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剧同人)大清宰相厚黑日常 作者:时镜(晋江金牌推荐vip2015-01-25正文完结)-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爷胤禩站起来就大声斥骂起来,素日贤王风度全无,更不要说一向鲁莽的老九老十……
    康熙生前,他们争斗了许久,死后同样不得安息。
    张廷玉面上也是那种说不出的悲痛,心底却忽然想起了当年的康熙,一副钦羡张英有个好儿子的表情。
    当皇帝有什么好的,死了也不过这样罢了。
    当晚康熙灵柩过西直门运回宫中,内九城戒严,张廷玉忙完手里的事情乘轿回府的路上,竟然瞧见了几门红衣大炮,便是轻轻一弯唇。
    这时,正是清晨,连着下了好几天的大雪,京城白雪皑皑,一片干净。
    初升的日头从东南方向起来,日光斜斜落在轿顶上,大街上安安静静,偶尔听见点哭声,这种时候,该是举国哀痛。
    回府的时候,张府里也是静寂的一片,顾怀袖是照常起身的,听前面人来报,便迎至仪门前头,看他淡然如初,却笑不出来。
    两个人手握到一起,一句话没说地进了门。
    张廷玉是累极了,他略吃了些东西,便去睡了一觉。
    顾怀袖不敢吵了他,只出了门,知道现在胤禛的眼线应该已经紧盯着京城各处,必定不敢出差错。
    有的东西已经悄然改变了,顾怀袖也说不出是好是坏,可是大面儿上还是如此。
    也不是没有消息往顾怀袖这里递,只是看见消息的时候,她也不知该作何感想。
    知道得越多,越没好下场,如今也该打算打算了。
    一直到晚上,张廷玉才起身,穿了常服,与顾怀袖一道用了饭,才在炕上坐下,声音嘶哑得不行:“近日还好吧?”
    顾怀袖没想到他头一句竟然是问自己,只道:“有什么好不好的?也就是那样,倒是你如今缓过来,我这里也有件东西给你看。”
    说着,她抽了一封信出来,递给了张廷玉。
    张廷玉一看,马齐写给青海那边十四爷的?
    他扫了顾怀袖一眼,顾怀袖道:“鄂尔泰给那边截下来的,没往上面交,倒给了我……兴许,有用吧?”
    这一遭布局很惊险,也可以说是偶然之间触发的事件。
    若没有那一枚玉佩,兴许康熙还是信任隆科多的,他们也不会被逼走上这一条道……
    疏漏的地方不少,胤禛要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八爷党,大阿哥,还有远在青海的十四阿哥。
    “青海那边战事有年羹尧盯着,辖制十四爷,京城里有隆科多,暂时出不了事。”张廷玉心里明镜一样,“一朝天子一朝臣……怕有得折腾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何尝不是这一个“臣”字里面的?
    他轻轻将这一页信纸压在了桌案上,想了想自己这几天做过的所有事情,似乎在斟酌是否有疏漏。
    几天来真是殚精竭虑,脑子都要不够用了。
    君子不立于围墙之下,也不身犯险境,张廷玉就是想明哲保身。
    只盼着,隆科多那边……
    罢了,也就是个替死鬼。
    想着,张廷玉叫来阿德,让人送一只死鸽子给马齐,只说这鸽子飞着飞着就掉了下来,落到了他院里,想着这东西补身子,看马齐当日晕倒了,便送来给他,也不枉费一片心意。
    马齐在自己府里看见这一只血淋淋的死鸽子,还有什么不明白?
