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投机者-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等着吧,我准备一下晚上再来。”陈赓说完转身就走。
晚上十分,陈赓果然来了,他身后跟着五个士兵,前面四个每人抱着两坛酒,最后一个提着一个食盒,里面显然装着下酒菜。
“你疯了,你敢在军营你,而且还是在他面前喝酒?”蒋先云惊讶的拦住陈赓,庄继华早有明令,军营里不准喝酒,违令视情节轻重禁闭三到十天。
“没事,今天例外,你就跟我来吧。”陈赓大大咧咧的推开蒋先云向庄继华的卧室走去。
“陈赓你这是干什么?”看到陈赓的带来的东西,庄继华有些奇怪,不明白他要做什么,当然肯定不会认为他是想去禁闭室。
“没什么,今天是党代表的七七,去不了广州,只好在军营里为他简单操办一下了。”陈赓脸色变得极快,神色悲伤,眼泪都要出来了。
“我看你陈赓就该去演戏,不该来带兵。”庄继华冷冷的说,他根本不相信什么七七八八的,见陈赓的样子,就知道陈赓在捣鬼。
“党代表是我们黄埔之母,我们黄埔学生就像他的儿子一样,他老人家的七七自然由我们来办。”陈赓悲伤的说,看着陈赓演戏,蒋先云和宋云飞、伍子牛肚里早笑翻了,伍子牛更是对那几坛酒垂唾欲滴。
“对,我们乡下老人去世,儿子做头七,和七七,陈连长这也是悼念党代表。”伍子牛帮腔道,也难为他这么文雅的词。
庄继华怀疑的看着蒋先云,蒋先云当然不会揭穿陈赓。
“是这样,文革,你在美国久了,这些习俗恐怕都忘记了。”
庄继华点点头说:“好吧,那就祭奠党代表吧”
庄继华也迅速想想,可他不清楚陈赓到底为什么要这样,便决定先看看在说。
见庄继华同意了,陈赓立刻招呼几个士兵把酒放在桌上,伍子牛跑去拿出几个饭碗,宋云飞拍开酒坛就往往里倒酒,满满四碗酒。
陈赓神情肃穆的举起一碗酒嘴里念道:“党代表,您英灵不远,保佑我们攻必克,战必胜。保佑革命成功,人民幸福……”
说完把碗里的酒慢慢洒在地上,随后又倒上第二碗酒。
“党代表,您放心,您的教导我们一定牢记在心,革命到底。”
说完第二碗酒又洒在地上。接着又举起第三碗酒。
“党代表,您先走一步,异日我们到地下再聆听您的教诲。”
三碗酒后,众人神情寥落,蒋先云看看桌上的酒坛说:“还剩这么多酒?”陈赓眼一翻说道:“自然是我们喝了。”
第一部 黄埔风云 第四章 大革命风云 第十一节 酒话
事情当然不会只是如此,庄继华也正想找个方式发泄一下,顺便再看看陈赓到底要做什么。
“好呀,不过军营里不准喝酒的规矩是我定的,不能由我来破坏,我们出去喝。”庄继华淡淡的说。
“行。”蒋先云首先赞同,他想起上次庄继华也出现过同样的事情,那是在邓演达出走之后,庄继华也是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来不知怎么好了的,这次也许是因为廖党代表的事,喝趟酒舒缓一下也许就好了,现在可不比那会那样消闲。
一行人敲开营门对面的茶铺,油灯下就开始喝酒,庄继华这下也放开了,来者不拒,碗到酒干。酒,是乡间农家的土酿,辛辣刺喉;菜,也是农家小菜,此情此景正好一醉。
喝酒自然不是喝闷酒,话题一会就扯到廖案,蒋先云和陈赓没有去广州,自然不知道详情,便向庄继华打听,这反而让庄继华产生错觉,以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这个。
“党代表遇刺我个人认为是一次必然中的偶然。所谓必然,是指党代表坚持整军整顿财政,使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损失,是他们的报复。所谓偶然,我们其实事先有所察觉,也对他们采取了一些监控,但监控力度不够,未能有效防范他们中某些人的个人行动。”
“这么说你认为这个一起个人行动?”蒋先云问道。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是这样的。”庄继华将碗里剩下的酒一口喝干,今晚庄继华表现出来的酒量惊人,蒋先云估摸着他和陈赓加起来也不是对手,不过旁边还有宋云飞和伍子牛,也是酒量奇大的人。
“胡毅生、林直勉他们曾经密谋过刺杀党代表,可不知为何没有实行,顺便说下,胡汉民是知道这事的,他没有告发,也没有制止。朱卓文很可能是单独行动,至于香港传出的200万,这个很可能仅仅是传闻。”
蒋先云见庄继华喝得很快,悄悄示意陈赓不要给他倒得太急,可陈赓却似乎没有注意,只要庄继华的酒杯干了,就立刻给他满上。
“文革,我听说你主张地主也可以进农会,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蒋先云陆续知道刘家塘发生的事情了,他心里早就存了问问庄继华的心思。
“地主为什么不能参加农会。”庄继华翻眼问道,随后打了个酒嗝,酒气直冲蒋先云的脸上。
“成立农会的目的本来就是对付地主的,那地主要参加了农会,加上他们本身代表的宗族优势,很容易获得领导权,农会的性质就有可能改变。”
