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领主天下-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捕头寇文强仔细查看了现场后低声对正愁容满脸,正在狠狠的揪自己胡子的知府季峰汇报道:“大人,从现场初步来看,这些人都是来路不正啊!死的这些人除了十三名身着甲胄的士兵之外,其余人根据卑职多年的办案jīngyàn来看,都是久经训练的杀手。从兵刃吻合程度来看,这些士兵则是被这些杀手所杀。而这些杀手却都是被另外一拨人用劲弩近距离的射杀的。而且从这些杀手的兵刃上发现了这个。”
寇文强将手中的一柄短刀递了过来,指着接近刀柄护手的刀面上一处刻有一只金色雄狮的图案对季峰说道。
“这是什么标志?你可曾见过?”季峰端详着这只金色雄狮,满脸的疑惑。
二百五十章嫁祸
接到行刺失败的消息之后,洪承畴很是吃惊。他并不为自己派出的那些死士而心疼。这些人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他效死。他吃惊的是在这淮安城中竟然还有这么大一股自己不清楚的力量可以悄无声息,干脆利落的干掉自己这几十号受过残酷训练的死士。这些人到底是谁?从何而来,为什么要救韩岱?
这些问题让洪承畴疑惑不解。但是在接到亲兵回报伊尔德来了的消息之后,洪承畴很自然的继续陷入了昏迷”“。
伊尔德接到消息之后也是急忙的赶来,没想到得到的消息却是洪承畴早上刚刚醒过来一会又陷入昏迷之中了。
烦躁的伊尔德等了一会,依然不见洪承畴醒转,只得告辞回府。
等伊尔德刚出总督府的大门后,便接到了韩岱遇刺的消息。不仅仅是韩岱,同时还有其他三名明朝降将也在来总督府的路上遭遇了刺杀。只不过他们的运气似乎都不错,那些刺客都被另外一拨人给杀了,他们自身并没有受到损伤,只是随行的侍卫亲兵都被刺客给杀死了。
伊尔德大怒,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洪承畴派人干的。洪承畴跟韩岱之间的恩怨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是洪承畴一直在昏迷中,没有理由干这些事情。而且同时还有其他三人被刺。如果真是洪承畴干的,这明显不符合常理啊。
伊尔德脑子又不太够用了,让他冲锋没问题,可是让他推理这些弯弯绕绕可就真是为难他了。洪承畴正在昏迷之中,城中官职最高的就是他了。这件事如果不查清楚,城中的明军降将人人自危,这城还怎么守!
就在伊尔德快要抓狂的时候,一脸惶恐的淮安知府季峰匆匆赶来了,将自己查验现场的结果告诉了伊尔德,并且将带有金色雄狮标志的几柄短刀也带了过来。
伊尔德拿过短刀一看,脸色顿时大变。这个金色的雄狮标志实在是让他记忆实在太深刻了。每一次伴随着这个金色雄狮出现的时候。就是大清八旗勇士惨败收场的时候。那个人。那支可怕的军队给很多八旗勇士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恐怖印象。
难道这些刺客都是那个人派来的吗?可是他为什么要刺杀这些汉人降将,却不对八旗将领下手呢?伊尔德想了想,一向不灵光的脑袋豁然开朗了,其中的缘由自行开始了脑补。
萧毅颁布的那个汉奸榜的事情,伊尔德自然也是听说了的。他知道凡是那榜上有名的人,都要一死。那萧毅定然是派出这些刺客按图索骥,韩岱和其他几名遇刺的将领应该都是上了榜的。所以才会遭到刺杀。杀了这些降将,不仅让萧毅更加名声大振,而且还会影响守军士气,消弱守军实力,从而减轻定北军时的压力。
是了,一定是这样!伊尔德为自己的分析不仅有些洋洋自得。哼。汉人的这些弯弯绕绕也不过如此嘛。
