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认为是君子党派,使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韩琦弄了这个小动作,使郑戬权利削减,等于是削弱君党的实力。范仲淹被韩琦弄得很苦逼,想管,可是另一件事又让他分了心。
京城很安宁,在郑朗悄无声息组织下,再也不象史上那样,许多百姓又冻又饿,逼得赵祯下旨让三司置办榷场,出售平价米谷与柴炭济民。这等于是在替范仲淹解压,使他专心于改革。
然而燕度在陕西揪着滕宗谅不放手,又上书说朝廷派中使前来查贪墨事宜,滕宗谅居然将账薄焚之一炬,乃是开国以来未有之事。臣又查问诸吏,然滕宗谅又多次派人阻止威胁臣等查问,请朝廷准许我将他押进大牢刑问。
查到现在,许多账目已经查清楚,仅有数千贯经费来历不明,大约是招待那些文人墨客了。数千贯,对于宋朝来说,还是贪墨吗?况且也不是装进自己口袋,顶多只能说是用的不是地方。于是改口,揪着滕宗谅烧账册一事。
郑戬此事做得不经大脑,居然让人一挑拨,将滕宗谅揭发。滕宗谅此事也不经大脑,郑朗与范仲淹、韩琦嚣张乃是有嚣张的本钱,你滕宗谅是何许人哉?
即便韩范郑三人,也未必敢当着中使的面,将账册焚烧。再嚣张,也不能嚣张到这地步。
范仲淹一看昏了,不进大牢还好,一进牢狱用刑,是文臣,不是武将,有几人能忍得了刑讯拷打,当年狄仁杰关进大牢后,迫于刑具,乖乖供认子虚乌有的罪状,幸得机灵,托其子带书于武则天,才免遭一劫。而且也有祖宗法,不杀士大夫,刑也不上士大夫,这样做是不好的。
不管韩琦,先将他放在一边,将滕宗谅问题了结,再次上书替滕宗谅辨解。言语说得很悲切,赵祯看到火候差不多了,也怕燕度在下面做出过份的事,开一个不好的先例,于是降滕宗谅为祠部员外郎知虢州,余职如故。
这样的处罚让许多人心中不满。
费了多大的周折,居然还是知虢州,虢州不是上州,但在京畿附近,随时可以升迁,等于没有处罚嘛。
御史中丞王拱辰终于再度出手,上书道,赏罚者,所以朝廷号令天下也。此柄一失,善恶不足以惩劝,今滕宗谅在边,盗用公使钱,不俟具狱,止削一官,皆以为朝廷处罚太轻,未合至公。张亢与狄青等人本列武臣,不知朝廷大意,不能督促太过,臣不复言。
说给郑朗听的,俺们搞的是范仲淹,张亢与狄青都是你力保的人,俺们不会搞他,但你也不进来掺合。为了怕郑朗掺杂,居然颠倒黑白,说张亢是武臣。不要弄错了,人家同样也是进士出身,非是贾昌朝,乃是同进士。
无所谓,现在朝堂上发生了太多太多的颠倒黑白。
又说,然宗谅不然,事既发,乃将所支文历,悉数焚去,原心揣情,慢忽朝廷,非亢青等人之比。臣所以不避而固争,是担心来者相效,而陛下之法遂废矣。臣明天更不敢入朝,请陛下责降臣一个小郡,以戒臣妄言。
这说得恶心人么?
你是御史中丞,言臣的头号大佬,不要说滕宗谅是中级官员,就是当朝宰相,你也有权利照常炮轰。仅是一篇委婉得不能再委婉的奏折,便要责降到一个小州当知州。为何?难道范仲淹真是吃人的老虎?
第五百零二章 老大(三)
王拱辰“说话算话”,上完此奏,向御史台告假,真的呆在家中,坐待朝廷发旨贬官。
范仲淹气得无语,王拱辰,你太无耻了,不能无耻到这地步。但他还不能说,难不成派人强行将王拱辰从家中拖出来,拳打脚踢一顿,强迫他去御史台上班?