“你……你那是……阶级斗争……理论,”庄继华嘿嘿一笑,用力将嘴里的菜咽进肚里后才说:“发动农民也要制约农民,为什么呢?就好比吃饭,不吃,你要饿死;吃得太多,你会涨死。发动群众也是这样,群众不发动起来,革命不会成功;可是群众发动起来有会产生另外一些问题,最典型的是,过激。”
庄继华说得有些激动了,站起来把身上的外衣脱下来挂在旁边,然后又说:“群众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冲动的,为什么呢?因为群众的目光是片面的,局限的,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封建主义还很严重的国家,大多数群众都缺少文化,特别是农民,他们甚至可以说是愚昧的。所以既要发动他们起来斗争,又要限制他们的盲目和过激。”
“你认为这种盲目或者过激具体表现为什么呢?”见蒋先云也有三分醉意了,陈赓便接着问道。
“任何革命都是利益再分配,”庄继华又一口喝干碗里的酒:“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由经济利益引起的革命,最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从英王手里拿回收税权,结果最后发展成了争夺政治权利;法国大革命、苏俄的革命无一不是如此,革命造成了经济政治利益的再分配。革命中的政治领袖需要群众的支持,群众需要得到经济利益,给还是不给?怎么给?给到那种程度?于是就会有人提出过激的主张,当这种主张出现后,政治领袖们是支持还是反对?肯定只有支持,因为他们不能反对,反对就变成了与群众对抗。”
庄继华又喝了口酒,他感到这酒越来越适口了,原来的那种辛辣好像不见了。
“具体到现在,其实我最担心的不是群众发动的问题,巫山,你知道吗?”庄继华拍拍陈赓的肩膀,对他说:“巫山,我最担心的是国共合作,比如农民提出分田分地,贵……党是支持……还是……反对……国民党会干吗?不会,用你们的话说,国民党是有产阶级,就拿军队……来说吧,大多数军官家里都是地主或者富农,你把他们家里的财产分了,或者……杀了,他们会怎么办,他们会造反。”
“所以让地主进入农会就是要制约农会,制约过激行动?”蒋先云问道。
“对,其实……就是维护……国……共……合作。”庄继华醉意朦胧的说。
宋云飞和伍子牛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的,宋云飞阅历强些,多少还懂点,伍子牛几乎完全不懂,他醉醺醺的说:“管他们什么合作,我就听你的,长官,我们再喝。”
说完一扬脖就把碗里的酒喝干了,庄继华也有样学样。宋云飞看看陈赓,他有些黑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陈连长,我们喝一碗。”
把手里的酒碗跟陈赓面前的一碰,然后一口喝干,陈赓知道宋云飞看出点什么了,只好愁眉苦脸的端起酒碗,一口喝下,不过好多都从他嘴边流出,把军装染湿一大片。
招地主进农会就是维护国共合作,蒋先云没想到庄继华竟然是这样认识的,更对对庄继华对群众的看法感到生气,恍惚中又想起韶关时的辩论,他猛地站起来,没成想在酒精刺激下动作过猛,身体一阵摇晃,陈赓忙伸手扶住他,蒋先云推开陈赓:“招地主进农会巩固国共合作,真是奇谈怪论。革命是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有些人坚持下来,有些人会被淘汰,留下的都是坚定的革命者,如果说出现过激,那也是革命过程中应该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我们可以承受,也能够承受。”
“不,不,你……错了。”庄继华竖起食指摇晃着,有些口吃不清的说:“你……怎么……知……道……他们……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今天……你可以……这样……说,将来……呢?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多……少……罪恶……是……在美丽……的……借口……下……产生……的。”
说完之后,庄继华咕哝一声,就趴桌上了。
“他醉了,巫山,我们扶他回去。你们俩收拾收拾。”陈赓说完,过来架其庄继华的身体,蒋先云架起他的另一边,庄继华嘴里还喋喋不休的说:“革命,喝……酒,就是革命。来,这里,你说,来……这里……作什么。”
沿途几个军官认出是蒋先云和庄继华,纷纷要来帮忙,均被陈赓打法走了,他和蒋先云就一直把庄继华架回卧室。进门后蒋先云四下看看,对陈赓说:“你给他倒点水,我去给他打盆凉水,擦擦脸。”
等蒋先云走后,陈赓倒了杯水,感到太烫,又放在一边,他看看周围,四周一遍安静,他突然升起一个念头。
“文革,你对我党是不是有成见?”陈赓低声问。
“什……么……成见?”庄继华迷迷糊糊的问:“没……没有。你巫山是个好人。”
“我不是说的巫山,我是说共产党。”
“共……党,很……厉……害,天下……是……他们的。”
“那你为什么不参加共产党?”
