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起苍茫-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杭州方面也陷入争论之中。陶成章电告徐锡麟配合光复军光复浙江后进攻南京,这道命令明显忽视了同盟会在这次起义中的作用,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本来合作无间的同志情谊在两军之间开始产生了一丝裂痕。
为了不让安庆方面与安徽新军之间产生隔阂,徐锡麟建议仍然按照原先的计划入川。
“伯荪,你可一直是‘中央革命’的铁杆支持者,这几年你可都是铁了心的为了这一目标奔走。为何如今突然变卦?”马宗汉不解的问道。
陈伯平也是劝道:“伯荪,我们还是遵照组织命令行动为好。入川之举,在会中同志看来与自动脱离光复会无疑。本来你言行耿直,已是得罪许多人,如今之举将陷你于不义之地,若会中憎恨你之人群起而攻,将来中国之大,可有你立足之地?”
两人本来都答应随熊成基等入川,一路上他们也明白单独靠他们自己是成不了事的,但组织上的命令让他们无所适从,只能被动的选择服从。
徐锡麟与李秉衡投契,一路上两人交流颇多,也深受李秉衡思想的影响,明白目前的革命形势还没到一呼百应全国起烽火的地步。况且革命党人组织混乱,训练不足,枪械银钱都短缺,这些毛病不解决,很难成事。在四川这个金边站住脚,与西南几省同气连枝,几年下来形成气候,到时候革命形势将会乐观很多。而如今凭着眼前的力量,别说进攻南京,连光复浙江都成问题,等清廷缓过神,从两湖、两江调集重兵围剿,手里的这点宝贵的革命种子都不能保住。一念至此,斩钉截铁的说道:“我铁了心支持的,唯有道理二字!入川的道理你们也明白,为何迂腐至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为不智。况且我们有好的去处,若是穷途末路倒另当别论。我虽是莽夫,但你们比我懂行,怎么还不如我?”
熊成基虽是同盟会中人,但与徐锡麟交厚,从旁劝道:“若是你们不想介入同盟会与光复会之争,不如随着光华去南洋,光复会如今在南洋活动最多,你们去了那里也能说的过去。”
听他说的直白但的确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陈伯平与马宗汉默默点头答应。安庆起义时,学生军大多乱战,自行其是,又缺乏军事素养。如果不是李秉衡等的出现,恐怕凶多吉少。早就有意对部队进行整改,对能去南洋也是有些期待。
倪映典却不是很乐观,苦笑着说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绍兴那边的态度,王金发、竺绍康等还好说,但聚集的乌带党、平阳党以及其他会党有数万人,一旦他们选择了留下继续革命不肯入川,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
众人心中都为这个隐隐担忧,一旦扔下他们不管坚持入川,那么同盟会中的分裂将更为严重。抛弃革命同志的罪名不是好背的,谁都不想染上污点,也不想革命尚未成功,革命同志内部就先闹得不可开交。陶成基等人早就准备宣布光复会脱离同盟会,这个机会他是不会放过的。
李秉衡见众人头痛,笑着说道:“我看问题的关键在一个人身上,只要能让她认同入川是目前最好的出路,那么陶成章也无法左右她。”
徐锡麟等都茅塞顿开,秋瑾为人刚强有英气,又有主见,在光复会中较有威望。章太炎与蔡元培等都是学者,实际事务都是陶成章与秋瑾等人在操办。只要说服秋瑾,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至于如何说服秋瑾,众人都没有把握,但找到了问题根本,总会想到办法。
