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起苍茫-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驱逐舰,则是专门为一战护航编队设计的,这个钱没有道理不赚,一战开打后,可以合理的运用在商船护航的军舰便成为了暴利产品。
另外,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护航编队,也将使得中国在外交上具备更多的底气,到时候交战国都有求于我,当然要乘机讹诈。
所以,李秉衡并不急,列强再张牙舞爪,都被他看穿了。
当务之急是南北统一。时机毛经到了。熟透的桃子也是摘得时候,不用想办法推动,袁世凯自己也会跳出来给南方借口。
这段时间北京上演了一幕幕的立宪闹剧,不但袁世凯北洋集团大肆宣传。而且立宪派人、保皇党人都在积极推动立宪。
大批的别有用心之人混到了北京,想要浑水摸鱼,博取政治投机机
有的人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有的人呼吁恢复帝制,有的则干脆请愿,希望由袁世凯登上帝位。
一出出的丑剧不断地上演,让在南方钓鱼的李秉衡啼笑皆非。
几千年的封建残余使的中国还存在着**的土壤,帝制在表面上被废除了,但根深蒂固的**思想还在,在许多人的心里,依然是有着帝制情结的。
许多中国愚昧百姓习惯了头顶上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更何况如今,旧的已破,新的却还未及建立,尤其是民国初建时的百废待兴时,许多人抱怨“如此则受害群众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国不如大清
袁世凯在大选失败后。在他的认识里,既然共和搞不下去了,就不如恢复帝制的好。况且,逊清老官僚出身的他,深知帝制更能满足其独裁**的权欲。于是乎。他便利用人们还处于转型时期这种迷茫,不顾一切地开到车,想要恢复帝制。
至于是君主立宪,还是他自己登顶当皇帝,则无人能够得知,就连李秉衡,也是无法猜透。
不过,有了列强的支持。袁世凯的野心只怕是难以节制,没有尽
了。
朱尔典是袁世凯在朝鲜时即与其相识,与袁交往三十多年。在华任公使期间,极力帮袁,鼓吹袁,为袁谋取最高权力做了很多工作,袁也将其引以为知己。
辛亥革命期间,他还帮助袁世凯在清廷与革命党人之间斡旋,为袁谋取革命成果出谋刮策。
这次朱尔典牵头,正在与袁世凯进行秘密的接触,似乎是在为立宪做最后的准备。
如此看来,最终的结局快要开始上演了。
第377节 君主立宪
※曰从袁世凯号召各界人十齐集北京商讨古棠大事也后,各派的斗争便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说波澜壮阔,引人入胜。
康有为频频表文章。为帝制唱赞歌,甚至鼓吹君主**,而他的徒弟粱启显然并没有追随他的脚步,只是就君主立宪展开辨析,表文章替袁世凯在君主立宪之下实行民主政治。
这是保皇派与改良派的内斗,但每每遇到革命党人表文章攻击他们时,他们便齐齐跳出来加以攻汗,仿佛好的穿一条裤子。
很明显,他们认为现在中国恢复帝制是大势所趋,南京革命政府是没有前途的,甚至覆灭在即。不得不说,旧文化出身的许多文人脑子全都学坏了,腐朽不堪。
革命党人也有辩论好手,章炳麟、宋教仁、于右任、廖仲恺,甚至胡汉民等人都有精彩之作,在这个关头,革命党人开始搁置争议,一致对外。
连胡汉民这样的铁杆倒李分子都开始站出来对北方的一出出丑剧加以鞭挞,更别说其它人。因为他们都明白,这不是闹意见的时候,要是被袁世凯咸鱼翻身,真的恢复了帝制,加上列强的支持,南京政府分崩离析也是有可能的。
由于李秉衡内阁执政以来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手段出乎了所有人的意外,也出了他们的认知。保守起见,他们并不是特别认同,反对的声弃一直没有停歇。
南京政府官方也一再警告北京,不要挑战底线,恢复帝制已经是逆时代潮流而行,完全不可取。
李秉衡亲自写信给袁世凯,希望他认真考虑南京政府的统一意见与办法,不要一意孤行。
可是,袁世凯的野心在列强的支持下已经膨胀到了极点,他眼下听不进半点的反对意见,一心想要恢复帝制。
先君主立宪,然后坐上内阁总理大臣这张位子,这是他的初步打算。
