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欢希路延茫痛汀哺В究站驮黾恿肆角蜱拧R械姆趾焓侨攴趾欤衲曛挥幸荒辏湟惺杖朐谥鹉暝黾樱荒懿Τ鲆磺Я桨儆嗤蜱徘�
若与交趾作战,还要准备大量钱帛。
除非郑朗那个计划得以实现,才能满足军事费用的需求。
所以郑朗与诸位官员反复商议下,将开发计划压缩,仅是开发二十几万顷,满足一些熟蛮与迁移汉户的需求。这个计划便形成墙壁上那张大地图。
桂州条件比较好,有一些汉户,没有什么瘴疠,郁水、左右江、漓水、柳江一些地区灌溉条件颇佳,可以用来做大陂田。陂田越大,成本越低,又容易管理。
这一地区也就是地图上的绿色地区,大肆开发,至少开发九成以上,形成一个不规则的面。
黄色地区多是原来朝廷控制很弱的地区,不会全面开发,但要形成一个个块。
红色地区多是朝廷问都不想问的地区,但可以构建一些点,或者朝廷指导,让蛮人自主开发。也不是继续向以前那样羁縻,会修一些道路通向这些红色区域。
有了道路,来往密切,渐渐汉化,有了道路,宋朝军队就能迅速抵达各个蛮部。还有一些深山老林的生蛮,对他们,郑朗也无可奈何了。不过人口稠密了,抵抗能力增加,他们危害自己会下降,要么选择配合朝廷学习汉人种植,使自己生活改变,要么最终会陆续淘汰。
郑朗又拿出一幅幅小地图,各县的地图。
将这些地图分发下去,广南西路条件不及广南东路,不过准备时间更长,而且有了广南东路的模式,各个官吏渐渐熟悉,将广南西路自身不足之处弥补过来。
这次是做最后一次修正。
当然实施时还要陆续修正,不过大纲现在就要定夺下来了。
只有两样工程,一是灵渠,二是相思埭,此次会议过后,郑朗将会再次前去察看。
热烈的讨论。
很多问题的,特别是钱帛不足,还要考虑到如何省钱。
最后余靖说道:“行知,我有两个疑问。”
“安道兄,请讲。”
“耕牛怎么办?”
让郑朗弄了一弄,江南的水牛好的涨到十缗钱,而非是十贯。
此事惊动赵祯,也知道郑朗的难处,但下面人声鼎沸,不得不在旨书里问了一次。
郑朗也回答了,这都是暂时的,相比于马,不用来作战,牛与马谁在耕地中作用大?朝廷如今已经不缺少作战的战马,西北战马增加到十二万余匹,再增加,没有足够的牧监饲养,不要说京城与河北的一些牧监,那些牧监根本养不出好战马,空劳国家钱帛,占据良田。剩下来的马用来何用,作战时的驮马,拉马车的牲畜,耕地。
若是耕地,是马好还是牛好?
牛价上涨,比朝廷给予五百文小牛鼓励钱更来得实惠,百姓养牛的兴趣会进一步增加,只要百姓大肆养牛,牛的数量会飞快地增涨。两广缺牛,更会重视耕牛。
暂时是牛价上涨了,十年后牛的数量增加,牛价就会下跌,而全国到处不缺少耕牛,用牛耕地,与人耕地会产生什么样的区别?对粮食产量的增加又产生什么样的区别?陛下难道不想出现文景之治时粮仓里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铜钱多年不用,以至穿钱的绳子烂掉,散钱多得无法计算的局面吗?
这是史书夸奖的,实际那是汉朝将地方财政往中央集中的产物,虽文景之治好,与此时的宋朝相比,在富裕上不及之。
但是郑朗站在后人的角度分析,这时代谁能想到,谁敢否定史上最好的内治时代?
