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晁氏水浒-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却让那些将士心中的恐惧发酵的更厉害。我们只要给他们雷霆一击,便可以让那些惊弓之鸟崩溃了,到时便是带动全军的溃败。”

呼延灼笑道:“如果他不关营门,恐怕太子大军还没渡江,对岸就没人了。”

晁勇点头道:“当初我领兵直驱润州,便是想一战击溃南宋兵力,收服江南。看现在形势,这一战只怕也容易的很啊。”

李逵叫道:“南人也太他娘胆小了,俺还想砍他几千个脑袋,他们倒先跑了大半了。不然俺们今天便杀过去吧,省的剩下的人又都跑了。”

李俊也道:“水军都已熟悉了两岸水情,随时可以渡江。”

一万水军却是比马步军要快,早几日便到了大江之中,把伪宋战船封锁在南岸。若不是晁勇严令水军不得抢先渡江,一众水军将领便领兵上岸攻打宗泽大寨了。水军虽然没有攻打宗泽大寨,但是也把大江的水情都查探清楚了。

宗泽看到大梁数百艘战船南下后便严令南宋水军不得离岸了,当然也没有水军将士敢去江中捋虎须。

晁勇笑道:“不急,大军休整一日再渡江。”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便各自去养精蓄锐了。

“咚咚咚”

雄浑的战鼓声传遍大江两岸,今年诸路都闹旱蝗,江南的旱情更严重一些,大江的水面都窄了许多。数里宽的江面只剩下不到两里,站在江边就能隐约看到对岸的情形。

宗泽在北固山上看到江北大梁兵马集结,便把兵马在江边摆开阵势,想要在大梁军队上岸时迎头痛击。

“飞船,飞船。”

宗泽正在北固山上眺望时,却突然看到对岸一个庞大的球状物事缓缓升到空中,然后便向南而来。

江面上的数百艘战船也一同渡江而来。

随着飞船的靠近,上面绘着的四爪金龙更是活灵活现。

江南之人也都知道大梁太子做出了飞船,但是真的看到房屋大小的飞船飞在空中,所有人都忘了后面战船上搭载的是敌人,只顾傻愣愣的看着天空的飞船,不少人更是跪在地上膜拜起来。

宗泽看江边情形,慌忙派身边的亲兵下去督促将士们准备迎敌。他很想用床子弩射一下那飞船,但是飞船却没有冲着北固山而来,而是远离北固山,往江边平滩方向去了。

江上的风要大一些,侯健驾驶着飞船率先到的南岸,用一个铜皮裹成的喇叭朝下大喊道:“所有人退后百丈,违者杀无赦。”

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是用铜皮裹成一个喇叭形状后,还是能很好的起到扩音的效果。

跪在地上的一些将士听到上面的人喊话,马上往后退去。

“擅退者斩。”

督阵的宗泽亲兵看有人要退,拔刀便把最先逃跑的几人砍倒。

在宗泽亲兵的弹压下,南宋将士又停了下来。

“轰”

“轰”

“轰”

侯健看下面的兵马犹豫,当即从飞船上往下扔火雷,一颗颗火雷在南宋将士头上,或者身边炸响,巨大的爆炸声马上传遍战场。

被炸伤的人更是惨叫不断,南宋将士看到飞船上上往下扔火雷,当即崩溃了。

“杀”

一个新兵红着眼,便拔刀冲向拦路的宗泽亲兵。

一个江南局早先混入南宋军队的细作喊道:“杀了他们,我们就能跑了。”

在细作的鼓噪下,被飞船、火雷吓傻的新兵,马上调转枪头,冲向阻拦他们逃跑的人。

大梁兵马靠岸时,江边的南宋兵马已经杀在一起了。

宗泽在北固山上看到江边情形,黯然道:“宋朝亡了。”

身边家人劝道:“主人已经为宋朝尽了忠,不管做什么都算对得起宋朝了。”

宗泽自然知道家人意思,摇头道:“我食宋禄三十载,又受今上重托,带兵抗敌。今时今地,唯死而已。牵我战马来。”