    康熙驾崩,年也甭过了,翻过年来也都是哀戚素白的一片。
    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今这样的局面,翻不过来的……
    十四阿哥连康熙的死都赶不上,匆匆回来也不过是个被囚的命,八爷党或者说十四爷党,名存实亡了。
    翻过年,新皇改元为雍正,自此翻开新的一页。
    二月底,马齐进宫面见新帝,交了一份折子,三月初,雍正下旨,原武英殿大学士马齐改保和殿大学士。
    此一来,越过文华殿,直入保和殿,乃为文臣之中第一人。
    张廷玉听了,也不过是笑笑。
    大行皇帝近侍魏珠与赵昌被处死,胤禛单独见过了李德全,使其出宫,不多时暴毙途中,尸骨难寻。
    隆科多仍为吏部满尚书兼任九门提督,大学士马齐上晋保和殿,大学士王掞老病乞休,嵩祝、萧永藻、白潢、张鹏翮为文华殿大学士,王项龄、福宁安为武英殿大学士,徐元梦为文渊阁大学士。
    六部中,隆科多为吏部尚书,兼九门提督;张廷玉由礼部尚书改户部尚书,为一品大员,兼掌翰林院,任雍正元年恩科顺天乡试与会试副考官。
    这一年,似乎众人都尝到了宫变的甜头。
    而张廷玉这许久的时间,都在琢磨一件事:魏珠死了,赵昌死了,圣旨烧了,隆科多才进来,他在李德全面前做戏,又不知能保自己几时?
    眼见着将开春,过了那一阵悲戚,老百姓该过日子的过日子,其实也无甚影响。
    如今李卫忽然得到了雍正的赏识,派去直隶驿传道,还没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盐驿道,顾怀袖从屋里到张廷玉书房前的时候,手里便捏着外头来的信。如今鄂尔泰为云南乡试副主考,也已赴任去了。
    的确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整个康熙元年朝野变动巨大,而张廷玉未必不想在这样的变动之中站稳脚跟,并且笼络住自己的势力。
    推门进来,顾怀袖只看见张廷玉手边放着一封折子,便问:“这是?”
    如今张廷玉也是雍正近臣,才把奏折的制度给定下来,密折奏事前朝已有,只是用得不多,如今西北军务起来,事情繁多,张廷玉也有些焦头烂额,不过更麻烦的还有《清圣祖实录》,就像是当年刚入朝时候给康熙写传一样,现在张廷玉在雍正手底下做事,写的还是传,不过这个传记的主人公已经死了。
    张廷玉把折子递给她,道:“年羹尧传了捷报,皇上赏东西下去呢。”
    顾怀袖接过来一看,有些恍惚起来。
    外有年羹尧,内有隆科多,胤禛这皇位,似乎很稳当。
    近一年,他发落了几个兄弟,也封赏了几个兄弟,康熙末年被冷落的十三爷如今总理户部,乃是雍正股肱,倒是张廷玉仿佛又闲了,实则堆在他身上的事情越来越多。
    可偏偏,张廷玉就喜欢那大学士的位置,如今还是个内阁学士,心里有点不高兴。
    轻轻放下折子,顾怀袖只道:“年家一门都很好,宫里有个年贵妃,外头有个年羹尧……不过年羹尧少年得志,如今平步青云,不曾有过什么挫折,前几日鄂尔泰赴任云南之前,与我说,年羹尧长久不了,连着隆科多也长久不了。他们我倒不担心,反而是你—以我对皇上的了解,他……未必没有孝心……”
    “有孝心会夺嫡?”
    张廷玉没忍住笑了。
    “若我没记错,你当日……叫人毒哑了魏珠与赵昌,用的乃是隆科多手底下的人?”顾怀袖当当时就知道这件事,只是一直没说。
    这一举动,看似简单罢了。
    分明是杀人灭口,皇帝最厉害的就是猜忌心,一面愧疚于自己发动宫变,一面又必须要得到皇位,隆科多在此事之中陷得太深,怕是拔不出来了。
    更何况,背后有个捅刀子的张廷玉?
    张廷玉垂下头,终于还是不想看那折子一眼,道:“李德全以为我是个好的,皇上在着人送他出去之前见过他,李德全以为皇上驾崩之事与我无关,隆科多此人贪功冒进,他在皇上跟前儿说了什么我就管不得了。总之,此事与我却是没有太大干系的……魏珠和赵昌,乃是隆科多毒哑的,他不是还夸下面侍卫做得好吗?”
