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宋-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遵裕却听得瞠目结舌,大摇其头,道:“家讳倒也罢了,这御讳如何犯得?我虽是个武臣,亦知道主尊臣卑,天经地义。”
包绶眉毛一挑,正要说话,却见一人走至阁外,高声禀道:“禀石帅、高帅,有神锐军第二军第一营都指挥使致果校尉刘昌祚、指挥使御武校尉吴安国、第五忠、高伦,神锐军第一军宣节副尉文焕求见。”
石越与高遵裕都吃了一惊,神锐军第一军与第二军整编完毕不久,因为神锐军是四步一骑混编军,刘昌祚的第一营是骑兵营,建制完整,堪称渭州最精锐的部队。他营下五个指挥使,除吴安国与第五忠之外,都是在西线经历过实战的勇将;而吴安国与第五忠,前者因为几次在演习中表现出色,甚至屡屡击败其长官王厚,在骁胜军中颇为出名,因为其桀骜不驯,让王厚又气又爱,刘昌祚想尽办法,才把他调入旗下;而第五忠则号称是讲武学堂第三期的“飞将军”,听说本是河北弓箭社的一个头目,后来征募入禁军,累立功劳,这次远调西线,传说是得罪了人,但是他在讲武学堂打下的声名,连高遵裕都听说过。这刘昌祚带着三个指挥使跑到柳湖来求见,已经很不寻常。而更不寻常的,则是第一军的宣节副尉文焕,居然会出现在渭州。第一军是李宪的部队,文焕早在骁胜军之时,便已经是王厚的爱将。这个武状元亲自跑到渭州来,却不知是为了何事。
石越正要开口,准备换间房间接见刘昌祚等人,却见石梁急匆匆走了进来,禀道:“禀学士,何畏之先生求见。并有帅府递来的公文。”
见此情形,在场如包绶等人,连忙纷纷起身告辞。不多时,阁中便只留下石越、高遵裕等数人而已。高遵裕吩咐撤了宴席,石越又让潘照临至另间相陪何畏之,方将刘昌祚等人与送公文的军官召了进来。
顷时,众人进入阁中,行礼已毕。送公文的军官便从怀中取出一个封漆木匣与一封密封书信,双手捧起,道:“禀石帅,下官奉命,送达枢密院文书与章祭酒书信。幸不辱命。乞石帅赐回单,以备缴令。”
石越点点头,道:“辛苦你。”早有人接过木匣与书信,递给石越,石越验过火漆与封印,方写了回单,道:“你可去领了驿券,回帅府再领赏。”
“谢石帅。”那军官双手接过回单,收入怀中。又道:“京兆府风闻石帅遇袭,一城震骇,虽然已经辟谣,但是丰参议曾嘱下官,要请石帅早日回府,以安士民之心。”
“我知道了。”石越应了一声,却并不回复何时回京兆府。那军官也不敢追问,只记下石越的回答,便告辞道:“下官告退。”众人目送他退出阁中,高遵裕看了放在石越旁边桌子上的匣信一眼,问道:“石帅,要不要先看文书?”
石越瞄了一眼木匣,笑道:“并非紧急文书,不必急在一时。先听听刘将军有何事吧。”
“是。”一个洪量的声音在阁中响起,几乎吓了石越一跳。却见刘昌祚跨前一步,朗声说道:“禀石帅、高帅,下官来此,是来请战的。”
“请战?”石越不觉愕然,问道,“请什么战?”
刘昌祚直视石越,高声道:“下官听说袭击石越的叛蕃是西夏人主使,西贼敢在我渭州兴风作乱,岂非欺人太甚?实是欺我大宋无人。下官请石帅、高帅许下官率本部兵马,奇袭天都寨,给西贼一点厉害看看。也为石帅报仇,为高帅雪耻。”
石越与高遵裕大吃一惊,高遵裕站起身来怒道:“刘昌祚,你莫非疯了?岂敢如此自大?”
