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西夏军中有许多就是北方的蕃人,用他们做向导,梁乙埋能清楚地知道所有山川河流的情况,但宋军也不是很麻烦,只要将这些浅水地区防御,就会给西夏人带来困扰。或者架桥,有那个必要吗?
有一桥,就在古渭城以北,但也让宋人严阵以待。
古渭城东城门,郑朗与窦舜卿在相送一人,河州有长于防御的老将杨遂坐镇,古渭城有郑朗与窦舜卿,章楶要去甘谷城,也不是甘谷城……他的职责无比的重大。
但不能提前离开古渭城,直到西夏大军到来,章楶才离开。
章楶冲窦舜卿一拱手说道:“希元兄,务必要保护好郑公安全。”
他是文人起家,又在地方上呆了好几年,知道郑朗对宋朝的作用,不仅是军事上,更多的是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作用。
“质夫,放心吧,在辰州出了事,我也不会那么鲁莽了。”郑朗苦笑道。
“那么诸君保重。”章楶没多说,马上就要开打,也没时间多说,说完翻身上马,带着侍卫一路向东。
郑窦二人返回城中,窦舜卿离开古渭城,去河边指挥。
古渭城南北皆是群山层层叠叠,大山苍莽,但古渭城一带却是一马平川的河谷地带。西夏八万联军浩浩荡荡而来,隔着不太宽的渭水,梁山埋看着对岸的宋军,有些头痛。
头痛的非是宋军,而是宋军手中的神臂弓。
梁乙埋屡屡败于宋军之手,这个神臂弓居功甚伟。
他也没有好的主意,只能利用人多压死宋军,下令道:“攻。”
在向导的带领下,西夏八万大军兵分十几路强攻渡河。
惨战开始。
这时的神臂弓与史上的神臂弓不同,因为使用了优质钢材,对臂力要求下降,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兵士能拉开神臂弓。使臂力要求下降到一石半,几乎与史上宋徽宗时臂力要求相当。不过郑朗估计史上宋朝神臂弓臂力要求下降,多是牺牲了射程因素。而且军械器贪污严重,武器不合格,军纪在那时也多败坏了,因此神臂弓虽起了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它的作用,尽管技术提高了。
郑朗仍嫌不足,在他推动下,马黄弓大量出现,射程不及神臂弓,可是速度更快,几乎与普通弓箭相当。自泾原路战役打响后,宋朝渐渐对西北换防,首先非是盔甲,就是这个神臂弓与麻黄弓,一共换防了近八万把。
此时河边就有五千兵士手持神臂弓与麻黄弓齐射,在盾牌手的掩护下齐射。
一个又一个西夏兵士倒在渭水中。
有的力气大,竟然将神臂弓矢生生洞穿西夏人的盾牌后,将西夏兵士击毙。
许多西夏人与蕃人看到宋朝弓箭如此强悍,开始后退,梁乙埋喝道:“后退者杀。”
让执法队张弓击毙后退的西夏兵士。
在西夏人不要命的进攻下,两个时辰后,有些西夏兵士冲到对岸。但还有,宋朝的大斧、麻扎刀与钩镰枪,唐朝生猛的陌刀消失了,但这三样武器同样是步兵破骑兵的利器。
这是最好的年代。
在郑朗隐形的推动下,无论将领或者兵士,面貌焕然一新。政治上虽有朝争,可总体清明,非是象北宋末年那样败坏。而且武器无比的犀利。
郑朗亲自坐镇第一线,就是最好的激励。
并且郑朗亲自指挥,不怕军功被上司或者其他人贪没。
西夏人冲到对岸后,又遭到宋军的疯狂反扑。
直到从上午战到傍晚时分,窦舜卿这才让手下吹响撤退的号角,让出渭水。
这一战,宋军仅伤亡六百余人,却让西夏人倒下四千多将士,鲜血生生将渭水染成血河。
梁乙埋夺下了渭水,面对着这么惨烈的伤亡,心中也是戚戚,随后下令将古渭城重重围困起来。
第二天,他又下令从周边地区砍伐木材,制造攻城器械。
毕竟古渭城原先仅是一个大型寨堡,远没有河州与秦州城墙那样高大。
然后他看到士气略有些低靡,亲自骑马来到古渭城墙下喊道:“让你们郑相公出来谈话。”
郑朗真的出来了,站在城头上,向下喊道:“来者可是梁乙埋?”
