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海风云录-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秒钟后,一个大胖子站了起来,他不站也不成,旁边蹲着的人全用眼睛看他。
“趴在地上,双手双脚分开,我算5下,没趴好你的腿上就要挨一枪。”
女特工拉动了一下枪栓,然后用枪指着这个胖子说道。
“1、2、3、……”
胖子刚刚趴下摆好姿势,2名士兵就过去,拿出绳子踩着胖子的腿和后背,几下就把他的双手都绑了起来,然后就脸朝下的放在了原地。然后这两名士兵又拿出一捆绳子,挨个把在地上蹲着的人的双手绑在身后,并连成了一串,把绳子头拴在了高德全的胳膊上。
在这一天里,马尼拉的多处大街上都出现了一副奇怪的景象,军车押着几个人或者一串人,从大街上慢慢走过,其中不乏被打死或者打伤的人,都由人背着跟在队伍后面,从四面八方向城中最大的广场聚集过去,然后在广场上被简单的分组之后,重新栓成几大串队伍,继续在军车的押送下,向港口走去,在港口的码头上,早就停靠着一艘联邦海军的后勤舰,这些人犯都被押进了船舱,然后后勤舰就在长长的汽笛声中,缓缓的离开了码头,至于它要驶向哪里,没人知道。
这次大规模的抓捕行动总共逮捕了974人,其中马尼拉的5个警察局中几乎有3个警察局的高层被连锅端,一个人都没剩,而马尼拉市政府和各个区县的政府当中,也有大批官员被捕,整个马尼拉全部被军管,因为政府几乎都瘫痪了,暂时没有那么多合适的人员可以补充。
而这只是马尼拉一个城市,当天总共有7个城市都在进行着差不多同样的大搜捕,其中吕宋省就占了3个,马尼拉、碧瑶市、八打雁市;安北省一个,荣市;安南省的贡布市;宿务省宿务市;三宝颜省的三宝颜市;
总共抓捕人数超过了4000,其中政府工作人员和官员接近三分之一,这些城市基本全都陷入了瘫痪状态,只能先由军队暂时接管,等待联邦政府派遣或者当地选举出新的官员前来。
这场反黑反贪风暴并没有随着这场大搜捕而结束,相反,这才是个开始。被捕的人员全部被送到了苏拉威西岛上一个秘密的集中营内,继续由内务部特别调查团进行审讯,然后就有更多的政府人员被供了出来,在经过内务部核实之后,确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官员也会遭到内务部的抓捕,然后继续审讯。
这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阵,一个官员就能牵扯出好几名同僚或者上司来,而这次抓捕的6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更是供出了上百名被他们贿赂过的官员,一时间,联邦各地的政府官员纷纷落马被捕,一个月之后,已经有2名副省级官员和7名警察局长都被查清有违法犯罪行为,而渎职一类的罪名更是一抓一大把。
刚开始,政府几个部门的负责人都跑到刘芾这里来诉苦喊冤,一边为自己的下属开脱,一边投诉内务部在抓捕、审讯过程中有乱抓和刑讯逼供情节,还有几位联邦高官劝说刘芾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要顾全大局,不能因为反腐而造成联邦政府的动荡,适当的处理一些官员做做表率就可以了,如果涉案联邦官员数量太多,反而会影响联邦政府在人民中间的声誉。
刘芾对于这些说情的人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当他们走后,刘芾就会让内务部重点查一查这些人的屁股是否干净,如果也是一团脏,那对不起了,说不定哪天晚上,内务部的特工就会去敲你家的门,请你去内务部把这些情况交代清楚,交代不清楚的,一律送到那个集中营去,哪里是专门为了各种遗忘症、健忘症患者准备的。
正文 第六十六章 重典
不过这次大清洗也确实引起了联邦政府内部的恐慌,很多联邦政府的官员由于莫名的恐惧而递交了辞呈,有的案犯家属还跑到联邦法院和总统府门口喊冤游行,闹得最凶的时候刘芾甚至都想宣布联邦进入军管了。
最终刘芾还是顶住了这股风潮,在先后逮捕了3名人民代表和2名部级官员并宣布了他们的确凿罪证之后,那些在暗地里想搅混水的小集团们终于不敢再搞什么盘下招了。而流失了的政府官员也经过正规程序的考核从社会中重新招聘补足,到这时候,刘芾才算是完全稳住了联邦的局势。
这次大清洗也不是没有正面效果,更多的底层老百姓和知识界都一直是刘芾的坚定支持者,再加上军队在这次事件中,一直保持着他们应守的本分,没有过分关心或者试图插手这次事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刘芾的信心。
