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投机者-第3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蒋经国收到这份文件后,他没有盲目施行,而是先将党部三青团四川开发公司和物资局的人商议,认为此策可行,但他还是没有一次就在整个县推行,而是挑选距离开发队最近的人和镇开始试行,同时让物资局制定出产品标准和加工费用。

在电文发出后,庄继华开始构思给梅悠兰的文章,他知道这场宣传战是贺衷寒在后面推动,但却不知道这场宣传战的最终来历。

夏季反攻结束后,正面战场显得相对平静,中日两军同时进入休整期,蒋介石在洛阳召开一二五战区主要将领会议,宣布进行整军,高级军官分期分批到陆军大学进行短期培训,中低级军官则到中央军校特别班进行培训;部队也要进行整顿,特别是那些前期作战不力的部队。明确提出按照四十九集团军的方式整顿,如果整顿不力,部队将打散编入其他部队中。

蒋介石虽然没点名,但参加会议的将领心里有数,象六十八军刘汝明,六十九军石友三等人心中自是惴惴不安。

不过政策转变最大的还是两党关系上,蒋介石重新提出防共限共策略,将孙殿英和石友三部调入太行山区,向冀南发展,与八路军争夺冀南。

对江南新四军,蒋介石越想越感到不能放任新四军在江南发展,想起当初庄继华的建议,于是命令陈立夫张冲在与周恩来的谈判中提出将江南新四军全部迁移到华北,划归八路军作战序列。此举遭到周恩来断然拒绝。

中国方面调整频频,日军也没闲着,在张鼓峰战斗失败后,八月下旬日军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挑起冲突,日本集中了五万大军,两百辆坦克和四百架飞机向苏蒙军队发起攻击,结果,日军再度遭到失败,损失全部坦克和三万多人,只有空军的战绩依旧辉煌,日机击落了三百多架苏俄战机,自身却只损失了不到百架,日本空军甚至扬言,苏俄空军还不如中国空军,这个结果让苏俄更加急切的想得到P51野马战斗机和B17轰炸机。

P51野马战斗机就是梅列佐夫提到的那种新式飞机,庄继华在谈判结束后,立刻给王助去电,追究他为何没有报告,让他立刻送一份详细情况回来。

王助见庄继华动怒,派自己的助手李西平回国向庄继华详细汇报此事,李西平是留美华人,王助的师弟,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动力专业,博士,毕业后在北美航空工作了八年,后由梅老爷子拉进庄继华系统,只是一直留在美国,王助兼并北美航空后,就将他提升为自己的助手。

李西平回国后,向庄继华详细汇报了P51战斗机的情况,在王助和李西平看来,第一代P51是一款不成熟的产品,只是英国人要得急,才不得不透露生产,P51A还存在很大的改进余地,正在研制的P51B的性能要提高50%以上,将完全超越现行的各种战斗机,按照计划,这款飞机将在两年内完成试飞,因此王助没有向国内报告。

庄继华有些哭笑不得,这些书呆子呀,总是想提供最完美的产品,可战争是不给你这个时间的。不过他还是耐心的向李西平解释目前中国天空上发生的事。

“日军新机型对我们威胁很大,我们本来在数量上就居于弱势,如果在质量上在差,日军就将统治中国天空,现在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完全与之对抗的新飞机,你们应该尽快在中国设厂,将资料立刻全部送回来,俞大维已经在选择厂址了。”

李西平还想申辩,可在重庆待了一周,经历了三次轰炸后,他明白了庄继华为何如此着急,如此生气,P51野马战斗机在中国落地的问题这才算解决。

从洛阳回来的蒋介石连续召集陈立夫陈果夫和贺衷寒陈诚,商议如何对付力量逐渐强大的共产党,决定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入手。

经济上,在陕西推行粮食管制和社会改革,禁止所有生活物资进入陕甘宁特区,调滕杰和重庆市政府秘书长严汉辉、四川省粮食管制局局长许海生到陕西,出任西北行营政治部主任,陕西省秘书长,陕西物资局局长,厉行重庆式的社会改革和物资管制。

军事上胡宗南部继续扩编,总兵力要达到三十万人,全部仿照四十九集团军编制和装备,另外在榆林设晋绥陕边区司令部,任命邓宝珊为司令,任命甘肃省主席朱绍良兼任第八战区司令,调傅作义部进驻绥远,傅作义出任绥远省主席和第八战区副司令,第二战区北路军司令,同时胡宗南马鸿逵升任战区副司令,驻宁夏的十七集团军扩编为两军六师制集团军,傅作义部扩编为三个军,其中一个军为乙种军。

