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处便是汉武帝穷兵黜武,国家空虚,因为桑弘羊的改革,使国家顺利渡过危机。
坏处是给各个阶层造成沉重的负担。后来为霍光将全家杀完。
事实汉武帝也看到改革给国家带来的困扰,仅是国家财政危机时,实施两次,一旦渡过危机,均输法立即中止。
这就是最早的均输法。
不会说好处,只说坏处,郑朗的市易与桑弘羊有所不同,但是核心思想十分仿佛,甚至于比均输法更激进。只不过区别郑朗仅在泾原边境实施,桑弘羊于全国实施。
正是这个边境,才使得市易法种种弊端无限的降低。
杨偕自动忽视,不说弊端降低,而说前方作战,军机危急,郑朗没有得到朝廷允许,挪用朝廷拨下来的军款经商,使士兵逐利忘义,军心涣散,危害前线安全。
想戴帽子,十分容易的。
但杨偕也知道,如今国家财政困难,仅凭借这一点是打不倒郑朗。
于是说了最后一条。
是得到钱,但这个钱不是用来为减少国家财政压力,而是用来收买将士之心。再看看那个官职,部署兼本路马步军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马步军部署是掌管所有军队,经略使是掌管民政财政,安抚招讨使是主管军队调动。
试问泾原路的民政财政与军政权利,还有什么不能管的?
而这个奇怪的职位正是郑朗首倡提出,又亲自去了渭州,统领三军,如今又不顾国家安危,用经商的钱收买军心,他要做什么?
别要问相不相信。
只要往唐朝藩镇割据上引,连吕夷简都会惹一身骚。
奏折到了京城。
此时郑朗奏折同样也到了京城。
这篇奏折写得很长,讲市易与屯田的利弊,皆是权宜之计,不能在全国推广,包括屯田,以后除了弓箭手田外,其余必须交给百姓耕种。国家不能贪这个钱,陕西产了粮食,就等于省下大笔的经费。
又说了三白渠与契股。
朝中虽有人仍提出异议,但大多数人同意,无他,实在缺钱。
造成缺钱主要是西北,西北用钱的地方,一个是兵器盔甲的消耗,士兵的补贴与军饷,建寨堡的费用,伤亡将士乃家属的抚恤,另外就是粮食后勤的费用。最后的费用占的比例还不少。
只要陆续出现一些屯田与三白渠,陕西粮食会最大限度做到自给自足,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省去几百万贯。
打到现在,也不会有人认为三两年内让西夏亡国,有可能继续打下去,十年二十年,或者最后和解,和解西北还是要驻扎大量军队进行防御。
就是没有战争,这些耕地出现,对陕西民政也有帮助。
于是开始商议契股出售事宜。
郑朗做了前例,执行起来不难,一份敕书下达,让全国的商人参与,写一个小纸张,我给多少钱,将钱集中起来,按照出钱的比例分配下去,再给契股,收钱。再大的豪强,也不敢与朝廷开玩笑。
钱帛便从豪强大户手中敛来。
当然,以后也要按契股分摊所得,否则这么多大户吵将起来,谁也吃不消。
就接到杨偕奏折。
别说,还是有市场的,没有人说郑朗学安禄山,但有人提出质疑。朝廷已经给了那么多军费下去,为什么还要用市易的钱进行奖励?
小数额罢,十天两万贯钱,一年多少万贯?
有这样练军的吗?
全国都象郑朗这么学习,养一百多万军队,得花多少钱?
别的不说,其他三路军队将士心中就会失衡。
于是吕夷简让小吏誊抄了副本,发向泾原路,责问郑朗为什么要这么做。
吕夷简不是恶意,责问是假的,而是提醒。
他与富弼、欧阳修、尹洙等人势不两立,包括范仲淹在内,虽然为了国家隐忍,但对范仲淹心中也不会很快活。
对郑朗不恶,察言观色,以他的聪明过人,或者老奸巨滑,能看出郑朗虽不是他这一路子的人,但也不会是范仲淹这一路子的人。又因为儿子的关系,暗中相助一把。
奏折副本转到渭州。
这时郑朗已经准备开战,接到这个副本后,勃然大怒。
杨偕的所做所为,他看得很清楚明了,但官场就是这个样子。或者说庞籍与范仲淹、韩琦做得不好,可换谁来,比他们做得更好?
