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姓加上兵士,前后送去近二十万部曲,解决了这些豪强大户的劳力困难。至少他们是两广两荆开发的利益获得者,便会支持这种政策,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有谁能想到这种更深的层次?

这也是他中庸里所说的调解平衡之道。

不过也是一种走钢丝的道。

忽然眉毛拧紧,他又想到范仲淹那封信。

不错,范仲淹说的是什么意思了。自己这种道看似是宋朝的一个出路,其实不是,这种平衡调控之道很难掌握,实际自己这些天呆在山洞里冥想,也意识到自己以前犯下很多错误。

再看宋朝三条最重要的祖宗家法,善待柴家子孙,不杀士大夫,对百姓永不加税。

善待柴家子孙,往外延伸,便是善待各国投降国君,利于宋朝一统天下,投降宋朝能有一个好下场,各国国君面对宋军的强大,战意不烈,利于迅速收复各国领土。包括对待西夏,正因为赵匡义做得不好,各国国君死得莫明其妙,又借李继捧入朝之即,逼迫李继捧交出夏绥银宥静五州,李继迁这才大怒,带着弟弟李继冲,与亲信张浦等人带领党项各部叛宋。

能说赵匡胤不英明乎?

相反,看赵祯做得是不是很窝囊,自己将李日尊押到京城,继续赐李日尊为交趾王,李日尊想要得寸进尺,让狄青反驳,无奈离开,然后赵祯依然承诺赐其钱粮。看似放过难得的机会,可传扬开来,即便李日尊野心勃勃,交趾其他人会怎么想?宋朝在道义上不失了。

不失道义,武力强大,李日尊想怎么的,下面大臣多会反对,那么未来几十年内,交趾就不能大肆入侵。

不杀士大夫善待之,延伸开来,便是给予士大夫信任,让士大夫忠心朝廷,替朝廷治理国家。削弱外戚、宦官与宗室以及武将的权利。士大夫某些做法太过份了,特别是战争到来时,对武将的掣肘。但不能否认它的积极意义,宋朝除了外患,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内乱。

对百姓永不加税,似乎是一句空话,实际延伸开来,便是善待百姓,重视内治,凭良心说,有史以来,中国最重视百姓的,也就是北宋前期。宋朝之所以如此富裕,也是这条祖宗家法造成的良性结果。

发展到现在,又因为执行失误,或者矫枉过正,产生许多弊端,但不能否认它的积极意义。

而且它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容易执行。那怕是宋真宗那样平庸的资质,因为前期执行了这三条祖宗家法,宋朝也取得大治。

郑朗心道,赵匡胤啊赵匡胤,真乃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豪杰啊。自己若不是金手指,与赵匡胤的眼光相比,不知差了多少倍!

这才是范仲淹要说的话。

别那个调控了,一般人根本办不到,也不能当作制度普及,得找一条简洁容易执行的道路。

范仲淹那封信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惑,却没有想到关在这个山洞里,不再处理政务,给他反思的时间,终于豁然开朗。但郑朗在心中叹道,这是天大的难题了。

这个道更难找出!

而且,而且,又发生了这件事。

借着外面微弱的光线,看着怀中的赵念奴,郑朗心中叹息,自己更大的难题来了。

这时,他反而希望立刻出洞。能出洞,还能化解这次危机,若不能出洞,再呆上九个月,自己完蛋了,得回家养老了。

喃喃道:“元旦节就快到来了。”

“郑相公,还有几天。”

“五天。”

“你想家吗?”

“你不想?”