郑朗又说道,百姓多称这几年乃是黄金时代,实际不是,仅是钢铁时代,仅是铁在向钢转变,还没有到白银时代,更不能称为黄金时代,文景之治才是黄金时代。
郑朗压缩自己功劳。
不能卖功,若象史书记载的文景之治,从中央到地方全是那样子,永远也实行不了。
赵祯看到奏折后不能作声,不能说郑朗说得不对,如今一匹良马价格开始下迭,但价格还达到三十几缗钱,比十缗钱的耕牛贵了三倍多。
最后郑朗又说道,人声鼎沸,乃是一些想买牛,牛价上涨买不起的百姓鼎沸,他们是陛下的子民,广南东路二十几万户移民不是陛下的百姓?孰轻孰重?就象一个地主分家产,手中一个金元宝,分给长子,次子就落不到,分给次子,长子就落不到。只能相互牵就一下。
郑朗答道:“大理!”
几个官员豁然开朗。大理也有许多牲畜,而且不用钱来交换,只要提供茶叶、瓷器与布帛交换即可,正好朝廷钱币严重不足,这一交换会缓解钱币不足的困难。
然后窃笑,一旦向大理正式收购牲畜,大理也会得到好处,但大肆收购牲畜的结果,也会使大理产生很大的骚动。
“安道兄,第二个疑问呢?”
“交趾。”
交趾派使前来,让张亢轰了回去,余靖很担心。
“安道兄,我有了布置,虽军事才能不及狄青,但对付交趾足矣。”
“他们是一国……”
“是一国,侬智高谋反引起两广生灵涂炭,乃是两广没有任何准备。有了准备,侬智高能得逞乎?早在去年我就在谋划防备交趾了。”
“行知,我还是担心哪,行知在两广,有威信,蛮人信服,有军事才能,能应对危机,有调度能力,坐中指挥,不会出现大麻烦。但行知不可能永远呆在两广。”
“安道兄,放心吧,交趾我有了足够的安排,临离开前不会为两广留下难题。在我离开两广前,会请求陛下让诸位留下来,继续主持两广事务,两广能有今天,不是我一人功劳,乃是各位同手协力的结果,各位,不要小视了你们的能力。”
几个官员听了心头一暖。
“不过你们也要辛苦了,这一留,我会建议陛下将你们留上五六年,直到两广定落下来,才能让其他官员替代。那时两广大局已定。”
余靖又说道:“我心中都有一个不成文的想法。”
“请讲。”
“无论两广,或者湘水,都有丰富的水系,有水系就有了水利,有了水利,才能让行知计划得以成功。依我之见,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仅是一个广南东路的开发,已带来许多骚动。不如行知的计划到湘水流域中止,夔峡路停下来。在未来几年内,以两广路的收入,朝廷稍拨一些款项,就可以对广南西路进行第二次开发。广南西路人口太少了。”
这也是一种保守的思想,但不能说余靖说得不对。
郑朗沉思,开发两广与湘水流域,能得利,开发夔峡四路朝廷很难得利,只是为夔峡四路的百姓赢来生机。哪里发生的种种现象太过丑陋,并且时常叛乱,也成了宋朝的弊端。
至于广南西路本身,人口是太少了。
户部在册的汉户与熟蛮仅是二十万户多一点,再加上生蛮勉强三十万户,肯定不足二百万百姓,不要说如今的广南西路包括后世广西全省,以及广东、贵州、云南许多地方,就是与人口同样稀少,而面积仅是后世山西省三分之二面积的河东路也不能远远相比。河东路还有四十余万户呢。面积河东路不及广南西路三分之一,地势远比广南西路更恶劣,平原河谷比例不及广南西路的三分之一。想要真正使广南西路变得更好,几年后是要如余靖所说的那样,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移民,才能使其充实。
但那样夔峡四路怎么办?
