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投机者-第5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围。

几个维族青年冲着军队大骂,没等他们骂几句,面对他们的士兵抬手就开枪,人群立刻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士兵在后面继续向天射击。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十章 狂澜 第五节 斯大林攻击(二十三)

清真寺事件后,平叛指挥部发布戒严令,迪化全城戒严,军队以维族人准备暴乱为名开进维族聚居区,将维族区全部封锁,然后挨家挨户搜查,朱绍良将迪化城内的所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官员学者宗教界人士,全部召集到省政府,要求他们公开声明支持政府,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

“诸位,从前清以来,新疆便是中国的领土,清末时期,我们便共同反对俄国对新疆的侵略,我们一起打败了俄国侵略者,今天伊犁地区的叛乱者,勾结苏俄,企图将新疆并入苏俄,对这个企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决不答应,我们一定会击败他们,平定叛乱。”

白崇禧接着站起来宣布:“国民政府决定,在新疆施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新疆将组建由各民族人民参与的省政府,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中央决定大力加强对新疆的教育医疗投入,每年从新疆选拨五百名以上的少数民族青年到内地大学学习,学费由中央政府出资。”

在伊犁解围失败后,国民政府决定采取军政双管齐下,在政治上,对新疆少数民族作出部分让步,提出了总共五条建议:

首先,吸收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亲政府人士加入政府,组建新疆联合政府,在政府中民政厅长或秘书长必定有一位是少数民族人士;

其次,在各地区建立参政会,吸收各地少数民族中开明人士进入参政会,担任参政员,帮助政府管理社会。

第三,在新疆实行宗教自由,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第四,经济上要大力发展新疆经济,改善新疆各民族民生,这一条下面又分三条,一是减轻新疆徭役,实行减税;二是在战争结束后,中央政府每年向新疆投资最少两千万法币;第三是加强新疆的交通建设,将迪兰铁路修到西安,与陇海铁路相连,加强新疆的公路建设。

第五,大力发展新疆教育,在新疆各县办公立中小学校,在迪化办新疆民族大学,每年政府资助至少五百名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大学学习。

白崇禧很有信心,在外有军队,内有糖果的情况下,不愁这些人不就范,果然,经过短暂的沉默后,这些人纷纷站起来表示,支持国民政府的政策,反对叛乱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动,宗教界人士拿出古兰经,所有人手按古兰经起誓,绝不与叛军合作。

当新疆报纸将这些人的誓词刊载出来后,密布维族区的军队撤离了,不过迪化城内依旧保持戒严姿态,军队有权随时查证行人的证件,所有人开始登记身份证明。

在新疆推行重庆式的社会控制有一定难度,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少有定居的,现阶段只能在城市中推行。

内部的事情处理了后,白崇禧开始将注意力转到玛纳斯河战线和省军,他分析过上次解围战役失败的原因,其中很大原因是,省军的混乱。

盛世才被调离新疆后,省军便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驻扎在各地的省军,从将领到士兵都人心惶惶,不知前途在那,士气低落;而从外地调到新疆的部队,则两眼一抹黑,不清楚地形,不清楚当地情况,增援部队在翻越天山时,甚至迷路了,后勤部队甚至将弹药粮食送到了叛军的营地。

白崇禧没有命令省军将领到迪化开会,而是下令对在南疆平叛中立下功勋的省军新编骑兵第2师,骑兵第12师将领宛凌云、张希汉进行嘉奖,授予俩人青天白日勋章,宣布将两个师扩编为乙种师,同时命令他们上报两师在南疆立功的部下,以便平叛指挥部上报嘉奖。

通令嘉奖玛纳斯河前线的省军暂编第三师师长汤执权,奖赏暂编第三师全师十万元。通令嘉奖固守阿克苏的136师,授予平定南疆的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137师师长唐亮青天白日勋章,奖赏二十四军全军三十万法币。

白崇禧一改刚到迪化时的低姿态,雷厉风行的推行了几大措施,叛军立刻感到压力倍增,莫斯科迅速与重庆联系,要求潘友新立刻与国民政府交涉,表达苏俄政府对新疆事态的关注,要求中国在处理新疆事变中采取谨慎措施。

王宠惠放下潘友新交过来的备忘录,眼中滑过一丝嘲讽,然后平静的将备忘录推到潘友新面前:“我国政府不能接受这份备忘录,新疆叛乱是我国内政,如何平定是我国政府的事,与贵国政府无关。”