而且府麟路表现十分神奇,不会影响大局,于是没有说,只记录各个将士的战绩,以便战后能替他们讨还一个公道。
既然想招惹我,那么就看一看谁厉害!
坐在椅子上想了半天。
不管怎么说,杨偕让他恶心了。
再次解释,反正战役来临,说了斥候的事。康德舆回去,估计朝堂也听闻了。
斥候将消息带回,自己无法判断其真假,只好派人通知府麟路做安排。但府麟路事关到朝廷西北最重要的一扇大门,怕这些大臣看不懂,更怕赵祯看不懂。
举了一个例子,唐朝军队有多强大,都懂的。为什么屡次三番让突厥人入侵太原、岚州?
我朝军事弱到这份上,建国以来,有几次让羌人,与契丹人兵临太原城下?
为什么?因为想从北方与西北入侵太原,一扇门是代州雁门关,一扇门是府麟二州。建国以来,府麟二州发生多次激战,正是因为此故。一直未失,太原在后方保证了太平,京城同样也安全了。
这样解释,就是苗贵妃大约也能想明白!
所以折家数次要求内迁,朝廷不允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府麟路必须要救,可自己在泾原,鞭长莫及,想救,只能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
然而朝廷此次虽派来许多士兵,新兵经验少,有许多老兵弱兵,不是我一个人在裁军,范仲淹在做,庞籍也提出要求朝廷裁减矮小老弱士兵,增加战斗力。
想要实施围魏救赵之策,必须深入敌境,对敌寇进行一次狠狠的打击。那么臣必须手中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但数量要多,还要精。精在何处?只好及时的训练。时间太短,练不出,只有出重资进行刺激。
这是暂时的,一旦战斗力跟上,随时会中止,这些财帛依然用在节约朝廷军费上。
至于这个官职,也是为了各路能迅速因地制宜调动军队,以及财政物力支持,抗击西夏入侵。也是暂时的,不用杨偕说,一旦战事缓和,我也要主动提出来,取消这一官职。
说我割据,有没有看地图,下面有吐蕃,上面有西夏,在这个夹缝里仅拥有渭原泾与两个小边戎军的地盘,想要割据,存在这个想法的人脑袋瓜子是不是坏掉了?
然后说了军事计划。
别问我为什么练军,马上我就要打了,出击天都山,赏移口,韦州城,鸣沙城,将战火蔓延到敌人境内,看一看以后元昊还敢不敢随意举全国精兵,肆无忌惮的攻击我一处。
然后说了君子。何谓君子,君子是有才有德的人。何谓有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我达不到这一标准,不是君子。
杨偕以君子自称,因此我想过,杨偕为什么自称为君子,他做了什么?
与夏竦不和,胡说八道,导致西北兵力单薄。
害怕延州丢失,有人追究他的责任,伪造诏书,其不得有功,事后却以有功自夸。
府麟路将士包括高继宣的援兵,甚至将王吉带的押粮军算上,也不过两万余人。却要面对十几万敌人铁骑的进攻。陛下诏杨偕于关健时候,出知太原,正是希望这个君子力挽狂澜。
但陛下下诏让他出兵援助,他做了什么?
让朝廷不顾几万对陛下忠心耿耿,正在浴血奋战,守卫疆土的将士性命不顾,让朝廷不顾将来国家安危,让陛下将这个最重要的西北大门丢失。试问,一旦丢掉府麟路,西夏可以随时与契丹侧应,进攻代州,或者随时跨过黄河,进攻岚州,直逼太原,腹背受敌,国家怎么办?
