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才是真正的有仁有义,有爱有节,也才是真正的道。这一点唐朝前期做得就比宋朝好,以仁为主,对番邦从不排斥,但不服的,牛人猛将精兵就操兵器过去了。因此万邦来朝,一度让高加索山区的白人种,以及堪察加半岛上的夷人都不远万里来朝。看看现在呢,若不是因为平安监,连倭国都不派使来宋朝朝贺。来了,几个野和尚,或者来借种的倭女。
太软弱了,非是道,而是如孟子所说的畜牲。写到这里,郑朗想到前世。不知如何发展的。看似在施以道,那不是施道,是在自取灭亡。爱心施下去了,为什么盟友在叛变,中间国变成仇敌,四面敌起?太软弱了,皆认为可以欺负。
其实真正的道不是这样的,比如将那个小菲胖揍一顿,或者其他的小国家狠扁一通,对其他国家再拉拢,有恩有威,道便有了。若不然继续下去,小菲越来越猖獗,倭国与老美以及阿三认为小菲都能骑在头上,胆子越来越大会。最后不是软弱换来和平,而是换来大战特战,甚至都能被瓜分掉。
写好,再进行润色,然后将它直接刊登于报纸上。
文章前面一出来,后面就引起更大的反响与争议。
郑朗并没有对道释表示排斥,但无论是道家或者佛教子弟一起反对,什么,竟然说释迦牟尼与老子没有得到真正的道心,于是用言语糊弄世人?
这个不要紧。
有许多士大夫不喜道释占地侵田,直接喊出灭佛灭释。
郑朗多少点出它们的一些积极作用,比这些喊打喊杀的士大夫要好得多。
但在儒家中反对声音不大,比起早先那些激进新奇的说法,郑朗此时儒学九成与夫子的思想接近,再看三先生与书院的五先生,他们将夫子的思想篡改得更多,也未有多少人反对。
相反,许多人认为是美谈,不管承认不承认,郑朗少年悟道一事很有名气的,直到今天,才悟出了这个道心。对与不对不要紧,但绝对是一件佳话。可也有争议,郑朗写了忠恕,用许多文字来写这个忠,还有忠臣。
与朝堂一对照,有几个大臣是忠臣?
当然,儒学修到这份上,郑朗毫无疑问,已经走进儒家一个大家行列。
高滔滔也在看这份报纸,洋洋洒洒的,近两万言文字,整整占了京畿晚报的一个头版。
看后高滔滔叹息一声,郑朗认为真正的忠臣很难做到的,但大家至少要做一个恕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可是纵观许多士大夫,口称圣人大义,然而连恕臣都做不到。
忠臣还是有的,例如范仲淹,郑朗也能算一个,但丈夫这个脾气,能用郑朗吗?高滔滔有些失神。并且她还知道一些事,国家财政紧缺,只好向富人借钱,这两年年年在借,这是前些年从未有过的事。不管韩琦是忠臣还是奸臣,至少在经营上,差了郑朗好几筹。又不知如何劝起。
想到这里,她对太监说道:“将长公主喊来。”
“喏。”太监退下,来到济宁观,将赵念奴喊进内宫。说了一会儿话,俩人关系不恶,即便因为赵曙产生一些隔阂,但还是说得来。
过了一会,高滔滔问道:“奴奴,你可知郑公修儒学要修到什么时候?”
