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路,难道梁氏不怕国家动乱?
“她以为我朝好欺负,就有道理了。”王韶冷笑道。
也许梁氏不计后果地报复,也许不会,不过留一些后手为妙,章楶只好留在萧关,沉思防御之策。
一干将领回到平夏城。
陆续地从后方又调来一些军队,不过打着旗号却是协助赏移口宋军的,然后到了平夏城集合。
王韶将诸将召集起来,开始吩咐。
从理论上来说,若没有其他情况,想再来一个火烧天都行宫,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一个难关便是没烟峡。
郑朗成功地放了一把火,元昊复修行宫,不可能让宋朝再来一把火的。因此在没烟峡石门川河西侧一处险恶所在,修了一个胜东关,似关似堡,易守难攻。
宋朝也可以在此修堡,可与赏移口一样,能夺下却不易占领,一旦修堡后,必为天都山重兵攻破,地利对宋朝不利。因此宋军只在石门山的北方修了荡羌寨,南边石门峡处修了石门堡。
因为如此,没烟峡诸多小道仍为西夏人控制,造成治平年间让西夏两度顺这些小道入侵葫芦川。同样,宋军也可以自这些小道入侵没烟峡,于是西夏在没烟峡尽头,还有一个天都寨。
天都寨后又有天都山锡翰井行军大营,萧关奔天都山一端处乃是宋朝控制绥戎堡,另一端则是西夏人修建的安东城,一控萧关路,二卫天都行宫。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七八个堡砦联手拱卫,各堡各营各寨皆有重兵把守,正常情况,想成功再给天都行宫来一把火,成功率几乎微乎其微。所以郑朗给了一个命令,未必是天都行宫,若是天都行宫最好不过,那会让所有宋人扬眉吐气。若不行,可以转换目标。
入夜了。
一队人马闪出荡羌寨,所有人裹着厚厚的棉衣,马裹蹄。
然后踏着厚厚的峡谷积雪向西方冲去。
这非是一次普通的夜战,隆冬时分,气温远比李朔雪夜入蔡州那一传奇之战冷得多。而且越往西去,没烟峡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过几百米,甚至不足百米,两边多是峭拔的山峰,风势激荡,气温更低。
即便一个个裹着厚厚的棉衣,士兵骑在马上,在如刀般的冷风吹袭下,一个个坐在马背上都快冻木了。
“好冷!”王光祖道。
“越冷越好。”苗授闷哼道。
话音刚了,一匹马冻仆下去,倒在雪地里。大队人马不得不停下来,将兵士手忙脚乱地扶起来。摔伤了,强行驾到备马上,不然在此能活活冻死。王光祖又说道:“还好,有这玩意儿。”
指棉大衣的。
刚说完,几粒砂子吹到嘴中。
之所以称为没烟峡,正是因为其地形,形成峡风,外面一级风,里面能有三级风,往往风一大,里面风势激荡,吹起漫天的风沙,对面能不见五指。
在一片鬼哭狼嚎的北风里,一行人终于抵达石门川。
石门川此刻也结上厚厚的冰冻,不过到了河谷地带,地面开阔,并且对面还有一个哨所,不得不再次停下。
苗授指了十名兵士,说道:“跟我来。”
翻身下马,带着十名兵士小心地摸了过去。
过了一会儿,苗授身影再度出现,在河对面招了招手。
王光祖说道:“走。”
大队人马越过石门川,看到苗授几人手中的朴刀还滴着血,无疑哨所里的夏兵被摸掉了。
苗授勇力过人,众人也不以为意,继续前行,行了十几里路,前面的人能看到不远处胜东关高大的黑影。
再次停下。
在苗授指挥下,所有人全部翻身下马,有的兵士身体都冻僵了,这些兵士身体素质相对而言是比较差的。实际经过大规模减裁后,兵士整体素质已经提高,只是这种气温乃是特例,几乎达到人类的承受极限。
苗授小声地说道:“你们留下,兼看着马匹,原地做一些小活动。其他人,跟我来。”
带着一半兵马,悄悄摸向胜东关,与蔡州不同,虽到了三更时分,关头上还有一些西夏兵站在关头上围着篝火取暖守值。唯独的好处就是火光遮蔽着视线,不易看到远处雪地一团团黑影向这边接近。
王光祖道:“苗将军,略有些麻烦。”
苗授扭头看了看身边的将士,问:“能射否?”