虽然他重新登上内阁总理大臣这张位子,但是意义却是大不同,在并清他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但是现在,皇帝就是个愧儡,他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不过朱尔典等四国公使郑重告诫他,尽可能的统合中国的立宪人士,将保皇派拉拢在身边,尽快恢复帝制。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巴尔干的形势更加的复杂,也更加的严峻,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也就使得奥匈帝国与沙俄之间的仇恨更加的如脱缰野马般背道而驰。
既然矛盾无法消除。而且还在恶化,那么一场战争那时肯定的,目前欧洲已经没有人还在幻想战争可以通过和解来消饵。
欧洲战事一起,别说沙俄,就是日本也没有心思出兵干涉,这对南京政府是相当有利的。所以朱尔典一直在催促袁世凯。
老蛤蟆当然有他自己的想法!既然是讹诈,那么就再讹诈一些,多要些好处。
英日四国提出的一系列协议,如果他全部答应,那么必将背上一辈子的骂名,这些丧权辱国的条款对中国将造成巨大的伤害,可是他顾不得了。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如今康有为与梁启这一对师徒都在为他鼓吹,替他制造声势。
康有为一直是保皇派、改良派的掌门人,但是如今他的立宪思想生了变化,反而是梁启结果了改良派的大旗,与其分道扬镰。
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份。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保守主义的立宪观曾经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康有为时代,保守主义的立宪思想却不能解决中国的危机。
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矛盾都十分突出,同时存在着生存问题、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三重危机,而康有为的立宪观最关注的则是生存危机,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问题。
当前他的思想为了向袁世凯靠拢,希望由袁来推动恢复帝制,然后实现他的理想,不惜借重袁的力量,立宪思想开始转变。
他当前的立宪理想则是从社会进化论出,希望调和君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减缓新生力量对封建**的冲击,维护旧体制。
因此。康有为对宪法的理解是有内在矛盾的。一方面,他强调宪法是“维新之始”;另一方面,又说宪法是传统的延续,认为中国的文教礼俗即英国的不成文宪法。
加上他空想着能有袁世凯这个强人政治来维持帝制,作为封建**的强大中间人。
粱启则完全不同。转变为相应激进的改良,但是这种改良相对与南京政府疾风骤雨般的改革。则完全是温和中的温和。
康有为对李秉衡内阁的近乎独裁政治展开批判,百般攻击,甚至将**的帽子戴在了李秉衡的头上。
“行民主政治,反而是**独裁。而如今君主立宪,方是真民主共和。”
为了恢复封建教化与伦理纲纪,康有为继续鼓吹尊孔崇”二调子。将孔午看做国粹和国魂,四外活动。组织孔教康。…系要尊孔子为教父。
袁世凯支持康有为尊孔读经,目的是为其复辟帝制服务,但康有为却以为只有浮仪才能做皇帝,在这一点上,康有为并不能得到袁世凯的完全信任。
而梁启由于坚持实行民主共和。一方面支持袁世凯捏合各方政治势力为进步党。以此来与中华复兴党抗衡,另一方面则欲监督和引导袁世凯走上政党政治的道路。
进步党在大选中失利后,梁启有一段时间的消沉,认为披着民主共和外衣的李秉衡内阁已经羽翼丰满,再难颠覆。
灰心丧气之下。袁世凯以仿效英国君主立宪,实行英国式民主共和,这让梁启勉强同意再次合作,姑且一试。
对康有为是利用,对梁启是暂时敷衍,但是袁世凯在两人之间联选择,则代表着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个人是倾向于康有为的,因为复辟帝制后,他便是个权臣,可以为所欲为,为将来铺路。
而选择梁启那派,则代表着他可以成为国家元,却要受到民主共和的约束,表面上看起来他一步登天,但是内心却极不乐意。
这样一来。他辛苦的成果将来便会让给后来人。
皇帝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但是内阁总理大臣不行。
是恢复帝制?还是君主立宪?
