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宋-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年的信任,难道就是为了换来“欺上瞒下”四个字?!这不是吕惠卿的政敌呈上来的札子!这是新党的青壮派,吕惠卿的门生陈元凤写的奏章!是吕惠卿亲自推荐陈元凤去的益州!这也不是陈元凤落井下石,奸诈无常!当陈元凤在成都府写这篇奏章时,吕惠卿还是炙手可热、只手遮天的政事堂首相!赵顼甚至可以想象到陈元凤在写这封奏章时,是下定了怎么样的决心。
可笑,曾经有那么多官员上书提及益州的局势,赵顼却认为那不过是党争下的夸大其词!当唐康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着得罪自己的危险,陈说益州局势危在旦夕的时候,自己却还认为那不过是年轻人的偏见!
几个西南夷而已!哪能真的那么严重?赵顼曾经这么想。推行任何一项政策,都会有点点滴滴的负面反应,这些东西都会被反对者无限地夸大。所谓的谄言,多少也会有点根据。身为君主,要会从各种各样的争论中,根据情理来分辨是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常理”告诉赵顼,几个西南夷是不可能把益州搞得像唐康们说的那么糟糕的!
但是,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笑柄。
更可靠的“常理”告诉赵顼,陈元凤没有任何理由去捏造这么大的谎言,去陷害吕惠卿!陈元凤用一封万言书,写下他入蜀之后的所见所闻,指出益州百姓正纷纷破产,各种被朝廷禁止的教派大行其道,而更危险的是,地方官员装聋作哑,甚至是火上加油,而大宋朝廷犹自浑然不觉其中的危险!
现在的“常理”,都指向一个解释。
唯一的解释!
他信错了人了。
王贤妃心疼地望着赵顼,最终无奈地退了出去,走到门口,悄悄向一个内侍吩咐道:“去将淑寿公主请来。”整个大宋,也许淑寿是惟一一个可以令皇帝露出笑容的人。
“好!好!真不愧是我的好学生!”吕惠卿读着手中的《益州闻见札子》,连叫了两声好,但他阴郁的脸色,却显出他并不是真的那么从容冷静豁达。
司马光与蔡京刚刚从正面给了自己一记重拳,陈元凤便又从背后捅上了一刀。这一刀更狠、更毒!为了益州观风使的人选,为了掩盖住益州的问题,他与旧党费尽心机,耍尽手段,若早知道陈元凤会来这么一手,当初真不知道在争什么!
陈元凤若真的是落井下石,他的挫折感也许还要轻一点。但陈元凤明明不是落井下石!他当着自己的面,信誓旦旦地答应去替自己盯着益州局势,谁曾想,他才到成都府,便迫不及待地和自己翻脸了!
陈元凤是个聪明人。
吕惠卿更是个聪明人。
陈元凤这么迫不及待地与吕惠卿划清界限,那理由只可能是一个——益州的局势,已经是危在旦夕了!那里已经危险得让陈元凤宁可冒着被吕惠卿打击报复的危险,也要与他划清界限的地步了!
