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宋-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友闻对于鼓动朝廷用兵,可谓念念不忘,不肯放过一切机会。

石越一心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却没留心他这点心机,愕然说了一句:“州县?”旋即摇了摇头,道:“所谓鞭长莫及,用兵虽不难,然而将来要收赋税可是麻烦事,弄不好,又是一个西南夷之乱。而且,只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那里做县官,纵有人去了,天高皇帝远,难保不为非作歹,闹出乱子来,还要朝廷收拾。此非凌牙门、归义城可比,朝廷还可以谨慎的善择守吏,朝廷没那么多好官吏可以派。”

石越说完,意犹未尽的又摇了摇头,道:“不成!不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真要收为州县,一定要屯军、移民,背上三五十年的包袱,将来果真富饶起来,却又留下割据之患。此非上策,此非上策!”

石越只顾自己说着,全没注意到,曹友闻与吴从龙已经面面相觑——石越如此回答,无异于告诉二人,他的确曾经认真考虑过“收为州县”的事!

二人顿时精神大振。曹友闻终于确信,说服石越对注辇国用兵,已非一件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而吴从龙却是脑中灵光一现,想起一件大事来——便在这一瞬间,刚才石越说的什么“小马驹”,在吴从龙的脑海中,都变得明亮起来。

“州县固然不行,恢复封建之制呢?”吴从龙忽然插道。

众人一时间都没有明白吴从龙在说什么,但只过一小会,所有的人都反应过来。

自潘照临以下,所有人都被他的话惊呆了!

但吴从龙却留意到,石越虽然做出惊讶之色,但他的眼神,却与其他人全然不同——石越并不是真的吃惊。

吴从龙顿时又惊又喜,惊的是石越果然有此想法,喜的是自己终于找到了机会,他连忙又说道:“我记得相公曾经说过,正是因为周官封建之制,今日之东南,才能成为华夏。自古以来,便有在朝廷鞭长不及的地方,封建诸侯,为国家藩篱之惯例……”

“妙哉!妙哉!”曹友闻忽然也长吁了一口气,赞道:“唐太宗未能恢复封建制,原因是贞观诸臣认为封建制容易引发割据内乱,使手足相残,更伤及国家之根本。若封建南海,则无此虑。诸侯们在南海称王称霸,另当别论,然若想自南海而威胁中土,四五百年之内,不必做此想……”

“允叔说得不错。”此时吴从龙是绝不会允许别人来抢他的风头的,“反而朝廷若有奸贼内乱,南海各诸侯却可齐心协力,与国内之忠臣联手,共扶帝室。封建南海,是有周、汉之利,而无周、汉之弊!”

“这不过是异想天开!”吴从龙没料到,他话音刚落,潘照临的一盆冷水,便毫不留情的浇了下来,“此议绝不可行,朝廷宗室,有几个愿意去南海那种瘴疠之地受苦?相公若提出此策,将比王安石更招宗室之怨气。”

“先生所虑诚是。”吴从龙看着石越的眼睛,只觉浑身都热血沸腾,他生怕石越被潘照临说动,抢着回道:“然而在下以为,宗室中固然有人安于享乐,却也不乏英俊才杰之士。朝廷为安全宗室,对宗室诸多限制,只怕也有不少人盼着有机会一展鹏翅。”

“子云说得极是,本朝宗室,犹多才俊,这亦是清议一向所惋惜的。”陈良也忍不住说道。

封建南海!即使是陈良这样老成而无甚野心的人,也不由得被这“异想天开”所震撼!

也许,这才是赵宋万世基业的开端!

“大鹏不过几只,麻雀却有成千上万,有这些麻雀在,太皇太后又岂会答应?!”不知为何,潘照临似乎非常反对此事。

这令得石越都有点意外。

然而,吴从龙此时却完全没有去细想潘照临为何会反对,他已经完全沉浸于自己提出来的这“异想天开”的构想当中。

“不试试又如何知道?在下愿意上书朝廷,试探朝廷之意!在下相信,以太皇太后之英明,不必有触龙,亦知道如此做才是为了赵家好!此乃千年之长策!”

