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晁氏水浒-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巧手听着晁勇和王靖商量把他用沙石烧的玻璃卖出天价来,心中的神也闪烁起光芒来了,不过是金光,贪婪的金光。

两人商议了一会,便促生了一门新的商行出来,叫做镜行,卖的东西暂时只有眼镜、银镜、望远镜、放大镜。虽然都是沙石烧成的,但是却没有一件准备便宜卖。

谈好商号,晁勇才又向何巧手道:“玻璃好烧吗?”

何巧手忙道:“小人已经总结出烧玻璃的步骤了,只要人手足够,烧玻璃却是容易。”

晁勇笑道:“那大块玻璃呢?”

“小些的容易烧,大的容易炸开和出现气泡。”

“一尺左右的呢?”

“一尺左右倒是没问题。”

晁勇点头道:“那回头烧一批一尺左右的来,把太子宫的窗户全部换成玻璃的。不过这个不急,你先烧制透镜吧,我这次出征要用,然后先供应镜行的需求。”

晁勇又让人拿了两个宫中的金器赏给二人,这才让二人退下。

有了透镜,制作望远镜就没有难度了,很快晁勇便让银匠做了一个银制单筒望远镜出来。

望远镜做好,晁勇马上到宫中假山上测试了一下,宫外大街上的人都清晰可见。

何巧手不知道他做的东西合不合太子意,也没敢多做凸透镜和凹透镜,但是镜子却是做了几十面,而且有大有小,都装了镜框。

大的足有两尺,完全可以放在梳妆台上了。

最大的一面镜子送去皇宫皇后处,剩余的则分给宫中众嫔妃。

晁勇正想着去哪里过夜,便见小青突然推开门跑进来,后面的太监一副想要阻拦,却又没有拦住的样子。

还没站稳,便问道:“太子,那镜子是哪里来的?”

晁勇挥手让后面的太监退下,摇头道:“又闯我的延福殿,再不通报小心家法伺候。”

小青过来抱住晁勇胳膊,笑道:“太子送奴家天上仙物,奴家激动嘛。”

晁勇笑道:“什么天上仙物,很快就满大街都是了。”

小青眼珠一转,笑道:“这东西很容易做?”

晁勇点头道:“说难不难,但说容易也不容易。很快就会有一家商号卖了,有钱就能买到。”

小青听得很快就能买到,也没了兴趣,告声罪便又跑了,也没提吃饭的事情。

晁勇也不知该说小青是知礼还是不知礼了,想了想,便往扈三娘的蕊珠殿而来。他的晚饭一般都在过夜的地方用,因此嫔妃们都不敢主动请他去用饭,免得有争宠的嫌疑。

在他杖死了几个多嘴搬弄是非的太监和宫女后,他的后宫便一直很平静。

第四百七十八章 天人感应

次日,晁勇便带着一个望远镜往皇宫而来。

数学一书花了十日功夫便讲完了,一者因为晁勇编写的内容只是一些入门的知识,二者古代算术也很发达,晁勇所讲并没有多少新东西,而太学中的师生又都是才学过人之辈,因此教学进程也很快。

晁勇也选了几个杰出的人,让他们和秦桧继续在太学中传授数学。

晁盖已有旨意,以后太学的考核会增加数学一门,科举则要等到数学在全天下推广开来以后。

不过太学的升舍要看平时成绩,上舍上等更是可以直接授官,因此太学的学生对学习数学还是很有热情的。

晁勇到的皇宫时,早朝已经散了,这也是晁勇刻意避开的。早朝处理的事情多是各地政事,虽然都不能说是小事,但是晁勇对那些事情却是没有什么兴趣,因此一般都不上早朝。

他讨厌别人抢权,但是也绝对不贪恋权利。如果让他做了皇帝,这些事情一定全部交给大臣,只有军国大事才过问,平时则做一个逍遥皇帝。

晁盖也放了不少权,但是递到他这里的奏折还是不少,散了早朝便一直看着奏折。

“参见父皇。”