    当时张廷玉着人毒哑了人,就是怕这俩太监说出什么来,办事的也懂事,连着手指头也给他们剁了。
    皇帝死的时候,张廷玉不在旁边,圣旨肯定不对,这一点众人都知道,可知道也不会说出去。
    按着顾怀袖所言,皇上有孝心,先皇驾崩时候在那里的肯定要倒霉。
    “不过……知道得太多的也要倒霉……”
    兴许,除了已经见了阎王爷的康熙,连着魏珠赵昌两个,没人知道张廷玉所为。
    本来便是与隆科多演戏,四爷想要看看,写下来的圣旨到底是不是他的名字,可惜不是。
    到底彼时雍亲王是个什么心情,没人知道了,张廷玉也不想知道。
    他自当他的清流,暂时按兵不动。
    刚刚改元换朝,事情多呢。
    元年正月,张廷玉成了皇子们的师傅,二月加封光禄大夫,顾怀袖为一品夫人。
    新皇登基,特开恩科,四月乡试,九月会试,十月殿试,原定的癸卯、甲辰乡会试正科,则改于次年举行,二月乡试,八月会试,九月殿试。
    张廷玉先任四月顺天乡试考官,与如今的左都御史朱轼一同主考。
    每年乡试会试都要出那么一点事,今年也没例外,只是这事儿出得有些棘手。
    川陕总督年羹尧,手握大权,又总理西北边疆军务,堪称是如今一代封疆大吏,康熙朝时候还在四川青海等地驻守,因着新皇登基,留手下岳钟琪在青海,自己却来了京城。
    这些都是说在前面的,顺天今年的乡试,偏偏便跟年羹尧有关。
    四月顺天乡试结束,考官阅卷,主考官朱轼阅卷途中,忽见到了一份答卷,踌躇难以下笔批改,冷汗涔涔,断难抉择。
    张廷玉正端着茶喝,回头便见到了朱轼那为难模样,于是问道:“朱大人怎么了?”
    朱轼半天才道:“此事难断,还请张老先生一观。”
    说着,将那一份答卷呈给张廷玉。
    张廷玉一点手,着人接了,放在自己案上,洋洋洒洒一篇八股文后面,跟了一句话——
    “启主考官大人知,学生乃年总督一友人之子。”
    难断是真,有趣也是真。
    当着帘内大小房官考官举人进士们的面,张廷玉笑了一声,把茶盏朝着桌旁一扔,“有意思,且让我来瞧瞧这是何方神圣……”
    言罢,竟然直接将旁边糊名的浆黄纸一撕,惊得无数人倒吸一口凉气!
    哪里有主考官擅毁糊名的道理?!
    可张廷玉已经做了,他已然瞧见前面考生名姓了。
    祖籍顺天,秀才夏义。

  ☆、第二四七章 藏头血诗

启主考官大人知,学生乃年总督一友人之子。
    这话看着一般罢了,能在答卷上写上自己有什么关系,分明就是告诉主考官:我上面有川陕总督年羹尧,你们让我当举人过了乡试就成。
    朱轼虽然也是高官,可毕竟没有张廷玉这样厉害,张廷玉常年行走在先皇身边,能在新皇登基的时候就加官进爵,想必不是好相与的。
    更何况,张廷玉虽然已经有两科没主持乡试会试,盖因避嫌之故,可现在顺天乡试没有家里人,也不用避嫌……
    张廷玉,怕是大清朝有史以来最厉害的主考官,没有之一。
    想想当初的范九半,当然还有被斩的戴名世……
    朱轼只偷眼觑着张廷玉的表情,不敢作声。
    张廷玉这边看见“年总督”三个字,又扫了“夏义”二字一眼,便知道这人的身份了。
    夏义哪里是什么年羹尧友人的儿子,分明就是年羹尧门下一个心腹奴才,办事挺得年羹尧的喜欢。按理说,他如今位高权重,他门下的奴才,想要提拔谁就提拔谁,可万万不该在张廷玉当主考官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
    天下读书人,能让夏义进去?
    张廷玉心里不大舒服,暗觉年羹尧做得太过。
    他只道:“此卷封存于案上,待我回来再处理。”
    众人称是,便见张廷玉竟然起身出去了。
    乡试阅卷一般是不能出去的,可也不是没有例外,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更何况是遇见这样的事情?