伊尔德认定了这些人是萧毅派出之后,心中大定,想着自己一定要在洪承畴醒过来之前把这件事查清,最后能抓到那些刺客余孽。也让摄政王好好看看他伊尔德不仅有勇,也是有谋的。
至于那些救了韩岱等人的那伙人,自动被伊尔德忽略了。
伊尔德严令知府季峰对全城百姓进行搜查,一定要找出那些刺客余孽。并且还派出了清兵以协助的名义进行全城大搜刮。
城中自然又是一片鸡飞狗跳,那些如狼似虎的清兵在衙役的带领下挨家挨户以搜查的名义大肆劫掠。一时奸城中凄风苦雨。百姓们怨声载道。稍有反抗的百姓则立即被冠以刺客同党的罪名抓起了甚至当场斩杀。伴随着劫掠的,自然少不了禽兽之举。孩子的哭泣声。女人的尖叫声,男人的惨呼声,让这大清治下的淮安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百姓们虽然暂时被鞑子的屠刀吓住了,但是他们的怨念却在心底深深的埋藏了起来。很多百姓都想起来了城外的定北军,心中强烈的期盼着秦国公带着定北军早日打进来,把这些禽兽不如的鞑子杀个干干净净。
那些救了韩岱等人的自然就是军统司的人了。他们属于军统司的外围力量,组成人员除了少部分自然人之外,大多数都是由萧毅从领地中的佣兵客栈中购买的刺客死士。这些人都是一次付钱,终身效死。他们的天上职业就是刺客,最擅长的就是潜踪匿影。军统司成立的时候,萧毅就购买了相当数量的刺客编入了其中,作为外围力量。
这些人的存在在定北军中都是属于机密,知道的人不超过一个巴掌。他们早在军统司刚刚成立的时候便被打散了潜入了萧毅所认为的那些有价值的城池。只有军统司的间谍人员执行任务时需要调动武装力量时他们才会现身,平时都是靠着早已经伪造好的身份隐于市井之中,跟平常人一样,外人很难看出来。
伊尔德的大肆搜查自然不会搜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执行完这次任务之后武器都早都隐藏了起来,又启用了早就存在的身份,鞑子如果不是拿着淮安城历年的人口名册对照的话,根本发现不了什么。即使发现了也休想从他们嘴中得到任何东西。
至于刘斌及,自然有汪家早就给准备好的身份,更不用担心。
城中的变故很快就被传了出来,送到了萧毅的面前。
看着手中的情报,萧毅眉头微微一蹙,思忖片刻后将情报递给了尤条。
“梦熊先生,你怎么看?”
尤条快速的看完之后,不假思索的说道:“很显然,这是洪承畴干的。其目的有两个,杀掉韩岱,同时给我们,以激起其余明军叛将同仇敌忾之心,从而死守淮安城,于我军以重创。”
萧毅点点头道:“那这么说来,他真正的行刺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韩岱。其他三人也只是掩人耳目而已了。”
二百五十一章大杀器
尤条颔首道:“正是。洪承畴妄想着嫁祸江东,来个一石二鸟。”
萧毅接道:“只可惜,洪承畴却怎么也没有料到我们已经提前有了安排,无意中破坏了他的奸计。哼,本督倒要看看,他能昏迷到什么时候。”
尤条习惯性的捋了一下胡子笑道:“如果所料不错的话,洪承畴最迟明天就应该醒了。他若是再不醒的话,鞑子就会将这淮安城闹个鸡犬不宁了”“。到时候民怨沸腾,部下离心,说不得城池都能不攻自破了。多尔衮再英明,恐怕也得找他作为替罪羊。因此,他必须得醒过来,而且还得恰到好处。”
萧毅哈哈一笑,击节叹道:“洪承畴这一番作为正好给我们做了嫁衣。本来还想着如何接近这些降将。现在有了这一层香火情,策反他们就更有把握了。”
尤条道:“卑职想来,如今城中的百姓都在翘首盼望国公大军早日攻池,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呢!只是卑职有一事不明,国公爷何不趁着此时城中人心混乱,洪承畴假装昏迷之际趁机,说不得能一举而下。”