“新疆与我国有漫长的边境线,我国与新疆有长期的历史关系,所以我国非常关心新疆局势,对新疆目前初现的情况非常关心,我们希望贵国政府在解决新疆事变中采取谨慎态度,这关系到我国与贵国的友好关系。”潘友新语含威胁的盯着王宠惠。

王宠惠冷笑两声,站起来走到潘友新身边,拿起桌上那份备忘录:“我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前后两次,总共有十多年时间了,像这样的话已经听过很多了,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人曾经说过很多次,1940年西藏发生事端时,英国人也曾经这样说过,今天我又听到了。”

“贵我两国友好关系?真是笑话,贵我两国有友好关系吗?新疆叛乱难道不是贵国在背后指使?列昂诺夫这个名字你知道吗?贵国内政部少校,他的特遣队在四天以前在哈密地区被我军歼灭,列昂诺夫已经被俘。”

“新疆叛军中有多少是贵国内务部军人?有多少是蒙古军人?你心里比我清楚。”王宠惠心中非常畅快,作为外交人员,他很清楚苏俄这个举动中包含的含义。

潘友新也冷笑两声,他同样站起来,面对王宠惠:“部长先生,从抗战之初到现在,我们对贵国进行了大量物资和人员支持,苏联飞行员曾经为保卫贵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是的,这点我国上下非常感激,也铭刻于心!”王宠惠没有回避也没有退让,他迎着潘友新的目光坚决地说道:“所以我国政府在贵国最困难的时候,不顾我们自己的困难,在日军侵略贵国时,向日军发起进攻,不惜将日军吸引到我国战场。可现在呢?贵国都作了什么?”

“大使先生,贵我两国曾经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为什么我们不能继续保持这种合作关系呢?”王宠惠轻轻叹口气:“新疆是我们的领土,我们不能以国家主权或其他任何与主权相关的东西来交换,这些东西不容谈判。”

潘友新失望而归,中国政府态度空前强硬,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陷入焦虑中,中国政府大规模调兵入疆,南疆叛乱被平定,从伊犁地区向南的渗透被中国军队坚决阻截,叛乱被限定在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山三地。

叛军在玛纳斯河前线发动了一次试探进攻,结果被中国军队打回去了,迪化以西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冒出的叛乱苗头,被中国军队强力镇压,叛乱分子死伤无数,余下的逃到三区。

参加军事会议的将领们从会议室内出来,没有多久,宫殿内便又响起了主人的咆哮,将领又看到贝利亚急匆匆的进去,随即办公室内传来更大的咆哮声。

“潘友新同志已经不适合担任驻华大使,叶塞夫对新疆局势的判断有严重错误,贝利亚,立刻对他进行审查,是不是漏网的托洛茨基分子!这个坏蛋!”

面对斯大林罕见的失态,莫洛托夫和贝利亚都有些战战兢兢,俩人不敢开口,贝利亚心中却平静了许多,他知道自己安全了。

贝利亚很清楚,斯大林这是在打退堂鼓了,当初叶塞夫认为,盛世才调离后,新疆空虚,军队人心惶惶,是个发动的好机会,斯大林采纳了他的建议,让贝利亚来执行。现在面临着失败,不是叶塞夫就是他贝利亚来背这个黑锅,现在斯大林选择了叶塞夫,他贝利亚暂时安全了。

莫洛托夫也很清楚,潘友新在这事上已经尽力了,外交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中国政府决心坚定,潘友新也没有丝毫办法。但莫洛托夫也知道,这件事只能由叶塞夫和潘友新来承担,斯大林的权威不容置疑,不能有丝毫动摇,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神!

“对新疆,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斯大林神色严厉的盯着贝利亚:“命令他们加强进攻,同时要估计到中国军队的反击,必要时可以分散游击,新疆地方很大,完全可以进行游击战争,拖死拖垮,蒋介石。”

最后三个字,是斯大林咬着牙,从牙齿缝中一个一个蹦出来。新疆失败可以接受,可让蒋介石得意,不可以!