老大上书如此悲情,做小弟的不出来么?
李京接着上奏,滕宗谅在庆州所为不法,而朝廷止降一官,移知虢州,近闻兴元府西县又奏,宗谅差兵百八十七人,以驴车四十两,载茶百余笼出引,逐处不得收税,宗谅职在近侍,而乱法太甚,仍虑昨来推劾状中,犹未及贩茶一事,宜夺天章阁待制,以惩墨之人,等等。
这个问题有些大了,郑朗刻意说过之类的事,滕宗谅犯下私用军卒之罪,用军权与职权经商谋利之罪,也是新政所怦击的一些不良官吏做法范畴。为什么到现在才抛出来,恐怕燕度早就查出,但不说,得一步步来,当作底牌,将滕宗谅一步步拍死弄臭。这才是滕宗谅从庆州贬知凤翔府,再贬知虢州的原因,还要贬……
并且这些人很机灵,滕宗谅从原州后转到庆州,于是多抓住滕宗谅在庆州的不法事作文章,原州除挪用公用钱外,几乎不问。不然最后能将郑朗逼进君子党的行列,得不偿失。
做得很聪明,郑朗不想招惹人,但招惹了郑朗,想郑朗垂手待毙,那也是不可能的。他怕麻烦,于是避免麻烦,减少麻烦,可麻烦临上门,不会逃避。
不招惹自己,郑朗继续看好戏。最可悲的是滕宗谅这个人很傲气,在泾原路时郑朗与他不是很感冒,他也没有多尊重郑朗,因为郑朗岁数太小,来往不多。相反,他作为郑朗下属,与临近的范仲淹来往密切,包括招抚灭藏三部,各种配合,除了几次大规模战役,那是三路联手发动的,听从指挥。平时生生地将原州差一点变成环庆路的管辖范围。
郑朗看出来,未说。
范仲淹节气高洁,根本就没有注意。
所以燕度等人恶搞滕宗谅,只要不牵扯郑朗,郑朗默不吭声。傻不成?
御史台开始与范仲淹对掐,你是好心,想国家变好,但你终是参知政事,搞得朝堂象你范氏堂一样。别忘记了,你上面还有皇帝,还有东西两府首相,还有数位参知政事!
王拱辰在家中休息,养精蓄锐,御史台御史们不是这样想,认为老大受委屈了,越休息,御史台言臣掐得越狠。赵祯一看火候终于到了。这才是他想要的。
不然下去,朝堂真成为君子们的天下。
后人认为赵祯不好,没有给范仲淹机会。赵祯是不好,急于求成,然而君子党们错误更多。一开始赵祯是给范仲淹无限支持的,包括权利。现在朝堂上几个大佬,按资历,按能力,按年龄,按政绩,不论从那一处排,也排不到范仲淹。除了按德操排,那么如同郑朗所言,林和靖岂不是最佳首相?让林和靖当首相?
晕了,在朝堂上养一群白鹤,在中书省种无数梅花,政务太俗,各地奏章烧掉吧,以免污我清白。大宋不要多,五年就会亡国。
然而君子党的党同伐己,让那一个人君不心寒?后来党争开始,可带来什么后果?赵祯会不会坐视这种事情发生?这也是郑朗最佩服的地方,在赵祯手中党争很危险的,可因为他的种种手腕,悄无声息控制了它的危害。除执政之初,后来根本就没有看到朋党的印记。
特地来到御史台,派人将王拱辰从家中请来,对他说道:“言事官第自振职,不能以朝廷未行为而自己沮丧,动辄请解官去以博取直名,自今天起当言事者,宜力陈无避。”
说得也不错,言臣论事很正常,但听不听在朝廷,在朕,不能不听动不动就罢官。后面还有一句呢,言事力陈无避。你尽管说,不用怕。让王拱辰说,能说出什么来?