这份万言书在这个时候递上来,不过是巧合而已。陈元凤甚至可能一点也不希望永顺钱庄案爆发,原本所有的光芒与焦点,都应当属于他陈元凤的!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却让蔡京占了便宜。
尽管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吕惠卿却还是相信陈元凤的嗅觉。但这个时候,他已经顾不上益州局势了。
前面等待他的,将是他仕宦以来,最大的洪水。但只要有一块木板,他都会死死抓住。
“养虎为患,大哥,这该如何是好……还有永顺钱庄的案子……”
“你急什么?!”吕惠卿喝住急得团团转的吕升卿,“永顺钱庄,咬死一个宗旨,最多只承认方泽收了永顺钱庄的贿赂,挪用库藏交钞放贷。熙宁十六年以前的账本早就烧了,账目也抹得干净,你不认账,他们能有什么证据?十六年以后的事,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实在拖不下去了,抵赖不了了,所有的罪名叫方泽与沈七全部揽下,熬得过一年半载,只要我还在相位上,顶多就是充军流放的罪。我保他们过两年就回来了。”
吕升卿原本觉得永顺钱庄案已是世界末日一般,只怕吕家十几年来积攒下来的千万贯家产,也会被罚没一空。这时心神大定,高兴道:“只要和卿没事便好。”
吕惠卿却摇了摇头,道:“李陶也罢,和卿也罢,进了御史台,便不会毫发无损的出来。但只要不落上这大罪名,加点小罪过也无关紧要,最多便是贬官。”
“那也不打紧了。”吕升卿笑道。
吕惠卿却是笑不出来。时间!时间现在比什么都重要!但他不能让吕升卿也乱了阵脚,只能强作镇定,吩咐道:“你要亲自去见一次舒亶……”
十月八日,御史台。
御史台一如既往,只是由几个阍吏把守着那两扇阴森森的,令官员们闻名丧胆的大门,但是它的门口,却是异常的冷清。几乎汴京所有的官员,宁可绕行,也不愿意经过御史台的门口。汴京市民仿佛也感受到气氛的诡异,不约而同地对御史台敬而远之。
舒亶在空空荡荡的御史台前下了马车,抬头望了一眼天空。御史台的上空,暗红暗红的,“怕是要下雪了。”他不由得缩了缩脖子,拢了拢披风,向着御史台走去。
走到门口,舒亶只觉右眼皮忽然一阵急剧的跳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忽然又想起吕惠卿让吕升卿带给自己的话。舒亶再次感觉到一阵阵的寒意。
整个汴京,人人都知道吕惠卿已经是被架在火上烤了。永顺钱庄案,陈元凤上书,一件事已经致命,更何况两件事情接踵而来。休说圣眷已去,便是皇帝想保,只怕也保不住。如今甚至连新党也纷纷转向,那些平素天天拍吕惠卿马屁的人,这时更是迫不及待地跳出来,甚至比旧党更厉声地弹劾吕惠卿欺君误国,纵容亲属,中饱私囊,损国自肥,天理不容……舒亶怎么样也想不明白——吕惠卿为什么还不请辞?
这个时候了,还不请辞相位,难道非要等着被人赶下台么?
皇帝将陈元凤的札子公开发出来,意思就是要吕惠卿自己辞相,存个体面。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但吕惠卿虽然告病待罪在家,却就是不肯辞相。不仅如此,数日之内,(W//RS/HU)他还连上三封札子自辩。为熙宁归化辩护,不相信吕和卿涉案,指责益州官员报喜不报忧,只肯为自己偏听误信而谢罪……这更激起了台谏、侍从官员们的怒气。斥责吕惠卿在告病待罪时,不当为自己辩护;批评他贪恋权位,不肯辞相……台谏已然将弹劾吕惠卿与益州官员当成了每日必做的功课。他们的打击面也断然不会只局限于吕惠卿一人身上,非友即敌,凡是不肯附风弹劾吕惠卿的,都成为一桩罪过,立即会被冠上“党附吕惠卿”的罪名弹劾。不少旧党官员似乎认为胜券在握,无数的新党官员被指为吕惠卿“亲党”,被翻出陈年往事,受到弹劾。
而舒亶更加是旧党的眼中钉、目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者。没有了吕惠卿这个挡箭牌,几天之内,几乎所有的新党官员,都同时感受到刺骨的寒意。果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舒亶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他甚至比吕惠卿更招人嫉恨!如今弹劾他的奏章,仅次于吕惠卿。吕公着莫名其妙的失踪,怎么也查不到去向,这已经成为一个话柄;但最麻烦的却是司马康,舒亶用尽了浑身解数,却从他嘴里问不出一句话来。要求释放司马康的呼声越来越高,迟早会引起皇帝的注意。但如若找不到他半点罪名便这么释放,他舒亶就算完了。到时候,司马光回到政事堂,后果将不堪设想。