    这件事朱轼处理不了,还是要张廷玉来办。
    他离了贡院,直接去了年羹尧府上,现在年羹尧还没去西北,人在府中,却是万万没想到有张廷玉来访。
    说实话,张廷玉跟年羹尧没什么接触,两个人性格还不怎么对盘,相比起张廷玉,年羹尧对他夫人顾三更熟悉一些。不过人都来了,总不好不迎接,所以年羹尧一拱手,便将人请进来。
    这一进来,张廷玉便觉得眼睛被晃了一下。
    圣祖爷去岁才大行,年羹尧府邸竟然就已经如此富丽堂皇,真不知道是谁给了他这样大的胆子。
    张廷玉落座,开口便道:“年大人也知道,张某无事不登三宝殿。”
    年羹尧虽与他同科,这会儿两个人各居其位,又都执掌权柄,着实亲近不起来,也随口问道:“张大人不是主持顺天乡试之事吗?”
    “正是为此事而来,乡试结束,于帘内阅卷,今科竟然见着一封答卷上书了年大人的名号,说是您友人之子。按说我与年大人乃是同科,又共事这许多年,应该录下此人,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年大人您——这一回,做得未免太过。这夏义,太不知分寸吧?”
    张廷玉说话已经很客气了,他也没想跟年羹尧撕破脸皮。
    原以为年羹尧如今应该有所忌惮,毕竟新帝登基,虽然仰仗着他处理西北军务,可大清朝又不是没人了。
    哪里想到,年羹尧竟然不以为意:“这夏义乃是我门人,若是我年羹尧想他当官,他必定能平步青云。此人做事稳妥,也少有出差错的时候。可我想着吧,直接跟皇上说,虽然能让他入仕,但是总不如科举这里来得名正言顺,左右都是一个结果,皇上说要与我兄弟相待,这点小事,何必劳动他?张大人,您松松手他就过去了,再说夏义人品也是一等一的好。”
    人品一等一的好,办事稳妥少有出差错的时候?
    兴许这是对于年羹尧来说吧,年羹尧是文武双全,可张廷玉只是个文臣,他熟读四书五经,又常年伺候在皇帝的身边,若论及谨慎,无人能出其右。
    这夏义,在张廷玉看来,哪里能跟“稳妥”和“人品好”沾边?
    荒谬至极。
    若是人品好,便不至于在答卷上直接这样写明他跟年羹尧有关系。
    张廷玉连茶都不用喝了,他已然知道年羹尧是个什么态度,索性道:“既然年大人这样说……”
    年羹尧看他,劝道:“这等小事,还劳动衡臣兄来跑一趟,何必呢?”
    “此事……我考虑吧。”
    张廷玉笑了一下,便起身告别了年羹尧,年羹尧留他用饭,张廷玉怎么可能用得下去?
    他转身摆手便走,离开了年府,回头这么一看,什么时候年羹尧府邸这门第竟然这样高了?
    什么都能忍,唯独在科举之事上,张廷玉有少许洁癖。
    他自来以此入仕,并且多次担任主考官,提拔过不少的人,也当过不少次伯乐,人虽狠毒,心也未必干净,可有的东西,兴许当真只能算是读书人的坚持了。
    张廷玉离了年府,便着阿德回去,通知了顾怀袖,说这两日不用等他。
    那一面阿德回府告消息,张廷玉这边则直接入宫面圣,在养心殿见着了如今已经是雍正的四爷胤禛。
    胤禛坐上这龙椅也有不短的时日,可是偶尔午夜梦回,总是忆及当年顾三吃了雄心豹子胆,一鞭子抽他马上时候说的那一句话。
    “四爷脸皮够厚,心子够黑,如此辣手狠毒之人,足以残杀自己所有兄弟手足……他日四爷孤家寡人登了大宝,定请记着今日臣妇为四阿哥当牛做马、背黑锅、蹚浑水时候的艰辛苦劳,您放我一条生路,我给您当奴才卖命呢。”
    当真是孤家寡人登了大宝,原想着坐上龙椅是个什么感觉,可等坐上来了,又觉得无异于针毡。
    心里正念叨着,把眼前一封折子给放下,苏培盛便说张廷玉来了,他只道一声:“宣。”
    张廷玉进来行礼,胤禛瞥了一眼,便道:“着张大人为乡试主考官,若是朕没记错,如今怕还在阅卷吧?张大人怎的出来了?”