“我就担心父皇。”

“我也担心哪。”

“父皇也时常对我说过,说天下只有你对他最忠心。”

郑朗心中苦笑道,非是忠心,我忠的乃是这个国家,与忠君是两回事,对你父亲有的仅是友情,还有敬重。低声道:“可是,这样,我怎能对得起你父皇。”

赵念奴眨着大眼睛,知道郑朗说得对,可她内心却很欢喜,道:“我知道你是天下最聪明的人,一定会想出办法化解的。”

郑朗心中又是苦笑,刚才还在想你家两个老祖宗呢,赵匡胤的智慧让自己羞愧万分,什么天下最聪明的人,若不是后世的金手指,自己有可能什么都不是。

但能立刻出洞,还是会想出办法的。

关健能否平安地逃出这个山洞。

赵念奴道:“郑相公,我内心也很矛盾,又想立即离开这里,又想一辈子呆在这个山洞里,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思,就这样,倚偎在你身边,白头偕老。”

“他们也不会让我们一辈子呆在这儿。”郑朗朝外面那六名大汉努了一下嘴。

“郑相公,让我为你唱一首歌吧。”赵念奴看出郑朗有些不快乐,唱了一首歌。其实这是一个很乖的女孩子,很懂事的女孩子。就是这次南逃,也非是她的主意,而是梁怀吉出的馊主意。若是叛逆,早在成亲之前,她就会大吵大闹了。可惜李母不珍惜,郑朗心中想到。

一首歌唱完,赵念奴看郑朗不说话,又问:“郑相公,我们能否出去?”

在山洞里这段时光让她感到很温暖,非是寒冷,可她还是多少惦念着父亲。

“不知道,其实我朝有很多聪明人,远比张平孟更聪明,就不知道他们能否看到一个地方。”郑朗压低声音说。

“什么地方?”

“襄邑县。”

“哪里有什么?”

“有一个张平孟天大的漏洞。”郑朗又低语了几句。

“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

“比较难以联想,我也是关在这里,关了近五十天才想到的。”

“可这里,怎么办?”赵念奴指了一下洞外。

就算能找到这里,无论从崖顶上下来,或从山脚下上来,都需要时间,足以让这些人将自己三人杀死,也就是说找不到,也许还能平安,找到了,反而更危险。

“还会有办法的。”郑朗说道。不过谈何容易,有人想到襄邑县漏洞机会很缈茫,即便想到了,如果操作不当,敌人必然发觉。那么自己三人将会凶多吉少。

这次看来是遇到严重危机了。

危机的是敌人,危机的还有赵念奴带来的影响。

外面的天气依然很寒冷,但赵念奴与郑朗心情不一样,郑朗心情也有些冷,可是赵念奴心情却是偏向温暖的。若不是牵挂着痛爱她的父亲,让她感到这段时光乃是她最快乐的时光。

第七百二十三章 漏洞

大雪翻飞中,王嵩来到狄府。

他有重要情报要禀报的,重要到他不得不亲自返京。两个枢密使,一个是狄青,一个是王德用,皆是武将出身,王德用也算是西北派系的武将,不过他久未去西北,并且狄青与王嵩有数面之交。于是王嵩来到狄府。

整个京城在一片大雪中,变成琼楼玉宇。

狄青客气地接待了王嵩。

坐下后王嵩抱怨道:“不是说好要保密的吗,为何宣扬?这几个月来西北折损了三十几名密探。”

在西夏大肆搜捕之下,许多斥候被发现,一些斥候被迫转移回来。这给王嵩的工作带来严重的阻力。现在西夏都知道宋朝成立一个特务营,大肆向南方与西夏派遣斥候,打探消息。幸好未向契丹派斥候,否则宣扬出去,必招来这个强大劲敌的愤怒。

狄青一摊手道:“王嵩,我有什么办法?”

“你是枢密使。”

“我这个枢密使,郑相公说得对啊。”狄青脸上十分不快地说。傲气还是很重,王德用就在他身边,狄青也看到王德用在做乖孙子,可狄青不喜欢。

“说的什么?”

“这个你别管了,这个雪天里,你回京城有什么事要禀报?”

“前方传回消息,说是没藏兄妹不和。”

“当真?”狄青惊喜地站起来问。这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外患虽重,但还有内患来得更猛烈,这两人执掌着整个西夏,若不和,西夏必将发生内乱。

“千真万确,所以我回京,想询问狄相公,我们应怎么办?”

