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投机者-第5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宫绣画很诚实的点点头:“是,夫人,原来没有这么想,可见委员长发这么大火,我才感到其中有不对的地方,比如,两党在重庆谈判,他们完全可以将情报直接通报委员长,为什么却要私下里告诉文革;在通报文革后,却又在重庆通报新11军南下,文革还是接到重庆通知才知道。这不太正常,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宋美龄悚然一惊,禁不住停下脚步,宫绣画的话如同重雷在她心里炸响,从重庆到沈阳,他们所想所思都是庄继华秘密与延安联系,有背叛嫌疑。
可现在一个疑问在宋美龄脑海升起,如果庄继华只是与延安交换情报,并没有背叛蒋介石,延安此举便有离间嫌疑。
庄继华若与蒋介石斗起来,得利的是谁?除了共产党外,没有其他人。
宋美龄背心冒出层细汗,真毒!心里禁不住阵阵后怕,能想出这个计策的人绝非平常之辈。这个计策最关键的是,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能得利。
成了,蒋介石一怒之下免去庄继华职务,东北便会顿时大乱,进而西南也会大乱,这会打乱蒋介石的部署,为他们赢得时间。
若不成,庄继华依旧担任东北战区司令官,但蒋介石肯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庄继华若要自保,便只能与蒋介石斗下去,双方的裂痕会越来越大,直到最终完全破裂。
想清楚这一层,宋美龄加快了脚步,她很想立刻知道蒋介石与庄继华谈得怎样了,心里在暗暗期望他们别谈崩了。
正如宋美龄希望的那样,面对蒋介石急风暴雨的训斥,庄继华始终一言不发,不做任何分辩,蒋介石训斥了半天后,感到有些疲惫便坐下来。
庄继华机敏的给他倒上水,然后唾着脸小声问:“校长,是不是训完了。”
蒋介石心中一阵无奈,这模样与二十年前简直一模一样,他气极反笑:“没有!这次你休想蒙混过关!”
“是,是,”庄继华身子又挺得笔直:“请校长继续训斥,学生一定铭记在心。”
“铭记在心?!”蒋介石冷笑道:“从黄埔到现在,我说的你有多少铭记在心了?你倒给我说说!”
“是!校长训示!黄埔同学要亲爱精诚,互相关怀;黄埔同学要坚持革命,绝不半途而废;黄埔同学要不怕牺牲,敢于牺牲,勇于牺牲;黄埔同学要艰苦朴素,不为声色迷乱……”
庄继华说到这里便背不下去了,蒋介石冷笑两声:“就记住这些?还有呢?”
“学生愚钝,请校长提示。”
“提示给你有用吗?”蒋介石冷冷嘲讽道,语气却已经大为和缓。
庄继华背着训词,让蒋介石禁不住想起当年,学校内数百名黄埔同学排成的整齐方阵,那一张张年青昂扬的面孔从他跟前走过。经过近二十年战争,这些年青面容的绝大多数已经化为尘土,剩下的也不再年青。
“坐下吧。”蒋介石冲庄继华挥挥手,庄继华入门大赦般坐下,腰背依旧挺得笔直,双手放在膝上,两眼平视前方。
蒋介石看着他的样子气又不打一处出来:“你就别装了,在我面前,你什么时候这样规矩过?”
庄继华嘿嘿一笑:“现在不同以往,学生不是闯祸了吗。”
蒋介石又气又好笑:“跟二十年前一个样,一点没变。”
一丝亲昵在俩人之间油然升起,庄继华在心里暗自吐口气,看来蒋介石的态度已经松动了,这一关快要过去了。
蒋介石在心里也暗自叹口气,这个事件来得太突然,时机不成熟,昨天晚上宋美龄说得对,现在对庄继华还只能进行安抚,他心中有事,只是碍于俩人之间的分歧,所以没说出来,应该与他好好谈谈。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十一章 朝天阙 第五节 曙光(十七)
“二十年了,始终那样顽固,你想过没有,就算我们要与共产党和解,他们肯么?他们愿意吗?抗战打了七年,重庆谈判了七年,有多少实质性进展?军队,始终独立,政府根本无法指挥;政权,也同样独立,政府同样无法指挥;无论是陕甘宁、晋察冀还是晋冀鲁豫,针插不入,水泼不进;
毛泽东的想法就是在战后和我党争天下;抗战保存实力,抢地盘却冲在前面。从湖北打到东北,我们牺牲了多少人,消灭了多少倭寇,你心里是有数的,可他们呢?