“皇后,我也不大清楚,只听到他与书院几个先生交谈时谈到修礼,打算明年夏天结束,有的留下来以后再修,然后秋天与几位先生一道修儒家史。”
“为什么要留一部分到以后修。”
“礼讲的是制度,有国家制度,做人行事制度,郑公他还没想好。”赵念奴犹豫的答道。
高滔滔眼睛亮了起来。
明白郑朗心意了,终是放不下的,赵念奴说得不清不楚,可是高滔滔听得很欢喜。这才是忠臣嘛。但又再度愁上心头,如何说服丈夫呢?赵念奴也没有想到其他,就是高滔滔待她不错,也感到有些生份。对曹太后,她也不大喜欢,若没有曹太后,就不会有这个不孝的哥哥上位。之所以时常进宫看一看,乃是生母苗贵妃还呆在皇宫里。因为遭到排挤,闷闷不乐,若不是赵念奴时常回京到宫中看望,连话都懒得说了,否则赵念奴连这个皇宫都不想进来。
回去后,就准备返回郑州。
大戏上演。
先是范镇草诏韩琦的迁官制书,用了一个比喻,说韩琦是周公,有没有讥讽的意思,不得而知。
吕诲于是弹劾,不当将韩琦喻为周公。
这个问题来了,韩琦做了周公,难道让赵曙做周成王?于是韩琦写表求辞退相位。不当真,若想退,学富弼,一表不成二表,再不成,二十表,保证退下去了。
这个退表乃是一个高姿态。
范镇批语,周公不之鲁,欲天下之一乎周。周公不去鲁国就国,是协助周成王治理周国,使天下继续臣服周朝。意思你韩琦不当退,退出去仅是一个郡守,不当,还要留在中书,继续为国家效力。
从字面上说起来是这个意思。
当时韩琦与欧阳修还认为范镇是“好人”,也就疏忽过去。直到范镇反对拥立赵允让为皇考后,欧阳修与韩琦才醒悟过来,范镇与他们不是一路子的人。
韩琦为了让赵曙达成心愿,将台谏大臣削减,或者派往契丹出使,一些大臣不满,正好郑朗那篇长文出来,许多士大夫议论韩琦是周公与霍光。范镇没有写霍光,不然早就下去了,写霍光太明了。
这一议论,使韩琦与欧阳修又想到范镇的那条批注。
非是年底的批注,过去了近一年时间!
居然将此事翻将出来,欧阳修在赵曙面前说道:“范镇以周公待韩琦,是以孺子待陛下也。”
欧阳修记仇了,赵曙更记仇,派人将存档找来,一看大怒,将范镇外放到陈州。不管怎么说,欧阳修做得太过份,你自己以文坛宗师自居,平时口颂圣人大义,这种小人的事怎么做出的?
范讽前面发配,后面引起群臣喧哗。喧哗的结果,又使得韩琦与欧阳修做下一件更加大逆不道的事情出来。
第八百零四章 倒计时(一)
范镇下去,暂时没有人知道真相。
言臣们没有说话,倒是知道真相的韩维最先开口,此时韩维乃是知制诰,知制诰与翰林学士皆是两制官员,平时与范镇交好。
范镇下放,韩维奏事于便殿,说道:“人君好恶,当明见赏刑,以示天下,使人知所避就,则风俗可移。”
以前多个大臣对赵祯也谈到这个问题,赏得有功赏,罚得有过罚,为什么赏,为什么罚,诏书写得明白清楚,大家一看,原来是做了这件事赏的,大家一起学习。或者做了这件事罚的,大家以后一起注意,避免再犯错误。
若按郑朗意见,此举不可取。
因为情况在变动之中,例张咏治蜀可以说是无几个能比,但那条赈贫措施,给券春夏赐米钱,最后反而了弊病,韩绛下去才将它改正。
但有一个时间效应。
就象老子说,宇宙本来是无,再到一点,然后膨胀,最后塌陷,还是还于一,还于无。符合宇宙形成观。说得对,可是这个过程不知几亿几兆年才能实现。
人类文明史才几千年,想几亿几兆年后的事干嘛?
因此韩维提议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一切公开,就不怕人主与首宰以好恶用人。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消积意义。
或者换成郑朗另一句话,以事对事,不以人立事。
又说,圣贤思虑,不能全无过差,假如陛下误有处分,改之则足以彰纳善从谏之美。不怕犯错,就怕犯错不改正。君子知错能改,是美事。
又说,范镇诚有罪,自可明正典刑,若其所失止在文字,当函容以全近臣体貌。陛下前黜钱公辅,中外以为太重,今又出镇,而众莫知其所谓,臣恐怖自此各怀疑惧,莫敢为陛下尽忠者矣。
宋朝祖宗家法,不以言事而为罪,即便将剑阁烧掉,也不过乃是一个老儒发狂也。范镇做了什么,写了两次周公,这算什么罪名?如果仅是写了两次周公就定罪的话,以后指不准会有指鹿为马的事发生。
书上,不报。
范镇下,得有人来顶缺。
国家大黑窟窿有多大,能达到一年支出达到近两亿四千万缗。要知道庆历战争时最高峰一年国家支出还不足一亿九千万缗。这个黑窟窿巨大的让人无法想像。
后人有人说赵顼与王安石不好,不错,做得太急了,可换谁谁不急?