狄青沉思。

这个消息来得太及时了,想了半天道:“协助没藏讹庞,他非是正统,乃是外戚。让他得势,名位不正。若是扶持没藏氏,她乃是太后,儿子是皇帝,占据正统之名,一旦铲除哥哥,西夏固矣。”

“喏。”王嵩答道。这是大方针,大方针明确,下面就好操作了。

“但是狄相公,这件事不能再通报朝廷,让我们自己儿解决,不然又会泄露。”

“你放心,这一路辛苦,就留下来吃顿晚饭吧。”

“谢过狄相公。”王嵩也不拘礼,答道。

狄夫人在准备晚餐,王嵩迟疑地问:“还有没有郑相公的消息?”

王嵩很担心,特务营是郑朗一手抚持起来的,虽特务营作用展现出来,可是郑朗万一出事,若是让其他的文臣经手,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天知道。

狄青皱眉。

赵祯一道诏书下达,诸蛮族震恐。

荆湖南路那边也乱了,找了数天找不到郑朗,前线诸将气急败坏。有些梅山蛮看到宋军转到溪蛮哪里,乘机袭击正在筑路的民夫。张岊激怒,带领大军突然东下,将三部全部歼灭,是彻底的歼灭,一个族民也没有留下来。又听闻朝廷答应将两广积余的钱帛拨向荆湖南路,经费充足,于是再征七千多民夫,强行打通潭州七星到辰州的横向大道。

这也是郑朗计划一部分,但今年计划仅是将七星道路修到梅山山麓下,并不是打通。

张亢又派人对沿途诸部通知,顺昌逆亡,敢图谋不诡,那三部族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下场。

也就是整个荆湖南路诸将失去了分寸。

其实无论溪蛮或者西侧的田氏诸蛮同样也战战兢兢。

现在朝中君臣皆判断认为是大部族酋谋害郑朗的,小部酋没有这个眼光与智慧。但朝廷异常的表决,让这些大部酋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

以前反反归归,自古就是如此,不是宋朝这一朝代,并没有触犯宋朝的底线。然而加害朝廷最重要的首相,已经触犯宋朝的根本,二十万禁军前来,十之八九非是虚言。

实际狄青看得很清楚。

真的二十万禁军南下,不要说田氏,溪蛮,包括梅山蛮皆是凶多吉少。然而有这么轻松?

比如荆湖南路现在有三万禁军,因为驻扎南方,费用更高,仅赡养这三万名禁军,朝廷一年就得需要二百万缗钱帛。碎碎的战斗,带来的消耗,有可能一年得花上五百万缗。只是除粮草外,其他的皆是朝廷拨款,荆湖南路不承负经济压力。

一旦二十万禁军南下,荆湖南路承担不了这么多粮草供给,必须从外地拨调,费用更高,战斗中武器物资的消耗,牺牲兵士的抚恤,立功将士的赏赐,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就象张亢兴师动众灭的那三个小部族,实际就是三个村寨,仅有两百余户,就是这两百余户,行军费用,武器消耗,赏赐抚恤,粮草,物资消耗等等,最少会造成近二十万缗钱的经济损失。况且想要若大的溪蛮,与地形更复杂面积不亚于梅山蛮的田氏诸蛮一道陪葬,朝廷最终会花费多少。

但不能说不起作用。

诏书一下,诸蛮震恐,纷纷协助朝廷搜索。

动用了这么多将士,这么多精锐斥候,这么多蛮人参加帮助,居然一点消息也没有。

肯定不是想击毙郑朗,若此,早就在那个竹林边将郑朗击毙,而不是仅留下四具侍卫尸体。一个活着的郑朗远比一个死去的郑朗价值高。

可是这么多人参与,皆没有找到任何线索,郑朗到了什么地方?