又说训练军队,不得扰民。
府麟路到了生死危急关头,等到他将军队练好,是十年还是二十年,难道一个小小的府州与麟州能坚持西夏举国之力十年二十年时间?
请问陛下,诸位大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杨偕要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贪生怕死!
但也不用说了。
可是我明白一件事,难怪朝中君子那么多,其他的君子我不知道,但杨偕的君子,我是知道了,君子,君王是子也。
联在一起,也就是君王是儿子,君子是君王的老子。
事实他们的目标也正是想让皇帝做一个傀儡,一个听话的乖儿子。
宋朝稍稍好一些,特别是明朝。
多数人说皇帝不好不好的啥,但有几个人反思过文人这种猖獗所带来的后果?
你不是老子,怎么敢公开做出这种欺上瞒下的事?贪生怕死,还要戒告教训赵祯一番,皇上,你要爱民啊。
写到这里,郑朗笑了。是被杨偕活活气乐的。
然后将刘真等人的关于府麟路战斗过程,各个将士的战功记录,一道放在奏折里,打好火漆,送往京城。
但没有用加急信,而是用了普通的信奏方式,发向京城。
刻意将速度拖慢。
这样,即便朝廷进行反思,支援府麟路,也到了第二次兔毛川大战后。否则不知道派出那一个庸将前来,一旦是庸将,会让元昊打一个漂亮的野外战,自己这封奏折就产生了失误。
让它慢下来,即便是庸将,兔毛川二次大败后,自己进攻西夏,元昊军心涣散,元昊也没有心情围奸这一支宋军。甚至若派的人手得当,与张亢能在元昊匆匆忙忙撤退时,做一次漂亮的追击战,扩大战果。
看着手下将奏折送向驿站,郑朗看了看妻子与两个女儿,说道:“我要去前方,你们在渭州城中,不得外出,知道吗?”
“知道,官人,你要保重。”
“嗯。”
“官人,别的长官也没有上前线,为什么你要上前线?”四儿不平的说。
“所以别的长官没有打胜仗。四儿,你想一想,当年为什么澶州城下能将契丹逼和?正是御驾亲征,所带来的士气。前线将士越是怕死,越容易战败,越会死。我去了前线,仅是一个鼓舞士气,也会增加胜利的可能。”
但四儿还是不舍。
郑朗在她小嘴唇上吻了一下,又亲了亲两个女儿,然后披甲上马,离开了渭州。
但对于这场战役,郑朗并不担心。
自己指挥能力也许欠缺,可有人,有老种,有狄青,还担心什么?
兵力更是如此。
西夏人是有五十万军队,逐一得到证实。
元昊抽出十五万人,在河西走廊与沙州又驻扎了数万军队。还有,但在阴山下又留有一些军队。贺兰山下与兴州城中的军队,多半帮不上忙。实际面对的只有灵州以南,盐州以西,惟精山以东,这一范围的兵力。
若是正常情况,这一带也分布着十几万军队。但如今没有,最少缩水三分之一。
并且他们不在一处,与宋朝军队不同,宋军军队就是军队,成编制的,西夏因为国家贫困,成正式编制的军队很少。大多数平时为牧人,或者为农民,到战争时才转换成士兵。
想将这些人转换成士兵,再集中起来,得多长时间?
也就是自己面对的只有五六万分散在各处的敌军。
等到西夏大军纠集起来,或者元昊回来,自己早就结束战斗。
王勇也带回第四封情报,同样证实此点,不敢细细观察,但各处军营兵力在严重缩水,除一些州城外,各砦各营中士兵很少。
筑细腰城也能反应,若是兵力雄厚,难道西夏人眼睁睁地看着细腰城筑成功?似乎史上范仲淹筑细腰城虽成功,可是西夏军队曾发动过不停的骚扰。还是范仲淹使计,将军队调走,细腰城才筑成的。这也证明了西夏军队在南边的薄弱。
至于最后能取得什么战果,只能看府麟路能将元昊拖到什么地步了。拖得时间越长,这次出击所取得的战果会越大。
风萧萧兮河水寒。
虽今年气温没有去年寒冷,地处西北,呼啸的西北风也吹来阵阵凉意。
郑朗忽然扭头看了一眼东方。
杨偕这个君子他一直看不惯,上次没有将他踩死,这次奏折呈上,再有一个大捷,能将个伪君子彻底拍死吧。
喝了声:“驾!”