舒亶已经连五个晚上不能入睡了。帮吕惠卿就是帮自己。哪怕是为了自保,他也要撬开司马康的嘴巴。不扳倒司马十二,他睡不安寝。三天前,舒亶便设法支开石得一,打算锻炼成狱。但不曾想,司马康看似一个公子哥儿,在狱中已经折磨得不成人形,不料却是个硬骨头,无论舒亶怎么用刑,也拿不到半句口供。
司马牛!老的是司马牛,小的也是司马牛!舒亶在心里愤愤的咒骂着。今天定要叫他开口。舒亶几乎是咬着牙,走进御史台。
“舒、舒大人……不、不好了……”他刚刚踏进院中,便见一个台吏脸色惨白地跑过来,结结巴巴地禀道。
“什么不好了?”舒亶的右眼皮又跳了起来。
“司、司马康要、要不行了……”
“什么?!”一时间,舒亶只觉得天空整个地塌了下来。
舒亶在台吏的带领下,高一脚低一脚的急急忙忙赶到了司马康的牢房。因为牢房的地面比外面的地面要低,整间牢房显得十分的阴冷乌黑。舒亶弯着腰进到牢房中,直起身来,几乎便感觉头要碰上房顶了,房中弥漫着污秽的臭味,令舒亶厌恶地捏起了鼻子。他定了好一会的神,才发现司马康裹着一床单薄的破被子,蜷成一团,缩在阴黑阴黑的床上,身子不时抽搐着,口中喃喃地说着胡话。舒亶躬着身子,走到司马康旁边,伸手触了触他的额头,却是滚烫如火。
舒亶紧锁着眉头,呆呆地,半晌没有说话。
“舒大人,这样怕是不行……”承差吏在旁边小心翼翼地说着。
舒亶唔了一声,又呆了好一会,才如梦初醒般抬起头来,吩咐道:“先去抬盆火进来,烧旺一点。”那承差吏连忙答应了,退出牢房。
“如何是好?这要如何是好?!”舒亶不待他走远,便已焦急地搓着双手,在窄小的牢房中,打起转来。这可不是玩的。果真没有半句口供的司马康有个三长两短,舒亶断然是无法交差的。可眼见着司马康这情形,放回家去,都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若继续关押着,那就是非死不可了!但若就这么放出去,舒亶的日子也一样不多了。
“真真是祸不单行……”舒亶还在心里怨天尤人,便听着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有人弯着身子钻了进来,快步走到司马康跟前,摸了摸他的额头,立时便象被烫着一般,闪到一旁。舒亶到这时才看清来人竟是石得一,他知道必是台吏也报告给石得一了,忙道:“押班如何也来了?”
石得一转过身来,望着舒亶,苦笑道:“舒大人,你可害苦咱家了!”
“押班这话……”
“罢!罢!”石得一不待舒亶多说,连连摆手,道:“别的事我也不管了。舒大人且说说这要如何善后罢!”
舒亶已听出石得一言语之中,早将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全是一副他为自己所误的嘴脸。他心中恼怒,冷笑道:“不知押班又是何主意?”
“依在下的浅见,还是速速结案罢。”石得一恍若全没听到舒亶话中的讥讽,又瞥了一眼司马康,道:“司马衙内这样子,只怕竟是没有涉案的。说不得,舒大人要担当点,先让他回府去治病要紧。倘若在台里有个三长两短,你我都担当不起的……”他的态度竟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奄竖!”舒亶在心里恨恨骂了一声。但如今风向大变,皇帝身体又出现好转的迹象,石得一自保不暇,这个时候又岂会把自己的前程性命,全部绑到吕惠卿、舒亶身上?便是赵颢,也不能叫他白白将自己给葬送了。只是石得一想抽身,舒亶却未必便肯,“押班此言差矣。司马康的口供至关紧要,岂能便此草草结案?这桩案子,是由苏颂枉法引致,难道我等也要枉法不成?这等辜负圣恩的事,舒某却是死也不做的。”
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事已至此,不将司马光赶下台,舒亶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难道他现在放了司马康,司马十二便会感恩戴德,替他舒亶烧高香不成?石得一想抽身,也没那么容易。
石得一的脸色也难看了。“口供再紧要,也无锻炼之理。舒大人不肯放人,又有何高见?”