“我……不……敢……,太……厉……害了,没……被……肃死,也……躲……不过……不过……,文革……”
舒适,什么意思?也躲不过什么?陈赓一头雾水。
“你做什么?”蒋先云回到屋里,刚好听到最后一句话,他惊讶的看着陈赓,不知道他想作什么。陈赓摆手示意,让他不要说话。
“共产党不好吗?”
庄继华没有说话,陈赓推推他,又问道:“共产党不好吗?”
“一……样,没……什么……差别。”庄继华猛地坐起来叫道:“我要喝酒,酒呢?”
陈赓连忙把他扶住他,把杯子端来,试试温度,感到还有些烫,便说:“喝完了。”
“买,去……买,我……出……钱。”
“好好,你先躺下。”陈赓把蒋先云拉到一边:“给他弄杯凉开水过来。没有凉水也行。”
“你要做什么?”蒋先云拉住他,低声问。
“我总感到他藏着什么,心里有话没说出来,今天的机会难得,酒后吐真言。”陈赓狡捷的说。
“算了,这样不好,要是他发觉了,以后怎么相处。”蒋先云想想后劝道。
陈赓急了:“巫山,行大事不拘小节,再说他醉成这样,知道什么。”
“不行,况且刚才他说的,你听懂了吗?”
“再问问,我再问一个问题,好不好。”陈赓请求道。
蒋先云看着床上的还在要酒的庄继华犹豫了好久,最后还是坚决的摇摇头,陈赓还要劝,这时听到外边宋云飞和伍子牛的声音,他知道,机会已经过去了。
蒋先云的犹豫使他们丧失了一个惊人的发现的机会。陈赓想破脑袋也没想出庄继华是什么意思,没被舒适?躲不过什么?他叫自己作什么?后来他把这些话报告了周主任,以周主任的智慧也莫名其妙,直到很多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不过那时他已经处在风暴中心,生命的路即将走到尽头。
第一部 黄埔风云 第四章 大革命风云 第十二节 阴云
第二天庄继华醒来后感到头疼欲裂,昨天喝了太多的酒,他一时没有起身,而是躺在床上仔细回想昨天的情形,感到有些不对,前面的都还记得清楚,可后面就怎么也想不起说了些什么,可却隐约记得有人问过他一些话。
庄继华一惊之下,立刻翻身而起,叫来宋云飞,问他昨天的情况,宋云飞告诉他是陈赓和蒋先云扶他回来的,自己扶着伍子牛走在后面,至于在屋里他们说过什么,他不清楚。听他宋云飞说完后,庄继华阴沉着脸,心知自己中招了,原以为他们只是想打听一下廖案的情况,也许灌醉自己才是他们的目的。可转念一想,不可能呀,蒋先云的为人不可能下这样的暗手,况且自己与共产党员一直相交甚好,他们没有理由对付自己呀,也许是自己多心了。
宋云飞见庄继华的神色阴晴不定,悄不声的退向门外,到门口时才听庄继华说道:“云飞,以后在我神志不清时,你一定要在我身边,这是死命令。”
“是。”宋云飞不知道昨天后面发生什么,但他知道庄继华肯定在怀疑什么。他不知道庄继华已经把这笔帐算到陈赓身上了。
蒋先云看到庄继华时神情自若,则更让庄继华感到自己可能多心了,可没想到吃午饭时,蒋先云突然问他苏丝是什么丝?蒋先云昨晚反复想,认为庄继华不可能说的是舒适,很可能是苏丝,可从没听说过苏丝,更不清楚苏丝与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关系。庄继华莫名其妙,反问蒋先云,苏丝是不是什么丝绸。蒋先云知道自己判断错了,便遮掩过去了。庄继华也没在意。
遮遮掩掩中,最后谁也没发现真相,也许事情本就是这样,真相始终笼罩在迷雾中。
接下来的日子里,庄继华和蒋先云又把两团裂变为四个团,庄继华发现新二团和新四团中共产党员特别多,他知道这是蒋先云在落实周主任的安排,他也不言语,就把这个名单往上报,同时要求蒋介石尽快委派团级干部。
庄继华不提这个要求,蒋介石也要作了,第二次东征已经提上日程,但蒋介石也面临庄继华曾经面临的问题——干部不够。
党军现在有七个团,除卫立煌团是成建制纳入党军序列外,其余六个团长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整编川军计划编十个团,还需要十个团长,十个副团长,十个党代表。蒋介石不由再次哀叹可用之人太少。想了半天,他召集何应钦、张治中、王柏龄、周主任等人开会,想想后又把庄继华和蒋先云从清新召回,打算也听听他们的意见。