王拱辰大喜,伏拜谢恩。
他要的得到了。
赵祯下旨,再贬滕宗谅知岳州,原岳州知州杨畋迁殿中丞提点本路刑狱,配合狄青剿匪。
赵祯在御史台说的话不是隐秘事,传入范仲淹耳朵里,范仲淹后悔莫及,对郑朗悄声说道:“行知,悔不该不听你言。”
郑朗提醒过,不能这样玩,赵祉之所以打压滕宗谅,仅是想释放一个信号,不问何人,皆在陟黜范围,不仅君子党的敌人,也包括君子党的人。顺带着敲打君子党的肆无忌惮。
可是范仲淹一门心思抱定着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硬是半步不让,力保好友官位不失,名节不污,反而使滕宗谅下场更惨。
“希文兄,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阳到了极点便是亢龙有悔。这是夫子编著易经第一卦乾卦重要一句话,希文兄可思否过?再说何谓对错黑白?当年晁错力削诸藩,天下汹汹,景帝无奈斩杀,可事后证明削藩对否?希文兄,你再睁眼看看这世界,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五颜六色,真正的黑与白少之又少之。况且又何谓黑,何谓白,昔日你家大郎与二郎在我身边,为了教导他们,我仅用红绿蓝三色就能调成黑色,也能调成白色。世间万物组成复杂,人间百态更是复杂无比。若连这个都没有弄清楚,如何使国家走上正确的道路?”
郑朗说完便不在说,也难以说服范仲淹,说,是浪费口舌。
其实滕宗谅事件带给君子党的危机并不大,若不是范仲淹固执,在中书省让一步,去年事情早就水落石出。之所以越闹越大,范仲淹功不可没。但真正的危机到来。先是韩琦,后是欧阳修。
欧阳修不知轻重,看到韩琦奏折后,认为很有道理,唐朝乱为何故,还不是因为开了节度使这个坏例。如今郑戬不亚于唐朝节度使,甚至掌控的地域财政兵士远远超过唐朝大多数节度使,于是上书争辨。
也可以说,但欧阳修此时戾气深重,动不动就要给人戴大帽子,戴成了习惯,不分东南西北,什么人都要戴。这次也给郑戬戴上。上奏说道,见用兵以来,累次更改,或四路置部署,或分而各领一方,乍合乍离,各有利害,惟有夏竦往年所任,郑戬今天之权,失策最多。到此为止岂不是好了?没有,继续说下去,臣闻古之善用将者,先问能将几何?今天不问戬能将几何,直以关中数十州之广,蕃汉数十万之兵,沿边二三千里之事,尽以委之,此其失一也。
乱七八糟,那有统帅领军,皇帝要问,你能带多少人马?此例出自韩信与刘邦的对答,但刘邦也没有在临阵前问过那一将能帅多少兵马的。这是嘲笑郑戬无能。
抛开这一例证有置疑外,郑戬确实没有上过战场的经验,战争来临,若让郑戬指挥陕西,失肯定大于得。第一个大帽子戴上,第二个大帽子又来,诸路各自有将,大事不让其专制,必禀朝廷,此朝廷惯例。若边将有大事,先禀于戬,又禀于朝廷,朝廷议定下戬,戬始下于沿边。不说郑戬会不会学安禄山,仅此一举,浪费多少时间,增加多少手续?
或者不让大事由戬专,然小事又不必经戬,那么部署一职,要来何用?或者只过问小事,四路去永兴军数百里,远者一千多里,使戬一一处分,若来不及,或者耳目不及,为害会不会小?
或大小政务不由戬,那么使带其权,数十州之广,数十万之兵,二三千里边事,设一虚名,为无权大将做什么?假如戬可用,推心用之,若是不可用,岂可由关中之大,专一虚名,不以诚待人?
或者让其统四路,又准许四路无大小,可不禀而行,则四路自专,听命各将不听命其帅,上下皆相仿效自专,如何了得?
部署是大将,反而不得节制四路,而逐路是都帅偏将,却专制一方。则委任之意,大小乖张,军法难行,名体还能不能顺。
如果知道郑戬不能大用,又不敢罢其职,则是大臣顾人情,避己怨,如此作事,何以弭人言?
层层排比,论证有力,好文章!