这话却是将舒亶彻底问住了。他凭什么去扳倒司马光?凭这阴暗的牢房中,那个高热昏迷的司马康?这个司马康,不是葬送司马光的,而分明是葬送他舒亶的!舒亶完全能想象得到这个昏迷不醒、被折磨得几乎不成人形,身上还有伤痕的司马康出狱之后,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倘若他能拿到司马康的口供,那还有说辞;如今却是没有半句口供。他只能接受铺天盖地责难、弹劾、愤怒,还有皇帝的怒气。舒亶知道自己得罪了多少人。
被发配到一个偏远的州县,贫困潦倒,形同乞丐、囚犯,不仅仅失去人身自由,还会受到种种刁难、嘲笑、戏弄、侮辱;流放途中,有盗贼与各种疾病随时可能夺去性命;侥幸到了目的地,瘴气、瘟疫,甚至是最常见的水土不服,也可能致人死命——在那些边远的地方,缺医少药,那是最常见不过的事情。因为贬官而病死在异乡,侥幸回来也落下一身疾病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有勇气坦然面对贬流到偏远州县的官员,始终都只是极少数。自大宋建国开始,一百多年来,考上进士后因为被派往南方的边远州县当官而拒绝上任,甚至弃官归乡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发配到边远州县安置,在外人看来,那可能是一种仁慈,但倘若真的要降临到自己身上,那种感觉,其实与死也相差不远。
舒亶绝不甘心去面对这样的命运。但这种悲惨的命运,却离他几乎已只有咫尺之遥。而且,很可能就此永无翻身之日。
这一切,都是这个司马康带给他的。
“舒大人,火来了!”承差吏端着一盆烧得通红的炭火走进牢房中,抬眼却见石得一也在牢房中,慌忙将火放下行礼。
“罢了。”石得一尖着嗓子应了一声,看都没看承差吏,只望着舒亶,干笑道:“还望舒大人三思,我先告辞了。”说着,拂袖离开牢房。
“去悄悄给他请个郎中来,好好照看着。”舒亶心烦意乱地吩咐了承差吏,也跟着钻了出去。
出了牢房,舒亶在御史台也呆不安稳,找了个借口便溜了出去。马车出了内城西南的崇明门,在崇明门外惠民河边上的一家酒楼外停了。舒亶下了马车,便往店中走去。那掌柜老远见着舒亶,早就笑容满面的跑了出来,将他迎进店中,一面低声笑道:“秘丞(即秘书丞,吕升卿的官职。)早吩咐了,舒大人今天会来……”
第三十三节
汴京内城东南,保康门外,惠民河边的一座宅子里。
“舒亶去见了吕升卿?宰相结交台谏,嘿嘿……”石得一斜靠在椅子上,屋中侍女环侍,身前跪着两个婢女,一个给他洗着脚,一个不断的试着水温,往盆里加热水。他的下首,他最信任的亲从吏第二指挥指挥使许继玮与他的养子石从荣叉手侍立着。石得一眯着眼睛,脸上的肥肉一抖一抖的,过了好一会,方把目光投向石从荣,尖声问道:“从荣,你怎么看?”
“儿子以为,舒亶再怎么折腾,也已于事无补。”石从荣欠着身子笑道,“吕吉甫一世聪明,这时候却赖着不肯辞相,那是自己不要体面,也不知是犯的什么糊涂。”
“吕吉甫可不曾犯糊涂,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石得一叹息了一声,道:“他死撑着不下台,还不断为自己辩解,是故意激起旧党的怒气。那些君子们越是怒不可遏,弹劾攻击时就越是不顾一切,旧仇新怨,全总在这一块了,不仅将所有的新党全当成了敌人,连带着也免不了要攻击熙宁归化与交钞法。吕吉甫这是乱中取利,他现在倒成了替新党受过一般,被波及的新党兔死狐悲,便是明明看吕吉甫不顺眼,这时候也不能不站在他这边。连官家也不免投鼠忌器……”
“这个儿子却不明白了,如今全是石法、司马法,哪还有什么新法?官家又怎会投鼠忌器?”