家人看宗泽一脸决然,也不敢多说,默默牵来战马。

宗泽翻身上马,对北固山上众将士喊道:“愿随我死战者,一同下山。”

说完,便打马往山下走去。

此时宗泽已是六十一岁高龄,虽然满头白发,但是腰杆还是如手中的钢枪一般笔直。

山上将士都跟着宗泽下山,但是下了山后却有大半往后逃了。

只有几百宗泽亲自练的兵丁还紧随在宗泽身后。

宗泽回头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犹豫了一下,道:“我食宋禄三十年,不得不为宋朝尽忠。你们当兵不过几个月,如今大势已去,快各自去逃命吧。”

一个投笔从戎的士子,马上叫道:“我等愿随将军舍身取义。”

“舍身取义。”

“舍身取义。”

有人带头,其余将士马上跟着大喊起来。

南宋招募新兵后,为了掌控兵权,宗泽等人都亲自练兵。

宗泽平日虽然律下甚严,但经常不顾六十高龄,和士兵一同操练,因此颇得将士敬重。若不是先前派了许多亲兵去约束江边兵马,此时身后的兵马一定不止这些。

“杀”

宗泽心中的不忍也被将士们的嘶吼驱散,虽然此时已经年过花甲,但也被这充满血性的嘶吼激的热血澎湃,大吼一声,便纵马往江边杀来。

宗泽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却是文武双全,尤其在赵佶决定联金灭辽后,更是觉得天下大乱不远,勤练武艺。率着几百兵马杀到江边,还真有些所向披靡之势。

刚刚上岸的新兵被宗泽领兵一冲,不少人都又退入了水中。

宗泽并没追赶大梁兵马,而是贴着江边杀过去,想要在大梁兵马登岸的地方杀几个来回。

他也知道今日败局已定,大梁兵马南下之势已经无法阻挡。只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想学赵子龙来个七进七出。

晁勇这次带兵南下,虽然是五万老兵,五万新兵,但是晁勇却是决定以老兵压阵,新兵为先锋。

这一批新兵都已操练半年,在王进的督促下,这些新兵可以说是操练精熟,校场战力超过过去的所有新兵。当然他们在校场演武也打不过精锐老兵,不过他们欠缺的只是战阵经验,因此晁勇这一次南下也有练兵之意,否则天下一统后,实战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晁勇在江面上看着刚刚上岸的新兵被宗泽杀的又退到水里,也忍不住摇头。

李逵叫道:“这些新兵没个鸟用,敌人还没追,就吓得退到水里了。太子,让他们靠岸,俺去杀那老匹夫。”

晁勇摇头道:“既然说了这次是练兵,就要让新兵解决战斗。传我将令,擅退者斩。”

“太子有令,擅退者斩。”

“太子有令,擅退者斩。”

快船上的传令兵箭一般到的江边,大声呼喝着。

前线的将官马上面红耳赤的带着新兵往岸上冲去。

太子领兵,战无不胜,平灭南宋,更是让十五万大军不战自溃。这是名留史册的一战,但是他们却被一个老将带着几百兵马阻在了江边,虽然有很大原因是立足未稳,又被杀了个措手不及,但是无疑也会给这辉煌的一战蒙羞了。

第四百八十二章 岳飞宗泽

一众新兵嗷嗷叫着要围杀宗泽时,宗泽已经碰到了对手。

岳飞看到有一队兵马横向冲来时,便指挥麾下一百兵马摆开阵势,准备迎战这一队兵马。

宗泽看到前面一个少年指挥兵马严阵以待,然后却独自站在阵前横枪拦路,不由摇摇头。

他看岳飞指挥兵马如臂指使,还以为是一个少年英才,不想如此莽撞。虽然杀了一段,他的战马速度降了一些,但是仍然不是一个少年人可以徒步挡住的。

不过很快他就知道为什么岳飞敢站在阵前了。

到的跟前,宗泽借着马势便刺向岳飞胸膛,原本以为这一枪可以把岳飞刺杀。

没想到岳飞随手一拨,便把宗泽钢枪拨到一边。

宗泽手中钢枪险些被岳飞直接拨飞,这才知道岳飞神力,正要变招。

岳飞已经一枪拍在马颈部,战马悲嘶一声,便砸倒在地。

“绑了。”