晁盖听到晁勇见礼,这才放下手中奏折,看到晁勇手中拿着一个盒子,笑道:“你这是又做了什么东西出来?昨天送来的银镜你母后喜欢的不得了,回头再送几个给你母后。”

晁勇笑道:“既然母后喜欢,我就让人多做几个送来。这里面是放大镜和望远镜,放大镜可以让东西看上去变大,望远镜可以让人看清远处的东西。”

说着,走到晁盖身旁,拿出一个金柄放大镜,放到奏折上面,奏折上面的蝇头小字马上就变大了许多。

晁盖点头道:“这个放大镜可以让目力不好的人看书。”

晁勇笑道:“有专门的眼镜,不过父皇的视力很好,我就没拿来。放大镜没有太大的用处,这个望远镜才是好东西。”

说着,把单筒望远镜拿起来,道:“父皇从这里看出去就行了。”

晁盖接过望远镜,便放到眼睛上。

远处的柱子突然出现在眼前,仿佛撞过来的一般,晁盖下意识的便往后闪了一闪。

看到柱子还在那里,才知道是这望远镜作怪了,好奇的再次凑上眼睛去看,远处的柱子仿佛大了许多倍,而且就在眼前,看的很清楚。

不由好奇道:“能看多远?”

晁勇笑道:“这个很难说,看父皇要看多清楚。我们去外面试试,父皇便知道了。”

“好。”

出的垂拱殿,晁盖看了一阵,这才放下望远镜,赞道:“好东西,这个应该也能用到兵事上吧。”

晁勇点头道:“有了望远镜,哨探便更容易了,想要埋伏我军也会很难。望远镜和飞船配合,看十来里应该没有问题。”

“好东西,真乃神兵利器,一定不能落到敌国手里。”

晁勇忙道:“其实这东西很好做,只要学了我写的物理,就能知道这望远镜如何做。也瞒不了人,我想开个镜行,卖眼镜、放大镜、望远镜,为朝廷增加一个财路。”

晁盖把望远镜交给旁边伺候的太监,道:“收起来。”

太监也看出晁盖有话要和太子说,忙拿着望远镜退开。

晁盖皱眉道:“物理这般厉害,可以做出飞船和望远镜来。那怎么能把物理传授给人呢,现在外面都传物理是神学。前面有飞船,现在又有望远镜,不是神学是什么。这般厉害的技艺只能传给儿子,女儿都不能传,更不用说传给外人了。”

晁勇也知道物理对这个时代来说还是有些绝学的味道的,虽然不少先贤都已经发现了一些物理知识,比如墨子就掌握了光学的一些知识,发现了凸透镜、凹透镜、小孔成像的原理,但是并没在著作详细的阐述,只是简单的记录了一下。用珠取火,用冰取火,在《管子》《淮南万毕术》中也都有记载。

这些先贤或许以为这些东西很简单,只要留下只言片语,后人便知道了,但是没有详细的描述,很多知识就失传了,也许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会有人再次摸索出这些知识。

当然望远镜对光学的应用又超过了用冰取火,起码以前没有人做出过望远镜。

不过晁勇却是不想藏着这些“绝学”,他一藏,很可能后世的子孙就会一直藏着,等到其他民族开始走向科学的时候,就真的成了敝帚自珍了。他写的物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充其量只能说入门的东西,一旦有民族开始研究,那这些东西也就满大街都是了。而中国很可能还是走那条老路,诗书礼仪传家几千年,然后被枪炮也可以说是科学敲开大门。

晁勇有信心横扫世界,但这并不能保证汉人永远站在世界之巅。没有日不落帝国,一旦欧洲冲破宗教的黑暗,接受科学的洗礼,那历史就可能重演。所以晁勇要让科学在中国发芽,率先接受科学的洗礼。这样一来,即使日后做不到独霸世界,但也不会因为落后而挨打。

