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晁氏水浒-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湖州并不大,湖州很多官民都认识宗泽父子,因此两人只能改头换面潜入宗府。

不过家中老小却是不少,想要不惹人注目出城却是不易。宗泽正要分批让家人出城时,童贯已经派了士兵来看管宗府,通知府中的人不能出城。

原来童贯为了第一时间得知前线的战况,派了一些心腹在北固山和润州城中做耳目。

宗泽刚刚让宗颖把城中兵马出降,城中的童贯心腹就快马往湖州而来,和宗泽父子却是前后脚到的城中。

宗府管家出来,对四人道:“老夫人准备了一些东西要犒赏大梁兵马,请四位军士帮忙搬一下。”

“好。”

四人也不敢怠慢,忙跟着管家往府里走来。

刚刚进的府中,便听得后面突然响起风声。

“小心。”

一个军汉马上往前窜了一步,同时大声提醒同伴。

宗泽和宗颖从后面窜出来,手起棍落,便敲倒了三人,只是没想到有一人反应特别快。

军汉拔刀转身看到偷袭的人是宗泽父子,愣道:“宗大人这是何意?”

宗泽道:“我要带着老小出城,只能得罪四位了。你们四个不是我们父子的对手,被我们打晕,回去童贯也不会责罚你们。或许童贯也没机会责罚你们了,得罪了。”

说完,一抱拳,手中棍棒便又砸向军汉。

宗颖哪能让老父出力,慌忙在旁边夹攻,军汉左支右绌几个回合,便被宗泽一棒砸翻在地,宗颖补上一棒打晕了。

宗泽看四人都晕过去,便对管家道:“让后面老小都上车,趁现在全城迎接太子,我们出城。”

不过片刻,三辆马车便都从后院驶出来,宗泽父子也不敢抛头露面,挤进马车里,一同出府。

“宗大人且慢。”

马车刚刚出府,一队马军便从后面追上来。

宗泽听到被人叫破,也只好从马车里出来,看到来人是太子亲兵,抱拳道:“不知将军有何吩咐?”

宗泽父子进入宗府的事情却是没有瞒过江南局,晁勇刚刚进城,就让石勇带人来请宗泽。

石勇抱拳道:“太子请宗大人往湖州衙门赴宴。”

宗泽也知道石勇一定不会空手而归,只好对一同下车的宗颖道:“你先带家人出城,我随后就去寻你们。”

石勇闻言,忙道:“太子要大用宗大人,宗大人何必让家人来回奔波。”

宗颖也道:“我和母亲在府中等父亲大人,若是太子愿意放大人走,我们再走也不迟。否则父亲大人走不了,我们也得回来。母亲大人身体不好,来回颠簸只怕受不了。”

宗泽犹豫了一下,点头道:“那你带家人在府中等我吧。”

宗泽看一个太子亲兵已经把先前他留在润州的宝马又牵来,便也翻身上马往湖州衙门而来。

童贯建新朝后,就把湖州衙门扩建成了皇宫,虽然时间短,但修的也是金碧辉煌。不过赵子偁投降,这皇宫自然也就又成了湖州衙门了,在晁勇进城前,赵子偁就让人把其中违制的建筑都拆除了。

衙门中已经大摆筵席,太子高坐上方,右边是大梁南征的武将,左边则是赵子偁、童贯等新降的南宋君臣。

太子没有宣布开筵,所有人便在殿中闲聊着。

童贯则是看着他上方空着的一个座位,苦思会是何人。

左边第一个是赵子偁,按南宋官职,这个位置原本是该童贯坐的,但是晁勇却让童贯往后移了一位。

所有人都有些好奇太子虚席以待的是何人,闲聊间不时便看向大殿门口。

“原来是宗大人。”

“难怪。”

看到宗泽出现在大殿门口的时候,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南宋朝中权位最高的是童贯,但是名望最高的无疑就是宗泽,蒋猷都要差一些。蒋猷只是有刚直不阿的名声,多半还是来自当御史的时候。而宗泽却是有名的不畏权贵、爱民如子,名声是三十年历任各地得来的。