岳飞也不看摔得七晕八素的宗泽,大喝一声,舞着钢枪便杀入宗泽身后的兵马中。

“好,好汉子。”

李逵看宗泽势如破竹的杀了一阵,正觉得憋气时,看到一个少年人把宗泽打倒,又孤身一人把几百宋军杀的人仰马翻,不由大叫起来。

晁勇也点头道:“好武艺,上岸后让那少年来见我。”

岳飞也不过杀了十几人,宗泽兵马便淹没在四面围来的新兵中。

没了宋军阻挡,大梁兵马很快便上了岸。

岳飞刚刚回转本部,便见手下一个十夫长一脸大喜的押着那老将,道:“都头,这厮是伪宋领兵大将宗泽。”

岳飞点头道:“看他后面的旗号就知道是宗泽了。”

一众士卒早知道岳飞会建大功,毕竟岳飞武艺冠绝全军,虽然不知道和梁山老将比起来如何,但是在新军大比武中却是勇夺第一。只是他们没想到大军刚刚渡江,便让岳飞建了大功。

岳飞领着麾下兵马往前推进了一段,给后面的兵马留下空间登岸。

刚刚看到太子龙旗登岸,便见一个精锐老兵纵马而来,喊道:“生擒宗泽的人何在?”

一众人看到来人胸前绣着白云,也知道是太子亲兵了,不由都羡慕的看向岳飞。

大梁所有兵马的军装都是纯黑色,只有御林军和太子亲兵胸前绣着白云,和其他兵马区别,取“云从龙”之意。

御林军是皇上侍卫,这里出现的自然是太子亲兵。

岳飞抱拳道:“岳飞在。”

马上的亲兵先前也看到岳飞武艺了,点头道:“太子令你带宗泽去见驾,跟我走吧。”

“是”

岳飞亲自押着五花大绑的宗泽跟着太子亲兵往龙旗方向而来。

不过片刻,便来到太子处。

周围一片白云亲兵守卫,中间金龙张牙舞爪,后面一名军师,四员大将拥着。

岳飞在众人环视下,走到太子身前一丈多远的地方,站住脚步,拱手道:“岳飞拜见太子。”

晁勇听得是岳飞,也有些意外,不由仔细打量起来。

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虽然年少,但是却十分沉稳。

晁勇迟迟不说话,岳飞便一直拱手行礼,并无一丝局促之色。

李逵在后面都急的龇牙咧嘴,几次要说话,都被许贯忠用眼色止住了。

晁勇打量了一阵,看岳飞面色如常,赞道:“好,不愧是卢俊义和林冲的师弟,不但武艺出众,这养气功夫也能比的那些老将了。这次平定南宋,你为首功,升校尉,赏钱百贯。”

岳飞升为校尉,脸上也不由露出一丝喜色,抱拳道:“谢太子。”

晁勇扭头对身后亲兵道:“把我的马都牵来。”

大梁灭了西夏缴获了大量好马,晁勇除去最喜欢的照夜玉狮子,还有五匹好马备用。

众人看着太子亲兵牵来五匹马,都是眼热不已。

虽然这五匹马比不得照夜玉狮子,但也都是万里挑一的好马。

晁勇对岳飞笑道:“你可以从这五匹马中任选一匹。”

岳飞看到五匹万里挑一的战马,也是有些移不开目光,按捺着心中的渴望,拱手道:“末将怎能夺太子所爱。”

晁勇拍着身下照夜玉狮子的脖颈,笑道:“我喜欢的只有照夜玉狮子,其他马不过是备用罢了。你只管选一匹就是。”

岳飞看太子这般说,这才拱手道:“谢太子厚赐。”

岳飞略打量了一下,便选中一匹白马。

岳飞退去,晁勇这才跳下马,亲自给宗泽松绑。

宗泽闪身避开,道:“我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今日被擒,唯死而已,断然不会投降,你不用多此一举。”