“你知道什么?”石得一哼了一声,道:“这十年来,王安石当初的新法的确是罢的罢,改的改,新党也几乎没单独提出过什么大的变法政策,可变法却没停过。免役法‘暂罢’了几年,可是吕吉甫终于找着借口,让它又在东南诸路复行了,若他不倒台,未必不能再次推行全国;便是改良的青苗法、新官制、驿法、交钞这些变法,新党也有执行之功。新党在朝野鼓吹要变法,非变法不足以图强,为官家的变法叫好——旧党中不止只有司马光这样肯合作的人,也还有死不合作的顽固之徒,没有新党制衡着,司马光未必这么容易压得住他们。单单是这点,官家便还用得着新党。官家要借着新党定下一个调子,朝廷的国策,是变法图强。”说到这里,石得一又摇了摇头,笑道:“吕吉甫便是看准了这一点。这个时候,新党与旧党若是妥协,他哪里还有半点生路?双方闹得越僵,越是势不两立,他便越安全。就算是被迫辞相,他还是新党的第二号人物。你想想,等王安石一死,以新党今日的情形,他们还能拥护谁?尤其是那些与旧党结下重怨的人,到时候在这些人心中,便只有吕惠卿……”
“还是爹爹看得明白。”石从荣拍着马屁,一面又疑惑地问道:“那为何爹爹反说他聪明反被聪明误?”
石得一轻轻哼了一声,却没有回答。他当然不能随便回答这个问题。在石得一看来,吕惠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觉得自己还有筹码,因此始终不肯投效雍王。吕惠卿虽然自认为还可以一战,但在石得一看来,吕惠卿算计太多,只会让自己下台下得更加狼狈难看。雍王一旦登上帝位,吕惠卿屡次拒绝的罪过,一定会被清算,哪里还能有机会东山再起?就算雍王失败,高太后垂帘,吕惠卿更加不可能有机会。这些绞尽脑汁的算计,终不过是镜花水月一般。当今大宋第一要务,是皇位的继承。吕惠卿唯有在这件事情上下注,才能有真正的胜机。
不过,话虽如此,石得一虽然认为雍王更有机会继承大统,但眼下的近忧,他却必须首先解除掉才行。他必须立即从陈世儒案中抽身,并且,还要尽可能缓和与旧党的关系。
皇帝这些日子,身体竟奇迹般地出现好转的迹象。而司马康如今已经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震天雷。倘若司马康竟这样死掉,而且这件事还与他石得一有关……石得一完全算不准皇帝会有什么样反应。皇城司已经得罪了很多人,石得一不能将这么大一个把柄,拱手奉上。皇帝虽然病了,却随时可以捏死自己,不会比踩死一只蚂蚁更加费力。
想到这里,石得一脸上的肥肉不由得恐惧地抽搐了一下。他睁开眼睛,望着许继玮,吩咐道:“这些天,你们要收敛一点。案子别积得太多,就当给官家祈福,不要紧的,全放了。天气一日比一日冷,若有人冻死在牢里,可不是小事……”
“下官理会得。”许继玮低头答应着。
“李舜举回来了。这厮不像李宪,也不像个宦官,倒和旧党那些‘君子’们一个脾性,偏爱多管闲事。宫中多少老人,和他家都是世交,在太后、官家面前,他也能说得上话。这多事之时,休要去招惹他。”石得一对李舜举显得颇为忌惮。他想了想,又吩咐道:“干脆暂时把盯司马光、范纯仁们的察子,全部撤了……”
“这……”许继玮与石从荣不由对望了一眼,二人都觉得石得一太过谨慎了。
石得一瞥了他们一眼,“小心驶得万年船。私自监视大臣,这不是什么见得光的事。之前旧党气焰受挫,忍气吞声也就罢了。这时候他们气势正盛,又被吕惠卿一再挑衅,若有人按捺不住,将怒气发到咱们皇城司身上,抓了咱们的人往开封府一送,这事要怎么撕掳得清?现今风向不对,小心点好,小不忍则乱大谋。”
“大谋?”许继玮与石从荣都是一惊,却也不敢多问,只答应道:“是。”
“再挑几个精细点的,去盯紧吕升卿与舒亶。”石得一懒洋洋地说着,一边抬起脚来,早有婢女上前给他擦脚,他停了一会,又说道:“舒亶省元出身,一向不太看得起别人,褊狭得紧。他若狗急跳墙,谁也料不到他能做出什么事来……”
“信道,这……”吕升卿望着端坐在自己对面,神色狰狞的舒亶,冷汗都冒了出来。
“事到如今,只怕也犹豫不得了。”舒亶板着脸,紧紧捏着手中的酒杯,阴鸷的目光盯着吕升卿,森然道:“当今之策,唯有一不做,二不休!”