宗泽中进士后,先是任大名府馆陶县任县尉兼摄知县职事,然后衢州龙游、莱州胶水、晋州赵城、莱州掖县四县知县,后升做登州通判。

虽然官职不高,但每到一地,都造福一方,政绩卓著。官运不济,无非是因为不愿阿附朝中权臣,在地方又不畏权贵,得罪人甚多。

童贯先前也想过宗泽,只是他不知道宗泽早已潜入宗府,以为宗泽不知道躲哪里了。现在看到太子刚进城就把宗泽请来,对大梁的情报机构更添了几分畏惧。

催命判官李立组建江南局后,就派人大肆渗透,甚至直接传播大梁的邸报。

童贯费了许多心思,都无法杜绝大梁细作传播大梁的消息。现在看来大梁细作的渗透程度恐怕还要超过他的想象,否则不会这么快就找到宗泽。

晁勇起身走下高台,迎上前去,笑道:“多日不见,宗大人可安好?”

殿中众人看太子起身出迎,慌忙也都站起身来。

宗泽作揖道:“多谢太子挂念,小人也恭贺太子平定江南。以后小人便是大梁治下百姓了,正要取了家眷隐居,还请太子放行。”

许贯忠笑道:“赵佶和赵子偁都做了我大梁臣子,宗大人又何必执着。”

晁勇点头道:“我大梁不缺精兵猛将,唯独缺少治世能臣。今年江南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正需要一个能臣安抚地方。还请宗大人为了江南百姓,出任浙江路总督,大致也就是江南东路。”

说着又冲宗泽作了个揖。

一众南宋降臣听得太子让宗泽做江南东路总督,眼睛都发红了。大梁总督总管一路政事,先前南宋的地盘也不过江南东路的一半,还有一些州府被吕师囊夺去了。也就是说宗泽一旦归顺大梁,管理的州府就超过先前南宋的所有疆域了。

如今大梁也不过封了山东总督(原京东路)、河北总督、山西总督(原河东路)、河南总督(原京畿路)、陕西总督、甘肃总督、青海总督、宁夏总督八个总督,再加上刚刚攻占的淮南东、西路、江南东、西路。宗泽会一跃成为大梁十二大总督之一。

当然这是南宋降臣的想法,其实晁勇已经按着记忆给了晁盖一个地图,前面山东、山西、河南路的称呼就是来自他的想法。

晁勇要把大梁弄出二十八个路来,除去已有的山东、陕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八路,淮南东西路将更名为江苏、安徽路,江南东、西路则更名为浙江、江西路,以后还会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福建、台湾、云南、海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西藏、新疆、内蒙古十六路。

其实也就是后世的省份和自治区。

虽然每个路和后来的省份大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致位置并不会变化。

北宋原本是二十三个路,大梁扩到二十八个路,但是疆土也会扩大,各路州府却是没有大动。

也就是说以后大梁会有二十八个总督,二十八个总兵,梁山老将很多,二十八个总兵并不难选择,但是二十八个总督,却让大梁捉襟见肘。

总督可以说是封疆大吏,但是放到全国的话,也不过是二十八个总督之一,朝中还有六部尚书官职在他们之上。

六部尚书是正二品,六部侍郎和各路总督都是从二品。

二十八路就是晁勇准备打造的大梁帝国版图,当然打下二十八路后,大梁的兵锋也不会停止。但是随着距离增加,通信、调兵都会大幅滞后,所以晁勇不打算再建路,而是把中国以外的地方都建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王国,这些王国附属于大梁帝国,每年要向大梁朝贡。

而这些王国的国王都将是晁勇的儿子,一个王国有难,附近的王国都可以救助,而不用等待大梁帝国出兵。

宗泽看太子给他弯腰作揖,慌忙还礼道:“宗泽不过一介草民,怎敢当太子大礼。”

晁勇却不起身,坚持道:“还请宗大人出仕,造福一方百姓。”