潘照临已是沉下脸来,厉声道:“纵是千年长策,若惹得怨声载道,又有甚好处?纵是吴大人上书,天下人又岂会不知这是相公之意?相公身居高位,更要避嫌疑,那些不满的宗室,难保不会借此造谣,污蔑相公是借此驱逐宗室,有不臣之心,又当如何?”

这话却是说得厉害了,众人一时都不敢作声。吴从龙心里甚是委屈,却不敢再争辩,只是涨红了脸,望向石越。

石越也是一脸不解地看着潘照临,说道:“先生所虑虽然不无道理,然我身居相位,既是有大利于国家的事,又岂能畏首畏尾,不敢作为?子云之策,我以为甚善。封建南海,实为一举多得。两千年之前,周人兴于陕西,用封建诸侯,而将华夏势力拓展至函谷关以东;西汉立国之初,亦是借诸侯王之力,控制关东、长江以南。华夏版图中最为稳定之部分,封建之功,绝不可没。汉武以后,后儒不知封建本意,只知封建之害,却不晓封建之利,故恢复封建,遂成迂腐之论。然汉唐经营西域,不用封建之策,历时千年,中国强盛则有之,中国衰弱则失之,经营千余年,不仅今日西域不归中国所有,甚至连西域之民,也绝少汉人。其中之原因,岂不值得深思?故我亦以为,今日若要经营南海,非有封建之策,绝不能使南海华夏之。封建之制,有周制、有汉制,以形势论之,今日之形势类西周,世人亦以为周制胜过汉制,故吾用周制!”

“周制?!”吴从龙几乎忍不住要惊呼起来。尽管大宋朝绝大多数的儒生都知道要恢复周制是不可能的,但同时恢复周制,亦是无数儒生的梦想。

“不错,我将建议朝廷,用西周封建之制!”石越的脸色,也因为兴奋而隐隐变红了,“封建南海,除为了经营南海外,还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宗室问题。”他转向曹友闻,“海商们的抱怨,亦可迎刃而解!诸国封建,海上之商机,将百倍于今日!”

曹友闻点了点头。他心里当然知道,这将是多大的机会。对他曹家来说,尤其如此——到时候,所有诸侯国,最需要的,除了粮食布匹,就是兵器!什么注辇国,它可以去死了!

“此乃解决东南危机最好的办法!”石越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是国丧期间,忘记了赵顼死去的悲痛,他脸上露出一种神往的微笑,“它不仅是我华夏的另一匹小马驹!”

没有人知道石越这句话的意思,没有人注意到他说的是“不仅”,在石越看来,封建南海,还可以解决他更多的难题——比如,他不必再担心人亡政息,因为他将开启一个华夏文明内部竞争的时代,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非徒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时代。他将华夏文明变成了许多个的鸡蛋,放到了不同的篮子里,而且,这些“鸡蛋”还会相互竞争。历史告诉石越,过一二百年,南海的诸侯之间,会相互爆发战争,这些战争会旷日持久,最后只有强者能够生存。而在这一二百年之内,诸侯们会一致对外,向“非我族类”进行扩张,同时,其中必有许多出色的诸侯,会竭尽所能的招揽人才——这甚至会让大宋朝感到压力。

也只有在这种文明内部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所谓的“百家争鸣”存在。而最重要的是,对于华夏文明内部的秩序,这还将是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新的西周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士大夫的地位会得到质的改变,大宋朝的士大夫地位虽然极高,但是,他们依然没有选择权!尽管儒家的价值观是一种“天下价值观”,但华夷之辨,兼之有风俗语言文化之不同,还是会让他们不那么愿意投靠被视为夷狄的辽夏等国。但是,将来的南海诸侯们却不同,他们都属于华夏!拥有选择权的士大夫,将是什么样的风貌——石越非常的期待那一日的到来,因为,他只在古籍中,读到过春秋战国的士的风采。

另外,石越还会得到一份赠品——他再也不用担心海外……噢,不,是海上贸易会在有一天被权力者中止,因为,在大海之中,将有了与大宋朝紧紧联系的血脉。

名副其实的血脉!