萧毅摇摇头解释道:“军师言之有理,若是我军再有五万之众,本督定然会下令攻城。只是如今我大军虽然骁勇无比,但是却只有两万之余。若是此时强行攻城,必然是伤亡惨重。即使能一举攻破城池,我们也会元气大伤。届时,鞑子若发动反攻,我们将无力抵抗。本督如今再等,等一样到来后就可以了。”
尤条不了解定北军的实情,但是萧毅自己心里很明白。因为系统的限制,他现在拥有的系统兵力只有区区两万。虽然说这些系统士兵战死之后能够迅速得到补充,但是却是需要时奸。如果在没有补充完之后,鞑子发起反攻,那他就会很吃力了。而且随着淮安府的全境光复,各处城池都需要分兵驻守。一旦分兵。他的防线就更加的单薄了。
因此。淮安这一战,他不仅仅要打下城池,更要立威,给所有被鞑子占据的城池守将立威。告诉他们,我定北军不仅野战骁勇无比,攻坚战同样犀利无双,日后让他们听到定北军的消息就会心惊胆战。看到定北军的金色雄狮大旗就会军心低落。所以,这一仗,萧毅是要用最猛烈的攻势,最少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战果。
为了今天,萧毅自从第一次解了扬州之围就开始谋划了。而他谋划的关键则是落在了一个人身上。这人就是扬州的陈于阶。此人江南人氏。进士出身,曾官拜江南桐城知县,驭下严厉,但是对百姓极为宽待。当时,桐城县境内有数十里长的一片荒芜而肥沃的水洼地,他组织人筑堤成田,后低租租给无地农民,每年可获稻谷数10万石。故此。百姓称此地为“陈家洲”。后来被调到扬州任职。在原本的历史上,在扬州城破之后。他也随之牺牲殉国。
大部分人都知道陈于阶是个爱民如子又政绩突出的好官,但是知道他是个火炮专家的人却很少。萧毅也是因为当年读史的时候,看到书中提了一句。后来破了城之后,知道这位专家也在扬州,心中大喜,将之邀请过来深谈了一番后心中大定。
这陈于阶不仅书读得好,官做的好,对火炮研究更是情有独钟。他曾经跟随徐光启学习过,也跟发明了燧发枪的毕懋康guānxì很好。两人经常一起讨论火器的改进。只不过研究方向不太一样。毕懋康兴趣在火铳上,陈于阶则是在火炮上。
萧毅自己虽然不太懂火炮,但是却是知道火炮的基本原理和后世火炮的发展趋势。他将自己所知的以闲聊的方式隐隐的点拨了下陈于阶,就让他陷入了极大的惊喜之中。
回去之后,陈于阶就陷入了痴迷的研究之中去了。萧毅下令让工匠营全力配合。
因为当时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陈于阶的第一步并不是制作新火炮,而是改良当时定北军手头已有的红夷大炮。
对于这次改良,萧毅的要求很简单:一定要比鞑子目前拥有的火炮射的更远,射的更准。至于威力的问题,那就牵扯到火药改良的问题了,暂时还顾不上。
而要比普通的红衣大炮射的更远,更准,作为一门前装滑膛炮来说,绕不开的选择就是在炮管内刻上膛线,从而保证炮弹的射程和精确度。
这个时候的红衣大炮,三千斤以上射程轻轻松松达到七八里之外,甚至史料记载,最长时候甚至能够达到十里之外。
红夷大炮铸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火器,从红夷炮铸造所遵循的“模数”、施放时的“炮表”化、辅助设施的配备、炮弹的多样化、射程的远近(射程可达24公里不等)、爆炸力的高强度中可看出,其威力着实惊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长于攻城,拙于野战,更别提守城了。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