    “回皇上话,今科乡试,出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朱大人难断,臣知该断,却有为难之处,所以来报皇上。”
    张廷玉说的,自然是夏义的事情。
    他还真办不了这差事,若是他录了夏义,那是欺君之罪;若是他不录夏义,便是跟年羹尧作对,而年羹尧如今又是康熙的宠臣……谁知道如何?所以稳妥起见,张廷玉进宫来了。
    胤禛叫他回事,张廷玉一一说了,末了道:“臣也去年大人府上问过了……”
    “年羹尧怎么说?”
    胤禛抬手批了折子,也不知是写了什么,又抽空一般问了一句。
    张廷玉说了自己所见所闻,年羹尧原话也说了,他也是想顺便看看如今的雍正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四爷原本就被圣祖爷说过喜怒无常,前朝末年的时候就不显山不露水,藏得比谁都厉害,可隆科多在那个位置上,一旦有什么事情,一定是他永远占着先机,这一份心机哪里是寻常人能比的?
    现在想想张廷玉所做的,也不过就是矫诏,至于康熙怎么死的,隆科多一个人知道罢了。
    至于知道得多,会不会死,那只有天知道,他雍正知道了。
    这会儿听完了张廷玉的奏禀,胤禛眼光一闪,竟然微微地一笑:“也无甚大事,张大人未免有些小题大做……”
    听着先头的一句,张廷玉就拢了眉头,他没说话。
    胤禛又继续道:“年大人军功卓著,一门忠义,如今更是朕股肱之臣,既然年大人有这样的意思,朕总不好不给个薄面,张大人意下如何?”
    事情更有意思了,当皇帝的要给当臣子的薄面。
    张廷玉也是个识时务,会看风的,多年和稀泥下来,也是人精之中的人精,他遂言:“是臣小题大做,反倒来搅扰了皇上,臣万死。”
    “万死什么呀,下去阅卷吧,准退。”
    胤禛从头到尾都没有几分在意的神情,外头敬事房的人捧了绿头牌进来,他只示意人上来,抬手便翻了一快牌子。
    张廷玉这边于是告退,出来的时候瞧见端着的木托,今日幸的是年贵妃。
    苏培盛也瞧见了,只跟那公公一拱手:“今儿还是年贵妃娘娘啊……”
    他只随口一说罢了,过来就要送张廷玉出去。
    如今苏培盛身价也高了,张廷玉可不敢让他送,摆摆手就走了。
    倒是苏培盛站在原地,想想还觉得奇怪,回头才一拍脑门儿:嗐,他是送张二夫人送习惯了!
    张廷玉回了考场,只把剩余的答卷给批完,眼见着要登名册了,朱轼问:“这夏义怎么处理?”
    “录。”
    张廷玉把毛笔一扔,只留下一个字。
    朱轼又问:“那录成第几?”
    今天张廷玉去了年羹尧府上一趟,接着又进宫,左右还是有些消息出来的,更何况回来的时候,张廷玉也透过些口风,朱轼大约知道是个什么情形。他想着,怎么着也得给个通场第一,算是给年羹尧一个面子。
    可没想到,张廷玉道:“给个通场第二吧。”
    于是,夏义这么个“关系户”的名字,便堂而皇之的挂在了顺天乡试放榜之后的榜上。
    到底心里不舒服,张廷玉回府的时候都没要丫鬟们帮着,外面罩着的袍子一解,便朝着地上扔,看顾怀袖上来给他批常服,这才叹气。
    顾怀袖只觉得奇怪:“这是怎么了?”