石越亦道:“刘将军,天都山有党项重兵把守,你那点骑兵去攻击,只怕见不到天都山。”
刘昌祚回头看了吴安国一眼,吴安国立时上前一步,向石越与高遵裕抱拳为礼,眼睛却是望着天上,冷冷道:“禀石帅、高帅,下官与御武校尉第五忠、高伦已去过一次天都山了。”
高遵裕瞪大双眼,厉声喝道:“天都山是西夏重地,防患何等严密,你胆敢欺骗本帅?”
吴安国冷笑道:“亦不过尔尔。”
高遵裕见他说话如此无礼,顿时作色,怒道:“你敢黄口白牙?是谁给你将令,让你去天都山的?你又知天都山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
“为将者,不可不知地理。下官既然驻扎渭州,天都山之敌是渭州最大威胁,若不敢去亲自察看地理,枉为大宋武人。以下官之见,天都山若在元昊之时,或有所称道者。至于现在,若是高帅能给第一营配备四千枚霹雳投弹,再让包顺部在威德关方向佯攻诱敌,下官敢立军令状,定将天都山烧为平地!”吴安国说话之间,下巴微抬,神态不可一世。
高遵裕听他大言无忌,不由嘿嘿冷笑,道:“等你有朝一日为渭州太守,再来行此妙计不迟。”
刘昌祚素知吴安国脾气不待人见,却不料他在石越与高遵裕面也敢如此无礼。他哪里知道吴安国见石越是文官、高遵裕是外戚,心中十分不屑,此情见于颜色,自然说话就不会客气。这时他见高遵裕动气,忙欠身道:“高帅息怒,吴安国与第五忠、高伦的确曾经去过天都山,并且绘制了地图。下官等在营中推演,思得一策,下官以为,虽然冒险,却是可能成功,请石帅、高帅能听下官说完。”
高遵裕早不耐烦,正要呵斥赶出,却听石越已先说道:“刘将军请说。”高遵裕无可奈何,心中暗怪石越不懂军事却还要瞎掺和,却也只能耐着性子来听刘昌祚的作战计划。
刘昌祚见石越许诺,顿时大喜,他知道石越是文官,未必熟悉渭州一带的地理。便向第五忠与高伦使了眼色,二人立时会意,取出一幅地图来,在厅中张开了。刘昌祚指着地图讲解道:“天都山实为夏人侵宋根本之地。其山有夏主行宫,每次夏人入寇,必先至天都山点兵,然后议定攻击方向,整个陕右,皆受其威胁。而本朝自熙宁以来,朝廷已巩固德顺军、镇戎军防线。骑兵自德顺军沿界出发,至天都山下,快则一日,慢则一昼夜。其间虽然有逻卒城寨,但是以吴安国三人之亲身考察,不足二千人的骑兵,完全可以避开敌人的寨子,直扑天都山。天都山驻军有一万人左右,我军可在镇戎军大张旗鼓,摆出沿葫芦河川进攻的架势,下官以为,西贼绝想不到我军会攻击天都山,必分兵去救。若能使驻军减至六千左右,虽然是以一敌三,但有霹雳投弹之威,且是出其不意,攻下天都山,焚夏主行宫,易如反掌。得手之后,我军亦不停留,立时撤走,全身而退,亦非难事。”
刘昌祚刚刚说完这个充满了冒险精神的作战计划,石越正在思索,高遵裕已是不住冷笑,问道:“若是西夏人不分兵,又如何?”
“若不分兵,只得伺机而动,若其有备则退兵。但是下官以为,夏人断无不分兵之理。本朝数十年来,不曾兵临天都山下,彼辈岂能料到我军会如神兵天降?”
“神兵天降!哼!近两千人的骑兵,自德顺军出发至天都山,指望不被西夏人发现,真是白日做梦。”高遵裕觉得这个计划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石帅、高帅。”刘昌祚没有理会高遵裕话中的嘲讽,不卑不亢的说道:“这是奇计。奇计能成功,需要熟知敌我心理,需要保守秘密,也需要一定的胆量与运气。此计若能成功,则是我军对西夏几十年来未有之大捷,必能打击敌人锐气,提升士气。若是败露,骑兵突围回境,虽然会有所损失,但绝不会是完败。除非敌人能料到我军之进攻,预先设伏,但是下官以为除非诸葛武侯再生,否则绝无可能。”
高遵裕正欲断然否决,忽然看见正在沉思的石越,心中一动,把到了嘴边的话收了回去。反不怀好意地问道:“石帅的意见如何?”