年的大年初一,在联邦首府向阳市南部150公里的阿当湾沙滩上,聚集了好几万人,这些人都是联邦居民,他们是通过广播、报纸得知,联邦政府将在今天在这里处决400多名政府官员和黑社会份子。这些老百姓们从联邦的各地赶来,他们想看一看这个千古奇景,一个政府居然公开处决这么多人,而且这些人还都是以前的政府官员,据说最高的曾经是联邦建设部的部长。
早上10点,一串装甲车开到了预定的刑场。这里是一片粗糙的沙滩,大概有1公里宽,两边是两座小高坡,正好当做观众的看台,联邦军队已经把刑场封锁了,观众们只能在高坡上观看。
犯人们被带到了沙滩上,400人啊,整整面对着大海跪了几百米长,最近的离高坡也就100多米远,坡上的人能清楚的看到犯人的面孔。具体这些人都犯了什么罪。在联邦最高法院的宣判大会上都已经挨个说清楚了。当时的宣判足足持续了一周,至于什么上诉的,更是没有,因为已经是最高法院的宣判了。你还打算上诉到哪里去?
在这次大清洗行动中。前后3个多月。总共抓捕了5913人,其中政府工作人员有1321人,社会人员4220。剩下的372人行为构不成犯罪,都已经释放了。在1321名联邦工作人员中,400人被判处了死刑,其它921人大多被判处10年苦役以上直至终身苦役,只有极少数由于犯罪行为轻微被判处了有期徒刑。
在联邦的法律中,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犯罪,是和叛国罪一个等量级的,都是顶了天的重罪,对于这种罪名,只有3个结果,一是死刑,二是苦役10年,三是终身苦役,而且他们的家产都将被政府没收,他们的下一代子女也将不能进入联邦军队和政府工作。
对于那些社会犯罪份子,联邦的法律到没这么严酷了,只要身上不背着人命,或者贩毒数量不够500克的,一般不会判处死刑,大多是有期徒刑,顶多是数罪并罚,判个几百年而已,至少命能够保住。
中午12点,一排排的士兵端着枪走到了犯人的身后,在一声汽笛声后,枪声大作,然后瞬间就平静了下来,沙滩上的400名犯人已经全部倒地,有的还在不停的抽搐。本来兴致颇高的观看人群中,不少人都感到了身体不适,哇哇吐的也不是少数,这么近的情况下亲眼所见一枪爆头,很多人都受不了了。
枪毙之后,沙滩上的尸体并没有被收敛起来,这是内务部部长给刘芾出的馊主意,而且得到了刘芾的同意。这并不是要暴尸几日什么的,范安这个特务头子出的主意更阴损,他告诉刘芾这片沙滩每到夜晚就会有大批的螃蟹会上岸到小树林里找食物吃,这种螃蟹小脸盆一样大小,食量巨大,从果子到动物尸体,遇到什么吃什么,甚至连轮胎都吃。
当年范安在追捕一名间谍时追到了这里,那个间谍由于伤重已经死在了车里,等到范安带着人赶到时,这名间谍的尸体已经找不到了,连骨头都没凑全,另外他汽车的轮胎和座椅也都被撕得粉碎。范安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于是就带着手下在沙滩上守了一天,结果到了晚上,密密麻麻的大螃蟹从海中爬上岸来,遇到什么吃什么,到了早上天刚一亮,它们就全都返回了海中,沙滩上什么都不剩,特别干净。
刘芾对于这些犯罪的政府官员丝毫好感都没有,这些人差点毁了他辛苦建设的国家,他们死多少次都不解心头之恨。由于有了前面那一段大清洗,刘芾的这个更狠毒的命令没有人再提出反对,而且那些官员们的罪行还历历在目,被他们直接残害和间接伤害的联邦公民也有上百人了,很多人都是家破人亡,这也让那些比较温和的联邦官员们失去了再为他们争取权利的动力。
事实上果真如范安所说,看守沙滩的联邦士兵在第二天就发现沙滩上干干净净的,连死人的头骨都被这些大螃蟹给拉进了海里,这里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螃蟹加上海水涨潮彻底清理了这一片海滩。不过尸体可以清理,人们心中的阴影却无法清理,从此这片海滩再无任何人前来居住或者游玩,连这里的政府也都放弃了这片地方的开发,在整个加里曼丹岛的南部地区,人们都知道有一个地方不要去,哪里叫螃蟹湾。
除了这个后遗症之外,联邦南部地区,尤其是加里曼丹岛、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附近的居民再也不吃螃蟹了,渔民下网如果捕捞到螃蟹,全部用铁棍打死然后扔进大海,不管多么新鲜的螃蟹放到市场上,都不会有人来购买,就连刘芾这个最喜欢吃海螃蟹的人,也有好几个月不愿意吃这玩意了,后来实在忍不住想吃了,也会让厨师专门去安南或者菲律宾去购买螃蟹,加里曼丹岛附近产的海蟹坚决不吃。
经过这次大清洗,联邦国内的各级政府官员们都牢牢的记住了那片吃人的沙滩,各地政府也都加强了当地的反黑运动,很多涉嫌或者疑似黑社会的民间组织都自觉或者半自觉的解散了,谁也不想再被内务部的那些特工查出什么问题来,大家都相信,能够下达命令把几百人公开枪毙在沙滩上,并且连尸体都不给留的总统,肯定不会在意再来一次清洗运动,反正这一代的联邦人都牢牢的记住了这个教训。