于是准备妥当后,将所部四千余人分成四队,分别由熊成基、倪映典、李秉衡与徐锡麟统领,大张旗鼓地往绍兴进发。
驻杭将军瑞兴听得杭州那边四路大军准备围歼自己,吓的魂飞胆丧。本来各路清军已有不稳迹象,听到风声后逃散了不少。瑞兴连忙趁夜偷偷带领兵马撤退,准备往宁波去寻求洋人保护。
不料早有吕公望、朱瑞等人暗中通知了秋瑾,再不知兵,秋瑾与王金发等人也明白眼前是一个大好机会。于是与光复军中人商议后,养精蓄锐,等到瑞兴开始撤兵悄悄跟了上去。走的快的已在前方埋伏,等瑞兴到时枪声大作,绍兴军从四面八方围了上去。
瑞兴等人不知道来了多少革命党,吓得草木皆兵,哪有抵抗的心思,一路溃退。
吕公望乘势倒戈,大肆劫杀了一阵。瑞兴仗着手下本部人马兵精马壮,武器犀利,硬是冲出包围。光复军也不知道章法,只知道一通乱战,等到秋瑾等人收拢部队的时候,已被瑞兴走得远了,只留下些小鱼小虾。
也是瑞兴命不好,带着数千残兵刚逃出包围不久,就被李秉衡等迎面赶上一阵痛击。瑞兴部早就没了战心,四处乱闯,谁知道遇到了铁桶阵,只能纷纷投降。瑞兴与逃在军中的绍兴知府贵福等全数被擒,辎重粮饷截获不少。
押着俘虏往绍兴去的半路与光复军王金发部相遇,双方见到都是革命军的旗帜,纷纷上前握手拥抱,激动万分。后面的秋瑾等得到消息,纷纷赶来相见。
徐锡麟等见到秋瑾,不由大喜,想到这段日子惊险万分,时刻为对方担心安危,犹如见到亲人般欢喜。
将双方没有见过面的同志一一介绍,又是乱纷纷一阵见礼、寒暄。
徐锡麟将李秉衡拉到秋瑾面前,郑重介绍道:“竞雄,这位便是同盟会的李光华,我虽与孙文宗旨不合,但和光华却是说不出的投机。”
秋瑾闻听是李光华,连忙爽朗笑道:“陶副会长在南洋筹饷时闻听光华诸事,大为敬服,上门拜访时,你们已经去了安徽。谁知道竟闯下这番声势,此番若不是你们相助,前途委实难料,祸福未知。”说着,朝着众人郑重鞠了一躬。行动间毫不扭捏,落落大方,眉目间英气勃发,让人眼前一亮。
李秉衡见她虽娇小,但气势雄壮,谈吐磊落,想到原来历史上对她的推崇,果然名不虚传。两人寒暄片刻,在附近追击清军残部的竺绍康与吕公望等人也都陆续赶到。
熊成基等连忙提出边走边谈,先回杭州再作计议。于是两军合流,连忙退入杭州休整。
待得安定下来,众人纷纷问起彼此起义情节,诸事历程,讲到惊险处又是感慨又是唏嘘。取安庆,下杭州,眼下浙江半壁已光复,这一切仿佛尚在梦中。
目前光复军正在各地动员,起义人数已有五、六万人,形势一片大好,光复军上下对光复浙江全境势在必得。看着光复军高层普遍自信满满,李秉衡等人不便提出入川建议,只能过后另找机会。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六节 山雨欲来
随着驻杭将军瑞兴与各路浙军的覆灭,浙江各地的革命形势开始扭转,清廷在浙江范围已经没有强大的抵抗力量,整个浙江光复在即。
在秋瑾与徐锡麟共同发布成立光复军浙江军政府的通电后,光复会上下大受鼓舞,起义重要人物云集杭州。
而清廷则电令张之洞、端方等迅速调集两镇新军以及巡防营、缉私营等旧军赶赴浙江平乱,已有五万人在南京集结,不日就要南下。
针对这一形势,秋瑾与徐锡麟商议抓紧整编光复军,并加以操练,分发杭州军械局的武器弹药,准备应对清廷的镇压。
军政府公推徐锡麟出任都督兼光复军总司令,总理浙江军政事务;由秋瑾出任浙江军政府省长。本来徐锡麟坚辞不受,但以大通学堂学生为核心的光复军高层都以为徐锡麟在浙江的威望无人可比,故再三恳求,徐锡麟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并提出委任他以往亲自提拔的王金发与竺绍康为副司令。