在多年与大明争夺辽东的战争中,满清鞑子是吃够了红夷大炮的苦头。甚至连老野猪皮努尔哈赤都是被红夷大炮给击伤而挂了的。
早期的满洲鞑子并不是顽固保守,冥顽不化的。在吃够了苦头之后,皇太极命汉八旗诸头领率所部炮匠到锦州铸神威大将军炮,1643年又派人赴锦州督造红夷炮,像这样一批批地遣官造炮,说明当时的锦州已成为清军火器的制造基地。甚至现在有人认为清人当时所铸成的35门铁心铜体的“神威大将军”火炮,其品质已达世界最高水平。
在清军入关之后,鞑子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拔寨,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主要依靠的就是红夷大炮的巨大威力。就连天下雄关的潼关也在红衣大炮面前快速的沦陷了。因此,鞑子曾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派,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
就连当时的大明朝请的洋人火炮专家汤若望都震惊不已。以前是大明有大炮,鞑子没有,都是败多胜少。现在人家不仅有了,而且质量还不比我们差,数量还比我们多,这日子就更没法过了。
这次清军南下,自然也是携带了许多红衣大炮的。但是基本上还没来的及发威的时候就被萧毅给劫了。但是后来多尔衮又从北方给洪承畴运送了一批火炮用来守城。洪承畴当年在守松山的时候对火炮的运用已经很是娴熟。当时明军对付清军攻城的典型做法就是用远射程的红衣大炮装上开花弹,用来猛轰被诱入大炮射程中的鞑子,给他们密集的队形造成重大伤亡。
这一次守淮安,洪承畴自然也会故技重施。在他看来,只要定北军敢攻城,必然是排成密集的阵型进攻。远处的话用红衣大炮轰,中距离还有一些小号的火炮,近距离的话还有弓箭火铳等来杀敌。定北军兵力太少,根本承担不起这样大的伤亡。说不得在伤亡惨重之下就会撤军。
洪承畴知道这一点,萧毅也同样更明白这一点。所以这次攻城他根本就没有打算用人海战术强攻。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穿越者,用人海战术这种落后的攻城方式是可耻的。而做好的办法就是用大炮对大炮,用洪承畴最擅长的方法打败他。城外的猛攻集合城内的策反,在萧毅的眼中,淮安陷落只是个时奸问题。在领地富余的后勤供给下,萧毅并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所以,他需要的就是等待,等待陈于阶的改良完成后及时的将大炮运到前线来。
扬州城郊一处被鞑子祸害过的村子里,已经年过半百的陈于阶伸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紧张的望着远处。他的身后跟着数百名工匠,也都是一脸紧张的看着远处。在他们不远处,则是负责警戒的一千名士兵。
终于,远处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一个黑点由远及近,快速的向这边冲来。黑点越来越大,已经可以看清那是一名骑在马上的士兵。
士兵浑身都已经被汗水打湿,策马狂飙疾奔到陈于阶面前翻身下马气喘吁吁的禀报道:“陈大人,小的仔细查看过了,炮弹首次落地射程十五里,落地后又向前翻滚了近一里地。距离目标偏差了约有一百多步。”
陈于阶闻言脸上稍微露出了些喜色道:“这次试射还不错,老夫可以跟秦国光交差了!”