“能。”
有一人说道:“苗将军,恐不能全歼。”
西北战争开始,无论是火炮或者神臂弓皆发挥了作用。不过两样武器也有各自的缺点,火炮成本太贵,士兵操作生疏,神臂弓对臂力要求太强,准确率低。当然,神臂弓会比火炮更适用,虽威力不及,不过胜在成本低。发挥了作用,但武器不是万能的,主要还是人的因素。火炮未带来,整个宋朝也不过仅五六百门火炮,分到陕西路的只有四百门左右,一半集中到了怀德军。这一半的一半为了迷惑敌人,又调到赏移口一线。还有,但今天晚上的袭击派不上用场。能用的只有神臂弓。
神臂弓不可能会穿过墙垛,强行将敌人击毙。
苗授道:“西夏士兵,能有几人能穿上棉衣?”
仅一句,大意就明白苗授的意思。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西夏机警,不可能复制李朔雪夜入蔡州的奇迹,那么就利用寒冷的天气,敌人行动缓慢,赢得时间。
说完,苗授挑选身体素质好的兵士,准备放箭。
其他人准备攻城挠钩。
看到大家准备完毕,苗授带着一百余名手下,持着神臂弓,沿着雪地象蛇一样游到胜东关的关墙前面。苗授睁大眼睛,看着关头上夏兵的动静,见无人注意,做了一个手势。
一百余兵士站了起来,猫腰踩弓,弓弦渐渐拉满。
苗授又看着夜空,外面的雪早就停下,可峡谷里因为气温太低,仍然带来星疏的雪花。两边是崔嵬般的高大的山峰,山峰尽头是幽蓝深邃的天空,就象是一线天,神秘又让人觉得有些心悸。苗授将视线又转向对面城头,几垛篝火不停地跳跃着火花,几十名守值的西夏兵力正在说笑着什么。他狠狠地划了一个手势。随着这个手势落下,一百多支弓矢随着脱弦而出,向城头上飞射过去。
此时,荡羌寨一片人慌马乱,自入夜后,宋军大规模地从平夏城将军队调出,向荡羌寨移动。两者性质截然不同的,同样是没烟峡,一个是前峡,一个是真正的峡谷,气温最少相差十度以上。隆冬时分,晚上肯定很冷的,不过前峡气温仍然在人们忍受范围之内。
王韶与种谔全部来到荡羌寨,安排将士入寨休息,二人没有睡下,正在等候前方消息。
策略乃是王韶想的,但之所以称为奇迹,皆是难以复制的战役,一样是寒夜奇袭之战,情形多少有些两样。成功了,就会在很短时间夺下胜东关,失败了,将士身体冻得僵硬,若是西夏人凶悍,苗授二将甚至能折损大半将士,大败而归。
二人坐在荡羌寨的中衙内,围着炉火取暖,种谔不自信地说道:“子纯,当初我要请战,你不准,这二人率兵,我很不大放心哪。”
“子正,不是你对我不放心,乃是对郑公不放心。”
“郑公有识人之能,但万一呢。此战非是名将,不可胜任。”种谔客观地说了一句。
郑朗用了许多将领,有的成功,有的持平,例如昔日王原兄弟、杨八望兄弟,郑朗不可谓没有载培,载培了,让他们读兵书战策,也不错,但仅是不错而己,还不能称为名将。还有的将领用得也不大成功。当然,做到郑朗这一步算是很不错了。但证明了一点,即便郑朗提拨的人才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名将之才。
就算不错,就算以前苗授与王光祖也入了种谔与王韶的法眼。
但能保证他们能胜任这次军事行动?