“校长,我看可以大胆提拔,像胡宗南、关麟征这些人都是经过实战锻炼的,我看可以担任团级军官。”何应钦首先提出他的看法。不过他的目的蒋介石很清楚,提拔追随他的黄埔学生,胡宗南只是个托,关麟征才是他真正想要提,其他没说出口的还有何绍周这些平时与他走得近的或贵州籍的学生。
“这是一个办法,不过党军即将有17个团,按照三团制编制可以编成五个师,还缺五个师长付师长参谋长党代表,他们的人选呢?”蒋介石淡淡的问。
“可不可以这样,先不忙成立师级单位,还是三个师的番号,每师两旅六团,这样干部的缺额可以减少很多。”何应钦想想后提议道。
王柏龄见蒋介石心有所动赶紧说:“一师三团,是加伦顾问确定的,现在就改,恐怕不好吧,还是按照老规矩来办。”
庄继华有些奇怪,不知道王柏龄为何这样说。何应钦的主意明显很高明,一师三团和两旅六团,看上分别不大,其实其中差别很大,单指挥部和后勤的差别就非常明显。
周主任和张治中却知道王柏龄想做什么,东征之后,王柏龄回校任教育长,可他在淡水战斗中的表现也传回学校了,学生和教员当面不说,背后议论却不少,可他不知收敛,暗地里又指使孙学会向青军会挑衅,结果被青军会看穿,于是报复他,把他的丑事当众揭穿,甚至蒋介石在学校演说时,也被拿来当作问题提出来,蒋介石不得不亲自为他辩护,可他这个教育长还是威风少地,在学校待不下去了,他想换个地方,部队扩编正好是他的机会,当然他不会委屈去当团长,扩编成五个师,他肯定能当师长,三个师的话,一个师长是何应钦,另一个师长很可能是王懋功,还有一个师长已经定为谭曙卿,就没他什么事了。
何应钦似乎也知道王柏龄的用意,但他不像得罪王柏龄,也就不开口说话。蒋介石眉头紧邹,想想后说:“这事我看没什么,一师三团本来就是临时编制,能充实岂不是更好。”说完后,他又叹息道:“按照苏俄的三三制,一师三旅,一旅三团,现在我们的编制太混乱,有一师三团的,有一旅两团的,看上去架子大,其实心很小。与其那样,不如我们现在就把部队充实起来。”
听到蒋介石这样说,庄继华心中没来由的一乐,怎么那么象校产包子,第一口没肉,第二口肉没。
“校长说得对,我也认为何师长的建议很好,其实还有一个办法,不要局限于黄埔,粤军中也有很多能战之将,比如薛岳,在粤军第一军中向称骁将,这样的人如果遣散了,是国家的损失。”张治中委婉的建议说,他自己是从桂军中跳槽过来的,虽然蒋介石很看重他,可他感到党军中的黄埔味太浓,这样不利于团结其他系统中过来的人。
“文白这话说得好,连年战争,军人辈出,不但粤军中,川军中也有不少人才,都可以择优录用。”周主任也表示赞同,他心里还有一个名字——叶挺,不过他不打算提出来,叶挺刚回国,广东区委决定让他出面,以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核心组建一支完全属于共产党的部队,有这样一支明的再加上暗的,党就控制三个团的部队。
“可这些人可信吗?”蒋介石有些犹豫,粤军将领中反蒋的不少,廖案中涉案的军方将领主要就是粤军中人:“我们刚清除了那些右派,不要又养虎遗患。”
“我有个主意,换位指挥。”庄继华他参加了几次这样的会议,不像蒋先云那样还有些紧张,见大家看着他,他便解释道:“换位指挥,就是让粤籍将领指挥主要由川军组成的部队,让川籍将领指挥主要有粤籍士兵组成的部队,这样可以降低风险。”
蒋介石细细一想,眼前一亮,调将不调兵,将反兵不反:“好,这样好。就按照这个宗旨来办。”
王柏龄见自己落空,庄继华却又出风头了,心有不甘。他妒忌的看着庄继华,想到整编结束后他就有可能当团长甚至旅长,更是愤愤不平。
会议结束后,王柏龄借故走在最后,临出门前,却又转回来。蒋介石看他回来以为他还在想师长的事,王柏龄现在的状况,蒋介石一清二楚,而且也有安排,见他如此心急,便有些不悦的说:“茂如,部队的事情已经决定了,你不要太着急。”
“校长,我不是想说我得事,”王柏龄一副为他人作想的样子:“我是想说庄文革的事。”
