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突然间他力量暴增,就象中了狂化术一样,几个太监拉也没有拉住,向寝殿外逃跑。
韩琦等人先是一愣,郑朗满头白发让他愣住,现在赵曙作为也让他愣住了。心中苦逼万分,不能让他跑出去,这一跑出去笑话大了。带着欧阳修等宰相,上去将赵曙按住,有的抱人,有的替他解头发戴冕冠,有的强行脱,非是脱,而是扒,扒衣服,套皇袍。不是皇帝继位,而是在福宁殿杀猪。
杀完了,将赵曙带到正殿,一左一右如同哼哈二将,站在赵曙左右,防止赵曙再度发疯,下诏召殿前、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及宗室刺史以上至殿前谕旨。
还好,赵曙终于正常。
若能抛开成见,郑朗对赵曙倒是能清醒的认识。父子俩皆一度被作为皇储储备人选,看似荣光,但顶着巨大无比的压力,一旦这个帝位真正降临到赵曙身上,精神松懈之下,反而失常了。包括之前的拒诏辞表之举,还有后来发生的许多事。
如果郑朗再抛开成见,客观的评价赵曙,除了对赵祯没良心外,作为人君,倒也算是一个合格的君王,至少不能算是昏君。
现在赵曙的歇斯底里还没有好,暂时平安无事。
又召林学士王珪草遗制,珪惶惧不知所为,韩琦说道:“大行在位凡几年?”
皇上做皇帝已经四十多年,能去了,快写遗制吧。于是王珪下笔,百官皆集,从垂拱殿外哭入,于福宁殿止哭,韩琦宣读遗制。
韩琦读完遗制后,对身边太监低声说道:“将行知扶回去。”
要病回家病去,新皇继位,当朝重臣,病在皇宫,是谓不吉。
内侍不敢违命,下去将郑朗扶着,强行送回郑府。
也不能说韩琦做得不对,这是非常时刻,越早将事情定落下来越好。新皇继位,按例,大赦,百官进官一等,优赏诸军,如宋真宗乾兴继位时故例,京外花费一千一百万贯、匹、两,在京费四百万。实际绢与银的匹银价更高,仅此一项就花了近两千万缗。
按照乾兴故事,宫中侍卫赐果食时,盒中有金。此次却无,诸侍卫纷纷为言抗议。李璋喝道:“尔曹平居衣食县官,主上未临政已优赏,尔何功复云云,敢喧哗者斩。”吏部南曹又说道:“公卿子弟,襁褓得官,未尝涖事,而锡服与年劳者等,何以示劝。请从涖日始。”
众乃定。
这些人得赵祯恩最多者,赵祯死,为一些赏金闹事。外面得赵祯恩少者的百姓却已经在哭泣。
一条真理,尺布树恩,丈布养仇!
例如赵曙,例如韩琦,例如这些侍卫。
危机悄然降临,但诸人不觉。诸事继续进行。命引进副使王道恭告哀契丹,左藏库副使任拱之告哀夏国。蔡襄奏乞内藏库钱百五十万贯、紬绢二百五十万疋、银五万两且山陵与赏赐,从之。三司与内藏库钱是分开的,前者是国用,后者属于皇家内库,当然还是国用,但不属于三司管辖。
蔡襄少估算了,这点钱怎么够用呢?
暂时蔡襄也来不及盘三司的账薄,做为官员是良吏,但作为三司使他却不是很合格,经营非是他所长。诸事纷至沓来,诸事逐一安排妥当,按理说韩琦此次安定之功,说不定也能得到一个大事不糊涂的美名。可没有一个人会有这种说法,因为接下来将会出现无数次荒诞剧。
先是第一棍子打过来。
在内宫里赵曙渡过了最初皇帝时光,可不知道他想了什么,责降医官,要严惩替赵祯看病的医官孙兆与单骧。边上太监说了一句公平话:“先帝初进兆等药,皆有灵验,不幸至此,乃天命也,非医官所能及。”
想要用药加害赵祯那是不可能的,自从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几代人君进药时皆用人验药,才可服用。郑朗明知道赵祯不好,都未产生有人加利用医官加害赵祯的想法,赵曙降责简直是莫明其妙。
听到内侍的进劝,赵曙忽然敛容说道:“闻兆等皆两府所荐,信乎?”