在外界,已经彻底被混淆。虽然两者都是实行帝制,但是意义却极不一样。
虽然南北报纸论战不断,但是北方自己并不能统一思想,形成了新的保皇派与立宪派。
一派以康有为与满清遗老遗少为并,一派则以梁启及部分进步党人为。
梁启对袁世凯并不完全相信,眼前的苗头相当不妙;袁世凯很有可能会随时阵向复辟帝制。
他是个与时俱进的人,仍然在不断的让自己的思想进步,在这个关键时玄,他当然要郑重选择,以免误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钥2日,康有为在《上海周报》上表《为国家笃定定策者》,公开主张清帝复辟。并且不遗余力的鼓吹复辟帝制后的好处,号召全国民众反对南京政府的**统治。
不过,南京政府立即提出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概念。质问康有为是想实行哪种形式的君主立宪。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从政府结构来讲,君主交出了立法权但保留部分行政权,相只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宪法和其它法律由议会制订,从体制上看就是议会制订宪法和法律限制君主,君主在制订的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治理国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交出所有的权力有些国家的纪年由君主指定。相是国家的主要行政人,立法和实君一样,从体制上来看宪法和法律不是限制君主而是用来限制相,相只能在宪法和法律内治理国家。”
“如若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那么是否我堂堂中华依旧要倒退到需要一个满人君主对我们号施令?”
“如果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那么是否依旧要让旗人这个特权阶级再次爬到我们的头上作威作福?”
章炳麟等人在报纸上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以及犀利的抨击,提出了一连串的质问。
这一理论正是对当前北方政治界迷惘的一剂醒酒药。就是连梁启也眼前豁然开朗。
正在家中卧床休养的梁启一把拽掉额头上的冷毛巾,一骨碌的坐了起来,身子略微前倾,脑子里不断的转了开来。
“果然犀利。这样一来,便是在逼袁宫保表明态度。是要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还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若是要前者。只怕满人皇帝是不得人心的。
若是后者。当然是我等所愿,不过袁宫保会作茧自缚么?他会甘心当个内阁相,为宪法与法律所限制么?”
“我敢说。已经挂上的民国招牌,从今以后千千万万年再也不会卸下,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他只是不满意南京政府的种种作为,让他看不懂。尤其是与列强的关系。让他始终感到恐惧,所以他不愿认同。
如果南京的那个倔强的年轻人愿意改变一下。或是放弃独裁式的高压统治,那也多好。
不过,袁宫保眼下是有难了,只怕接着永无宁日。
他仰天大笑起来,心中却有了定计。
南方这么一问,各界都在关注,袁世凯是想当权臣还是真心立宪,或是想当独裁者。
之前他混淆概念,是想浑水摸鱼,如今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
。
对于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也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也好,他都是没有兴趣的,他要的,是不管哪种国体下,都能绝对的成为实际掌权者。
所以他无所谓哪种制度,对他都是一样的。
只是南方这么一问,他就极其不好回答,这是在逼他做选择
他是个枭雄人物,不甘屈居人下,为了这一点,硬着头皮也得为自己谋一条路,闯出一条血路来。
虽然袁世凯在后世颇多骂名,但是李秉衡还是能够理解他的,毕竟他对中国还是有贡献的,也是有个人才能与魅力的。
目前不但是南方。就连北方都是骂声一片,每日的报纸都有半数是在头条痛骂袁世凯痛骂帝制与立宪。
但是袁世凯从来就没有采取行动来对付过这些言论自由,若是在后世,李秉衡可无法想象。
根据北京的情报人员回的情报,日本人已经向袁世凯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这一点基本可以确定。
有袁世凯近前的人透露,前几日老袁脾气颇大,难以安睡,并且肝火越老越旺。
而根据知情人给的情报,袁世凯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日本人已经得到的,可以让步,日本人还没有得到的,锚妹必较。
如满州问题。袁世凯同他的立宪研讨会秘书长曾叔度说:“满州外的要求,我尽量全部驳回。满洲内的要求,多少答应几点,而这几点答应了,我有办法要他等于不答应。不但如此,我还要杀他个回马枪。”