在政治上就是宣传战,共产党在重庆力量薄弱,政府威望极高,这个示范效果让蒋介石非常满意,他在各种场合中称重庆为三民主义实践模防区,要将重庆模式推广到全国。这次对共产党的宣传战,就是利用重庆的新闻控制,由贺衷寒具体指挥发动。

共产党方面当然不甘束手就擒,可在重庆他们没法进行还击,于是战场就转移到贵州,利用在贵阳的新华日报展开还击。

一场宣传大战就此展开。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六章 相持 第五节 积聚(十)

“武汉失守后,日军已经无力展开大规模进攻,而我军也不具备全面反攻的实力,我们的困难首先体现在物资上,前线的物资供应极其紧张,每次作战都是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展开,以富金山血战为例,一零二军全军弹药只有规定的六成,不是中央不肯给,而是物资只有那么多,根本无法满足全体部队的需要,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地方部队,每个部队的物资都不足;今天我们进行贵州开发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制约我们反攻的问题是军队,众所周知,我国军队良莠不齐,有些部队战斗力极强,有些部队却一触千里,究其原因还是军队训练和组织问题,我国军队大部分的训练和组织还很落后,必须进行改进,这也是委员长在洛阳会议上提出全面整军的原因。

第三个制约我们反攻的因素是国内政治力量,我们必须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但让人失望的是,国内政治力量四分五裂。日本是亚洲最先进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是亚洲唯一有健全的工业体系和社会组织的国家,要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必须把社会组织起来,实行一定程度的专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积聚起力量。可这样的专制必然损害民众的部分权力,但这种损害与打败日本侵略者相比,是值得的。

我们现在要的不是争论,而是全力以赴支持政府,支持政府实行社会改革,实行军事整顿,实行经济改革,社会各阶层各党派都应该团结在政府周围……”

庄继华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交给梅悠兰,梅悠兰开始还兴高采烈,仔细看过后却鼓起了嘴,有些不满的说:“大哥,你这不是示弱吗?干嘛非要让着他们。”

庄继华叹口气,轻轻摇头:“两党关系已经很不好了,再火上浇油,迟早会破裂,这样只会让日本人占便宜,这场宣传已经走上邪路,要尽快把它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小妹,你们报社应该率先作出表率,明确提出,打败日本人的唯一途径是加快建设,加快社会改革,而不是互相攻讦,团结一致是目前的唯一正确的办法。”

梅悠兰想了想,苦笑下点头答应,不过她又提出:“大哥,我们想到各地去看看,再给我们发个通行证吧。”

“还要,你们还想去那?我们?还有那些人?”庄继华有些警觉的问,梅悠兰他们刚到时就给他们发了C类通行证,这种通行证都是给记者准备的,贵州开发虽然不是秘密,但具体的工厂厂址和内容却是秘密。现在又来要通行证,他不由有些担心,他知道叶絮菲与她在一起,C类通行证上面就是B类通行证,这类通行证可以去工地,进入工厂外围,A类通行证则可以进入生产车间,可以在宵禁时,继续待在大街上。

“当然是B类通行证,我们记者团,韦伯、查尔斯和叶小姐。”梅悠兰睁大眼睛,有些不解的看着他庄继华,从他的疑问中,她敏锐的察觉到他好像在担心什么。

“你们想去那些地方?”庄继华察觉了梅悠兰的疑惑,便作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问道。

“贵州和云南,铜仁,六盘水,昆明,滇南,滇西,据说这些地方的建设力度很大。”梅悠兰解释说。

庄继华心里暗暗惊讶,这狗日的,嗅觉还真灵,他们从那得知滇西滇南的情况,滇南正在加强战备,龙绳武在滇南紧张备战,整个滇南都在构筑防御工事,他正在向蒋介石申请,将滇南警备部队扩编为师,任命龙绳武为师长,不过仅仅一个师是肯定不够的,整个滇南至少需要十万人,这些部队从那来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滇西更是重点,李安定在那实行严格的管制,几乎所有进入滇西的陌生人都会受到严格的审查,新闻记者更是受到严格限制。

余程万和戴安澜已经出发去滇西了,余程万将担任滇西边界警察大队大队长,原大队长石观滔出任参谋长,戴安澜出任第一支队支队长。余程万还要组建一个随营军校,培训基层军官。

