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吨傺腿慈八寮易杂忻蹋问掠诒H八潦椋迥旰笕怂甑恼旁乜贾薪俊J芪难宀┲С郑谙喙律杌⑵ひ谓惨住4巳艘蛭@视谖鞅笔蠼荩剐垂恼纶└瑁@释毓牛闶怯幸涣交厣窠弧R桓鏊痉ú尉膊皇鞘裁创蠊伲凑γ辛说摹�
因此比之前两位白衣,相反更容易请来。
第四第五个人是一对兄弟,二程。小程程颐未考中功名,不过当老师的时间长,二十四岁便在京城授学。其胞兄大程程颢也是景祐二年的进士,此人仅是上元县的主薄。这对兄弟后来飞黄腾达,十分了不起,现在还不算什么,请来的机率非常大。这五人年龄最大的邵雍已经五十二岁,周敦颐四十六岁,张载四十三岁,大程四十一岁,小程四十岁,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都没有受世人重视。
一旦请来,对郑朗修儒学会产生多大帮助,自不用说的,北宋儒学五家就是这个五个人。
但能不能请来,也未必可知。
第七百八十六章 小重山(四)
欧阳修确认河工顺利竣工,赵祯诏书天下,当然,还有……大赦。
随着这道诏书下达,无数鞭炮自京城响彻黄河南北。特别是黄河数流南北,五丈河,汴河以及淮河许多地区,这些年来饱受水患之苦,终于得以解脱了。那一天赵祯又大宴群臣,兴罢而归。
郑朗则在家中,不是在灵棚里,过了百日之孝,要照顾生病的四娘,因此搬回家中来。也没有人说不对,韩琦六诏似乎在开玩笑,不管怎么说,也是六诏。
以郑朗功绩资历,回到朝堂便是首相。
丢之如粪土。
十诏也不行,俺就呆在家中守丧。名声也很重要的,地位、政绩与名声,再加上对儒家的新颖认识,这才是郑朗有把握请五先生来的后盾。至于能来多少,就看这五个先生怎么想了。
先来的是沈括,还有韩琦陆续地塞过来几十名学格物学的弟子。
三十几人正围着槐树,谈论格物。
沈括身份有些特殊,郑朗说做我学生吧,沈括不会排斥,会乐颠颠的过来。如果说做我学生,教你格物学,未必会来了,毕竟格物学在时人眼中与科举无关,仍是小道。
郑朗来了一个迂回方法,不是说传授他格物学,闻君对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那么能不能来我这里,做我书院的老师,与我一道撰写儒家书籍以及注解格物学经义。
老师是一部分,实际是准备将沈括当成最重要的学生。
来到郑家庄后,郑朗还遮遮掩掩,假假地与他讨论一些儒学,随后见到沈括开始对各种科学知识着迷,索性抛开面具伪装,正式教他格物学。至于儒学,见鬼去吧,这个还得等五先生过来。
正在传授时,门客进来禀报,说道:“外面有人求见,说是洛阳程正叔求见相公。”
“大开中门。”郑朗高兴地站起来说道。
来到外面,兴冲冲地对小程说道:“没有想到君果然赏脸到来,让我望眼欲穿哪。”
太客气了,让小程很不好意思。
将小程迎到书房,指着其中一排书,对小程说道:“这是你与你哥哥伯淳所著的书籍。”
五先生当中,二程理论与郑朗的理论十分相仿佛。第一个反对汉朝的流弊,不认为经书是高高在上的,它们仅是载道的工具,是工具,不是道,远不能与道相比。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以己意解经,疑经,甚至文义解错也无害。仅这一条,就让郑朗欢喜了,能想到两条,活泼,而不是明清那呆板的朱子理学。还能想到,百花齐放!