光复军虽然也编了四镇,但人员庞杂,大部分为浙省各地山堂会党,另有许多以往起义后据山结寨的农民与各地士绅以保卫地方为名兴办的团练。这些人的整编问题一直让徐锡麟头痛不已,由于这些人观念保守,成分不同,始终无法彻底整合。无奈之下只能委曲求全,以王金发组织的乌带党为一镇,由王金发任统制;以竺绍康组织的平阳党为一镇,由竺绍康任统制;以起义农民与团练为一镇,由裘文高、张云岳分别任正副统制;而自己统领的一镇兵马更加复杂,以大通学堂学生为主干,加上安徽、浙江两地招募的新兵、几次战斗招降与反正的清军,由吕公望与朱瑞出任协统。
由杭州军械局以及各地军械所起出的武器弹药远远不能武装四个镇的军队,所以有许多人仍然使用着原先使用的老式枪弹,甚至大刀长矛。因争抢物资引发的纠纷也时有发生,甚至为了饷银发放频频闹到徐锡麟这里,弄的他不甚其烦。除了留守杭州的徐锡麟一镇,其他几镇都按照原来的势力范围活动,但经常为了抢地盘闹出矛盾甚至武力相向。徐锡麟自上任以来一直充当着和事老的角色,为各派协调矛盾疲于奔命。
除了徐锡麟的一镇兵马有李秉衡与熊成基等人帮着进行系统的训练,其他几镇都是过过场做做样子,可以说毫无战斗力可言。
李秉衡眼见形势不容乐观,自己从南洋带来的弹药也所剩不多,经不起一场大战的消耗,由于要去南洋的人数众多,只能致电张振勋让他速派船只以商船的名义赶来杭州湾,让手下这批人可以提前撤离。
熊成基等几个行伍出身的同志也是对目前的恶劣形势忧心不已,但眼下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关系很微妙,他们根本说不上话,没有受到排挤就很不错了。虽然王金发等高层还能听取他们的意见,但部分的光复军中下层军官不想同盟会介入浙江地方事务,眼下到手的权力如到嘴的肥肉,是无论如何不愿意分人一口的。
随着清政府调兵遣将的完成,几路大军即将入浙,一场狂风暴雨眼看即将来临。
经过十多天的训练,徐锡麟的一镇驻杭光复军勉强有了点军队的气象,但离真正的作战,还差了许多。李秉衡适时的向秋瑾与徐锡麟提出让熊成基等入赣的建议,眼下江西与湖南等地零星的起义活动需要有人去组织起来,加上一把火。如果能在江西首先打几场胜仗,既能寒清廷与南京平叛清军的胆,又能给浙江有力的支持。入浙的清军要时刻提防革命军从赣侧击,既牵制了兵力又有战略威慑的意义。
这个建议得到了所有光复会所有高层的赞同,这个时候于杭州等地死守并没有意义,不如开辟第二战场。
徐锡麟将安徽带出来的巡警学堂学生交给熊成基带领入赣,又将手下拨出一部分人,连同安徽新军本部共五千多人。入赣的兵力不能多也不能少,这么多人刚刚好。
李秉衡让温生才带上二十几名南洋的兄弟一起跟着熊成基他们入赣,并交给他五百万日圆(日圆在当时中国很多地方都是“硬通货”),充作军饷并作不时之需。将来入川后补给不易,只能靠四川同盟会组织帮助在日本洋行购买。日本武器商为了占领中国市场,在各地都有洋行,而且武器质量还不差,这也是李秉衡这次带上日圆的原因。
因为跟熊成基与倪映典等人交厚,所以反复交代入赣后保存实力为上,只为造声势。
熊成基等都真心敬服他,所以也不觉得他多事,反而记在心上。
最后是李燮和跳出来大叫受不了:“光华,从没见你如此唠叨,我耳朵里茧都听了出来。不就是那十六个字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好记的很。”
熊成基笑着说道:“听着是简单,用起来就不简单。如今我等势弱,用此战法再为合适不过。等入了赣入了川,我就用它好好跟敌人玩玩。”
听他说得轻描淡写,众人纷纷笑了起来。此去江西,既要帮助浙江牵制清军,于要保全自己安然转入四川,任务不可说不艰巨。但熊成基等人举重若轻,安之若素,正应了李秉衡心中还没说出的一句话: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