他要做的便是在他绝强的武力下,推广数学、物理,让人们学会客观的认识世界,而不是把不理解的东西就归咎于老天。

当然我们也不缺乏客观认识世界的祖先,但是正如欧洲先贤被宗教迫害一样,我们真正认识世界的祖先也经常会被各种力量剿杀,为了维护皇帝的江山,为了维持某些人的利益,甚至为了维护礼仪,很多知识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晁勇也不能和晁盖直说这些事情,只能道:“我们其实也很难保密的,飞船只要用多了,大家就会发现飞船只有一堆火。加上有孔明灯的例子,人们很容易就会仿制出飞船来。只是他们不知道飞船的原理罢了,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做出飞船来。再说这望远镜,就是送给敌人又如何?我大梁很快便坐拥天下,百万兵马都可轻易聚齐,何须和他们玩诡计,完全可以用堂堂之阵击败他们。其实我大梁利器中威力最大的就是火药和正在研制的枪炮,只要有了他们,我们就可以击败所有敌人。”

晁盖想了想,道:“你把物理传授给天下人有什么好处吗?”

“可以让天下人更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引导天下人探索世间万物,丰富这门学问,然后造出更多厉害的事物来。”

晁盖忍不住好奇道:“还能造出什么厉害的东西来?”

晁勇笑道:“可以飞到月亮上的飞船,可以潜到水底的潜艇,比千里马还要快的汽车。”

晁盖目瞪口呆的道:“可以飞到月亮上?”

“可以,不过那样的飞船需要很发达的科学,几百年恐怕都造不出来。”

晁盖听得几百年都造不出来,不由失望的道:“那我们是看不到月亮了。”

晁勇自然知道晁盖说的看到是看清楚,而不是每天晚上天空挂的那一轮小小的月亮,想了想,道:“回头可以让人试制天文望远镜,就可以看清月亮的样子了。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月宫和桂树,更没有嫦娥和吴刚,就是一个坑坑洼洼的星球。”

晁盖难以置信的道:“月亮上什么也没有?”

晁勇点头道:“什么也没有。”

晁盖不会怀疑晁勇的话,但是这个事实还是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半响,才道:“这么说,月亮的传说都是假的了。”

晁勇无奈道:“或许那些故事只是给小孩讲的故事,传着传着大家都当真的了。”

晁盖有些无法认同晁勇的话,但是他也找不到更好的解释,道:“回头让人做一个天文望远镜送来。”

晁勇点头道:“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一定送到皇宫来,我想请父皇把禁习天文的旨意也撤了,其实天狗食月、扫把星什么的,都是一些特殊的天文现象,根本预示不了什么。天人感应之说,虽然不是完全的胡说八道,但也基本不可信。以后再有人拿星象来干政,一律可以当做妖言惑众了。”

晁盖愣了愣,突然道:“那你说的星辰下凡呢?”

晁勇也是微微一滞,马上道:“我说的星辰不是人能看到的,就像天上有神仙,但是也绝不会让人知道的,更不会让人类供奉。在他们看来,人类不过是蝼蚁,他们享用我们的香火又能有何用?就像我们也不会要蝼蚁供奉我们一样。”

还好晁勇要灭教时,就给自己想了一通解释,不然还真要被问住了。如果让晁盖知道晁勇一直在骗他,少不了要家法伺候。想到少年时,晁勇受的家法,他都有些不寒而栗。

晁盖想了想,道:“你说的也是,我们又何须蝼蚁供奉。”

晁勇继续灌输着他的无神论:“父皇你想,历代都有人说什么紫微星下凡什么的,可是紫微星何时消失过?可见真的有星君,也觉不是天上那些星星。反过来,拿那些星星干涉朝政,又有何道理?天人感应的学说有大半作用倒是来约束皇上的。天象异变,人间水旱灾害都是自然现象,和皇帝的品行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就像今年,父皇登基,免天下农税和徭役,可以说是仁政吧,天下诸路还是水旱蝗灾齐发吧。如果不是新朝刚定,我们手中的钢刀还没还鞘,恐怕很多人都会上书说父皇失德,甚至要父皇下罪己诏了。”

晁盖笑道:“还当真有人上书说我大梁杀伐太重,要我大赦天下的。”

晁勇没想到大梁还在到处斩杀贪官污吏,便有人敢跳出来,不由问道:“父皇没有处置他?”