内侍答道:“是。”
赵曙又说道:“然而朕不敢与知,唯让公等裁判。”
韩琦气得浑身哆嗦,他因为这个新皇帝,已经背了一身骚,若传出去,老百姓会怎么想。他们又不知道情况,准得认为是自己让医官将赵祯害死的,好图拥立之功。
又不能辨,越辨越说不清楚。只好从中书下诏,将兆编管池州,骧编管峡州,同时降罚十二名御医。
赵曙折腾两天后,于东楹赵祯灵柩处见百官,百官拜,赵曙哭,但怎么也看不到伤心的样子。这个不管了,等于大家“伤心”完毕,赵曙忽然说,自己要亮阴三年,命韩琦摄冢宰。亮阴三年也就是帝王居丧,冢宰就是太宰,位于三公之下,总掌六卿,具体的可见一个上古人物,周公!群臣皆言不可,乃止。
韩琦与欧阳修对视一眼,苦笑一声,又以为皇上要发神经病。这是谦让是孝顺,还是不错的。
然后辅臣奏事,赵曙必详问本末,然后裁决,韩琦走了出来,说道:“真明主也。”
几位宰执额首,若是刚才赵曙的表现来看,不是明主,也不会是一位昏君。是明主,要大肆宣传的,在几人操作下,很快京城就知道新皇帝是明主了。没有想到当天晚上,赵曙又得了失心疯,在宫中胡话连篇,说了一些很不好的话,有违纲常人伦。韩琦一边派人责内侍封锁消息,一边降诏责医官宋安道、甄立里、秦宗一、王士伦等入内侍疾。
其实道理与郑朗一夜白头一样,一个是忧伤白头,一个是喜极时不时地来一回失心疯。
韩琦提心吊胆地度过每一天。
到了大敛之日,赵祯遗体要装进棺材。不管抱着什么想法,赵祯对士大夫还是不错的,自此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位仁主了,群臣陷入一片哀伤之中。就在这时候,赵曙忽然来回乱窜,号呼狂走。
司马光若不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就差一点准备用手中的牙笏将这个不孝子活活给砸死。韩琦苦逼的,不顾礼仪,站起来拉开帘子,扑过去再次将赵曙抱着,让太监将他送到后宫。别呆在这里丢人现眼啦。
悲伤在继续。
赵祯死,司马光也感到感伤,写了两首诗。
声教万余里,文明四十春。
茂勋留信史,盛德满生民。
共适禽鱼乐,安知橐籥仁?
百年龙驭远,空复仰威神。
雾晓铜鱼跃,霜寒阊阖开。
哀声际海发,灵仗拂天来。
别寝严虚位,重阍閟夜台。
柏城空有路,无复属车回。
第一首是描写赵祯一生功绩的,可以说一点儿也没有夸奖。第二首就是司马光的哀伤。
不但司马光,更多的人在哀伤。
闻听赵祯驾崩,整个京城全部罢市巷哭,就是乞丐与小儿,皆焚纸哭于大内前。死讯传到洛阳时,全城百姓停市哀悼,焚烧的纸钱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至天日无光。有官员在剑阁一个老山沟里看到妇女头戴着纸糊的孝帽在替皇帝哀悼。
全是百姓自发的哀伤,没有任何一个大臣主持。
一个月内,整个大宋都在哭泣。
不但宋朝,讣告传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耶律洪基也拉着王道恭的手号淘痛哭,说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一个皇帝的死,能让本国所有百姓自发哭泣的,有,少。但能让敌国百姓自发远近皆哭,只此一家。
面对着这种民意,韩琦无奈,只能对外扬言说赵曙太孝顺了,这娃悲伤过度,就象郑行知一样,一个是半夜白头,吐血昏迷,一个是行为失常。司马光也气得要吐血,韩琦居然将赵曙的行为拿来与老师相比。一个人怎能如此不要脸呢。可是韩琦怎么办,这样闹下去,真相传出去,面对如此汹涌的民意,非得出大乱子不可。
一边是无穷无尽的悲伤,一边闹剧在继续。