这段时间的相处与并肩战斗,让众人都生出了依依不舍的深厚感情。正在上海的陈其美发来电报说已经与张家船队会合,即将赶往杭州湾。船上有一批药品与粮食等物资,另有一批喻培伦等人加班加点赶造出来的07式步枪四千多支,子弹一百八十万发。在黄仲涵聘请的外国工程师的帮助下,子弹厂顺利投产。目前日产子弹六万发,等以后改良工艺与机器设备,工人技术熟练后,产量将成倍提升。
听到这个消息的李秉衡惊喜万分,留在南洋的那数百名“徒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这也让他欣慰无比。也让他对张家船队的到来充满了期待,熊成基等人听到有大批物资可以补充,尤其是他们眼馋已久的07式步枪,也是大为振奋。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七节 豪侠英士
第二天傍晚,陈其美便带着张家船队抵达了杭州码头,正在等候的李秉衡等人早已是对这位传说神通广大的同志望眼欲穿。
船还没靠岸,陈其美已经在船头大笑着朝众人拱手示意,又朝李燮和挥手道:“柱中,别来无恙乎?”
船刚靠岸,便迫不及待的从跳板上蹭蹭而下,与众人一一见礼,指着李燮和爽朗笑道:“你从湖南闹到江苏,本以为这次要在南洋安分些教书,谁知又闯到安徽、浙江,干下这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我甚不服,下次得想法盖过你的声势才行。”
李燮和连连摆手,笑道:“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徒居其列罢了。倒是你陈英士此次回上海受孙先生之命联络会党参加革命,今后大有前途。”
李秉衡见他虽然戴着眼镜长相斯文,但豪迈奔放,言行甚有霸气,暗自心折,上前笑道:“此次幸亏英士到此雪中送炭,多谢此前为我等奔走联络之举。如今到此,还得请教外界消息,四周形势。”
陈其美早就注意到了李秉衡,笑着迎上来,拱手笑道:“此前多次听说我同盟会出了位了不得的少年英雄,实在仰慕已久,日日思慕一见。如今到得眼前,果然名不虚传。”又扭头朝着熊成基等人笑道:“众位兄弟都是劳苦功高,可有接风酒,少不得我今天要敬光华以及诸位英雄几杯。”
众人见他热情果决,哄然应诺。
当晚在杭州巡抚衙门摆了几桌酒,由徐锡麟等作陪。
陈其美甚是海量,酒到杯干,敬酒时有酒量小的也不勉强。席间熟识与不熟识的都攀谈几句,并不讲革命道理,只是随意说些人生至理,言行甚入人心。
等到散了席,陈其美召集同盟会众人,郑重说道:“日前由各地的哥老会、孝义会、三合会、三点会首领及部分同盟会员在东京齐聚,准备成立共进会。宗旨不同,那是有的,但革命不能旁观。任何党派,只要为了革命,便都是同志。什么时候各个党派放下成见,谁来主导革命都能出力襄助,那么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眼下孙先生准备提前发动广西起义,我是不同意的,但是正因如此,我才敬重孙先生。黄兴先生提出攻取镇南关,经略广西,以此为跳板拿下云南,为你们在四川的活动开出一条路来。以后从南洋的补给就能从镇南关直入四川,这也是孙先生等人的良苦用心。”
熊成基激动的说道:“如果真能如此,我等定不负众望,在四川好生干出番事业来。”
李秉衡也点头说道:“此番若能成功,我等在西南几省数年间就可有根基,到时北伐,全国革命同志当一呼百应。”后世的确是共进会等团体发动武昌起义,同盟会在后鼎力相助无私奉献,最终才成就了中华民国,陈其美的眼光的确独到。
陈其美又望向李燮和,说道:“柱中,此次陶成章快到浙江,到时必定找你,你该何去何从?”
