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投机者-第5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庄继华听出蒋介石心动了,心中一喜,连忙说道:“我向他们提出过,我军要在张家口留驻一千多兵力,另外党部和三青团可以在察哈尔公开活动,后勤部将在张家口设监察站。”

“可以同意,不过,察哈尔地区的难民必须由共产党负责救助,我们就不管了。”蒋介石转身望着庄继华:“这是我最后的决定,你有一点说得对,两军摆出堂堂之阵决战,共产党不是我们的对手,那和平竞争什么的,到不见得。张家口给他们,察哈尔地区的两百万难民也归他们了,这是个不小的负担。”

庄继华禁不住大喜,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他忍不住站起来:“这是肯定的,我也没有这么多粮食给他们。”

“文革,这是我最后一次对共产党让步,我不担心共产党不服从,五百万国军,可以消灭上百万日军,共产党总没有日军更难打吧,”蒋介石的信心很足,气势也同样很强:“如果能政治解决共产党,我也愿意,但必须按照我们的方式来,共产党必须交出军队,交出政权,他们可以参与到国家的和平建设。”

这几句话让庄继华刚涌起的信心顿时荡然无存,在他看来,张家口是块试金石,如果蒋介石同意,那说明他在战后完全有可能采取和平方式,进行政治改革,推进民主进程,施行国内和平。

可现在看来,蒋介石依然坚持他原先的立场,这个要求是共产党绝不会答应的,也不可能答应。

可蒋介石为什么会答应呢?庄继华有些不明白,在当晚,他把这个问题交给冯诡,冯诡思考了一会后,脸色非常不好。

“文革,我有个担心,他很可能有个全面对付你的计划,而且他对这个计划非常有信心,今天不过是为了证实,将张家口交给共产党,这对他来说没什么,张家口孤悬塞外,四周都是共产党的根据地,留在手中,守军多少都不方便,交给共产党有几个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松懈。文革,从现在起,你外出的安全戒备必须提到最高,此外,不要轻易回重庆。”

冯诡非常担心,庄继华却没有想明白,他想不出蒋介石会对他采取什么手段,有什么计划如此笃定,暗杀?他不这样认为,暗杀其他人可能行,如果暗杀他,一旦被揭露,或者失手,后果不堪设想,就算黄埔系内也不会同意。回重庆,被软禁,这倒是可能,可也难以对党内党外交代,而且,罪名是什么呢?

“看看吧,看看再说。”庄继华神情很平淡,既然想不明白,就等待吧。

冯诡看着他的背影很担心,同样在回去的飞机上,陈诚低声问蒋介石,完全可以不将张家口交给共产党,平津周围的几个小块根据地根本不算什么,一个军一个月的时间便可平了,冀中三个县,最多也就两个军一个月。

对陈诚的问题,蒋介石没有回答,他只是淡淡一笑:“文革还是年青,还是相信以前那套东西,先按他的想法动动,事实会教育他的。”

陈诚不再开口了,林蔚心里倒是松了口气,看来这对师生的关系还能维持。在蒋介石身边越久,林蔚感到危险越大,他已经数次暗示,希望能像陈立夫那样出任地方,蒋介石始终没有松口,这次之后,他更想尽快离开侍从室,朱绍良离开甘肃后,甘肃省主席空缺,他想得到这个位置。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十章 狂澜 第五节 斯大林攻击(二十一)

回到重庆之后,蒋介石下令为击退日军对苏北的进攻,从华北战区抽调新12军七十一七十二和三十六集团军南下,加入江淮战区,七十四军南调胶东,五十一军即刻北上加入华北战区,待南下部队到位之后,五十三军五十七军骑兵第二军即北上,加入华北战区。

很快庄继华在德县召集新闻发布会,在记者招待会上,庄继华宣布与共产党达成协议,“中央决定将国军攻克的张家口宣化交于八路军新四军控制,八路军新四军撤离冀中三县和平津附近,这是我党为维护国共合作抗日作出的重大让步,这也是委员长为增进两党信任,推动抗战建国,施行政治改革,向全国各界表现出的坚定决心。”