赵祯的仁是否仁过了头,有待争议,但确实他无论对百姓,或者对官员,或者对内侍,是很友善的,那怕口渴了也不说,怕内侍遭到处罚。可是赵曙对内侍动辄打骂,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太监傻眼了,日子象这样没法过下去,就找到曹太后,俺找你妈论理去(史书篡改成帝初以忧疑得疾,举措或改常度,其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悦者,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
曹太后还真认为她是妈了,就过来劝。结果换来不逊之语,如何不逊法,外人不得而知。肯定没有骂娘希匹,不过也差不多了,曹太后一生老实沉忍,从来没有发过火。被儿子一番超级的不逊,气得将韩琦与诸相喊来评理,问道:“韩相公,你挑的人是怎么回事,居然对母后无礼。”
直接点明,就是你将赵曙捧上皇位的,可这孩子一做皇帝,变成这个德性,你得负责,别想躲在幕后买好名声。
韩琦逼得,无奈了,这一刻的韩琦变得越级强悍腹黑恶毒,以及不要脸。他先说皇上是有病,又说道:“臣等只在外见得官家,内中保护,全在太后。”很正常的一句话,可下面忽然说道:“若官家失照管,太后也休想安稳!”
就当着诸位宰相,直接将这句话放出来。
皇上若在宫中有一个三长两短,就是你的事。
曹太后心中郁闷没法说了,刚才受儿子的气,现在又受宰相的气,脸色沉下来,道:“相公是何言,我自是用心的。”
是韩琦欺负曹太后没用,否则换成刘娥与高滔滔那一个人,就凭这一句话也下去了,一辈子休想回来。韩琦道:“太后照管,则众人自然照管。”
说完带着群宰退殿,同列问:“是否太过份了。”
韩琦苦笑道:“不如此不行。”
赵曙表现越不正常,韩琦只好越市恩群臣将士,以防有变。司马光忍无可忍受,上书道,蒙恩赐以遗留物,如臣就得到一千多缗钱,况名位越高沾赐愈厚。国家今年用度窘迫,复遭大丧,累世所藏,几乎扫地。传闻外州与军官库无钱之处,或借贷民钱,以供赏给……
赵祯朝有许多积弊,郑朗都没有着手改革,郑朗凭借只手之力,将宋朝推向第一个高峰,庞籍累死累活,将宋朝推向第二个高峰,但制度改革得很少,改革了这几年也逐步推翻或者丢弃,赵祯前面一死,赏赐无度,这些积弊全部发作。一度蔡襄向银行监支付分红,被严荣拒绝,并且拿出赵祯的朱笔诏书,这是先帝的亲笔诏书,银行分红是用来偿还河工债务的,想挪用,万万不能。要么你让皇上活过来,重改诏书。
然后又责问蔡襄,就是没有银行的分红,以前郑朗与庞籍经营时,一度也使国家盈余数千万缗钱。今年风调雨顺,连岭南都有很好的收成,黄河汴水不再泛滥成灾,因为新运河,押向北方的粮草物资也省去大量运费,这些钱帛呢?
蔡襄穷迫不能答,心里道,三司是手,中书才是大脑,源头。中书决策不力,就是让你老师来为三司使,也不大好办。若是中书得力,就象郑朗在中书,张尧佐为三司使,三司都会有作为。有苦难言,只好一无所获回去。毕竟银行监不同,半官方半民间,又有先帝遗诏,无法用强。
有苦就有乐,曾公亮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枢密使张昪、参知政事欧阳修赵槩并加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胡宿、吴奎并加给事中。赏赐最厚的是韩琦,加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进封卫国公。
不过外界不免有一些议论声。
就在这时候,赵曙病又好了,能卷帘受慰。诸臣稍安,连司马光虽然对赵曙不满,也不想皇帝乃是一个神经病皇帝。
开始商议山陵事宜,这个也很正常的,接着到增庙,群臣商议着如何替赵祯增设一庙。赵曙又生病了。大夫开来药方,太监煎好药汤,赵曙不喝。无奈之下,反应到了韩琦那边。
有了病不能不吃药啊,老韩只好进内宫,手端着药碗,亲自给赵曙喂药,心中苦涩,外人是不能想像的。郑朗在赵祯临终前经常抚琴给赵祯听,那是忠臣。人家事的是要死的皇上,不图富贵的啥,仅是一片丹心。自己若大的首相,象这样喂着一个新皇帝的药,传出去能有名好声吗?