“正是某,郑相公,你城中仅有一万余兵力,快点投降吧。”
郑朗与窦舜卿对视一眼,呵呵一乐,又冲城下喊道:“梁乙埋,你们梁氏把持西夏朝政,你们国主长大以后,定难不容,没藏一家就是前车之鉴,某劝你还是早点投降我朝,以保你们梁氏一脉。”
这分明是挑拨离间了。
梁乙埋大怒道:“城上的宋军听好了,谁能擒杀郑朗,赏银十万两,官居一品。”
郑朗又是大乐,道:“梁乙埋,我这颗人头就值十万两?”
他身边的所有兵将一起乐了,郑朗这个脑袋不要说十万两,十亿两也未必买下来。郑朗又看了看梁乙埋的身后,说道:“没有想到某看到了许多吐蕃人,什么时候吐蕃人没落如此,成了西夏人的走狗?”
又是一次挑拨离间,吐蕃人与汉人没有多少仇恨,可与党项人乃是世仇,在唐朝时,一度视党项人为下等部族,在他们剥削侵略下,党项人这才从大积石山与松藩草地北侧迁移到凉州、灵州。至今,吐蕃人内心深处仍保留着一份骄傲。只是吐蕃未出大的枭雄人物,一统吐蕃,包括唃厮啰在内,都没有将六谷部收回来,宋朝又未出手,这才忍辱负重地附庸于西夏人。但大多数吐蕃人心中对西夏人仍瞧不起,或者仇视。
郑朗说道:“诸位听好了,谁能得梁乙埋人头,罚银一百两。”
一名宋兵不由奇怪地问道:“为何?”
“这样的人留着祸害西夏多好。”郑朗淡淡说道。
所有宋军皆大笑起来。
梁乙埋大怒,喝道:“攻城。”
没有那么好攻的,城中一万五千名宋兵,也许梁乙埋占据兵力优势,也许古渭城不那么高大,但想攻下古渭城,没有一两个月功夫是不可能的。
第一天攻城不果,相反地丢下五六百具尸体。
另一边,王原却在犹豫他的一项决定。
王原与西夏人有着丰富的交战经验,论凶悍,西夏人远不及生女真人,论军纪又不及宋军。但这支西夏军队到来,他隐隐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让他有些忌惮。
侥幸后方早有准备,提供了许多防御武器,而且城中有两千宋兵,守城时间不长,只有十天时间。
接下来的时间更让他放松,西夏人发起进攻了,但多是佯攻,雷声大雨点小,双方损失皆不大。
但到了第七天,王原听到一条很不好的消息,李清所以攻打通渭堡乃是佯攻,真正用意却是鸡川寨,借着攻打通渭堡之机,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大破鸡川寨,烧杀无数,逼迫鸡川寨周围诸羌投降西夏。然后迅速将诸寨壮丁一起征兵,让他在短短两天扩张了八千多兵士。因为亲人送到西夏军中,金鸡寨诸族不得不捆绑在西夏的战车上。
也就是因为他的懦弱,导致金鸡寨失守,使得德顺军与秦州道路中断。
因此王原想趁李清不在军营时,夜晚劫营。
不过他有些犹豫不决,毕竟郑朗亲自派人送来一叠关于李清的战报,此人不可小视的。
傍晚来临,因为是佯攻,又非是西夏人的真正主力,这七天宋军过得十分轻松,王原将诸将喊来商议。
皆认为可,郑朗的命令仅是要求守住十天,怎么守未说,更没有要求不得出寨主动应战,不算是违反命令。而且这些年宋军战绩十分辉煌,无论是对西夏,或者以前对交趾,现在对吐蕃,几乎是所向披靡,这给了诸将信心。
众志成城!