第二条还是批汉学,章句训诂,繁琐释经,令人白首到老不能通,不能通的经要它做什么!另外更让郑朗欢喜,痛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乃是客观自然,与人事不会对应。特别是不能议论尚同,议论专一,将会妨碍更进步的新思想产生。
第三条反对作文害道,时人专务章句,悦人耳目,那么大家看文章中的词句,还是看文章中的道?文章与经义一样,甚至远不及经义,只要讲清楚道理就行了,不用那么多华丽的词藻。比较合郑朗的口胃,但未必合三苏的口胃。
第四条是圣人作经,是为了明道,读经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带着求道之心,将自己放进去,通过读书,寻求圣人之心。其实老子的道德经与佛家的金刚经,也有类似的道理,大道无边无际,有什么人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呢?不要看文字,不要听语言,得用心去悟那个道。
第五条更合郑朗口味,由经穷理!佛家释教已经成为一个极端,佛祖像也能烧,酒肉也能穿肠过,甚至能骂佛祖,也不用看经书。当然佛教已经走上神坛,也走上一种虚无飘缈的云端,只能感化于民,不能使用施政,后来种种佛经更是脱离了金刚经本义。这个不管的,郑朗修的是儒,非是佛。因此二程说了由经穷理。经在道下,想了解这个道,必须先学习各种经义,先学习,然后感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是主,是学习最终的目标,但经是工具,是一个过程,虽次,不可缺少。
第六条穷经以致用,达于政事,治经目的是求道,道存于经典当中,可学习与求道的用意,乃是为了入世,治世,必须将学来的道贯彻到日用和政事当中。这一条与郑朗的理论更相吻合。
但有很多冲突的思想,郑朗、王安石、二程思想相同之处皆很多,认为圣人之可改,只是二程与王安石喊得更彻底一点,郑朗则是偷偷摸摸的,主张随时因革,反对泥古拘旧,这一条三人皆相同,郑朗说法更好听,叫与时俱进。最后一条却不同,二程改革是用义理指导,王安石认为义理太过虚缈,改的目标是为了结果,也就是利。郑朗早期与王安石很相近,以利为指导,但随着人生感悟,提出上中下三道治国后,在使国家富强之外渐渐重视自上到下的道德思想改变,也就是以利为辅为表,以道以理为主为里。
其次是重孟子,郑朗却认为孟荀仅是孔夫子以后两个分支,不是那么太重要,做为儒者,应当从夫子本身寻找一条与时俱进的新儒学,而非拘束于孟子那一脉。
第三条是对中庸的看法,认为中只是不偏,偏则不易中,庸是常,是定理。在义理的基础上,加以权衡,经与权相互结合,而不离中。将中与庸狭义化。郑朗认为的中庸非是如此,中不仅是调节,还是三分,阴与阳,黑与白,善与恶等是两个极端,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绝对的阴阳黑白善恶,存在的是这个三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节。
还有其他,不过在五先生当中,二程理论与郑朗理论最为相近。
小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郑朗又说道:“我看到你们兄弟的书,其中有一段说《春秋》书灾异,盖非偶然,不云霜陨,而云陨霜,不云夷伯之庙震,而云震夷伯之庙,分明是有意于人也。天人之理,自有相合。人事胜,则天不为灾,人事不胜,则天为灾。人事常随天理,天变非应人事。如祁寒暑雨,天之常理,然人气壮,则不为疾,气羸弱,则必有疾。非天固欲为害,人事德不胜也。如汉儒之学,皆牵合附合,不可信。读到此段,深有痛感哪。”
小程肯定没有学过格物学,虽说灾象不能代表着什么,但与人类活动还多少有些关系的,能产生这个辨证观,在宋朝是何其不易。
“过奖了。”小程很满意,仅凭郑朗的尊重,这一趟来得就值得。又问道:“郑公,夫子后可有圣人?”