宗泽看晁勇从润州开始便十分礼遇,也感动道:“太子这般厚爱,宗泽唯有肝脑涂地以报。”

晁勇听得宗泽愿意归顺了,直起腰来,笑道:“好,好,我大梁又得一贤臣,今日只为此贺。”

晁勇拉着宗泽手腕,走到左边第二位,道:“宗大人请坐,原本该让你坐第一位,只恐你不愿坐。”

赵子偁闻言,不由尴尬不已。

他的地位最是尴尬,说是南宋皇帝,但是名不正言不顺,国力又不强,都没有挡住大梁兵马一击便被收降了。

派人去请降的时候,也不敢多提要求,只是请太子饶恕他们罪过。

晁勇如愿免了他们罪过,只给了赵子偁一个子爵,童贯一个男爵,都没有任何官位。

赵子偁的子爵还能传一代男爵,但是童贯的爵位却是最低的,无法传,当然童贯也不会有真正的后人。

虽然爵位不高,赵子偁却是十分满意了。先前宋朝的时候,他不过是个闲散宗室,一年的俸禄还不如大梁一个子爵高。现在当了几天皇帝,然后又换了一个子爵,比多数赵宋皇室的结果都要好多了。

宗泽冲赵子偁作个揖,便坐在赵子偁下首,对晁勇的安排也是大为感激。虽然他们都归了大梁,就该按大梁排位坐,但是今天正是大梁入城第一日,如果他就坐在赵子偁上头,传出去一定不美。

第四百八十四章 径山茶礼

走出大殿,晁勇的脸色便沉了下来。

殿中伺候的都是江南女子,听着呢喃吴语,不由自主的便想起方百花来。

他带兵南下了,但是佳人却已经香消玉殒了。

越往南走,天气就越热。

湖州衙门中的花木还是郁郁葱葱,但是晁勇却是意兴阑珊。

正信步走着时,却听得身后亲兵报道:“童贯男爵求见。”

晁勇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看童贯在远处候着,点头示意亲兵放他过来。

童贯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但常年领兵,身子倒是十分硬朗,皮肤黝黑,颔下几十根胡须,看上去倒和沙场老将一般,绝不似宫中阉人。

到的跟前,童贯就作揖道:“童贯拜见太子。”

晁勇点头道:“免礼,有什么事?”

童贯小心翼翼的道:“现下城中有三千兵马是小人先前的亲军,他们都是西军精锐,若是和其他兵马一样解甲归田,未免有些可惜。因此小人斗胆请太子继续让他们在军中效力。”

晁勇点头道:“这个我知道,过几日浙江路就会征兵,如果他们愿意继续在军中效力,可以去应征。”

童贯原本是想让亲兵直接跟着太子建功,听得太子这般说,不免有些失望。但是他也不敢再多说,只好道:“谢太子恩典。”

晁勇冲童贯点点头,便又漫无目的的走起来。

童贯此来其实也不是为自己争兵权,他今年已经六十七岁,可以说是显赫半生了,和他一起弄权的蔡京、梁师成等人都已被大梁斩杀,而他不但逃得性命,还得了个男爵,他也不敢要求更多了。

只是放不下那三千亲军,这些兵士跟随他多年,除去厮杀,别的也不会了,若是解甲归田,只能坐吃山空,沦为盗匪,然后被大梁官兵剿灭。因此不得不走这一遭,虽然只是换回一个可以继续应征的恩典,但也不错了。否则那些亲兵年龄都已超过大梁征兵的范围,无法参加征兵的。

前段时日大梁邸报刚刚公布大梁兵制,入伍三年退役,都头以上官职才可继续在军中效力,但是退役将士若是愿意去恳边的话,每人给边境良田一百五十亩,比恳边的百姓要多五十亩。

现在需要恳边的是宁夏路和青海路,虽然这两路对多数人来说是边远之地,但是对出身西北的人来说却不算远。他们回了西北也得不到土地,倒不如去宁夏路和青海路。不会做农活可以学,只要有土地,从来没有饿死的汉人。