晁勇并没不快,执着的走到宗泽身后,解开绳索,笑道:“我父皇早听得宗大人爱民如子,来时便嘱咐我一定要把宗大人请回朝中,造福天下百姓。皇上、百姓都渴盼宗大人重新出仕,还请宗大人舍小义,取大义。”

宗泽拱手道:“我对贤父子作为也十分佩服,但是我食宋禄三十载,不能扶大厦于将倾已是无能,如何可以再改投灭了宋朝的大梁。实难从命。”

晁勇道:“天下原是天下人的,皇家也不过是帮天下人治理天下,谁背弃了天下人,天下人就抛弃他,选一个新的皇家出来。官员吃的俸禄也都是得自天下人,你们尽忠的对象应该是天下人,而不是某一个皇家。”

天下不是皇家的其实到了宋朝已成为多数士人的共识。

宋朝的权力运作,皇帝下诏都要经过中书省和枢密院,否则臣子可以抵制,因为这是不合法的。

这一点在宋朝多数时候都可以执行,仁宗朝时,宰相杜衍对皇帝私发的诏书,一概不予通过,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仁宗对杜衍也无计可施。

宋孝宗时,经常陪皇帝下棋的内廷国手赵鄂向皇帝求一个官员,宋孝宗也有意成全他,但是考虑的实际操作问题,只能告诉他:“降旨不妨,恐外庭不肯放行。”又指点他去央求宰相,可以想象赵鄂去了一定少不得拿皇上说事,但是宰相却是坚决不从,并且表示:“纵降旨来,定当缴了。”宋孝宗听了,也只能感叹:“书生难与他说话!”

宋度宗时,由于皇帝今日内批,明日内批,老是绕过宰相机构下发诏书,破坏“权归人主,政出中书”的惯例,御史刘黻便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的开篇,刘黻不客气地告诉皇上:政令“必经中书参试,门下封驳,然后付尚书省施行,凡不由三省施行者,名曰‘斜封墨敕’,不足效也。”而奏疏的最后,刘黻总结说:“故政事由中书则治,不由中书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宋神宗时,宰相文彦博也曾对宋神宗说,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南宋初,更是有位御史方廷实直接告诉宋高宗:“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当然这一切还是建立在皇帝贤明的前提下,赵佶当政后,这一切制约就都没了。说穿了,宰相是皇上任命的,如果皇帝贤明,宰相自然可以据理以争。如果皇帝昏庸,有多少人还能违逆皇帝就值得怀疑了。

宗泽也是进士出身,自然也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只是他也听过晁勇杀李纲、禁陈东的做法,以为晁勇是容不得他人非议的人,倒没想到晁勇能说出这番话来。

宗泽怀疑道:“太子当真以为天下是天下人的?”

晁勇点头道:“当然,哪一次改朝换代的主力不是天下人,谁能问鼎天下都是由天下人决定,所以历代雄主才纷纷讨好百姓,想得到百姓拥护。田虎、王庆那等诈害百姓之人,虽能得一时之势,但是一旦义军压境,百姓就会抛弃他们,甚至倒戈相向。这一点在河东已经证实过了,相信王庆用不了多久也就成了独夫了。”

宗泽虽然觉得晁勇把人都说成了自私的,而不是圣人的博爱,但是也不可否认很多人都是为了自家江山的稳固才善待百姓,一旦江山稳固了,很多皇帝就会开始盘剥百姓。等到百姓忍无可忍,揭竿而起,那时就又改朝换代了。

“那大梁官员是应该效忠皇帝,还是效忠天下人呢?”

宗泽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既然你说人都是自私的,那自然不会愿意自己任命的官员效忠其他人。

晁勇笑道:“我大梁皇帝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保住大梁江山,想保住大梁江山,就要让天下百姓拥护。所以你们效忠天下人也可以,天下大过天。现在天下人只能被动的选择谁治理天下,总有一天,天下人要主动选择让谁治理天下。当然这可能要很久很久,但是这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宗泽不由奇道:“何为主动,何为被动?”

