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章八大姓氏中,有许多人就是犹太人的后裔。因为后世以色列只承认母系传承,认为母亲是犹太人才算是犹太人,而这些犹太人汉化,是父系传承,故不符合以色列身份的规定。

然而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都遭到过残忍的迫害,只有中国善待之。故后世中美无论怎么交恶,那怕中国对反对以色列的中东国家表示支持,以色列人一直与中国交好。这是一种感恩,可惜中国除了周恩来外,其他人都没有将这张牌打好。

在宋朝也善待,无论宋朝对飞钱控制有多严,犹太人照样经营,宋朝政府也不问。

郑朗继续说道:“银行所侵占国家便钱汇兑无可争议,然而也侵占了少量蓝帽回回与巴蜀商人利益,不过有策给予这些商人豪强更大的回报,可行否?”

能回报自然没有问题,陈执中皱眉问道:“请说具体策略。”

“陈相公,莫急,银行一事,乃是我与张方平于泾原路时构思谋划,在樊楼上我与张方平、王尧臣、富弼、蔡襄、曾公亮又谈论过这件事。然所需本金巨大,无法实施。”

庞籍问道:“多少本金?”

“若全国推广,至少有铜钱,或相关的金银,而非是布帛,价值十亿贯以上之数,才能撬动全国银行业务。”

所有大臣一起准备扑倒。

将玉皇大帝拖来,也变不出这么多钱。

“诸位臣工,其实有的,自三皇五帝起,中国一直在开采金银铜铁,自古以来,留下多少铜钱与金银,至今隋唐的铜钱仍在流通当中,不过大多数用来制器,甚至许多人埋在地下,湮灭矣。若将这些金银铜一起拿出来,也许不足十亿缗之数,但相差不会很大。不过不可能让百姓将金银铜一起交出来,给国家当作货币流通。所以此议搁了下来,在看平安监能带回多少金银铜。平安监成立很长时间了,国家铸钱数量也翻了一倍多,大多数金银铜依然成为铸器或者打制首饰之用,故数量仍然不是很大,一度让我认为无法实施。”这件事让郑朗头痛了很久,看到一年铸钱量不足一千万缗,他有点急了。

肯定不够的,若历史不改变,离北宋灭亡还有八十年时间,往后北宋铸钱量越来越大,低者三百多万缗,高者五百多万缗,八十年铸就最少有近三亿缗的铜钱。中间还发行了无数的铁币与交子,但钱仍然不够用。

不能说流通到外国。

将契丹、西夏、回鹘、吐蕃、大理、交趾、南海诸国以及倭国、高丽等周边所有国家加在一起,财政收入也不会达到宋朝的一半。流通会产生影响,不是主流,主要原因是宋朝庞大的经济量,导致铜币不足。

看到一年铸币不足一千万缗,郑朗急了。可又没有什么办法,一直在想这件事。

继续说道:“前日没移皆山携其女到我家中表示感谢,另外拜托我一件事,他从西夏带来一些财富,想加入平安监造福自己的族人,平安监仅剩下五成契股,这是为以后银行做本金用的。我没敢答应,随后张方平前来我家准备辞行,我与方平便说到银行一事,灵动一动,于是想出一策解决。”

坑出来了!

办法不是我一个人想的,还有张方平,不设银行则罢,一设银行懂的人没几个,要不要将张方平发放到滁州?

赵祯定定地看着郑朗,这个小心思他懂的,不过郑朗谋私,还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公开谋私,还是第一次,不知道说什么好。

并且郑朗说了一句让大家更不知说什么好的话:“虽有张方平的智慧,陛下,臣在此言,亦有私心,可臣非为自己谋私,乃是为国家谋私。西夏危害边陲不能讨灭,非是军队不足,乃是财政不足也。黄河有策治理然不得施,非是无策也,乃是所用钱帛太多不得而施也。不过国家真正懂得经营之道的大臣太少了。”

俺就是谋私,说得正大光明。

何郯嘴张了张,最后忍了回去,差点一口气没有回过来,活活憋死。

赵祯抹了抹额头上的汗,问:“具体的怎么做?”