这些都是袁世凯的原话,落在李秉衡的耳朵里当然是相信的,但别人信不信,那就不清楚了。
袁世凯做何选择。在与日本人的交涉上,基本可以看出端倪来。
如果他下定决心要走先权臣后天下的不归路,那么显然他与日本方面的谈判不会在原则性问题上坚持太久,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为权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方面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则朱使朱尔典所谓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则不特今日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以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亡国之痛。即在目前。我负国民付托之重,决不为亡国之民。但国之兴,诸君与有责;国之亡,诸君亦与有责也。”
他的笃定会开始了最为活跃的活动,不断的上蹿下跳,极力鼓吹恢复帝制的好处。
这次不再对外提立宪与议会,却仅仅提帝制,当然不能让北京的政治人物们满意,更大规模的声讨开始了,这到是袁世凯始料未及的。
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恢复帝制,甚至不惜向日本低头,朱尔典也劝他暂且忍耐,一旦能够击败南京政府统一全国,那么集合中华之力,十年就可以有一番成就,不用再看日本人的脸色。
这番告诫让他按捺住了几乎要狂情绪,开始一心一意筹备恢复帝制起来。
在袁世凯称帝的舆论造势中,跳得最欢、卖力最多的,是人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杨度。
自认精通帝王之学的杨度生不逢时,那是一个帝王被历史淘汰的时代,尽管他为到欧群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代笔写过考察报告,尽管他在张之洞和袁世凯的举荐下为朝中大员讲授过宪政知识,但宣统一退位,中国没了皇帝,他的帝王之学就成了屠龙术。
而在民国以来。杨度也深感不得志,他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没想到南京政府完全不把他这号人物放在眼里。
南京政府是没有科举考试的。这倒让杨度前些日子抓住了一顿狠批,认为这将使的民国无人才可用,有才能者不得出头,于是他上了心思,开始积极联络那些因民国政府而过的不如意的旧文人。从中掘有才能之人加入到笃定会。
笃定会名义上是“研究君主和共和哪个更适合中国”的学术机构,实际上是为袁世凯称帝着手准备的行动团体。一帮臭味相投、以及向袁世凯示好卖乖之徒,立即纷纷加入进来。
成立没多久。就效率惊人地组织了“各省请愿团”他们网罗各省拥护帝制及趋附袁氏者,向参政院请愿;请愿书全由笃定会代写,“强烈要求”恢复帝制袁世凯摄政。
这些日子甚至别出心裁,组织起“乞丐请愿团”和“妓女请愿团”这些人手摇旗帜,大呼小叫,奔到新华门外团团下跪,递交请愿书,恳请袁世凯体贴民意,从恢复帝制,袁世凯出任内阁总大臣。
3月旧日,袁世凯宣布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是共和还是帝制,交由大会“议决”
也就是说,他完全不顾南京政府的意愿,居然要别出心裁的使出这一招昏招来。
毕竟,中国的历史已经展到了唾弃封建皇权的全新阶段,公然挑战时代大潮,只会被潮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冲得万劫不复。
如今袁世凯终于摆明了态度,那么,李秉衡也该动动手了。,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一,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378节 中华帝国
弄秉衡本来以为像《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论者》泣篇文章出脑心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但是,不得不说。历史还是有惊人的巧合与顽固性。
梁启终于爆了,他已经无法再忍受袁世凯的欺骗与利用,针锋相对的提出了质问。
在他的带动下,全国上下的立宪名人纷纷在报纸上谴责袁世凯逆时代潮流的复辟帝制之举,许多人致电痛骂袁世凯。
“看吧,先是这些政治头面人物,紧跟着北洋军队里面也要乱,帝制一途乃是取死之道,未必没有人看不清楚,未必都愿意跟着老袁自
若是两年前,说不定老袁登高一呼,北洋军指哪打哪,可是两年过去了,南京政府已经牢竿地控制了管辖的地盘,将北洋军包围在一个局促的地域。
不但是东北与山西,就连山东、陕西等地袁世凯再也无法插进脚去。实力的对比相当悬殊,就算有列强愿意干涉,只怕也是远水解不了
。
李秉衡现在是等着看好戏,不用他动手,只怕袁世凯到时自己把自己搞臭了,有一大堆人要哭着喊着南京政府北伐。
“总理,是否需要东北满人自强会等团体站出来反对复痒帝制?”