李燮和毫不迟疑的说道:“我虽然分别入了三党,但如今只要能为革命效力,并无党派之别。他来了,我仍然跟着光华,南洋那片基业,是为革命最有力之后盾。”
李秉衡心想,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同志的觉悟,于是说道:“此番环环相扣,味根等入赣声势越大,对浙江光复军对抗清廷的帮助越大;浙江这边坚持越久,孙先生等在广西的行动也越容易。若是浙江这边能坚持一二年,我等集中力量在广西云南发展,对味根等在四川经营越有助益。”
陈其美鼓掌笑道:“的确如此,光华此言深入我心,此前我还埋怨孙先生太过大度,光复会现在想分裂,我们反而还在西南为他们造势,如今我是明白了这其中的关联。”
“此时我们当尽力相助浙江的反清行动,既是表明我同盟会的态度,也是对自己有利。”
“之前南京新军第九镇新军中我同盟会兄弟说新军中普遍同情革命,统制徐绍桢对革命同志多有维护,其人英武有大才,与我同盟会同志也有多次接触,如果能争取过来倒是一件震动清廷的大事。“陈其美说道。
李秉衡却摇头说道:“如今第九镇倒戈对局势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还是不要暴露的好。什么时候我们有进取南京的实力,第九镇当为奇兵,此乃埋葬清王朝半壁江山的一招杀手锏,不可轻易使出。”
众人也都赞同,觉得没到决定性的时刻的确不能这么草率暴露同志,造成无谓的牺牲。
陈其美问道:“如今浙江可有抵挡清廷数万人马的力量?”
李秉衡摇头说道:“如今浙江光复军再多上数万也于事无补,解决目前浙江的危局当出奇兵。”
“哦?何谓奇兵?”这话引起了大家的疑问。
“清军新军中同情革命者大有人在,当设法运动分化。对旧军予以痛击,让部分清军知难而不敢轻动。味根等入赣能吸引两湖新军,分担浙江的压力。各省同志纷纷据山结寨,频出疑兵,造成全国都起革命烽火的假象。我们当设法暗杀清廷大员,谁镇压革命最力,就暗杀谁。此举当寒满清官员之胆。所以说目前解危局之法不在正兵,当以政治、心理、奇兵之法,迟缓清廷用军事解决浙江。等数月后,浙江光复军训练当有效果,可以正兵相抗。”
陈其美肃然道:“光华此言,果然精辟独到。若用常法,则局势日渐危殆。此策当可一试,或可收到奇效。”
熊成基与倪映典站起说道:“我等明日便补齐辎重入赣,好好闹上它一番。”
温生才拉着李秉衡说道:“光华,你不可轻身犯险,暗杀诸事不如让我去做。”
李秉衡执意让他跟随入赣,劝道:“此去目的在四川,多凶险,你带着兄弟保护好味根等。而且四川锦帆(熊克武字)等屡次遭叛徒出卖或遭清廷干探伏击,你们在南洋学的刚好可以派到用场。”
温生才也知道参加革命当时时做好牺牲的准备,再劝也无用,也就随他。
李秉衡对着陈其美说道:“联络会党,动员新军就交给英士,明日我便带人北上暗杀端方,以震慑满清爪牙。”
陈其美见他说话平静淡然,知道是心志坚定不能劝动的人,慨然应诺。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八节 虞洽卿
第二天与徐锡麟等光复会同志告别后,熊成基与倪映典带着张家商船上的物资准备一路经处洲入赣。