光复河南,他们抢地盘,与国军在商丘冲突;光复山东,他们抢地盘,策动叛乱;光复山西,他们强占大同,与国军争夺太原;光复华北,他们抢冀中;
政府不想与他们和解吗?这些年,政府作了多少让步,你不是不知道。
绥远,给他们了;察哈尔,给他们了;军队,扩编了;政府财政紧张,每年依旧依旧给他们数百万法币,帮助他们缓解财政压力;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你亲身经历,亲自与他们谈判下来的;
可他们呢,都作了些什么?可以说没有丝毫诚意,两党协议从不遵守,在边区和根据地内,大肆抓捕我党人员,破坏我党组织;
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可我党的中央日报却很难在晋察冀出版,即便陕甘宁地区,也只能在延安附近出版;
国军大举北进,可后方却并不安稳;在山西,两党频繁冲突;在察哈尔,河北,山东,小规模冲突不断;王耀武到山东没多久吧,七十四军便与他们的胶东部队冲突几次。
当初我听了你的,我党有优势,让一点没什么,可他们得寸进尺;各地长官将领不断抱怨,要求严惩的报告我那里都堆了快一抽屉了。
文革,合作是双方的,单方面是不可能成功的。”
蒋介石可谓语重心长,这段长篇大论破天荒的没有口号和教训,实质性内容极多。
庄继华抿下嘴,蒋介石说的话部分是事实,另一部分却不是事实;无论在山东会战还是华北会战,八路军新四军都以主力参战,伤亡也有数万人;当然,他们抢地盘也挺凶。
“校长,两党问题纠缠二十年,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还不知道要纠缠多久,经过七年抗战,人民牺牲巨大,人民的承受力几乎达到极限。
可我党上下却盲目乐观,认为我们现在处于历史上最好状态,完全可以一举荡平他们,可他们没有看到,共产党也处在历史最好水平。
我们在战争中发展了,他们也在战争中发展了,到现在,他们有数省地盘,军队一百多万,特别是他们组织内部,毛泽东充分利用了这七年时间,对整个党组织进行了改造,围绕着他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体,整个组织的战斗力增强数倍。
相反,我们呢?我党组织较之以前稍有好转,可党内依旧派系林立,即便我们中央,也是这样。派系众多的结果便是内耗不断。
七年战争,牺牲巨大,满目疮痍,无论军队民力还有财力都到了极限,作为中央政府,对国家发生的一切都要负责,安置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一切都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幸好,我们没有对江南用兵,如果江南打烂了,中央财政是背不起的。
校长,战后国家财政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相反,共产党呢,由于他们采取的体制,他们的财政压力要小得多,由于长期物资匮乏,他们习惯在艰苦的环境下作战,并有一整套这样的理论和经验。
七年战争,两党之间隔阂依旧,其根本原因还在双方互不信任,他们对我们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校长,我们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来休养生息,整合内部。校长提出抗战建国,现在可以说完成一半,抗战即将胜利,建国却还任重道远。”
这些话庄继华以前也断断续续讲过,可算老生常谈,蒋介石以前不过将它当作庄继华一贯主张的延续,可今天听来却有另一番滋味。
蒋介石始终注视着庄继华,此刻看上去,他的脸上有种焦虑,虽然极力掩饰,可依旧能感觉到;这张脸已经不再年青,下巴上还有些没刮干净的胡子苒,稀稀疏疏的,军帽下冒出的头上,已经有几根白色。
“和他们和解,我倒愿意,不过,他们必须交出军队和政权,文革,这两条是底线,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政府两支军队。”蒋介石在心里叹口气,语气依旧很固执,可神情却已经大为缓和。
庄继华同样在心里叹口气,知道自己又白费唇舌了。他有些丧气又带有几分赌气的说:“这个条件他们是肯定不干的,杀了十年,没有信任基础,谁敢答应交出军队和政权。”
“你!”蒋介石差点又忍不住,庄继华连忙解释:“校长,这话虽然不好听,可却是实情,他们也要考虑,要是交出军队和政权,过两年,我党一翻脸,他们怎么办,您说是吧。”
蒋介石勉强压下心里的火气:“好吧,就算你说得有道理,怎么才能让他们相信我党的诚意呢?”