石越已经意识到,他很快将迎来他人生中,最波澜壮阔的时刻。

这亦将是大宋朝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时刻!

为了这个时刻的到来,石越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游说高太后与两府。他知道众人需要什么,石越相信自己拥有足够能打动高太后、司马光、王安石、范纯仁的筹码。

“子云,我读过你的札子,子云熟知历代典制,子云回去后,可拟一个章程出来,送到两府。其余的事,我自有办法。”

“是。”听到石越的吩咐,吴从龙在一瞬间,仿佛看到了一条由青色的云彩铺成的大道出现在自己眼前。

第六十节

熙宁十八年,一月十日晚。石府。

石越似乎还没有从白日的兴奋中缓过来,换过药后,他又叫侍剑找来一张南海的地图,放在桌上认真的研究起来。

其实远在《地理初步》之前,已经有一小部分的宋人,已经知道婆罗洲以东有无数的岛屿,岛屿以东叫东大洋海,东大洋海的东边,则被视为太阳升起的无人之境。他们也知道,在三佛齐与天竺之间,有细兰海,在天竺与大食之间,有东大食海,在大食的西边,有西大食海,西大食海的彼岸,有无数的国家存在,而这些国家的更西边,则被视为太阳落下的地方。

也就是说,有一小部分的宋人,已经知道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之间的天下。人们的知识,并不如后人想象中的那么贫乏。当然,也不能低估《地理初步》的功劳,因为它将这些只有小部分人知道的知识,普及给了多数人。

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在《地理初步》出版十余年后,宋朝的地理学,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白水潭发起的《博物全书》计划,便代表着很多学科的最高水平。因此,西湖学院能够承担东南卷与海外卷的编撰,绝非仅仅只是它地处杭州的原因,其对东南诸路与海外的认识,与十余年前相比,实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摆在石越面前的这张南海地图,就是由西湖学院制作的,虽然难称完美,但地图上注明的大小岛屿,已经多达上千个,标明的港口也有上百个,实称得上是当时最为精密的南海地图。

“相公。”

石越正趴在地图上,全神贯注的研究着地图,他只“嗯”了一声,却用手指着摩逸岛,似自言自语地说道:“我记得是在密院还是西湖书局的某本书上,提到有人在摩逸岛上发现过金、铜等矿,亦适合种稻米、甘蔗,多半也不缺木材……只可惜不知道是否有铁矿……”

“相公……”

侍剑唤到第二声,石越才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却见侍剑正欲言又止的望着自己,石越不由诧道:“有何事情么?”

侍剑点点头,但又迟疑了一会,方小声说道:“相公,潘先生似乎有点不高兴。”

“嗯?”石越不觉讶然,他回想起白日潘照临的神色,不由摇摇头,道:“潘先生不过是有点多虑,不要紧的。”

“但是……”侍剑想了想,似乎是在斟酌用词,但终于还是摇了摇头,道:“或是我多虑了,但我总是觉得,潘先生于封建之议,颇有抵触。”

“休要多心。”石越不以为然的把目光又投回到地图上,“议事总要集思广益,潘先生所顾虑的,并非没有道理。明日朝廷便要宣布君实相公为山陵使,我须得拿出一个章程来,好尽快去说服君实相公。”

“是。”侍剑点点头,又忍不住问道:“但有件事情,我还是有点想不明白……”

“嗯?”石越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句。

“便是柴远去辽国游说辽主之事,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要让范大人带柴远去辽国,令他设法去接近辽主,或者直接与朴彦成联系,不更好么?如此更不容易泄露……”