身后的众位匠人听了他的话也是一个个面带欣喜,就差欢呼起来了。这位一向要求严格的陈大人能说出这样的话,那说明这次真的比较mǎnyì。陈大人mǎnyì了,想必国公爷也会mǎnyì的。
国公爷可是事先说了,如果这次改良成功大炮后每个人重重有赏,功劳大的甚至还能当官。所以,这次这些匠人都迸发出了无比的热情,跟着陈于阶不辞辛苦的改良大炮,想尽各种办法给炮管刻上了膛线,不断的试射,不断的改进,终于算是成功了。
陈于阶转身对身后的一名校尉说道:“小将军,可以给国公爷报喜了。”
二百五十二章定北军的致命缺陷
眼看着伊尔德在城中搞的鸡飞狗跳,民怨沸腾,始作俑者的洪承畴终于无法再继续“昏迷”下去了,终于在几名大夫的注视下幽幽醒转,让几名遭到伊尔德死亡wēixié的大夫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伊尔德在得到洪承畴苏醒的消息之后便急匆匆的赶到了总督衙门。在洪总督知道他昏迷这两日城中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满面惭愧之色,连连自责,并且表示伊尔德大肆搜捕之举确实是很有必要,有助于震慑歹人的威风”“。但是同时表示,此时正值大战爆发之际,此举对于稳定城中军心、民心来说影响不太好。所以还是停止大规模搜捕的好。
得到洪承畴认可的伊尔德这次却是从善如流,当即同意了洪承畴的意见。他是个武将,对于这些查案找人的事情实在没有耐心。既然洪总督醒了,这事情还是让他去操心的好。
洪承畴苏醒之后,很快的就召集了城中的主要将领在总督府召开战前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首先表示了歉意,对自己这两日昏迷给大家造成的不便表示由衷的歉意。对诸位将军对自己的关心牵挂表示衷心的感谢。
接着话题一转,自然而然的提起了韩岱等四人遇刺的事情。首先洪承畴表达了对四位当事人的深切慰问和关怀,然后又强烈的谴责了这次恐怖袭击事件的制造者,表示一定要追查到底,给各位受害者一个交代。同时表示,此类的事情一定不会再发生,城中将会加强戒备,保证各位将军的人身安全,使大家能在淮安保卫战中全身心的投入。
“诸位将军,大战即将爆发,但却发生这样的事情。即使本督不说,相信大家也能猜到这是何人作为。”洪承畴扫视了众将一圈,故作深沉的说道。
诸将闻言顿时窃窃私语起来。很多人脸上都带着一副心照不宣的神情。
洪承畴看着众人神情。不动声色对着门外唤道:“将东西送上来。”
很快,两名亲兵抱着几把短刀送到了洪承畴的案头。
洪承畴拿起其中一把短刀,指着其上的金色雄狮图像问道:“诸位将军,想必对这个图案不会陌生吧?”
说着将短刀交给身侧的一名亲兵传了下去,诸将纷纷查看,表情各异。有震惊者、有畏惧者、有fènnù者,亦有暗自冷笑者。当然也有茫然者。
其中一名身材适中,却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将领站出来操着一口四川官话说道:“总督大人,这个图案分明和那城外的定北军的旗帜上的图案一模一样。难道说这些刺客都是那萧毅派来的不成?”
说话这人姓胡,名尚友,四川人氏,投降清朝前也是大明总兵。降清之后。多尔衮根据范文程等人的建议给这些明军降将都保持原来官职不变,依旧统领本部人马。
“胡总兵当日也是跟着豫亲王去过扬州的,自然是见过定北军的旗帜是什么模样的。”洪承畴点点头说道。
另有一个矮小粗粗壮的明军降将说道:“不错,这图案正是跟那定北军旗帜上的图案一模一样。”说话的人也是一口的四川话,正是和胡尚友一起降清的明朝总兵韩尚良。这两人原本是受命带着军队去勤王的,结果还没到京师,半路就听到了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便被吓的裹足不前。后来遇到鞑子大军南下。便降了鞑子。
这两人一说话。很快也有其他几名参加过扬州大战的将领出言附和,一致认出这图案和定北军旗帜图案一样。
洪承畴摆摆手。示意众将安静下来。
“既然各位都认出了这图案是何人所有,那么这次派人刺杀韩大人和三位将军的幕后主使便已经昭然若揭了。这人正是已经陈兵城外的萧毅小儿。”
