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王者-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这打造兵器的几排工坊中,经常看见一个高大而壮实的中年男子,他穿着普通的工作服装,时而在这个炉前,时而在那个炉前。他有时帮着拉扯风箱,有时挥锤帮着锻打。他干得十分卖力,脸额上浸出了汗,背心上冒出了汗。炉边映红了他的脸,烤红了他的眼睛,也将他的身影投映在地上,拉得老长。

他就是这里的头,叫郑浑。

说起郑浑还别有一番故事可说。

郑浑字文公,开封人,是郑麻的后人。郑麻本来是汝南郡郑家的嫡系传人,擅长打造兵器,一直是汉廷御用的铁匠,不过这个人后来杀了当地名门后人,被流放到西凉高昌县。

郑麻酷爱造铁之术,无意间发现高昌县的兵器和大汉兵器的质地不同,各有优点和缺陷,在细心探察之下,发现原来高昌县的兵器是以西域锻造法打造的。

发现这一点的他欣喜如狂,潜心研究,在高昌将西域锻造法和中原锻造法相结合,相互弥补不足。练造出一种奇特的钢材。无人知道他到底采用什么工艺和材质质,只知道这些武器锋利无比。

后世,曹操得到了一些这种奇特的钢材,三年铸造宝刀五把以龙、虎、熊、马、雀为识。

曹操爱子曹植赞扬这些刀的锋利,做了一片《宝刀赋》。赋中以“陆斩犀革,水断龙舟”这话来说明这五把宝刀更胜春秋之神剑巨阙、太阿。

这种奇特的钢材因为郑麻所造,因此被称为麻钢。它的坚硬度几乎接近于钛合金的硬度,二十世纪时,曾有人在甘肃东汉末年的墓中发现了麻钢,其坚硬度让后世之人都为之咋舌。

据传,天下第一神兵,伴随吕布纵横沙场的方天画戟,就是出至无双铁匠——郑麻之手。

而郑浑是郑麻的后人。他继承了当时最先进金属冶炼技术。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铁匠,由他打造的武器防具是当时所有武将梦寐以求的东西。

孙灿能得到郑浑也是一大奇缘,这功劳还得归功于王越。

说话,在长安的王越得到了孙灿的秘信立刻就领众弟子来到了汝南,原因无他。除了孙灿没有一个人看的起他。

虽然在张让一案中他立了大功,被举荐封为洛阳北部尉,可没当几年就被董卓给撤了。无奈只有重新当起了武馆的馆长,可不到一年,武馆又被董卓给烧了,人也被赶去了长安。

在长安的王越一无所有,只能重新干保膘混饭,孙灿相召,岂能不来。

王越一身除了十名武艺高强,又忠心耿耿的弟子以外,最大的优点就是浪迹天下时,认识的奇人义士。剑客经常打交道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同行剑客,另一种则是铁匠。这时候的锻造技术奇差,兵器只要经过猛烈的撞击就会缺口,折断。往往一战下来,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向铁匠铺里跑,要求修复兵器。

一次,在寿春和一个高手比剑,他的剑轻易的就被对方削断,索性他武艺高强,用半把剑将对方打败。后来得知,那人的剑只是从铁匠铺买来的寻常兵器。

后来,他去了那家铁匠铺,那铁匠铺的主人正是郑浑。

虽然是一般的铁剑,但是从郑浑手中出来的就是要比一般人造的要锋利坚固的许多,至此王越的兵器全是郑浑手中出品的。

王越来到汝南时,孙灿正为铁匠的事情而烦忧,就想孙灿推荐了郑浑。

并且,当场做了示范,以一把郑浑造出的铁剑,连斩三把孙灿军营造出的铁剑。

深知兵器重要的刘华,竟亲自代表孙灿去请郑浑前往汝南。

郑浑和他的先祖一样,也是冶金技术的爱好者,可是苦于无资本,无法研究他先祖传下的麻钢之术。一直引以为憾。

刘华就抓住这点,利而诱之。

郑浑二话不说,立刻准备东西,跟刘华走。当时,郑浑就心想:“有一个大铁矿供我研究,只有傻子才呆在这里,挣钱买矿。”