就是不顾国家安危,将内藏库与三司所有金银铜钱一起拿出来,也没有几千万贯,这可是十亿以上的数字,几千万塞牙疑缝也不行啊。

“其一,于东京、南京、北京、西京、真定府、密州、并州、京兆府、成都府、兴元府、江陵府、江宁府、苏州、杭州、洪州、泉州、广州十七个州府设银行。撬动不了全国,但部分的撬动,又仅是十七个州府足矣。”

在座之中,仅是王尧臣与曾公亮、赵祯知道银行一法,富弼与蔡襄未回京城,张方平准备离开京城,没资格参加这次会议。

赵祯默想了一下,这十七个州府也不简单,要么是宋朝最富裕繁华的城市,要么就是重要的港口,可以说集中了宋朝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财富,再加上幅射范围,能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也就是最少需要三亿贯以上的金银或者铜钱数量。

有一点,所有人自动忽视,自成都府到江陵、洪州、广州一线往西或者往南,还有着大片的领土,超过宋朝土地面积三分之一以上,郑朗没有安排一个银行。

不能设,可能会引起蛮人的红眼,谋反更烈。

若是部分的撬动,用了一个撬字,大约能成功,也不容易,这得需要多少现钱?

赵祯问:“然后呢?”

“然后是经营形式,我朝盐茶矾酒香进行专营,虽说朝廷政策治民安民,实际在苛民,唐初盐以斗计价,最低时一斗盐仅十几文,然今天一斤盐最低也有二十几文钱,高者一斤能达到几百文钱。这都是民生之用,是变相的鱼肉百姓。”北宋政策还算好的,不过北宋言论自由,芝麻大的事能说成西瓜,只要不谋反,敢说反而认为是忠臣。过份夸大不好,但多少起到监督作用。郑朗这样说也不过份,可他不想在五个专营上纠缠,迅速掠走,道:“臣计算一下,若是专营得功,国家一年最少能收益八千万缗以上的收入,仅是专营所得,就能维持一大半国家的运转。实际呢?朝廷得到的不足三成之一。故银行设立之始,便要严格执行蔗糖作坊的对半契股制度,一为国家谋财,二为商贾大户豪强不过份反对而使银行夭折,夺其利给其利。”

“佳!”赵祯道。

十几年前他初为皇帝肯定不懂,今天会明白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若是贾贾大户豪强一起反对,什么法也会夭折。

至少有部分利润的让出,能将这些豪强的嘴巴堵上。又能控制官吏的贪墨,乃是一箭双雕之策。肯定没有那么完美,若干年后,必然产生许多新弊端,例如大契股侵吞小契股,例如部分管事的成员还能有办法做账贪墨。但眼下才实施不久,郑朗在朝,国家吏治还算清明,这些弊端不严重。

“陛下,故臣以为先筹集八千万缗铜钱或等价的金银作为原始契股,作十万股,朝廷与豪贾各占五成。以后根据情况陆续增加股份。”

文彦博问道:“朝廷那来的四千万缗之巨的金银铜钱?”

两千万也拿不出。即便拿出,国家不用了?

“不需要动用国库,一是平安监的契股,二是银行的契股,便可以筹集这些本金。”

“不可能。”何郯说道。平安监如今收益显著,五成的契股都不能筹集一千万缗钱,况且一个空中楼阁的银行五万契股,能值三千多万缗?