一句问得郑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半天后答道:“不知道,就是有,生前为臣,死后为圣。因为陛下乃是圣人,天不可二日同盖。”
“郑公,我愿意留下来了。”小程说道。
有意问的,郑朗种种做法已经成了非人类,一个非正常的士大夫,至少其他士大夫几乎根本达不到郑朗这样的高度,无论德操学问,或者吏治能力。一为圣,二为诡奸!
仅一个天不可二日同盖,让小程全部释然。
“那太好哪。”郑朗暂时还没有想到小程内心的想法,又道:“请你们来,有几个用意,一是教一些学生,这些学生不是童孺,而是省试落榜的举子,即便如此,也要进行摘选,选一些对经义有感悟的举子,不多,仅几十人,大家共同学习讨探。二是顺便替朝廷教一些格物学的学子。三就是著书,第一个我们各自著书立说,我修儒学,你们几位先生也修儒学,让儒学百花齐放,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我们那敢……”可是小程已经心动了。
“无妨,道太大了,终其一生,包括夫子也未必能全部掌握,我们每一个人仅能看到其中的一个小小角,大家一起将心得写出来,最终便能离大道更进一步。”
“好。”
“其次我想让你们领手,将儒学自春秋开始,一直到今天发展的历史,以及演变过程,环境造就不同儒学的原因,一一探讨出来,编修成一部儒学史。”
“我们能做吗?”小程激动地站了起来。
“能做,就是不能做,也能起一个抛砖引玉作用。”一旦真要修成这部书籍,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反思,不过工程太浩大,郑朗也没有这个时间碰它。就看这五个先生能不能做到了。
“然人手不足啊。”
“有人手,那就是我们摘选进来的学子。正叔,请跟我来。”郑朗说着将小程带到书院。
还没有修好,倚着郑家的田与土山修的,南方走向,先是一道大门,门上树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求索书院。两边有一逼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大门两边乃是两个石像,非是常见的狻猊与狴犴,而是一对赑屃。又名霸下,传说中龙之第六子,似龟,喜负重,传说中被禹收复,为禹治水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用它做守门兽,已经标明书院的立意,入世救民,安邦治国。上面两个大石碑,东面乃是夫子《论语》中的学而十六章,后面乃是夫子石像。西面乃是《离骚》,后面乃是屈原像,一个是学习与圣人,一个是忠臣与德操。
再加上求索,已经将这个书院性质全部覆涵。
但没有雕刻好。
进了大门,是青砖铺就的石道,两边移载许多古槐。周代宫廷外有三棵古槐,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因此槐树为贵。为了移载,砍去许多枝条,虽活了,但叶子还没有长起来。不过一两年后,就十分可观了。
通道两边是四个跨院。
东首的就是教儒学地方,两个教室,圆形,刻意用了宋朝产的药玉做成巨大的玻璃窗户,不是很透明,但因为开得大,教室倒也十分明亮,正好现在宋朝烧制的玻璃杂质多,呈绿意,使得教室里光线十分柔和,反而比真正的玻璃窗多了一份雅约。
这些大玻璃乃是韩琦拨过来的,还有其他一些工匠,与建筑材料。郑朗也是为国家输送人才,不能全部让郑家掏腰包。最好慢慢教吧,夫子教了一生子弟,其乐融融,行知,你能不能做到呢?