晁盖摇头道:“先前我们定了不因言获罪的律条,朝中才多了一些刚直不阿的人,要是因此治罪,他们恐怕又会变成只知道阿谀奉承的人了。”

晁勇好奇道:“那有没有弹劾我的?”

晁盖摇头道:“只有私自斩杀李乾顺那一次,张叔夜带头弹劾你,有几人附议,此外就没人弹劾了。你主杀伐,而且遇事又少有后退,他们恐怕都担心被你事后报复。当然这也与赵佶朝中几乎没有真正刚直不阿的人有关,很多不畏权贵的臣子都被赵佶贬到了各地。赵子崧下江南后,便帮着赵子偁请了一批先前被赵佶编管、贬斥的官员。他们才是真正刚直不阿的人,现在朝中的人不过都是见风使舵之辈。”

晁勇笑道:“真正不畏权贵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是刚直不阿还是趋炎附势,其实都是由皇帝决定的,皇上喜欢什么样的人,他们就是什么样的人,敢不合时宜的人总是少数。赵佶朝中趋炎附势之辈现在也有不少成了刚直不阿的人了吧?”

晁盖点头道:“你说的没错,我翻看了不少人以前的奏折,很多人以前都是或者趋炎附势,或者干脆很少议政,但是现在上的奏折却颇有些见地,碰到见解不同的政事,也敢和吴用等人争论,和以前简直像是两个人。”

“对我们来说,这些人要比李纲之流好用多了。我们推翻宋朝,李纲之流不会为我们所用,而这些人却能为我所用,他们的才能或许比李纲还要高,只是品格不如李纲罢了。”

晁盖点头道:“这些人终是小人,不定何时就又会祸害天下,不可大用啊。”

晁勇摇头道:“儿臣倒不这样认为,他们是否能做一辈子正人君子,完全在皇上。只要皇上喜好不变,为了他们的官位,他们就不会变。就像蔡京一样,赵佶刚做皇帝时,蔡京也是一个能臣,如果赵佶能一直励精图治,那蔡京或许能流芳百世也不一定。只是后来赵佶贪图享乐,蔡京为了他的相位,才变得只知搜刮百姓供赵佶享乐。”

晁盖想了想,笑道:“你说的也不无道理,只要他们有功,我也不能不给他们升官。有功赏有过罚,只要他们不做错事,我也只能看着他们一步步升到高位。不过以后恐怕要吃人笑话,我大梁用的都是宋朝趋炎附势的小人。”

晁勇笑道:“没有人会觉得父皇不会用人的,唐朝魏征先是在瓦岗军中,后来又做了李建成的幕僚,李世民杀了李建成,他又做了李世民的官员。他和吕布也没什么差别吧,只是吕布最后终究没有成事,而魏征却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所以他成了千古谏臣,而李世民也得了一个知人善用的名声。

越是靠赵佶朝中这些人治理好天下,父皇名声就会约好,当然赵佶的名声恐怕也会越差。

赵佶朝中作恶多端的人都已经问罪,现在剩下的人虽然多是趋炎附势之辈,但是他们也不过是明哲保身或者贪恋富贵罢了,并没做什么恶事。父皇任用他们也并无不可。世人又有几个不贪恋富贵的,那些读书人若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又有多少人愿意每日费神苦读,还熬坏了眼睛,眼镜主要就是卖给那些读书人。”

晁盖为人宽宏,但是性子也是嫉恶如仇,对任用宋朝小人的事却是一直耿耿于怀。和晁勇聊了一阵,也终于消除了心中芥蒂。

这些话,他却是不好和吴用等人说的,尤其到了东京后,吴用和张叔夜一直向晁盖要权,晁盖和吴用难免也疏远了一些。

听得晁勇拿读书人打趣,不由也笑起来:“你对读书人似乎意见很大啊。朕出身江湖,也是喜武不喜文,但也没有你这般偏见。我们靠梁山兄弟打天下,但是治理天下还要靠这些读书人。”