一代匠师,就这样被一个铁矿给收买了。

“郑老!”孙灿看着忙上忙下的郑浑,成功的造出一把利剑歇下来后,便上前和他打着招呼。

“啊……”郑浑对孙灿的到来显得有些吃惊,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恭身行礼道:“孙大人。”

这时,旁边的人才知道在一旁等候许久的有竟然是名震天下的孙灿,个个都万分惊讶。

孙灿扫视了众人一眼,友善道:“千锤百炼出好刃,诸位把所有兵器真正的钢火都锻打出来。兵器精良,军队才可能精良。精良的人配以精良的兵器,必将无敌于天下。日后,若闻我大军节节胜利的消息,诸位也可大势庆贺。因为此中,也有你们一番功劳,不可为了灿的到来毁了你们手上的利刃。”

听到的人无不感动,铁匠工坊里的人因为这句话,他们的铁锤声响得更起劲了,打造兵器的速度大大加快。

郑浑领孙灿走出了充满怪味的铁匠工坊,问道:“孙大人,来找郑浑有何事?”

孙灿以商议的口吻说道:“灿近日想起一事,想问问郑老的意见。”

郑浑对孙灿的谦让有理,非常有好感,很爽快的说道:“大人想问什么就问吧,郑浑一介粗人,若有用的人的地方尽管开口。”

孙灿微笑说道:“灿想在军中成立一处锻造司,愿请郑老担任锻造官。所有铁矿均由军中赠送,不需要任何本钱,每月亦可领俸禄,锻造官俸禄于将军同等,其他人员依照能力分别以校尉、都头等官员俸禄发放,郑老有何看法?”

郑浑思虑了片刻,看着孙灿充满期望的目光,心中一片感叹,工匠之术,向来都被世人认为是奇淫技巧,难登大雅之堂。而对方为了自己可由军中第二号人物,亲自去请。此本就是莫大的殊荣,如今孙灿更是亲自与他商议,建立锻造司。大大的将工匠的身份提高,自己的身份更是可以于将军同级,此事古未有之。思虑再三,难挡当中诱惑,行礼道:“属下遵命,愿为主公效力。”

孙灿大喜,有了郑浑就等于有了无数优质的兵器,也就有了其他诸侯没有的优势,大大的提高战士们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说道:“郑老无须多理,能得郑老襄助,才是灿之福分。”

工匠们得到了孙灿所说的事情后,个个都越发的起劲,一件件优良的兵器也经过工匠之手,发到了将士们的手上。

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三月。

孙灿招集了文臣武将,商议军中日后的发展。

首先,刘华将天下说了一遍,他道:“当今天下发生了三件大事,其一、袁绍由韩馥手中夺取冀州全境,公孙瓒起兵讨伐袁绍,在白马桥大败。后因董卓下帝令调解,才互相退去。其二、孙坚兴复仇之师,跨江攻打刘表,不幸中计被刘表军中将士射死。其三、董卓被其义子吕布击杀,而吕布也投奔袁绍而去。各地诸侯也纷纷备战,其中以曹操潜力最大,其在戏志才、荀攸、程昱等谋士的辅佐下利用时机攻取了兖州,并收编了十余万黄巾士兵,挑选其中精壮,经于禁训练,自称‘青州兵’。”

这些事情孙灿都早已耳闻,袁绍是因为冀州一事和公孙瓒翻脸。孙坚一心报仇,误中蒯良计策,中箭身亡。董卓是因为吕布两次战败,对其信任度大减,在加上断臂一时,时常打骂李儒、李肃。

李肃误中王允离间之力,唆使吕布、李儒反叛董卓。吕布、李儒早已对董卓心存不满,合计将他杀之。

本以为可以顺利的取得董卓之位,可惜,当中杀出了一个贾诩,贾文和。贾诩劝李傕、郭汜回兵长安。李儒之智谋,远不如贾诩,中其计被杀大败,投袁绍而去。

孙灿笑道:“群雄各自都有举动。我等也不能在坐以待毙,汝南一切都已经上了正轨,灿打算即可出兵袁术,诸位意下如何?”