晁勇想了想,道:“简单的说,现在百姓只有过不下去了,才会揭竿而起,选择让谁治理天下,可以说是被动的。但是以后百姓的要求就提高了,稍微过的不好都会重新选择让谁治理天下,那时就可以说是主动选择了。”

宗泽愣道:“稍微过的不好就造反,那天下不是要刀兵不断?”

晁勇笑道:“不会,发展到一个时期,就不需要用战争决定谁治理天下了,而是通过百姓的选票。”

宗泽难以置信的道:“如果百姓选的是另一个人,以前的皇帝会甘心放弃皇位?”

晁勇看到宗泽惊讶的样子,也知道他说的太超前了,不过已经开了头,他也只能继续说下去:“不放弃也不行,他的位置本来就是百姓给的。”

宗泽摇头道:“百姓的力量最大,但是还是很难想象你说的情况。”

其实晁勇也不信,因为他也没见到那样的情况出现,不过是说说而已。

张清快马而来,抱拳道:“我部已经全部渡河,请求攻打润州。”

宗泽闻言,脸色也不由变了变,守卫润州的是他的儿子宗颖,城中先前便只剩下三千人,现在前线大败,恐怕城中守兵又不知逃了多少。而他的儿子宗颖不知他的生死,一定不会弃城而逃。

他的长子便是早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他已经体会过一次,如今眼看又可能要面临一次同样的痛苦,容不得他不动容。

晁勇正要说话,便见又有人快马而来。

来人却是病尉迟孙立,孙立到的跟前,飞身下马,和晁勇见过礼,便转身对宗泽抱拳道:“久违了,宗大人。”

孙立和宗泽都曾在登州任职,宗泽任登州通判,孙立任登州兵马提辖,两人共事一载多,然后宗泽便被罢官。后来孙立也因为解珍解宝杀官劫狱,上了梁山。

孙立对宗泽却是十分敬重,大军南下后便给宗泽修书一封,想要招降宗泽,但是宗泽却让人把信使赶出了大营,并没给孙立回信。

两军阵前,各为其主。

宗泽倒是没有一丝尴尬,抱拳道:“孙将军风采依旧,可喜可贺。”

孙立听着却觉得有些刺耳,仿佛在讽刺他跟着大梁造反一般,叹道:“若是宗大人在登州,或许我也会和宗大人一般成为大梁俘虏。当初宗大人在登州时,不畏权贵,爱民如子,谁不敬服。后来大人因上书反对联金灭辽被罢官,登州便又被那些贪官污吏诈害。我两个兄弟打了老虎,却被毛太公仗着女婿是州里孔目夺了老虎去,还要害我两个兄弟性命。孙立不得已,这才杀官劫狱,上了梁山。”

宗泽点头道:“我也听得很多人都是被逼上梁山,你们上山后能不忘百姓,替天行道,也算难得了。”

孙立道:“如今皇上宽宏大量,求贤若渴,大人何不与我一同效忠大梁。以大人才干,必能辅佐皇上开创盛世,名留青史。”

宗泽略微犹豫了一下,拱手道:“我受皇帝重托,带兵抵挡大梁军队。如今兵败被擒,已是有负圣恩,怎能再不忠?今时今地,宗泽但求一死。”

晁勇为难道:“宗大人名声我早有听闻,实不忍加害。只是你先前杀伤我许多将士,若这样放了你,我也无颜面对大梁将士。”

一众士卒听得太子这般说,不由都大为感动。曾几何时他们的性命可以和忠臣良将相比,很多豪杰为了自己名声甚至心中一丝敬重,就把杀害自己将士的人放走了。如果宗泽能为大梁所用,他们也算死得其所了。但是宗泽不愿归顺,那将士们无疑更希望杀了宗泽为同袍复仇。

孙立听得晁勇说起将士,也不好再求情。

宗泽却是一副慷慨赴死的样子。

许贯忠道:“可以让宗大人去劝降润州兵马,若是宗大人能让润州兵马放弃抵抗,也免去我们一场厮杀。这样也算将功赎罪,太子赦免宗大人罪过,将士们也就没有怨言了。”

晁勇点头道:“若能这样,最好不过了。不知宗大人以为如何?”