两个圆形教室正好呈了一个八字,象蜜蜂飞舞的路线,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寻寻觅觅的过程。边上是一个二层小洋楼,里面乃是宽敞的图书馆,还有一些座椅与桌子,可以安心地坐此翻阅书籍。一部分是郑朗的藏书,一部分郑朗向朝廷以及太学讨要的部分书籍。不及太学藏书丰富,不过已经与一些中型书院相当了。
边上就是那个荷花池,在中间又开挖了一个小活水池,叫洗墨池,里面有一座太湖石制成的假山,空余的地方还载了一些翠竹与花卉。其他路面铺了小石子。
西边的跨院郑朗没有带小程去,那是教格物学的,形式差不多,不过少了图书室,多了一些试验室,倚在边远的山坡下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安全试验区,一部分乃是危险试验区。后者隔离起来。在后面还有一个小仓库。
再往后去,就是宿舍区。一共是一百五十栋宿舍,一人一间,考虑到无论老师或者学生,多半已经成家立业,五十栋宿舍是四室居,五十栋宿舍是三室居,还是五十栋二室居宿舍。
整齐地排在一起,十分漂亮,也载了许多花卉树草,再加上后面两座土山的美化,若论环境之美,在所有书院里能名列前茅了。甚至考虑到有一些少数单身汉,还设了一个食堂。
学子过来后,家庭富裕者,自供伙食,不富裕,这个就要郑朗掏腰包了。
没有修好,但大模样出来。
小程看了更心动,回去后立写了一封信给其胞兄,动援他过来。别做什么没出息的主薄,还是这里好。
又写信让家人过来。
暂时还不能进书院,于是无事时就与郑朗讨论儒学,郑朗让学子将他们的谈论记录下来,送到晚报上刊登,不仅是普及宣传新儒学,也看看其他士子的感想,融纳吸收。
宋朝又出来一家晚报,是在南方,弄不清楚日报与晚报的区别,产生误会,以为日就是太阳,是朝廷的报纸,晚就是月亮星星,是民间的报纸。因此在晚报上许多士子敢畅所欲言,但两份报纸皆是京城发行的,于是文化发达的两浙地区士子不服气,自己又办了一份西湖晚报。可出进士最多的不是两浙,而是福建,因此泉州与益州也有商人要求办一份报纸,朝廷正在审议。
这是好事儿。
当然,郑朗与程颐的谈话不可能载于南方的西湖晚报,只载于京畿晚报。
此事引起巨大的反响。
不是小程名气,而是郑朗的名气。
洛阳那个人看得眼热,在郑朗第三封邀请信到达后,邵雍。但在他之前,周敦颐却先来到郑家庄。
这是郑朗最没有想到的。
大约老先生在南方呆得倦了,想看一看中原的情况,接到郑朗快信后,立马运身,收拾行李,居然用了两个月时间,就赶了过来。
两人理学观念还是不同。
其理学与郑朗相同之处就是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不同之处更多。郑朗到后来的儒学思想,越来越模糊了对立关系,善恶阳阴,包括仁义。是对立的,但又是互生互存的,可是仁与义还是有着对立关系。周敦颐想法却不同,也以宜为义,但说以阳生万物,阴成万物,既生且成,成则为义。看似与郑朗所说的有一些共同点,可这个义非是与仁对立,是一个结果。也就是两人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更多。
随着在六月份,张载与大程抛弃官职,交接完毕后也来到郑家庄,张载最著名的就是气学,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的太虚乃宇宙本原,但反对气乃是虚的产物,更反对中国神话中气乃虚之下降产物的说法,认为气就是虚,如同水凝则为冰,冰释则为水一样。二程却认为宇宙的本体是道是理,气只是这个精神本体的作用。
很有些绕口,这是现在的郑朗,若是才来郑家庄的郑朗,与这些大儒们谈论,会十分十分地吃力。
因此宇宙万物是气组成的,气分阴阳,由此论证他的心学。最有名的三句话,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被郑朗无耻的抄袭了。
还有就是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人本无心,因物有心。
总之,周敦颐与张载还有邵雍,其理学虚的多,实的少,这也是后来朱熹多从二程理学里吸引营养的原因。
但就是朱熹本人若在世的话,也未必想看明清教条的理学。
理学与宋朝一样,乃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宋朝军事软弱,可是经济发达,文化发达,儒学也发达,这是儒学的第三个春天,也是最后一个春天。