王原决定夜晚劫营。
渐渐接近八月中旬,晚上月份很明亮,但这没有关系,王原亲自站在城头上观看。直到四更时分,看到对面西夏军营几乎进入梦乡,连巡逻的西夏兵士都倚在栅栏上打瞌睡,王原于是走下城头,将诸将喊起来,说道:“开始。”
在诸将带领下,城中兵士迅速披挂整齐,除五百人留守城中,其余人一起上了战马,打开堡门,冲出通渭堡。
一眨眼功夫,就来到西夏军营前,猛然看到宋军扑来,西夏值守的兵士慌乱地都不知道警示了,一边大喊一边从寨门逃向寨内,寨门都未来得及关上。
“冲。”王原怒喝一声,带头冲了进去。
随着身后的宋军一起冲进西夏大寨。
又旋风一样冲向中军大帐。
然后王原挑开大帐,却看到里面空荡荡的,这时他又想到郑朗给他的情报,大叫一声:“不好,中计了,撤。”
来不及了,四面火把亮起,无数的西夏人从四面八方涌来。
“撤!”王原又喝道。
经过近两个时辰的惨战,王原只带着四百余人杀出重围。
天光大亮,一名身穿汉服的儒将大将骑马来到堡下,看了看,手一挥,西夏人开始攻城,这才是真正的攻城。
一天惨烈的攻防战过后,因为城中兵士大量牺牲,防守吃力,又导致两百余兵士伤亡。
但还不够,到了傍晚时分,从西方的地平线上涌来密密麻麻的西夏军队,袭击金鸡川的西夏主力部队返回来了。
王原在夜袭战中也受了伤,看着一批又一批的西夏兵士进入西夏军营,王原意识到不妙,更因为自己求功心切而感到惭愧。下了城头,忍着伤痛,将余将召集过来,说道:“诸位,是我错了。”
大家沉默不语,不仅是王原的错误,也有他们的错误。若不然,此时城中大部还在,只剩下两天,还是能守得住的,现在却不可能了。
王原又说道:“诸位,你们马上趁夜带着火炮与军械撤向甘谷城。”
“那你怎么办?”
“十日之期未到,我还不能走,我的失误,就让我来负责吧。”王原毅然说道,他不仅代表着自己,还会影响到郑朗的名声。然后挑选了五十名敢死队员留下,于城中将所有火药埋于堡门两侧。下半夜时,余部眼含热泪悄无声息地徐徐离开通渭堡。
王原坐在城头上看着东边的天际,其他五十人也眼看着东方,哪里有他们的父母妻儿。
不一会儿,天光渐渐亮了起来。
李清又发起了进攻。
但出忽他的意料,宋军主动将堡门打开,城头上仅有数人防守。
李清莫明其妙,难道是宋人想唱空城计。
他没有管,经此一役,通渭堡中仅剩下几百名宋军,还能弄出什么妖蛾子,下令三军出动,攻向通渭堡。于是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爆发。
西夏人成功地涌入堡中,但在主街道两侧的房舍上潜伏着宋兵,不停地用弓箭射杀。不过人太少了,不能阻挡西夏涌入堡中的步伐。随着涌入堡中的西夏军队越来越多,几十名宋兵在西夏人的反击下,陆续倒下。有人又冲向城头,向王原杀去。
王原拿起手中号角,将它吹响。
随着这一长一短的号角声,几十个火舌全部点燃,两道红光冲了出来,一道红光是从天际的地平线上冒出,一道红光是从通渭堡冒出。
第八百九十六章 大会战(八)
李清怒气冲冲来到通渭堡前,看着一片断垣残壁,眼中露出凶光。
王原的壮烈牺牲,不仅火拼了他一千多名手下,还将奇袭鸡川寨,夜败宋军两场大捷,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士气也火拼掉了。