“这不过是故布疑阵。”石越的手指已经划到了三佛齐,“我就是要令萧佑丹弄不清这柴远的身份。柴远既是代表大宋,却又与朝廷无关。这等事,瞒过朝廷容易,但萧佑丹太精明。故此潘先生才设计,干脆让仲麟带着柴远去,然后再故布疑阵,让萧佑丹一开始便认定这是朝廷的计策,他定会一路追查柴远的身份,一旦查到柴远与仲麟有关,凭他再聪明,亦只会认为柴远是朝廷派去的说客,却绝想不到原来柴远与朝廷无关……”

“这又有何好处?”侍剑越发迷惑了。

“因为萧佑丹并非目光短浅之辈,并不会因为知道柴远是‘朝廷的人’,便会不分青红皂白,对他的游说一概拒绝。萧佑丹若以为柴远之策可取,反而会误以为这是朝廷与契丹的默契……连苏轼也在信中说,萧佑丹乃契丹第一智谋之士。契丹若与我大宋开战,不过是两败俱伤,这个道理,萧佑丹不可能不明白,若能有个令双方都有利可图的法子,解开目前的困局,契丹又何必冒险与我们鱼死网破?故此,让他确信柴远是朝廷之‘密使’,可令柴远之游说更具说服力。”

侍剑这才明白过来,“如此说来,辽国不会南侵了?”

“这却说不定。不过,若契丹趁我大宋国丧时用兵,他们便是不义之兵,我大宋虽然局势不容乐观,然以哀兵之态抵抗,于契丹来说,亦是利弊互现……但不论契丹是否会南侵,大宋在此事上,毫无主动可言,亦只能后发制人。朝廷还会陆续派使臣去辽国……”

说到此处,石越忽然停下来,抬头望着侍剑,问道:“对了,潘先生在做什么?”

“半个时辰前,我见到他出去了。”侍剑连忙回道,“相公是要见潘先生么?”

“嗯。”石越点了点头,却又马上摇摇头,道:“没什么。”他刚刚和侍剑说到柴远,忽然间想起一事来,想问问潘照临,是不是也应当封建国宾柴氏——毕竟,西周封建之时,是连夏、商的后代,都有封国的。不过,这却不是什么急事,也没必要巴巴的派人去找潘照临来。

此时,潘照临正在蔡河旁边的一座道观里,拨弄着油碟里的灯芯。灯光慢慢变大,墙壁上映出两个拖长了的人影。

“我怎么也想不到,你李昌济竟然也会做出这种蠢事来!”潘照临瞥了一眼正闭目养神的李昌济,忍不住出言讥刺道。

李昌济紧闭着双眼,反唇相讥:“你潘潜光将我藏在此处,亦未见得有多聪明。”

“是么?”潘照临哼了一声。

“你潘潜光想做什么,我知道得很清楚。有哪些官员、哪些班直侍卫曾经站在雍王一边,或者曾对雍王有所示意,你想要的,无非便是这些把柄罢了。”李昌济冷笑道:“我自误误人便罢了,何苦害旁人。”

“你亦无非是想替李家报仇。”潘照临不屑的说道,“只不过以足下之才智眼光,欲待成功,正如痴人说梦。但我却可以成功……”

“哈哈!哈哈……”李昌济忽然睁开眼睛,望着潘照临,纵声大笑。

潘照临却只是冷冷的望着李昌济,并不说话。

李昌济笑得一阵,伸手指着潘照临,讥笑道:“你潘潜光自负聪明绝世,原来亦不过如此。”

“是么?!”