这是在宋朝,若是在明朝,一年两亿多缗钱的支出,往明朝可怜巴巴的财政上一压,就是神仙嘉靖恐怕也得会急得上吊自杀。
这个黑窟窿是多方位炼成的。
比如执政不作为,造成大肆的浪费,比如偏巧去年水灾,马上今年又有旱灾,比如是赏赐过度,比如说是连续几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继位,大丧大赐,比如西北正在开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冗官。
庞籍在世时就开始弥漫了,让庞籍控制下来,并没有增加,但也没有解决。庞籍病后辞职,虽偶尔进中书帮助,终是离开朝堂的。冗官现象在蔓延。据史书记载,京官多了一倍多,州郡县的地方官吏则多了三倍有余。
本来两千多万缗就将官员打发,虽然多出来的官员多不是差官,仅是职官,也要发工资的。再加上赏赐泛滥,现在有可能得要五千万缗或者六千万缗钱才能解决。
还有呢,官多阙少,也就是官员多,可真正的差职很少,怎么办?于是一个个奔竞。也就是走后门。奔竞之下,腐败丛生,官场黑暗。朱熹就客观地说了一句,韩富初来时,要拆洗做过,做不得,出去,及再来,亦只随时了。才开始是好的,但后来全部不行了,实际不行的,不但有富弼与韩琦,还有欧阳修与文彦博。
这几位君子富弼美在德操不失,执政相仿佛,也不好。这几人执政能力到了后来,不要说不及吕夷简庞籍,就连贾昌朝刘洙陈执中之流都远不及之。
郑朗知道这个黑窟窿所在,但认为自己与赵祯合力,打下了一个好底子,情况应当没有史上恶劣。
他有些低估。
因为他隐约地号召,反对声音比史上更大,掣肘了韩琦,使韩琦与欧阳修更不敢作为。真到了无为而治,国家也就糟糕了。真实情况远比他想的还要恶劣。
官员冗到如此地步,也不能使两制空缺,还有一点,两制官员当中赵曙感到王珪能为诏,余者多不称职。其实两制官员中有许多官员,例如司马光与吕公著,可他们虽有能力,皆对赵曙的濮仪案反感,因此赵曙认为不称职。两相结合,赵曙想再选一个性格温和,不算太激进的大臣,一人进入他的法眼,张方平。
就问欧阳修。
又问对了人,与郑朗无关,若那样,那么朝堂上一半官员都不能用。
这是欧阳修与张方平的私人恩怨,坑了张方平数次,又来坑,说道:“陛下,张方平也有文学之才,但挟邪之直。”
此时,若仅论文学,天下无一人能及欧阳修,大苏都不行,还未成长起来。但这个官员与文学有什么关系?他以文学见长,馆阁出身,于是动辄馆阁或者文学。
不要紧,然而张方平怎能算上挟邪?
那么你与韩琦算什么,要不要诛灭九族?