“但、但这事……”吕升卿避开舒亶的目光,迟疑着。
“秘丞不妨试想一下,当今最担心的事是什么?”舒亶逼视着吕升卿,不待他回答,便说道:“皇上如今最担心的便是六哥能不能平稳继位!今日天下第一大买卖,便是策立之勋!今日之事,相公为求自保,只有给司马十二栽上个大罪名——朝野中外,有谁不知道雍王是反对新法的?雍王极得保慈宫宠爱,司马十二也是保慈宫极信任的外臣!若有司马康招认供词——司马十二、吕公着合谋,妄图在皇帝大行后策立雍王,推行更化之政,恢复祖宗旧制;陈元凤辈首鼠两端,闻风阿附,以求侥幸——秘丞以为皇上是信还是不信?”
吕升卿还未来得及回答,舒亶便又接着说道:“若果真如此,皇上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雍王反对新法皇上是知道的,司马十二、吕公着在熙宁朝受了不少委屈,大志不得伸,皇上也是知道的。倘非变法,这二人不居政府为首相,亦必是枢密使,怎会连家属都保不住?所谓‘空穴来风,必有其因’,官家纵然不肯全信,但能不起疑心?”他还有一句话没有明说出来——皇帝信任吕惠卿其实远过于司马光,结果吕惠卿却做了这许多欺上瞒下的勾当。皇帝对司马光的信任,更不可能毫无保留。便连对石越、王安石,皇帝也是有猜忌之心的;更何况是司马光?更何况是在此皇帝刚刚被信任的宰相辜负的时候?
皇帝一死,对政局有最大影响的人便是高太后!而当今母子相疑,雍王名声又极好,司马光等人一向拥护太后,这时候政局又已经乱得一塌糊涂,立个长君来稳定政局,未必便不符合司马光这些“君子”们“天下大公”的想法!实际上,若全然站在为大宋朝、为赵氏着想的“公心”上来说,的确是立长君比幼主要好的。只不过,皇帝在这时候,却还是要以自己的血脉优先的!因此,只要做得足够缜密,皇帝想不猜忌司马光都不可能!
但这些话舒亶自然不会对着吕升卿说出来,吕升卿其实亦不过是个传声筒而已!