时间拖得越久,狄青越是担心。

他叹息道:“郑相公太大意了。”

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便是郑朗不识轻重,挟勇轻进。不过在山洞中郑朗也知道自己因为大意,做得莽撞,才让西夏人与张平孟产生不诡的心思。

知道错了,可困在山洞里,向谁说去。

不用再问,王嵩也知道郑朗继续下落不明,微微叹道:“若是郑相公有不测,我也要辞去这一职位。”

“王嵩,不可。”

“我本来就是一个野和尚,如今功名利禄皆有了,于其等其他人来折辱我,不如我早早隐退。”

这句话给了狄青一些触动,不过想了一想,终究放不下,拼来拼去的,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若失去功名利禄,自己如此拼命有何意义?难道学习郑朗那种高尚的情操吗?扪心自问,狄青真的很难做到。

他说道:“王嵩,总有很多无奈的,比如王仲仪,他是一个好官,因为襄邑案未破,又发生公主殿下的事,让陛下外放到定州。”

王素担任开封府尹做得还是不错的,京城百姓交口称赞,称为王公异断。可接连发生两件大案,导致悲催。实际说起来王素还是郑朗的好友之一,樊楼宴中他未参与,但被郑朗点过名的。

于是郑朗的另一个好友曾公亮出任开封府。

随着公主久无音讯,襄邑案未破,也让曾公亮产生巨大的压力。

说起来他还算是皇上的老师之一,否则也会悲催。

“襄邑案?”王嵩呆在西北,不大清楚此事。

狄青简单地将经过说了一遍。

“特务营里还有一名密探也是襄邑人,表现很不错,此次西夏杀死了特务营多名密探,只有此人逃了出来。”

“谁?”狄青也不清楚,他是枢密使,这些细节的问题,下面直接办妥,不会劳烦枢密院处理。

“张平孟,听说在南方表现也不错。”王嵩答道。特务营成立之初与他与王勇主持的,不过他与王勇岁数越来越大,也开始打算培养接班人。一些表现不错的斥候陆续在关注着,张平孟也是他们关注对象之一。

“张平孟,怎么这么耳熟。”狄青奇怪地说。

“狄相公也听说过他的事迹。”王嵩道,张平孟表现勇敢,也是特务营的骄傲。

“不是。”狄青摇头,忽然抓起王嵩的手道:“你跟我去曾府。”

案件与枢密院无关,襄邑案乃是开封府的事,要么中书能过问,枢密院无权干涉的,对此案狄青听闻一些,具体的却不清楚。

来到曾府,狄青说道:“明仲,我想看一看襄邑案的案卷。”

曾公亮十分奇怪。

狄青解释道:“有可能牵扯到特务营。”

“特务营?”

“明仲,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你让我看一看,再向你解释。”

都是吃晚饭的时候,可正事要紧,况且这个案子很长时间没有侦破了,曾公亮也无法交差,于是将狄青带到开封府。狄青将案卷打开,上面列着许多可疑的对象,结果一一排除在外。也包括张平孟,忤作说是张平孟哥哥暴病而死,张姓族人不服,打了一场官司未打赢。然后张平孟回家,没有作声。随后他人在西北,又转向南方,根本未回襄邑,于是排除在外。

狄青说道:“明仲,你立即派人前去襄邑开棺验尸,看看其兄是否真的暴病死亡,再派人问一问他的妻子。王嵩,你跟我去枢密院。”

曾公亮一把将狄青拽住问:“汉臣,难道是此人勾结外人做下的。”

“不一定,我仅是怀疑,你派人查一查。”狄青说完,飞快地带着王嵩去枢密院,哪里有张平孟详细的生平资料,每一个特务营斥候都要备档的。

打开档案,狄青观看,然后将档案递给王嵩说:“王嵩,你看档案上张平孟的记载,他与兄长相倚为命,为何其兄死得有些可疑,他回去后却十分平静?难道他当真是一个冷血的人?”