“何御史,请听我将话说完,你便知,陛下,诸位臣工,我再说它的经营方式与谋利手段。一为便钱汇兑,朝廷便钱汇兑仅是在京城,一为控制富商为富不仁,二为控制铜钱流通,使京畿有充足的钱币可用。然有平安监,铜币铸就量始大,再有一旦动援,会将许多百姓家中的铜钱与金银挤压出来,以及交子,货币会进一步的充实,朝廷不需要仅在京城便钱汇兑,可以将范围扩大到这十七个州府,仅此收益便会增加五倍以上。”

“交子不妥。”高若讷说道。

铁钱与铜钱都有私人伪造,况且一张纸币。那是在巴蜀钱不足情况,特例特办,与朝廷无关。一旦实施交子,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伪造,砍头不要紧,只要货币真,这个利可不是两倍三倍的利,可能是几百倍的利,抄家灭族也控制不了!

郑朗一笑,即便没有自己,宋朝以后也会必然发行交子。不过发行的方式不对罢了,说道:“高相公,非是巴蜀的交子。一是数量,交子的发行只能是本金的之数,例银行里有八千万贯现币,只能发行八千万贯,以便百姓随时能兑现,让交子产生足够的诚信。二是面额,面额不能大,由五文开始,分成五文、十文、二十文与百文。”

也就是相当于人民币两块钱,五块钱,十块钱,五十块钱,再多不敢多了,再少成本不足。

“也不妥。”高若讷说道。休说一百文钱,一文钱能有多少,仍有许多百姓伪制,况且百文。

“莫急,且听我往下说,三是工艺,第一不是纸币,乃是绢币,采用全国最上等的绢绫做为币底,然后集全国最优秀的刺绣、织成、刻丝工艺,先后制作十处防伪图案,再铸十个刻板,用最复杂的技术雕印文字,刻板分成十份,朝廷掌控五份,富商掌控五份。将这些防伪标识通告天下。”

不用再解释。

首先最精美的绢绫,无论选择那一州府的名牌产口,产量都极少,也许有老百姓不认识,但还有后面二十条防伪措施,总能认出一些。若是私人伪制,有本事能集一处或者数处刺绣织成刻丝工艺,然而任何一个私人,也没有本领将全国天南海北的十处最优秀的绣工集中,只有国家才有这个能力。况且还有防伪的特殊雕版印刷。即便有能力者,想要将这些条件一一满足,也会闹出很大的动静,朝廷不管?

还会有人伪造,利太厚了,可是防造的条件太高,必与真币有极大的误差。这样制造交子,成本虽很高,是笨办法,但管效。

赵祯夸道:“好方法。”

“不敢,一是增加货币,二是便钱汇兑规模扩大必增加数倍收益,三是利于商业货币流通,民间益富,国家也会增加商业税所得。”这是必然的,郑朗做好事,送了几万缗钱给三司,还是用金用银,也用了三辆车子才将它们运到三司。若是用交子,一百文钱一张,几十万张,体积也许不小,重量却大大的下降,顶多一辆车子就拉走了,这是一个比喻,若是财富达到几万贯,还能在以前的汇票上着手,更加方便。但中小规模的行商,交易量仅是几千贯与几百贯,会变得很方便。继续说道:“其收入仅是较小的一部分,更大的部分便是存贷。鼓励民间存款,活期不收费用,一年以上五年以下者,年付百分二利息给存款人,五年以上十年付百分之三利息,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者,年付百分之四利息,终生存款仅取利息者付百分之五利息。”

诸位大臣面面相觑。

存钱在唐朝就有了,不是付出利息,而是要交纳手续费。因此这些犹太人,后来清朝的晋商们一个个闷声大发财,多成为富商,就是这样赚钱的,存付钱,贷更付钱,他地兑换也要交手续费。

付线给存款的人,第一次听说过。

郑朗没有多做解释,继续往下说道:“这是付,激励百姓将家中的钱币拿出来放入银行。得便是贷,分为两种,小规模的救急贷款,短期年付息百分之十,长期百分之十五,数额不能超过五十缗钱,这是救民之举,与青苗法类似。”