荀彧神色有些黯然,荀攸年纪虽大于他,但却是他的侄子,两人关系非常的好。原来,他打算让荀攸也加入孙灿军,却不想收到了荀攸的书信,信中内容说他已经在戏志才的引荐下投奔了曹操,请他也前去襄助。

此刻,他心已归孙灿自然不会前往,只能期待叔侄二人别在战场相遇,稳定了心神,立刻进入了状态,说道:“出兵袁术以刻不容缓,近日,淮南百姓纷纷来我汝南定居,可见袁术民心以失,淮南一战可定,如今只是缺少一个攻伐的借口而已。”

刘华神秘的一笑:“借口,袁术会送上门的。吾有一法,可取得奇效。”

第五部 荆襄争霸 第七章 孙氏双壁——荀、郭二臣

“抛砖引玉”为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七计,意欲是抛出砖石,引来白玉。以自己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同时也可理解成用某种类似的东西,去诱惑对方,达到良好的效果。

而刘华出得计策就是“抛砖引玉”之计,就是利用袁术的贪得无厌和自视极高,对他设下了一个局,让他上当的局。

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三月十一日。

孙灿下令全郡征粮,颖上太守献上粮草三千余石,传遍了汝南全郡,同时也传到了离汝南郡不远的袁术的耳中。

“启禀主公,汝南孙灿突然下令征粮,颖上太守献上粮草三千余石,正准备送往汝南城。”说话的正是袁术麾下大将桥蕤。

袁术听桥蕤之言,心花怒放,眼中露出贪婪之色,喜声道:“果有此事?”

桥蕤道:“此事在汝南已经传开,应该不假。”

三千余石粮草,足以供他数万大军一月使用。当即大喜,立刻下令道:“桥蕤,汝时刻注意颖上动向,若真有运粮队出现,立刻出兵将他们抢来。”

桥蕤领命而去。

三月十三日。

一队押粮队缓缓向汝南行去,运粮之人正是赞军校尉龚都以及他麾下的三百士卒。

突然,一队人马横插而至,早已注意颖上动向的桥蕤立刻杀出,冲向了押粮队。

还未交锋,龚都似是见对方势大,吓的立刻拔腿就跑。黄巾军别的没有什么长处,但逃跑的功夫纯属一流。

眨眼之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桥蕤蕤见此“哈哈”大笑,说道:“都是孙灿军乃骁勇善战之师,以吾之见,也不过如此。来人,将粮草通通运回,将士们快随我回去领赏。”

满以为可以领赏的桥蕤,回到了寿春,就遭到了袁术的臭骂。三千石粮食除了上一层是粮食以外,其余竟全是沙土,这让脾气暴躁的袁术如何忍受的了。

当即,又想起孙灿多次让自己难堪,这次竟以沙土戏弄,不由怒火中烧,大喝道:“来人,给我起兵七万攻打汝南。”突然,脑中灵光一动,暗想;“历史上姜子牙八路大军攻打朝歌、白起分兵战长平、王翦分兵灭燕国、韩信十路分兵破项羽、霍去病分兵大胜匈奴。这些先人都以分兵而扬名,我何不也分兵三路攻孙灿。若后世人记载‘袁公路分兵三路,破汝南’那是何等的威风?”想到这里。袁术心中就一阵快意,立刻下令道:“传令下去,分兵三路,起兵七万,兵发汝南。”

袁术麾下的一群文臣武将立刻称赞“主公神威”“主公才华过人,我等不及”这类的拍马之言。

“不可。”麾下一将军上前反对:“大人,分兵三路是大不智之举动,只会给对方各个击破的机会。策闻家父时常提醒‘天下士兵,以孙灿军最为精锐。人人都可以一当十。’大人,不可贸然出击。”进言之人,却是孙策、孙伯符。

孙坚战死时,孙策才十七岁,但身怀血仇,又复仇心切的他立刻前去寿春求见袁术。要求将袁术孙坚旧部还给他。

袁术不舍得,便让孙策去丹阳募兵,在舅父吴景以及堂兄孙贲的帮助下,募得精兵数百人,不过不幸遭到泾县大帅祖郎的袭击,此时的孙策还是个二愣子,不但招募的兵勇全部死光,自己还差一点丢了性命。