赵祯默不语,让欧阳修退下,然后将张方平的履历拿来观看,有一点大家皆疏忽了,沾到赵祯以及赵祯的家人与他生亲,他马上就发神经病,若不沾此事,赵曙并不傻的。
看后渐渐产生怀疑,又将曾公亮与赵概喊来询问。
曾公亮与赵概实话实说,不闻其挟邪,无迹也。不错啊,就是当年的私宅案,也是张方平马虎了。至于为了一点小钱,做得这么猖獗吗?然后又说昔日郑朗在先帝面前言,方平对经济极其善长,乃是能吏也。
赵曙又是无言。
不但曾公亮劝,妻子也在他耳边吹风,但皇考的事没有定落下去,赵曙是不可能用郑朗的。然在心中也不得不承认郑朗是名臣,看人也颇有眼光。
欧阳修没有得逞,反成了画蛇之举。
内幕知道的人不多,但渐渐也传出一些。
原先只恨皇上不好,对韩琦仍有一些大臣认为乃是庆历名臣,对欧阳修持好感的人更多,毕竟是天下文坛宗师。几次谗言,隐隐更多的人认出欧阳修的真面目。
神马的,你比吕夷简夏竦还更可恶啊。
……
春回大地,但去年大寒冬,鞭炮声放过不停,春寒还是很陡峭。
不远处田野与房舍阴暗角落里,隐隐的看到一些积雪,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白光。
周渊再一次悄悄来到郑州。
看着远处那长长的乌龙,说道:“马上快成一个座小城了。”
郑朗笑了一笑,不是小城,再过几年,会成为一座新的城市,还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
作坊一再扩大,不久会成为宋朝最大的私人作坊,还有钢铁!这个最终是要交给国家的,不过有蔡水之便,还有诸多工匠,最先的试点必然在不远处的蔡水河畔。那么有可能会吸纳一万以上户百姓。
再加上其他副带的产业与第三产业,不用十年时间,人口必然超过十万人。
与京城不能相比,与参差十万人家的鄂州杭州不能相比,但若顺利地发展成为十万人口的城市,在宋朝至少能排行在中等城市行列。
笑笑不答。
其实想发财很容易的,这时候大肆在周边地区圈田,几年后财产就能翻上好几倍。但郑朗并没有进行任何干涉,也算是矫枉过正。前世的一个房改,或多或少让他有些成了惊弓之鸟。
周渊这才汇报正事。
来有好几个用意,第一个就是瞎毡的儿子进驻洮州。
郑朗凝思了一下,说道:“你记住,能打探情报,但不要干涉他们。”
怕周渊不清楚,索性郑朗将话挑明,说道:“想要进攻西夏,必须多方面发起进攻,毕竟相对于我朝,西夏军队不及我朝数量,财政更不及我朝。兰州就是最重要的地区,若将兰会二州全部拿下来,会使西夏失去整个河西走廊。”
郑朗有惩熙宁西伐之失,脑海的军事计划也变动了。
未来不先攻打西夏,而是要切断西夏与河西走廊的联系。
此时腾格里沙漠里还有通道,然将会州夺下后,从腾格里沙漠里走,显然不切实际的。这一切,等于切下了西夏两条大腿。
又道:“洮州各部可能对木征不服,最后发生冲突,木征非是过江龙,仅是一条过江虫,洮州诸蕃却是坐山虎,一旦冲突起来,木征必驱回河州,立足不稳,我朝朝堂又缺少长远眼光的大臣,必倒向西夏。”
“我明白了,郑公是刻意让他倒向西夏,为以后出兵打下基础?”