范仲淹差点气得吐血。
没有办法了,让欧阳修这一闹,范仲淹再也不敢力保郑戬,况且他们还有亲戚关系。这时候他最恨的不是欧阳修,而是蔡襄,正是他那个不让接见宾客,导致大家不能聚在一起商议,统一意见。以至现在各说各的,乱成一团。
两奏一上,赵祯开心万分。
君子党一枝独大,谁做人君放心?并且君子党根本就没有将他这个做皇帝的放在眼中,赵祯能不担心么?这可是你们君子党重要人物的提议,不是朕说的。顺水推舟,将郑戬的四路部署之职收回来。
郑朗回家后乐得不行。
这事儿……
若是这些人顾全大局,在正儿八经地替国家做事,郑朗不会抱有这种好笑心态的,关健他们所做的根本不是后来砖家所说的,大多数在恶搞。范仲淹心地最干净,可在他眼中要么就是黑,要么就是白,抱有这种心态,怎能做好事情?幸好未让他修易经,否则易经最终让他会删成两卦,乾,白卦,坤,黑卦,其他六十二卦呢?没有了。
郑戬权利一收,尹洙机会到来了,郑戬权利收回,他成了泾原路真正大佬,加上皇帝御笔诏书,再度派人通知刘沪与董士廉,你们给老子将工程停下来。
若是刘沪与董士廉识相一点还好,停下也就没有事。然而二人心中抱定一个想法,郑戬出面保的工程,身后有郑戬罩着,有郑戬在,范仲淹必然会出面。谁是大佬,范仲淹才是真正的大哥大,依然不听。
史上尹洙是让狄青去抓的人,但这次狄青去了南方,尹洙一怒之下,派人对张岊说,你怎么管你的下属?张岊无奈,他是武将,地位低下,且又是尹洙的属下,再看他自己,资历很浅,若不是郑朗提携,根本不可能担任知军之职。水洛城是是非非,他也摸不清,但刘沪邀功,张岊看得很清楚的,只是迫于地位,几个佬在他眼中那是神仙,神仙打架,与他一个凡夫俗子有何关系?虽不悦,一直不吭声。
听到尹洙命令后,率领手下前去水洛城将刘沪与董士廉抓捕,送到渭州。尹洙问罪,反正事情发展到这地步,两人不屈。尹洙更来火,一怒之下,用了违抗圣命,违反军令之罪名,将二人关中大牢,秋后问斩!
按理这些罪名成立,是武将,可享受不到刑不上士兵的优惠政策,一是军法罪当斩,二是违反圣旨也当斩。但真是如此……
消息传到京城,范仲淹瞠目结舌。
事实君子党这种种做法,已使新政滑向深渊,欧阳修奏后,赵祯御迎阳门,召辅臣观画,其画皆是前代帝王美恶之迹。用以自律,也用以激励大臣。他有什么其他的用意,就看各臣心中怎么想了。但随后做了一件事,命郑朗讲论语,天章阁侍讲曾公亮讲毛诗,王洙读祖宗圣政录,翰林侍读学士丁度读范汉书(后汉书),自元昊反后,国事繁多,罢进讲。这是第一次恢复进讲。
皇帝要增加学问,所以让大臣开讲……这是君子党的想法。
其实这才是一个真正隐蔽而又危险的信号,赵祯已经为下一步内阁在暗中挑选人选!重新组织内阁,范仲淹韩琦他们哪里安放?