小青带着身后的侍卫,向镇戎寨方向撒着蹄子小跑。
一行人渐渐消失在渭州城外天际处,天际处满山枯黄,杀气凛然。
第三百六十八章 花一样的开
几天后,张方平、滕宗谅、葛怀敏、种师衡、狄青与郑朗在镇戎寨齐聚。
也就是现在泾原路最主要的几个大佬。
郑朗让他们坐下,搬出来一叠文书,看着袋子上的字,分发给诸人,说道:“大家先看一看。”
是他与老种商议的联防制,方法是郑朗想出来的,老种提供了参议。
谋事许久,郑朗发觉老种真的很好用,有此人在身边,仿佛三国时刘备遇到诸葛亮,很有那种如鱼得水的畅快感觉。
几人开始看。
这种联防制其实就是坚壁清野的演化版。
弓箭手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具体步骤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万名以下敌军入侵,前线放进来,以各寨砦为中心,弓箭手设头目,以朝廷军队为主,弓箭手为辅,进行层层捕杀。
并且沿边弓箭手多蕃子,他们自己有战马,速度上不会比敌人差。
但不会直接正面参与,而将狩猎的一些布置拿出来,比如挖陷阱,设套钩,放冷箭,怎么阴的,就怎么玩。
前一段时间,郑朗刻意为此做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
这种可能性极小,元昊军队实际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强大,他不会仅放一万人前来入侵,那不叫入侵,是给宋军送点心来的。
这个方案是预备方案。
第二部分才是正式的方案。
敌人入侵数量达到一万名以上的军队。
郑朗将泾原路三州两军划成若干个区域,每一个区域以各堡砦为中心,各个堡砦管辖着下属数个村寨。
第一线自萧关到没烟峡中端为线,也是宋朝的辖区,郑朗如今等于主动放弃了。但这是战略目标,并没有真正放弃,不时派出斥候巡逻。第二线从天圣寨开始,往南也是宋朝的真正控制区域。第三线以镇戎城到东山寨开始。第四线自原州中北部到泾州大部、渭州北端开始,往后便是泾原区屯田区域。一旦敌人将战火蔓延到第四线,那会非常糟糕了。
所以决战必须控制在第四线以北的区域。
先是坚壁清野,一旦敌人入侵,第二线离敌人太近,要迅速撤离,由弓箭手带领,带着贵重的细软,以及牛马羊,这是活动的,只要速度快,容易带走,笨重的家俱一律丢下不能要。迅速进入各个砦堡。
进入砦堡后,弓箭手立即配合守城的宋军参与防御。
这必须有四个条件。
第一个弓箭手的素质,郑朗以前实际已经布置下去,包括他们的任务也做了明确指示。
以训练为主,不象宋朝其他地方的力役,偶尔也参与修砦铺路、兴修水利事宜,但带有津贴性质,给予少量补贴,不是无偿劳动。和平时,弓箭手可以享受宋朝的新政策,免去其家所有税务,不过对于这些边境的蕃羌来说,这项条款意义不大,平时朝廷也没有向他们征税。即便征,数量也有限。发放武器,给予一些补助。后者对于蕃子弓箭手来说,才是能让他们看重的。
享受这些福利的同时,任务便是这两条。
小股敌人入侵,或者一些投降西夏山寨的叛乱,一些盗贼的骚扰,配合官兵剿灭。大股敌人入侵,率领族人迅速入寨避难,拿起武器,站在城头上进行反抗。
西夏没有衰弱,郑朗清醒的继续将宋军定位在防御上。