“是啊,不然没有大义出师。而且唃厮啰一死,吐蕃也不再惧哉。我朝不进伐河湟,早晚也必被西夏拿下。若是让西夏得手,后果凶矣。不过一旦木征倒戈之时,你派手下潜入其境扬言,散布一些吐蕃与党项的历史仇恨,使其一些部族对木征产生不满。”
“喏,郑公,还有一件事,卫阳他们来信,对郑朗表示感谢。”
“不用谢,你对他们说,这才是一个开始,作坊的规模还会壮大,最后一年收益一百万缗两百万缗也有可能的。”郑朗说道。去年前年一年大半年的分红,让六人每家分去七千多缗钱。中间还拿出近三成收益用于开发研究,否则会更多。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然如今卫阳等五人在西夏也算是位高权重。假如一年仅分红四千缗钱,未必能保证他们全部心动。若是一年能分去一万缗两万缗钱,以西夏薄弱的基础,就足以保障五人的忠心了。
“这怎么好要……”周渊弱弱的搓手。
“你们十几年前挑出来,潜往西夏,长者才二十九岁,幼者仅二十六岁,这一幌就是十几年过去。至今仍没有曝光身份与功绩。还要等下去,没藏讹庞叛乱之时,我朝正在河工,无法派兵过去,想再寻找良机,快要十年,慢要十五年。那时你们六人皆六十出头,句践卧薪尝胆仅三年,你们这一潜伏就是三十多年,些许报答,理所当然,勿用见让。但你代我传一句话,他们如今位高权重,不用再象以前那样拼命了。况且以他们以前乃是没藏的家臣,也要低调行事。我又听闻他们身上皆有一些隐伤,请他们普请良医,将隐伤一一治疗。让他们好好活着,活到我朝大肆向西夏出兵之时,为国家建功立业,留名千古。自己也能光宗耀祖,安享荣华富贵。你也是,一旦到那时候,也能退了。”
夫子与孟子重恕,扬恕,因为忠太难了。因此夫子说子贡拒金不对的,那就是忠,虽更崇高,不宜弘扬,子路受牛却是对的,那就是恕,境界上差了一点,却能弘扬起来。
这一理论也让郑朗继承。
不说什么虚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这时代很难有。
有人说侬智高是民族英雄,晕了,这时代有民族主义吗?
得拿一些现实的东西出来,让他们看到想到,才能保障他们的忠心。
对这个周渊不能明白的,听了有些感动,然后又说道:“郑公,你什么时候回朝堂?”
去年问过,今年复问。
因为从朝堂政局上看,形势越来越不乐观。几人心中皆没有底,郑朗不起用,他们就难以重用。
郑朗说道:“不用担心。这时候乃是一夜最黑暗的时刻,四更时分,但到了四更时分,天也就快亮了。不用多长时间,一年半足矣。”
“喏。”为什么一年半时间足矣,周渊不敢问,但知道郑朗肯定有所安排。心满意足地离开郑州。
无人知道此事。
朝堂上最黑暗时刻到来。
范纯仁与吕大防合奏:“豺狼当路,击逐宜先,奸邪在朝,弹劾敢后?伏见参知政事欧阳修首开邪议,妄引经据,以枉道悦人主,以近利负先帝,欲累濮王以不正之号,将陷陛下于过举之讥。朝论骇闻,天下失望。政典之所不赦,人神之所共弃。……臣等及修,岂可俱进?言不足用,愿从窜责,上不辜陛下之任使,下不废朝廷之职业,臣等之志足矣。”
韩琦与欧阳修乃是豹狼当路。
所做的事,人神共弃。
臣等不愿与此种人一道呆在朝堂之上,若继续用欧阳修,请将我们黜出朝堂吧。有欧阳修,就没有俺们范吕,要我们范吕,就不能用欧阳修。
特别是范纯仁。
范氏一门,天下无双。平时在范家吃一点肉糜都让人惊讶了,你们一家人这么朴素,怎么舍得吃一丝肉星的?