郑朗略有些迟疑。
余靖又说道:“行知,国家情况在变好,人口在增加,不能急于求成。况且我们都老了,行知你才三十几岁,身体健康,还有几十年的未来。”
郑朗苦笑一下,之所以如此急促的南下,是想将宋朝所有后方安定,然后以最强的力量,碰撞西夏。平定西夏后,再看能否收复幽云十六州。否则前方在恶战,后方老百姓到处起义,那才叫乱了套。
没有必要说出自己的雄心壮志。看了看天色,说道:“诸位,到我家中吃晚饭。”
将十名官员带到自己家中。
吃了晚饭,挑灯夜战,在岭南夜里工作很辛苦的,不但热,蚊虫也多,然而工作繁忙,几个官员不得不让家中奴婢扇着扇子,驱除蚊虫。
可这一晚很奇怪,郑家居然没有一个蚊子。
最后程师孟终于发现出来,惊讶地问:“行知,你家里怎么没有蚊子?”
郑朗指着那盘香,说道:“就是它替我们驱除了蚊子。”
几个官员全部站了起来。
在南方,若出现这个事物,代表着什么意义?
第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难
“这个物事好啊。”程师孟等人围着蚊香转。
在郑朗反复灌输下,几人皆知道疟疾的传染根源就是蚊子以及一些不净水。因此一旦被蚊子叮咬后,心中戚戚,省怕感染了疟疾。
“它的主要原料就是我让大食商人带来的植物,我打算再设一监。”郑朗道。
除虫菊性泼辣,比较容易种植。
让郑朗苦恼的是许多商人带错种籽,一半不是真正的除虫菊,幸好郑朗有了准备,区域性的种植,长起后将它的花干枝晒干,研成粉墨,几个官员都看到了,以为是什么药物。也可以当作药物,治疗疥癣,这不是主要的,实际化学的发展,同样可以出现许多药物。问题是东西出来了,技术跟不上去,医学跟不上去,中医所说的各种疾病与西医所说的各种疾病不同,也不能很好的将一些化学物质转换为药物。
郑朗看重的还是蚊香意义。
派人研究蚊香,盘香是知道的,比例是知道的,可燃烧时间不能掌握。
最后反复试验之下,才有了今天十名官员看到的蚊香。
比后世的蚊香略长一点,能燃烧六到八个小时,这要看干湿度。有了这个时间,足以熬过一夜。
接着将蚊香献给朝廷,包括赵祯,各个大臣,送了一大批。不是送礼行贿,而是为了监。
设监制作,分成几个等份,普通的蚊香用料简单,仅起驱蚊作用,售价很便宜,便于百姓使用。后几种稍加各种香料,不但起驱蚊作用,还起薰香燃香作用,售给有钱的地主、商人与大户人家、权贵。
另外就是向海外销售。
南海诸国、大食与天竺诸国,有的国家也有许多有钱人,哪里蚊子同样很多。普通百姓使用的蚊香不打算谋利外,其他几种皆以谋利为主。
同时保密技术,这也会成为宋朝以后的出口货物,同时可以为国家谋利。未必很多,更不及蔗糖之利,但经营得当,一年所获利润能与茶叶专营相媲美,能相当于一年向契丹的纳贡,可能会达到六十万缗钱以上的收益,不是小数字了。
这是直接的,因为需要大量木屑粉、淀粉、楠树粉、除虫菊,还会带动种植业、制造业、木业发展,使更多百姓能有一个改善生活的机会。国家同样也会在这些间接产业上获利。
郑朗又给平安监、蔗糖监与银行一些德操不错的大户送了一批。
懂的,这又是一次机会。
筹的款子不会太多,在以千万缗为单位计算的两广开发中,占的比例不会很大。虱子再小也是肉,况且也不是一个虱子了。
郑朗分了一批给几个官员。
制作的蚊香并不多,多是留下来做为来年的种籽,现在产量很是很小,不能满足未来除虫菊的需求。
蚊香出现,对避免疟疾发生会起来一定的帮助作用。
郑朗还是渴望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再有这个不正规的青蒿剂作补充,两广疟疾的危害便能控制到两成以下。