第五百零三章 老大(四)
郑朗看着身边三人。
真的没有人注意,但断了好几年的进讲再次恢复,某种意义上那是第一次。
第一次有多重要,不相信问各位妹妹们,在她们心中关于某一方面的记忆,什么人最重要?情人,丈夫,或者替她们破瓜的人。
若正常发展,丁度很快就进入两府,随着便是曾公亮,王洙有些悲催,他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进奏院赛神会请一些伎子表演,他忽然老树发春,看中某一妹妹,坐在她身边与她拉家常,被御史盯上参了一本,后来风头过去,侄子王尧臣又进入两府,因为避嫌,于是一生未登相位,可也获得赵祯的信任。
而且包括自己在内,这几人皆不算太过保守之人,然都有一个特点,行事比较稳重,性格淳厚,没有一个躁进的人……
将心中一些胡乱想法抛开,做了谦让,开讲与职位无关,即便自己学问能开讲,人家岁数都比自己大了两倍,得要谦让。
赵祯瞥了一眼,心中更满意。
温润,识大体,知退让,便是赵祯此时对郑朗的评价。
对新政赵祯有赵祯的想法,国家出现许多问题,他心中也怀疑吕夷简步子迈得小,并不是象君子们所说的认为吕夷简是奸邪,有功劳的,但没有做得更好。
治国如同郑朗昔日对学生教导的一句话,如同走路,郑州到京城,可以渡黄河从孟州去京城,可以从南边从蔡州到京城,最好的办法走直线,可谁能找到这个直线呢?
弯路是避免不了的。他做好走弯路的打算,于是换了一种方式,吕夷简漫步,范仲淹快跑,咱这次选择快跑吧。新政遇到很多困难,但这近半年来,自己一直支持,包括默视他们党同伐异。
可是欧阳修尹洙等人,让他产生怀疑了。不管走那一条路,或者怎么样去走路,得带着国家前进。这世间最大的宝器是什么?国家!这又使他想到郑朗的话,雕琢手艺不精,俺雕竹筒子,雕坏掉不值钱,但敢不敢随便在美玉上动刀子,美玉如何与国家这个宝器相比?然而这些人呢,将这个宝器当成一团泥巴,你塑程知节,俺不满意,将它重新揉成烂泥,俺再塑李世民,接着第三个人出场,又塑李靖。戾气、轻浮、躁进!
赵祯心中产生收手的念头了。
想到这里,又看着郑朗。
新政以来,一直未让郑朗出什么面,这是保护,此时郑朗出面,政见不合,会被这群人撕了吃。
还有其他两个原因,连郑朗也不知道。
一个便是那个中庸调和的难度。有多难,量田就能看出来。做了那么多准备,让自己下诏书,自己下了诏书。但没有停止,接着又让自己下第三份诏书,干嘛呢,赦过,给这些大户一次改过自新机会,原来诏令查没的田一起交给贫困户与佃农,现在收回这个命令,重新退还一半耕地给这些豪强。但不是全部退还,一全部退还,失去警告作用。
再让郭孙二人停下,重新给这些豪强们十天时间,上报实田。这才继续清查剩下来的隐田。外部孤立起来,内部又重新退还一半耕地,吵闹声终于小下来。许多大户将剩下来的隐田如数上报,这个如数也值得怀疑,比原来肯定好得多。第二次清查,实际也仅查出五千余顷隐田。效果显著,寿州乃是淮南路面积最大的州,相当于庐州、濠州、和州与无为军四州军面积总和,但在户部里仅有三万几千顷耕地。这次清查,耕田暴涨到近十五万顷。
相差这么大,欧阳修怎能不跳,然而让郑朗死死压住,乘势下诏用此事做警戒,让各州府将耕地备册县衙,若再次大幅度减少,继续清查各州县。今年就算了,毕竟诏书说过,警告为主,惩戒为辅。君无戏言,君王说话要算话的,诏令才有威力,欧阳修无辄了。
中间用多少次仁义、恩威、宽猛、礼兵平衡之道?
效果有的,马蜂窝捅了,捅者虽被盯了几个小包,问题却不严重。赵祯也承认郑朗很有本事,可关健谁能玩得转这种高深的中庸调节平衡之术?
第二个便是与时俱进,郑朗在书中便含蓄地说了出来,十年前执行的政策,但十年后国家肯定不是那个样子,就象水利一样,修好了开始使用,可中间要时隔几年维修一次,否则水利便会报废,不但执行政策时要不断的调剂,也要对以前的政策进行调剂。
似乎说得很有理,但赵祯敏锐的想到,按照这种理论,是不是也要对祖宗家法进行调整。这让他或多或少有点担心。
猜得很准!