庄继华眼珠转了转,思考片刻:“校长,我说了您可别生气。”
“你说,我不生气,不生气。”蒋介石竭力保持平静。
“那我就说了。”庄继华迟疑下看看蒋介石的脸色然后才压低嗓门道:“在恰当的时机释放张学良和杨虎城。”
蒋介石原以为庄继华要提出什么政治改革之类的话,没想到却是这个,他楞了片刻,张学良已经被软禁七年,杨虎城也被扣押五年。释放这两个人与共产党有什么关系。
“校长,你听我分析,”庄继华看着蒋介石渐渐疑惑的神情:“在战争结束后,校长适时宣布民族和解,邀请全国各党派到南京或重庆,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商议国家战后重建和政治改革问题。
各党派肯定会参加,在这个会上,共产党肯定要提出建立联合政府,这是他们的一贯主张,校长一直没有答应,在这个会议上,校长可以答应下来,不过,只答应在中央建立联合政府,各省市则要过渡,过渡时间为三年到五年;在过渡期间,选择几个省市进行改革;这一条我想反对的人不会太多,如此,我们便有了回旋余地,也得到民主党派的支持。
然后校长要提出制定宪法,选举法,等法律,在宪法制定完成后,根据宪法进行中央政府的选举,在中央选举完成后,再进行已经改革了的省市选举。如此,过渡时间最长可以达到八年。
在此期间,校长再宣布释放张学良杨虎城,虽然释放了他们,但不能让他们再重返军界,命令他们退役。其实,无论是东北军还是西北军,都已经被我们削弱了,东北军九成以上的军队已经被整编,他们对军队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对国家的威胁也大为降低。
释放这两个人,就向共产党和各党派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让各界明白校长的决心,同时也展示了校长的魄力。
总而言之,放了这俩人,对我们有利,不放,对我们有害。”
蒋介石皱起眉头,这次他听出来了,庄继华是真为他着想,东北军整编后,大部分东北军将领已经调离原东北军,庄继华有严格规定,凡是调离将领,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将领,都只能带两个卫士走,如此,地方部队将领的派系关系降到最低。
东北军解体后,张学良的危害也大为降低,扣住张学良最多也就不让他在东北发挥影响力,如果不让他回东北,那么他的影响力也就无从发挥。
蒋介石沉默不语让庄继华产生误解,庄继华便又解释道:“东北民众对张学良不战放弃东北,心中没有恨意?他们在这十三年中吃尽亡国奴的苦,算算东北死了多少人就知道了。过去东北民众向往张学良,不过是因为我们无力北上光复东北,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他和东北军身上。
而现在不同了,中央光复东北,接下来只要在东北推行社会改革,恢复生产,便能迅速获得民众支持。
看看中央进入东北后,民众对中央的欢迎,这是发自内心的欢迎,他们已经渴望了十三年。”
庄继华有些紧张的盯着蒋介石,释放张学良杨虎城是一个重要步骤,或者是重要试金石;如果蒋介石答应,那么就代表他有可能接受他的建议,战后和平便有希望。
“现在我还不能答应你什么,”蒋介石终于开口了,这个回答却没有让庄继华高兴起来,也没有完全失望:“这件事关系重大,必须全面考虑,再说,战争结束还有段时间,就算要释放,也要等东北完全控制下来后再释放。”
“那是自然。”庄继华笑了笑,蒋介石忽然感到自己好像有被糊弄的嫌疑,本来是想好好教训下庄继华的,现在好像离题了。
正当蒋介石又要拉下脸来时,门外传来敲门声,庄继华心中一喜,蒋介石微微叹口气,不用问便知道外面的人是谁,这个时候敢来敲门的只有一个人。
宋美龄进屋后看到俩人神情,心里稍稍松口气,看来俩人没有闹翻。她冲俩人轻轻一笑:“看上去雨过天晴了,你们关起门来谈,结果怎么样?”