这些事情是都是绝密,给他们B类通行证,以叶絮菲的精明,很难瞒住她,庄继华不敢冒这个险。

“不行,你们去滇南滇西干什么,那些都是少数民族,他们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稍有不慎,你们可能都回不来。”庄继华摇头说,态度很坚决:“还有贵州的兵工厂很多,这些都是绝密,稍有泄露,日本飞机来轰炸,那我们这一年多,就白忙了。”

贵州正在建设中的工厂有迫击炮厂,重炮厂,无线电厂,39式半自动步枪厂(仿照AK47),弹药厂,重炮厂,钢铁厂,还有设计中的坦克装甲车厂,飞机制造厂,汽车厂。

这些工厂中,轻武器工厂大部分已经投产,剩下的重炮厂,炼铜厂,化工厂还在建设,明年下半年就可以投产,而贵阳钢铁厂则要在两年后,1942年才能出钢,这个钢铁厂设计产量是三十万吨/年,让庄继华重视的是,这个钢铁厂的所有高炉都是中国自己设计的。

和其他设备一样,这个高炉也是采用的外国技术,钢铁组在设计钢铁厂的同时就分出一个小组开始设计高炉,因为高炉的设计寿命一般只有十来年,如果考虑质量问题,一般只有七八年时间,所以早在庄继华还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时,专家小组就已经想到了。

早在二十年代,冶金专家周仁便研制出三相电弧炉(炼钢炉),并建立起和兴钢铁厂,不过炼铁高炉却没有,周仁在进入西南开发队后,这个集全国技术精英的团体,他吸收消化了来自美国和德国的技术,在今年六月生产出第一座高炉。

庄继华当初担心的钢铁厂遭到轰炸,导致高炉损坏,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听到庄继华的话,梅悠兰有些不满的皱起她光滑的眉头,嚷嚷道:“我们那会泄密,再说,你们那些工地那么大,谁看不见呀。”

“小妹,”庄继华耐心的劝道:“你们是做什么的,你们是记者,记者到工地去采访,不涉及技术产品吗?不涉及工期吗?况且,你要看的是什么厂,军工厂,我让你们去看水泥厂,你去吗?C类通行证完全可以去这些地方。”

梅悠兰不是轻易放弃的人,她想想后说:“记者发稿都要受到检查,检察官可以将敏感内容删去。”

庄继华苦笑下:“韦伯查尔斯和叶小姐的文章可以删去吗?他们发回国,发到上海,你怎么检查?小妹,其实你关注的重点不应该在军需生产上,而应该放在贵州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上,告诉民众,社会改革的必要性,给民众带来的好处,这些才是你应该关注的。”

“对了,怎么没看到小森呢?他去那里了?”庄继华问。

“我把他留给爷爷了,我这么大个人,到那里不行,非要派个人跟着。”梅悠兰早就想甩开练小森,老爷子到重庆后,借口重庆有日本特务,老爷子身边没个可靠的人,强行把练小森留在他身边了。

庄继华看着她,轻轻摇头,这个梅悠兰呀,他想了想便说:“算了,小森放在老爷子身边可惜了,你既然不想要他,便到我身边来吧,”说完冲门外喊道:“绣画,给老爷子发封电报,让小森到贵阳来。”

“哈,”梅悠兰笑了:“大哥,这家伙早就想到部队了,暗中找过云飞傻木头好几次,这下他可如愿了。”

“那你就不能再乱跑了。”庄继华淡淡的说:“云南就更不能去了。”

梅悠兰顿时呆住了,宫绣画见此情形不由莞尔一笑,她走到梅悠兰身边轻轻抚住她的肩头:“小妹,算了,文革不会批给你B类通行证的,我倒有个主意,过段时间我们要去云南,到时候,你跟我们一起去,不过,不能带上韦伯他们。”

“真的,”梅悠兰这才高兴,拉着宫绣画的手臂,跳起来:“还是绣画姐想着我。”说完冲庄继华做个鬼脸,庄继华无可奈何,都二十六七的人了,好像还没长大。

宫绣画随后就把梅悠兰拉到外面,不让她打搅庄继华工作,等他们出去后,庄继华又拿起电话,给曾扩情和宣传部长余秦烦打电话,他可不敢指望《西南新闻》上发一篇文章就把舆论扭转回来。