洪承畴顿了口气接着道:“萧毅小儿这几日陈兵城外,却又迟迟不敢攻城。原来却正是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来刺杀我军大将,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将我军各个击破的结果。端的是好算计!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韩大人和三名将军被城中义士所救,并没有受到伤害,总算是邀天之幸!”脸上表情之真诚,实在让人觉得洪承畴这人对部下的关怀之情是发自肺腑的。
洪承畴的这一番做做,看在众将眼里,有人感叹,有人狐疑,有人冷眼旁观,表情各异,但却是没有一个人说话。很多人心中就在琢磨,如果真的是萧毅派人干的话,那么下一个会不会就轮到自己。这么一想,便有些惴惴不安起来,想着这几日出门一定要多增加些护卫人马。
人群中永远都不缺乏聪明人。比如明军降将金声桓就是一个。
金声桓面上毫无表情,但是心底却在冷笑。你洪承畴是把大家伙都当傻子啊。你跟韩岱不和,人尽皆知。韩岱前日刚顶撞了你,第二天早上去你府上探望你的时候就遭遇了刺客。你说这也未免太巧了吧。即使是萧毅派人刺杀,那也没有必要留下带着他自己印记的武器吧。以萧毅一向的行事风格来看,这种低级错误应该是不会犯的。他这么做有什么好处,难道是想让本来是一盘散沙的淮安守军同仇敌忾,一致枪口对向他么?
洪承畴看众人表情,依然是不动声色道:“但是tōngguò这次的行刺事件,本督发现了萧毅小儿一个致命的弱点。”
众人一听,定北军的致命弱点?顿时都竖起了耳朵,仔细的听了起来。
洪承畴眼中闪过一丝冷笑,随即敛去道:“兵法有云,攻城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萧毅小儿已经陈兵在城下两日,却迟迟未发起进攻?何故?”
高杰之子高天照年少轻狂,脱口而出道:“莫非是因为他们兵力不足么?”
洪承畴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孺子可教也,知道配合上官,有前途,日后倒是可以培养下。当即颔首道:“高将军说的不错。那定北军正是兵力不足才迟迟未发起进攻。诸位可仔细回想,那萧毅自打从江南横空出世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胜绩,但是却有一个规律,基本上都是以奇兵取胜,并没有与我大清军队堂堂正正列阵对峙而胜的。再加上这次的行刺事件,更能看出他们兵力不足。否则绝对不会出此为人所不齿的下策的。”
众将一听,思考了一下,多是深以为然。金声桓虽然鄙视洪承畴刚才的做做,但是却也不得不承认洪承畴的分析能力还是很强的。
洪承畴看众人表情就知道被他的话打动了,心中暗喜,又继续说道:“而且根据我军斥候这几日的探查,发现萧毅的大营最多也就是两三万人规模,正好印证了本督刚才的分析。反观我军将近十万大军,而且又占有城池之坚,火炮之利,以十万对两万,焉有不胜之理。只有诸位齐心协力,奋勇杀敌,将萧毅大军牢牢吸引在淮安城下。只等摄政王大军一到,我们内外夹击,那萧毅必败无疑。”
不得不说,洪承畴的分析和鼓动让在场的很多人都心头逐渐火热起来了。那定北军野战厉害不假,可这次咱不跟你玩野战。咱用十万人跟你打守城战,看谁能耗过谁。这么一想,很多人失去的信心则有逐渐回来了。
二百五十三章不速之客
萧毅接到陈玉阶火炮改良成功的消息之后,顿时大喜,急忙下令将改良成功的二十门大炮全部运到淮安前线来。
“哈哈,有了这二十门火炮,攻下淮安城就变得容易多了。”萧毅兴奋的在中军大帐中走来走去,甚至开始自言自语。
坐在一旁的尤条看着秦国公兴奋的样子,这才明白他口中所说的大杀器就是这二十门红衣大炮。他虽然能理解萧毅的兴奋,但是却并没有那么盲目乐观”“。
尤条虽然饱读兵书,但是却没有哪一本兵书上对火炮的运用做了详细介绍。即使是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武备实纪》中对火炮运用有些描述,但也是寥寥数语,不甚详细。这既有彼时火炮威力于如今不同的原因,也有戚继光生平大部分战绩都是对阵以冷兵器为主的倭寇时取得的有关。