以防御为主,这些弓箭手作用便能发挥。
第二个便是水源。
宋朝各寨砦多是沿河而建,也是为了水,河边多平川,也适宜建城。
郑朗来到泾原路后,又做了一项新举措,多挖护城河,从护城河又引暗渠入城。不会出现后来南京以秦淮河做护城河的规模,但有之,会比没有强。就算自己今年不发起一次进攻,西夏此次入侵麟府路,也是元气大伤。最少到明年秋后才能恢复。
这一年多时间,河水对土壤进行滋养,并且又是活水,就会改变地下水的结构。敌人将寨砦围困,有劳力将护城河水切断,并且全部用土填上,城中还可以用挖井的方式,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
很重要的一条。
今年麟州一战,因为水差点出现大问题。明年定川砦正是因为水,才导致大败。
但定川砦郑朗一直没有动,那是刻意留下的缺。
第三条便是粮食。
一旦居民进入寨砦,会携带大量的牲畜。不过用来做粮食太可惜,现在是缺少粮食的,若不缺少,打算一斗小麦售价五十文,一斗粟售价三十文,算是天价。商品真正流通起来,一头牛到了长安,就可以卖出三缗钱,能换回一百斗粟。但一头牛能割多少肉?
其实随着市易法产生,已有大量牲畜,随着商品交易,源源不断向中原流通。
所以各寨砦必须预备粮食,今年有些困难,到明年秋后,屯田粮食上来,再加上朝廷的供给,粮食紧张局势会缓和。那么各寨砦就会得到充足的粮食预备。
新粮上来,陈粮又可以通过交易,与蕃人换回物品,带回中原。
现在一切草创,想要实施这个联防计划,还有些困难。但能执行了,这是郑朗怕万一的,所以事前公布。天知道元昊回来后,会不会因为自己入侵,而不顾国力发疯的进攻泾原路。
第四个便是得有一支强大的斥候队伍,若是象好水川之战,敌人都摸到好水川埋伏,居然无一人知道,那么这个计划再严谨,也失去它的意义。
郑朗来到泾原路,迅速将这个漏洞弥补过来。他对斥候重视程度,几乎令人发指。
然后是第三线,这一线时间更长,可以根据情况,适度地用牲畜将粮食也带回各寨砦。
总之,一切是为了减少元昊的供给来源,特别是食物。
除非元昊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发起进攻。
但实施联防后,每一个寨子都会得到大批百姓,不但百姓中有弓箭手,有的百姓组织一下,可以当作临时民兵使用,实力比以前单纯的宋兵防御会强得多。
那么元昊每攻破一个寨子,都会让他出现大量损耗。
同时也延长攻破的时间,其他地方的宋军不是吃素的,到时候元昊会十分头痛。
对于当地羌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对他们生命安全的保障措施,也会比较受欢迎。
至于第四线,根据情况行动。
一旦战局蔓延到第四线,情况凶多吉少了。除非元昊不计后果,强行往第四线闯。只要宋朝主力军队不败,元昊闯入第四线后果会十分严重的。后路一封,元昊的军队会有来无回。
这是今年的计划。
明年还有计划,到明年有市易与粮食,泾原路情况会更好一点。
再向朝廷请求大批炸药,除了必要的道路外,炸山凿岭。让整个泾原路形成一个个很小的封闭空间。
这个灵感从唐朝政策得到的启发,唐朝为了不让百姓流动,有的州府刻意将道路毁去,用来阻止百姓出境。这是一种倒退的政策,但边关与中原不同。边关主要是防御,这些封闭的小空间,会让元昊更加头痛。