李清气冲冲地让兵士打扫战场,清理掉弄土碎瓦块,挺军甘谷城。不过这一次他不容易得逞了,正好章楶也到了甘谷城,听到通渭堡消息后,一再嘱咐张守约不得出战,违者军法处执。
而且此时甘谷城渐渐兵力也到了位,杨文广当时十分重视甘谷城的地理位置,因此甘谷城建设得十分坚固。李清数攻不得,于是再次打起鬼主意,一面攻打甘谷城,一面分兵袭击刘沟堡。
但又一次碰了钉子。
他前面到了刘沟堡,后面遇到了另一员宋将,刘昌祚。
此时宋朝两大半个帅才,一是王韶,二是章楶,半个帅才是郭逵。但军中也涌现出一批勇将,种谔、种谊、苗授、郭成、王君万、王光祖、张玉、燕达、折继闵之子折克行,最能打的折可适不算,他与王厚、种朴、姚兕之子姚雄还没有成长起来,还有就是刘昌祚。
这十员猛将个个不亚于鬼章与李清,连杨文广、种古、张守约、杨遂、和斌与之相比,也略逊一筹,即便在这十将当中,刘昌祚也是上上者,连李清也不能与之相比。
李清兵至刘沟堡,与刘昌祚两军相遇,虽然刘昌祚兵力少,但李清还是被刘昌祚一顿胖揍,丢下近千具尸体,晕头转向地逃回去。这一战终于让李清清楚地定位,宋军不可小视。而且他对梁氏不感冒,心怀两心,于是将军队驻扎在甘谷城外观望其他两路。
梁永能也来到熙州城下。
结河堡没有遇到王原的困难,木征两个儿子赵怀义、赵秉义返回熙河,赵怀义去了河州,赵秉义来到熙州。梁永能虽然手下多达四万大军,然而有近半之数来自阿干城、龛谷、马衔山一带的蕃人。若是木征父子去了宋朝京城,赵顼下旨将木征一家子卡嚓了,那么龛谷蕃人会红急了眼。
关健宋朝没有这样做,相反的,十分善待木征。而龛谷诸族多是瞎毡与木征旧部,并且以前郑朗亲自去了龛谷举行大盟会,对这些部族十分善待,时间过去不是很长,除了少数小青年外,多数中年人仍记忆犹新。因此兵力虽多,士气一直不旺。最要命的是梁永能的军事指挥能力。
刘绍能轻松地抵挡了十天进攻后,将部下从容地撤了出来,梁永能随后派兵急追,结果在结河川被刘绍能一顿胖揍,杀死近千名西夏人后,这才大摇大摆地撤到了北关堡。
梁永能一怒之下,连杀了十几名吐蕃将领后,士气才稍稍振作,率领大军渡过结河川,抵达北关堡下,不过军中的吐蕃人怨气更重了。
数天攻战后,刘绍能再撤向熙州城,其实若不是为了战略需要,梁永能连北关堡也未必能攻下来。
但至少,宋军三面看上去皆摇摇欲堕。
宋朝东路军吃紧,西路军却继续保持着大捷。
来到瓦吹寨下,王韶将军中所有强弓劲弩,以及火炮与投石机集中起来,不要命地向寨中发射,攻一个小小的瓦吹寨,这种打法似乎过于浪费。但王韶主要是为了立威,不能每到一个城寨,都要强攻,那么抵达廓州后,宋军也架不住伤亡的消耗。因此用瓦吹寨杀鸡赅猴。
轰炸了半天,城中有人要降,有人要反抗,可是城头上的守兵一个个吓破了胆,连北城门所有的百姓也逃向寨南。宋军轻松地攻上城头,夺下寨门。然而王韶没有下令让宋军立即冲向南寨,而是让这些重火力继续调到寨中,向南寨轰炸。有人要投降,王韶没有答应,因为还有人要反抗,所以王韶不能相信。到了傍晚时分,寨中百姓与一些兵士在宋军的火力压迫下,居然拿起武器,主动替宋军击杀那些还在反抗的将士。直到寨南无一人反抗,王韶这才下令停止轰炸。
到了这时,寨中的百姓与兵士死伤无数,到处是一片瓦砾。
宋军停了一停,留下部分兵卒驻守,大军再次驰向虬当城。因为速度快,虬当城还没有听到瓦吹寨发生的事,于是故伎重演,将虬当城再次轰成一片瓦砾,军队渡过黄河,驰向当标城。