宗泽想了想,摇头道:“我受命抵挡大梁军队,怎能反过来去劝降润州兵马,那样和归降大梁有何区别?”

李逵听众人说了一阵,早已不耐,看宗泽不识抬举,怪眼一瞪,喊道:“太子说尽好话,这老儿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气煞铁牛了,让俺一斧砍了就是。那鸟润州,俺带人去打,打破城池,杀他个鸡犬不留。”

晁勇扭头瞪了李逵一眼道:“不得对宗大人无礼。”

孙立劝道:“润州城中兵马不过三千,大人一败,必然已是惊弓之鸟,我大梁又多精兵猛将,说句实话,我大梁一通鼓便可打破润州。太子要招降他们,也不过是想免去一场兵戈。”

许贯忠道:“大战一起,双方将士和城中百姓都难免有伤亡,为了润州军民,宗大人也当走这一遭才是。”

晁勇点头道:“舍小义,取大义。宋朝大势已去,大人何忍润州百姓再遭战火。”

“哎”

宗泽叹了口气,道:“那老朽便走这一遭吧。”

晁勇喜道:“好,我这里有四匹好马,宗大人选一匹代步吧。”

宗泽忙道:“背时之人,不敢受太子赏赐。”

晁勇笑道:“我素敬重宗大人,便当我私下送给宗大人的,不干国事。”

宗泽又推辞了几次,看晁勇执意要送,也只好随意选了一匹。

晁勇亲自把战马牵到宗泽跟前,拱手道:“那便劳烦宗大人走一遭,请。”

宗泽接过战马,也不知该说什么,点点头,便牵着战马往前走去。

走了一截,又转身冲晁勇抱抱拳,这才翻身上马,打马而去。

李逵看宗泽快马而去,急道:“不派人跟着他吗?”

晁勇笑道:“不用。”

“那他万一跑了呢?”

晁勇摇头道:“他不会跑,恐怕那马他也不会要。”

许贯忠笑道:“宗大人非是迂腐之人,等抓了赵子偁,到时再劝宗大人出仕当不难。”

晁勇闻言,喜道:“那便看军师的了,若宗泽愿意归顺,我大梁也不吝一个江南总督。”

第四百八十三章 帝国二十八路

大军到的润州时,城门已经洞开。

大军刚刚南下时,便让江南局细作散发安民告示,因此城中百姓并没有太过惊慌,还有不少百姓出城迎接大军。

晁勇看一个官员牵着刚才送给宗泽的战马,摇头道:“宗大人走了?”

官员战战兢兢的道:“宗大人说无功不受禄,让小人把战马还给太子,他带着宗颖走了。”

晁勇抱着一丝侥幸道:“你可知道他去哪里了?”

“小人问了,宗大人说他要寻一个地方隐居,也不知去哪里。”

后面许贯忠对李立道:“你的人不会没有盯着宗颖吧?”

催命判官李立笑道:“先前派了一个好手盯着宗颖的,他们消失不了。”

晁勇听得许贯忠和李立对话,这才没了遗憾。

先前他就想派人提防宗泽逃走,只是直接跟踪宗泽的话,未免有些小家子气;派人在城外拦截的话,又会惊扰百姓。左右为难,只好罢了拦截宗泽的念头。

在润州休整一日,大军便又继续南下直奔湖州而来,沿途州县纷纷望风而降,地方乡绅也都杀牛宰羊慰劳三军。

离湖州还有一百多里时,南宋便派来使者请降。

晁勇答应赦免赵子偁、童贯罪过,接受了南宋的投降。

赵子崧和蒋猷留在湖州,便是怕童贯劫持赵子偁投降大梁,但是宗泽兵败的消息传来后,赵子偁却是首先没了抵抗的勇气,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投降之事,童贯也支持赵子偁。