光有教训还是不够的,之前的黑社会组织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和联邦政府对地方上的民情缺乏监管力度也有关系,按照原来的制度,地方上除了警察局这个机构之外,就没有第二个可以制约和监督它的部门了,而县政府和市政府都是民政和经济部门,对这些涉黑或者刑事案件都没有管辖权。
既然发现了这个缺点,那么就把它补上,就算是亡羊补牢了。但是刘芾不想再去多建一个新的政府部门,那样话政府就会越来越庞大,政府部门建立容易,撤销就相对难多了。既想去管理,又不想多雇人,那就只能在原有的班底里挖潜力了,刘芾拿着联邦政府的框架图琢磨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清闲的部门,联邦法院。
相对于警察总局来说,联邦法院可就清闲多了,因为联邦国内的很多人,尤其以华人为主的居民大多不爱进法院去打官司,当警察局和当地政府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之后,他们宁可跑到首都去大街上喊冤,也想不起来应该去法院里试试……)
正文 第六十七章 核反应堆
而那些外籍移民们则正好相反,他们碰到p大点的事情,也要告到法院去,另外年轻一代的联邦居民在这方面也要好点,慢慢的在适应去法院解决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
由于告状的人少,法院自然就清闲一些,刘芾决定不能让这些法官们白白拿联邦政府的薪水,于是本来设在县市一级的联邦法院就变成了要下到村一级去,如果村庄太小,那就在附近的几个村里设立一个联邦法院,而且刘芾还建议由最高法院出面来组织一个直属最高法院的巡回法庭组织,将城市中的法官们利用起来,组成若干个联邦巡回法院,不定期的在联邦各个城市里巡回,直接受理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件。
除了亡羊补牢之外,联邦政府还得做另一件事,那就是对在这些涉黑涉贪案件受害的一方做出道歉和赔偿。在经济方面,那些被联邦政府没收的家产会经过拍卖等手续变现而进入国库,但是那些后害人不能等那么长的时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伤残,有的甚至失去了家人,这些都需要由政府来做出赔偿。
在集体枪决的第二周,已就是大年初八,联邦政府宣布了具体的赔偿方案和赔偿数额,另外那些身负伤残的受害人将会由联邦政府供养起来,他们将享受与伤残士兵一样的待遇,也算是为国家而付出了牺牲。除此之外,刘芾还让雅克琳出面,成立了一个国家荣誉基金。面对社会接受捐助,然后专门用于奖励那些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平民英雄。而且奖励金额非常可观,这也是在另一个方面鼓励联邦公民自发的抵御不法现象,缩小犯罪的空间,从源头上减少这些社会公害。
虽然刘芾的这次全国打黑反腐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不仅挖掉了寄生在联邦身上的毒瘤,还清洁了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队伍,更震慑了那些小集团和小利益团体,取得了联邦中下层人民和学生知识份子的更大支持。可算是一反四得了,但是联邦在处理罪犯这个问题上,太过残酷和血腥了,这也让欧美国家有些受不了,纷纷发表了指责的文章,并借机丑化联邦政府和总统刘芾。
这一回刘芾没有沉默不语,而是通过大卫所控制的几家大报纸。专门找来了十多名记者,采访了内务部的办案特工、部分受害者、联邦部门官员、正在服刑的罪犯和自己,弄成了一个系统的长篇报道,分成了十几期,专门在欧美几家主要报纸上进行了连载,用各种确凿的证据来说话。比较真实的反应了当时联邦国内的现实状况。
对于最终集体枪决犯人的问题,刘芾专门在一期专访中直接面对着各国记者谈了这个问题。刘芾自始至终坚持自己这个命令是正确的,因为他指出,联邦法律对于这种职务犯罪的重判是几十年前就已经有规定的,并不是临时加上的。所以不存在联邦法律按照总统喜好随时更改的问题。
而对于联邦法律是否过重,刘芾的解释是。联邦工作人员没有生产能力,他们是靠着联邦人民缴纳的税金来生活的,如果你聘请了一位管家,但是这位管家不仅不帮你管理家产,还偷你的东西,意图谋害雇主,这种行为就应当比普通小偷要重罚,因为这不光是犯罪,而且还是人性上的低劣。