面对宋军的凶悍,当标城诸族举城献降。大军继续西上,沿着黄河来到达南城,达南城再次举城献降。按照原来的计划,王韶本来要从达南城攻向叶公城,不过郑朗修改了计划,王韶于是放弃了叶公城与董氏部族,复渡过黄河,拿下米川城,兵临廓州。
在廓州城外王韶接见了溪巴温。
原先王韶派使者劝说溪巴温,古邈川大捷,溪巴温从观望到动心,不过他还想拿捏。随后郑朗的命令到了王韶手中,王韶让使者返回,宋军同时向河南发起进攻,势如破竹,溪巴温傻眼了。
因此他亲自来到廓州城下。
王韶淡淡说道:“溪头领,古邈川战役打响前,你归顺我朝乃是锦上添花,现在你归顺什么也不是。”
轻描淡写的一句。
若是在古邈川战役打响前,也许溪巴温认为他会雪中送炭,但打响后,底牌揭开,只能勉强算是锦上添花。或者保持原来的王韶军事计划,溪巴温仍然能算是锦上添花,不过军事计划修改后,确实无论溪巴温归不归顺,也就那么一回事了。
溪巴温尴尬地不能回答。
“现在你们溪族与木波族有何区别(木波族在董氏南边,地接积石军洮州,也是河南一个著名大部族)?相反,至此,我更看重木波族(指木波族与汉族百姓错居杂处,汉化重,易于治理)。”王韶说到这里语气转了一转,道:“不过大头领前来归顺朝廷,我还是很欢迎的。”
溪巴温不是需要这个答案,王韶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然而归顺宋朝的部族不要太多,自从瓦吹寨与虬当城轰成瓦砾后,大河两岸诸部族闻风而降。这个降又有何意义?溪巴温要的是话语权!
他不顾面子,可怜兮兮地看着王韶。
王韶不说话,用眼睛看着地图,盯着地图上的董氏部族所在位置眼都不眨一下。
难道还不懂吗?
宋军拿下达南城后,连叶公城都没有进攻,然后兵伐河南,为什么要盯着董氏部族看?
而且以现在溪族力量,若得到宋军的一些配合,溪族是有能力与董氏火拼的。拼了董氏,溪巴温就与董毡再无回旋余地,只能乖乖地随宋朝走,宋朝也会放心地授予溪族话语权。
王韶又道:“大头领,莫急,还有时间考虑。”
然后做了一个送客的手势。
溪巴温只有悲愤地离开大营,不是宋人不讲道理,可是出兵董氏,就是宋朝相助,两相火拼后,自己还有什么实力?没有实力,就算重新回到溪歌城,还有什么统治力。
这时,他对一个汉人俗语无比的感慨,时机不可错过,错过不可再来。
实际他又错过一次时机,真要是他立即出兵董氏,王韶不但会出兵相助,还会出重兵相助,毕竟此时他帐下还能动用三万兵力,未深入到河南,能及时抽出部分兵力。到了王韶真正击败青庄部,拿下溪歌城后,就是溪巴温出兵,也没有那么吃香了。当然,溪巴温还有顾虑,就是宋朝能不能挺过西夏这一难关。
王韶大军在廓州城下,离河州已经很遥远了。
这却让梁永能看到一个机会。
宋朝让出结河堡、北关堡、哑儿峡寨与通渭堡,甚至坐看李清入侵鸡川寨,但有限的兵力终于集中到几个点上。熙州的兵力并不多,可皆集中起来,再加上熙州城墙高大,梁永能数次进攻不果,相反,屡屡还让杨遂与刘绍能主动率军出击,给西夏军队造成大量杀伤。于是梁永能眼睛盯向了河州城。
这也是他主动修改了原来的计划。
未出兵前,西夏的作战方针是不要惊动西伐的宋军,王韶威名也让西夏人害怕。坐视王韶的军队与吐蕃人火拼,西夏一心攻打熙州与古渭城,坐收渔翁之利。