石越闻言,抬头看了高遵裕一眼,微微一笑,转头向刘昌祚说道:“刘将军,本帅是文臣,若道临阵决断,攻坡拔寨,非本帅所能。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故将军之策是否可行,本帅暂时不能决断。”众人不料他坦陈“不能”,不由都是一愣。吴安国更是嘴角微扬,不屑之情见于言表。却听石越又继续说道:“但是为大臣者,可以不知战阵,却不可不知战略。为将者,临阵杀敌,所向披靡,攻必取,战必克,此只得谓通战术,是为大将之才,而不可谓名将之材。名将者,必知兵者国之大事,上兵伐谋之道。”
“迂腐酸词。”在场几个人的心中,都不由同时冒出这个词来。
石越却突然问道:“刘将军可知道什么是战争?”
“什么是战争?”刘昌祚不觉愕然,答道:“战争不过就是杀敌而已。”
“非也。刘将军目下不能为名将,是不知战争之道。战争的手段是杀敌,但其目的并非杀敌。战争是要达成一定的目的。目的有大有小,但是任何小的战争目的,都要服从于整个国家大的战略目的。一切战斗,都只是达成这个目的手段,所以古今以来,有虽败犹胜者,有虽胜犹败者。能促成战略目的的实现,即便是败了,也可谓之胜;若影响了战略目的的实现,即便是胜了,也是败了。名将的素质,不仅是要能攻必克,战必胜,而且还要懂得从整个国家的大局来权衡每一场战斗的意义,而不是追求一场战斗的胜利来谋求爵赏。”
石越这番话说出来,高遵裕似懂非懂,第五忠与高伦不知所云,但在刘昌祚与吴安国以及站在一旁的文焕的耳中,却犹如一声惊雷,直接击开了他们以前曾未想过的领域。刘昌祚恭谨地向石越行了一个礼,道:“下官谨受教。”吴安国的脸色,也变得恭顺许多。文焕却笑道:“怪不得古之名将,出则将,入则相。其实本朝亦有一二之人,懂得石帅所说的道理,只不过从未能说得如此透彻明白。”
“哦?”
文焕又笑道:“这就是学生受命来见山长的原因。只是不料竟与枢府公文、章祭酒的书信同时到达。请山长先拆阅枢府公文与章祭酒书信,学生再叙来意,最后再来议这天都山当取不当取不迟。”
文焕来往石府,从石越游已非一两年,石越自然是知道这个武状元性子中颇有轻佻处,却是不以为意,笑着吩咐一声,石梁连忙从阁外进来,递上小刀,然后又退了出去。石越用小刀先把枢密院的匣子打开了,取出放在里面的公文,细细阅读起来。
这枢府的公文,其实却只是转发了章楶的一份《强兵三策札子》。章楶在这份札子中,提出了完善武官节级制度、建立完整的将校节级培养体系、制定马步器水四军操典等三项建议。枢密院将这份札子转发给各地的率臣与高级将领,显然是为了征求意见。
章楶在札子中提出的建议是相当详细的,在节级制度方面,他将现有的节级改名为毅士、效士、弘士、锐士、忠士五等十级,又按兵种不同,分为禁军马军节级、禁军步军节级、海船水军节级、教阅厢军节级、不教阅厢军节级五种。重新拟定不同的薪俸待遇,建立磨勘制度,规定士兵入伍第一年为守阙毅士,按年升迁。没有功劳的至效士止,不再升迁。守阙弘士及以下,服役期为十年。守阙弘士以上,有功则升迁,无功无过就二年一升迁,服役期为十五年。当升迁至忠士,若有功劳,则升为武官。
在薪俸方面,以往宋军的禁军是按士兵入伍时的素质——主要是身高与臂力,分成上军、中军、下军,并以此来区别薪俸待遇,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章楶则建议改为统一按节级高低来区别薪俸待遇。并建议给蕃军以教阅厢军的待遇,正式将其纳入宋朝的军事体系当中。
这一项建议的目的,无疑是为了重建宋军中的激励机制。