说着宋美龄便坐在俩人之间的位置,蒋介石有些不满的轻轻哼了声,庄继华却显得略微尴尬,宋美龄笑了笑,给俩人添上水。
“我看了你们十二年,这十二年,你们不止一次争吵,为共产党,为社会改革,为整军,吵吵也好,有什么问题都拿出吵,摆在桌面上,彼此坦诚,这样不好吗?你说呢,文革。”
庄继华嘴唇紧闭下才点点头:“夫人说得对,我和校长是在一些事情上产生分歧,不过,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一致的。”
“最终目的?什么最终目的?”宋美龄依旧含笑的问道。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庄继华心里知道,宋美龄一定是在宫绣画那里嗅到什么了,她能及时过来,说明宫绣画已经完成任务,但在不经意间也被宋美龄察觉到一些东西。
“这话有点空。”宋美龄笑了笑,顺手端起茶杯,有意无意的看了他一眼。
庄继华在心里暗叫不妙,宋美龄摆出的这个态度让他非常为难。到目前为止,宋美龄一直是支持他的,即便在与她大姐夫孔祥熙争斗中,宋美龄也没有明显偏帮孔祥熙。这一切都是在八年前西安事变中种下的善因,所以宋美龄才一次次帮助他。
如果他的回答让宋美龄察觉是在撒谎,势必会让她非常失望,或者转而成为他的反对派,那他就失去了一强援。
“我和校长的分歧主要在对中共的方式上,校长偏向武力,我偏向和平方法;其实这也是我和校长持续了二十年的分歧。”庄继华这下老老实实的回答。
“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二十年来,你们不都是这样吗?分歧归分歧,说开了便好,总有解决办法。”宋美龄心里明白,这次之所以这样严重,并不是因为这个分歧。不过,这个就不能摆在桌面上谈了。
“其实,委员长也没有说一定要用战争方式,若和平方式也能达到目的,为什么不呢。”
宋美龄看着蒋介石,蒋介石平静的点点头:“文革,你们刚才说的挺好,我必须要全面衡量,不管是释放张学良杨虎城,还是将共产党纳入国民政府中,都需要全面考虑,这需要时间。”
“释放汉卿。”宋美龄惊讶之极,张学良虽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可宋美龄并不恨他,相反还数次替他求情,希望能释放他,可蒋介石在很多问题都听她的,唯独这件事,坚决不松口,最后还发怒了,警告她不准再掺和这事。
宋美龄万万没想到庄继华居然说动了蒋介石,这可是意外之喜。蒋介石瞟了宋美龄一眼:“放不放还要看事情进展。”说完这句后,蒋介石转向庄继华:“文革,关于苏军入侵,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十一章 朝天阙 第五节 曙光(十八)
从上飞机后,魏德迈的神情便十分严肃,此刻他与史迪威和布雷恩在院子的一角,三人正低声商议着。魏德迈是在飞机上才知道苏军要“进入”东北的,这个消息让他顿时紧张起来,中苏关系因为新疆叛乱受到严重影响,关系正处于低谷中,苏军要“进入”东北,势必引起中国方面的高度警惕,双方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
不,不是极大,而是肯定。
史迪威刚刚向他报告,庄继华已经从朝鲜战场调兵北上,大约六十万大军正连夜向北满开进。
中苏冲突,美国怎么办?美国顾问团怎么办?
史迪威也有些焦虑,在国内,他的声誉上升很快,这得益于到江北战区后,中国军队捷报频传,特别是华北会战,全歼日华北派遣军四十万,取得空前大捷,随后的东北会战,降低虽不多,一战光复整个东北;他的光芒几乎压倒正在诺曼底苦战的欧洲将领和太平洋上节节胜利的海军将领。
但苏军“进入”东北却让他陷入两难之境,作为庄继华的顾问,他必须协助庄继华指挥,但美国政府显然不愿陷入中苏争端之中。
三人都有些束手无策,中国人对苏俄的警惕丝毫不弱于对日本,他们甚至宁肯削弱朝鲜兵力,也要调兵北上迎战苏军。
门,开了,宋美龄带着淡淡的微笑出来,在杨永泰身边,与他低声交谈两句后,俩人便一块离开。萧赞育随即宣布,请陈诚白崇禧和魏德迈史迪威杨森等人进去。
众人进去后,蒋介石已经调整座位,坐在首座上,庄继华坐在他旁边,蒋介石身后已经挂上一张东北地图,魏德迈一眼便看到图上的红色箭头正从各个方向指向黑龙江。
众人坐定后,蒋介石开口便对魏德迈说:“魏德迈将军,苏军要侵入我东北地区,我已经让王宠惠与潘友新交涉,我国政府的态度是,绝不接受,北满没有日军,逃过边境的伪满洲国防军士兵,我国军队有实力全部解决,不需要苏军过境协助;王宠惠已经奉命通报潘友新,如果苏军越境,我们将坚决阻击,双方将发生武装冲突。”
蒋介石的态度非常坚决,语气不容置疑,魏德迈在心里叹口气,盟国阵线又要动摇了。