孙策不得以,又去袁术那里相求。袁术见他确实神勇,在加上孙坚旧部并不听从他的指挥,只好将孙家四将,还给了孙策,并收他在麾下效力。

其间,孙策苦读兵法,孙家四将各个都是将才,经常向他们请教征战之道。刻苦,在加上一份天分,让这个年纪轻轻的小将军,已经有了过人的见识,他一眼就看出了袁术分兵的弊端。

可是,孙策说话不喜欢拐弯抹角,喜欢直来直往,因此,他直接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责袁术的不对,说袁术大不智。

试问,好面子的袁术如何能够接受的了,当即斥道;“黄口小儿,未领一次兵,未打一次战,安懂领兵之法,带兵之道?”

孙策重来也没有认袁术为主,也重来没有这个想法,既然你不听我的,那我不说好了。反正也失败也不能怪在我的头上。想着,心中却对孙灿有着一种莫名的好感:“他究竟是什么人?不过大我五、六岁,竟有如此名望。还两次救下父亲,并且得到父亲的百般赞扬。就连四老可他也赞不绝口。他到底是什么一个人物?”

抱着这个想法,孙策加入了袁术的本部,跟随他一起出战汝南。

***************************

袁术分兵三路的消息,早有流星探马传到汝南。

孙灿包括麾下众将各个都觉得不可思议,随即齐声大笑。

孙灿站高堂上放声大笑,袁术有兵十万,而他才两万五千。因此,所有的人对此战,都不敢掉以轻心,众人都知道袁术不智又无德,因此才决定可以向他下手。却没想到,袁术竟会乖乖的将七万大军拆成三路,这不是摆明的送胜利给他们吗?当即说道:“袁术小儿如此不智,我等也不需要和他客,气先打残他们两路再说。”

众将齐声称是。

这时,府衙外传来故友求见的消息。

孙灿一阵疑惑,故友,何来的故友?好奇问道:“可知来人是谁?”

侍卫说道:“是一位姓郭的,说是在颖川的故友。”

“是,奉孝!”孙灿、刘华、荀彧、高顺四人异口同声的说了出来。

荀彧高声道:“此人胸藏雄兵百万,计策无双。得此一人可胜百万雄师,主公,当亲自……”他本想说“主公,当亲自去迎,”话还没有出口,就见孙灿奔至了门外,微笑着将话咽在了肚中。

孙灿奔至府外,见府外站立之人正是郭嘉,立刻迎上去喜道:“奉孝,数年不见,想煞我也。”

郭嘉退后的两步,行了一个标准的臣下礼,拜道:“颖川郭嘉愿投大人麾下,为大人出谋划策,扫平乱世。”

郭嘉向来就是有大志,乱世中正是他一展才华,抱负之时。自从离开了孙灿以后,就开始寻找明主,他择主极严,认为只有盖世英豪才值得他郭奉孝的投奔。

经过近五年的细心观察,在虎牢关战役后,郭嘉就将名主锁定在追击董卓的孙灿、曹操这两个人身上。

他将两人一对比,这就让郭嘉有些傻眼了,别人是寻不得明主,而他一来就来两个,而且两人都那么出色,半斤八两、不分伯仲。

同时他又分别接到了孙灿、刘华、荀彧、曹操、戏志才、荀攸六人的书信,分别请他出山。这回郭嘉的头更大了。

前思后想,他打算去投奔曹操。不过,走到半路,他突然得到孙灿撤出南阳郡的消息。

郭嘉当时好生奇怪,就来汝南一探究竟。到了汝南他发现孙灿不一样了,他选择投奔曹操的原因就是因为孙灿少了开疆扩土的雄心。

可是,在汝南的孙灿却积极备战,休养生息,一副大干一场的模样。孙灿本人也比原来成熟了好几分。

在雄心上,孙灿又和曹操战平了。

想了几天,郭嘉就下定决心投奔孙灿,这到不是曹操不如孙灿。而是郭嘉和孙灿太熟,对曹操却不太了解。他不知道自己在曹操麾下是否能得到重用,但是以他对孙灿的认识,知道自己只要自己投奔孙灿,自己就一定会得到重用。