晁勇漫无目的的走了半天,偶一抬头,看到石宝和方杰在远处张望他,看样子是来寻他的,就挥手让他们过来。

二人过来见过礼,便又一副难以启齿的样子。

晁勇也猜到一些,挥手道:“说来听听。”

石宝和方杰对视了一眼,石宝示意让方杰说,从方百花算来,方杰还算晁勇的晚辈,说来总要方便一些。

“南宋已灭,太子就要领兵扫灭吕师囊了。他虽然在睦州集结了三十万兵马,但也不过是螳臂当车,一定会被太子势如破竹的扫灭。吕师囊杀害姑姑,罪该万死。只是还有一些教中兄弟不明真相,所以我和石宝哥哥想去告诉他们真相,让他们不要自蹈死地。”

晁勇点头道:“好,那你们小心行事。他们可以做我大梁的官兵也可以做我大梁的百姓,但是今后禁止传播摩尼教,违者杀无赦。”

“是”

两人也知道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得了令就告退而去。

晁勇发现处理事情的时候,可以让他暂时忘记伤感,当即让人去请宗泽。

宗泽来到衙门时,晁勇正在让人沏茶。

湖州的茶很有名,茶圣陆羽就是在湖州著的《茶经》,湖州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被陆羽评为上品,成为了唐朝贡茶。

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紫笋。因为顾渚紫笋茶的品质优良,还被朝廷选为祭祀宗庙用茶。当时的皇室规定,紫笋贡茶分为五等,第一批茶必须确保“清明”前抵达长安,以祭祀宗庙。因为发芽、制作到进贡时间都很紧,所以第一批进贡的茶就被称为“急程茶”。

到了宋朝,气温比唐朝略低了几度,顾渚紫笋的发芽也推迟,第一批茶就很难赶上清明祭祀了。所以宋朝的贡茶成了更南边的建安茶。

赵子偁建伪宋后,建州被吕师囊占据,伪宋的贡茶又成了顾渚紫笋茶。

可见这天下贡茶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皇帝也要因天时地利委曲求全。

伪宋建立时间不长,但是童贯在皇宫伺候几十年,倒是把皇宫中的很多章程都像模像样的建立起来了,不是方腊、田虎等草头天子可比的。即使大梁夺取了东京,但因为晁盖性子粗豪,大梁的礼仪制度也比不得伪宋繁缛。

茶用的是顾渚紫笋,但是手段却还是建安茶斗茶的法子。

建安斗茶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最早只是茶农们斗茶,等到建安茶成为贡茶,斗茶也就从建安乡下传到了京师,受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追捧,继而风靡全国。

赵佶更是喜欢斗茶之艺,撰《大观茶论》二十篇,兴致来了,就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蔡京在《大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中都有记载。

如《延福宫曲宴记》写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禅林茶宴最有名的则是径山寺茶宴。径山寺位于天目山余脉径山,建于唐代,到了宋朝就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品茗论经,磋谈佛理,形成了一套颇为讲究的礼仪。

晁勇对僧人没什么好感,但是给他表演茶艺的就是一个光头和尚。

赵子偁和童贯决定归降后,就挖空心思的讨好晁勇,衣食住行都是精心安排,为太子烹茶的人都是专程从杭州径山寺请来的僧人。

径山寺住持大惠禅师听得是为大梁太子烹茶,也就不顾身份,亲自跑来烹茶了。

他们虽然是出家人,但是却永远无法真正出家。不但要渡己,还要渡人,似乎和传销发展出下线才能赚到钱有异曲同工之妙,渡的人多了,寺庙的香火也就多了,不过佛家渡人传说还可以立地成佛。

赵佶尊崇道教,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立道学,修《道史》,置道阶26级、道官26等,颁发《御注道德经》,诏太学置道教各经博士,在各地修建神宵万寿宫,每处拨土地上千顷。