“委员长,我会将贵国的态度向总统报告,同时也将报告我的个人看法,我认为中国已经光复整个东北,小股日军或伪军,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解决。”
蒋介石满意的点点头,刚才庄继华提出两条建议,首先通过外交手段,迫使苏军放弃入侵,至少可以拖延苏军入侵的时间;其次便是作军事解决的准备,继续调兵北上,在中苏边境地区至少也屯兵一百万。
对于前者,庄继华还进一步解释,必须明确告诉罗斯福,如果苏军入侵,不管什么理由,中国都将视为入侵,将坚决实行武力反击。
“魏德迈将军,史迪威将军,自我军开始向东北进军以来,日军仓皇败退,到今天,我军已经光复整个东北,斯大林的目的我们很清楚,如果他坚持要入侵我国东北,那么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将由苏联政府承担全部责任。”庄继华神情严肃的补充道。
史迪威看看魏德迈,魏德迈的神情凝重,他很清楚这个声明的后果,可他到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对付日本而不是苏俄,现在他没有接到白宫的训令,不好直接表态。
“庄将军,史迪威将军已经向我报告,我非常清楚东北的状况,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斯大林此举犯了严重错误,对贵国的行动,我深为理解。”
谁都看得出来,魏德迈非常谨慎,无论遣词用句都异常小心,生怕将华盛顿牵扯进来。
庄继华点点头表示接受,魏德迈必须作出表示,否则他便很可能失去蒋介石的信任,进而让美国失去中国人的信任,这对中美长期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蒋介石冷冷的说:“外交归外交,军事上的准备还是必须要作的,文革,你介绍下都作了那些准备。”
庄继华闻言站起来走到地图前,开始介绍他昨天的部署,众人注意的听着,随着庄继华的讲述,魏德迈心里更加肯定,斯大林犯了个大错,庄继华仅仅在朝鲜留下四十万部队,其余部队几乎全部北调,包括两个机械化集团军,四个远征军,五个集团军,总兵力高达九十万之多,坦克装甲车两千多辆,作战飞机八百架,此外还可以随时从平津附近的机场增调。
据他所知,苏俄远东部队的坦克装甲车和飞机,数量并不多,即便东北战区部队没有补充,也足以应付。
但这场冲突却是美国不能接受的,会严重影响美国为首的盟国阵营,同时对远东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的困难在于,很可能在苏军入侵初期,我军会处于困境,我们在北满只有新八军和新六军,总兵力不过十万人,为了弥补兵力不足,我已经命令戴安澜立刻将反正的满洲国防军整编起来,这样可以给我们增加十万兵力,不过,他们的装备很差,从苏俄战场上逃出来时,重武器几乎丢失殆尽。
我判断斯大林的目的并非是东北全境,而是希望占领东北北部一部分地区,为将来处理远东和蒙古问题占据主动。”
这就是庄继华的强项,从军事到政治再到外交,抽丝剥茧,从战略高度展开分析,往往十发九中。
“斯大林一旦达到目的,必定要求政治解决,而后拖延谈判,为苏军留在北满提供机会,直到蒙古问题解决。”庄继华面无表情地说道:“为此,我们必须在外交上采取主动,告诉盟友,我们不接受苏军的理由,一旦苏军越境,我们将视为对中华民国的侵略,我们将调动我们所有力量进行反击,直到将苏军赶出中国领土。
作为回应,我军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越境向海参威进攻,我建议派新一军和112军执行这个任务,只要攻下海参威,就算北满有失,我们也能占据主动。”
“如果苏军阻止呢?”史迪威忽然开口问道。
庄继华冷笑一声:“斯大林可以追击日军进入我东北而不走,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追击日军进入海参威?战场上意外很多,或许,也可能,我们将一支苏军部队当作日军给消灭了。”
“庄将军,你想过没有,这样会让事态失控,对外交解决极其不利。”魏德迈对庄继华赤裸裸的威胁感到震惊,他非常担心,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冲突将越来越大,难以控制。
“这场冲突是斯大林挑起的,我们是被动应战,”庄继华平静的反驳道:“没有只准他打我们,我们不能打他的道理。这一仗胜利了,至少可以保证东北新疆十年和平。”
布雷恩心里盘算,入侵东北,苏军势必投入重兵,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方向上兵力势必不多,中国十万重兵进入苏境,在兵力上占优势,攻下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可能的。