赵子崧和蒋猷无力改变赵子偁的决定,只能辞官而去。

大军南下时,赵子偁领着南宋剩余官员全部出城十里迎接,城中百姓也都是夹道欢迎,为不用经历战火而欢呼。

对百姓来说,他们更愿意做大梁的百姓,长江以北各州府已经全面铺开慈幼院、居养院、安济院、漏泽园,灾民不用流徙就能在本州府得到救济。而南宋虽然起用了很多颇有名声的官员,但是却并没全力救助百姓,而是趁机从流民中招纳青壮为兵。

其实南宋也是迫不得已,江南虽然富庶,但是先前方腊席卷江南,很多巨富都跟着朱勔跑到了东京。而南宋能直接管辖的也不过十余处州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也无力学大梁设三院一园救济百姓。

南宋起用宗泽、蒋猷等人,更吸引的是江南士子,百姓终究是要吃饭的,尤其在灾荒之年,更是指着朝廷救济。朝廷救济不力,就是有再高的人望也会损失殆尽了。

大军并没全部入城,只是秦明一万兵马进城接管了城防。

城外的大军已剩下八万,栾廷玉一万老兵驻守大江北岸的淮南路,准备把淮南东西两路改为江苏路和安徽路,开始整顿两路兵马。

在全城迎接太平到来时,靠近南宋皇宫的宗府内,后院却是停了三辆马车,男女老幼十几人都在院中候着,一副要远行的样子。

宗泽听着街上的欢呼雷动,点头道:“大梁太子进城了,管家,你去把门口守卫的士兵叫进来吧。颖儿,下手轻些,不要伤了他们性命。”

“是,爹。”

门口童贯派来的四个亲卫听着街上雷动的声音,道:“也不知童大人归顺了大梁,还能否任官了。他要是不能任官,我们的日子只怕也不好过了。”

“若是没有童大人支持,这湖州的皇帝想投降也投降不了。大梁要打下江南还要费一番功夫,童大人怎么也算有功,大梁不会不赏吧。”

“很难说,听说大梁宫中所有内侍都不能任官,童大人若不是那身份,或许也能继续为官。现在就很难说了。”

“童大人只想保住性命,当不当官倒是次要。老种经略相公领着西军都降了大梁了,没有西军,童大人又怎么敢和大梁作战。”

“我们也都是西军出身,不知大梁太子会不会继续用我们,前线的兵马可是全部解甲归田了。要是不让我们吃饷了,我们也不知道能干什么了。”

“哎,这就是命啊。我们想为大梁卖命,大梁还不一定要我们。这宗府的人却是太子想让他们做官,他们给跑了。”

“你要有宗大人的本事,你也不用在这里站着了。”

四人却是童贯从西军选的亲军,当日摩尼教在城中散播西北陷落的消息,童贯两万亲军当即散了大半,只剩五千来人留下。后来西北归顺大梁,大梁扫灭西夏的消息传来,众人这才知道当时的消息是假的,但是那一万多人已经都回了西北,归了大梁,北强南弱,他们自然不会再回来。

就是剩下的五千来人听说西军灭了西夏后,也有不少人又往西北逃。

等到大梁南下,童贯亲兵已经只剩下三千多人了。

宗泽兵败,招降润州的消息传来后,童贯就让人看管起宗泽家眷来。要等候大梁太子处置,能从几千太监中脱颖而出的人,无不善于揣摩人心。

宗泽出仕后,为了表明和南宋共存亡的决心,就把家眷也都搬到了湖州。先前宗泽领兵出征,却是没带家眷。

家中老妻,幼孙都在湖州,童贯不认为宗泽会不管家人,只要他看住宗泽家人,宗泽迟早会露面,到时他就能把宗泽再送到大梁太子跟前去了。至于之后大梁太子用不用宗泽,宗泽愿不愿意效忠,那就不关他的事了,他只要对大梁太子献殷勤就行了。

宗泽父子从润州出城后,就一路南下往湖州而来,想要搬取老小。

湖州并不大,湖州很多官民都认识宗泽父子,因此两人只能改头换面潜入宗府。

不过家中老小却是不少,想要不惹人注目出城却是不易。宗泽正要分批让家人出城时,童贯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