晁勇摇头道:“我不是对读书人有意见,而是对那些读死书,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书生有意见。他们读书也没见他们发明火药、飞船、望远镜出来,只知道每天吟诗作词,研究那些繁缛的礼节。说近些,他们拿着书本既抵抗不了辽国人,也教化不了辽国人,更可耻的是没有一点骨气。对外拿百姓的血汗钱去向辽国买和平,对内还要拿百姓的血汗钱挥霍无度。百姓三餐都无法温饱,朝中士大夫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反对读书人,否则也就不会去太学讲学了。”

晁盖听得晁勇这般说,也放下心来。

晁勇又想起先前的话头来,道:“南宋都请出了哪些忠臣良将?”

晁盖道:“最有名的便是蒋猷、宗泽二人,此二人都刚直不阿,蒋猷曾官至正三品,任过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宗泽虽然官职不高,但却广有人望,殿试时便洋洋洒洒写了万余言针砭时弊,为官后更是不畏权贵、爱民如子。后来因为反对联金灭辽被罢官,又被人告发蔑视道教,被编管润州。赵子崧下江南后,便从润州请了二人出仕,然后又陆续任命了一些有人望的官员。这段时日,南宋倒也颇收拢了一些人心。”

晁勇对宗泽大名自然不会陌生,笑道:“他们请出这些人来,只是给我们做嫁衣罢了。没有精兵良将,便是千古忠臣都云集南宋,他们又拿什么抵挡我大军。”

第四百七十九章 照妖镜

三天后,镜行便在皇家票号旁边开业,不过先期出售的只有银镜。透镜全部制作了望远镜,装备了即将出征的军队。

虽然只有一样货物,但是镜行的生意却是十分火爆,只是半日,镜行中的大小银镜便销售一空。

镜行开业并没有和各大酒楼新酒上市一样披红挂彩游街做广告,只是前两日邸报上有一个镜行的小小广告,还不是直接宣传镜行的。而是朝廷宣布太子又发明了望远镜,可以让人看到远处的东西,既是军国利器,又为朝廷开辟财源。顺口提了一下银镜、眼镜、放大镜和即将开业的镜行。

虽然城中小报早已开始出售广告,但是邸报作为朝廷官报,却是一直拒绝广告的,即使皇家票号已经开了先例。

如果镜行销售的不是太子发明的东西,即使镜行是官办的生意,邸报也绝不会提一个字。

负责邸报的进奏院上下对太子亲近,并不单是因为晁勇威名,而是上次晁勇攻打辽国时,让邸报宣扬抗战之事,各地敢战士招募超出预期,进奏院上下都如愿获得了军功。

投桃报李,进奏院上下自然对太子的事情乐于效劳。

邸报一出,负责镜行的王靖马上就在户部拨的店面挂起镜行的匾额来,虽然店里还在装修,但是镜行匾额一挂,一传十十传百,城中人很快便都知道这是出售太子发明的新事物的地方了。

侯健飞天还没几日,百姓对晁勇发明的新事物正是最好奇的时候,尤其邸报上描述的望远镜更是和传说的千里眼一般。有钱的大户纷纷准备钱财准备买一个回来做传家宝,普通百姓虽然觉得自己买不起太子发明的仙物,但是他们也想先睹为快。

镜行匾额挂起的当天,外面就有人开始守候,有等着抢购的,也有想先睹为快的。

开封府听得御街有人聚众,慌忙派公人来查看,听得是准备抢购镜行商品的人,开封府上下这才放了心。为了防止这些人造成御街的拥堵,开封府只能派了几名公人在镜行前维持秩序。