王种二人翘首以待,一会儿荡羌寨渐渐陷入黑暗与平静之中。风雪之中,整个大地,自西北到中原,几乎所有地区都在梦乡之中。唯独京城仍然歌舞升平,夜色未央。
郑朗还在三司处理政务。
呷了一口参汤,拿起一盘五香核桃仁当夜宵吃。
郑朗为什么钦佩赵祯与范仲淹,那种苦逼生活真的学不来。也不能说不好,在其位,谋其事,何必非要将身体熬得极其苦逼?处理好事务的同时,不妨适度地保护好身体。
参汤补元气,赵顼派人送来的,核桃仁补脑,大脑不管用,那可糟糕了。
但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什么事务都领手过来,虽做得不错,可让手下缺少了成长,以至大树一倒,蜀国全部趴下。郑朗敢于放手。不过改革之初,也害怕轻重其他大臣不能掌握。这一点很重要,重了必敛民为谋财,一旦到了敛民谋财的地步,史上王安石会带来什么样的骚动,自己手中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骚动。轻了也不行,轻了官员没有作为,所谓的改革成为一纸空文。
还有一个私心,无论是韩琦,或者后来的保守派与改革派的争执,以及蔡京等人的专权,让郑朗害怕,因此层层分权,特别是对宰相权利进行种种制约。宁可自己做事艰难一点,也不能形成一种坏的惯例,当然或多或少堵住了一些人说自己舞权专政。还不是主要的,他自南下后,就离开了朝堂,这一离就是十几年了,只能对大的事务知道,细节一概不知,故去年富弼说西府混乱,领手西府,今年又领手三司,那么国家究竟是什么情况,自己心中就有数了。
这个更重要。
不知己,不胜利。
参汤喝完,又喝了一杯浓茶,继续伏在桌面上,处理政务,有多累,别的不提,至少郑朗视力逐步下降了。
不得不让小吏挑起一盏更明亮的蜡烛,叹道:“老啦,眼睛不中用了。”
后面几个小吏不说话,郑朗奇怪的扭头,看到赵顼站在身后,眼中有些晶莹,连忙起身施礼。
赵顼哽咽道:“郑公。”
“陛下,怎么啦?”
“郑公辛苦了。”
“陛下。”郑朗哑然失笑:“陛下多想了,无论作为人君,或者做为大臣,想做一个好人君,想做一个好大臣,不辛苦怎么行呢。”
“郑公才年过五十,朕很害怕……”
“不用怕,臣这个身体,最少还能服侍陛下十年,十年大约能办到吧。”
“郑公……”
“陛下,这么晚了,来三司有何贵干?”
“朕只想看看郑公。”
“都是一些琐碎的事务,臣还能处理得好。”
赵顼默默无言,昔日随郑朗在郓州,多写意啊,无论什么事务,郑朗信手著墨,立即批阅。然而进入中书后,数次喊累了。有多累,他是知道的。两年多来,包括节日,假期不满一个月。大多数时间处理政府务到二更三更时分。再好的身体,长久下去,也不会再有好身体的。看着郑朗的脸,赵顼居然难过地说不出话来。
郑朗沉思了一下,说道:“陛下是担心西北吧。”
“朕有点担心。”赵顼说道。
蔡挺说得不无道理,若是此次大捷,固然能涨宋朝将士的士气,民心,除了一个隐形的转移视线作用外,对改革似乎没有多大的帮助。但若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
攻打赏移口,胜负未知,双方损失差不多,可是磨脐隘一役,宋军是实打实的失败了。牺牲了一千多名兵士,大臣们看不到牺牲的多是那些叛投过来的部族子弟,更看不到从此结下深仇,这些部族就不会再叛投西夏,看到的是一次惨败。最苦恼的是郑朗还不能说出,毕竟用这种手段,太过阴险,失去所谓的“仁道”。
许多人上书要求处理刘昌祚,让郑朗压了下去,战后待定。
又有人将矛头对准富弼,富弼你老啦,经常重病,却霸占着西府首相之位干什么?