    往年当考官,张廷玉比谁都乐呵,今年回来还叹气?怪了。
    “你是皇上往年门人,我若告诉你,今科年羹尧门下夏义公然作弊,皇上还允了,你信是不信?”张廷玉说着,又道,“我给了通场第二。”
    这倒是稀奇。
    顾怀袖凝眉,踱了一步:“昔年皇上嫉恶如仇,最忌讳此等舞弊之事,即便是他当年安插人,莫不是能者居之。王者之道,素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没道理,他会有着年羹尧做这样的事……”
    “此事,怕是有鬼。”
    要么就是虚以委蛇。
    顾怀袖心里也清楚一些,反正年羹尧下场不好,如今不过是露出些苗头罢了。
    夫妻两个也没多想,可顺天乡试放榜之后三日,那夏义便出事了。
    前面才被录为了通场第二,成了举人,又有年羹尧保举,应该是一路从乡试、会试,一直走过殿试,成功入翰林,可没想到,这人被长铁钉,钉死在了客栈。闻说那铁钉甚长,从夏义左边太阳穴穿到右边太阳穴,死状极其可怖。
    更诡异的是,夏义胸前竟有一幅白布,上书四行血诗。
    出事之后,自有人将血诗抄录给张廷玉,张廷玉只一读,便是心头一凛。
    顾怀袖正在为张廷玉准备行装,后日便要启程跟着雍正去在建的圆明园,见他拿着一封书信怔忡,便很自然地过来将书信拿过,一瞧也是微怔。
    夏义出事的消息也在这上面,连着前后始末形状俱在,附诗一首在后:
    莲子无心结,更鼓数声寒。
    摇落花千树,阶前听秋风。
    莲、更、摇、阶。
    年羹尧戒。
    张廷玉知道她看出来了,只道:“年羹尧死了门人,想必要查……可你猜猜,能不能查到?”
    顾怀袖不用猜查不查得到,她只猜这件事是谁做的,就知道是个什么结果了。
    天子脚下,堂堂一个举人老爷没了,这样恐怖之事,自然是要严查。
    可查了两个月,竟成为一桩悬案。
    夏义啊,也就是个钟,胤禛敲敲而已。。。。。

  ☆、第二四八章 满门荣华

二月乡试结束,八月才会准备会试,中间这一段时间,皇上亲至圆明园,诸臣工之中紧要者恩同前往。
    张廷玉,自然在此列。
    原本定了张廷玉为会试主考官,可这回张廷瑑与张家二公子张若霭都要参加会试,按理张廷玉还是要避嫌,所以会试考官挂了个名,余者不由他经手。
    没想到,八月会试放榜,张若霭竟然得了会试通场第一,他四叔张廷瑑也在第五,真真惊落朝野上下一地下巴。
    张廷玉也是头疼,放榜当日便把张若霭叫来骂了一顿,反倒是张廷瑑放声大笑起来。
    天底下竟然有侄儿考得比叔叔还好,还是一门出了俩贡士,按着两人这名次,再入殿试成进士,不过朝夕而已。
    八月底放榜完,张廷玉又是高兴又是有些忧心。
    他如今是礼部尚书,还是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供职南书房自不必说,前几月皇上叫他主持编纂《圣祖仁皇帝实录》,瞧着还有叫他编《明史》的意思,着实令人头疼。
    在将他任命为皇子们的先生没多久,雍正便又一道诏书,加封张廷玉“太子太保”衔,如今又成了太傅。
    一个人头上顶这么多衔按理说也够了,更何况,张英出身进士,暂时不提,张廷瓒人已去了,暂时不提。
    张廷玉,进士翰林出身;张廷璐,进士翰林出身;张廷瑑,今科方成了贡士,进士翰林出身不在话下;儿子张若霭,会试通场第一,怎么也不可能不是进士,不可能不入翰林。
    这么一算,光是这两朝,张家一门就要出六个进士。
    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张廷玉有张廷玉的烦恼。
    兄弟们考过了,还有晚辈们要考,子侄一辈也是要读书的,回回都要避嫌,不知多少年才能掌一回文衡,做一回主考官。
    不仅如此,更怕树大招风,当年张英的烦恼,全数落在了张廷玉的头上。
    他终于没忍住跟顾怀袖抱怨:“我儿子怎就不能笨一些呢?”