许多人在门口盘桓,让隔壁皇家票号的守卫都加强了许多。

为了赶在太子出征前开业,证明自己的能力,王靖并没花心思装饰镜行,只是让人拆了屋中所有摆设。然后摆上明亮的镜子,便宣布开业了。甚至只有屋中陈列的样品装了镜框,店中销售的镜子还都是赤裸裸的镜子。

开业前一天,王靖便让人在镜行门柱上挂了两块雪白的银镜,并宣布开业前五天只出售银镜,之后才会开始销售眼镜、放大镜、望远镜,同时也贴出了银镜的价格。

最小的银镜两寸,售价一贯。随着尺寸增大,价格便翻着倍的往上涨了,巴掌大的十贯,一尺大小的五十贯。

五十贯可以买十亩上好的农田或者两匹来自宁夏路的好马。扫灭西夏后,中原的马价便降低了一些,马市中也不时可见一些好马,而不再是以前常见的驽马。

银镜刚刚挂上,城中很多人便专程赶来观看太子发明的神物。

很多人第一次从雪亮的镜子中看到自己都被吓了一跳,以为是天间的“照妖镜”,照一下便把人的魂魄都夺到镜子里了,不然怎么会那么清晰。

在镜行的伙计解释下,百姓才知道这只是太子发明来替代铜镜的东西。百姓消除了对银镜的恐惧,惊惧过后,高昂的价格就被他们无视了。

大户是准备大小都要买,大的可以摆在家中,小的可以随身携带,检查自己的衣冠妆容。

普通百姓想的则是巴掌大的镜子,这样大的镜子也勉强可以摆在家中,做梳妆镜了。囊中羞涩的也准备买一个最小的银镜,好歹要把太子发明的神物请回家。虽然小了一些,但比铜镜也要好用的多。

观看银镜的人流让御街的交通都开始堵塞,若不是后面的人不断挤着,恐怕前面的人都不会从镜子跟前让开。

开封府派人疏通了几次人流,时文彬便下令开封府八成公人,明日大早便要去御街维持秩序,以免百姓踩踏出现死伤,或者堵塞御街。

百姓群体伤亡已不罕见,勾栏瓦肆等聚集的人多的地方便不时出现死伤,几十人的死伤足以让开封府上下都被问罪。而且文武百官上朝都是走御道,即使没有出现伤亡,堵塞了御道,导致官员无法上朝,开封府也少不了被问责。

不得不说时文彬是谨慎的,但是第二日御街的人流还是险些失控。

镜行两边,每隔丈余便站着一个公人维持秩序,足足排出了一百多丈,但是拎着钱袋来买银镜的人却是一眼望不到头。

有公人的地方,所有购买银镜的人都被约束在镜行门前一丈范围内,一丈之外留给路人通行,但是没有公人的路段,却是完全没有秩序,很多人为了抢占先机,根本不管哪里是一丈范围,都挤在御街上。

就和现代一样,有栏杆约束的地方,还能勉强排成一队。一旦队伍超出栏杆范围,没有栏杆的地方一定是人挤人,一列队伍可能变成五列、十列。仿佛长蛇突然吞了一只大象进肚子一般,肚子大幅鼓胀起来。

亲自坐镇的开封府少尹看御道被堵塞,慌忙请军巡铺和望火楼的将士来帮忙维持秩序。

东京城中人口众多,房屋拥挤,为了防止火灾扩大,东京城中驻扎了许多专门灭火的人。每隔三百步便设有一个军巡铺,铺兵五人,又在高处用砖砌望火楼,下有房屋驻兵百人,军巡铺和望火楼都有灭火器械,一旦发现火头,就会马上出兵灭火,防止火势扩大。

军巡铺和望火楼的军兵也承担一些其他公事,听到御街被堵塞,也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来帮忙维持秩序。