“文革怎么啦?”蒋介石皱眉的问,王柏龄与庄继华不对,他已有所闻,不过庄继华还没在蒋介石的面前说过王柏龄的坏话,而王柏龄已经几次在他面前说庄继华了。
“校长,我知道校长器重他,庄继华呢也很有才干,可是正因为这样,我想提醒校长,文革升得太快了。”王柏龄轻声说道。
“那又怎么啦?国家正是用人之时,有才干就应该尽其才。”蒋介石不以为然。
“校长熟读史书,当知用人之妙,”王柏龄见蒋介石不为所动,便上前一步,凑近蒋介石低声说:“庄继华是有才干,可庄继华现在的胆子也很大,我听说他在清新整军时就曾私自出兵援助农会,以前更在沙基擅自下令开枪;他的胆量越来越大,现在校长还能压住他,再过几年呢?”
“那你是什么意思?”蒋介石不由怦然心动,让庄继华主持两万人的整军,确是他行的一招险棋。他知道何应钦王柏龄都想干,可他不敢,何应钦在贵州时与川军将领有些渊源,本人也有野心,别整来整去,整出个何家军;王柏龄的忠诚倒不惧,只是无此才干。他也想过用张治中,可张治中刚来,虽然平乱时表现了一些才干,可他还不放心,思来想去,启用庄继华成了他唯一的选择。而庄继华也没让他失望,处理得井井有条,连暗杀这样的事也轻轻放过,胸襟之大,气魄之高,放眼黄埔诸将无一能及,也让他博得慧眼识英才的美名。可现在王柏龄的话却击中了他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一块心病,前些天庄继华在他面的表现,更早一点,何应钦委婉的提醒同时涌上脑海。
第一部 黄埔风云 第四章 大革命风云 第十三节 试探
何应钦与庄继华无仇无怨,他不愿意得罪庄继华,因此只是委婉的提醒;王柏龄则是赤膊上阵,蒋介石可以不在意王柏龄的中伤,但何应钦的话他不能不留心。何应钦无论是在黄埔军校总教官的位置上还是在教导团团长的位置上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军事才干和组织能力,其政治眼光也颇为不凡,处事谨慎,已经成为黄埔系的核心人物,如果他都对庄继华表现出忌惮,说明庄继华已经对很多人产生了威胁,何应钦很可能是代表某些人提出来的。
作为一个团体的首脑,蒋介石必须注意团体内部的平衡,资历这个东西有时很轻,有时却很重;很多一期的教官还是小小的连长营长或中尉上尉,庄继华就已经是中校了,如果升为旅长,那么很快就能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位将级军官。距离他毕业也才不过一年的时间,如此快速的上位,在历史中也少见,上一个或许是号称用八百骑纵横天下的霍去病;这会打破团体内部的平衡。
另一方面庄继华最近的表现也让蒋介石颇为担心,王柏龄所说的支持农会的事情,蒋介石不是不知道而是非常清楚,庄继华回来的第二天他就知道了,当时他没在意,一则因为当时廖案初发,正是紧张之时,另外他也没在意,支持工农嘛,他在潮汕也做过,不过现在看来,庄继华难免有擅作主张的嫌疑,如果往深了追究,那就严重了。
王柏龄走后,蒋介石感到这事不好处理,既不能处理重了,又要让庄继华吸取教训;重了,有可能把他打跑了;轻了,以蒋介石的了解,庄继华肯定不会往心里去。这个度不好掌握,契机也没出现,蒋介石一时没想好,只好先放放再说。
廖案之后,右派分子纷纷离惠,以汪蒋合作为核心的左派牢牢掌握政权,这一切让鲍罗廷对前途充满信心,他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充满乐观情绪,建议加强与国民政府合作,并且正式向共产国际建议在中国招收一批青年去莫斯科,为革命发展培养干部。共产国际回信接受了他的建议,同意在莫斯科建立一间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学校,培养中国革命的干部;同时提醒他要注意协调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中国工人的力量还很薄弱,中国革命目前还是要以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为主,在这个革命中国民党应该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共产党应该接受国民党的领导,共产党员不要越俎代庖,代替国民党作决定,要团结国民党中的左派,必要时可以作出一些让步。