邓小平同样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他看上去很兴奋,目光中却透着冷静:“对张家口的进攻,我八路军新四军也同样参与,张家口宣化新保安怀来,八路军新四军都曾参与作战,对光复华北作出巨大贡献,众所周知,察哈尔乃贫困地区,而冀中乃富庶地区,这次我党让出冀中三个县,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我党对维护国共合作的坚定信念。”

可是不管邓小平怎样强调共产党作出的牺牲,但张家口乃省会城市,距离北平也不远,乘火车半天就到,乘汽车不过两百公里,两天就到,步行也就三天时间,更何况,从影响力来说,两者有天壤之别。

邓小平心中很有些感触,当中央提出这个构想时,也存在很大的疑惑,冀中虽然有三个县,但孤悬华北平原,四周全是国民党军,部队留多少都不妥当,平津附近的根据地就更不妥当了,那些是不成遍的单独小块根据地,最大的不过三四个乡,小的就七八个村,能容纳的部队也就一两个营,顶破天一个团,根本无法生存,用这些地方交换张家口和宣化,不过是个试探,主要是试探庄继华,中央的底线不过是张家口,宣化能要到便要,要不到也可以放手,可没想到还真办成了。

记者们似乎也被这个消息震惊了,他们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的重大价值,发布会立刻兴奋起来了,手臂如林般竖起来,坐在台上的庄继华和邓小平的神情却很轻松。

“……,毫无疑问,这是个重大标志,这个事情的意义绝不下华北会战的胜利。

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不但中国人心存疑惑,连我这个在中国很长时间的外国人也心存疑惑。国民政府从不隐瞒,他无法指挥延安政府,延安政府麾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只是在名义上服从国民政府指挥,国内国际普遍判断是,共产党只是在抗日旗帜下与国民党合作。那么抗战之后呢?

人们普遍在担心,抗战胜利之后,中国国内会爆发内战,顾问团的一位军官曾经对我说,在消灭日本人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内战,是一场不弱于抗战的惨烈战争,这场战争将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最终的胜利者将掌控整个中国。

可今天发生的事,却告诉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党分歧,这个消息对所有担心并热爱这个国家的人们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好消息!”

韦伯在他的文章中对这个协议热情欢呼,大声赞美这个协议,梅悠兰的渝州晚报则进行呼应,她以重建“民族和解,推动抗战建国”为题,从两党历史关系上对这个协议进行分析。

“……,先总理提出联俄联共以来,两党关系分分合合,既有十年仇杀,也有基于民族大义的合作,但两党十年的战争,让两党间充满不信任,要重建信任,必须双方作出妥协让步,这一次,政府作出了让步,这表明政府希望在战后,两党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党纠纷,解决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战乱不断,辛亥之后,国家陷入长时间内战,国民政府成立后,消除战乱曙光初现,可日寇的侵略又让国家民族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可以说抗战是我们民族近千年来的最大危机。

内战不断,国家衰败,民族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沿,为了挽救民族危急,国民党共产党捐弃前嫌,联手抗敌,各地方实力派也放弃纷争,共同战斗在国民政府的旗帜下,将民族从灭亡的边沿拉回来。

但国民的希望却不止这些,人民希望,这场战争是百年战争的最后一战,中国不能再打仗了,中国不能再内战了,人民希望结束战乱!

所有的政治领导人都看到这点,都看到人民希望,人民的呼唤!

委员长提出抗战建国,毛泽东提出联合政府,邓演达将军提出民主建国,但所有的纲领,政府,都有一个基本要求,被党派利益划分的人们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在之前的战乱中被撕裂。

张家口是个重要城市,本来是国军光复,可现在政府交给了共产党,让共产党控制,这是政府为实现民族和解,释放的一个善意的信号,这是个明确的信号!”