几人继续开会,三天后才拍板决定下来。
开始行动,先是向大理发出一条请求,以高价向大理收购牛、驴、骡,马也收购一批,但不多,马太贵了。当地还有极少数蛮人会役象劳役,包括耕地,可大象饲养成本高,郑朗并没有将大象放在计划中。
开始大理也没有注意,大理有牛,多是养来吃的,郑朗出的价格比市价高一半,主动配合各部族,将牛向广南西路贩运。最后导致大理牛价迅速变得昂贵起来,甚至有开化地区不顾当地的耕种,也将牛向宋朝贩卖,大理这才控制,但那时已经晚了。
数量太大,搁哪里,哪里就会产生骚乱。
张亢继续主持练兵事宜。
仅是手中的兵力是不够的,必须要训练一支能勉强作战的民兵。
朱寿隆与高惟和主持安排移民,其他几个官员划分区域,各自负责各自区域的规划。
郑朗自己也领了任务,相思埭与灵渠。
然后派官吏前去江南西路、福建路与浙西以及江南东路南部山区,鼓励百姓向广南西路迁移。实际自春天后,还陆续地有百姓逃向两广,因为工程不多,无法用工代酬,家乡正是耕种时季,来的百姓并不多。许多百姓正在观望,等广南西路秋后工程开始,想迁移到异地他乡,必须手中要有一些钱帛粮食与工具。而想获得这些,必须通过参加水利劳动才能获得。
不过有一些百姓听闻是广南西路后,犹豫不决,再加上大批佃农迁移到南方,数路缺少佃户,各个地主一个边叫屈,一边不得不减免地租,提高工薪,挽留百姓,因此这些百姓不大愿意来了。
最终来的百姓也果如郑朗所料,没有去年多,仅是十八万户,实际只有十万户。有的一户实际人口仅是两口人,刚成家,孩子还没有生一个,就让家中父母将家分了,贪那四十亩良地。
看到这些消息,许多官员皆摇头,精耕细作,两个人,以后还要养一个孩子,能将四十亩地耕种过来么?
反正地多,由他们糟蹋,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这次迁移之漫长,出忽所有人意料。
随着两广开发越来越成功,最终也未象余靖所说的那样,组织第二次开发,相反的,每年都有大批百姓继续向两广涌来,人口越来越稠密,各州县官员们就着这些百姓,陆续地将余下的水利开发安置。
这也使迁移前后持继的时间达到十几年之久,最苦的是那些地主,最后都快要将佃农当成祖宗供着,不然人家就要往南方搬家。波连的不仅是宋朝江南,连少数北方百姓,大理与交趾的少数百姓,也偷偷往两广转移。即便过了十几年后,还有少数百姓继续向南迁移,但那时多数平原河谷地区渐渐塞实,多剩下丘际与山区地带,百姓迁移的数量这才渐渐减少下来。
但今年,迁移过来的人口数量,让郑朗觉得略有些不足。史上南宋面积缩水,只好派人对两广进行开发,进行一些补充,效果差。明清时水利规模才真正逐步壮大,如面积不大的高州有陂塘一百六十三处,障田的堤岸与圩岸有二十七条。但没有象郑朗这样举全国之力开发,导致许多不足。嘉靖年间良吏张岳守廉州,广为陂池,教民稼穑,当时田畴之利开于公者十常八九。可到了清初,当地人民仍未谙引灌之法,即使近水之地亦只能垦为地,种植旱作物,而未垦成水田。直到乾隆时,知府周硕勋特雇工匠造水车作示范,督臣班第又制造水车分发到合浦县试演,还募江南熟习农业之人来廉州府城附近,开发水田五十亩以为倡率,乡民才得知水田营造之法,重视耕种水田。以后廉州府修筑陂塘堰坝渐多,“迄嘉庆至今种田之法更为精密,凡海匡以及坡地皆可插秧,即岭蛹淡田多以灰粪培植,故其收成视常有加。”“前此不粪不耘,今则先冬犁田以晒雪,当春进粪以插秧,……附山者凿沟筑坝,在原者凿井开池,近水者制车造桔或引灌。”