“不是么?你以为人人都如你一般,却不知道,朝代兴衰更替,不过是天数。我的确是南唐之后,年少轻狂之时,亦曾不知天高地厚,想过大丈夫须要复兴祖宗之基业。然我却早已悟透,南唐亡国,实是自取败亡,与赵家无涉。况且宋室基业稳固,凭区区一人之力,任你聪明绝世,终亦不过是自不量力。否则,天下败亡之帝室甚多,其子孙后代,又岂能没有一二智谋野心之士?然以汉昭烈之英武,诸葛武侯之智术,终亦无可奈何,何况他人?什么国恨家仇,简直便是荒诞可笑,你以为我如你一样么?”

“说得好听!你若无野心,又何必与雍王厮混?!”

“我受雍王大恩,岂能不粉骨相报?”

“原来你李昌济还是无双国士。”潘照临讥道。

“总比你潘潜光好一些。”李昌济涨红了脸,反击道:“我智术虽有不及,然总是全心全意为了雍王。你虽智算无双,却不过是利用石越。世间若无石越,你又能成何大事?只怕尚不及伏虞县陈三娘!”

“是么?”潘照临的双目,忽然冷冰冰的刺向李昌济,“你想叫雍王当皇帝,结果害他要族灭,便是忠心为主。我欲助石越做皇帝,却是利用他?!我可真不知世间有多少人想抢着被我利用!”

“雍王是想做皇帝,石越却只怕不领你的情!”李昌济此时仿佛什么都看开了,说话毫无顾忌,句句针锋相对,“你家亡国,亦须怪不得赵家,你还抱此妄想,终不过是个痴人!”

“痴人?”潘照临冷笑起来,“你肯不肯助我,我亦不在乎。如今大势已成,早已由不得任何人退缩,这天下,迟早姓石!”

“既是如此,以你潘潜光之脾性,又怎会与我乱费口舌?”这一刻,李昌济看穿了潘照临,“你或者真不稀罕那官员名单,但你竟在我面前说这么多话,事情亦未必如你所料的那般顺利!”

这一席话,却的确击中了潘照临的要害。

屋子里突然寂静下来。

潘照临不屑于欺瞒已成丧家之犬的李昌济。连他都没觉察到,他对李昌济抱着一种特殊的心情,他将李昌济藏起来,绝不仅仅是因为想利用他,实际上,那点力量,对于潘照临来说,的确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一切都按着他设想的方案进行,皇帝已经死了,石越逐渐登上权力的巅峰。这个时候,不需要太多的阴谋诡计,太多的阴谋反而是画蛇添足,只能误事。

潘照临一向相信,真正的谋略,就是营造一种大势,当大势已然形成,只要顺应它走下去,就会达到目的。任何人敢逆势而动,都必然被这大势碾得粉碎。而潘照临已经给石越造就了这大势,只要耐心的等着老天爷来收拾王安石与司马光便可——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石越比他们年轻这么多。

潘照临其实并不真的着急,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真正稳固的站上权力的巅峰,花个三四十年是必须的。少于这个时间的权臣,最后都免不了接受惨败的命运。潘照临相信这是一个合理的时间,正好足够熬死一代人——这乃是权力斗争的至高无上法门,熬死你的对手。历史上,尽有用五六十年时间把主要对手全部熬死的事情发生。而他和石越用的时间,还不到二十年!

所以,即使再等十到十五年,潘照临也有此耐心。想想看,十年之后,高太后、王安石、司马光即使不死,身体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宋朝还有谁能挑战石越的威信?

即使石越自己也不能!

但潘照临按部就班的计划,却突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恼人的是,这挑战竟然来自石越本身!

封建南海!真是异想天开。

潘照临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他正策划着借此机会,如何不动声色的进一步削弱赵姓宗室的力量,石越却忽生奇想,要反其道而行之!

自古以来,封建诸王都是一把双刃剑。支持封建的人,认为它可以藩屏中央;而反对封建的人,则认为其导致割据、分裂与战争。事实上,这二者同时存在。诸侯王护卫中央的力量有多强,他们割据、分裂的危险就有多高!