李秉衡跟徐锡麟一直送出杭州十余里,想到此去众人又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也不知前路漫漫,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不由一阵感慨。
当李秉衡与徐锡麟等人提出要准备暗杀端方计划时,光复会中人都大吃一惊。如果真能刺杀成功,无疑是对入浙清军的一大打击。
徐锡麟本意是想将军政府都督让给已到杭州的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所以提出参与暗杀计划。陈伯平也提出能帮着制作炸弹要求同行。
李秉衡无奈之下只得答应,让他们交接军政府一应事宜后准备行囊,择日启程。又让李燮和带着大部分的南洋特战队的兄弟跟着张家的船队南返,与林觉民等留守兄弟会合后,赶赴南洋加紧训练并督促兵工厂生产,将来为孙先生助阵。镇南关战役直接决定着今后数年西南几省的格局变化,也是他战略设想中的重要一环。又根据他原先那个时代镇南关战役的失败原因加以总结,写了一份战役参考让李燮和带给孙先生。
等几日后,熊成基等人的部队已经开赴江西上饶附近的消息传来。李秉衡与徐锡麟、陈伯平带着三十多人跟着陈其美赶赴上海,准备在上海乘船沿江而上。
由于陈其美在上海青帮的威望甚高,一路有青帮兄弟的掩护,顺利的到达了同盟会在上海租界的分部。
到了上海后,李秉衡又让陈其美帮自己约见正在筹建宁绍轮船公司的赤脚财神虞洽卿。陈其美在上海活动很多地方都得了虞洽卿的照顾,知道他是同情并支持同盟会的,对李秉衡提出的与虞洽卿等人合股办实业以笼络上海商界的主张甚是支持。
第二天得到虞洽卿在自己家中设宴招待的回应后,李秉衡让方声洞带着几个兄弟与陈其美一起往虞洽卿家而去。
眼下上海虽然没有后世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派,但也繁华初露。租界更是全上海精华所在,许多外国工厂与国内资本家的产业遍布周围。此刻熙来攘往、一片盛世景象的上海街道并没有让李秉衡产生任何的激动,有的只是无奈与悲哀。看着满大街的外国银行与洋行,趾高气扬的外国人,在大街上巡逻的印度阿三,李秉衡心中浮起一句话:快乐是他们的,我们什么都没有。紧紧的捏了捏拳头,平复下情绪后,坚定地告诉自己:这一切迟早都会让它们灰飞烟灭,你们从我们这里掠夺走的,早晚要加倍奉还。
不多时,马车已到了虞洽卿位于上海总商会附近的家中。到了门口,让门房通报进去,须臾虞洽卿便迎了出来。只见他四十上下,浓眉大眼,精神奕奕,一边笑一边快步迎出来。“英士昨日说要介绍一位南洋华商,可就是这位小兄弟么?”
李秉衡上前行礼道:“久仰虞世伯大名,前年大闹会审公廨事件,为我中国人之尊严仗义执言,凡我国人无不交口赞赏,实乃我辈楷模。”
“不敢不敢,不过一时激愤,尽我身为中国人之绵力,为我国人争一口气罢了。”虞洽卿连连摆手。
陈其美笑道:“实在可惜,若是国人都有世伯这样的心思,外国人尚敢欺辱我中国人?所以须世伯这样的人出来做个榜样,以唤醒国人。”
虞洽卿眯着眼笑道:“这个便是政党所为,非我商人所长,要是助饷助粮,我是没二话的。”说着,将众人让进家中,早有仆人泡了茶奉上。
众人坐定喝了盏茶,李秉衡朝着虞洽卿说道:“不知前些时世伯组织的四明银行如今运营如何?”