尽管韦伯和梅悠兰在全力欢呼这个协议的签署,可大后方新闻界的反响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国民党内部,一些流亡到重庆的察哈尔国民党元老联名向蒋介石抗议,大骂庄继华丧权辱国,对共产党步步退让,要求蒋介石绝不能将张家口交给共产党。

青年党也对这个协议冷嘲热讽,讽刺庄继华一厢情愿,蒋介石养虎遗患,青年党党魁曾琪亲自撰文在其党刊上刊载:“……,委员长对共产党步步退让,以为以此可以换取共产党的让步,殊不知这是与虎谋皮,共产党是不可能放弃其独立的,其主子斯大林也不会同意,共产党建党已经二十年了,其作为苏俄侵华内应的功效无丝毫改变!此次新疆叛乱后,延安一力主和,目的不过是与苏俄呼应,为苏俄干涉中国提供借口!

同胞们,抗战已经胜利在望,但国家民族的和平还没有实现,苏俄这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初现,我们必须提起百倍的警惕。

在德黑兰,斯大林已经显示了他的贪婪,他的嘴里含着蒙古,筷子上夹着新疆,目光还盯着东北。

相反,共产党,作为他的内应,在各种事件中与他呼应,张家口,塞外重镇;绥远察哈尔,紧靠蒙古,共产党获得这块地区后,苏俄便可以随意进出,整个北中国边防形同虚设,甚至溥仪事件有可能重演!

警惕吧!善良的人们!”

曾琪的文章发表后,在重庆引起轩然大波,周恩来召开新闻发布会,严厉驳斥曾琪的谣言,同时向蒋介石提出严厉抗议,博古则拿起笔在新华日报上展开反击。

“国内形势的发展,让曾琪先生非常不满,抗战快胜利了,曾琪先生看不到,国共两党增进了信任了,曾琪先生非常不高兴,也非常不满,在曾琪先生看来,只有内战,只有让人民重新陷入战乱中,才是最好的结果!

曾琪这篇文章写得好啊!好就好在,它彻底暴露这个人腐朽的本质!将其真面目暴露在全国人民面前!始终充当着反共反人民的急先锋!”

博古可以用新华日报对曾琪展开反击,可周恩来的抗议被蒋介石拒绝了,蒋介石明确告诉周恩来,他不能查封青年党党报。

“恩来,这个协议是我批准的,说明我是同意的,现在我们两党合作很好,难道非要走向对抗?我也不赞成曾琪的观点,也很反感,可这是民主的一部分,参议会的参议员们一直在批评政府对新闻管制过严,曾琪的文章反应的是他的观点,我已经让布雷先生和贺衷寒他们在中央日报上进行反击,请贵党同志相信,政府是有诚意推进国共合作,实现国家和平发展的。”

蒋介石的太极拳让周恩来无可奈何,不过第二天,中央日报的报纸上倒是刊出了两篇反击曾琪的文章。

周恩来对蒋介石的行动感到迷惑不解,从交换张家口来看,他对共产党的态度有所缓和,可他对曾琪和国民党内的反对声音的放纵,又让这事蒙上一层阴影,他到底是什么目的呢?这是二十年来,蒋介石首次让他看不清。

当然他绝不会认为,蒋介石转性了,共产党人在4。12之后,便再没相信过蒋介石,要想和蒋介石平等对话,手上必须要拿着枪。

不过正在筹组新党的邓演达和民主人士,则大为兴奋,邓演达章伯钧亲自撰写文章,为这个协议欢呼,张澜罗隆基黄炎培蔡元培等人也同样为此欢呼,纷纷撰文驳斥曾琪,认为两党和平共处,乃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张澜在文章还对蒋介石大加赞赏:“……,张家口虽然是塞外明珠,然与国家和平相比,实乃太小。委员长能将此重镇交与共产党,增强两党合作之基础,为将来国内和平打下良好基础,实乃目光如炬。

不纠缠于一地,而断然给予,乃委员长之统帅风度之体现,古往今来,唯真正,有长远目光之大政治家才能断然作此取舍!