莫洛托夫和贝利亚都明白斯大林此刻的心情,斯大林一向瞧不起蒋介石,也瞧不起中国,认为中国根本不配成为四大强国之一,根本不配与美英苏共同商议战后国际秩序,现在他们还没这个资格。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斯大林才在德黑兰悍然提出对东北的要求,可没想到遭到蒋介石的强硬反对,连美国人的态度也暧昧不已,斯大林摁耐不住,挑起新疆事件,这个事件的目的首要是打击蒋介石,其次是试探美国人的反应。

可这次斯大林失算了,蒋介石的反应更加强硬,不但从抗战前线调兵,甚至将善战的白崇禧派到新疆,担任总指挥,全面负责平叛,而延安对他们的配合要求也不过是敷衍,延安的兴趣很快便转向华北。

“请斯大林同志放心,目前民族军的攻势很猛烈,已经控制了整个北疆三区,目前就艾林巴克机场还在政府军手中,鲍里索夫同志报告说,他已经将装甲部队从玛纳斯河前线调回来了,下一次进攻一定能攻克艾林巴克机场。”

这段话对斯大林没有丝毫安慰,甚至连贝利亚自己都无法感到安慰,克里姆林宫的权贵们很清楚,中国军队在华北消灭了三四十万日军,民族军那那点力量还不够他们塞牙缝,中国政府不用调太多部队,只要从华北调一个集团军过去,便轻易击溃民族军,除非苏俄公开大规模派兵干涉。

可这能行吗?显然不可能。苏联的主要力量还在对德战场上,甚至连对日战场都无法兼顾,根本抽不出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新疆。

“斯大林同志,”莫洛托夫小心翼翼的提出了个建议:“潘友新同志的工作虽有失误,但就这样免职调回来,恐怕不妥。”

“哦,那你有什么建议?”斯大林虽然愤怒,却没有失去理智,就这样调回大使,难免留下失败的印象,可难道还有其他更好办法吗?

“既然中国拒绝了我们的建议,我们理该作出反击,我建议召回潘友新同志,同时要求中国政府召回他们驻莫斯科大使。”

召回大使?斯大林眉头深皱,虽然他很愤怒,可他还没有打算与中国决裂,如此召回大使是非常危险的,释放出的信号是,中苏即将决裂。

可莫洛托夫是什么意思呢?斯大林非常不解的望着莫洛托夫,莫洛托夫的神色非常平静,目光依旧那么平和。

斯大林却渐渐的露出笑容,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烟斗,划根火柴将它点燃,微微的吸了口,然后才开口:“嗯,很好,就这样办吧,让潘友新同志回来吧。”

贝利亚心里有些糊涂,就凭这就能逼中国政府让步?蒋介石要是不就范呢?这不是冒险吗?中苏现在都是盟国的重要成员,中苏分裂不代表了盟国分裂吗?德国日本会怎样想?美国英国……,等等,贝利亚这下明白了,斯大林莫洛托夫打的什么主意。

正想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斯大林的副官进来报告,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和红军情报部部长请见。斯大林稍稍一愣,刚刚开完的夏季作战会议上,已经决定了1944年的夏季作战计划,这场进攻从兵力到火力都是前所未见,主攻将在盟国霸王行动展开之后进行,将从德国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华西列夫斯基刚刚离开,这么快就回来了,这又发生了什么呢?

华西列夫斯基很快进来,他看了眼贝利亚,心中微微叹口气,他不是很希望贝利亚在场,不过遇上了也没办法。

“情报部从中国获得了一些情报,斯大林同志,总参谋部认为,中国人正准备进攻蒙古,目的是占领蒙古,并不再离开。”华西列夫斯基的报告非常简短,却让斯大林大惊失色。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十章 狂澜 第五节 斯大林攻击(二十四)

“这个情报是从那里来的?”斯大林在短暂的震惊后,立刻追问道。

红军情报部部长拿出一份电报:“这是我们在西安的情报小组东方玫瑰传来的情报,他们真实的报告了中国军队在缅甸和华北的作战方案,以及中国军队向新疆聚集规模。”

斯大林神色严肃起来了,这段时间他的精力都关注在夏季进攻计划和新疆事件,对蒙古和远东战场的关注较少。

日军在华北失败后,关东军大量撤离蒙古,但蒙古依旧有大量日军和中国伪政府驻蒙军。蒙古方面军在三月中旬发动进攻,收复了乌兰巴托,但由此也导致关东军大量增兵蒙古,蒙古方面军便停止了进攻,可随后关东军调整作战部署,刚刚开到的部队又匆忙南下,仅仅留下两个师团和全部伪军部队。

这个情况蒙古方面军和红军情报部是清楚的,但总参谋部认为要在蒙古发动进攻,后勤方面的限制很大,弹药储备明显不足,而且暂时也无法向蒙古方面军和远东方面军提供弹药,规模宏大的夏季攻势就像海绵一样,吸收了所有物资,根本再无余力支持对日战场。