这些年,仗着赵佶撑腰,道教把佛教压的喘不过气来,很多寺庙都破败,寺中的和尚不是还俗就是改作道士。反正拜佛求道给的香油钱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佛祖还是道祖都没法力带走那些香油钱,最后便宜的都是他们。既然道教香火旺,他们改信道家也无妨。

到了宣和元年,赵佶直接下令天下和尚改作道士,蓄发顶观,寺庙直接改为道观,信奉道教,铜佛都要送到官府。更是让佛教大受打击,径山寺虽然是江南禅林之冠,但也不能例外。

住持无畏维琳禅师接到县衙传来的公文,不愿改信道教,但是又不敢公然违抗皇帝圣旨,否则皇帝要砍头的时候,佛祖也保佑不了他。传说给佛祖护法的都是什么天龙八部,但却是斗不过真龙天子。佛祖似乎也不敢施法力直接渡化真龙天子,只能在佛界看着他的信徒掉脑袋。可能这是对信徒的考验,怎么也得八十一难吧,不过一般和尚没有孙悟空护法,一刀下去也就归西了。不知道一难都没过去的是否有资格去西方极乐世界,也许坠入地狱也说不定。

皇帝给的只有信道或者掉脑袋两个选择,不过无畏禅师走出了第三条路,召集他的徒弟来座前给他送行。众人都到齐后,无畏维琳说着偈语就坐化了。

是坐化,不是畏罪自杀哦。

一般畏罪自杀都需要毒药、匕首什么的,家里实在没有的话,找根绳子也行。都不行的话就只能去外边了,跳崖、投井什么的。但是坐化绝对不需要,这是一门佛家神通,事先绝对不需要吃药吞金什么的,而且不一定非得寿终正寝,什么时候想去见佛祖了,坐下就去了。

或许赵佶是被无畏维琳禅师的坐化吓住了,怕无畏维琳禅师把佛祖请来吧,没过多长时间就把让和尚改信道教的诏令撤了。

寺庙不用改道观了,但是无畏维琳禅师也回不来了,所以大惠禅师就做了径山寺住持。

大惠禅师和无畏维琳并没有师徒关系,径山寺采用的是十方住持制。过去径山住持也是师徒相传,到了宋朝才改为十方住持制,从十方选拔高僧做住持。

相比师徒相传,十方住持制更利于朝廷对寺庙的管理。

径山寺的十方住持制还是由大诗人苏轼提倡的,苏轼在杭州任官时,三上径山,自认是径山常客,他觉得以前的制度传承有弊端,就改做十方住持制,前三代十方住持就都是由苏轼选的。

水浒传里鲁智深在六和寺圆寂后,宋江就亲自去请径山寺住持大惠禅师来为鲁智深下火,也就是火葬,诵经的则是五山十刹禅师。

其实此时还没有五山十刹的说法,五山十刹是南宋宁宗时,才定了江南禅院等级,五山地位最高,十刹为次。

五山:

一、径山寺杭州临安县径山

二、灵隐寺杭州钱塘县灵隐山

三、净慈寺杭州钱塘县南屏山

四、天童寺 明州鄞县天童山

五、阿育王寺 明州鄞县阿育王山

十刹:

一、中天竺寺杭州钱塘县

二、护圣万寿寺湖州乌程县道场山

三、太平兴国寺建康上元县蒋山

四、报恩光孝寺苏州吴县万寿山

五、雪窦寺明州奉化县

六、江心寺温州永嘉县

七、雪峰寺福州侯官县

八、宝林寺 浙江义乌市云黄山

九、灵严寺苏州吴县虎丘山

十、国清寺 台州天台县天台山

五山十刹之首就是径山寺,到了明朝五山十刹衰落后,才有了佛教四大名山的兴盛。(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径山寺也有一任住持法号大慧禅师,不过大慧宗杲是宋高宗绍兴七年才住持径山寺的,两宋交替之际,径山寺一度变作他用,寺中僧人也多流散。在大慧禅师的治理下,径山寺才又重新成为江南禅林之冠。