在这点上,潘照临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

所以,他心里不得不承认石越的计划是妙策。诸侯王们在海外创业,就如同西周时期的诸侯们,根本无力割据——在这个时期,他们只会尽可能的加强自己与宗主国宋朝的联系,以求得到更多的支持。他们发展到有能力割据的时间,至少要二百年;而发展到能挑战宋朝的时间,没有四五百年,绝不可能。何况石越既然决定采用周制,就根本不担心他们割据。也就是说,宋朝在四五百年的时间内,将坐享其利,而可不受其害。

但偏偏这个“利”,却是对潘照临的打击。

因为,诸侯们拱卫中央的力量与割据分裂的力量,是有所区别的。诸侯想要割据一方,想要威胁中央,需要很强的力量才能实现;但其拱卫中央却相对容易——只须他们存在,就是对朝中野心者的一种威慑。

当这些诸侯国存在的时候,任何野心勃勃想要威胁赵家地位的举动,都将面临战争。这不仅仅是诸侯王的实力使然,而且也是因为在外面的诸侯王存在的时候,国内忠于赵家的力量,将更加难以丧失凝聚力。他们心里面永远都不会绝望,而这一点,却会令得一切野心家感到绝望!

什么会被污蔑为“驱逐宗室”的话,不过是潘照临顺口吓吓人而已,他当然知道,宗室中间鼠目寸光之辈也许会反对——因为一定会有人会在海外得各种怪病死去,一定会有人不习惯离开汴京的生活,一定会有人对未知的海外充满恐惧——但潘照临几乎已经猜到石越用来说服高太后的筹码——石越会提议不追究雍王的罪责,保全皇家的体面,也为高太后保全住这个儿子。只要将雍王封建到南海去,他就不再是当今皇帝的威胁,而且石越此举,也等于将当今皇帝来自宗室的所有的潜在威胁全部清除——这在政治上已经是一个令高太后与向皇后都可以接受的举措。软弱的向皇后一定会妥协,而高太后,无论她政治上选择站在哪一边,但若能够保全自己这个最疼爱的儿子,她同样也会不遗余力。这是高太后最大的弱点。

潘照临知道高太后的这个弱点,石越也知道,所以他会才信心十足。

这让潘照临尤为无奈。

他看出了石越的热诚,他比谁都了解石越,所以,他已经知道,他无法说服石越放弃。

但无论如何,潘照临都决心要阻止此事的发生。

“你说中了。”过了好一会,潘照临终于开口说道,“石越欲救你家雍王……”

“什么?!”一心用言辞来打击潘照临的李昌济,顿时也惊呆了。无论是潘照临说什么,都不会让他更加吃惊了。

“石越打算封建南海……”此时的李昌济,已成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说话对象。

“封建南海?哈哈……”李昌济忽然站起身来,拊掌大笑,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妙策!妙策!潘潜光,你碰上了个好主公啊!哈哈……”

“你休要高兴太早。”潘照临转身离开屋中,留下了冷冷的一句话:“我会阻止此事!”

第十五章 天机云锦用在我

第六十一节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十一日,宣布“山陵五使”的人选——按照大宋祖宗之法,皇帝的丧葬事宜,将由所谓的“山陵五使”全权负责。五使人选皆有惯例,在那个位置上,想不做也逃不脱,不在那个位置上,想做也没机会——山陵使自然是首相司马光,礼仪使是礼部尚书李清臣,卤簿使是工部侍郎吕大防,仪仗使是御史中丞刘挚,桥道顿递使则是知开封府韩忠彦。

同日,正式尊高太后为太皇太后,向皇后为皇太后,朱妃为皇太妃。因为在国丧期间,不再实行册礼。

十二日,也就是赵顼去世三日后,遵照赵顼的遗诏,百官至阁门上表,请皇帝听政;又至内东门上表,请太皇太后听政。同日,太皇太后与小皇帝颁布的德政中,赫然包括各地所有拖欠之历年税赋,皆可用交钞按官价补交!