变向的青苗法实施很久,因为不作政绩考核,官吏兴趣不大,又担心收不回来,且与当地发放高利贷的大户发生冲突,效果不大。甚至明诏不得禁止百姓求贷,各地官吏也不向求贷的百姓发放青苗贷粮。

这是官府经营。

若换成一半私人加入经营,必为追求谋利,而大肆放贷。

所以一开始便让它里面一半契股变成私人的。

“二是商贸性质的大贷,短期贷款年息百分之十五,长期百分之二十。防止收不回来贷款,必须以其资产抵押,没有资产者不得贷。银行本来就是谋财之举,若是五等以下赤贫户,自由朝廷赈济。”郑朗叹息一声,没办法的事,即便是好心,若开了这个先河,各处银行会制造伪账,说放给了贫困户,收不回来了,账面严重败坏,后果不堪设想。事实青苗法已经出现部分类似的情况。只能狠狠心肠了,继续说道:“又防止一资多贷,再划分各银行范围,贷者资产契约自贷款时必须交给银行看管,那么贷者偿还不清,可以用其资产为银行弥补损失。若估资时资产高估,是银行雇员之失也,规银行内部处罚。陛下,诸位臣工。银行在中间扮演的角色,便是利用朝廷的威信,权利,庞大的经济运转能力中介之。许多百姓因为不想付钱柜之利息,而将钱币埋藏于地下。这些钱币一旦从民间释放出来,会达到什么样的数量?仅是这十七州府幅射范围内的财富最少有几亿贯之数,仅是京城一年高利贷之所得也有几千万贯之巨。不用说全国,我所选十七州府,一来一去之间,经营得当,谋取其来去之间百分之十的利差,会有多少收益?我将这个契股价值估为三千来万缗钱过否?”

轰!

大殿里炸了营。

没有办法算下去了,若是推广到全国,收益更难以想像。

国家之所以重税,缺钱用啊。若有钱,两税不征又有何妨?

账不能这样算的,人员工资,运输费用,损耗等等,实际盈利没有郑朗所说的那么乐观。但若推广到全国,盈利确实难以想像。什么行业最来钱,不是平安监的矿业,不是各个作坊,而是银行。

前天晚上郑朗与张方平将想法说出来后,张方平怔住了,崔娴也呆了,江杏儿呆了,月儿回不过神了,四儿与环儿差一点流口水。

大半天后张方平说道:“这一票玩大了。”

甚至因为其撬动,会阻止还铜为器的蔓延,因为不得不需要更多的货币支持。到时候不用朝廷下禁令,而是各大富商自发地献铜为币,整个市场经济会越来越活。最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将宋朝本来就富裕的经济推上一个高峰。

赵祯苍白的小脸上露出红光,说道:“议!”

准奏了,但得商议更具体的步骤。

同时赵祯想法深远,如果这样的话,一个平安监,一个银行,会将所有精英一起绑在朝廷战车上,国家会更加平稳。

“陛下,莫急,臣还有一奏,银行之始,范围不大,最终必须将它推广到各个州府,各县,以及各镇,才能真正推广全国。所需本金更庞大。故臣以为开始时,不能动用其盈利所得,将其所得作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部分分红单划一库保管,以便有本金继续扩大。所以臣认为必有一会经营,德操佳,不喜交结之能吏掌管银行运行,臣推荐张方平。”

尤关到国家经济,虽是公私对半开,私人可以推选代表共同管事,也必须共同管事,让官员来管,最后变成什么样子,天知道。但主管必须是朝廷大员。

然而诸位官员一起发呆,心中鄙视地想到,郑行知,你用这种方法捞人,未免做得太过份了吧。

第六百二十七章 不是你的菜

何郯依然不服气地问:“难道天下间只有方平一人有才能?”

