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幸桓鋈耍褪怯腥艘补徊坏秸飧龈叨龋钦驹诟咭紊希銮医鹇质侨绱说木薮螅胍贫∈ぷ约荷先ィ参幢丶们嵋淄贫鹄础�

也未见有其他的一些机械设置,前面除一个香炉外空无一物,大佛下面镂空成莲花状,此时光线又很好,更是能看得清清楚楚,空空荡荡的,别无任何一物。

力学原理解释不通,共振原理也不能解释,共振只是响,不是动。

见到如此奇壮,魏家姐妹已经深深伏下去。不但她们,外面也进来许多游客与香客,陆续的伏在门口,喃喃祈祷。

香烧完,金轮停了下来。

知善道:“郑施主,今天有可能你杂念太多,金轮转得慢。”

看过了,郑朗也不争,道:“方丈,有可能是。”

走出临江寺,魏氏姐妹跟上来,道:“状元公,你们有没有带船?”

“带了。”

“能不能载妾等到太平州。”

让郑朗一搅和,求子不成,要回江宁,此时临近中午,此地无车无船,只好求郑朗,也不怕。若郑朗是坏人,天下间再无可相信的人。

“那就一道。”

几小与吕三叔还在思考,司马光茫然若失地说:“郑大夫,不大好办啊。”

不是山上的事要证据,这个金轮不将它的法破掉,百姓会继续膜拜,到时候有人一个煸风点火的,民变就能发生。

“司马三郎,不难。”郑朗呵呵一笑,又道:“但我在想另外的事,这个金轮倒也巧妙,若有七八样这种奇迹,放在芜湖县城里,会不会吸引一些游客?”

“游客?”

“有了游客,再有几样东西让他们参观,能在哪里逗留,一逗留,客栈、食店,都有了生意,甚至购一些小物件,地方上就富裕起来了。地方百姓富裕,朝廷也可以多征一些税。以前我与陛下说过开源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开源,而不是替国家敛财苛民。”

“这个主意好,为什么不向陛下进谏。”

“难,争议多,实施不当,有可能适得其反,扰了民花了经费没有效果,得不偿失。必须我自己来垫付这笔钱,以免其他州县官员胡乱学习。”

“那个金轮为什么转的?”王安石问。

“回去对你们说。”

“你们在说什么呀?”魏小娘好奇地问道。

对这个小姑娘,郑朗无视之,没有回答。

“难道那个金轮转,是另有他因?”

“我说过另有他因?”

“没有。”

“是虔诚之心,你没有听到刚才那个方丈说的话吗?”

小姑娘眨了眨眼睛,一会儿又上来说道:“不对,你们说话很不虔诚。”

“再说三道四,我要将你们丢下去,不带你们回太平州了,让你们自己走回去。”

小婢挑着几个奁柜急切地说道:“那不行哪,这太阳大,走到太平州,奴一定会累得趴下去。”

几小一起笑起来,吕公著心好,道:“你们不要多问,郑大夫是为了你们好,三个月后你们就知道了。”

上了船,顺流而下,郑朗盘坐于舱板上,其他几小没有学他,坐在船舱里看书。魏家小娘子又好奇地问司马光:“为什么你们不称状元为先生?”

“先生不让我们称呼他为先生。”

“为什么呀?”

对这个好奇宝宝司马光很无奈,放下书道:“他说自己岁数太小。”

少女盯着郑朗看,然后点头道:“是好小。”

“比你大。”

“只比我大两岁。”少女不服气地说。

“所以先生不肯我们用先生的称呼。”

“那么他盘坐于地,为什么你们不盘坐于地?”

“郑大夫是在学习,我们没有他的记忆力,象他那样学习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郑大夫不鼓励我们盘坐默想。”

“那个寺里倒底发生了什么?”

“查案子,案子未了,暂时封锁起来。”

“不对,你们好古怪。”

司马光无辄了,只好用手堵住耳朵,只顾读书,不听她的发问。

魏大娘子微笑地看着十妹胡闹,家中兄弟姐妹多,十妹最小,于是一起宠着,至今未订亲,这几个小郎性格不同,相貌不同,但有一个共通之处,皆带着浓浓的书卷气,脾气也好。

想与船舱里小状元有什么,那不可能的,人家都成了亲,若不是丈母娘古怪的死了,连妻子也带到江南。可就是他几个学生,似乎也不错啊。

她心中乱想了一会儿,看到郑朗睁开眼睛。

魏小娘子又好奇地问道:“郑状元,你刚才在默想什么学问?”