也就是郑朗直接从宋朝过渡到清朝中期,而且规模更壮阔。
这中间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蛮人不知农业种植,需要汉户起一个带头指导作用。
汉户迁移得越多,农业发展才越成熟,不然让蛮人自己儿琢磨,在两广弄出一百个都江堰,都无法带动两广农业发展。
广南西路另一个地区,此次开发的主要地区郁江流域也是如此,在明代就采取了招民开垦,移民屯垦等政策,与郑朗此次颇类似,不过时间更长,规模很小,使其耕地面积达到七百多万亩,雍正改土归流,使外省人口得以大量移入广西,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全部带来,使得广西耕地面积达到近一百万顷。
还是汉户,并且其中一半是强迫迁移的。
但郑朗也不敢强迫汉户过来,无奈之,只好就着这些人口开发。
到了灵渠,接到诏书,准许郑朗于桂州成立安眠监,并且赵祯亲自替蚊香取了一个名字,安眠香。
看到这个名字,郑朗心中觉得有些怪怪的,他想到了安眠药……
差一点想到安乐死,这是皇帝的命名,怎么办呢,安眠香就安眠香吧。
放下诏书,查看灵渠。
灵渠的维修,分成三个部分,引水、蓄水、灌溉。陡门。堤岸。
灵渠南端乃是漓江的上游,北端乃是湘水的上游灌水。但离漓江源头西边三十几里地方,还有一条河流,浔江水。若挖一条河流,将浔江水切断,引向漓江源头,修一些堤坝,于灵渠会合处再修一些陡门,便能使灵渠水位抬高,利于航行与灌溉。
可是看了看,工程太大了,手中能动用的钱帛十分紧张,终于将这个诱惑的想法抛弃。
余下的第一部分只能有蓄水与灌溉两个部分。
蓄水手段有开挖塌陷的渠段,挖深控阔,再者便是通过陡门调控。
陡门越多,水流会越平缓,可是陡门多了,管理费用会很高,船只航行成本增加,航行速度缓慢。所以每一个陡门的设置很是关健。
来回转了好几次,郑朗依然望着西方,渴望浔江水。但在心中计算了费用后,再次放弃这一想法。
只能在陡门上打主意,反复推敲过后,没有象乾隆时鄂昌与唐绥祖那样增十陡,使陡门数量达到三十二陡,建桥十座,仅增设数陡,使陡门数量达到二十六陡,桥数量达到八座。
并没有结束,还要兴修数条岔流,用来蓄水排洪灌溉,缓解河道河水流速。
最后才是石坝,如今多是土坝,多塌陷,必须用石坝,后来维修时用了钱越笼石法与明朝鱼鳞塘法两种方法兴修石坝。鱼鳞塘法最坚固,可是费用也高。不可能全部用鱼鳞塘法,即便在广南东路,仅是少数险恶所在,才使用了鱼鳞塘法,其他地方依然用笼石法,用竹篓囊石,镶筑堤岸,囊深河道。非简单的工程,若是没有历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郑朗根本无法规划灵渠的维修计划。
仅是一个灵渠,郑朗前后来过三次,考察时间达到两月之久,动用官吏多达六十多名,相关的衙役厢兵两百多人。
设计好灵渠,又跑到相思埭去了。
埭指河上堰坝,唐代之前,人工运河上多没有陡门(通航闸门),埭有斜坡,船只过埭,要用人力或者兽力拖拉。相思埭开凿之初,拦水以东西分流,埭成后一水两分离,如亲人远隔天涯,相思如水长相忆,这才有了这个优美的名字。
唐代已有,但叫相思水,仅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修得草草,不但没有陡门,又没有深挖,河道设计也不合理,直到明朝,才进一步的维修,成为相思埭,也正式载于史册,然设计很不合理,鲢鱼陡一带“奔流急湍,垒石多以颓圮”、“急流上下,咫尺悬殊,石梁石哽,比栉触碍”。雍正时鄂尔泰路过鲢鱼陂,大约被河水急流吓着,上报朝廷,雍正下诏着鄂尔泰与金珙亲临勘察,建闸水之陡二十座,凿去碍船之石三百八十六处,这次工程维修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历时一年才竣工。