有委员长之领导,乃我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这个结果让黄山别墅有些惊讶,林蔚根本没有想到,仅仅一个交换张家口,竟然在民族人士中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面对这如潮赞誉,他有些糊涂了。

“这究竟是蒋介石是大政治家还是庄文革是大政治家呢?”林蔚拿着报纸翻来覆去的想着,这时传来敲门声,他随口说声进来。

陈布雷推门进来,看到摊开的报纸,陈布雷禁不住笑了:“蔚文兄,这两天对国民政府可是好评如潮,对委员长的赞誉声不绝于耳。”

林蔚抬头一看,见是陈布雷,将报纸合上也笑道:“是呀,连罗隆基蔡元培黄炎培这些人都转性了,你看,张澜对委员长的评价有多高,甚至连庆龄先生都发表声明,说这是蒋介石十多年来第二件让她完全赞成的事。”

陈布雷哈哈一笑,转身走到窗前的沙发上坐下:“那第一件事是什么?是不是抗战?”

林蔚从座位上起身,走过去给陈布雷端上茶,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包茶叶,坐到陈布雷傍边,将茶叶放在陈布雷面前的茶几上:“试试吧,这是崂山绿茶,庄文革送的,每人一包,唯独没有准备委员长的。倒是给夫人带了一包,我知道你好这个,就给你留下了。”

“庄文革也学会这个了,倒是难得啊。”陈布雷拿起那包茶叶放在鼻尖下闻了闻,看看上面的标签:“东海龙须,口气好大,将敖广胡子拔下来。”

陈布雷将茶叶放下来,扭头看着林蔚:“蔚文兄,要祝贺你了,你算是心想事成了。”

林蔚一听禁不住大喜,他当然清楚这是什么意思,陈布雷哈哈一笑,将茶叶收起来:“这也算是有功受禄,不过,老兄,甘肃情况复杂,西北两马也在争夺这地方,要想理顺,可不容易。”

林蔚对此倒没放在心上,他早就想离开侍从室了,高层的政治斗争,风险越来越大,他不想再这样了,倒不如学学庄继华,到地方上做点实际的工作。

陈布雷知道他的想法,所以当得到这个消息后,他便第一个跑来祝贺林蔚,说实话,要不是因为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他也不想留在这里,他更喜欢的是当个报人,编辑记者都可以。

“现在看来,交换张家口,还真是一记妙手。”林蔚心想事成,心情非常愉快,他仿佛放下一个重担,浑身感到轻松,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在甘肃施政。

“妙手倒是妙手,不过,”陈布雷压低声音:“委员长刚刚作出决定,调俞济时到华北,担任战区副司令。”

林蔚心中一惊,神情一下紧张起来,他扭头紧盯着陈布雷,心中阵阵发冷,好半晌才艰难的问:“那远征军呢?交给谁呢?”

“卢汉,罗卓英担任副司令。”

“罗卓英担任副司令?郑洞国呢?”林蔚中心更加迷惑了,远征军正副司令都调换了,蒋介石突然采取这么大动作,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郑洞国也调华北,担任集团军司令,至于是那个集团军,委员长还没定。”陈布雷这时的神情也有些凝重,蒋介石刚才露了点口风,郑洞国可能要担任四十九集团军司令。

蒋介石刚从华北返回,便作出了这一系列人事调整,会对华北,特别是庄继华产生那些反应呢?林蔚心里更感到庆幸,庆幸自己离开了黄山别墅,他不想介入这对师生的争斗。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十章 狂澜 第五节 斯大林攻击(二十二)