郑朗总算听出来了,何郯弹劾朝廷处罚张方平太轻,不仅是围魏救赵之策,张方平行事孤立,没有在御史台结下什么人缘,温和的进谏方式,也让何郯不喜。故何郯咬住张方平不放。

既然如此,今天索性将问题一起解决。道:“天下间人才济济,然而各有各的长处,何御史,你可见到谁是全能之才?从进谏到军事、水利、农业、工商、税务、专营、经营、律法、捕盗?刚才我所说的仅是一个大纲,所选十七个州府皆是国家商业最发达的地区,资金周转快,流动大,资金供大于求。但只要稍稍推广,便会出现一种现象,有的地方资金转行缓慢,存大于贷,有的地方资金周转快,贷大于存。必然进行全国性的调整,如何调整?为何存款利息有浮动,定期存款,银行便能明确的用其资金放贷。然而到时必有一半以上乃是活期存钱,这些钱要偿付利息,不利用或少利用可惜,利用得多,百姓前来取款,银行却无钱发放,影响其威信。威信一失,谁来存款?这仅是一州,如今最远的乃是广州,有大道与京城来往,推广后会有更远的地方,道路又不便,即便快马通达,来回也有一个多月时间,做为主事官员,必须及时调整。耽搁一个多月时间,处理难度会有多大?何御史,它是新事物,你认为谁能称职的将这些事务处理得当?再者,它以赚钱为目标,一旦实施,必须会出现一些偿还不清的债务,查没便卖其抵押资产,会产生许多不好的事,如何面对?我说的这些,仅是部分纲领,还有更多的细节问题,利率的浮动调动、投资的风险,货币的政策,货币的传导机制,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基础货币,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层次,通货,货币乘数,再贴现,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备付金,现金业务,转账业务,汇兑业务,委托收款,发放贷款,贷款收回,贷款展期,汇票,收息,托收等等。何御史,你懂吗?”

郑朗也不大懂,略知一些皮毛,至少比在座的懂。

何郯让这一串术语弄得张口结舌。

“何御史,祖宗家法,扩设言臣,天圣时又增置知谏院,监督文武百官,允其风闻言臣。最好也要讲究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水土破坏严重,不但今年,若不治理,或治理不当,以后雨水一多,黄河就会有事,与陛下无关,与大臣无关,这是我们后人为前人的过度耕牧买单。君说宰执不当,引起天灾。但君扪心自问,自陛下登基以来,有多少时间两府乃比时今两府大臣之吏治能力?前面决堤,第二天物资、救援的人员,救灾的策略全部一一落实。可是你说两府宰执失误,尤其执中与我,执中用错了数人,作为宰执一年要使用提拨多少人才,便是恣意妄为,我无论再做努力,岁数不及,资历不足。但我问你,将两府大臣一起罢去,君会名扬天下,可你认为谁能比现在两府宰执做得更好?”

“……”

何郯无语以对,但赵祯却很欣赏。

如今两府,郑朗的才能,宋庠的忠厚,陈执中的孤芳自赏不结交,皆让他欣赏。

事实这个两府在赵祯一代算是最好的时候,东府有郑朗、庞籍与文彦博,陈执中略差,也比其他大臣好得多。西府略逊色一筹,还有王尧臣,对军旅之长,王尧臣不亚于韩范,可能还在庞籍之上,岁数也合理,数人三十几岁,四十几岁,长者不过五十几岁,正是人一生当中智慧成熟,精力旺盛的时候。

三司与两制官员同样配置颇佳,叶清臣、丁度、曾公亮等等,皆是一代名臣。

这是一套做实事的班底。

何郯挑刺儿,是过了一些。

“何御史,它是新物事,新政,新法,又多涉及到经营之道,我可以大胆说一句,懂的人仅有二,一是我,二是张方平。我们不是天下最会经营的大臣,可此法由我们而创,而议,而完善,对它最熟悉,至少在这五年之内,情况不会改变。五年后运转正常,懂的人多了,才能找到替代的人选。不用张方平,难道用我?何御史不怕将我活活累死?”