虞洽卿知道李秉衡等人上门必为商事,略为沉吟,坦然说道:“运营尚可,但外商欺我等资本薄,时有倾轧不轨之举,勉力维持。我现准备联络同乡成立轮船公司,经营航运以赚取利润,与银行互补。”
见他说话并不隐瞒,也就开门见山的说道:“也不隐瞒世伯,这次前来也为此事。我意入股银行与轮船公司,还望世伯成全。”
虞洽卿惊喜之下又大生戒心,资金筹集不易,有人肯出资入股固然是好事,但就怕别有所图。上海常有外商以及走狗爪牙迫害民族资本之举,四明银行作为上海规模较大的新成立私营银行已经让外商极为不满,就怕有人为虎作伥吞并银行。
陈其美察言观色,从旁说道:“世伯请放心,光华乃南洋富商,并无列强背景。前番成立公司以襄助同盟会并赞助教育,今日前来,不过为民族资本略尽心意。”
“不知光华可入多少资本?”虞洽卿小心翼翼的问道。
见他有些意动,李秉衡迟疑了一下,还是报出了千万日圆的数目。
虞洽卿脑子如遭巨震般呆坐当场,自己奋斗至今不过百万两白银的身家,而对方随便就能拿出千万流动资金入股一个小银行,不是脑子坏了就是有阴谋。但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对方郑重其事的上门,又有同盟会的身份,想必不是玩笑,于是试探着问道:“那股份分配该当如何?”
李秉衡微微一笑,说道:“眼下国人欲办实业而苦无资金,身家巨富者资金宁愿入钱庄或外国银行,就这两点,这银行硬是办得。眼下这银行要办,船运也要办,而且要办成中国最大。不说远洋航运,就是这内河,也都是外国船运以及日人的天下。我意以三百万日圆入股船运公司,只占四成股份。但我有条件,所有船只须从南洋复兴造船厂购买。世伯不日可亲往南洋考察,再作决定。眼下七百万入股银行,我个人只占两成,英士占一成,世伯与其他股东可占四成,其他三成归入上海教育基金会名下。船运公司与银行运营我等一干不过问,任凭世伯做主。但银行贷款只能贷给民族资本,首批贷款名额还请优先考虑这份名单。”说着,将早已准备好的名单递了过去。
虞洽卿连忙接过来大略扫过一遍,只见永昌机器厂、张万祥铁工厂、顺昌翻砂厂、李涌昌机器、大隆机器厂、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等一批民族实业,不由心中大定。又细细想李秉衡提出的条件,实在是天下掉下的馅饼。又问道:“不知这上海教育基金会是何时成立的,我竟没有听说过。”
李秉衡哈哈大笑,指着自己的头说:“本来是没有的,只是我刚刚想到,于是它便成立在这里了。”见众人不解,又正色道:“这上海教育基金会将来作为公益基金管理组织,赞助上海乃至全国的教育。基金会财政公开,凡是向基金会捐款达到一定数目的企业都可以加入监管会,定期聘请专业财务人员进行基金运作核查,如查出贪污、挪用等不法事有权向董事局申请追究当事人责任。”接着又将基金会运行于监管等细节详细描述了一遍,众人听得新奇,但都觉得如此一来,虽然不能彻底杜绝贪墨,但基本很难钻到空子。
虞洽卿又是赞叹又是佩服,眼前的年轻人拥有的财力以及超人一等的气度,让他生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慨。
“这基金会直接将来资助上海各个大学与中学等,我准备聘请在德国的蔡元培博士回来筹办大学担任校长,为我上海工商界培育人才。将来我们的实业发展与这些人才息息相关,所以现在未雨绸缪已是必要。”李秉衡简单为虞洽卿与陈其美介绍了酝酿中的上海工商大学。
陈其美本以为自己是个有魄力的,如今却见到个比他还有魄力的人,而且还不得不佩服。况且将银行的一成股本分给自己即是对自己的刻意结交,也是让代表青帮的自己与上海工商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些,单凭这份气度,这个朋友是一定要交的。
虞洽卿虽然意动,但是仍然谨慎的考虑再三才说道:“这银行的事我可以做的了主,今天就可以草签份协议,明日起核准银行资产等事宜便可以开始办。这船运公司的事情,我还得与董事局商议,明日我与各位董事召开会议再做决定。”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九节 刺端
商定第二天介绍李秉衡与各位银行董事召开座谈会后,李秉衡与陈其美等人起身告辞。
虞洽卿也不挽留,今日的事情让他心理上所受冲击甚大,还须仔细准备明日之事。想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