大漠戈壁,一望无际,黄沙随风起舞,几株孤独的灌木为这满眼的黄色添上一分绿意。被风化成各种形状的土堆,仿佛山崖,也仿佛坍塌的宫殿,记录了历史的变迁。

枪声划破了大漠的沉寂,几百匹战马正在围攻一处小山丘,炮弹不断落在山丘上,整个山丘被烟雾笼罩,几十匹战马冲上来,战斗很快便结束了。

五六个俘虏被押到一个三十多岁,满脸络腮胡子的中校面前,中校很快走到一个高鼻深目的俘虏面前,这个俘虏的头发不是黑色而是灰色,满脸血污,头上裹着绷带,肩膀上还中了一枪,却没有包扎。

络腮胡子伸手抓起俘虏的头发,用力向后拉,俘虏被迫将脸扬起来,络腮胡子冲着他大声吼道:“叫什么?”

高鼻子灰色的眼珠瞪着络腮胡,一言不发,络腮胡冷笑下,忽然伸出手指在高鼻子的伤口用力一戳,高鼻子发出一声惨叫,两个士兵用力将他架住,络腮胡子没有停下,脸上露出狞笑,手指顺着枪眼向里钻。

“叫什么?!说!”

高鼻子发出惨叫声,身体不住扭动,络腮胡停下,蹲下来瞪着高鼻子的眼睛:“我知道你叫列昂诺夫,苏军少校,”说完后,他站起来,看着另外几个俘虏骂道:“妈的,为了你们,老子在这转悠了一个月。”

络腮胡子马靴在地上踢了两下,嘴角凶狠的抽动两下:“老子真想砍了你们,娃子们,每人二十鞭,不准打死,然后送到迪化。”

这支苏军特遣队潜入哈密地区,携带电台在迪兰铁路附近活动,破坏迪兰铁路。这支特遣队在前期频频得手,胡宗南到任后,专门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对他们进行追剿,同时加强空军搜索,沿着迪兰铁路两侧进行搜索。

各种情报表明,这支特遣队人数不多,活动神出鬼没,胡宗南追了半个月都没找到他们的踪迹,白崇禧到任后,白崇禧认为不管他如何神出鬼没,他们总要吃饭睡觉,总要补充弹药,白崇禧下令各地警察局和军统中统情报人员,加强对粮食弹药的秘密监控,观察那些大规模购买粮食的人家,此外命令空军封锁哈密地区的天空,逼这些人出来弄弹药。

前几天,当地警察局发现有人购买了大批粮食,这些粮食足有让十几个人吃半个月,侦察人员秘密跟踪了这些粮食,终于确定这些人就是他们要找的人,追捕队迅速从百里以外赶过来,秘密对特遣队进行包围,可这支部队很狡猾,就在追剿队的包围圈快要形成时被他们发现,特遣队立刻突围,冲出了包围圈,追剿队穷追不舍,在这空旷的戈壁上,连续追击三天,今天终于追上消灭。

消灭列昂诺夫特遣队的消息迅速传到了迪化,白崇禧和胡宗南只是轻轻松口气,迪兰铁路的隐患消除了,筑路部队加紧修复被破坏的铁路。

白崇禧手上的力量正在逐步增强,第一军第一师已经全部赶到迪化,第七十八师先头部队正在哈密集中,从江南战区抽调的第2军的第6师已经全部空运到迪化,第八战区第四坦克旅已经赶到哈密,空军驱逐机第九大队和第十四大队,轰炸机第十一大队,全部转场完成。

在迪化四周已经聚集了,赶到迪化的新编第2军之暂编46师,骑兵第1军,新疆省军暂编第三师,白俄归化军,128师,骑兵第五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七万多人,此外还有,迪化警备队,临时由迪化汉人组织的五千人的义勇队,到此时,白崇禧才有了些底气。

兵力暂时充足了,可后勤还是比较紧张,白崇禧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首先消灭进攻青河地区的叛军,以第1师和第6师为主,配以省军骑兵第11师和骑兵第5军,空军第九大队和轰炸机第十一大队负责空中支援。