“命令蒙古方面军立刻发动进攻,日军主力已经撤离蒙古,蒙古境内现在只剩下伪军,没有多少战斗力,”斯大林立刻作出决断:“远东方面军也立刻发动进攻,关东军主力已经集中在山海关地区,远东地区只有战斗力不强的满洲国军,不用担心他们。”

斯大林的决断不可谓不快不坚决,可华西列夫斯基却非常为难,蒙古方面军转入进攻还可以,但远东方面军就太困难了,三年里,远东方面军只得到过五千吨物资和三万兵员,现在总兵力不过十三万多人,而日军和满洲国军在这个方向仅仅一线便有六十万之多,还有七十万左右的满洲国军分布在后方的广大地区,可以随时增援前线。

“斯大林同志,”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一样是少数可以直接和斯大林对话的人,只是他的性格比朱可夫要温和得多,很少使用这个权利,不过现在他必须将实际情况向斯大林报告:“远东方面军非常困难,我建议进攻就由蒙古方面军进行,远东方面军要转入进攻,必须再增调至少十万兵力,另外增加五十万吨物资,可目前我们抽调不出这么多部队,也没有这么多物资。”

“没有物资?”斯大林稍稍一愣,随即又武断的一挥手:“不,红军战士应该习惯在物资不足的情况下作战,华西列夫斯基同志,现在不是军事要求,而是政治上要求,政治上要求我们立刻发动进攻,进行光复蒙古和远东的战斗!”

“斯大林同志,”华西列夫斯基忍耐着,依旧保持心平气和:“中国华北战区还要进攻北平天津,另外要进攻东北,必须首先击败山海关地区的关东军,总参谋部判断,至少在六月底以前,他们不可能恢复进攻,我们还有时间进行准备。”

斯大林坚决摇头:“我不想听这些,满洲国军不过是支由战俘、地痞组成的军队,远东方面军应该有信心击败这样一支军队,告诉远东的将士们,我希望在五月底以前听到他们胜利的消息!”

咆哮过后,斯大林又吸口烟稳定下情绪,才对莫洛托夫说:“立刻召回潘友新,告诉蒋介石将他的大使也招回去,立刻离开莫斯科。”

“是,我这就通知潘友新同志。”莫洛托夫有些担忧的看了华西列夫斯基一眼,便离开了斯大林的办公室。

“贝利亚,你立刻飞回阿拉木图,组织起对艾林巴克的进攻,尽快夺取艾林巴克,我要警告你,必须时刻警惕中国军队的动向,要继续向南疆派出游击队,牵制他们在南疆的军队。”斯大林的语气没有刚才那么严厉了:“白崇禧是个非常狡猾的家伙,你要对他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有丝毫松懈。”

“我明白了,我立刻飞回阿拉木图,组织对艾林巴克的进攻,同时向南疆派出游击队。”贝利亚没有丝毫耽误,带上手中的帽子,转身离开。

等莫洛托夫和贝利亚都离开后,华西列夫斯基依旧坚定的站在斯大林面前,斯大林有些恼火的盯着他,握着烟斗的手微微用力。

“看来你还是不同意在远东发动进攻?”

“斯大林同志,远东地区敌我兵力差距太大,满洲国军和日军的联合力量超过我们五倍,在火力上也超过我们,而且,我军要进攻斯塔诺夫山区,地形对我军也很不利。”华西列夫斯基的语气非常迟缓,却很坚定:“要在远东发动进攻,必须向远东增加一个集团军和至少五十万吨物资。”

“华西列夫斯基同志,蒋介石既然能派兵进入蒙古,也能派兵进入远东,我们不能坐视这种情况发生,远东方面军的进攻是政治因素,不是军事因素。”斯大林耐心的解释道。

“可是,斯大林同志,作为总参谋长,我有责任提醒您,如果现在就在远东发动进攻,我们有可能遭到失败。”华西列夫斯基的语气依旧很诚恳。

“我不同意这种判断,远东作战不同于对德作战。”斯大林没有责怪华西列夫斯基,依旧耐着性子解释道,现在的斯大林没有在战争爆发之初那样专制了,在战争之初迭遭失败,特别是基辅会战的失败,他否决了朱可夫的建议,直接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围歼战,从那以后,斯大林在军事决定上再没有那么专制,很注意听军事将领的意见。

“日军在中国迭遭失败,不得不集中全部力量去对付中国军队,造成远东战场兵力空虚,”斯大林在办公室缓缓踱步,边走边进行他的分析:“同时这些失败,沉重打击了日军士气,也沉重打击了满洲国军的士气,满洲国军人心缓缓,不知出路在何方,面对我军进攻,他们根本无法抵抗。”

