安的战斗并不全面。虽有五万多明军包围了西安,可双方却只在水道中发生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发生。明清双方在城壁内外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全面展开激烈的交战场面。而攻城的张家玉似乎也并不急着强攻这座千年古城。而是步步逼近着将西安府的外围清扫了个干净。
这个时代围城战无疑是一种很重要的作战形式,因为攻城的手段有限,而要塞堡垒又是军队集结和补给的中心,所以往往出现一支大军经年累月围攻一座堡垒的现象。作为主帅的张家玉当然不想将宝贵的时间耗费在西安城下。他清楚的知道比起大炮长枪来,心理上的压力往往是破城的关键。因为随着第三军团与第五军团在山西的会师,西安府也彻底成了一座孤悬在明军包围之中的孤城。
此时此刻的西安城也正如张家玉所预料的那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本就储粮不多的西安城此刻更是捉襟见肘。而随着清军在水道争夺战中的失利,整座西安城的水源也彻底被明军捣毁了。没了水源别说是战斗,就连生存也成了一大问题。城中清兵的一日三餐也早在十天前该做了一日一餐。就算是这仅有的一餐还是掺杂着野菜的稀面汤。至于城中的百姓自然更是凄惨。野草树皮,凡是能吃的都已经被吃得干干净净。就连一只麻雀都能卖到十两银子的高价。
对于城中发生的情况城外的明军自然早已知晓。为了瓦解西安守军的士气,明军特地在城外架起了数口大锅,抄饭,炖肉,可谓是香飘千里。早已连刀都拿不稳的清军怎能受得了这样的诱惑。起先是三三两两的清兵喽罗或百姓偷跑去明营讨饭吃。渐渐的就演变成了成建制的清兵集体哗变。为了不让自己的关宁铁骑栽在白菜炖肉上。吴三桂特地派遣了自己的亲兵日夜巡逻各个城头谨防士兵哗变叛逃。
“禀告王爷,昨日在督战队在北城又抓住了几逃兵。王爷该如何处置啊?”王府之中部将郭云龙一个抱拳地向吴三桂禀告。
“这还用来问本王吗。自然是就地处决!”吴三桂铁不耐烦地回应道。数日来这样的报告他已经听得太多了。毕竟留在城里也是死,运气好逃出去的话或许还有生路。为了这一点点的生存希望,自然会有不少人铤而走险。
“喳,”郭云龙无奈的打了千领命道。转而他又不安地向吴三桂进言道:“不过王爷,再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弟兄们吃不饱的话就连刀也拿不稳了。”
“是啊,王爷。到时候外面的蛮子打进城来,弟兄们哪儿还有力气打仗啊。”一想起自己部下的情况一旁的杨坤连忙也跟着附和起来。
“王爷,再这样下去咱们弟兄就要杀马而食了。可要是没了马,咱们以后还怎么突围出去。也不知道山西的援军什么时候能到呢?”另一个矮个部将哭丧着脸说。
“我呸!你还想指望鞑子来救咱们呢。他阿济格自个儿的老家都快保不住了!”杨坤鄙视着朝地上啐了口唾沫道。那部将本还想回敬两句,可无奈杨坤说的确是事实。他也只好低下头默不做声。旁边连连点头称是的郭云龙又凑上前向吴三桂进言道:“王爷,杨将军说的对啊。我看那阿济格和洪承畴根本就顾不了咱们了。靠人不如靠己,弟兄们总在城里干耗着也不是个办法啊。”
“是啊,王爷。咱总得想办法突围出去啊。”
“突围?怎么个突围法?张蛮子把整个西安围得象铁桶似的。”
“要不咱们押着老百姓一起向外冲吧。”
“这招老子早就用过了。还不是又给轰了回来。”
“王爷拿个主意吧。”
面对底下部将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牢骚寒着一张脸的吴三桂既不发火,也不答复。他只是冷冷地望着城外旌旗飘舞的明军营盘。短短的数个月中战局一变再变。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让置身在旋涡之中的人们无法明确地把握自己本身的立场和想法。吴三桂和他的关宁铁骑显然就是这乱世中最为迷茫的一群人。他们既不可能为效忠满清皇帝而战,亦不是在为了天下百姓而战。对于关宁铁骑来说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早已不再。没有目标,没有立场的关宁铁骑已经堕落得同寻常土匪没有两样了。望着城外虎视眈眈的张家玉部,再看看自己身后面黄肌瘦的部将,吴三桂的心彻底沉了下来。