十三日,大敛、成服……

如此效率,自有宋以来,应当算是比较高的。在外人的眼中,大宋朝仿佛已经从石得一之乱中迅速的恢复、振作起来,除了皇宫内灵幡纸帐素幔白龛外偶尔露出来的刀剑斫过的伤痕,这场兵变,似乎并未给大宋朝造成什么伤害。

但保慈宫的高太后,却很清楚,大宋朝伤痕累累的外壳之下,同样的暗流汹涌。她知道自己垂帘听政的第一件事,便是要设法弥补这伤痕,不要令得这伤痕再伤害大宋的宗庙社稷,也不要再伤害到她自己……然而,直到真正接过自己儿子的这个国家,高滔滔才算真正明白,这个国家,处于一种怎么样的局面——如今的国库,连他儿子的丧葬费用,都已经要付不起了!

“真宗皇帝升遐,营造山陵等费用,预计是七十万缗,实际花了一百万缗。此已是极节省了——仁宗升遐,仅赏赐遗物,花费便超过一百万缗,诸军赏给,合计超过一千一百万贯匹两,折合成缗钱,不下六百万缗……而今日之国库,所有缗钱加起来,亦不足此数……”

高太后将司马光的奏折轻轻搁到木案上,不自禁地叹了一口气,但她此时的心情,却无人能够理会,站在桌案边不远处的向皇后,低垂着头,丝毫也没有留意到她——方才高太后一直用眼角的余光瞥着她,注意到她自进来问安之后就再也没有抬起过头。

憔悴的容颜,红肿的眼睛,茫然得有些不知所措的眼神,让这个已年届中年的妇人更显苍老,但高太后关心的并不是这些,虽然她很理解这个失去丈夫的妇人的悲伤与无助,但是她还是不可抑制的觉得生气与失望——她究竟知不知道现在的大宋面临着什么样的局面?又究竟知不知道如今的一切都得她们来面对、来决定了!她们不是寻常人家的妇人,可以纵容自己尽情沉浸在悲痛之中。

她望着魂不守舍的向后,越发感到失望。她甚至后悔将她叫来保慈宫,这是个只知道三从四德的妇人,原本亦无法帮她分担什么……但是,虽然一直生活在宫中,虽然对帝王之术也了然于胸,但,在没有真正成为这个天下至高无上的主宰之前,即使是高太后,也无法真正理解“孤家寡人”是什么意思……然而,此时,她渐渐有点明白了。

她很盼望有人能帮她分担一点肩头的压力——但她亦知道,自古以来之所以女主当权,容易政治腐败,正是由于这种压力。能够帮女主“分担”压力的,除了宗室、外戚与宦官,还能有什么人?而一旦将无上的权力赋予了这三者,天下就离覆亡不远了。

高太后时时刻刻,都牢记着这条分界,她绝不愿轻易逾越这些分界。所以,尽管她知道她身边并非没有人材,却也不敢随便使用。偌大的皇宫之内,她唯一可以放心的只有向后……这也就是说,实际上,将不会有任何人帮她分担……她别无选择,唯有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才能保住她儿子的基业。

想到儿子,高太后心里又是一阵疼痛。

一个儿子留给她一个看似强大,实则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天下,外加一个不到十岁的稚子,一个懦弱无能的寡妇……另一个儿子,却为了得到这个负担一般的天下而谋反,被幽禁在王府之内。

如今,连她最小的儿子都不得安生。外朝的大臣们虽然口里不说,但是有了赵颢的前车之鉴,对赵頵也心怀猜忌;而赵頵也心知肚明,整天小心翼翼的生活着,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高太后原本并不喜欢这个小儿子,因为她觉得他太谨小慎微,二三十岁的人,做事却像六七十岁一样。但是,此时,这个小儿子,原本应当是她在感情上最后的依靠,可是在外朝大臣那无形的压力下,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