韩琦是赵曙的大恩人,喂药多少给了一点面子,喝了一小口。这不行,是在一碗呢,非是一口,韩琦再喂,赵曙手一抬,将药碗掀翻了,药汤泼了韩琦一身。
曹太后在一边看着心中戚戚。
宋朝打赵匡胤开始,四位皇上,那一个皇上对宰相都尊敬有加,况且象韩琦这样的顾命首相。她让人拿来一件新衣换让韩琦换上,韩琦连说不敢,曹太后貌似同情地说了一句:“相公也殊不易啊。”
不知是好话还是歹话,韩琦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面咽。韩琦来喂不行,换一个人,赵曙的长子赵顼,实际对赵曙的种种做法,高滔滔沉默不言,内心却不大喜欢。赵顼更是有点儿排斥,不管怎么说,没有赵祯,就没有这个皇位,父亲做法太过份了。但赵顼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担心父亲安危,跪在赵曙床头,将药碗举起让父亲喝。赵曙理也不理。
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虽说政务由两府操办,富弼也因丧期满,回到西府担任枢密使,两府看上去人才可观了,但国家总要有一个名义上的首领。诸臣商议之下,只好请曹太后垂帘听政。
前面帘子拉开,后面赵曙身体又康复了。他这个病很奇怪,总是在一些特殊时期要病就病,另外一些特殊时期要好就好。现在还没有大臣想到,不过最后让司马光产生怀疑,那是几个月后,赵祯下葬之时。
……
腊月就要到了。
寒风呼啸,蔡襄带着一些大臣来到郑家。郑朗昏阙过去,过了近三个月,才渐渐康复。仍有些病怏怏地,看着蔡襄,说道:“君谟,登门有何贵干。”
“行知,山陵经费紧张。”
郑朗想了想,对身边一个侍卫说道:“去将谨道喊来。”
下人将严荣喊来,郑朗说道:“谨道,若是朝廷为山陵用钱帛,尽管从银行支取分红,虽先帝有诏书,但先帝一生俭朴,不能让山陵委屈。”
“喏。”严荣道,又说:“郑公,这样下去恐怕不行哪,朝廷若不小心,财政非得会出大事。”
“国家财政与你有何干系,你只要替朝廷将银行经营好了即可。”郑朗肃声说道。
“喏,郑公,你也要保护好身体。”看着郑朗满头白发,严荣眼睛不由一酸,眼泪水儿都滴了出来。
“谢过,我打算不日就要回郑州。”
“行知,你身体没有养好,不用那么急。”蔡襄道。
“京城太污浊,我呆不下去。”郑朗陌然说道。
蔡襄与诸位官员无言以对。
郑朗说道:“君谟,你来得正好,陪我一道进宫吊唁陛下。”
这个陛下非是指赵曙,仅是指赵祯。
两人来到皇宫,向内侍禀报,内侍通报了曹太后,曹太后立准他们进宫。来到福宁殿东楹,曹太后隔着帘子等候,也看着郑朗的一头白发,感到很是惨然。
郑朗抱着那把琴,盘坐在赵祯灵枢前,喃喃说道:“陛下,你是一个另类,你身处在最肮脏的权利中心,心灵却一直守卫着那片净土,四十二年的风霜雪剑,却从未改变你的那份善良,那份仁厚温和。”
风声呜咽,仿佛是在附和郑朗所说的话。
郑朗又道:“让臣再为你鸣奏一曲吧。”
还是那曲高山流水。
弹完后看着帘子说道:“太后,臣少年去太平州前对先帝说过,代他下去看一看。后来作画让先帝看,然后到了杭州,后来事务越来越多,无法作画,没有遵守承诺。先帝以国家为重,也从未向臣提及过。直到先帝去世,臣才想起此事。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说到这里哀伤之下,居然说不下去。好一会儿才继续说道:“只有这把琴陪臣走过大江南北,臣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让臣这把琴与陛下陪葬。”