华西列夫斯基心中直摇头,从军事上看,斯大林的分析完全不合军事理论,十几万兵力进攻六七十万占据地利的敌人,而且还面临物资不足的情况。以他的经验,这场战斗还没开始,便可以知道结果。

“可是,斯大林同志,日本人在远东的力量还是不可小视的。”华西列夫斯基尽最后的力量在说服斯大林,推迟在远东的进攻。

斯大林站在华西列夫斯基的面前,在高大的华西列夫斯基面前,斯大林的身材显得矮小,可在旁边的情报部长面前,斯大林的显然更高大。

“不会,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在有些时候,我们应该冒险,战争本身就是冒险,世界上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战斗,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执行吧,相信远东方面军的同志们。”

华西列夫斯基知道再无法挽回,只得退守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会命令远东方面军做好进攻准备,斯大林同志,我想从预备队中向远东方面军增调两个师和二十万吨物资,这样他们的进攻可能要稍微推迟点,但成功的把握要增大几分。”

斯大林沉凝一会,或许是朱可夫在基辅会战前与他争执的那一幕又出现在眼前,他终于点头答应:“好吧,进攻发起时间不得晚于五月十五日。”

“是,斯大林同志。”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敬礼后转身离开。

斯大林在他们走后,回到办公桌后,他没有打开面前的文件,而是抽着烟斗,静静的思索着。华西列夫斯基最后带来的情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蒋介石的胃口居然如此之大,居然就想冲入蒙古,将蒙古兼并入中国。可让斯大林为难的是,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中国军队进入蒙古,远东局势一下变得扑朔迷离了。

远东的另一个难题便是新疆事件,在发动之初,一切条件都显得非常有利,可发动之后,中国政府的态度却让他坐上了火山口。

或许莫洛托夫的主意,能解决目前的危机。斯大林想着,打开了面前的文件。

莫洛托夫离开克里姆林宫后,立刻召见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向他宣布了苏联政府的决定,傅秉常听完后,微微冷笑下说:“对贵国政府的这个决定我感到非常遗憾,我会向我国政府报告,不过我还是要说,两国关系发展到现在,贵国政府不但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却将责任推到我国政府身上,这是我国政府不能接受的。”

莫洛托夫没有废话,平静而冷淡的告诉傅秉常:“潘友新大使会在24小时内离开贵国,我们希望您能在四十八小时内返回中国。”

傅秉常毫不客气:“我会在二十四小时内离开贵国。”

中苏两国互相召回大使,顿时震惊了整个盟国,从重庆到南京,再到东京,华盛顿和伦敦,都用复杂的目光看着重庆和莫斯科。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十章 狂澜 第六节 平津上空中的谜云(一)

“美联社报道,盟军今天出动三千架飞机对德国鲁尔地区进行轰炸,盟军发言人称此次轰炸极其成功,鲁尔工业区集中了德国大量钢铁厂和军工厂,德国人要恢复这些工厂至少需要三个月。”

“美联社前线消息,今天盟军出动上千架飞机对正在进攻安齐奥海滩的德军进行大规模轰炸,地面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对德军展开反攻,迫使德军后腿八公里,安齐奥前线转危为安。”

“据美联社莫斯科消息,中国大使傅秉常在机场向记者发表声明,表示此次中苏互相召回大使,中苏关系走向全面破裂的原因在于苏俄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新疆、蒙古、东北的领土野心,此次他们策划了新疆叛乱,目的就是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为其傀儡国,最后并入苏俄。莫斯科政府必须承担中苏关系破裂的全部责任。”

“下面播报美联社国际问题专家史蒂文对中苏关系的分析……”

“哈里,你对目前中苏关系是什么看法?”