“知行合一。”

“就这个啊,好简单,知道的与做的合一就是了,真……”笨字差一点说出口。

“是啊,我很笨,这个问题想了一年有余,还没有想好。”

几小眼中却泛起光来,司马光与王安石站起来,说道:“请郑大夫赐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话,除严荣有些迷茫起来,其他三个少年全部凝神沉思,过了许久,王安石道:“妙言。”

多好的话,看看孟荀做了什么事,一个性善,一个性恶,置易经相对而相生于何地!所以说无善无恶乃心之体,有善有恶乃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不对,道:“郑大夫,非中庸也。”

“正是。”郑朗叹息一声,清初有一些明朝遗老怦击王阳明,说正是他的心学祸害了明朝,这句话说得有些过。但思想的确有很大的片面性,良知覆盖认知,轻忽认知之心逻辑分析功能。以心性为本,偏心狭隘的唯心主义,使他的心学带着浓浓的主观有失偏颇的缺陷。道德情感交待不明,对道德的内在动力认识不清。

而知行合一正是寄托在他这四句真言上,因此也带有许多缺陷。

用意是好的,等知道了才去做,何谓知道?一辈子也休想提知道二字。不知道就去做,更是盲目行事,不足取。那怎么办呢?知道了不切实际,不知道不能做,于是说,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上上言宗旨。

所谓的行,一个念头发动便是行,那怕有不善的念头,立即中止,因为你已经做了!这样将行的难度降低。

轻轻地将这几句释完,又道:“若如此,良知之心能动能静,看似好事,时久必然会出现知而不动,好心不办事,或者一味纠缠于善恶之间,还不如学而致用更加客观。”

吕公著忽然说道:“我懂了,大夫之言,乃是世上根本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比如善恶,比如知行,比如阴阳,然……”

“然而我们却打算制订一个标准,是不是?”郑朗问。

“是。”

“其实知行合一,抛去主观思想太过分明外,还是有许多可取意义,正如标准,何谓标准?只能说尽力使它接近真理。所以我想到了这句话,以及它的意义,为去芜存精,思考很久。”

知行合一与郑朗思想很相近,郑朗修儒学,也是将它从夸夸其谈,变向实用性,包括他释的仁义、礼、忠恕与中庸。不过想要采纳知行合一,必须对王阳阴的知行合一,做更大的手术。

叹了一口气道:“好难。”

“是难。”魏小娘子忽然道,难怪一想一两年,原来如此啊。知行合一,她听“懂”了。可越听到后面越是茫然,绕来绕去的,不知道几个人在说什么。

自己听都听不懂,肯定很难。

郑朗与四个少年一起扭头看她,然后爆笑。连沉稳的吕三叔,也让这个小姑娘逗笑起来。

没有理这个好奇的大波妹,郑朗说道:“我考虑过许多理论,经有因革,不必引用讲解。继绝学,倡道统。经所以载道。经所传者,义也。六经皆我注脚。宇宙在我。知行合一。六经者,道之所寓。理即气之条理,言知只在物。性因心而名。唯有知行合一,为最佳。比如此次我们到江南来,就是将学的放在行当中,通过行再完善自己的学。”

其实这种知行合一,已经偏离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四个少年更好奇,偏偏他们记忆好,听得仔细,一起问道:“郑大夫,刚才你说了那么多,能不能详解一下?”

王安石回味一下,没有写在纸上,更没有标点符号,但可以通过郑朗说话时的停顿辨别,道:“郑大夫,刚才你可是讲了十种儒学理论?”

“莫急,再过一年吧,我们专门讨论,然后总结,再著书如何?”

“好。”四个学生齐声答道。

必须有一个实践认识过程,这也是郑朗在临来江南的路上反复说过。

魏大娘子已经将魏小娘子拉到船头上。

“五姐,为什么拉我?”

“不要打扰他们,他们在谈一门辅国助民治万世的大学问。”

“就他们啊……”魏十妹扭头看了看船舱里几个十几岁的少年,嘴巴张得大大的。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也是郑朗曾经引用过的一句话,如今在宋朝广为流传,为少妇再度引用过来。

“难道他真是天上的文奎星下凡?”小姑娘纳闷地又看了一眼郑朗。

“我也不知。”

……

船很快到了太平口,码头就在太平口,上了岸,不远就是当涂县城,也是太平州的州城。比起芜湖青戈江码头,太平口码头热闹多了,停泊着许多船,东下西上的皆有,有货船,也有客船,还有一些渔船。

郑朗道:“魏大娘子,魏小娘子,你们就在此换船吧,我这艘船是从郑州雇来的,今天让他们回去。”

“谢过郑知州。”

“勿谢。”

魏十娘忽然走到郑朗面前问:“郑知州,你是不是天下的星星?”