因此,在郭嘉心中曹操与孙灿的天平,孙灿这方又加重了一些,原本平衡的局面顿时向孙灿这面倒了过来。

也是因为如此,一和孙灿见面,郭嘉就宣布了效忠令,将近五年的寻找。这位不世奇才终于认定了心中的名主。

孙灿扶起郭嘉,道:“你我兄弟何须如此,奉孝来助,灿供为上宾不及,岂能委屈奉孝。”

郭嘉谦让回礼。

“奉孝,你这鬼才终于愿意出山了!”刘华乐呵呵的走出过来,脸上全是兴奋之色。

郭嘉对刘华的才学还是颇为敬佩的,立刻行礼道:“郭嘉见过子静先生。”

“奉孝,你我也有六年没见了吧!”荀彧就在刘华的身后。

面对昔日故友,郭嘉也是一脸的开心,随口道:“文若,汝这双利眼还是比我看的远啊!”他说的不假,荀彧目光长远,是一个坐镇后方“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师,擅长总揽全局,出大方针,大策略。

而郭嘉却是军略无双,智谋过人的谋主。有其在身旁出谋划策,不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也鲜有对手。

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因为,后方有荀彧在策划,前方又有郭嘉在出谋,这才百战不殆,势如破竹。

因此,每每一有大事,曹操必然修书回许昌请教荀彧,每每有强敌之时,曹操就会想起身旁的谋士郭嘉。

两人相辅相成,成为曹操不可缺少的双壁。如今却成了孙氏双壁,不知他们的作为如何?

孙灿大笑道:“诸位一起入殿,我们还需商议破敌之法,在耽搁恐怕对方要打到家门口来了。”

得到了郭嘉的投效,此刻的孙灿信心百倍。

第五部 荆襄争霸 第八章 出计破敌

听孙灿发话,众人回到大殿,依次站定,郭嘉位于文官末尾。对此郭嘉也不以为意,对自己的能力,他有着相当的自信,只要有发挥的机会总有一天他会位列三甲。

孙灿知道郭嘉初来,不太清楚当前局势,就在桌上摊开汝南郡地图,叫众人围过来,先说道:“袁术小儿,妄图夺我粮食不说,还起大兵欲谋取我汝南,着实可恶。今袁术起兵三路,一路为大将桥蕤,领兵两万,由安风津渡江,攻打颖上,在直入汝南腹地,直逼汝南城。一路为合肥太守纪灵,领兵两万,由固始、光州过淮河,直奔汝南而来。最后一路由袁术本人亲自带队,大军三万,经安风、泉阳过淮河,杀向汝南。敌重我寡,对方有大军七万,我等仅有二万五千精锐,实力悬殊,诸公可有妙计?”

张飞冷笑道:“区区七万而已,我军各个装备精良,战力十足,每位将士,都是以一当百的勇士,岂会在乎七万人马?让他们过来,老张我接下了。”

孙灿笑道:“到时候可别熊了才好,一边呆着,等会让你打头阵。”

张飞乐道:“是!”这急噪的性子张飞依旧没有改过来。

张辽率先开口道:“袁术军军势强大,不久前才大破九江太守周昴,其锋正锐,我军可先用计死守汝南,颖上,汝阴诸城,只要能坚持月余。袁术素日为恶,加上本人不识用兵之道,过于征召士卒,百姓负担不起粮饷。对方补给定然会出现困难,那时我军可挨个出击,并断之粮道,袁术大军不战自乱,我等在攻其中路大军,袁术军可破也。”

荀彧捻须摇头,道“不妥,我军粮草也不甚充足,加上汝南新据,民心未稳,文远之策,虽可破敌,却也伤及自身。纵然获胜,我军必然伤亡颇多,亦失去南下的机会。敌方三路来攻,正好给予我们各个击破的时机。彧觉得应当抓紧战机,主动出击,将对方其中两路大军未至时,逐个击溃、击垮、甚至歼灭。如此,才能最有效,最好的打击敌人。须知,我们的目标非击退来敌,而是袁术的领地寿春。因此,只有大范围的伤敌,才能在日后的攻防战里,取得优势。”