攻,要道上宋朝有寨砦防御,即便攻破,四周没有通道,会随时让宋朝借助地势,或做防御,或做包抄,将他的军队陷死在这里。
一旦计划执行,泾原路会比环庆路更加难以攻打。
“为什么今年不执行?”滕宗谅问道。
这个方法好啊。
“没有财力,到处缺少钱帛,朝廷财政已出现危机了,更不能指望朝廷。再说,仅是一种理论,泾原路总体地形不如鄜延路,更不如环庆路。所以今年主要任务是屯田与练军。”郑朗说完,心中叹息一声。
包括滕宗谅在内,有许多所谓的君子们,还是有些能力的,比如范仲淹,韩琦,富弼、尹洙,他们一旦到了地方,如鱼得水,每一个都能做出很好的政绩。
但进入朝堂,全部糊涂。
听到财政压力,滕宗谅不能作声。
“麟府路一战,也许你们也听说了。此战元昊损失惨重,为了树立士气,明年秋后他们恢复过来,还会向我朝发起进攻。府麟路也许会再次进行一次试探,看府麟路经过他们催残后,有没有反抗的力量。若有,他们会及时停止对府麟路的进攻,那么只剩下三处。环庆地形复杂,又是范仲淹主持。元昊不敢冒这个风险,向环庆路发起进攻。然后是延鄜路,我去年在延州修了数寨,相互形成联防,范仲淹再次补了数寨。但是一种理论上的联防,所以今年西夏军队依然冲到延州城下。这会刺激庞籍,我已经得到消息,庞籍再次在修寨砦。实际此次西夏进攻,是为了配合元昊的进攻,拖延延鄜路军队,不让他们驰援府麟。两三万敌寇就想拿下延州城?当真延州城是豆腐做的?一旦各寨砦陆续修建,再有延州北面的地形,想攻打延州很不容易。那么只剩下我们泾原路。”
郑朗说到这里,将大地图挂了起来,说道:“诸位,你们看,我们泾原路虽有山,但总体地形平坦,除了古长城外,几乎无险可守。可这道古长城……”
郑朗摇头,别当真。除非进行大修,许多城墙在陇山上穿行,大修不知道得花多少人力财力,不值。
而且修后同样还是要派兵驻守。
一修,宋朝以后很有可能就以这道长城为界了,这种保守郑朗更不喜。
除非将幽云十六州收回来,将那道长城修葺,会起到阻止游牧民族南下功能。事实清人入关,若没有吴三桂之助,明朝那有那么容易亡国的?至于李自成,那人与黄巢、方腊一样,纯粹是王八蛋。
有种别逃,学学人家崇祯,战败以死谢罪天下。
又说道:“除非我们从现在起,强行毁去道路,寨砦建设完毕。但财政跟不上,时间来不及,所以必须做预防。这就交给你们了。”
葛怀敏问:“为什么交给我。”
“麟府路危险,我想率军对西夏发起一次偷袭,所以渭州城你给我看好了。”郑朗轻描淡写地说。
如今他与葛怀敏矛盾激化,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若将军事计划全部公布,万一葛怀敏公报私仇,向西夏人秘密出卖情报,此一战,将会凶多吉少。
滕宗谅懵懂不知,葛怀敏一样,以为郑朗还是象袭击白豹城那样,发动一次小规模的袭击。
至于用到几万军队吗?
葛怀敏嘴角露出一丝讥讽。
一会儿葛怀敏开始发作。郑朗继续说道:“为了此次偷袭,我还要从镇戎寨与德顺军抽调一万军队,必须从后方填补一些军队,对镇戎军与德顺军进行协防。”
然后开始调动军队。
葛怀敏嘲笑道:“郑知州,仅是一次偷袭,需要五万大军吗?让我前往吧,五千人足矣。”
让你去,五十万人也不足矣!
郑朗淡淡道:“葛副使,你想与我抢指挥权吗?”
你比许怀德势力更大,可俺不是张亢!