唐朝修的相思水肯定不行了,郑朗想修相思埭等于从无到有进行的,工程比鄂尔泰那次还要庞大。但一旦修成,其功用最少能当灵渠的四分之一,来自庞大的柳江流域船只再也不用东下到梧州,从梧州再绕无数的弯路,溯流而上,抵达桂州。而且此埭修成,也可以用作灌溉。
到处转了转,移民规模又不及去年,郑朗不由叹道:“劳力还是少了。”
不得不写信给田瑜与元绦,让他们从广南东路拨出一部分劳力进行支援。
十月份,才重新返回桂州,设立安眠监,卖契股又得到一百六十多万缗钱。不是小数字,但远远不足。若再来一个五百万缗钱,郑朗就敢重新修改灵渠维修计划,将浔江水引向漓江源头。但恐怕不能了,一旦维修完成,也不能复引,否则就会出现翻工,浪费严重。移民不足与灵渠成了郑朗心中两大遗憾。
想做实事很难的,朝堂中发生两件事也验证着这个真理。
欧阳修推荐王安石为群牧判官,不知道他是看重王安石的能力,或者是想与郑朗改善关系,王安石力辞召试,欧阳修反复劝说,乃就职。馆阁校勘沈康也求陈执中赐群牧判官之职,陈执中说道:“王安石辞让召试,故朝廷优与差遣,且朝廷设馆阁以待天下贤才,当以德让为先,而争夺如此,公视安石,脸面何厚也。”
你作为馆阁臣子,是贤才的职位,怎么这样不要脸?
沈康渐愧而退,至此,郑朗三个学生,王安石与司马光、吕公著全部进入朝堂。
但不是这件事。
内侍杨永德请于蔡汴河置办水递铺,杨察不同意,多陈水递铺不便,杨永德不悦,多方抵毁,杨察着恼,又陈奏点检内衣库积尺罗帛,内藏库不当买交钞,香场人吏取乞钱物,皇城司占护亲从官不以付外勘鞫。
也就是今年以来,宫中的太监越来越无法无天,做下许多不好的事。
杨永德索性诬告杨察,辞连卫士,诏开封府鞫查这些牵连的卫士,杨察一看,别整了,俺们乞罢。范镇言杨察无辜,不报,赵捯嘌裕骸安烊粲凶铮坏备僮剩蝗舯疚拮铮坏备娜巍F蜃坊剐旅!币膊槐ā�
以杨察为户部侍郎、提举集禧观事。王拱辰为新三司使。
再到王鼎,王鼎主持循虔道凶案有功,迁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永德请沿汴置辅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王鼎之谏是对的,虽每年要发卒换舟,那是有舟才挽,无舟即可休息,又可以相互轮休。况且又有了免役法,用薪请了一些役夫代替发卒挽舟之劳,但一旦设铺,成为常例,运卒就会成为苦役,要么若剥这些苦役节省开支,要么国家会形成大量浪费。但是王鼎调度有方,官民皆以为便,杨永德无可奈何。于是另一人倒了霉。
许元。
许元初到南方,也如同王鼎一样,铁面无私,得罪许多人,行事不便。于是处事圆滑起来。送一些礼物给京城权贵,又对一些豪强稍稍放松,榷巨舰与之。可大舟就这么多,有人得有人就不能得。不过上面开心了,许元在下面办事也渐渐方便起来。因此在江淮主事十三年,多有功。
不过这条消息不知道怎么的,就让王尧臣知道。
两件事接连发生,不能不让人忍不住往杨永德身上想。
王尧臣写了一篇奏折,说了许元这些事。贬知扬州,但许元自谓当然,无所愧疚。
怎么办?俺为了做实事,减少麻烦,不得不这样做,因此俺问心无愧。
杨察与许元两人先后贬官,但他们做错了吗?杨察刚硬不行,许元优柔不行,那么该怎么去做事?