载漆已经答应了李秉衡的请求。愿意出任内蒙古自治省省长一职,仿佛全然忘却了自己过去的身份。态度很是恭敬。
“不妨不妨,如今北京的遗老遗少们未必都愿意跟着闹,少数执迷不悟者,再劝也是无用的。”
载津担心的正是这个,东北对旗人的安置政策很成功,中下层旗人并不愿意国家乱,否则他们就要失去好不容易拥有的一切。
如今跟着袁世凯瞎起哄的都是一帮不甘心失去权力不甘心失去崇高地位以及经济利益的旧贵族旧官僚。
这些人里面当然有载洋的亲戚故旧,让他很是难堪与担忧。
“袁世凯的公投是否实行帝制在大部分省都碰了壁,本来以为他是心灰了,没想到他死不悔改,执意在直隶等地举行公投,我们便看看在。这公投结果如何。”
袁世凯确定了在3月互日举行整个北京的公投,以此来决定是存恢复帝制。
眼看没几天了,载洋一天比一天着急起来。
“若是北京公投结果为恢复帝制,那么。请问总理会如何解决?”
看着小心翼翼的载芹,李秉衡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不是我该如何解决,是看他袁宫保敢不敢以一隅之地抗全国之力,看他敢不敢光凭直隶与内蒙古等地就敢逆天而行。”
“放心吧。袁世凯一除,从者皆不问,当前国家以大一统为耍,以和谐为宗旨。”
对于李秉衡的宽容,载洋颇为感激。要知道南北统一,意味着南京政府接管北京,意味着北京的旗人都要接受南京的统治,难保会不出问题。
当年他的祖先们入关时,曾经造下无边杀孽,革命党人中颇多铁杆排满人物,万一这些人故意纵容,来上一次兵变,不知有多少旗人会丢去性命。
想到这些,载汗不禁一身冷汗,这关系到千千万万的旗人性命,虽然不太可能生,但是民主共和不久的中国并没有完全抛去“王朝更替”的习惯性想法。
看着他似乎有些心不在焉,李秉衡也没有再多说什么,这是失势旗人的普遍心结,自己也没有办法解开。
将来的中国不可能再对内打击报复,对外才是最主要的。
正遐想间,陈友仁满面怒气的走了进来,近来英国关于西藏问题、沙俄关于蒙古问题,加上四国关于政府继承的许多交涉,一次又一次的让他出离愤怒。
看来今天又是在哪国公使身上吃了亏了?
陈友仁脸色铁青的递上了一叠文件。说道:“这帮强盗,居然如此蛮横无理,真该让欧洲立即爆战争,让这些人吃点亏,才好认真做人。”
李秉衡从未见他如此震怒,知道没有好事。
“哦,我当是什么了不得的。不就是沙俄与日本威胁我们,不得干涉北方自由抉择国体政体嘛。那么他们是否要武力干涉,那好啊,打上一场仗,我们可以尽数收回这两个国家在华权益。”
他慢条斯理的将文件合上,轻蔑的说道:“英法是什么态度?难道他们不知道。离开了沙俄与日本,他们在华权益由谁去保证?”
“看来,袁世凯恢复帝制就在这几日了,连洋鬼子都要来替他营造声势扫清障碍。”
载汗心中一阵的紧,战争近在眼拼了。
要武力干涉么?
李秉衡冷笑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望向墙上的世界地图,远东。这两个恶邻不除,中华永无崛起之日。
而只要有这两个恶邻在,早晚必有一战,与这两个国家的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这个时代的日本陆军并没有经过一战的沉淀,受制于军费等因素,并没有太大的威胁,目前在东北的两个教导师足够解决关东军与驻朝军。
要知道,日本所有陆军加起来也不过为万人,战争不如后世的侵华战争时那么恐;日本是实行征兵制的。这就使得随着时间的延长,后备役越来越完善,预备兵力越来越强大。
幸好眼下是大正年代。也就是陆军全面遭到打压的年代。东北国防军的主要敌人还是沙俄方面。
形势很严峻啊。李秉衡暗暗叹了口气,若是可以的话。他永远不希望中国卷入战争,毕竟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初步转变,他的预估是四个五年计划。
有六个五年计刮不受打扰的顺利完成,中国很有希望成为世界强国。
可是战争不是想避免就能避免得了的,中国目前还很赢弱,谁都想来欺负一把。
3月丑日,袁世凯定下的公投日,北京张灯结彩,一片喜庆气象。
不过,在有些人看来,这都是一幕幕的闹剧丑剧,无其虚幻。
而更加丑陋的则是公投结果,居然没有一票反对恢复帝制,整个直隶全部都是帝制的拥护者,民主共和在这里是完全行不通的吗?