但郑朗不会说出来的。
不过与君子们比较一下,赵祯能看到郑朗很多长处,对国家的慎重与小心,这才象将国家当作最大宝器的宰执,有智慧,眼光长远,分寸拿捏天下无双,当然,不然人家怎么可能写那种中庸呢,性格温和,有容人之量,散淡,权利欲望不强,也就是将国政交与此子之手,不必牵肠挂肚产生王莽之流的篡国权臣,有大局观。
再过几年吧,想到这里,说道:“诸卿进讲,曾卿,你也不必谦让了,就由你来,替朕讲毛诗。”
逐一进讲。
轮到郑朗时,赵祯问了一个问题:“郑卿,你说道家是出世,儒家是入世,然论语为什么将为政放在第二位,学而放在第一位?”
“陛下,政治乃是国家根本,没有良久的政治环境,国家败乱,民不聊生,连学习的环境也没有了。可想有良好的政治,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摸索出来。因此学而位列第一。不仅篇章,里面许多段落亦是如此。最明显的例证便是夫子所修的易经,天阳诞生之初是阳是阴,于是乾坤,阳阴交会,于是有屯,万物酝酿,于是有蒙,生灵开拓,于是有需,灵智未开,开拓便有困惑,于是有讼,疑难想通,再次征伐,于是有师,师之牺牲,于是有小畜,也正如我朝现在,暂且退一退,其义吉也。”
这个理论不谓不新奇,王丁曾三人都听呆了。
“易经乃是夫子所修,反复推敲,乃圣人排位也,合乎天理。论语虽是夫子说过的话,多经弟子排列,后来又遭秦朝焚书之乱,位序多乱。不过重要位置不会错的。如学而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便是学而时习之,学习之道需要经常的温习,推敲反省,才能理解更多的真味。”
“是啊,后面也提到吾曰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
“这是学习的最重要法门,不是死记硬背,我朝士大夫中过目不忘之人很多很多,可有几人能称得上真正的大儒,无它,忽视夫子这一句话的用意,不仅是温习,而是熟悉理解,不然夫子之言放在哪里,只能被后人反复的曲解,甚至能被后人曲解成墨家大义。再到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想要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不能做隐士,司马迁将伯夷放在列传第一位,他思想乃是黄老思想,真正儒家不屑的,想要为政,便要君子相互和应,使正道得以伸张。但君子有朋无比,有朋无党,故此接下来便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道,不理解,不赞成,也不能生气,更不能使用武力或者文章,或者舆论强行逼迫他人附同自己,只能用道德让不同意的人感化。不仅感化别人,同时吸纳别人的长处,故夫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不停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我,这才是君子之道。所以夫子学生将这一句话放在第一位,以免后人会出现失误。”
(这样写会不会吓跑更多的读者,看到唐砖,又想到过去写才子的时光,俺这是在自讨苦吃啊)
这样分析也能明白为什么为政第一句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德才是治国之本,刑法等仅是拱卫它的碎星星,也如郑朗所说,夫子不反对使用刑法,但仅是节,仁才是核心,才是根本所在。可反过来又能解释,除了道德这颗北辰星外,还有其他诸多的星星,不能一慨而论,只能让夜空留下一颗北辰星,其他星星也有它们存在的意义。北辰星为主,其他诸多星星为辅,既是天下的复杂性,也是天下主次所在。
“好啊。”赵祯喃喃道。
但灾难没有结束,这年春天旱灾从北方转移到江准。
江淮水系发达,特别是新开耕的大量圩田,管你旱不旱,将斗门一拉,河水滚滚而来,粮食照样种植。不过还是有许多山区与丘陵存在的。郑朗不能说,说了很怪异,看透天机还了得,赵祯也容不下这样的妖人。
然而他有办法。
现在是参知政事,手中有着很大的实权,打着预防灾害借口,将正月平安监的几百万贯分红全部截留,各司等着要钱呢,要钱也不行,万一有灾害发生,这个责任你们谁能兜得起?