这种近乎绝望的感觉早在六年前的山海关上吴三桂也成有过。那时的他也曾象现在这样为了自己未知的结局迷茫不已。但六年的自己至少没有象现在这般的惶恐。因为那时的他还是大明的总兵,而现在的他却是为世人所唾弃的汉奸。期间种种的起伏转变只有吴三桂自己心知肚明。老天爷曾经给过他吴三桂许多次的机会。在山海关时他抓住了一次,在潼关时他又放弃了一次。
吴三桂至今也没有后悔当初在山海关的选择。在他看来自己当时放清军入关是最明智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但让他保存了自己手下的这一帮兄弟。更让他从一个小小的总兵一跃成了呼风唤雨的平西王。不管是满人也好,汉人也罢,谁都不敢忽视他吴三桂的实力。什么是汉奸,什么是走狗。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只要自己有人有粮称霸一方,能有富贵荣华可享,管他后人怎么去说。对吴三桂来说那一段成为陕西王的日子可谓是他最为风光的时刻了。也就是从那时起野心使他放弃了老天爷给予他的第二次机会。
这些日子以来吴三桂常常会扪心感叹。如果当初自己在潼关就起义投靠隆武朝那该有多好啊!三万关宁铁骑再加上整个陕西,如此“厚礼”足够让吴三桂在隆武王朝谋得一席之地了。封官加爵自然不在话下。原来汉奸的恶名也可一扫而尽,摇身一变成为忍辱负重的起义者。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吴三桂的薏想罢了。现实无疑是残酷而又公正的。吴三桂为了自己的陕西王的野心放弃了那次机会。所以现在的他也就只能象条丧家之犬一般躲在西安城中苟延残喘。
就在不安与悔恨纠缠着吴三桂的同时。一旁的军师马宝在察言观色一番后,小心翼翼的向吴三桂进言道:“王爷,我看不如派人去对面谈谈吧?”
马宝的话音刚落,刚才还默不作声的吴三桂回头瞥了他一眼。周围的其他部将也跟着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顿时聚焦在了吴三桂身上。谈?谈什么?在场的众人当然心知肚明。如今西安城上下没有一个人有信心守得住城池。更没人相信会有援军到达。死守西安城毫无疑问是一条玉石俱焚的不归路。最后的结局当然是全军覆没。然而已经山穷水尽的吴三桂实在拿不出什么筹码来同对方讨价还价。现在开城投降,意味着他将失去原有的地位、人马、财富。意味着以后的大半辈子他要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甚至还会因曾经引清军入关的事而被隆武朝治罪。吴三桂实在不想做那砧板上的肉,却又不想就此在覆灭在西安城。夕阳下的西安城显得异常凄凉黯淡。吴三桂的眼神也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深邃起来。周围的部将们看着他那厚实的背影,没人能猜出他们的大帅此刻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
*******************************************************************************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太原府中,另一个举世闻名的汉奸同样也在望着渐渐西坠的落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清山西巡抚洪承畴。这个来自福建南安的书生,曾经做过明朝的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军备。如今的他又成了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山西巡抚。似乎在任何一个王朝洪承畴总能得到统治者的器重。崇祯皇帝曾亲自下令设祭坛,为他举行祭悼仪式。皇太极曾千方百计的劝降与他。甚至派人强行给他灌奶,来阻止他绝食。似乎洪承畴就是一个帝王梦寐以求的良臣智将。
不过此时背手站在太原府衙书房中的洪承畴却是一副憔悴落魄的模样。长久的操劳让他的面色苍白发黄,深陷的眼窝里面镶嵌着一对浑浊的三角眼。花白坚硬的胡须经主人调理才极不情愿地向下垂去。在他面前案几上摆放着的是刚从京城传来的密报。