而建立完整的将校节级培养体系,则是着眼于长远,其目的是保证宋军低级武官的素质。章楶建议在全国各路创建振武学堂培养马、步、器械军节级,创建伏波学堂培养水军节级,以讲武学堂与大宋水师学校培训指挥使以下武官。完善原有的武学体系。他甚至还提出,在各州军设立全免费的九年制军事小学校,招募六岁至十五岁儿童入学,这些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升入振武学堂或伏波学堂。成绩较差的,也可以应征入伍。
除此之外,章楶还建议由朝廷出资,扶持各大学院与军事相关之科目,为其提供资金与奖学金,支持兵器研究院之发展。
而章楶的最后一项建议,却是要将训练、演习、校阅法令化、制度化、条文化。这种眼光,已经是相当超前了。
章楶的“强兵三策”,可以说是对石越军事改革的一个极为有力的补充。石越一口气细细读完,心中已是大为叹服,又拆开章楶的书信,先是大略浏览了一遍,读完之后,又从头到尾细细地读一遍,方将书信揣入怀中。然后抬起头来,向文焕问道:“你是受章祭酒所托前来?”
“是。”文焕笑道,“章祭酒是想让学生和山长分析强兵三策,若得山长支持,皇上与枢府必不会反对。不过,学生刚刚听了山长一席话,便知道此事已不必我多聒噪了。”
在座众人除了石越,都听得一头雾水。高遵裕听文焕开口“山长”,闭口“山长”,心中已极是不喜,因说道:“这什么强兵三策,与天都山有关么?”
“没关系。”文焕笑道,“不过,章祭酒信中和石帅提到的一桩事情,却与天都山有关。石帅不看章祭酒的信,我却没办说这些事,而要看章祭酒的信,那不看枢府的强兵三策,却也会糊里糊涂……”
他这么绕口令般,高遵裕又是好气又是好笑,正要呵斥他,石越却已先开口了,“你当在大相国寺前面说书么?你又敢乱猜枢府的公文写的什么事?说正题罢。”
“是。”文焕连忙答应了,却只看着石越和高遵裕,不肯说话。
石越已知他的意思,不由一笑,与高遵裕对视一眼,说道:“刘将军以外诸人,便先退了吧。”
第五忠与高伦连忙领命退出阁中。吴安国却是大为不满的看了文焕一眼,方才不情不愿的答应着退出了阁中。
待到阁中只余下石越、高遵裕、刘昌祚、文焕四人,文焕这才说道:“兵贵机密,不得不如此,还请石帅、高帅见谅。”
石越点点头,端起茶杯,却不就喝,只是轻轻的吹气。高遵裕却已有不耐之色。
便见文焕从怀中取出一地图,双手捧起,送到石越的案前,道:“请石帅再看此图。”
石越接了过来,只见在镇戎军熙宁砦以北,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用朱笔画了两个醒目的红圈,两个红圈南北相距之距离,有朱笔标注“十二里”字样。石越看完之后,递给高遵裕,高遵裕只看了一眼,脸色微变,又递还给石越。
石越这才握着地图问道:“这是何意?”
“这是章祭酒所献之策——若在石门峡江口好水河阴筑此二城,互为犄角,渭州防线可向北推进数十里,此二城可遥遥威胁天都山之夏军,且制威德关之喉,堪称兵家必争之地。”
石越到底不太熟悉这些具体军情,因转头看高遵裕,却见高遵裕苦笑道:“那里的确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正因为如此,一旦我军在那里筑城,西夏必然大举来攻。只怕最终难以筑成。”
石越微微颔首,把地图递给刘昌祚,问道:“此策与奇袭天都山,孰优孰劣?”
刘昌祚双手接过地图,睹视良久,忽然长长叹了口气,道:“末将自认不如。”
石越不由问道:“何以见得?”