这是郑朗绝对不能容许的。
富弼与郑朗意见也不大相投,但他有多年从政经验,如今朝堂隐隐分成三派,一派大多数意见与郑朗相符,要进行小跑式的改革,一部分人激进,认为来次所谓的彻底性改革,一部分人认为进行所谓的温和改革。不改肯定是不行了,这就是郑朗带来最好的变化。但如何改,意见各不相同。富弼资深名重,与郑朗关系好,能起到纽带作用。还有,富弼与自己意见也不大相合,但不会下绊子,他资历与郑朗隐隐相齐,那么难让有些人怦击郑朗一手遮天。
千万不要变成权相,无论是王安石或者韩琦,成了权相,憎恨的人必多。
中书有曾公亮,西府有富弼,等于是两棵参天大树,替郑朗挡在前面,不知档了多少风风雨雨!
于是郑朗力保富弼。
但这一切,是寄托于王韶这一战能胜利的基础上。若失败了,随之会带来一系列很不好的后果。
郑朗教导起了作用,至少现在的赵顼远比史上同时的赵顼更成熟,况且宫中还有一个美丽的少妇也在长成。
这些天,赵顼同样担心。
郑朗安慰道:“陛下,不用担心,听臣说一句。西夏扬言能集五十万大军,这大约不成的,但若不顾百姓生死,三十万大军能纠集起来。”
就是三十万大军纠集,以西夏的国力,也会吃力。然而碰到梁氏,一切不好说,她真做过,不但纠集了三十万军队,还曾在史上一次性将三十万军队投放到平夏城。
又道:“实际西夏常驻兵力不过十几万,如今西夏攻打绥州,也担心我朝反击,陆续地增设了一些兵力。臣刚去过西府问了一下,大约此时西夏共纠集了二十几万军队,一部分投放到了绥州城下。还有一部分散于各个边境。随着西夏将势力向南延伸到西使城、古渭州一线,无形中导致我朝边境延长了几百里,让我朝防御更加困难。然而相对于西夏,防御同样变得困难。并且西夏与契丹交恶以来,不得不派重兵防御贺兰山与南北河套一线,兵力更加分散。此时天都山至折羌会一线,西夏总兵力也不过三四万人,就算再纠集各族兵力,也不过五六万人。可是西夏今年有灾害,百姓饥馑,不到万不得己之时,谁敢纠集各族壮丁为兵?与之作战的仅仅是这三万多夏兵,但让我军将一万余名的兵力牵制到了赏移口。天都山兵力还剩下多少?”
“这就是成功的可能?”
“是啊,故当初臣提议时,富弼、曾公亮持着反对意见,认为火烧天都山行宫不可能实现的,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可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我朝与西夏议和后,很久未自卫反击,除了狄青那次相助谅祚平叛,多是被动的防御,西夏人会轻视。至于怎么做,臣在朝堂,也不大清楚。”
“郑公,你说是王韶用兵能力远远高于你?”
“不知道。”郑朗答道,不能说高了,毕竟两人都没有会过面,凭借一篇平戎策就断言高了,不合乎情理,又道:“他在前线,一场风,一场雨,就能决定战役胜负的走向。我若能在中书就能清楚地看穿王韶的想法,那么早在仁宗时代,就将西夏平灭了,何至于留下后患至今?或者打一个比喻,臣去前线,王韶在庙堂,多半他也不能猜穿臣的具体想法。不过眼下是一个机会,就看王韶种谔如何利用。”
王韶怎么做,郑朗没有猜。
战前他只关注一件事,王种章三人有没有发生冲突,并且连写了三封信。
不知是“臭味相投”,或是这三封信起了作用,三人配合比较默契,相处几乎有半年时间,从未发生过严重的矛盾。得知这一消息,郑朗就不再管了。
天都山的主将不可轻视,仁多零丁。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但绝对不是名将。不要说他不及王章,就连刘昌祚也远不及之。
而且平夏城的建设,又支持了六名后来的优秀大将,武器装备物资,情报,郑朗还会担心什么?