郑朗哭笑不得,看着大波妹,真的好大,使郑朗忽然想起某位童颜巨乳的“老师”,道:“我不是天上的星星,仅是地上一粒砂石。”

小姑娘皱着鼻子说道:“哼,我才不信呢。”

被她姐姐拉走了。

一行人又被她逗乐起来。

回到家中,家中坐着一位等他回来的客人,王知州。

相互寒喧过后,王知州道:“郑大夫,张家六子我处罚了一下,交出所有侵占的湖泽,另外补税赋五百缗钱,同时杖一百,你看如何?”

这案子讲不清,若严格要求,仅太平州最少就有五十户人家犯了案。这样的处罚,算是很重。

但不是他判决就判决的,一会儿交接时,除了清点账目,查看核对州库物资,还有对一些案件质疑,以及其他一些程序核实,才能完成交接。不查清楚,万一有个什么,新知州就必须为上任知州揩屁股。

郑朗若咬住自己对张家六虎判罚不公,自己交接不了,甚至有可能会受牵连。

“你说呢?”

“我认为此罚为公,以后郑大夫接任,也要以无为而治民,若凡案重判会有骚动,必然不美。”

“于是在知州任内,放任张家六兄弟成为六只恶虎?”

王知州脸色微变,郑朗说得很不善的,但不敢辨,道:“非是太平州一州,每一州皆有这样的人。张家算是好的,仅是有钱有势的乡绅。有的人家是权贵豪门,地方官吏时常苦不堪言。唯有敷衍二字。不相信,郑大夫以后会拭目以待,若一味力求公平,地方必然骚乱不休。”

“你是好心,但你不懂的。我不会去做那种混资历的官员,更不会做目光短浅之徒。前几个月我写过一篇策论,说做人如登山,不能盯着远处,必须盯好足下。然不能始终盯着足下,有时也要停下来,看一看远处。不仅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还要有一颗远大的心。眼光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郑朗半是劝戒半是讥讽地说道。

“受教。”可是王知州不以为然,心里想到,我若有你的才华,也会有远大的心,但我不是你,不混日子怎么办?

“王知州心情我了解,想早点交接,这样吧,判他补赋税三千缗钱,滩涂可以耕种,名份必须是朝廷的,而非他的私人财产。”

“不行哪,张家请了太平州一个最惫懒的讼鬼,叫猴三,一旦判罚过重,经这个讼鬼一纠缠,案子没有数月时间休想了结。”

讼鬼,又是一个宋朝不好的群体!

郑朗心中对这个混资历的王知州更加不满了,都是什么啊,湖上斗殴,临江寺死人,张家六霸,恶讼鬼,有些愤怒地说:“你让他家补赋税五千缗,或者从头一直清算下去,该补多少赋税就补多少赋税。否则我立即回京,对陛下禀报,太平州的新知州我无法胜任了。上任知州混时光,使太平州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我治理不了!”

第二百二十七章 远大的心(下)

“别。”王知州让郑朗一句话吓得两条小腿都软了。

别人不相信,但相信郑朗能做到,人家进皇宫就象进自家后花园一样,这一说,自己乖乖准备致仕吧。

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赵祯是重视郑朗,那是郑朗说话有理,公正,若只是打小黑报告的主,两次小黑报告一打,下一回再想进皇宫,那是休想了。

然后又说道:“郑大夫,那个猴三……”

第二次为难的提起猴三。

郑朗对吕三叔说:“吕三叔,麻烦你出去打听这个猴三是何来路,做了什么事?”

富豪乡绅也未必是坏的,有一些人家也不错,比如郑家自己,或者欧阳修遇到的那个东家。和尚道士也未必是坏的,其中还有一些的确能用方外之人称呼他们,比如知日、义海,或者卫中正。虽然他们是宋朝弊端之一。

但有一个群体,就没有一个好人可言。

讼鬼!