孙灿想了想露出了一丝笑意,但没有说话。

赵云听了荀彧的意见,赞同道:“文若先生的逐个击溃的方法甚好,我等可在新蔡县一带,设下伏兵,等候最先到来的合肥太守纪灵,先以计破之。”

“不可,赵将军也许不知。袁术麾下几乎尽是无能之辈,惟有这个纪灵却是个中的另类,为人谨慎稳重有大将之风,三路大军之中就属他最难对付。”刘华深知历史知道纪灵不象桥蕤、李丰、梁刚、乐就等人,那么无能。事先攻打纪灵,未见得讨得了好处。在回决赵云的同时,他将眼光放在了颖上、汝阴的交接点,微微的点了点头。

孙灿望了望郭嘉,见他正脸带微笑,不言不语,便问道:“奉孝,你可有何想法?”

郭嘉和孙灿同岁脸上却少有这个年纪的稳重之气,见孙灿开问,就答道:“依嘉之见,先破桥蕤为上策。”

樊武问道:“桥蕤离我军距离最远,恐怕我军刚破桥蕤,纪灵的军队就会攻入我军汝南,到时我等岂不只有被擒之份?”樊武语气充满了置疑,对这位年纪跟自己主公差不多大的人物,并不怎么信任,

郭嘉不以为意自信满满的说道:“这位应该是樊武将军吧?”

樊武点头称是。

接着,郭嘉又问道:“哪位是张辽将军?”

张辽比樊武要稳重些,拱手道:“正是末将!”

郭嘉笑着对两人说道:“两位将军的大名嘉早已如雷贯耳,游骑和狼骑之威,亦是名传天下,不知两位将军从汝南飞驰至汝阴需要多长时间?”

樊武见郭嘉给他带了高帽,也不好在摆着脸,客气道:“五天。”

张辽也回答道:“六天。”

张辽的狼骑都以并州战马为主,而樊武的游骑却是从吕布手上缴来的西凉战马。并州战马在短距离的速度,要胜于西凉战马,但是长途奔袭却不如西凉战马有那么优良的体力。因此,要晚上一天。

郭嘉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正如樊将军所言,我军不可能前去颖上,攻打桥蕤。因此,对方的首领防备必然松懈。袁术军现在自以为兵马众多,气势锐不可当,根本没把我们这点守兵放在眼中,这是兵书说的‘骄兵必败’的征兆。

如果我们现在趁桥蕤远来,处于疲惫,立足未稳之际,先用狼骑袭击他的部队,在以游骑攻击桥蕤后方,拿下颖上。随即在颖上城内设伏兵,必然可大获全胜。只要两位将军可以在十二日内赶回,即可无恙。”

“可是,合肥太守纪灵只需十日就可赶到汝南。到时……”张辽觉得郭嘉的办法很好,但是还是有一处弊端。郭嘉依旧自信十足,全盘计策以入他的胸中,看了眼张辽道:“只需要遣队士卒在纪灵的军前出没。若纪灵真的谨慎,势必步步警觉,处处三思而后行,如此拖上三日绝对不成问题。若纪灵对士卒,视若无睹,那就可设伏兵破之。”

“好!奉孝妙计,就依奉孝计策行事。”孙灿对郭嘉的计谋予以了绝对的肯定。

郭嘉只是含笑点头,毫无高兴的神色。因为他知道这次表现的机会是刘华、荀彧让给他的,以他们的智慧想到这点实在是太简单了。

或者,应该说是袁术实在太无智了,对付此等小丑郭嘉根本就不能表现出他的能力。但这也无可奈何,人家袁术就只有这两把刷子,那有什么法子,总不能让他去学个百八十年,再来和你郭奉孝斗吧。

何况,就袁术那水平,再学个百八十年也未必可以和郭嘉一较高下。

孙灿拿起令箭高声点将道:“张辽何在?”