“到时皇上既无精神气力来处理如此大案,为防党争愈演愈烈,不讳之后母后幼主无法收拾局面,唯一的法子,便是将所有的案子,全部压下来,各打五十大板。司马十二自然要离开京师,待到新主名分已定,再召回重用;为安抚旧党,在下自然也要免不得要被贬往远州,以平息怨气。但是吕相公,皇上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却一定会留住他……”
“这又是为何?”吕升卿的脑子,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因为皇上知道雍王是反对新法的,吕相公于公于私,都会拥立幼主。”舒亶从常理推测,只能得出这样的判断。只要保住了吕惠卿,就是最终保住了自己。在舒亶看来,吕惠卿与长于深宫的高太后之间的权力博弈,胜算极高。
吕升卿却只是怯懦地避开舒亶的目光,既不敢答应,也不敢拒绝。干如此大事,显然已远远超出了他的勇气与智商。罗织罪名,做伪供状,谋害司马康于狱中,再设计骗取吕家几个衙内的口供……这可是要族诛的事!吕升卿只要想一想,腿都有点发软。他根本没什么野心,即使吕惠卿不当宰相也无所谓,只要能保住自己家这些年积累下来万贯家私便够了……舒亶也并不指望吕升卿的回答,他站起身来,指了指自己的脑袋,道:“下官已经将项上人头交到了秘丞手上;秘丞可上禀相公,若相公许可,此事亦不烦相公动手,下官自己便能办了;是福是祸,下官亦一人受了。惟望异日相公不要忘记今日下官之微功!”说罢,也不待吕升卿回话,便即告辞离去。舒亶的话说得极漂亮,但吕惠卿自然也会明白,他不能白白让舒亶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替他人做嫁衣裳。
从十月八日的晚上,汴京就开始了熙宁十七年冬天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第二天上午,天就开始放晴,还没来得及积上的雪,在金乌的照耀下,很快便融化了。
而这整整一天,吕惠卿都将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没有离开书房半步。
吕升卿带来了舒亶的计划,那是鱼死网破式的赌博。吕惠卿此时也已经没什么好怕的了,一个落水的绝望之人,只要有一根稻草漂过,他都会不顾一切的死死抓住。舒亶也的确看到了事情的关键——此时唯一可以做文章的,便只有策立新君。而舒亶又抓住了皇帝此时必然存在猜忌之心……倘若是平时,皇帝身体大好,吕惠卿也不会做任何的无谓挣扎,早就辞相了事,此时却的确未必不可赌上一把!
但吕惠卿却直觉到一种不祥的气息。
是他先让吕升卿带话给舒亶,告诉他“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必须不顾一切将司马光赶出汴京。但不知为何,事到临头,他却总感觉舒亶的计划不会成功!吕惠卿绝不是怜惜司马康的性命;也绝非害怕旧党的报复与怨恨。他很明白,这不是犹豫的时候,要么就彻彻底底的认输;要么就痛痛快快的博上一把!舒亶将这么大赌注压到自己身上,虽是出于无奈,但也是因为相信他吕惠卿还值得下注。倘若他犹豫不决,也许舒亶就会改变主意。
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驱使他在书房中团团打转,却又总是抓不住要点。
这让他无法下定决心,放手一搏。
与此同时,吕府的花园里。
“叔叔到底和我爹爹说了什么?”吕渊不断地逼问着吕升卿。
“没,没说什么……不过是些平常事……”
“叔叔休要瞒我,这时候哪会有‘平常事’?‘平常事’会让我爹爹关在书房里连饭也不吃?”吕渊越发疑心起来。
“许是他在担心永顺案……”
“叔叔还在诳我,这两天明明案子没有变化!”吕渊觑了吕升卿一眼,冷不丁突然问道:“是叔叔昨日见舒亶说了什么话吧?”
“谁说的?我几曾见过舒亶?”吕升卿仿佛被蜇到一般,慌忙否认。
但这却更加让吕渊确信了,“嘿嘿!叔叔连这些都要相瞒,莫非真是不把我当自家人了?”
“这又从何说起?”吕升卿忙笑道:“渊哥儿你可是长房长孙……”
“既是如此,这等大事,怎又瞒着我?难道我不是吕家人么?我亦不是三岁稚童,懂得轻重。”吕渊愤愤道:“家中事无大小,我从来都管不着,将来便是掉了脑袋,都不知道缘由。”
吕升卿心中本就不安,听到“掉了脑袋”四个字,更觉得不吉利,忙道:“你胡说些什么?你是宰相之子,怎说这些浑话?”
吕渊早留意到他神色,这时更加惊心,却假意怒道:“叔叔既不当我是自家人,我又何苦做好人?叔叔在开封县金屋藏娇,私下令人自广南东路贩盐到湖南路卖……”他知道吕升卿虽有几个小妾,却甚是惧内,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