老种皱了皱眉头,郑朗是文官,又是一把手,皇上的宠臣,葛怀敏来头虽大,也拿郑朗没有办法。
可是将相不和,终是隐患。
老种劝了郑朗好几次,让郑朗禀报赵祯,将这个人弄走,郑朗又不听,不知道郑朗打的什么主意,然而看到这种情况,老种感到有些不安。
郑朗撕破脸说了这句话,葛怀敏脸涨红了,不能作声。
郑朗也努力的控制着矛盾恶化,语气软了下来,说道:“虽是偷袭,我也想将规模弄大一点,不然元昊不会震惊,起不到侧应作用。又有许多新兵,没有上过战场,权当是练一次兵。为什么非要将自己弄到险地呢?求一个平稳,求一个太平,岂不是更好吗?”
似乎有理,但葛怀敏更不屑。
没有作声,听着郑朗调动物资,心里面却在琢磨,如何利用这件事,向京城打打小报告。
郑朗没有理他,调动完毕,郑朗说道:“散吧。”
诸人散去,郑朗与狄青老种骑马直奔天圣寨。
刚行不远,看到一个村寨边有村民在耕地。
郑朗勒住马,看了看,神情有些不悦。
宋朝的农业很奇怪,以两浙为龙头,精耕细作程度让人发指,产量也很高,甚至出现亩产七石的高产田。其次是江南东路,两淮,河南河北,益州。但峡州与湘江以西、岭南、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山区,还存在原始的刀耕火种。
造成这情况有多种原因。
地形问题,比如山区、盐碱地、旱地,精耕细作不值。
地广人稀,只能广种薄收。
少数民族文明不发达,又是以牧猎为主,耕作为辅的生活方式,耕作落后。比如泾渭两州,本来是中国农业最发达的边缘地区,因为吐蕃入侵,游牧民族渐渐代替汉人,也使整个地区农业水平下降。
许多地区水土肥沃,刀耕火种可惜了,然而官员不作为,于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推广。
郑朗来到泾原路,首先带来了两浙大量先进农具,包括鼎鼎大名的曲辕犁。
到了渭州,又让工匠仿造,在泾原路大力推广。
屯田后,也打算以后交给当的蕃子,一是便于同化,二是防止侵并。
此时宋朝侵并十分严重了,自己努力的从大户手中将田收回,但是一人力量有限,收回的很少,吞并的更多。有的官员侵占的田地能达到千顷,几乎是一个万春圩的耕地面积。
往后会更严重,秦桧蔡京等奸臣,吞并的田地让人无法计算。包括陆游的儿子陆子遹,仅一次夺人田地,就达到一万八千亩。究竟他用非法手段巧取豪夺了多少田地,又是让人无法计算的。另一个有争议的人物韩侂胄被史弥远杀死,共收米七十万触,钱一千百万多万缗,无数田庄产业,若是考虑到清朝银子购买力下降因素,这份财产已不比嘉庆查没和坤的财产差多少。
于其以后坐视屯田是朝廷之田,可以轻松地为官员侵吞,不如索性还之于民。
江南圩田,他也是这么做的。
蕃人自己学习耕种,郑朗更欢迎。
但这里,属于第二防区,郑朗却不想出现有多少耕田。
来不及转移,算来得及转移,耕田多,到秋收来临之前,元昊南侵,正好用它们来做军粮。狄青说道:“郑相公,我会派人阻止。”
郑朗想了一想,道:“不用,但不要去倡导。”
说完勒马奔向天圣寨。
……
看着眼前一百余人,郑朗徐徐说道:“这一战,你们的功劳会最重。若是牺牲者,家有亲人,我会拨出钱帛,赡养他们。如果有子女者,我会派人将他们送到中原安置,是男儿,我会让他们娶最漂亮的汉家女,若是女子者,我会让她们嫁到富足的汉人家中。”
皆是派出的斥候。
不是在宋境内活动,这些人将化作猎户,散布于天都山、韦州一直到鸣沙城,甚至到灵州城下。
因此此行十分危险。
在此之前,为了人选挑选很久,前段时间派游骑遍布天圣寨北方,也是在暗中考察这批人选。
甚至对其家世也做了暗中调查,保证祖宗三代都是绝对的亲宋派,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