王嵩看完摇头道:“非是,张平孟是自愿参加禁军的,还替哥哥还了债务,然后才攒钱成亲,证明他对兄长的感情。难怪,难怪他能逃回来。”

不怀疑张平勇能逃回来就是勇敢,就是出色,一怀疑就不对了,从兴庆府在西夏发觉之下,突破重重捉拿,能逃回保安军,是何等的困难王嵩心中估量一下,自己也办不到。然后失声说道:“西夏。”

“我担心的就是这个,若是西夏支持他,他又在郑相公身边活动,危矣。”

郑朗说的漏洞终于让狄青捉住,不过想救出郑朗,依然很困难,弄不好不是救,反而让郑朗有了生命之忧。

第七百二十四章 营救(一)

狄青道:“再去曾府。”

两人又去了曾家,狄青说道:“连夜去襄邑。”

若是如此,早有消息早好,迟则有变,据他所知,渐渐搜索的范围已经离开会溪城,这会对郑朗更不利。

曾公亮未反应过来,说道:“外面在下雪。”

不但下雪,天也快黑下来。

“不急不行哪,有可能关系到郑相公生死。”王嵩也急了,他一生只欠两人的恩情,一个是种世衡的,一个是郑朗的。

“行知?”

“是啊。”

曾公亮还没有反应过来,不过郑朗生死安危远比襄邑案重要的多。急切对妻子嘱咐一声,与狄青王嵩三人,带着几个兵士与忤作,匆匆出了东京城。

襄邑离东京还有一段路,来到襄邑县城接近三更时分,东京城乃是一个不夜城,襄邑城不是,早就关上城门。衙役在下面叫,守城的兵士一听狄青与曾公亮到来,连忙开城,也吓了一大跳,一个是堂堂的开封府尹,一个是堂堂的西府首相,这个半夜三更的怎么来到襄邑。

未多话,找到相关官员,让他们打着火把,带着一行人来到张平孟哥哥的墓地,冒着一把大雪,开棺验尸。

襄邑县的那个忤作一听要重新开棺验尸,吓得一下伏在地上,说道:“狄相公,曾知府,小的错了。”

张平孟哥哥确实非是正常暴病死亡,而是用砒霜毒死的,但朱家收买了忤作,与张知县关系不大,不过忤作说是暴病死亡,大家都是官场上的人,张知县于是索性借机装聋作哑。

狄青与曾公亮也没有心思管其中的冤屈,郑朗才是最重要的。

离真相越来越近,狄青说道:“去张家。”

到五更时分,天还没有亮,直接敲张家的门,张氏还在睡梦里,听闻枢密使与开封府尹前来,神色有些慌乱。

狄青心中更明亮了,说道:“审。”

一顿笞杖下去,张氏一五一十道出。张平孟看到会溪城周边地区搜索越来越松懈,还是不能将郑朗带走,带到武山现在变得容易了,可在朝廷震怒之下,田氏害怕,配合着朝廷搜查各条道路。现在不是带走郑朗的好时机。

但快了,只要再过两个月没有消息,田氏诸蛮要刀耕火种,准备春耕生产,也就松懈,那时就是能带郑朗潜向西南,返回西夏。

因此悄悄托西夏人带了一封口信回去,总的来说,他智慧有了,可因为眼界问题,这种智慧有局限性。所以有了后面的安排,先让妻子准备,借助元宵节宋朝管理松懈之时,托着西夏人带着她与儿子向西夏潜逃。

从襄邑到西夏还有一段路,又防止其他人发现,没有一个月时间不行的。那时自己估计也带着郑朗离开山洞,身份暴露,必须于元宵节出逃。怕妻子想不开,先让西夏的斥候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她。张氏一听吓得两腿发软,哭了许久,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没有办法,只好安排着家产,准备出逃。然而一颗心万分紧张,省怕出事,果然朝廷的人找上了门。

这是张平孟失误之处,口信带得太早,西夏那名斥候又想看看京城春节时的热闹,毕竟难得来宋朝一回,返回时速度又快了一点。于是让狄青知道了事情经过。

真相全部揭晓。

只可惜那名斥候进了京城,张氏不知道他在哪里。

“诸位,今天之事,不可向任何人张扬,若有泄露,朝廷必会严厉处执。”狄青厉声道。

“是,是。”襄邑县一干官吏点头哈腰,这可是惊天大案了。

狄青又说道:“明仲,我们回京。”