“奇袭天都山,其策虽奇,但是除了挫败西夏士气之外,并无大用。万一不成,我大宋精兵难免葬身天都山下。而章质夫此策,同样可以向西夏示威,但效用更大。二城不能筑成,大军可从容退回镇戎军,无孤军深入之危;一旦成功,天都山之敌当睡不安寝。”
文焕笑道:“章祭酒之虑,非止于此。大宋与西夏,虽然边境烽烟不断,但名义上西夏依然臣服于大宋。若是无故兴兵相攻,则是公然挑衅,其曲在我。且必然导致西夏举兵报复,我大宋禁军整编未成,兵士操练未熟,军队粮草未聚,此时之上策,不宜与西夏决战,而应当维持边境之大体上的平静,不动声色的完成战略上的初期布置。若能建成二城,则渭州再增屏障,我大宋之纵深增加,西夏之纵深减少,一旦朝廷决定对西夏开战,大军则可以二城为据点攻击天都山与威德关。且大宋在好水河阴筑城,若西夏来攻,我击退之,秉常纵然上书,朝廷亦有辞拒之。”
石越点头赞道:“此真顾虑周详者。”
高遵裕却有犹疑之色,道:“章质夫之策虽善,但石门峡江口好水河阴是不是真的能筑城,如何去筑城而不被西夏人破坏,却是难事。”
石越点了点头,望着刘昌祚,肃容道:“刘将军,你与文焕一道,去实地勘探章祭酒所画筑城地点,拿一个筑城方案来报上。”
“遵命!”
“此事除你与文焕之外,不得让旁人知晓。”石越又命令道,他越过高遵裕,直接指挥他的下属,高遵裕的脸色已是十分难看,石越却浑然不觉。
“遵命!”刘昌祚也似乎完全忘记了高遵裕的存在,躬身一礼,与文焕一道领令退出。
二人出了百泉阁,便见吴安国与第五忠、高伦迎了上来,刘昌祚不待三人相问,已先命令道:“立即回营,挑选一百名精锐的儿郎,有大事要做。”说罢也不停步,径直往柳湖之外走去。
此时,百泉阁某房间的窗边,何畏之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刘昌祚等人的背影之上,一直目送他们出了柳湖。
“潘先生、何先生!”忽然,一个亲兵出现在房门外,高声说道:“石帅有请。”
何畏之几乎被吓了一跳,连忙回过神来,见潘照临正在含笑注视自己,忙略整了整衣服,与潘照临一道跟着那个亲兵往百泉阁正厅走去。不多时,二人便到了正厅之前。这时候何畏之才发现百泉阁内,其实戒备森严,而负责守卫的,从衣着上,都可以看出是安抚使司的亲兵卫队。只不过在正厅前面守卫的首领,却不是侍剑,而是石梁。石梁见二人过来,连忙欠身行礼,道一声“请”,放过潘照临入内,却伸手挡住了何畏之。
何畏之一怔,正在愕然间,便听石梁朗声道:“请何先生解下佩剑。”
何畏之微有愠色,却见潘照临已回过头,含笑道:“莲舫,请勿介意。非常之时,不得不草木皆兵,非止兄一人,凡欲见我家公子者,都不许携兵入见。”
何畏之凝视潘照临,踌躇了一会,终于解下佩剑,不发一词,与潘照临一道走入正厅。二人入了正厅,才发现厅中只余石越一人,连高遵裕都已不在。石越望见二人进来,连忙起身降阶相迎,笑道:“让先生久等了。不料竟然要劳烦先生亲来渭州。”
何畏之欠身道:“不敢。因为听说两个月后,广州市舶司就要出售渤泥国附近十余万顷的土地,在下不能久候学士……”
“渤泥国?”石越不由愕然,一面请何畏之与潘照临坐了。却听潘照临笑道:“公子最近事务过于繁忙,故此不知。几大报纸都已有报道,薛奕与渤泥三侯签下协议,向大宋、高丽、交趾三国臣民以及在大宋有产业的蕃商出售渤泥国附近十八万六千顷土地,由广州市舶务与杭州市舶务代售。其所得之四成归于广州市舶务建立海船水军;三成归渤泥三侯,二成上缴朝廷,一成归杭州市舶司充海船水军军费。”
石越奇道:“真有人会去渤泥国那种地方买土地?”