不过熙州太难攻打了,看到牺牲惨重,梁永能将视线放在河州上。宋军陷在廓州,河州兵力并不多,并且他还派人打探了一下,河州城中几乎所有犀利的武器,包括火炮,一起让王韶带到前线。而自己又有一个有利的条件,从结河堡就有一径直抵踏白城或者河州。
进攻河州的用意,乃是围点打援,王韶大军无法返回,一旦返回,必然遭到吐蕃人的反扑。为了解救河州,宋朝只能从熙州或者香子城分兵河州。就是围点打援不成功,分去了熙州兵力,东可以进攻通谷堡,自己这支军队能与主力部队汇合。这个汇合意义非同小可,整条陇熙路凿通后,西夏人随时可以南下,甚至与熙州各个反感宋朝进入的部族联手,逼迫宋军主力部队出城应战。
只要宋军失去城墙之优势,面对西夏庞大的兵力,只能全军覆灭。敢情他想得很好,就是宋军主动出城应战,西夏人也未必胜利。不过那样宋军牺牲会很重,郑朗不想罢了。
梁永能想到妙处,不由大乐。
反正他手中兵力足够多,兵力多啃熙州没有作用,不过用来分兵足足有余。
将他的族弟梁格嵬喊来,让他领一万大军兵出结河堡,大张旗鼓地向河州冲去。
其实河州还有一将坐镇,面对西夏人的进攻,王韶也不大放心,于是让老将和斌返回河州,亲自坐镇河州安危。邈川与温族论战,许多人不以为意,多是认为和斌刻意造成温族军队士气低落,这才取胜的。况且还有城中的勇将郭成、苗授出战会合。就是到现在,因为和斌的稳重与低调,包括温族人都不大服气,只能说这是一个老实巴交,很不错的宋将,却不大承认他的军事才华。
梁永能更是如此。
岂止!
和斌为人稳重,而且恩信于边,但可不是一个软弱的将领,昆仑关大捷中,和斌表现得同样铁血。
听到西夏人到来,和斌只是冷笑一声,随后做了一些安排,准备了一些特殊用具,又秘密让踏白城、南川寨与安乡关等堡寨的驻守兵士抽出一部分,化装成平民悄悄进入河州城。梁格嵬不知究里,以为河州兵力少,一路烧杀掳掠,大摇大摆向河州出发。就在他刚要到河州时,和斌让兵士将大夏河木桥毁去。
这个不要紧,有木筏,还有浑脱(牛马羊宰杀后掏出所有肉骨肝脏做食物,然后密封,渡河时吹气,西夏特有的简易渡河工具)。一万西夏人对此时的河州城兵力算是很多了,和斌满打满的挤压,也不过挤出两千宋军。
西夏人开始渡河。
一会儿西夏有部分兵士渡过大夏河。
这时和斌率领伏兵杀出,凶悍地将西夏人击退到河边,然后所有兵士举起弓箭,发射火箭,甚至还准备了部分原先城中用来防御的火油,掷于浑脱或者木筏上。火油不碍事,但后面还有火箭,甚至有宋兵用神臂弓射火箭。
一会儿河面上升起了团团烈火。还没有完,自上游有人将伪装掀开,露出一艘艘巨船,不算太大,大者不过十几吨,小者只有几吨,但对付西夏人的木筏足矣。并且西夏一路烧杀掳掠,让许多当地的百姓反感,许多渔民自发地配合宋军。
这一冲,所有河中的以及渡过对岸的西夏兵士或被击毙,或者被巨舰冲到大夏河中。本来士气就不高,余下的皆伏手投降。但还没有结束,船只泊岸,和斌留下少数兵士看押战俘,余者跨上船向对岸驶了过去。
此时梁格嵬还在傻眼,不知所措,进攻又不果,撤退不甘心,毕竟手中还有大部兵力。就在他犹豫不决时,舟上站出来一个人,对河岸的兵士用吐蕃语喊道:“我是瞎毡长孙辟勿丁瓦,请龛谷好儿郎们听我号令。”
第八百九十七章 大会战(九)
赵怀义没有再往下说了。
也许他做为未来河州之王,沦落到宋朝一个普通大臣,内心的失落。但又能说什么呢,河对岸有许多吐蕃人,他们的家人在龛谷,在阿干城,在马衔山,自己凭什么让他们投降?