由于有了报纸来刊登刘芾的这些系列专题报道,欧美国家的舆论导向问题就不能一家说了算了,于是这种单方面的指责和丑化就变成了新闻界之间的口诛笔伐,只要有人群存在,就肯定有不同意见,所以在舆论上,联邦政府并不被动。
鉴于争论的焦点主要是自己这位联邦总统,刘芾有时候看到太刺眼的文章之后,也忍不住会写上一两篇驳斥,然后通过不同的报社刊登出去和对方隔空辩论辩论,有了刘芾这位总统的参与,各国的评论员和政要们都来了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面版从年春天提前爆发了。
这场报纸互喷大战的主题从最开始讨论的刘芾独裁、血腥统治问题,很快就引申出了无数个问题,而辩论的双方也逐渐变成了3方、4方……直至分不出多少方了,完全就是混战了,今天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你的盟友,明天说起另一个话题,两个人就又成了死敌。
都说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可是真要遇到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能有几个人会做到这两条啊。从这次报纸大论战中就可以看出来,绝大部分人都是在为了自己或者某个集团的利益在争论,真正能够站在世界人民角度看问题的,一个都没有。刘芾在论战初期也加入了这个战团,后来战争规模一再扩大,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刘芾实在是没精力和那些专业的喷子们去互喷了,干脆就停止了发表评论文章。但是这时候谁还顾得上刘芾是谁啊,大家都喷出火气来了,早就把这件事情的起因给忘光了,完全就是为了喷而喷了。
在这场战争中,唯一的胜利者就是那些报社了,他们的报纸由于这场历时几个月的论战而一再增发,原来的周刊变成了日刊,原来的日刊现在每天再加刊。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人给假设一套服务器然后通上网络,搞一个论坛啥的,估计每天访问量得上几亿。
除了文学水平和政治水平不够之外,刘芾退出了这场论战的主要愿意还是时间不够用了,本来每天除了日常的一些文件需要审阅,再去找个研究所看看,还能剩2小时看看报纸,不过一个突如其来的申请把刘芾这种悠闲的日子打破了,位于苏拉威西岛上的那个“45”研究所申请建立一座小型的核反应堆。
这份申请是通过内务部的特别渠道递上来的,属于极度机密,当刘芾看到文件上面的代号45时,就知道有大事情要发生了。但是当看到45研究所居然要申请建造一座小型的核反应堆之后,刘芾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看来这些科学家们有进展了。
放下了手中的一切事情,刘芾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位于苏拉威西岛上的45研究所,第一时间听取了研究所对于核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联邦有规模有计划的核能研究起步的非常早,早在1900年刘芾刚刚控制台湾的时候就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核能研究所,不过那时候只有10多个研究员和一些简陋的设备。
而后这个极度保密的单位有曾经有过2次壮大和发展。第一次就是在联邦占领了原法属印度支那后,在1915年这个核能研究所被搬迁到了越南北部和老挝交界的深山里,并正式命名为“45”研究所,这个名字只有一个意义,当年刘芾整整45岁。
这一次研究所的规模随着搬迁扩大了很多倍,当时刘芾动用了所有的关系,从欧洲和美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并用各种手段,弄来了几十位欧洲各国的核物理方面的专家,再加上原来研究所里的研究员们,组成了近百人的研究队伍,并单独配备了一支部队用于防御保密,正式番号为“联邦国防部传染病预防处理部队”
第二次搬家是在1918年,为了更安全更保密,这个45研究所被整体迁移到了苏拉威西岛南部的一个小岛穆纳岛上,并在哪里修建了深达百米的地下建筑,还特意配备了小型火力发电厂和水处理设施,自此之后,这个45研究所就从联邦消失了,只有一个“传染病预防处理部队”孤零零的驻守在苏拉威西岛南部。
正文 第六十八章 绝密单位
既然是极度机密,刘芾也就不好经常跑过去看看,只能通过特殊通讯方式来相互联系。虽然本人不能到位,但是一切物资保证和后勤保障都会在第一时间里按时送到,无论是从科研人员的个人待遇上还是科研设备装备上,这个45研究所可以说是联邦国内科研单位里待遇最高的,放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