“好。”曾公亮道。

两人立即带着手下返回京城,曾公亮派衙役搜查京城,寻找那名西夏斥候,不过想要在京城几百万百姓里,短暂时间里找到一名嫌疑人,难度很高。

两人又低语几句,狄青立即进宫,将事情真相向赵祯禀报,道:“如今郑相公还活着,不过情形不大好,京城里又有一名西夏斥候,若是让他得知张平孟妻儿全部抓了起来,必返回荆湖南路,通知张平孟,郑相公就会变得十分凶险。请陛下下诏,封锁前往潭州的各条道路,严密盘查过往行人。”

不管快到了春节,这一道诏书下了后,会给百姓带来什么样骚扰。

赵祯道:“准。”

又道:“怎么是西夏人?”

“西夏人一直对我朝野心勃勃,郑相公乃是一代名相,除去郑相公,等于斩掉我大宋一只重要的臂膀,若有机会,他们必会做的。臣以前还纳闷呢,什么样的蛮部有这么大胆子,今天终于释疑。”

“必须得快啊。”赵祯说。简单的一个道理,一旦封锁道路,迟早会惊动那个什么张平孟,想要救出郑朗,必须得消息未传到潭州之前救出,否则就晚了。

“臣知道。”狄青道。还用赵祯说吗,狄青更急啊,郑朗对他有再造之恩,难道坐看他危险不成?

然后又瞅了一眼赵祯,说道:“陛下要保重啊。”

自从赵念奴失踪以后,赵祯一直怏怏不乐,郑朗再度失踪,对赵祯打击很大,平时与大臣都懒得说话了。这让狄青很担心,皇上对他好,他心中有数,只是一个武人,不知如何说出。

赵祯点了点头。

“还有,郑相公一定会能救出来的,臣等在外面想办法,他也会有自保之策。”

“朕还是有些担心。”

“放心。”狄青说完,立即出宫,去了枢密院,对王嵩说道:“这次还要劳烦你亲自去潭州,协助张亢,千万不能打草惊蛇。”

王嵩点头。

狄青又道:“还有,有什么情况,用快脚递向京城通知,最好两天一次,送到枢密院。”

快脚递送达消息快,可成本很高,一般不动用,若是全部用快脚递,路上再次加快速度,可以在三四天时间内将消息送回京城。但这个漫天冰雪的天气里,却最少需六七天时间。

王嵩又点头。

狄青给了授命书,王嵩不顾两天一夜未合眼,冒着大雪,骑马飞快出京城,向南而去。狄青则在下达各种命令,王德用奇怪,过来询问。这个大过年的,封锁道路,严密盘查,特别是西北口音的行人,全部抓获,岂不是扰民吗?别的不说,这些道路有许多官道,也有西北来的商人行人,一起抓起来,岂不全部乱了。

狄青嗡声嗡气道:“王相公,乃是因为郑相公也,我已得到皇上允许。”

“郑相公?”

“王相公,正是因为郑相公,但有的话我现在不能说。”狄青道。暂时还得保密,拖一天南方多一天时间。

王德用没有想出来封锁道路与郑朗有何关系,可沾到郑朗的事,王德用不敢再问了。于是,这半年年热闹的,先是赵念奴离家出走,后是郑朗发疯,再就是皇上发疯,现在枢密院也陪着发疯。只有一人沾到光,曾公亮,公主案与曾公亮没有关系,王素经手的,没有找到赵念奴,过了好些天,才让曾公亮接手开封府。唯一的就是襄邑大案,终于侦破。凶手不在京城,但在荆湖南路。捉不住他们,郑朗危矣,捉住他们,多半郑朗也会救出。

王嵩南下,一路持着狄青书令,不停地换马,他身体素质好,不然昔日也不可能仅一个野和尚,就敢打家劫舍,若论武艺,四五个人也不是他对手。身体杠得住,因此赶得快,抢在元旦节到来之前,终于赶到南方,找到张亢。

翻身下马,身体一歪,人就跄倒了。

张亢一把将他扶住,问:“王嵩,你怎么来了?”