已经足矣。
许多吐蕃人产生了更大的动摇,和斌喝道:“上岸。”
宋军在舟上用更劲霸的弓箭压制住西夏人,然后登上岸,向西夏军队发起冲锋。这一战与邈川一战十分类似,仍然攻心之战,也许霸气不会外透,但最得章楶与郑朗的喜欢。
梁永能看不出来士气的变化,继续强硬地命令手下向宋军反攻,毕竟这时他的兵力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
事实让他十分失望,两军开始交锋,因为军中许多来自龛谷的吐蕃人摇摆不定,反而影响西夏人战斗力的发挥。看到一个个兵士倒下,一部分吐蕃人开始逃亡。
确实他们也没有必要为西夏人卖命。
宋军那边恰恰相反,也有人倒下,可是其他人依然勇往直前。随着大部宋军登上河岸,就象一把把尖刀刺进了西夏军队的胸膛。
梁格嵬部下开始溃败。
只可惜和斌兵力很少,仍然让梁格嵬带回去六千余人。这是无奈的事。但这一战后,梁永能再也不敢打河州主意了。战局依然处于僵持状态,大夏河一战,仅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几千人伤亡相对于几十万人,达到几千里方圆的特大混战,也不算什么。
遥远的延州终于出兵了,应郑朗要求,种谔返回延州,出兵金汤城。
这也是郑朗的顾虑。
非是对种谔顾虑,种谔不会对郑朗有任何不诡之心,而是对郭逵顾虑,若是郭逵向韩琦倒戈,就有可能不会出兵,或者给种谔兵力很少,无论那一种情况,对以后的战局皆很不利。
结果不算很满意,也不算太失望。
郭逵给了种谔一万精兵,兵伐金汤城。此时金汤城也驻扎着大量西夏军队,牵制鄜延路宋军。郑朗不想真打,若真打起来,战争规模会扩大,以今年的情况,对宋朝不是很有利。但西夏那边,也未必想发展成这种结果。数面开战,可能会大捷,可能会全部大败,大捷固然好,但不可能催毁宋朝的。但若是全面大败,那么梁氏所有基业会化为一旦。不如将重心集中在熙州古渭城这两个点上。而且种谔赫赫凶名,也不可小视。
总之,两军陈兵金汤城内外,随时会发生擦枪走火的情况,但双方未必希望真心交战。
至于其他几路,郑朗则不会太担心。他与折家军关系很不错,折克行很顺从地听从郑朗命令兵出荒堆寨,剑指银州。与种谔一样,做一个样子的,但可真可假。若是西夏分兵向南,兵力薄弱,折克行不介意兵伐银州,占是占不下来,但可以对银州大肆掳掠后从容撤兵。至于金汤城那边更糟糕,若是城中兵力薄弱,种谔是绝不介意借机拿下金汤城的。此城离保安军很近,能拿下来就能守得住,并且一直似一把尖刀,插在保安军与庆州之间,让宋朝很难受。
庆州知州王文郁将兵力向大顺城方向移动,上指金汤城,西指白豹城。此人在泾原路一战中还不耀眼,乃自麟府路罗兀城一战发家,是韩琦的嫡系,上位就是韩琦推荐的,不过他出身略有些卑微,不敢随随便便地参与到两个大佬打架中。郑朗虽人在古渭城,却有总掌整个陕西西北军政财大权的权利,郑朗命令他不敢不听。
而且其人在军事才华上虽不及折克行与种谔,也是和斌级别,十分不弱,足以从容地应对这种僵持局面。
宋朝与西夏漫长的边境,让宋朝十分头痛,但让西夏也头痛万分。两国在边境真真假假的排兵布阵,到底是谁在牵制谁,现在谁也不知道。
主要是在泾原路,西夏只要将泾原路宋军牵制住,最少看上去有七分的胜机,若牵制不住,有可能五成是两败俱伤。
渭州,来了两个客人。第一个客人乃是章楶,他还带来一道圣旨,取代渭州知州李肃之为新的泾原路安抚经略使知渭州,不是李肃之不能胜任,他来到渭州一年有余,治理有方,境内十分安定。甚至论治理地方之能,李肃之还胜过了章楶。但李肃之在军事上弱了,郑朗害怕李肃之误事,故建议赵顼直接让章楶取代。
这是一份很秘密的授命,直到此时才公开。
其实即便公开,西夏人也未必多在意,在泾原路一战中章楶只是三号人物,无人重视其作用。
还有另外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