张辽急出列,虽知道孙灿第一个叫的会是自己,但是心中也是非常高兴,俊颜动容,中气十足道:“末将在!”

孙灿点了点头,沉声道:“我命你领军四千并州狼骑,以龚都为向导,选人际稀少之地,星夜兼程,前往汝阴,待对方抵达汝阴时,在途中设伏,争取将对方一举击溃。如若得胜,记你大功一件。”

“得令!”张辽正色领命。

接着孙灿又点樊武,令他领三千游骑,以刘辟为向导,随张辽一起前往汝阴,不过在张辽设伏时,由小道绕到颖上,攻打颖上城。和煦的春风轻浮着大地,像一股清流透入每一个毛孔,滋润、清凉,好比此刻桥蕤的心情,他领着遍路的两万大军,在安风津渡河后,就顺着颖水攻破了颖上县,那两万得胜之师雄赳赳的向汝阴县赶去。

破了颖上的桥蕤更加的得意忘形,在他的眼中,孙灿区区的两万大军,一定已经慌了神,在怎么样也是死守颖川,依靠城池之便,来抵御他们的三路大军。

“就算你们死守又如何?我军战无不胜,七万大军岂会奈何不得二万残卒。”

想到这里,他不由的仰天大笑:“都说孙灿手下有二个奇才,刘子静济世之才,谋可安邦,计可定国;荀文若王佐之才可当张良,有‘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之能,以我之见也不过如此,待我破了汝阴,再去生擒孙灿。”

正得意间,只听见有节奏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响起,瞬间仿佛大地都在震颤。

桥蕤惊疑,一队骑兵冲坡上俯冲下来,那气势并不弱于万马奔腾。尤其是为首一将,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好似一尊紫面天王。

桥蕤根本就没有做好战前准备,可以说是毫无知觉。

张辽来势如此凶猛,这位口出狂言的家伙,第一件事想的不是指挥战斗,而是掉头就跑。因为,他在队伍的最前端带队,如此他不逃,那么对方第一个杀死的人就是他,他不想死,只好逃了。

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这一逃,会产生怎么样的的后续反应。

在这一将抵千军的年代,将领逃了,其余士卒哪里还有再战的勇气。

正如当年项羽背水一战,身先士卒,以十一之疲卒,决胜大秦雄兵,奠定其无敌威名!

后来当十数倍之敌,身陷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境尤能杀出重围!

只不过这次的情况相反,便如今时,即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张辽的狼骑之所以称为狼骑就是因为他们有狼的特性,凶残、嗜血,那一刀刀砍下去时,鲜血喷射的快感在狼骑们的心里是什么的舒坦。

洪流瞬间淹没了桥蕤大军,狼蹄下响起无数哀号。

桥蕤大军相互践踏,亡者不计其数。

张辽并不打算追杀桥蕤,他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杀伤敌军,哪里的人多张辽就会杀至哪里,直到杀无可杀后,张辽才奋起直追。

此战杀的桥蕤军死横片野,死伤无数。降者、逃者数不胜数。二万大军顿时锐减五千,当真伤亡惨重。

第五部 荆襄争霸 第九章 阵战交锋

桥蕤垂头丧气的领着万余败兵,向南方逃去。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点响动就可以吓的桥蕤惊慌好一阵子。

此刻,他什么也不想了,什么生擒孙灿,大败敌军都成了遥不可急的梦想,逃回颖上,死守城池,保住着条狗命才是桥蕤现在唯一的想法和作法。

终于逃到了颖上县。

望着城墙上那迎风飘扬的旌旗,桥蕤松了一口气,掣马上前,鞭指城门大声道:“吾乃桥蕤,快开城门。”

“快些,想挨鞭子是不是?”失败让桥蕤羞愧的同时,也助长了他的火气,心中的怒火无处发泄,麾下的将士确实很好的宣泄途径。

城门缓缓而开。

一眼望去,城中无任何人影,桥蕤也没有怀疑,颖上的人口本来就少,再加上心力憔悴,岂能顾及的了那么多。

他却不知,他走的乃是一条不归路。

万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