刘芾之所以对核研究项目这么用心,主要是他很清楚,当南海联邦的潜艇、航母和飞机这些跨时代的武器被对手研究透彻之后,自己就再也没有更多可以完全压制其他国家的武器可以发明了。而且在未来的战争中,联邦的武力打败一场战斗、一场战役甚至一场战争都能够做到,但是在打败一个国家,尤其是像美国这种幅员辽阔,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还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而像美国这种国家,已经在后世中很好的为全世界演绎了它的战争潜力,当年日本人一举干掉了它的多半太平洋舰队,然后用数量和质量都好于美国的联合舰队试图控制太平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美国就依靠着它强大的制造业把太平洋舰队重新武装了起来,最终打得日本举国投降,而且这一切都是在两条战线上同时进行的,但是美国的支援重点还是在欧洲,也就是说美国只用了几分之一的国力,就完全碾压了日本。
就刘芾自己认为,当时的日本没有再继续进攻美国西海岸是一个大错误。它不应该再把注意力放在东南亚那些破岛上,而是应该调集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去进攻美国西海岸,最终达到摧毁美国一部分工业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胜利。当然了,这种可能性也不太大,但是总比一点没有的强。
现在的南海联邦虽然比当年的日本要强大了不少,但是与日本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而且目前联邦政府要比日本政府面临的压力更大,因为现在南海联邦与美国政府已经是互为假想敌了。还是最主要的那种。再像偷袭美国的海军基地不是说一点可能没有。但是可能性已经极小了。
当年日本是选择了一举打垮美国太平洋舰队,然后在这1、2年的空窗期里全力占据东南亚,甚至也有进攻澳洲的打算,但是这一切都被美国的制造能力击败。而刘芾有着这个经验之后。自然就不会去选择先打伤美国。然后放虎归山。等待它养好伤再跳出来和自己拼命。
但是刘芾琢仔细的比较过,依靠联邦目前的军事实力,想把美国一次彻底打倒难度太大。所以刘芾不能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常规武器上,现在刘芾唯一称得上秘密武器的,不再是潜艇、飞机了,而是核武器。
这个想法不是刘芾几年、十几年内才有的,自从他打算在这个时代中建立一个国家起,就已经有了,所以他才会在刚刚站稳脚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成立那个最初的核研究所。经过了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刘芾这个半仙的死命扇呼,目前这个45研究所终于在核研究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原子弹的原理用通俗一些的话来讲,就是用一个中子去高速轰击一个铀235原子,这个铀235原子被打中子成2半,在释放出来大量质子的同时,还会产生2个中子。当这两个中子又轰击到其他铀235原子时,又会产生同样的反应。
这样1变2;2变4;4变8;8变16,如此传导下去,就形成了核裂变,准确的叫法是“自持式链式反应”这也就是核反应堆的最基本原理,而原子弹其实就是一个缩小化并去掉了防止临界化机构的核反应堆。
想要制造核反应堆或者原子弹,就必须获得铀235,但是这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非常非常之低,在天然铀当中只有0。7%的含量,而且如何提纯也是一个大问题。
经过45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在1925年左右,45研究所终于找到了两种能够提纯铀235的方法。他们用几千层金属薄膜制成一种“筛子”上面有无数个小孔,每个孔只有百分之一厘米大小。然后将六氟化铀气体通过这些“筛子”由于铀235的氟化物分子量较小,因此会比铀238更快的通过“筛子”从而达到提纯铀235的目的。
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电磁场来达到同样的目的,由于铀235和铀238在氟化物分子量上有区别,所以在穿过电磁场时它们的弯曲度就会不同,这样就可以区分铀235和铀238,并将之分离开。