    顾怀袖终是白他一眼,没跟他说话,任他自己想去了。
    会试刚过,正值中秋,宫里来了令,许臣工带各府诰命入宫小聚,也不办什么节庆,毕竟还没三年呢。
    张廷玉带了顾怀袖入宫,却没想到今晚还有旁的事情要办。
    胤禛深受康熙末年夺嫡之苦,自然知道个中凶险,他传谕于几个心腹大臣,包括张廷玉在内,于养心殿商议建储之事,当夜议定建储匣与密旨。他当着大臣们的面,亲手写成诏书,封于匣内,为建储匣密诏;又书密旨,后贴封条,使人藏于内务府。若有一日雍正驾崩,便按着今日议定之事,取建储匣,并对内务府密旨,便知何人为储君。
    没有人不好奇那密旨上写的什么,可一个挂在了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一个封入了内务府,非雍正死不得见天日,纵使好奇也无从得知其中内容了。
    那时候,胤禛的眼神很奇怪,只盯着正大光明匾额,像是有千万的情绪,却终于归于沉默。
    而张廷玉与诸人从殿中退出,恰遇上皇子们来请安,晃眼一看,这些皇子们的眼神,与当初给康熙请安的皇子们,一般无二。
    皇家,何尝不是一个轮回?
    回头这么一看,胤禛背着手的影子,落进殿内深深浅浅的光华之中,竟然晦暗不清了。
    康熙当皇帝的时候,胤禛在渴望什么,如今他当皇帝的时候,他们的儿子就在渴望什么。
    生在天家,谁不想当皇帝,坐龙椅?
    坐过的觉得那龙椅不舒服,可舍不得放手,没坐过的充满期待,于是争相夺取。
    张廷玉只跟着人一起出来,便去御花园,入了中秋席。
    只是,他晃眼一看,竟然没瞧见顾怀袖。
    此刻,顾怀袖刚接到苏培盛的通传,说是万岁爷要见。
    这是康熙驾崩之后,顾怀袖头一次入宫,只是这“万岁”的已经另有其人了,侍奉在皇上跟前儿的,也由李德全和梁九功,换成了苏培盛与高无庸。
    “苏公公叫个小太监来就是了,何必自己来一趟?”
    顾怀袖客气了一句,脚上倒是很自然地朝前面走了。
    苏培盛敢在旁人面前拿大,万不敢在顾怀袖面前拿大,连声道:“这不是许久没见过您了吗,心里想得慌,索性自己来跑一趟,您是什么身份,何苦故意问话为难奴才呢?”
    “早说了我跟你是一样的身份。”
    顾怀袖也不回看一眼,已经过了掌灯的时候,宫里的道有些暗,两边提着灯笼的宫女倒是低眉顺眼,万分地乖巧。
    那灯光晃着前面地面,倒把月光都挤没了。
    她复道:“万岁爷怎的忽想起来见我?”
    现在胤禛成了皇帝,他们这些下面办事的奴才,能留了一条命就是万幸了,顾怀袖乃是个女流之辈,也不可能跟年羹尧、隆科多这两个一样高官厚禄,封到一品夫人已经顶了天。
    宫中行走,可不是容易事,顾怀袖心里还谨慎着。
    “这个……”
    苏培盛倒是知道建储的事情,想了想,索性胡诌道:“指不定是有什么要紧事呢?”
    谁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要紧事?
    万岁爷其实是个挺随性的人,喜怒无常也好,任性胡为也罢,实则皇上的心思是他们这些身边伺候的人摸得清楚一些,苏培盛跟高无庸便是其中翘楚。不过,有时候想想,张二夫人未必不了解皇上,只是不是对皇上每件事都清楚。
    某种方面说,顾三还是胤禛知音呢。
    心里乱七八糟地念头转着,不一会儿养心殿便到了。
    顾怀袖往前面一站,脚底下的水磨石地面打过蜡一样,光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