这是鬼字,非乃师字,更不可能是后来的律师,也甭指望他们有什么维权意识。

一开始产生不恶,许多人不识字,即便识字也不知道如何去写诉状,有一些落第的书生们,于是替他们代写,嫌取一些笔头费。但衙门跑得次数多了,与衙役们一个个相识,构成了一些关系网。

在宋之前,还没有构成严重危害。

到了宋朝,对文人的宽松,宽松到了什么地步,蜀中一举子,多次省试未考中,一天犯了浑,写了一首诗献给成都府,云: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把剑门栈道一烧,四川别有乾坤了。

成都知府一看吓坏了,这分明是谋反哪。将这个举子抓起来,押送到了京城,并且上表,皇帝,俺可没这个心,是这个老举子在胡说八道。赵祯看后,说了一句:“此乃老秀才,急于仕官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户参军,不厘事务,处于远小郡。”其人到任后,想到了赵祯的宽宏,再想到自己的失心疯,仅一年不到,羞愤而死。

把剑门栈道烧掉都没有事,富弼历数赵祯N条十恶不赦的罪状也没有事,还有两个月后文人的胡说八道……也没有事,可想文人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宽松的环境,产生大量直臣,可也产生一些不好的产物。例如讼鬼,反正动口不动手就没有关系,这些讼师们机会来了。

宋朝赋税渐渐转移,农业税务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若不是三冗,郑朗都怀疑能提前一千多年,免去农民的农业税。因此对土地这块看得淡,兼并现象于是很严重。一些乡村土地为富人兼并下去,必然产生田产房产的纠纷。宋朝可以有佃农,但不可能有部曲,至少表面上大家是平等的,包括律法。纠纷起来,贫民也可以闹的。于是这些讼鬼来了,替富户人家做狗腿子,利用他们与衙役的关系,还有强大的嘴巴子功能与笔杆子本事,打压穷困百姓。往往贫困百姓既没有得到公正的裁判,还输掉官司挨了笞杖。

没有兼并,讼鬼们怎么办,还是有办法,在乡里与宗族里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挑起事端,事情闹大后,装作调解人,阴一下阳一下,结果越调解事情越大,双方又信任他,委托他到公堂上打官司。钱又来了。

还没有怎么办?好办,有钱的不肖子弟太多了,蛊惑他们与匪类结交,然后与兄弟闹,与父母闹,起了事端,官司来了,继续打官司。

这是从下面的梳理。

还有上面的,想赚取打官司的钱,得替人家打赢官司,有的衙役与县令不买账,怎么办?有办法,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好的难事,遇到困难时,借钱给衙役,或者送礼,衙吏渐渐就被他们收买下来。

县令收买不起来的,可整个官场的作风是少一事不如多一事,俺不是不让你们穷人告,可你们没有说出理来,让俺怎么办?这是不作为的官员,也是多数的官员心态。

但有一些官员初来乍到,不“识相”,又有办法对付,这些讼鬼们久经沙场,经验远远超过这些新县令,于是用讼词强行把持县令。再不识相,越级上司,为立劫持立威之谋,甚至主动状告县令本人,让县令弄得灰头灰脸,最后诚服。

若说宋朝流氓,讼鬼则是一群最大的流氓集团。

郑朗道:“杏儿,替王知州沏茶。”

很不满意,现在才替王知州沏茶。

杏儿在煮茶,郑朗又说道:“王知州,你心中一定会在怨恨我对你态度傲慢。”

“没有啊。”

“君子坦荡荡,有什么话就说出来,怕什么。为什么我有这个态度,虽说你马上要调任了,但在任一天,太平州三万户十几万百姓就是你的子民,要对他们负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要谋其政。然而你急于离开,看一看高家的案子,是怎么处理的?若稍做安抚,何来丹阳湖上的事?不错,我虽小,也许阅历是差了些,可不代表着笨,否则陛下不会召我多次进宫,商议事务,连几位相公也数次询问我一些国政。”

“是。”王知州冷汗涔涔,怎么忘记了这件事。

若没有本事,几位宰相,前面的太后,后面的皇帝,怎么如此看重,当真是才学?

自己做得是怠慢了。

“昨天湖荡里那些茭白实际是我授意下,才砍了一些的。你刚才是好心,说每一个地方都有许多大户,不可能全部惊动。但是能不能放任自流?听闻一渔者出言提醒,我刻意选了一个出来,不全部处理,可以处理一个。懂我意思吗?”

“是。”

“此事重罚,我也有深意,有可能关系到我在太平州未来几年的蓝图,他日你便知。倒不是刻意刁难你。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路,但要保持一颗远大的心。”

“是。”真是假是,弄不清楚,喝了一口江杏儿泡的茶,王知州觉得很苦涩。

吕三叔回来了,郑朗看着一头汗水的吕三叔,心中想到了另一件事,吕三叔也是一个能人,这次要感谢吕夷简了。可终是回去的,再过几年,自己必须让吕公著回去科考,那时候自己身边缺少一个得力的助手。

又想到柴克明,肯定不能动的。那是自家的根本。

上哪里寻一个人来培养一下?