赵顼还是不放心的,郑朗保姆式的理财理政,几乎使赵顼成了一个吃奶的婴儿。早迟要给他断奶的,但不是这时候断奶,这时候赵顼所做的,还是学习反思。不过这给了赵顼一些空暇时间,没有事就在猜测王韶怎么做。
消息很快传达回来。
这一战注定乃是一次星光耀眼的战役。
先是苗授与王光祖二员猛将雪夜入胜东关。
遇到困难,胜东关并不象蔡州那样没有防备,苗授果断地下令利用神臂弓的射程,向城头上的夏兵射击,多名夏兵被击毙。随后在夏兵发出警报之时,苗授开始登城。
关下面的兵营夏兵开始起来,天太冷了,传闻中这一夜,宋朝兵马多人多马居然生生冻死在峡谷里,因此夏兵动作缓慢。苗授先后在城头上展开血战,仅是苗授本人就击毙了十一名敌兵,将城头拿了下来。然后自闾墙再次血战,当打开关门时,先行随苗授登上城头的一百余名兵士仅剩下四十八人。四十八名兵士包括苗授在内,还多人受伤。
付出惨重牺牲,关门打开,宋军入关,七百多名守关夏兵,只有极少数西夏将士逃了出去。这一座雄关几乎在一个时辰易手。
第二天上午,仁多零丁闻讯,率领大军扑向胜东关,王韶与种谔同样带着主力部队到达。
仁多零丁命令三军攻打胜东关。地势的原因,自东往西攻打不易,但自西往东攻打却是不难。然而没有想到,攻打了半天,胜东关安如泰山。到了下午,士气锐减,王韶果断下令三军出关主动出击。
一役击毙了一千二百余名夏兵,仁多零丁败回天都寨。
王韶再次聚集大军,向西挺进。
第二天,宋军又乘胜猛攻天都寨,付出惨重牺牲后,第三天夺下天都寨。王韶再次率军直扑锡斡井天都山大本营。一连串的穷追猛打,让仁多零丁蒙头转向,不得不纠集了后方所有军队,与宋军在锡斡井僵持。
然而仁多零丁又一次猜错了。
宋军攻打赏移口是第一次声东击西,猛攻天都寨与锡斡井是第二次声东击西。第三次进攻才是宋军的真正企图。
僵持了三四天,看到西夏再也没有什么援兵到来了,种谔率领大小姚,借助冬夜的寒冷,以及对天都山地形的熟悉,非是从重兵把守的北方,而是从南方绕道,经过一夜时间,几乎绕道近三百里,从天都山南端的小道潜入屈吴山,到了屈吴山还有西夏一些据点,不过防守力量松了,再经仁多零丁再三抽调,一些哨所几乎都没有人防守。顺利地于天明时分,奇迹般地到达天都后方的行宫。
西夏人根本就没有防备,匆匆忙忙之下,不到一个时辰大败,四散而逃,天都行宫再次失守。天都行宫里有许多好东西的,种谔没有贪婪,迅速将行宫点燃,在西夏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带着这队轻骑一路狂奔,向东北方向撤退。在西夏兵力未赶上之前,自小道潜入绥戎寨。
感到不对,李开泰也“意识”到赏移口前面的宋军多是虚张声势,恐怕还有杂牌军充塞其间,以吸引天都山的兵力,于是主动出关进攻。李昌祚从容应战,随后一把火将所有辎重烧掉,且战且退,就是这支杂牌军在刘昌祚组织下,不但撤退,而且激战了几十里路阵型没有混乱。就是这一点,刘昌祚名将风范一显无疑。退到磨脐隘,章楶率兵前来援助,李开泰不得不将军队撤了回去。另一边王韶也从容组织三军撤退,顺手还将胜东关给炸掉了。
前后大大小小几十场战役,宋军若包括那些各降部壮丁在内,共牺牲了近四千多兵士,实际只有三千余人,真正的禁军不足一千人。但击毙了西夏兵士多达九千余人。
伤亡率不提,关健是……富弼接到消息,感到茫然,大半天说道:“西夏行宫真的被烧掉了?”