一些大臣发出窃笑声。

“郑相公所言说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能否明言?”何郯依然不依不饶。

然而郑朗喜欢,今天索性将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说出来,省得以后罗嗦,道:“我第一句便点明它的性质,替朝廷谋财之举,凡事必有利弊。一是懂的人不多,二是机构庞大,必会良莠不齐,发放贷款时,甄别的对象会出现一些失误,收款方式也会出现失误,倾家荡产、悬梁自杀的人还会有之。但对比一下高利贷,它会导致更多的人倾家荡产,自杀,会有一些不好的事,但这种轻利息,会给更多的人生机。如果仅盯着极少数自杀的人言事,即便它推广到全国后,获利必超过国家眼下所有各项财政,甚至会超过两税收益,但在言臣弹劾之下而罢去。想一想,一个两税,因为小吏执行不得法,就让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是谓必然,一执行,必会出现。

可与宋朝高达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三百的利息,或者利滚利,不知好了多少倍。然而要说清楚,有些大臣言事不管轻重的。

庞籍敏锐的问道:“行知,你说懂的人仅有方平,各州府怎么办?”

“醇之,一旦落实,各个管事必须分配得当,朝廷需设监,正副两使与数位巡查使,度支官员,至于下面小吏与主账文书可以由各契股提供。这是总领大局。至于地方,各州府的主事与副主事必须让朝廷官员主持,总领大局。至于各职员与小吏,乃由契股提供,至于县以下者,则交给各契股。一是朝廷用官花费太大了。”郑朗叹了一口气说道,推广到全国,全部用国家官员,得多少官员?必须将这一数字控制在三位数,而不是四位数、五位数。继续说道:“朝廷官员总领大局,下面执行的人员必须灵活机动,例如刚才所说的收贷种种,再者,它的经营主要收入方式是用百姓的存款放贷,赚取其中的利息差,职员必须有灵活手段,鼓励百姓将钱存入银行,银行才有足够的本金将贷款放出去。朝廷官员来处理未免会有风议之论,故必须用私人契股提供的人员、账房来主持,大局他们不懂,但细节的经营之术,他们还在官员之上。三就是让契股东放心,收入公开,不会担心朝廷侵吞。上面又有朝廷官员监督,这些吏员便不敢胡作非为。至于大臣皆不懂,无妨,即便十七州府,出售平安监契股、银行契股,本金到位,交子印刷成功,仅是筹备的时间最少会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张方平可以对这些官员进行指导,我也不妨偶尔抽出空,去指导一二。成立之时,这些官员就可以胜任了。”

“此使相当于何职?”

“相当于三司副使。”郑朗又看了一眼言臣们,张方平前为御史中丞,三司使,皇上又让他为知制诰翰林学士,准备重点培养,而现在仅是一个三司副使的职位,也等于是贬职处理,这一回你们心满意足了吧。

“归于内藏库,还是归于三司?”

“一旦运行,资金庞大,自古罕见,归于内藏库不适合了。即便归于三司也不大适合。必须将它归于中书省管理,正好我也在中书,可以抽空配合,逐步将它完善。”

赵祯忽然说道:“其实高利贷最好不要出现。”

这便是宋朝最有意思的一幕。

作为皇帝本人,希望天下财政为国家所有,所有百姓衣食无忧,那么国家乃安。但作为大臣,多为权贵代表,往往不顾国家,拼命地维护权贵利益。所以熙宁变法后,产生了两党,王安石维护皇帝与国家利益,司马光维护权贵利益,有可能他们身在局中却不自觉,但在潜意识里使他们定位了方向,导致政策见解不同,产生争执。

真相却是这些权贵在侵夺着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在维护着帝王的统治。对权贵不能做得太过份,但也不能太纵容。

又是中庸之道!