没有一人敢吭声了。
于是就地在江南购买粮食,去年江淮是大丰收,特别是圩区,这些粮食一部分由国家用税或者用钱帛购买的方式,运向北方。还有大部分进入各个商人家中粮仓里,收获时买粮,青黄不接时卖粮,还有酒啊等什么,正常的谋利手段。
有粮食在,但在这些大商人手中囤积居奇,一旦灾害到来,粮价会涨成什么样子?于是就会出现欧阳修史上奏折里所写的,臣伏见近出内库金帛,赐陕西以救饥民。风闻江、淮以南,今春大旱,至有井泉枯竭、牛畜瘴死、鸡犬不存之处,九农失业,民庶嗷嗷……去年王伦蹂践之後,人户不安生业,伦贼才灭,疮痍未复,而继以飞蝗,自秋至春,三时亢旱……
江淮这次旱情没有欧阳修写的严重,但不做预防,会出现许多不好的事。
就着这些钱抢在旱情不严重情况下,继续购买粮食,放在各州县的粮仓里,待春水涨发,运向北方。俺不是为了预防江淮的,而是预防北方的,以免让人产生妖异感。郑朗甚至害怕粮食不足,下了禁酒令,减少一部分酒监的产酒数量。于是粮价巨涨,酒价也飞快的猛涨,朝廷收入同样在减少。
闹了闹,二月始尽,三月快到来,江淮旱情严重,中书省与三司官员商议,就着江淮各州县仓粮,再次于江准实施以工代赈的方式。虽然一度引起许多争议,这次旱灾危害程度却无限的下降。
这次微调,使国家得以更健康的发展。
做得隐秘,没有人注意,郑朗也怕人注意。朝廷仅派出内侍去江淮祈雨。
国家情况在一步步好转,某些人精力更旺盛。
一个水洛城,继续在吵,越吵越凶,君子党们有的人替韩琦说话,有的人替范仲淹说话,还有的人莫明其妙,比如欧阳修,赵祯只好派盐铁副使鱼周询、宫苑使周惟德以及都转运使程勘前去询问水利城利害关系。
三个中使来到渭州,此时刘沪与董士廉被关在大牢,鱼周询说:“尹知州,先将他们放出来吧。”
不然怎么过问呢?
人放了出来,刘沪是武将,尹洙没有客气,就这小子生起的事端,戴上四十斤重的大枷锁,打得差一点连爹妈都认不出来了,整不成人形。董士廉是文臣,要好一点,也挨了刑法,看到钦差,气得两眼泪水汪汪,将衣服掀起来,对鱼周询说道:“鱼副使,你看,朝廷刑不上士大夫,俺是文臣,但你看我被拷打的伤疤,是谁给尹洙这么大胆子的?”
鱼周询那敢插手韩范之争,和稀泥。
和得董士廉不服气,于是写了一封奏折,将水洛城经过说了一遍,但不仅说水洛城,还说了两件事,第一件事便是好水川。好水川失败后韩琦一直将责任推到任福身上,但陛下你不知道吧,这里面水很深。实际在开战之前,韩琦与尹洙就来考察过好水川,这里是韩琦选定好的主战场。
任福为国捐躯,惨死沙场,韩琦不痛惜,反而在他身上泼脏水。
这个一旦翻案……
还有第二呢。
第五百零四章 老大(五)
尹洙于败后做过两篇文章,一曰《闵忠》一曰《辨诬》,主要讲的是什么,好水川一役中的英雄耿傅作为文官,没有军事责任也死在战场上,他与韩琦相近,思想也相近,认为死得不值,这才写了这两篇文章,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思想观点是否正确不提,两篇文章写得还是蛮好的。
董士廉便用这个借口来攻击尹洙,说闵字只有皇帝才可以写,你一个小小的尹洙有什么资格用这个闵字?朝廷也没有追责好水川之败,没有心病,你辨什么?
起了一些作用,但不大,因为到了赵祯哪里压住不报。
看得十分清楚,董士廉这小子大约被打过,心里面不服气,于是报复。
韩琦与尹洙巡视好水川岂不是很正常?作为统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