对中路,白崇禧调集暂编46师和128师骑兵第一军白俄归化军,在玛纳斯地区构筑防线,阻击叛军进攻。

让白崇禧和胡宗南感到宽慰的是刘文辉平定了南疆,消灭了叶城、和田、塔什等地的叛乱,最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剿灭了乌恰地区的叛军,消灭了南疆全部叛军。刘文辉随后将主力136师集中在阿克苏地区,137师集中在焉奢,堵住了叛军向南疆进攻的道路。

不过,叛军对艾林巴克的进攻更加猛烈,杜德孚每天都数封急电,请求援军尽快增援,或者派部队接应突围,但白崇禧每次都拒绝了,每次都命令他坚守待援,同时命令空军提供支持。

但白崇禧和胡宗南都清楚,杜德孚的伤亡必定非常惨烈,但他们的坚守,将吸引叛军主力,为整个平叛战斗赢得时间。

消灭了列昂诺夫特遣队后,白崇禧下令将七十八师调到迪化,同时催促第四坦克旅和已经在路上的四十二军,骑兵第3军,新编第九军,暂编十五师加快速度,一定要在五月初赶到迪化。

四十二军等部队是原第八战区部队,其中42军下属的预备第七师已经在新疆,该军另外两个师48师和191师却在陕北,叛乱发生后,蒋介石调这个军西进,但由于交接防务和运输问题,没能按时启程,现在才赶到兰州,要到迪化至少还需要一个月。

之所以还需要这么长时间,主要是骑兵第3军和暂编十五师已经在路上,被困于新甘边界,由于列昂诺夫的破坏,铁路时通时断,军事运输处于极端不正常状态。

白崇禧非常重视对青河地区的反击,他让胡宗南亲自担任前线总指挥,同时将刘文辉平定南疆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作为经验下发各部队,要求各部队照此执行。

白崇禧到了新疆以后才明白新疆平叛的复杂,这个复杂性首先表现在,新疆地域太广,人口稀少,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存在各种矛盾,既有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有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刘文辉策略最厉害的便是收缴叛军的草场,现在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都是游牧民族,草场对他们而言是性命攸关的事情,一旦被收缴,整个部落便陷入绝境。

随着草场被收缴,重新分配,原草场主人与接受草场主人便产生矛盾,政府便可从中获利,少数民族再无法联合起来对付政府。

第二个复杂性在于,新疆的地形,天山横亘全境,沙漠遍布整个地区,北疆有准格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疆有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和沙漠将新疆分成数个区块,阿山地区、伊犁地区,迪化地区,可以看着三块大绿洲,要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不但要穿越沙漠戈壁,还要翻越众多的高山。叛军只要封锁几条交通要道,平叛部队便只能一步一步的打过去。

当救援承化失败后,胡宗南作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决定,将新疆省军骑兵第十团撤到青河,与青河边防大队共同守御青河。

青河地区是维吾尔土匪乌斯满长期活动的地区,这个乌斯满是哈萨克人,早在盛世才时代便起兵反对盛世才和苏俄,曾经枪杀来青河地区调查矿业资源的苏俄勘探团团长。

“对这个乌斯满要双管齐下,一手军事,一手政治,告诉他如果他肯接受收编,政府可以给他一个团的番号,但他必须与苏俄和伊犁叛军划清界限,并协助政府平定伊犁叛乱。”白崇禧来之前便向盛世才了解过新疆的问题。

盛世才对乌斯满很不满,但他认为这个人在反对苏俄上与国民政府可以合作。正是这个情况,白崇禧才制定这个首先剿灭阿山地区叛军的作战计划。

胡宗南率领三万兵力出迪化,到奇台,穿越沙漠,到将军庙,再翻越卡拉麦里山和北塔山,到中蒙边境的乌拉斯台休整三天,然后再沿着中蒙边境行动,越过乌伦古河,进入青河境内。