对四儿说:“四儿,打一盆井水给吕三叔擦一把汗。”

“喏。”

吕三叔感谢的一笑,跟在郑朗后面久了,那种体贴,很暖吕三叔心的。

然后将听到的情况一一道来,这个猴三自称朝奉,也就是士人,专以讼状谋生,后来有钱了,自己又置办了一些产业,仍没有放弃讼状,越有钱越为非作歹。这些年做下的恶劣事迹,可谓馨竹难书。

认真的听完,说道:“杏儿,拿笔墨过来。”

江杏儿将笔墨纸砚拿过来,郑朗开始书写,王知州伸头看,第一次看到郑朗的字,好字,心中叹道。然而一会儿额头大滴大滴汗水落下来。

猴德清也,太平州人氏,传以讼诉谋生……横虎狼之心,悬沟壑之欲。最怕太平,惟喜多事。靠利口为活计,不田而农,倚刀笔作生涯,无本而殖。媒孽祸端,妄相攻讦,联聚朋党,互计舞文……或造主根谤帖,以为中伤之阶,或捏无影访单,以贾滔天之祸。彼则踞华屋,被文华,犹怀虎视之心。孰敢批龙鳞,撩虎须,声彼通天之恶……斯丑恶之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予以赋赞美之。

果然……是赞美!

写好,丢下笔,郑朗说:“王知州,你将它贴于城门口,派衙役将它保护好,不让人撕下来。”

“好,谢过郑大夫。”

有这篇犀利的赋文出来,猴三完蛋啦!

非是自己,写再多的文章也未必有人注意,但文章出自郑家子手中,马上会传遍天下,甚至用不了多久,会传到皇帝耳朵里。

猴三还能再折腾吗?

猴三是狈,张家六虎是狼,仅是狼可以围杀,仅是短腿狈,危害不大。就怕的是狼狈为奸,张家的势力,猴三的智慧与笔杆子。截去猴三的笔杆子,张家六虎没有仗持,容易处理了。

拿着这篇赋文走了出去。

吕三叔道:“郑大夫,再请几个谦客吧。”

没有反对,郑朗不会做王知州那样的官,那么这几个或者几十个首恶之徒,绝对不能向他们低头的。特别这个猴三,胆大包天,王知州处罚张家六虎,是郑朗的意思,猴三不会不知,但偏顶风强上,强行替张家六虎做讼鬼,这是什么胆子!

天子门生,历史上最小的三元及第,刘太后的托孤小臣,陛下最看重的青年后进,这个讼鬼看来是得了失心疯啦。

“正好,我也要写一封信拜托王通判替我做一做。”指王益的,包括临江寺的事,还有眼下的护卫,郑朗暂时皆不想从太平州请人,摸不清楚那些人可靠,那些人不可靠。江宁府人多,人才也多,顺便让王益替自己寻一个管事性质的主薄过来。正好让北上的孙叔船将信带到江宁。

正要提起笔写信,吕公著道:“郑大夫,是不是偏激了一些。”

指他手段过硬。

“问得好,义为节,仁为本,想治理一个地方,最终还是以仁爱为本,不过有的事得分清轻重。对张家六鬼严惩,我有另外一个意思,太平州三县近四万顷面积,除去必要的蓄水湖泊,泄洪的江河,山陵地带,城市居住区,最少一半可以做为圩区,做为良田。”

“一半?”王安石兴奋地问。

一半也就是两万顷面积,那得有多少耕地!王安石激动了。

“不是你想的那样,陆续的开垦了一些小圩,一些高地,实际能圈圩变成新耕地的,面积还要缩水,也不可能在我的任期内全部开发。但这是我来太平州第一个任务,没有足够的耕地,就没有足够的百姓,想将芜湖发展成大商埠同样也不可能。圈圩有两条,一个是新圩区,一个是将小圩连在一起,因为圩小,所以不重视,往往水一大圩就破掉了。一旦大规模圈圩开始,蓄水泄水不象现在,河水水面在汛期必然抬高,陆续的小圩破圩,朝官言官也会不问青红皂白,胡乱上书。不成功,反失败。因此必须将小圩联圩。圩一大,人就多,防洪的百姓也会多,反而变得安全。”

“喏。”