郑朗将这两件事联在一起,写了一篇奏折,然后在后面说了一句话,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狂风破浪随时有,吹帆击桅葬宦海。李白这首豪情满怀的《行路难》,后面一句让他篡改得一塌糊涂,然后直接将这篇奏折呈向朝廷。
第六百八十九章 烽烟
宁老汉默默地将浮网放了下去,然后看着远处的几艘渔船。
三月初钦州乃是多雾时季,虽在大海上,风也平浪也静,同样升起一些袅袅的晨曦,金色的太阳光穿过这层薄雾,使得蒙蒙雾气下面似是金光在跳动。
景色又美丽又虚幻。
实际生活在大海上,每天担心受怕,生活也单调,并且作为渔户,在宋朝被视为最下等的职业。
钦州来了许多汉户,这也是必然的,广西最平坦的地区就是象州、浔州、郁林州与钦廉二州最多。如今却多是沼泽地带,人口稀少。然而圈过圩堤后,便是最好的大陂田。于是五州与桂州成了移民最多地区。
仅在钦州湾便安排了一万多户百姓。
这使得宁老汉一家生活条件变得好起来,百姓多,他从海里捕捞上来的鱼便能卖一个好价钱。
可十几户汉家的渔船让他感到危胁了。
这批迁来的新渔户不但捕捞海鱼方式不同,工具不同,船也不同。
自己驾驭的仅是单艘船,单桅,艘舱要住人,舱肚肥大。而汉户不同,他们往往两艘船同时出发,一艘为罟网船,负责起下网起网,一艘为煨船,供应渔需物资、食品乃贮藏渔获物。船行更为持久,船所抵达的大海也更深远。并且船型更细狭,颇象内河的那些舴艋船,就是这样的小船,居然双桅帆,这使是渔船速度更快,也能更灵活地于飙风大浪中迎风破浪,脱避凶险。
船不同,渔具更不同。
自己一直用着钦州千百年以来的普通撒网,搅网,配合渔叉,这便是自己全部的渔具。然而这些汉户使用的渔具,才让他们大开眼界。一种大型牵网(又叫大拉网、大莆网),最少需要两艘船同时牵拉,宁老汉还看到有七八艘船同时才能操作的大牵网,还有一种上面有着许多铁刺的大渔网(刺网,上带尖状铁片,鱼碰到上面感到痛疼,于是在起网之初,拼命往网中间挤压,利于鱼不易脱网而逃,而有效的捕鱼),还有一些挑网,板罾网,以及一种纶钩,视鱼之大小,急则纵,缓则收,钩纶与渔船随其上下游动,待其力困,从容拉捞上来。
甚至宁老汉亲眼目睹有两艘船捕上来一条几乎有一千斤重的大鲨鱼。别的不说,那个鱼翅的价格就能卖出一个天价。
捕捞方式又不同,这些汉家船出海往往不急于捕捞,而是观察,察看鱼群动向,不出手则罢,一出手便会有巨大的收获。
相同的出海,每艘汉户船最少是自己收获两倍,甚至能有三倍四倍。
网收了上来,收获不错,没有网到大鱼冲网(指网织得不坚固,若鱼大了,不但网不住,反而脱网而逃,将网冲成一个个大窟窿,事后必须修网补网),有二十多条鱼,几个黄鱼,十几条鲭鲇鱼,几条扁斑鱼(石斑鱼),一些大虾。
但人心没有足意的时候,一想到那些汉户一网上来的捕获,宁老汉又不开心了。
小儿子欢心鼓舞地雀跃着,大儿子与妻子努力的择鱼,准备再下一网。宁老汉则皱着脸,看了看新娶进门的正在做饭的儿媳妇,喝了一口酒,又想到钦州发生的一切,钦州有百姓,好几千户,生活在高坦之处,刀耕火种,有的大部族酋还利用船只与交趾人做生意(宋朝对交趾一直有着防范,没有开通市舶司,仅是在邕州设立两三个关市进行互市,因此沿海各州,特别是钦廉二州多有部族利用小型海船与交趾有走私活动)。但自前年起一切不同了,几个大部族酋将儿子送到桂州就学,又修了几条大道,通达各州与郁水,宁老汉不知道的是有一条大道穿过宝华山,通达横州南岸,在哪里又修了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