赵祯略纵容,赵顼逼得略紧,皆没有把握好法度。

但做为皇帝的本身,只要有智慧的,都不想权贵们做得太过份。何谓过份,大肆兼并隐田,偷税漏税,霸占国家资源,最反感的便是高利贷,这玩意儿太狠了。不要说百分之三百的超高利息与利滚利变态的计算方式,就是沾到百分之六十的利息,又有几个人能还得起?

郑朗答道:“陛下,不大可能,即便银行成立,下面的职员为了谋利,多半不会向四等户以下者发放,他们想贷款,还是去找高利贷,一些不肖子弟非常用度也借不到款项,依然去找高利贷,资金不够,用资焦急,还会找高利贷。无法杜绝。可是强迫他们向贫困人家发放,又会出现大量呆账与死账,严重亏损。青苗粮贷亦是如此,有多少小吏将粮食贷给应急的百姓?臣却不敢强迫他们贷粮。一旦强迫,或者做为政绩考核,依然不会贷给贫困户,而是强行摊派于三四等户,使民间骚扰。”

“可以来京城闻鼓院诉之。”高若讷说道。

“高相公,不可能的,若人人能来闻鼓院诉之,就不会有张海被逼得轮为盗贼之事发生了。”郑朗摇头道,后来王安石在这件事上犯了严重错误,也为保守党找到最重的攻击把柄,郑朗可不想重蹈覆轨,不过青苗粮与银行性质不同,青苗粮针对对象是贫困百姓,故很难盈利,而银行针对对象多是商人,所以能盈利,又说道:“青苗粮不提,朝廷立国以来,实施了多少善政,到了下面如何?又有几个百姓因此来到闻鼓院申诉?银行不同,它设立之初便是谋利,能帮助一下贫困百姓尽量帮助,不能帮助诸位也不必强求,以免产生不好的后果。想拯救百姓,真正的办法只有两途,国家减少两税,降低百姓税务,控制大户兼并,再杂以一些其他的仁政,贫困百姓才能得到一份生机。”

说到这里,又面向赵祯说道:“臣还有一请,一旦银行成立,最大的困忧便是钱币问题,故臣恳请陛下下诏,让平安监所得之铜全部用来铸币,最少让朝廷所得的部分铸币,使铸币量一年能提高到一千五百万缗以上,连续执行五年时间,国家货币便会更加充足。”

只能说好一点,就是执行五年时间,也不过增加三千缗货币量,实际增加三亿缗钱,也不能满足宋朝货币的需求。货币依然成为问题,银行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局部执行,不能向全国推广。除非以一年铸币一千五百万缗的速度持续一百年,大约才能满足宋朝货币的需求,那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其他方面着手,交子的威信,金银流入宋朝的速度,两者情况良好,见效也最少需要五十年时间,那时,郑朗还能活在人间?

但这不用急,郑朗的治国之道便是及时改良调整之道,十年前的良政,十年后有可能就会发展成弊政,需要及时的调整,国家才能健康的发展,不仅是财政,民事,军事亦是如此。

继续商议,其实就是大臣们在问,郑朗回答。

到了中午,赵祯心情兴奋,国家难就难在一钱二粮,似乎钱解决了,心头落下一块大石,又留下诸臣工在皇帝午餐。

诸臣随赵祯来到宴殿,饭菜未端上来,还要等一会儿,有的在观鱼观花,有的在聊天,宫婢沏茶,来回穿逡,有的大臣老了,要照顾的。

郑朗来到外面,看着水池里的鱼儿游动,赵祯走过来。郑朗施礼,赵祯摆了摆手说道:“不必。”

然后看着郑朗,只是微笑,问:“朕再调富弼入京如何?”

无论郑朗说得天花乱缀,赵祯知道郑朗有私心的。可能张方平确实善长经营之术,但用人还是用熟悉的人,用亲近的人,赵祯自己也在用这个方式用人,这个私心是为了国家,赵祯并不怪。富弼与郑朗私交很好,前有平叛之功,这次河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