水浒中的大惠禅师十有八九原型就是这位大慧禅师,不过此时这位大慧禅师还在各地到处拜师学习佛法中。

(本书还是取水浒中的大惠禅师吧,以免晚上大慧禅师来渡化我。如果本书突然不灭教了,那就是被渡化了,否则就是佛祖把我当做蝼蚁了)

到了大梁建立,赵佶这个教主道君皇帝自然是做不成皇帝了,没了皇帝之位,比赵佶“道行”高的道士多的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谁愿尊赵佶做教主。何况赵佶成了亡国之君,道教巴不得开除他的道籍呢。

大梁灭宋后,废除宋朝册封的所有道官,下令拆毁各地神宵万寿宫。天下人都知道新皇不信道教了,佛教和尚也都想渡化这真龙天子,大兴佛教。

东京相国寺的主持就多次求见晁盖,想要“渡化”晁盖,不过大梁的疆土每时每刻都在增加,各地事务也不断,晁盖并没时间和僧人详谈,何况他还有个天神儿子战无不胜,哪用求佛祖什么。

相国寺住持渡化不了皇帝,径山寺住持却想渡化太子。

大惠禅师看大梁太子都到了江南了,也就巴巴的跑来了。

日本的茶道就是来源于径山茶礼,甚至茶具都是跟着宋朝用建州建窑生产的建盏。北宋时建窑的瓷器和福建的茶叶就是对日贸易的重要商品,到了南宋时,建安黑釉兔毫盏茶具的烧造技术也传入日本。以后,就没以后了,偷师学艺成功了。不过时间久了,茶礼还是会失传一些的,他们就自己填补一些程序,或许当初也就没学全,总之日本人也自己填补了一些,最后就成了日本茶道了。

南宋嘉定十六年,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氏随道元禅师来中国了,学习陶瓷烧制五六年,回日本后,他在尾张獭户开办陶瓷业,制造黑釉名器,直到后世,日本称这种陶瓷还是“懒户物”,称加藤四郎为“陶祖”。

大惠禅师一面表演着径山寺的茶礼,一面道:“顾渚紫笋虽说也是上品,但是宋朝不用它做贡茶以后采摘制作也就不严格了,采摘制作没做好,小僧再精心也很难点出好茶了。早知这湖州没有好茶,小僧也就为太子带一些我寺的径山茶了。我寺的径山茶也有近四百年历史了,唐朝时,开山国一大师就在径山种茶,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讲禅。虽然不敢说是天下第一,但也绝对可称上品了。今年清明时分,小僧还亲手采摘制作一一些茶叶,再用我径山茶礼,必是难得好茶。太子若是有暇驾临径山寺,小僧当亲为太子烹茶。”

晁勇笑道:“军情紧急,恐怕没有时间去叨扰了。而且我就是个粗人,也欣赏不了茶礼。在我看来,只要有好茶、好水、好茶具,自然不难泡出好茶。住持的茶礼当是高雅之人闲来无事赏玩之物,我就是一介武夫,住持给我表演茶礼,好比对牛弹琴、焚琴煮鹤,糟蹋了,糟蹋了。”

其实晁勇很想说茶礼就是无聊人士闲的蛋疼玩的,如果给他表演的是一个美女的话,或许他还有些心情欣赏,而赵子偁偏偏给他弄来一个男人,还是他现在最讨厌的和尚。

看着一个和尚在你面前鼓捣来鼓捣去,最后就是弄出一杯茶来。晁勇是真心没感觉到什么美感。

大惠禅师看太子似乎不喜茶礼,手上动作又快了几分,笑道:“太子过谦了……。”

晁勇不解道:“禅师的茶礼不需要静心吗?”