大家同样感到震惊与茫然。
这与郑朗那次烧不同的,如今天都行宫才是真正的美仑美奂,而且重兵把守,然而宋军想烧就烧,是否意味着不用动援各路军队,仅凭借一州一军的兵力,随意可以对西夏任何所在发起进攻?
第八百五十五章 良苦用心
烧掉西夏行宫,不提损失,仅是象征意义,就能算是一场超级大捷。
但未必能讨得了好。
看看史上王韶与章楶下场就知道了。
宋朝教育事业发达,有文化的人太多太多,知识博渊不一定是好事,许多人能有足够的学问颠倒黑白是非。
比如郑朗的三次改革,是有许多不好的地方,想要改革,怎能方方面面都能俱到呢?有的官吏执行不力,不能很好地将改革种种政策贯彻下去。有的没有反应上来,便产生一些不好的事。还有的反应上来,郑朗终是在中书遥控,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批阅正确。
都成了反对者的理由。
其次是一些没有想明白,用似是而非的理由反对。
更有的就是颠倒黑白。
王韶与种谔的大捷,虽得到朝廷允许,大臣们也没有全部支持赞成,说是朝廷生事,又说恐西方不宁,又直指种谔本人,说是种谔好大喜功,蛊惑两府宰执与皇上。
郑朗不得不将重臣纠集到都堂,都堂后方悬挂一张超级大的地图,自幽州开始,一直到秦州,上面标注着宋辽夏三国所有城防,以及边境大一点的山川河流,还有就是这几年来宋夏两国边事的行军路线与时间。
郑朗说道:“我向来不喜争吵,但近来中书接到许多奏折,对错不提,许多人用心也是好的,不过且听我说几句话。第一个就是大家争执王韶与种谔主动出兵,火烧天都行宫的对错。有人认为会起更大的边事,但为什么西夏先侵犯庆州,后犯绥州?又有人说乃是我朝得到西夏的绥州。然在得到绥州之前,为什么入侵刘沟堡,又有人说乃是韩琦筑甘谷城、通渭堡。但在筑堡之前,为什么西夏还是屡屡向我朝用兵?谁能告诉我。”
说话不能断章取义,进谏也是如此,不能载取某一时间段,而要从前后起因说起。
“我相信大家其实心中皆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朝苟和,使西夏将我朝当成了更软弱者立威。就算以和为贵,就算陕西百姓乃是刍狗,不过面对一个弱小的西夏,我朝都软弱如此,越侵犯越要以钱帛以买安其心。各位莫要忘记了,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郑朗一指契丹。很简单的道理,西夏能用出兵的方式勒索,为什么契丹不能用这个方式,再勒索宋朝增加岁贡!
一旦契丹与西夏共同出手,天塌了!
这是不可能的,辽圣宗不及萧燕燕,辽兴宗不及辽圣宗,耶律洪基已经息菜了,就算有几个头脑灵活的大臣进谏,契丹朝堂如今乌烟瘴气,顶多用上十万缗钱,将一些弄臣收买,由他们做代词人,契丹便不会有任何作为。
然而没有金手指,那一个宋臣知道?
对西夏的态度仅是想苟和,对契丹的态度那是畏惧到骨子里。
一句,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怂啊!郑朗看着诸位大臣的反应,心中悲鸣。又道:“故我当时提议,有几条用意,不会因此而吓退梁氏,这是一个疯狂不可理喻的人,但能安抚民心。”
许多人听后,心里也在说话,民间舆论如此,还不是你弄出来的。
“我朝软弱了,梁氏疯狂的进攻,我朝不作不为,最终西夏所有诸族都会对我朝产生轻视的心,便能让西夏最终上下一心,这会很可怕的。适度地反击,梁氏不会害怕,可诸族心中就会产生犹豫。西夏最强的兵士出自横山,横山自北而南,皆在我军报复范围之中。他们心中犹豫不决,纵然梁氏疯狂,上下不齐心,危害必不会很大。适度的反击,能使陕西将士士气稍稍振作,能使契丹看到我朝军队战斗力的强大。一举四得,如今怀德军大捷,前线将士浴血奋战,非但无功,反而有过,诸位,不怕寒了这些将士的心?一旦这些将士心一起寒了,畏敌不战,边防还能安全吗?狄青去世,一个个叹息。为什么在他生前对他不好一点。父母去世,一个个悼念,为什么不能在父母在世时,对他们孝顺一点?这样的低级错误,为何诸位身为天下重臣,大宋精英,一犯再犯!”