初春的华盛顿还比较寒冷,罗斯福坐在壁炉旁边,炉内的柴火闪动着暗红色的火苗,暖气将整个屋子烘得暖洋洋的。

霍普金斯架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手里正端着咖啡,闻言后先是喝了口咖啡,然后才笑笑:“斯大林恼羞成怒了,他们策动了新疆事件,原以为能捞一票,现在发现抓到刺猬身上了。”

魏德迈和高斯大使都发来了对新疆事件的报告,俩人对这事的认识高度一致,都认为是苏俄策动了新疆事件,目的是分裂中国,同时牵制中国,以实现斯大林对东北和蒙古的野心。

收音机里,美联社观察员正慷慨激昂的分析着:“……,中国指责苏俄策动新疆叛乱,对这个指责,苏俄政府予以谴责,但我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中国政府的指责是有道理的,中苏关系走到今天,用一句话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罗斯福咧嘴一笑:“看来他也同意我们的看法。”

霍普金斯也笑笑,罗斯福接着说:“蒋介石已经看破了斯大林的企图,斯大林策动新疆事件,目的还是东北,而在这上面,蒋介石是不可能让步的。”

“中国军队在华北歼灭了近四十万日军,可麦克阿瑟将军和尼米兹将军却报告,日军没有从南洋调兵回去。”霍普金斯的神情有些不解,华北惨败,东北危急,日军却没有从南洋调兵回去,这让人有些迷惑不解,难道日本人不要东北了?

罗斯福却笑了笑,将烟嘴点燃,美滋滋的抽口烟:“哈里,日本人在最近一年多,被消灭了百万之多,日本还必须守住菲律宾、马里亚纳,新加坡,如果再从南洋调兵,日本人就只能放弃南洋了。”

霍普金斯想了想微微点头,日本能从南洋抽调的部队已经在华北被歼,剩下的是必须要的,日本现在要增兵东北,只能从日本国内调了。

“美联社莫斯科消息,苏联外交部今天发表声明,重申苏联政府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斗争,苏联政府支持东南亚、非洲,以及朝鲜蒙古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这个报道将罗斯福和霍普金斯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过了好一会,罗斯福才凝重的对霍普金斯说:“哈里,看来你要去莫斯科和重庆一趟。”

霍普金斯明白罗斯福今天将他叫到白宫来,其实就是为这事。霍普金斯问道:“总统,我们的立场是什么呢?”

美国在中苏分歧中一直保持着暧昧态度,从头到尾,美国政府只是发表过几个声明,希望双方克制,维护盟国之间的团结。

“中国人消灭了上百万日军,苏俄人消灭了几百万德军,他们都是我们重要盟友,”罗斯福的语气缓慢,似乎还没拿定主意:“可从长远来看,中国对我们更重要,但现阶段,我们更需要苏俄。”

霍普金斯没有开口,他只是静静的等待罗斯福的决定,罗斯福的目光盯着壁炉里的火苗,木材发出轻轻的噼啪声。

“我们必须支持中国对东北的要求,这符合大西洋宣言,以及开罗和德黑兰宣言,中国对东北拥有主权,这点不容置疑。另外,我们也支持中国在新疆的行动,斯大林在新疆碰了壁,应该吸取了教训,他应该可以接受这个结果,在战后,我们可以将库页岛全部交给苏俄,另外,在德黑兰,我们决定在战后在蒙古实行自由投票,这点我们应该支持苏俄。至于其他,哈里,斯大林和蒋介石如果提出来,你先不要答应他们,但也不要拒绝。”

霍普金斯明白罗斯福的意思,现在的情况需要美国出面斡旋,但美国还是不能表示支持谁,要调和中苏之间的矛盾,至少要在战争结束前,维持住这个脆弱的联盟。

“美联社消息,今天,中国华北战区司令,号称不败将军的庄继华上将宣布,中国军队将继续追击日军,为彻底打败日军,他命令卫立煌将军率部进入蒙古,消灭盘踞在蒙古地区的日军。”

“看看,斯大林恐怕要暴跳如雷了,中国人的伸进了蒙古。”罗斯福摇头叹口气。

中国政府的这个声明可以骗骗普通民众和新闻记者,可在这些政治家眼中,背后目的一览无余,蒋介石开始对斯大林进行反击了。

“我什么时候动身?”霍普金斯听到这个消息后,也禁不住呆住了,蒋介石居然如此强硬,不但在新疆拒绝了苏俄和谈建议,还直接攻入蒙古,根本无视苏俄的威胁,中苏关系现在危险了。

明媚的天空下,冰雪尚未完全融化,绿意顽强的从茫茫白色中伸出头颅,从北面吹来的风,带来了西伯利亚的寒意。草原上,一群群白色的绵羊,安详悠闲的吃着青草,蒙古包前的牧民呆呆的看着漫长的行军队伍。

向蒙古的进军是在条件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莫斯科要求中国召回大使后,本在犹豫的蒋介石立刻下令卫立煌向蒙古发动进攻,为此,庄继华将准备攻击平津的物质全部调给了卫立煌,准备补充给第五集团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