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化学法分离的比较慢,但是成本低;物理法分离的速度要快很多,但是成本高,因为它多要求的电磁场强度不是普通的电磁铁就可以达到的,需要更大更强的电磁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45研究所先是在实验室中建造了一个电池线圈来试验,最终确定这个线圈磁极直径需要达到4。6米以上,也就是说这个线圈的内径就得有4米多。除了体积庞大之外,这个线圈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缠绕线圈所用的铜也非常多,每个线圈所需的铜大概得有20吨,而要想规模化提纯铀235,这样的线圈大概得有6000个左右,才能达到以每月以公斤级生产90%以上纯度铀235的目的。
而这6000多个大线圈先不说供电和场地问题,这些相比起来需要耗费的铜的用量来说,都已经不是事了。它们总共要耗费15万吨铜,当时联邦年产铜200多万吨,但是铜是一种战略物资,很多地方都需要这种原料,不可能都給45研究所使用。
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刘芾对45研究所的支持了,他为了既不影响联邦其他部门的工作,又能让45研究所尽快建成电磁分离厂,大笔一挥,把联邦银行中储存的10万吨银锭暂借给了45研究所,以代替原来需要用铜来组成的线圈。
当45研究所的电磁分离厂在28年建成之后,这个深埋在地下50米的洞窟就真的成了宝库,7个厂区中有6个全是银光闪闪的,虽然那些科研人员对钱并没什么太大的喜好,但是整天工作在银子堆里,不知道他们有何感想。
电磁分离厂,顾名思义,得用电,而且还少用不了。原来的那个小火电厂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于是一座大型火电厂又在海峡对面开建了,为了掩人耳目,刘芾特意授意施耐德的石油公司在附近建造了一座有色金属工厂,对外谎称精炼铝锭,所以配套了一座火电厂。
一个谎言往往得用10个谎言来弥补,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为了让这座铝工厂更像工厂,刘芾还在这里修建了小型码头、矿石堆放仓库、铁路等等设施,然后每月再派遣船只来这里运送矿石和成品。
那些矿石无非是在仓库里堆放一个月,然后再装上船运走,再卸下新的矿石,而那些所谓的成平铝锭则是从其他地方秘密运送过来的,再光明正大的运走。而且负责这座工厂的也不是普通工人,而是那支“联邦传染病预防处理部队”
费了这么大的心思和财力、人力,刘芾唯一想得到的就是早一日让联邦拥有原子弹,至于那些核、核动力什么的,都是刘芾用来鼓励那些科研人员的大饼,什么时候能充饥刘芾并不太关心。
研究所的那些核研究人员们没有辜负刘芾的这份巨额投入,在成功的提纯了铀235之后,之用了4年时间,就有把核反应堆给搞了出来。前满我们说了,原子弹就是一个去掉了防临界装置的小型核反应堆,而核反应堆呢,就应该是一个加装了防临界装置的大原子弹了……)
正文 第六十九章 富兰克林罗斯福
意思差不多,前面所说的那个可持式链式反应就是核反应堆的大概工作模式,不过如果想要核反应堆受到人的控制的话,就不能让这种反应过于激烈。那么如何控制这种反应呢?其答案就在那个中子上。
核裂变就是用中子去轰击铀235原子,在原子破裂并产生巨大能量的同时,还会产生另外2个中子,而这2个中子又会攻击到别的原子,就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发展下去,就成了链式反应。
要想控制这种链式反应,那就得控制住中子的数量,也就是说,当被打碎的铀原子产生巨大能量并释放出2个中子时,能不能让其中一个中子击中其它铀原子,而另一个中子不起作用呢?45研究所的核专家们在年底,给了刘芾一个准确答案:完全可以。
这些科学家们试验了无数中材料,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吸收中子的物质:金属镉。他们把大量的石墨砖一层一层的摞起来,其中有规律的分布着包含着铀235的砖块,然后在这一大堆石墨砖块上,插进几根金属镉铁棒,这就是控制中子数量的关键。而那些石墨则是用来减速中子速度的,以免它们速度太快而白白跑掉。
按照计算好的数量,当镉棒在一根根抽调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