六个人,五种理学观念,并且是五种比较成熟的观念,天天争论,郑朗还好一点,几个先生于是时常写文章,刊于报纸,希望赢得更多的支持者。一时间天下瞩目。
郑朗态度还是淡淡的。
争论不怕,将他们请来,必然产生这个结果。郑朗是通过这些争论与交流,进一步弥补自己的认识。要的是后者结果,因此对前者也不计较。更没有产生过一家之言的想法,每人来时说得很清楚,你们自己可以撰书立说,普扬自己的思想观念。
但还是没动手。
得将自己想法与思想观酝酿清晰后,才能真正动手下笔。
直到六月到来,赵祯还平安无事,郑朗在郑州心中却在喝喊,赵祯加油。
可是身体不好,就怕的一冬一夏,冬天冷,夏天热。终于京城传来不好的消息。
第七百八十七章 小重山(五)
一个人是否能病重,主要两个方面,一个自身的调理,一个是心情。自身调理,郑朗已用活生生的例子,证明小丸子不能吃,至少含有金石成份的小丸子不能吃。这件事对道教打击很大,但与郑朗无关,如果赵祯能多活一个十年八年,就是得罪所有释老,他也愿意。第二个再三说动静结合,他在宫中还真没有什么耳目,可有一个最好的耳目,赵念奴,时与赵祯书信来往,不可能指望赵祯去做广播体操或者跑步,打太极拳,但偶尔也散散步。有时候批阅奏折稍晚,也吃夜宵,还是十分吝,随便着就一碗汤喝,连羊肉都舍不得吃,更不要说什么山珍海味。但比以前那种苦逼的生活要好一些。
心情上有利有弊,群臣全部要扶立皇嗣,赵祯心情低落,不过黄河竣工,这是封建史上的盛事,不要提长城、阿房宫与隋朝大运河,那个工程虽大,是不顾百姓死活兴修出来的,两相根本不能比拟。赵念奴带着儿子进宫,经过自己一年教育,一个更懂事的外孙子进宫,会使赵祯更开心。
大约皇上会多活上几年。
因此渐渐不翘望东方,甚至开始准备征召学生。
召进士不大可能,召举子,宋朝有多少举子?那是几十万!
老年的,中年的,少年的。
并且名额如此之少,几大先生,二程等人不会放在韩琦眼中,但在士林界还有些影响的,甚至京城各大书社就能买到他们所撰写的书籍,况且还有一个郑朗呢,只召收几十名士子,一旦选中,说不定也是科举之举第二条好出路。
无数举子从四面八方到来,不过让他们很失望,几个先生把关,逐一挑选,不但看其谈吐,还要答他们出的试题,来者多,中者更少,落选者比例不亚于省试考。
也不能说五先生刻意为难,首先名额真的不多,其次郑朗说过,是共同学习,甚至可能让这些举子加入到撰写儒学当中来,不要说资质差,就是资质好,对经义不精通者,也立即刷下去。
有时候郑朗也偶尔过来看一看。
最终能挑中的人,可以说每一个学子,都可以到各地学堂担任先生。至少抛除诗词歌赋以及骈文外,对经义的理解上,甚至许多进士都不及被挑中的学子。
但是郑朗想错了。
赵祯的病主要原因,还是嘉祐初年那场大病将身体削弱了,随后以又拼命地造子,床事频繁,会给一个人带来多大危害?更不要说赵祯那个可怜巴巴的羸弱身体。小丸子与合理的饮食,在里面起作用,若是从少年时就努力使饮食合理,作用会更大,这时候略过晚了。
心情更是神马,不大好说的。
就是说心情,对赵祯其实不是很有利。
赵念奴无心中听来一些话,对赵祯说了,大臣的背叛让他很失望。
心中惦念着两件事,第一件事乃是西夏,实际契丹自耶律洪基手中起,大幅度衰落,可是在宋朝君臣眼中,仍然强大无比,幽云十六州那是连宋太宗都无法完成的事,况且后人。对幽云十六州,赵祯只是抱着一份奢想,真正想的是收复西夏失地。至少将疆域恢复到宋太宗年间。
但因为河工,想要实现,也要很长时间。
他这个身体等不及的。
能等的就是黄河,国家财政恶化,可是他不知道,只看到国泰民安,若加上黄河治理妥当,内治上已经到了巅峰。黄河竣工了,黄河南北鞭炮放了好几天。
在那一刻,赵祉内心深处忽然产生一种能放手的想法。
这个对赵祯身体肌能很不利的,尽管它很玄奥,但确确实实存在。
六月初,赵祯病重。
皇上病重,大臣不安,相问,赵祯传旨,诸宰相被带到皇帝寝宫,福宁殿西阁,这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居室,因为两府大臣多有变动,许多宰执从未进来过。
挑开帷帘,大臣一起看呆了,从帷帘到被褥,暗淡的颜色又破又旧,布料粗鄙,而且看样子许多都没有更换。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四等户人家的卧室也未必如此寒酸。
赵祯已经醒过来,看着几位宰相,说了一句:“朕居宫中,自奉止如此尔。就是如此,也是民之膏血,岂可轻费哉?”