“郑大夫思虑长远。”吕三叔也心悦诚服地说了一句。

郑朗苦笑,非他想得长远,而是后来的经验,比如芜湖原来有多个小圩,堤身有厚有薄,堤线长,劳力少,洪灾频繁。于是将易太、咸保、保丰、政和、周皋、保德、南湖滩、五丈湖、朱公湖、永安、永城、永定、杨德十三个圩口连在一起,优越性立即展现出来。

全部知道联圩的好处,可上游的圩口,邻圩的需要,各圩地主的利益争执,却一直造就联圩工作难以进行。

现在稍好一些,也就是郑朗所看重的处女地优越性,各圩还没有正式形成,即便有圩,利益牵扯不大,联在一起比较容易进行。道理与他改画撕画是一个性质。

只要规划得当,事半功倍。

郑朗又说道:“小圩的事比较好办,是乡绅或者百姓自己圈圩堤开耕出来的,连圩后不动他们的田亩,有水源或者其他资源的损失,稍作补偿就能解决。关健就是湖泽。例如张家六虎,岂止那片湖泽,若带着百姓闹事,强行索取实田补偿,那将如何了得。难道我为这些富豪们圈圩?此其一。一旦联圩开始,又看到联圩的好处,这些富豪们胡乱圈圩,砌一段小圩堤,说我有圩啦,必作补偿。那又将如何了得?因此,必须拿一个人出来敲山震虎。”

吕公著伏下身体道:“郑大夫,我懂了。”

“所以我刚才说,做人要有一颗远大的心,这样才能看得更长远。”

……

写好给王益的信,又让江杏儿上街买了一些土特产,又写一封平安信给几个娘娘,吕三叔与司马光也写了一封信回家。司马光是报平安的,吕三叔信说得更细,将一路所见所闻与郑朗一些话全部写在信上,是一封报喜信,相公,你让三郎君跑郑家子后面学习,是选对人了。很有可能未来吕家还要出一位相公。

这才送走郑三锤子与孙叔。

但没多久,外面响起了拍门声。

胆子是很大的!杨九斤将门打开,看到一个文士带着好几十个人堵在门前。问:“你是谁?”

“我是猴三,要见郑大夫。”

郑朗不悦地出来,问:“猴三,你有何事见本官?”

“郑大夫,你为什么污蔑我?”

“污蔑你?行啊,不服,你可以继续到京城上诉,大约京城你没有去过吧。本官教你,地方上不服判决,进入京城唯有两部受理,一曰大理寺,大理寺右治狱审理职官犯罪案,左断刑负责地方上奏死刑案与疑难案。大约不会受理你。只有到户部,户部左曹下面有户口、农田与检法三案,去检法吧。”

王安石等人在后面笑了起来。

“我去台阁。”

“行啊,带上我的赋文,对言臣就说我污蔑你了,最好让天子看一看,看看他对臣说的江南好,江南民风淳朴,出的你这等好人才!夫子当年为了一个太平盛世,著书立说,传授弟子,奔波一生,居然出了你等斯文败类!还有,你去京城上诉我不管,以后不准在为恶乡里,挑拨是非,为虎作猖,欺上怠下,或者来我府上骚扰我与我的家人,否则本官接任后,第一个就拿你是问,犯一次,惩罚一次。滚!丁宜,杨九斤,杨八望,这些人再围在我家门口闹事,给我狠狠的打!”

“喏。”三人应命,拿起棒子就冲出来。

猴三带了几十个宵小过来,那是吓唬人的,真打,谁敢与郑朗家中谦客开战?况且还是主动跑到人家府门事闹开战的!

三人还没有冲出来,一哄而散。

郑朗又对围观叫好的百姓说道:“诸位,朝廷制度起诉者有四,一为被害人与家属直接向官府起诉冤屈,二为其他知情人向官府告发,官府会给予一定奖励,曰募告,三曰罪犯自首,从轻处罚,四为各级官司纠举,以防极个别官吏与地方恶豪沆瀣一气。从未规订上诉一定要用讼鬼。所以我一旦接任后,会下令全州各县勿得接讼鬼诉状,各位有冤要申,会识字的可自己写,不识字的可直接到公堂上用嘴诉说。不要再请讼鬼了,反害了你们自己。散吧。”

郑朗强硬的态度给了百姓信心。

猴三蔫了。

张家六虎没有这头狈谋划,也蔫了。

既谋得六虎的名声,也做了不少的恶事,以前百姓不敢言,看到希望,全部上诉冤屈。案件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