这让一直焦心等待公投结果的各方人士目瞪口呆,这也太离谱了
。
“中国的拿破仑。”
“帝制自为。”
中外报纸纷纷出现了这样的头条,显然是对这一公投的侧面抨击。
3月飞日,袁世凯正式推出了恢复卑制前的最后一项准备,建立议会。
难道他是想实行议会制君主妾宪?
怀着这一疑问。许多人都在屏息等待。
不过,让梁启等人再次失望的是,所谓的议会居然没有制定宪法的权力,荒唐,实在是荒唐。
“既然没有立法权,那么这议会建了却是为何?”
梁启觉得自己越来越看不清袁世凯的各种手段,也越来越失望。
3月出日,袁世凯又给了梁启一记闷棍,新建立的参议院居然要投票是否实行帝制,托名为民主共和。
这简直要让梁启气到半死,让参议院来投票恢复帝制,也只有袁世凯想的出来,干的出这种事。
4月3日,参议院开会议决帝制,与会的各省“国民代表”共;呐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鹏张,无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
各省的推戴书一致写着:“恭戴宣统皇帝再为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重为内阁总理大臣。井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与总理大臣,承天建极,传之万世。”
参政杨度和孙毓筠又提议说:“本院由各省委托为总代表,尤应以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
秘书长林长民立即拿出早已预备好的拥戴书当场宣读,全体起立,一致通过。
。时半,在一片欢呼声中散会。当日中午,袁世凯接到推戴书,立即回,并煞有其事地申明自己虽尊重民意,但“唯推戴一事,无任惶骇。,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
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在装腔作势,接下来,只怕就会要举行正式的复辟仪式,然后宣告中华帝国正式成立了。
中华帝国么,这个结果李秉衡并不意外。
意外的是,梁启在报纸上宣称,将前往南京,商议北方复辟反动之解决办法。
如此一来,南京政府的威望进一步的提高,连梁启这样的立宪巨头都抛弃了袁世凯。转投南京阵营,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生的。
“袁世凯既然一意孤行,颠到民意,逆时代潮流而行,藐视历史必然,当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南京政府绝不坐视袁世凯公然分裂国家,公然重建**。”
南京政府布了措辞激烈的声明,并且直接挑明一旦复辟帝制,那么必然要以武力对待。
这使得北京的局势更加混乱,人心惶惶,几乎要乱成一团。
袁世凯并没有因为各界的反对意见以及此起彼伏的反对电报而有所收敛,反而提出了中华帝国新建,宣统皇帝重新选取年号重新登基。
目前他正在让人商讨登基仪式,既要显示皇家的威仪。又要凸现他作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实权,这可是件难办的事,基本等于两个皇帝共同登基。
4月旧日,拱卫军司令忽然通知在京的文武官员:“皇帝早上时三刻在居仁堂登基,文官简任职以上,武官少将以上,马上前往朝贺。”
北京虽然也装了许多电话,但是并没有很好的普及。而是由“骑兵通讯员”飞马驰告。接到通知的人一看吉时己近,想回府整理衣着也来不及了,只好策弓驱车直奔中南海。所以朝贺者之中,穿文武大礼服的人很少,多是便衣见驾。
吉时方近,居仁堂大厅内的朝贺典礼就提算开始了。大厅正中摆设着龙案,可是龙座摆设在龙案前头,这种序位颠倒的做法,实在令人不解。龙座两侧也无仪仗,只有8名侍卫排列在座后两旁。宣统皇帝博仪,噢,不,应该说是洪宪皇帝浮仪穿着早已预备好的龙袍、皇冠,站在龙椅前,而袁世凯则穿着大元帅戎装,站在龙椅旁。
来参加朝贺皇登基的人随到随朝拜。由千事井没有猛”安排。朝拜之礼也不统一,有行三鞠躬礼的,有行跪拜礼的,还有行三跪九叩大礼的。
由于没有司仪、赞礼。朝拜秩序显得异常混乱。
漆仪一脸的淡漠,从脸上并看不出什么,对于当前的闹剧仿佛全然不关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