不知道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是说诸位宰公,你们平时奢侈无度,与朕相比,心中可有愧?还是说我一个皇帝俭朴如此,算不算一个合格的皇帝?
看到皇上,还活着,但赵祯这一问,居然无一人能回答,一个个愧疚地离开福宁殿。重臣当中,还是有人有资格回答的,一个半人,范仲淹一个,郑朗算半个。
危险期渡过,赵祯下了一诏,诏郑朗赴京。
没有想到,韩琦六诏夺情,郑朗不受,书院正是召生阶段,赵祯一诏,郑朗去立即收拾行李,赶向京城。
先行来到京城的郑宅,这一过,郑朗几乎四年多时间,没有进入此宅,略略出现新变化,北边建起一座道观,郑朗知道,但对此没有多大心情。随后进了内宫。
赵祯从昏迷中醒来,还没有康复,一直卧在病床上。
郑朗施礼。
赵祯道:“郑卿,见你一面好难。”
“陛下。”郑朗还能说什么呢?桂州为了治疟疾,与诸位大夫讨论很长时间,具体的不懂,但一些粗粗的望闻听切,还是略知道一些。看着赵祯脸色,脸色灰暗,心中更是忧心仲仲。
“其实当年的事也不能怪你,贬职多年,也算是处罚了。”
“是。”
“什么时候重回朝堂?”
“臣也不知道,且四娘病重,臣心中担心,一时半会回不了朝堂。”事实是他根本就不想做赵宗实手下的大臣。当然,也没有必要说出来。
“家事重要,可国事更重要。”
“陛下,近来国家无事,风调雨顺,就是黄河也会平安很长一段时间,朝中诸相个个名震中外,多臣行,少臣也可。”郑朗只好违心地说。名震中外倒是不假的,可真正的吏治能力与德操,郑朗刻意不提。
“朕听说你在修儒学?”