其中最佳者乃是范纯仁。本来资质就好,又随郑朗学习多年,中途偶通信往来,郑朗对其不断指拨。一路所来,升迁虽不快,可所过之处,皆有政绩,其人又刚直不阿,隐然有当年范仲淹之风采。
名气虽不及欧阳修,可也不逊色多少。
书上,而且用如此激烈的语气上书的,对于范纯仁来说,是罕有之事,一时风云失色。
然不报。
再奏:“自古人君之御天下,未尝不以人心为本,得之则中才可免危乱,失之则贤智不能保其治安。故曰民犹水也,可以载舟,可以覆舟。人心之得失,可不慎哉?岂有备位大臣,与国同体,希合上意,内营己私,移过於人君,失望於天下?为臣之恶,孰重于此!……今不正濮王之礼,则无以慰众心,不罪首恶之臣,则无以清朝政。”
赵允让名位要定下来了,不能再拖。
定的是濮王,而不是皇考。为什么不定,主要就是两个宰执希合上意,内营于私。与皇上你无关,虽有这个想法,若是宰执贤,一劝你还是能听的,但这两小子乃是恶人,刻意希你的心意,换取荣华富贵,故意让你背上这个黑锅。也就是赵曙无错,之所以犯错,乃是韩琦与欧阳修蛊惑的。
书上还是不报。
二人再次联手三奏:“修备位政府,不能以古先哲王致治之术,开广上意,发号施令,动合人心,使亿兆之民,鼓舞神化。希意邀宠,倡为邪说,违礼乱法,不顾大义,将陷陛下于有过之地,而修方扬扬得志,自以为忠。及乎近臣集议,礼官讨论,迁延经时,大议不决。而又牵合前代衰替之世所行缪迹,以饰奸言,拒塞正论,挟邪罔上,心实不忠。为臣如此,岂可以参国论哉?琦庇恶遂非,沮抑公议。公亮及概,依违其间,曾不辨正,亦非大臣辅弼之体。伏望圣慈奋然独断,将臣等前後章疏,付外施行,庶分邪正,以服天下。”
直接说了欧阳修这几年来的品行,学问好啊,用些文饰扬扬得志,掩饰其奸言。实际乃是一个大奸臣。韩琦包庇欧阳修,沮抑公议,同样不是好东西。曾公亮与赵概虽没有什么恶行,身为辅臣,不敢辨正,亦非辅弼大臣之体。
中书整个烂掉了。
按照他们的说法,不但中书几名大佬全部要黜出去,韩琦要关进大牢,欧阳修更是要砍头示众。
皆是一群浑蛋。
范纯仁与吕大防对准了欧阳修,吕诲直接对准韩琦。欧阳修仅是一头狈,失去了韩琦这匹狼什么也不是。韩琦才是祸害之首。上书道,“观韩琦之才,未如霍光,李德裕,丁谓,曹利用,而骄恣之色过之。”
范镇仅是引了一次周公,就立即下放。周公,你作梦吧。不但不是周公,而是更坏的四个人,这四人要么废过皇上,要么欺侮过太后,迫害同僚,人神共愤的主。
你才华是不如他们,但你骄恣不法,比他们更过份。
肯定有一点,假如不看文章与他们被后人俺盖起来才有的名气,赵曙朝的韩琦与欧阳修称为奸臣过了,但不会比丁谓好上多少。
风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大家协手同力准备替朝廷铲除“两大奸臣”之时,中书突然降下手书:“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见施行。吾再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仍尊濮安懿王为濮安懿皇,谯国、襄国、仙游并称后。”
大臣闻听,恍若晴天霹雳,一个个目瞪口呆。难道曹太后脑袋也坏塌不成?
第八百零五章 倒计时(二)
大臣们一个个都不相信。
其实发展到现在,韩琦与欧阳修已经是众叛亲离,史上也能看出,以他们的声望,在赵顼朝贬下去后,居然没有一个大臣提议让他们进入两府。再看郑朗,皆知道赵曙忌惮郑朗,然到现在为止,最少有五十个大臣上书或者面奏,让赵曙起用郑朗。手书案后,估计上书的大臣更多。
人多力量大,也不怕韩琦与欧阳修,纷纷质疑。
曹太后一度为赵曙所做的种种,差一点动了废立心思,即便让韩琦所逼,没有垂帘亲政,至今玉玺仍未交给赵曙。能下这道命令,将一个外人上升到与自己丈夫同等的位置上吗?
不但让赵允让成了皇上,而且赵允让的夫人们王氏、韩氏以及赵曙那个乞丐亲生母亲全部升级为妈妈,一起称后!
难道曹太后与赵祯一样,这个元旦过下来,也患了失心疯?