曹太后也没有想到其他,她心情也不大好,问道:“郑卿,那你以后用什么来弹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先帝一去,臣还弹给谁听呢?”说着踉跄地离开福宁宫。呆呆地看着天空,天空里谥上来一大片翻飞的黄云,谥上来的还有无穷无尽的哀伤思念。
蔡襄低声说道:“行知,回去吧。”
郑朗答非所问,道:“再也看不到陛下了。”
“是人,总要归天的。”
不知道有没有劝动郑朗,郑朗终于再次动身,但是一步一回头。眼看福宁宫被宫墙隔阻,郑朗伏了下来,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响头,道:“陛下,一路好走。”
泪水也滚滚而下,一头白发在风中翻飞舞动,仿佛是与泪花比赛着谁更晶莹剔透。
第七百九十章 强横
蔡襄默默地跟着郑朗向皇宫外走。郑朗对赵祯那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友情,蔡襄张平方他们也算是郑朗的朋友,终淡了一些。知日他们也是,是方化之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少年时还有几个好友,地位天壤之别,也不可能存在什么友情了。只有赵祯是,不但有友情,还是那种千古难得的知己。
蔡襄不明白这种感情的,也不会有其他人明白,认为郑朗是忠。
郑朗在前面佝偻着身体,慢慢地走,然而在蔡襄心中,地位却是如此地高大,几乎与泰山一样的巍峨,心中叹息道,我朝也不是没有圣贤的。
直到出了皇宫,他恍惚的心情才清醒过来,上前问道:“行知,朝中有人在争议,有人要按照永定陵规矩建设大行陵墓,有人提出国家经济佶倨,要简朴操办。”
“君谟,你意下如何?”
“我也不知道,先帝仁爱,按永定陵主办大行陵墓也未必不可,但是先帝一生简朴……不过也不是我说的算。”蔡襄自嘲地说。
“皆不说,谁说?别的不说,仅凭陛下四十几年的节约,也足以建设几十座几百座大行陵墓,怎能过份简陋?”
“是啊。”
“君谟,大行陵墓外表要庄严肃穆,但陪葬物一定要简朴,过于奢侈陛下不喜。”郑朗徐徐说道。虽忧伤,他智慧仍在,实际往陵里塞许多珍宝贵玉,只有坏事没有好事,迟早会招来盗墓贼。古代也盗,还是各个强首带着手下公开盗。
蔡襄又说道:“行知,还有一事我不大明白,宰执也多贤臣,为何国家收支越来越不平衡?”
他是君子党,与郑朗关系好,因为以前皆是君子党,与韩琦、欧阳修、富弼关系也不错。温和派嘛,也就是只想多做一些实事,不想争执的那种,不好听的说法就是怕惹事生非,不愿意得罪人。
同时蔡襄又是一个良臣,财政隐隐似乎要出大麻烦了,他也想从郑朗这里听到一点答案,再与中书商议,如何将它解决。
这个问题问出来,如郑朗若不是心情不好,会想大笑。
没有笑的心思,平静地问道:“吕夷简是否是良臣?”
“非良臣,乃功臣。”蔡襄正色道。
吕夷简活着的时候,遭到几乎所有正臣的攻击,但时至今日,更多的人反思吕夷简功绩。数月赵祯下葬后,神主被供奉在太庙,国家按制要选文武三四个功臣与神主一道配享神庙。
诏书还没有下,可是两府已经将人选决定下来。第一个就是王曾,其人有德有才有功,正是王曾力挺刘娥与赵祯母子,将权利从丁谓手中收回,功不可没。
武臣当中仅有一人,非是狄青,提起狄青许多大臣心里仍然很不舒服。直到宋神宗时,狄青才真正被还了公道。因此改选另外一个名将,曹玮,是曹彬之子,曹太后的娘家人,当然,也是一员超级名将。还有一个人,非是李迪,非是范仲淹与王曙,也不是后来的庞籍,乃是吕夷简!