这条路线的最大问题来自蒙古,蒙古也插手了阿山地区叛乱,大约两个团的蒙古军队直接参加了阿山叛乱,如果没有蒙古军队参与,承化应该还能坚守一段时间。

现在整个伊犁地区,除了杜德孚还在坚守,其余地区全部沦陷,叛军先是成立了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可随后又取消了国号,改为三区自治政府,自治政府向整个三区发布征兵令,要求十八岁以上的年青男人都必须自备武器参加军队。

叛军兵力随即猛增到近十万,另外苏军两个步兵团和一个坦克团出现在战场,其中一个步兵团和坦克团初现在玛纳斯河对岸。

玛纳斯河两岸大军云集,战云密布!双方统帅调兵遣将,眼见着大战即将爆发!

“寿山,这平叛第一枪能不能打响,就全看你了。”白崇禧方略已定,他极有信心:“要注意蒙古境内的情况,有什么要求,立刻电告我,空军沿途掩护你的行动。”

胡宗南神情严肃的点点头,他也很希望能率部出击,这些年他在陕西,眼看着庄继华杜聿明关麟征俞济时这些黄埔同学在抗战战场上大放异彩,光芒四射,心中充满羡慕嫉妒恨,可他也清楚蒋介石将他留在西北的目的,所以他也不请战,老老实实的守在西安。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居然调他来新疆平叛,就从这个举动,胡宗南就知道蒋介石对新疆叛乱的事情有多看重,可没想到他第一次出手便折羽而归,以至蒋介石又将白崇禧派来,这让他在心里郁闷的同时也惶恐不安。

现在白崇禧制定了平叛计划,第一步便让自己出手,这让他心中滋味百般,但他非常清楚,这一仗,他必须获胜,以挽回声誉。

“请白总指挥放心,卑职一定谨慎小心,顺利平定阿山地区。”

说完胡宗南转身蹬上他的吉普车下令出发,大军离开迪化向西前进。白崇禧朱绍良率领所有指挥部成员在城门相送。

部队还没走完,一个军官走到白崇禧身边,在他耳边悄声说道:“发现一个神秘电波。”

白崇禧微微点头,镜片后面的目光冷静又带有一丝嘲讽,胡宗南并不是直接向北,而是先向西,似乎是向玛纳斯河前线去,出城三十里后,再秘密掉头,向北,从戈壁边缘插向北面。

蒋介石盛怒下,决定关闭苏俄在新疆的所有领事馆,迪化的苏俄领事馆被关闭了,城内所有的苏俄人,无论是商贸人员还是外交人员,均被驱逐出境,这个举动无形中严重打击了叛军情报系统,以往苏俄领事馆人员利用外交身份公开为叛军收集情报,中国方面就算知道也无可奈何。现在领事馆关闭了,苏俄措手不及,还没来得及部署情报网便被迫撤离。

但无论白崇禧还是朱绍良胡宗南都不敢保证城内没有苏俄间谍,所以才让胡宗南先向西再向北。同时命令军统严密监控迪化上空。军统从内地调来三台电讯侦测车,同时组建了十几个电讯侦察小队,密布迪化全城。

“确定位置了吗?”白崇禧低声问。

“已经确定,韩站长问是不是抓人?”

“抓,还等什么,苏俄人不可能布置了很多电台,抓一部就少一部。”白崇禧语气非常坚决,他非常清楚,苏俄人离开匆忙,没有来得及部署间谍网,电台就更少了,很可能整个迪化就这一部电台。

军官悄悄离开队伍,迅速跑到一旁的吉普车上,抓起报话机下达命令。

随着他的命令,一群士兵冲进迪化城内的一个清真寺,随后清真寺内传来几声枪声,周围的维族人顿时激荡起来,全体向清真寺围过来,到了门口却发现,清真寺被几百名士兵包围。

几个维族青年冲着军队大骂,没等他们骂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