韩琦将曹太后手书传下,字是出自欧阳修的字,是欧阳修写的书奏,但有曹太后的章印与画押。
不承认都不行了。
群臣瞠目结舌。赵曙也看到大家的愤怒,“自觉”地让了一步,下诏道:“朕面奉皇太后慈旨,巳降手书如前。朕以方承大统,惧德不胜,称亲之礼,谨遵慈训,追崇之典,岂易克当。且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俾王子孙主奉祠事,皇太后谅兹诚恳,即赐允从。”
父亲是要认的,三个妈妈也是要认的,皆是皇亲,至于那三个太后,确实过于耸动天下,太后是好心,但俺不敢接受,仅接受一个濮安懿皇。要么改赵允让墓为园立庙,再让赵允让的子孙赵公朴改封濮国公,主奉濮皇祀事。
让了好大一步。
群臣悲愤万分,并且不同,中书如此,心中稍有正气的士大夫们一个个全部失望。因此郑朗每一文出,导致一个结果,报纸销量大增,没有郑朗文章与有郑朗文章销量最低相差八万多份,最多时相差了十三万多份。其中士大夫与宗室子弟就贡献了最少近万份销量的贡献。
郑朗未谈濮仪,只说礼,以及礼相关的慈孝忠恕。
承认忠很难能做到,但有人做到了,文有范希文,武有狄汉臣。这就是士大夫的一个标准。作为士大夫,享有祖宗带来的种种待遇,百姓的供奉,得忠于国家民族,得忠于君王。这个忠非是顺从,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因此郑朗儒学成了大部分士大夫的指路灯。
听着太监在宣读诏书,还不能称为诏书,两制还未重新誊抄,只能说是草制。大家一个个怒火中烧,可因为有曹太后的画押章印,一个个无可奈何地离开。
有人在骂曹太后,有人要寻找真相。还有人责问,中书给出官方的答复。正月二十一,也就是赵念奴刚回到郑州的时候,韩琦在主持祭祀活动。赵曙则在宫将其他中书官员喊来议事,大约事未决,又将韩琦召回来。这时候欧阳修写了两份诏书,是欧阳修写的,那个字赖不掉的,一份交给赵曙,一份交给了曹太后。
没有想到曹太后深明大义,不想国家因为此事再争吵下去,于是盖上章印,画上押。准许了欧阳修的奏章。
能不能相信?
司马光表示了质疑:“陛下既为仁宗後,于礼不得复顾私亲……臣又闻政府之谋,欲托以皇太后手书,及不称考而称亲,虽复巧饰百端,要之为负先帝之恩,亏陛下之义,违圣人之礼,失四海之心。政府之臣,祗能自欺,安得欺皇天上帝与天下之人乎?臣愿陛下急罢此议,勿使流闻达於四方,则天下幸甚!臣今虽不为谏官,然向日已曾奏闻,身备近臣,遇国家有大得失,不敢不言也。”
忍无可忍了,即便不是言臣,司马光也无法再沉默下去。
吕公著也说道:“今但建立园庙,以王子承祀,是於濮安懿王无绝父之义,於仁宗无两考之嫌,可谓兼得之矣。其亲字既称谓难立,且义理不安,伏乞寝罢。”
不报,诏百官议追崇典礼。
更多大臣上书反对,这时候韩琦与欧阳修是不敢跳出来的,于是喊出一个小人物,与郑朗少年时谈儒学,同样来自郑州的那个进士孙固,此时乃是诸王府侍讲,他说了一句话:“礼可变,天性不可变,王宜称亲。”
不敢说郑朗修礼修得不好,实际因为赵曙的种种,郑朗这种儒学,已经得到更多正义人士的认可。
并且郑朗此次修儒保留原来的实用性,更力求使它变得简单,只要对儒家经义略精通那么一点儿,就可以看明白,便于颂传。但依然看重了实用性修来就是用来运作的,做人行事齐家治国。
在礼中隐晦地就说了赵曙与韩琦的做法不对。
因此孙固玩了一个花样,礼法上赵韩做错了,可这乃是天性,它凌驾在礼之上!
吕大防一听就急了,好在御史台就有报纸。
劳逸结合嘛,有时候公务之余,大家喝茶聊天,还有新近增加了一项乐趣,看报纸,太学办的日报乃是官方报纸,有权威,也傲慢,两种晚报为了争夺市场,只好通过提前刊登来抢销量,因此五天一版。等于十天能看到五份报纸。除了国家大事,还有诗词歌赋文章经义,以及八卦,小说,小广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