出动了几百军兵,才把来镜行抢购的人全部约束在一丈之内,恢复了御街的交通。

上早朝路过的御史看到御街这般样子,便在朝堂上弹劾镜行破坏御道威严,开封府尹时文彬滥用开封府公人和军巡铺、望火楼的军兵。

御道从宣德门一直通到外城南熏门,但御道上的景致并不完全一样。从宣德门到州桥为北段,州桥到龙津桥为中段,龙津桥到南熏门为南段。

北段最靠近皇宫,城中文武百官从城中各处汇聚而来,基本都会从北段进入皇宫。每日上朝的官员不算多,但是官员带的随从却是不在少数。北宋宰相一人便可以带七八十个随从,这些随从都是朝廷出钱养着的。随着官职的降低,随从也会减少。但是全部加起来,却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而且这些人基本都来不及在家用早饭,商贩们看到这个商机,便在北段御街开始售卖早饭,逐渐形成了早市。

不过这个早市只是在天亮前,为上朝的官员和随从提供饮食的,一旦天亮,他们就撤走了。

直到王安石变法,设市易司,朝廷直接插手货物买卖,市易司也利用职权在东边御街上建了几十个商铺,差官监卖果实,分取牙利。北段御街这才成了真正的商业街。

不过到了宣和年间,北段御街便又禁止商业活动了。市易司的商铺也全部被叫停,这样北段御街便又成了单纯的交通道路,只有早市时才有商贩活动。早市却是无法叫停的,皇上也不能让文武百官饿着肚子上朝。

相比北段御街,中段御街则要繁华的多。一过州桥,两边就都是鳞次栉比的店铺与住家,例如东街的车家炭铺、张家酒店、王楼山洞的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的肉饼铺和李四分茶。西街则是鹿家包子,还有各家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中段御街可以说是完全的商业街。

南段的御街则是官府、居民区。

晁勇开皇家票号时想着要把票号开到城中最核心的地段,加上北段御街有市易司先前空下的铺面,因此便把皇家票号设在靠近皇宫的御街上了。

户部尚书神算子蒋敬看了镜行的样品以后,觉得镜行可以为朝廷再开一大财源,便把镜行的位置设到了皇家票号旁边。

皇家票号和镜行是北段御街上唯一的两家商户,而且吸引了颇多百姓在御道上驻足,一些每日在御街出入的官员便觉得被百姓骚扰了。只是先前只有皇家票号一家,也无人敢指手画脚。现在又冒出一个户部的票号来,他们自然要弹劾户部了。

不过时文彬也是思虑周到之人,并没派所有公人到御道去,衙门中留了足够的公人应付其他公事。而御街的秩序他也不可能不去维持,至于镜行则是户部奉了皇上的旨意设立的。

晁盖自然也不准备收回这个旨意,弹劾的御史也只能悻悻而退。

一串炮竹过后,镜行便开业了,为了防止挤碎店中的镜子,镜行也只能放少部分客人进去。

后面的人还在慢慢往前移时,前面的财主大户已经开始扫货了。

大的镜子可以嵌到梳妆台上,小的则可以像店中的样品一样,做成镜盒,随身携带。

一贯钱对他们来说还不够吃一顿酒,而他们家中却是妻妾成群,这些东西是多多益善。还有剩余的话,逛青楼送给那些妓女,也能博美人一笑。

没有镜框不是问题,他们可以找匠人自己做,而且可以比店中样品的花样做的更好。

店中最贵的镜子是和人等高的镜子,足足一千贯,两百亩上好田地的价格,店中的被抢购后,还有来迟的大户付了订金预购。

不要镜框,只要镜子。

半日功夫,店中便又空空如洗,样品都被人高价买去。

店中伙计已经说了明日就会有新货,但是财大气粗的财主不耐烦,宁愿加价也要买走样品。

进入店中的人不过是排队的人的一小半,听得店中断货,也只能不甘的退去,不过更坚定了他们购买银镜的决心。

晁勇结束了太学的讲学后,便也有了闲时间。

用过早饭以后,便带着人往御街而来,到的跟前,看到镜行拥堵的样子,便转而来到皇家票号。

镜行的店面只有两层,为了避免拥挤打碎镜子,一律是前面看货付钱,后面取货。

任金奴在皇家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