大臣仍认为吕夷简德操不合格,郑朗同样这样认为的,不过皆不再忽视吕夷简对国家的功劳。也就是,全部赞成当初郑朗的看法。
“先帝时最有作为的名相前吕夷简,后庞籍,为什么吕夷简与庞籍主政时皆让臣工攻击,说成举世奸雄?”
“行知,并没有多少人攻击你啊。”
“是,我承认攻击我的人少。但樊楼宴时,我说过多少改革策略,实施了几条?之所以让国家财政积余,一是裁兵,不敢裁官,这一条我就不及庞醇之。为什么,一旦裁官或者减少官员赏赐,攻击必多,影响执政。第二条你可知道我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花了多少精力,甚至不亚于政务。第三条我当时去中书,众望所归,侥幸做得也不错。第四条,我尽量使各方利益最大化,主动减少反对声音。之所以有积余,裁兵的结果,政令通畅的结果。就是如此,你再想一想,执政四年后,是不是开始有言臣看我不顺眼了?”
“我还是没有听明白。”
“好,简单地说一句,文彦博第一次为首相时,我说他是名相,结果多少大臣攻击他,找他的把柄。可随后二次为首相,为什么没有多少大臣弹劾?还有彦国,还有稚圭。”
司马光也上过一奏,说了国家财政渐渐匮乏的种种原因,仅说对了一半。
后来又上奏弹劾韩琦严重铺张浪费,还是说得不清不楚。
心中担心,老实说,郑朗所做的一切,不但逼得庞籍将老命卖掉,也使几个学生思想在进一步的升华,腹黑有了,真正的忧国忧民也有了。但许久没有看到郑朗。
郑朗病重,崔娴杏儿几个妻妾一起匆匆忙忙地从郑州赶来。原来仅是一个人来的,丁忧期,即便回京城,也不能带着妻妾,终不是古礼。不过病了,不管的,全部回京城了。崔娴能说什么呢,只好将大门一半,世事不问,要么偶尔买几份报纸回来看看。报道了许多事,一些八卦,小说,还有一个让人瞩目的就是五先生之战,源头是郑家庄,却有许多大儒士子卷了进来。其实这渐渐成了儒学的盛事。
一直到郑朗渐渐康复,崔娴才将大门打开,司马光、吕公著一道前来郑家看望郑朗,看着郑朗,二人很是心酸。宽慰许久,司马光才说正事。郑朗早就知道这结果,却不想说。说了也未必起作用,韩琦会听自己的吗?司马光问,郑朗却耐心做了解释。
原因没有郑朗向蔡襄所说的这么简单与模糊,十分复杂。
很多,三冗,兼并严重,用朝廷市恩。但根本所在,还是一条,冗政。
宋朝官员喜欢重叠架空,各个机构分化不明,每一项政令施行下去,若怕得罪人,又没有能力使政令简化,便会产生许多浪费。国家财政支出有三样,大头是军费,其次是官员俸薪与赏赐,最后就是国家各项基础建设,有民用的,官用的,还有救灾赈贫,兴办学堂等等。后者每年也要用掉不少钱,郑朗的几次大手笔不能算,正常情况下一年多者有四千万缗的支出,少者会达到两千多万缗。
政令有能力让它简化了,浪费减少,办一样的事,一年两千万缗足矣。若不能让它简化,坐视官员层层浪费克扣,中饱私囊,奸商参与,以次充好,那么糟糕了,七千万,八千万缗也未必够。
同样的还有军费。
不怕得罪人,又有本事,运向边境的粮草质量好,运输速度还能快,一快就会减少损耗。若是怕得罪人,又想示好,那么一斗粮食运到边境三百文就能变成一千多文,并且还是兵士多不能吃的霉粮陈粮掺沙粮。
官员也是,正常薪水一年仅需一千万缗钱就足以支付,为什么薪水最高时一年能支付四千万缗钱呢?赏赐!如果中书无能,再遇到先帝去世,新皇登基这样的大事,财政会更加败坏。
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冗政,能不能将国家经营好,就看中书能不能做到在宋朝如此重叠架空,政令不畅的情况下,还能让政令畅通,节约浪费。不能,无论怎么开源,那怕是一年国家收入两亿缗钱,也不足以支付开支。
司马光与吕公著苦笑,郑朗说得对,可谁能做到呢?