“自然有人想买。海外之地,地价甚贱,一亩地仅卖五百文,高亦不过二贯,每岁每亩之税,仅为定额五十文,若雇佣当地蕃人为佃户,种植甘蔗,一年便可挣回地价,且有极大利润。想发财的商人,在国内走投无路的浪荡子,无地可耕的贫民,都想去博一博运气。好几家钱庄便专门放贷给那些一无所有的贫民,借钱给他们去买地,以从中获利。放高利贷者更不知有多少。《海事商报》报道,此次广州市舶务除出售这十余万顷土地之外,还得到皇上圣旨,出售交趾国、渤泥国附近三百余个无人的海岛,所得充作海船水军军费。虽说是边远荒蛮之地,但是价格便宜,总有人想投机的。”
石越看了何畏之一眼,笑道:“原来如此。”出售环南海诸岛的土地,本来就是大宋经营环南海地区的既定之策,石越岂能不知?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薛奕竟然会与渤泥三侯联手。他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放下茶杯,不再说此事,转过话题,问道:“先生在延祥镇,可探得什么消息?”
“延祥镇的情况非常复杂。”何畏之道,“延祥镇果然有好马卖,但是在下曾经仔细观察打听,外地进入延祥镇的马匹并不多。因此在下颇疑延祥镇的好马是从沙苑监流出来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石越哼一声,又问道:“莲舫可还有什么别的证据么?”
“延祥镇最大的家族,姓蓝。”何畏之忽然不着边际的说道。
“姓蓝?”
“不错。蓝家势力极大,听说蓝家的小娘子,是吕升卿的外甥妇;其家在仁宗朝也曾出过一个进士,传闻京师得宠的内侍蓝震元,亦曾与之联宗。同州通判赵知节,也是蓝家的外甥女婿。”何畏之平平淡淡的说着,石越与潘照临却越听越是心惊。“除此之外,蓝家亦曾经得过仁爱功臣勋章;还有一个小娘子,听说是许给了陕西路监察御史景世安的侄子。”
“难怪。”石越心里已是一清二楚了。
“只怕难以查出物证。且蓝家在当地威望极高,兴建义仓,捐建学校,又常常赈贫济灾,声名极好。”
石越却不料蓝家竟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劣绅”,不由大觉为难,沉吟了一会,方道:“既是如此,此事便暂且搁置一阵。我会另着人去调查。”马政虽然要紧,但毕竟不是急务,他也只能暂时先搁一搁了。说罢,又对何畏之笑道:“本帅明日要去巡视渭州各地的弓箭社、忠义社,不知先生是否愿意同行?”
何畏之乍然抬头,注视石越,他既不知道石越以朝廷钦命三品大员的身份,为何会去巡视向来不被重视甚至被猜忌弓箭社与忠义社这样的民间社团;亦不明白石越为何会向自己提出这样的请求。但是何畏之毕竟不是甘愿为富家翁之人,他对西北沿边的弓箭社与忠义社早有耳闻,此时不免闻猎心喜,当下亦不迟疑,笑道:“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第四十七节
熙宁十年三月初二日晚。汴京,睿思殿。
几只龙涎香烛将睿思殿照耀得灯火通明,一股让人陶醉的香味迷漫在整个睿思殿中。虽然海外贸易日渐发达,香料价格在大宋国境内略有下降,但上品泛水龙涎香的价格却并没有落下来,每两泛水龙涎香的价格高达一百贯。这样骇人的价格,连皇宫都不敢轻易使用,而是用龙涎香贯于宫烛之中,再以红罗缠烛炷,使得宫烛照明的同时,兼有香味。饶是如此,这样每支宫烛的价格,也要高达数贯。赵顼虽然节俭,但是这种皇家“必要的”开支,他既意识不到有多么的昂贵,也无可奈何。章惇偷偷地用眼角观察着皇帝,赵顼坐在宽大的御床之上,脸色依然苍白,但是身体看起来已经好了许多。他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七天之前,昌王赵颢终于“病愈”,奉诏出京,前往洙泗;而太皇太后的病情,也日见稳定;王安石等众元老重臣,也被中道挡回,没有全部齐集京师……暗潮汹涌的政局,至少暂时又平静下来了。似乎整个事件真正的受害者,只有蔡确与石越二人而已。但是章惇心中却一直怀疑,前御史中丞蔡确,很可能是冤枉的,真正支持昌王赵颢的大臣,又偷偷的把头给缩了回去。但是这种怀疑,他是不会对任何人说出来的。反正去做凌牙门都督,除了要远涉海外,离别中土之外,其实是个大大的肥差,比起油水有限的御史中丞,想来蔡确不会太介意吧?章惇经常这样不无恶意的想。
“章卿深夜求见,有何要事?”赵顼这几天来,为了河东路与河北路的安抚使人选,已经是绞尽脑汁,好不容易想要睡觉,不料卫尉寺卿章惇竟然深夜求见,想到章惇的职务,赵顼就不由心惊肉跳,难道是哪里发生了兵变?