“文革,你判断苏军总兵力有多少?调走这两个军后,兵力够吗?”白崇禧问道。
“根据伪满洲国官员和将领提供的情报,我估计苏俄远东方面军大约四十万到四十五万,不过,必须考虑到斯大林有可能抽调蒙古方面军,所以他们的总兵力在六十万上下,考虑到必须分出一部分兵力向符拉迪沃斯托克进攻,苏军能投入进攻东北的大约在五十五万到六十万。这个数字已经是很宽泛的了,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苏军兵力在五十万上下。”
“我军北上的部队九十万,就算新一军112军挺进苏境,我军在苏军正面还有八十万,兵力远远超过他们。”
“不能轻敌,”白崇禧摇头说,他转向蒋介石:“委员长,斯大林既然从蒙古抽调部队,卫立煌同样可以向东移动,让傅作义率领三十五军八十六军九十四军,总共十五万部队东进,向东北靠拢,随时准备支援东北战场。”
蒋介石略微思索便一口答应:“健生此意甚好,就这样办,辞修,立刻起草命令,告诉卫立煌,组建东进兵团,东进兵团由三十五军八十六军九十四军暂编骑兵第四军组成,由傅作义担任总司令。”
“是,委员长。”陈诚面无表情的答道,白崇禧的建议其实他已经想到了,只是没等到他开口,白崇禧便抢先说出来了。
陈诚心情有些郁闷,来的时候他还比较有信心,认为这次蒋介石可能会严惩庄继华,乐观点估计有可能解除他的职务,让他或杜聿明代理,可不管是谁,只要不是庄继华,这一仗之后,他便可以谋求出任东北战区。
可是蒋介石一见到庄继华,好像火气就突然消了,板子举得高高的,却是轻轻落下,庄继华毫毛未伤。
在距离会议室不远的另一个小院内,杨永泰心中却起伏不定,宋美龄端着茶杯,正全神贯注的看着他。
“夫人,我想我已经了解文革的目的了。”杨永泰终于开口了,宋美龄轻轻舒口气,抿口茶,将杯子放下。
“还请先生解释。”
宋美龄一到这里便将刚才的疑惑和庄继华的建议详细告诉了杨永泰,杨永泰再结合刚才庄继华的表现和这十多年对他的了解,判断出了他的目的,不过杨永泰非常犹豫,是不是要说出来。
杨永泰在外表上看是比较西化的,可内心他遵循的是儒家哲学,忠君,是儒家重要思想观念;杨永泰在对蒋介石的忠和庄继华的友谊之间挣扎良久,蒋介石很可能不赞成庄继华的想法,如此便会加快对付庄继华的步骤,甚至可能断然下令解除他的职务。
犹豫半晌,杨永泰最后还是向自己的本源妥协:“文革的着眼点落在战后,夫人,现在我可以断定,文革在战争之初便坚信,我们会获得胜利,所以在那时,他便开始着手解决战后的问题。”
“战后国内面临的情况是,国共两党,两个政府,两支军队,内战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他不希望这样,他认为战后国家应该像美国那样,通过选举,实现两党轮流执政。”
“如此说来,以前还有这次,他都是有意在帮助共产党了?”宋美龄问。
“也不完全这样,有些时候也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夫人,”杨永泰正色看着宋美龄:“战争之初,敌强我弱,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根据地牵制了大批日军,缓解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所以他数次帮助他们,目的是稳住敌后战场,为正面战场赢得时间。
反攻的时候也是同样道理,敌后战场可以配合正面反攻,所以他也不得不帮助他们。夫人,文革亲共,但绝不会投共,这从他数次与共产党谈判和郝鹏举事件中的强硬便可知。
刚才文革说了一句话,国共两党之间缺乏信任,所以这些年他一直在作这项工作,促进两党之间的信任。
无论是在豫东给陈赓粮食,还是收编陈赓部队,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宋美龄这才恍然大悟,当初庄继华和陈赓在她面前演了场戏,她心里有些恼怒,可想了想又叹口气,以庄继华当时的处境来看,也只能这样。
“那他在郝鹏举事件中为什么又这样强硬呢?丝毫不给共产党台阶?”宋美龄又想起另一个问题,当初庄继华多强硬,甚至已经调动部队,准备大打出手。
“这就是他的另一面,”杨永泰思索着说:“他在四川便是这样,四川军阀众多,彼此之间争斗不休,文革一边扶持杨森李家钰他们,另一边拉住邓锡侯田颂尧;可他始终没有动摇刘湘力量,也不让杨森和邓锡侯他们去挑战刘湘的权力;相反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他还会进行压制。为什么要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