能做到的人如今满头白发,睡在病床上了。
但对郑朗最后一句不相信,国家若真能开源到一年收入两亿缗钱,不会出现亏空吧。不信这个邪!郑朗也不想多讲,不信,再过三年,你们就相信了。
当然,不能说韩琦对老百姓多苛刻,相反,对老百姓不薄,可谁不想对老百姓好?关健国家那个大窟窿怎么办?
“那怎么办?”吕公著始终是一个老好人,急切地问。
司马光眼神已经在跳动。
郑朗道:“晦叔,问君实。”
司马光道:“郑公,我没有那么黑暗。”
打趣地话,又向吕公著解释道:“韩公如今风头无俩,郑公兴趣怏怏,就算郑公进入中书,有韩公掣肘,能不能做好事?不如三四年矣。”
倒让他说对了,三四年无论有没有那个黑洞,赵曙必死无疑,赵顼上位,韩琦相位也要到头了。若来一个查账,再点醒一句,问题根源出在何人身上,韩琦彻底到了爪哇岛。司马光说对了,可不是这个意思,是指三四年下来,国家亏空越来越大,最后若亏上一两亿缗钱,问题大条了,韩琦非下去不可。那么谁能来力挽狂澜?
郑朗却说道:“非是如此,乃是制度也。”
没有这个黑洞,大家便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其实想弥补还是很容易的,毕竟郑朗几十年小心的经营,替宋朝打下了一个好底子,不用王安石那么急。关健是郑朗几月前对赵祯说的那番话,好的人君再遇到好的贤臣,国家好了,人君能力稍稍不足,宰辅能力再差一点,国家财政马上就差了。或者再遇到蔡京那货色,所有老百姓都会悲催。
真正源头还是制度。
中国从来就没有过制度治国,以法治国,皆是以人治国,以人治制度,以人治法。
但改一改,肯定比不改强得多。
想让大家改,就得让大家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再说深一点,不仅是制度,还有一个道德与想法,如果官员个个能做到俺来做官是为了国家百姓,而不是为了美酒别墅跑车与二奶到七十二奶,还用这么麻烦吗?
然而郑朗心情没有恢复,也不想多说,师徒三人又淡淡地说了一会话,司马光与吕公著离开。
如今蔡襄问了,郑朗也答了,但没有深说,蔡襄魄力不足,官职不足,对经营方面也不大善长。说清楚也没有作用。而且郑朗有心情耐心地解释么。
回到家中,准备办最后一件事。
让妻子崔娴去济宁观,也就是郑府隔壁赵祯临终前为女儿建的那个道观,又赐其道号为永宁。
道观的名字,道号的名字,深深饱含了一种父爱。
自赵祯去世后,赵念奴同样更伤心。
但外人早忘记了她这个长公主的存在。
崔娴去济宁观让赵念奴进宫询问两个人,周氏与冯氏。郑朗帮助她们出宫,也出家为道士。但有一个条件,终生不得嫁人。听进来有些残忍,两个小妹妹虽是赵祯的嫔妃,也不过二十岁左右。可在这时代,因她们的身份不得不为。
一旦她们嫁人,那三个小公主就悲催了,郑朗也悲催了。
答应这个条件后,郑朗才能进行帮助。
赵念奴听了崔娴的话后,心领神会,立即进宫。虽出家为女道士,赵曙为了做做表面工作,仍封为长公主越国公主。这一回乃是真正的长公主,皇宫侍卫不敢对她拦阻的。
进了内宫,与周冯二人说了一番话后,回到济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