“准备动手修,现在仍然要酝酿,此事非同小可。陛下,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古的太远,不提,春秋争霸,战国争雄,民不聊生,以我朝之力,人口之盛,动手三十几万军队,都感到国家压迫,但秦国仅是伐楚,就用了六十万军队。更不要说长平之战,秦赵相持三年,让白起坑杀四十多万赵国降卒。”
赵祯点头。
上古史籍很少记载民生,可是能对比的,农作物产量远不及宋朝,春秋战国时有多少户数,缺少史籍记载,但想来顶多与唐太宗末年相比,也就是三千万几百万人口。一国摊下来又能有多少户,几万人战争还可以,若是战争规模达到几十万之众,再相持数年时间,不论胜负,会给百姓带来多大的压力,这个不用想的。
郑朗又道:“然后自秦大一统,随后百姓揭竿而起,汉楚争霸,到汉朝成立,也不过平安一百来年,王莽乱政,百姓再度不安。说东汉乃是汉室,实际已经等于无形中更换了一个朝代。东汉末落,三国争雄,十六国,南北朝,一直过了三百多年,才到隋朝大一统,可惜又出了隋炀帝。一场隋唐演义,人口削减三分之二。”
这个说起来轻淡,但在赵祯心中不同,不由叹了一口气。
“唐朝看似没有分裂过,持续了近三百年,实际没有,自安史之乱起,国家就开始民不聊生了。又到五代十国,直到我朝,百姓才喘了一口气。为什么,一个是制度,二个就是思想。一个好人君,再加上几个贤相,国家就能大治几十年,一旦人主不好,或者没有贤相支持,国家就会迅速败落。若遇到暴主奸臣当道,国家就如秦隋,立即土崩。这个比瓦解对百姓的危害更大。”
土崩就是指国家一下子走向灭亡,瓦解是渐渐走向灭亡,被诸候或者列强最终肢解。郑朗说土崩不及瓦解,其实差不多。若想速战速决,与其让它瓦解,还不如让它土崩,反而百姓经过阵痛之后,能进入一个新时代。
但不论轻重,两者都不是一个封建王朝愿意看到的,郑朗又说道:“陛下,以臣之见,其实中国历史史书都不用看的,仅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八字放在三国演义里充满了豪情,可是出自郑朗嘴中,却是充满了种种的血腥,与无奈、叹息、失望、不甘。
“臣想试一试,看看能否另外找到一条出路。”
“这个很难的。”
“臣知道很难,做一做,说不定还有希望,不做,中国包括赵氏宗室,依然在这个死亡的循环圈内挣扎。现在做还来得及,到了吏治败坏之时,再做,什么也来不及了。比如中晚唐,也有一些人君想有做为,可最终结果呢?”
赵祯默然。
“陛下,你要平平安安地,这个国家还需要陛下。臣子只能起辅助作用,人主才是真正的主导。”
“朕这身体……”赵祯眼中闪过灰暗。转了一个话题,说道:“郑卿,替朕抚一曲吧。”
“如果陛下愿意,臣愿意天天进宫替陛下抚琴。”
“那样不好。”
“无妨,反正臣在丁忧期间,不能进入仕途,至于儒学,臣还在反思当中。闲来无事,替陛下抚琴,也是臣的荣幸。”
说着,郑朗让太监拿琴出来,替赵祯奏琴。
一曲了,赵祯说道:“不及年少之时清雅。”
少年时郑朗琴技未必比现在好,可没有心思,如何弹好琴呢。
赵祯又说道:“可是朕听得却很温暖。”
“那就好。”郑朗留了下来,每天进宫替赵祯抚一首琴曲,偶尔也说说话。
没有人认为郑朗在拍马屁,要拍马屁也要拍赵宗实,拍一个快要死的皇上有什么作用。只能说这二人君臣相谊,郑朗虽在丁忧,但丁忧肯定不及皇上重要了。一时间整个京城百姓都在叹息。
郑朗回到家中,赵念奴带着李贵到来。
赵念奴穿着一身道袍,虽身材窈窕,终是从仕女裙换上了道服,乍一看,有些不伦不类,但郑朗此时也笑不出来。赵念奴问道:“郑郎,父皇病情如何?”
“殿下,我也不大清楚。”
“你是连疟疾也能治好的。”
郑朗不知道怎么回答,那种伪青蒿素起了一些作用,但不起完全作用,否则郑朗都不会苦苦期盼金鸡纳树了。两者性质不同。赵祯病情也很复杂,身体枯褐,风眩病,还是那种很严重的风眩病,导致了智力下降,也是赵祯晚年执政不及中年的原因之一。并且赵祯恐怕还有其他病症在身,就是放在后世,如今的赵祯恐怕也不能完全康复,活一年是一年了。
看到郑朗表情,赵念奴忽然扑入郑朗怀中放声大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