孙昌龄道:“郑公,非是如此,臣工们多有异议,乃是害怕武将自此以后生事矣。”
郑朗摸了一下胡须,分卸宰相权利,自己做事更困难,建全台谏,导致反对自己声音增加,自己算不算作茧自缚?答道:“这个等下回答。我再说此战第二个意义。有许多人用国家财政困难来反对西方用兵,似乎是有道理。故自去年起,大肆裁兵,但就是这样,仍然保留了六十万禁兵,厢兵三十万,河北河东陕西与南方各州县的乡兵达到近十八万兵马,还有七万蕃兵,一共是一百一十五万。还不计各类义勇、弓箭手、壮丁、保丁,若计,数量会达到两百多万。为何?养兵费用最高的二是河东,一是陕西,又为何于陕西留防三十多万各种正规兵士?答案只有一个,保卫国家,防御外敌侵犯。未必会用他们来开疆拓土,可少了他们,马上边境上就会烽火连天。兵是如此,将也是如此。霍去病能率八百兵士纵横千里,赵括能不能做到?庆历战争,最大的成就造就了一批能文能武的士大夫,韩琦、范仲淹、庞籍、王尧臣等等,也造就了一大批名将,狄青、张亢、种世衡、王信。然而这些名将多去世了,士大夫仅剩下我与韩琦二人。不过此次绥州与怀德军两战,我看到了蔡挺、王韶、章楶三名文武兼备的士大夫,也看到种谔、种古、燕达、刘甫、窦舜卿、杨燧、刘昌祚、姚兕、姚麟、苗授、王光祖等将领的风采。国家不缺士大夫,缺的乃是那些顶尖的士大夫,国家不缺将领,缺的乃是那种名将。但不经战事,我们又无法识别何人能为将,就象当初朝廷任用葛怀敏一样,皆以为是名将,若不是我侥幸去了泾原路,可能会贻误国家大事。当然,看到一些将才,未必让他们生事,但我们能清楚知道兵事来临之时,用何人为武将指挥。”
无可非议的。就象当年狄青在延州,朝中大臣不知不觉,相反的,处处掣肘,然而狄青前面一死,后面许多士大夫对延州局势仓皇无主。
如今武臣有几千员,武将更多,从团指挥到指挥使,再到都头,多不计入官员行列,但数量庞大,多达三四万人。如何知道这三四万中层将领有军事天赋?
谁也不清楚。
即便不打仗,能看到那一个将领有军事才能,其意义都是非同小可的。
算是一个说法。
郑朗又说道:“为国者不可好用兵,亦不可畏用兵,好则疲民,畏则遗患。今朝廷每戒疆吏,非举国入寇勿得应之,其实是畏用兵也。虽仅保障戍,实则落入下风。故汉高祖得天下,还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叹。其间轻重,请诸位三思。”
这才是讲道理。
又道:“至于西夏会不会生起更大的兵事,我也不想隐瞒,梁氏以为我朝乃是更弱小者,故每每用入侵我朝以当成立威工具。此次大败,必犯泾原,我已经与西府诸相做了协商,非是举国战争,泾原路惹起的事,还是让泾原路自己解决。请大家放心吧。”
战争未必平息,有什么想法,请过一段时间再说。
这就是郑朗执掌三司的好处,利用职权之便,给了泾原路充分的支持,随后又调去了一些将领,仅郑朗记得的名将就有几十名之众,郑朗利用在西府的时机,一一将他们找出来。
王君万与其子王赡,此时在秦凤路。甘谷城表现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