“陛下,臣接到紧急文书,陕西安抚使司监察虞候向宝上书,环州蕃人慕氏中的一支叛逆,投奔西夏。其首领叫慕泽,曾受朝廷飞骑尉之勋爵。慕泽所部,在叛逆之前,曾潜入渭州,邀击陕西路安抚使石越,石越几乎不免。臣身为卫尉寺卿,将校叛变而事先不知,特向陛下请罪,臣甘愿受罚。”章惇一面说,一面跪了下去。
“啊?!”赵顼腾的站了起来,急道:“石越怎么样?为何他没有奏章递上?职方馆和职方司为何没有报告?”
“陛下,此事事发突然。向宝本来正在清查陕西路将校,给所有将校分别立档案,以便加强监视有不稳迹象的将校。事发之时,向宝刚好清查环州路慕家蕃将,所以才能立即查出叛逆者是慕泽。职方馆与职方司可能不会知道得这么快。”虽然是后知之明,但是章惇还是有几分得意,但是他把心中的得意,谨慎的掩藏在话语之中。职方馆陕西房负责对西夏与吐蕃的间谍活动;而兵部职方司陕西房建立过程缓慢无比,当然不可能迅速查清叛逆之蕃将。但是章惇可没有兴趣替他们向皇帝详加辩解。
但是赵顼关心的却不是这个,他又重复问了一句:“石越有没有事?”
“暂无消息传来,但臣相信石越不会有事。否则高遵裕的奏折必会早于向宝送抵京师。”
“言之有理。”赵顼自我安慰的说道,顿了一下,又道:“但还是要先查清石越的安危;给向宝加派人手,这样的事不能有第二次。”
“遵旨!”
赵顼又问道:“那个叛蕃为何要袭击石越?”
“这……”章惇却并不知道梁乙埋要刺杀石越。
“李向安,去宣司马梦求即刻入觐。”
“领旨。”李向安忙答应着,退出了睿思殿。这时赵顼有点心不在焉,赐了章惇一些点心,令他去偏殿中等候,约半个小时之后,待李向安领着司马梦求进宫,这才又重新召见。
赵顼见着司马梦求,便问道:“环州蕃将慕泽叛降西夏,潜入渭州袭击石越,职方馆知道么?”
“啊?!”司马梦求几乎被吓了一跳,“臣早前已接到陕西房的报告,道西夏国相梁乙埋已派遣刺客刺杀石越,陕西房已将此事知会石越……”
“梁乙埋?”赵顼与章惇都吃了一惊,赵顼一掌拍在御案之中,怒道:“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陛下息怒。”司马梦求忙劝道:“西夏梁氏专政,梁乙埋之心,路人皆知,陛下不必为这等小人动气。只要石越严加防范,便不当有事。以陛下之英明,朝廷总有一日要收复灵夏,何愁不能报今日之恨?”
“司马梦求所言甚是。请陛下息怒。”章惇也连忙劝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