共产国际的来信让鲍罗廷很受鼓舞,他立刻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向汪精卫和蒋介石通报了共产国际的决定,这个会议是廖案结束后,国民党中央为准备东征和处置胡汉民而召开的。汪精卫大为兴奋,他认为这是苏俄对他作为国民党领袖的承认,他委婉的询问鲍罗廷国民党加入第三国际的可能性,鲍罗廷闻听不由一愣,他没想到汪精卫居然会有这种想法,在他这一愣之间,蒋介石插话表示支持,认为国民革命是也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与第三国际反对帝国主义的方针是相符合的。
蒋介石的表态让鲍罗廷感到他很难立刻拒绝,如果他这样做了,将会影响他与汪蒋现在的融洽关系,于是推托说,他只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对于这个事情他无法作出决定,不过他支持汪精卫的主张,建议汪精卫直接向共产国际提出。
“我看这样很好,兆铭兄,胡展堂马上就要去莫斯科,可以让他当面交给国际的领导人。”蒋介石提醒汪精卫。
胡汉民涉及廖案,可是最终却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胡汉民曾经参与阴谋,而汪精卫也替他分辩,认为他应该只负政治上的责任,言下之意就是对他的处置也应该是政治上的,建议胡汉民去苏俄考察,这个提议得到包括谭延恺、朱培德在内的大多数中央委员的支持。
“我看还是先以私人名义问问,如果可行,我们再正式提出,这样更稳妥些。”谭延恺手抚长须提议。
老成谋国之言,与会者自然赞同。如果贸贸然提议加入,最后被拒绝,国民党的脸可就丢大了。当然写信的自然是由汪精卫来作。
对于选派学生去莫斯科的提议很快获得一致通过,并确定了由汪精卫、谭延恺、古应芬为主的招生委员会。
随后蒋介石正式提出整编全军,取消所有带地方色彩的不对称号,一律改称国民革命军,各部队按照党军范式进行整编。
蒋介石的提议一出笼会场顿时沉默,提到整编熊克武心中滋味最是复杂,他现在虽然还是中央委员,可是手里的兵却没有了,其他人自然也看到川军整编的结果,有心反对吧,可蒋介石现在正在势头上,若直接反对,被他当作靶子,成为许崇智第二也不是不可能。
蒋介石见大家不说话,便抛出准备的策略:“我还有个提议,国民政府目前只有外交部和财政部,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军事工作将是国民政府的重心,因此对军队的建设不能有丝毫放松,我建议成立军政部,同时推荐熊锦帆同志担任部长。”
蒋介石此举让众人大出意外,熊克武也感到意外,他原以为自己不可能再入军旅,却没想到蒋介石居然会在这个时候推荐他。
“介石,你能否详细说说。”蒋介石这一手让汪精卫也感到意外,他心里不由埋怨蒋介石事先为何不打招呼。
蒋介石淡淡的看了汪精卫一眼,他就是要出人意外,他想看看中央对他的态度。
“军政部由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下先设三个局:军需局、兵工局、审查处三个机构,待各军整编完成之后,在添加陆军局、海军局、空军局,这是我起草的军政部组织条例。”
蒋介石说完就把准备好的文件递给汪精卫和鲍罗廷,然后静静的观察参加会议的委员们。鲍罗廷此时也感到大惑不解,他不清楚蒋介石为何要搞这种突然袭击。
“蒋将军,成立军政部对于整顿军队自然是好事,可事先我们毫无准备,突然之间就要作出这样重大的决定,我以为过于匆忙,”鲍罗廷字斟字酌的说,在中国一年多了,他知道中国人的某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