明军登陆辽东、盛京失陷,眼前密报对洪承畴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他不清楚此刻的京城怎样了。知道盛京陷落的满清贵族们是否已经乱成了一片。但洪承畴却清楚的知道这个消息如果传出,对满清在山西统治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如今的山西本就已经是烽烟四起,谣言不断,若是将盛京失陷的消息再一传出。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好在让洪承畴略微感到庆幸的是,现在山西清军中就只有他知道这盛京失陷的事。就连英亲王阿济格也只知道明军在辽东登陆了而已。只要自己处理的得当,将这事隐瞒两、三个月是没问题的。就算明军公布了此消息,自己也可将它当谣言处理了。反正山西各类的谣言五花八门。只要自己一口咬定不放,底下的将士们也没什么好怀疑的。
“等日后多罗亲王他们收复了盛京之后,一切就都好办了。”洪承畴在心中极力安抚着自己。然而理智与直觉却告诉他事情原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乐观。姑且不论辽东的情形究竟如何。光是眼前山西的战事就已足够让洪承畴心虑焦脆了。当年清军攻破大同并没意味着姜镶部的覆灭。相反的姜镶部却在清军的围剿下越剿越强起来。姜镶部的坚韧、狡猾、善战比起当年的李闯来简直有过之而不及。
在洪承畴看来当年的李自成部不过是一伙流寇。而眼前的姜镶部的背后却有着强大的隆武王朝为后盾。其实一直以来洪承畴就觉得姜镶部同南京那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次明军登陆辽东与姜镶部大举进攻直隶的行为更证实了洪承畴的判断。对此他在与范文程的书信中也多次提起过。范文程虽同意他的看法却也一直没拿出什么解决方案来。只是一个劲的劝说自己要配合英亲王合力围剿姜镶部。
可围剿姜镶部又谈何容易。面对象狐狸一般狡猾的姜镶部,英亲王的表现却象一头卤莽的豪猪。他对洪承畴之前的种种建议大多充耳不闻。大多数时候是在太行山上漫无目的地横冲直撞。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是围剿不了敌人,更是在无形当中消耗了自己的实力。想到这儿洪承畴不由叹了口气将桌上的密报塞入袖中,继而又向门外招呼道:“洪福。”
洪承畴的话音刚落门外立即就有一个身着皂衣的男子垂手回应道:“是,老爷。有什么事吗?”
“英亲王还没有回城吗?”
“回老爷,英亲王殿下已经带兵去小五台山剿匪去了。”
“哦,你说英亲王去小五台山了!怎么事先没人知会过本官。”洪承畴眉头一皱责问起来。
“回老爷,这小的也是刚知道这事。听说英亲王他们走的较突然。听说是得到了姜匪与李匪他们的消息了。为了不夜长梦多所以英亲王也没来得及知会老爷。” 洪福唯唯诺诺的回应道。
姜镶和李虎怎么会突然又窜回小五台了呢?多年的经验告诉洪承畴阿济格这次多半又要扑空了。不过他也清楚自己说什么都没用的。一直以来阿济格都将他当作多尔衮派来的眼线,加之自己又是个汉人。许多时候阿济格对洪承畴更多的是猜忌。对此洪承畴亦是有苦说不出。于是他挥了挥手打发洪福道:“恩,你先下去吧。”
“喳。”洪福打了个千后便悄悄退出的了房外。洪承畴也没在意他,而是慢慢的渡到了窗边。天边一轮似血一般的残阳已然西坠到了窗外的枯枝上。不知为何洪承畴总觉得那一轮残阳象极了当年辽东松山的夕阳。同样给人以萧瑟不祥的感觉。洪承畴不由摸了摸袖子里的密报心想,现在多罗亲王他们也该在松山同明军展开大战了吧。就象当年自己在松山一样。那是一场决定生死的战役。松山一战对于洪承畴来说是其一身转折的地方。在那里洪承畴曾经为了自己的国家浴血奋战,直至最后兵败被俘。面对满清的威逼和利诱,他也曾绝食自尽,以求全名节。有时洪承畴常常想如果当初自己要是真自尽成功了。现在会不会又是另一番情景。可现实是他洪承畴是人人唾骂的汉奸。汉奸就该有汉奸的立场。要么一路背叛下去,要么忠于自己现在的主子。
第八章 第十五节 关中日落
“流贼的总帅在哪里?没有用的东西!快快出来受死!”血色的战场上身批战甲,纵马飞驰的阿济格厉声高喝道。他的长刀所指之处,就象是被流血和破坏的旋风急速掠过一般,惨叫声此起彼伏。他那原本镶有红边的白色战甲此刻更是被飞溅的血花染得斑斑驳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