大惠禅师也不是愚蠢之人,听出太子嫌他呱噪,为了不触怒太子,只好闭上嘴巴,专心烹茶。

少顷,大惠禅师便烹出一盏茶来,汤色青白,茶香扑鼻。盛茶用的正是建州黑盏,因为斗茶先斗色,最好的汤色就是纯白,其次青白、灰白、黄白。为了黑白分明,所以时人爱用黑盏,而最好的黑盏就是建州兔毫盏,色泽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

大惠禅师摇头道:“若是用我亲手制作的径山茶,当能烹出纯白汤色来。”

晁勇端起兔毫盏,品了一口,点头道:“好茶,再好一些我也只能吃出是好茶来,其中优劣却是品不出了。”

两人又说了几句,外面亲卫就来报宗泽求见。

晁勇冲大惠禅师点头道:“有劳禅师了,明日我就要带兵南下杭州了,回头我会让人送禅师回山。”

大惠禅师闻言,忙道:“小僧也正要去杭州,不知有幸和太子同行否?”

晁勇也知道大惠禅师打的什么主意,摇头拒绝道:“行军不得带无关人等。”

大惠禅师看晁勇这般说,也只好告退。

第四百八十五章 贵族学院

宗泽和大惠禅师两人在门口擦肩而过,大惠禅师还给宗泽行了个礼。

晁勇看宗泽进来,亲手给宗泽倒了一盏茶,笑道:“这是径山寺的和尚烹的茶,宗大人尝尝。”

宗泽连忙双手接过,拜谢了,浅尝一口,赞道:“径山寺的点茶术果然名不虚传。”

晁勇笑道:“玩物丧志,有那功夫不如用来处理军政之事。”

宋朝文人爱游山玩水、把酒言欢、吟诗作赋,比如大诗人苏轼用在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研究酿酒、烹茶、吃食的时间绝对要多过处理政事。不是苏轼一人如此放荡,而是多数士人都这般做派。

宗泽是少有的勤政爱民的士人,闻言郑重道:“太子勤勉,下官受教了。”

晁勇点头道:“江南山美水也美,容易让人醉情山水之间。不过既然做官,就要把政事当成第一要务。若是想醉情山水,那就辞官做一个闲人好了,免得误人误己。官场风气不可坏。”

宗泽听得晁勇这般说,也“知道”晁勇为何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了。物理绝对不是什么神学,而是一门学问,只是现在还没有面世,世人不知道物理研究的是什么。就像太子宣讲的数学一样,其实只是引进了一些新的数字、符号、算法,本质上就是算术,并不是一门新的学问。把所有时间用在一门学问上,自然会有所得。

晁勇出征几日后,镜行就开始少量卖眼镜、放大镜和望远镜,每一样东西都会引来东京权贵的追捧。

一时间,东京镜贵。

有精明的商人从东京买了,日夜兼程送到南方来卖,加价一倍甚至几倍。虽然通过大梁邸报,天下人都知道那是镜行出售之物,但是镜行只在东京开店,而且是供不应求,所以不少江南富户都愿意加价购买这些东西。

可以说大梁兵马还没打入江南的时候,银镜就率先打入江南了。

宗泽郑重道:“太子金玉良言,下官斗胆请太子留个墨宝,挂在衙门中,也好让下官时刻警惕。”

晁勇笑道:“写就算了,我的字比不得赵佶、蔡京那等大家,就不献丑了。我请你来,是想和你说说政事。江南各地流民遍野,若是等朝廷册封,一来一回,又要耽误多日。所以我想让你明天就上任,先在各地开慈幼院、居养院、安济院、漏泽园,救济百姓。”

宗泽点头道:“太子仁慈,只是先前招募了二十万兵马,把府库消耗一空。现在各州府库都空空如也,朝廷免了农税,秋税也指望不上,恐怕只能等朝廷拨钱粮。”

过去大梁每打下一地,都会在各地杀贪官劣绅,查抄的钱粮就足以解决当地衙门支出了,有的州府甚至还会向朝廷缴纳多余的钱粮。

大赦天下后,各地贪官劣绅都害怕掉脑袋,恨不得把自己绑起来关在家里,免得作恶。各地州府再清算也抓不到多少作恶的人,能抄家的自然就更少了。

晁勇点头道:“来时朝廷已有决议,可以在江南授爵,向朝廷捐纳十万贯钱或者五万石粮食者可封男爵。你可如何?”

晁勇不是第一次用这一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