“别说了,你过来,我有要紧事对你说。”王嵩倚着张亢,来到偏僻处,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是张平孟?”张亢差点惊叫起来。

“不能说,不能惊动他,郑相公还在他们手中,活着的郑相公对他们价值更大,可死了的郑相公也无不可。”

“我知道。”张亢派人传杨归国,也是特务营的人,于交趾时表现突出,重点培养对象之一,特务营侦查梅山蛮与溪蛮,他是主要负责人。不能以一叶蔽秋,杨归国能相信的。

当天晚上杨归国带到。

王嵩已倒上沉沉睡去,这一路赶得太辛苦。

张亢主持的,将事情经过重新复述一遍。

杨归国大惊失色,然后仔细回想,道:“张知州你不说我还想不起来,一说此人是有些可疑,平时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我多着他们两三人结伴而行,可此人自己说武艺过人,不喜结伴,当时属下并没有在意,加上此人性格阴沉,沉默寡言,便由了他。”

“再想一想。”

“属下又想到一件事,当时郑相公那天傍晚出事后,此人曾主动毛遂自荐,请求搜查一片地方,以前哪里也是他的侦查区域,于是我答应了。”

“哪里?”

杨归国拿出地图,在地图上画了一小片区域,离出事地点不远,不到十里路,就在出事地点的南边。张亢盯着地图说道:“还有一个巨岩峒?”

“是,这一说更可疑了,巨岩峒乃是一个小峒族,仅有五十几户人家,因为属于下溪州核心区域,忠于彭仕羲,彭仕羲与我朝大军在辰州外交战,节节败退,死亡惨重,死了二十几名蛮壮。”特务营要求的不仅是武艺出众,还有出色的反应伪装能力与智慧,能让杨归国领手这么多特务营斥候,智慧还是有的,记忆力好,迅速想到此事。

张亢踱了几步,一个五十几户的小峒族,死了二十几个壮年,几乎是一半人家有亲人死亡。无疑,对郑朗与朝廷充满了仇恨。

他说道:“你抽十几个精明强干的手下,前去这一块区域监视,记住,人选务必可靠。到了哪里后,一定要伪装起来,千万不能让张平孟发觉。有什么情况,不得有异动,向我会报。”

“喏。”杨归国退下。

这一监视,就是好几天时间,过了元旦,眼看要上七,张平孟仍然未现身,但是让斥候终于看到那个隐蔽的山洞。未看到郑朗,但看到巨岩峒蛮人用吊蓝下去,补充供给。

迅速向张亢会报。

张亢也早找了一个借口,就呆在辰州城,连夜出发,潜行到那个崖下,看着那片藤蔓,张亢有些发呆。未必郑朗在里面,就是在里面,都不敢营救,连搜查都不敢。

张亢伏在草地上,拿起一根草放在嘴中嚼,骂咧咧道:“好歹毒的张平孟!”

第七百二十五章 营救(二)

不但地形让张亢一愁莫展,连确认郑朗在这里都办不到。张亢一点办法也没有,杨归国伏在边上同样没有一个办法。

张亢骂完后眉头紧锁,想着策略,忽然他脑海里浮出一个美丽的少妇相貌。

自从郑朗出事后,有一个妇人更担心。

这几年郑朗有意回避她,让她心生后悔,然后恨得咬牙切齿。不过听闻郑朗出了事,心里面也焦急,带着家里派来的族人,自桂州赶到辰州。就呆在辰州,私下里曾自报家门,与张亢见面。

张亢当时很无语。

说作风,郑朗作风颇佳的,他有妻妾,但妻妾就是妻妾,每一个妻妾都是有故事的,妻子是明媒正娶,并无异议,那个四儿是自幼服侍郑朗的,以后为妾也很正常,环儿是崔娴陪嫁带过来的,更无异议。只有那个江杏儿算是有好命。随后樊家的小娘子,乃是崔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