再加上他根本就没有经过实际的战阵历练,更别说是大量运用火炮的战争了。
但是萧毅不同。来自后世的他可是深知火炮的威力的,那可是被称为“战争之神”的大杀器。火炮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战争的模式,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定义,改写了战争的意义。即使是此时那些看上去还非常落好的大铁家伙也是在战争中展现了巨大的作用。
尤条自然也知道淮安城中有相当数量的火炮,所以,他认为即使定北军最后能够攻下淮安城,也主要是靠的智取为主,正兵为辅。在他看来,萧毅的二十门火炮在对阵清军的火炮下并没有什么优势。
尤条自然不会理解膛线在火炮发展史上的巨大意义,不会懂的膛线对火炮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才对萧毅的兴奋过头有些莫名其妙。
但是萧毅此时并顾不上解答他的首席军师的疑惑,而是兴奋的转了几个圈后又忽然想起了什么似得,急忙站定道:“命令武奇带领三千火速去接应火炮运输队伍,一定要确保这二十门火炮万无一失。一路如有任何敢于拦阻的,格杀勿论。这些火炮若是出了问题,就让他提着人头来见本督。”
亲卫队长王青嘉头一次听见萧毅用这么严肃的语气下达军令。急忙神情一肃。亲自去传达命令了。
武奇接到命令之后没有丝毫怠慢,立刻点起三千骑兵火速出了大营南门火速向扬州方向而去。
淮安城中,洪承畴利用这次自己一手炮制的行刺事件,较为成功的再一次提升了城中守军的士气,成功的让他们相信城外的定北军只有两万余人,想要攻克眼前这座坚城并没有那么容易,反而还有很大的kěnéng会被聚歼于城下。为这些城中守将每个人添上一份重重的功劳。
也许是洪承畴太会忽悠了,就连这次行刺事件的受害者之一,一向和洪承畴不对付的兵部尚书韩岱在这次事件以后也出人意料的沉默了下来,再没有发出过任何针对洪承畴的不利言论。很多人甚至在猜想,韩岱是不是被这次的事情吓破了胆这才有所收敛。
洪承畴心中也是倾向于认为韩岱这样的表现是因为自己的这次刺杀行为给了他一个严重的警告,让他知道谁才是这淮安城中的大佬。但是狡诈的洪承畴一向多疑。还是派人盯着韩岱的府邸,看看事情是不是如自己所想那般。
韩岱的确沉默了许多,但是这并非是他的本意。当天他遇刺之后,心神惶恐的回到府邸后,躲在书房中思量了半天。
韩岱并不傻,相反能得到清廷赏识当上兵部尚书的人能傻吗?他此时已经确定刺杀他的人绝对是洪承畴派来的人。他疑惑的是那些救他的人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那么巧的救了他?难道说这根本就是洪承畴自编自导的一个圈套,杀他的人和救他的人都是洪承畴的人。但是洪承畴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呢?
聪明人有时候太聪明也不太好。往往容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夜幕已深。韩岱的书房中还亮着烛光。
“笃笃笃”忽然门外响起了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正对着书案凝神沉思的韩岱立刻被惊醒过来。警惕的问道:“门外何人?”
“故人来访,韩大人不必紧张。”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同时门被推开了。
韩岱一惊,不由自主的站起身来。
当他看清眼前的人赫然就是救了他,并送他一个腰牌的人时,神情略有放松。
“韩岱多谢阁下今日救命之恩!”韩岱知道眼前的人对自己并无恶意,断然不会白天救了自己,晚上又来杀自己。而且就凭人家这悄无声息,高来高去的本事,想杀自己也是易如反掌。这么一想,心神倒是平静了下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