可接下来的情况还是让他失望,他的文章发表后,掌控在西南行营手中的报纸开始转变方向,可新华日报来的攻击更加猛烈:“……,很显然,这是为专制提供借口,社会改革,并非只有在专制下才能完成,中国的未来应该走美国式的民主道路才能保障全国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未来中国应该是有各党派参与的联合政府……”

看到这篇文章,庄继华惊讶得眼珠子差点掉下来了,新华日报居然称走美国式的民主道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谁这么大胆子!这肯定不是下面的人写的,而是来自中共高层。

这边见新华日报没有停止,又重新开始进攻,邓文仪亲自撰文,指责共产党游而不击:“……,长期以来,中共都宣称他们是坚决抗日的,可是纵观中共的战绩呢?除了抗战刚开始时的平型关,其他还有什么战绩?既不服从军令部命令,又要向政府要粮要款,他们最大的本事就是待在那里,日本人不来打他们,就与日本人和平共处,日本人要来扫荡了,扔下根据地的老百姓,自己跑了。……”

远在重庆的贺衷寒也赤膊上阵,连续撰文声讨中共:“……,共产党打着抗日旗帜蛊惑人心,而是实际上呢,却是在扩充部队,坐看国军与日军血战,日军一个大队,一两千人就能在他们的根据地横行无忌,致使当地民众遭受惨重损失……”

“……,民主?共产党一再宣称国民政府应该组建民主政府,可看看苏俄,看看他们自己,从江西到陕甘宁,他们组建的政府有国民党员,他们一再宣称,共产党员在国统区遭到迫害和逮捕,可在陕甘宁,他们却在逮捕我们国民党员;与他们相比,国民政府却正在组建联合政府,张澜先生担任了教育部长,周恩来先生担任了政治部副部长,罗隆基先生担任外交部南美司司长,还是参政会外交委员会中人,……”

看着这些文章,庄继华感到自己已经无法完全掌控新闻舆论宣传了,这时,他已经有点明白了,贺衷寒和邓文仪肯定不是毫无目的的,这里面肯定有什么文章。

而中共方面的毫不示弱,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他们的决心,一旦出现什么事,他们肯定不会退让。

“要出事,要出事,肯定要出事!”在去云南的路上,庄继华忧心忡忡的对宫绣画和梅悠兰说,他所知道的,抗战期间,两党最大分裂就是皖南事变,可皖南事变的起因和时间,他又一无所知,到底是今年发生还是明年发生呢?他在心里琢磨着。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什么办法,管他的。”宫绣画的语气中包含无奈,现在这个时候还想着内战,她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那有什么事,大哥,别杞人忧天了,多愁善感快赶上李清照了。”梅悠兰拿着本李清照诗词集,正看得津津有味。

庄继华没有搭理她们,致使发呆似的看着过往的车辆,新修的公路上车辆川急,这些车无一不是装得满满当当的,将那些在仰光下船,经过滇缅公路运到昆明的物资,再经过滇黔公路运往贵州各省。

远处,田野中,高原上,摇曳的野花在寒风中依旧骄傲的挺立着身姿,红的,黄的,与翠绿的树叶,交相辉映,与远方的白色山头一起构成一幅美妙的高原冬景。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六章 相持 第六节 救亡(一)

随后几个月,庄继华担心的皖南事变没有发生,但山东和华北两军冲突加剧,国军大败,朱怀冰仅带数百人幸免,山东一一五师与苏鲁战区游击支队第二支队在鹅庄发生冲突,八路军再度获胜,可真正的大战却在江苏爆发,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先遣纵队八千多人与韩德勤指挥的八十九军独立第四旅总兵力共三万多人在黄桥决战,韩德勤大败,损兵折将两万多人,黄绍紘急电蒋介石指责韩德勤不听调遣,擅自兴兵,韩德勤也向蒋介石告状,指责黄绍紘拥兵自重,坐视友军失败。随着这场大败,江苏政局一遍混乱。

黄桥决战后,新四军趁机攻取海安、东台等地,在苏北站住脚。蒋介石暴怒之余,下令解除韩德勤职务,从苏鲁战区副司令降职为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任命周嵒为长江北岸防御总指挥。

山东江苏华北各处都是战败,可在安徽却获得一场小胜,李品仙在十月被调出苏鲁战区出任安徽省主席,与廖磊配合,与皖中的新四军彭雪枫部发生冲突,廖磊集中桂系精锐第七军向六支队进攻,新四军稍有接触后,脱离接触,向豫皖边界撤退。

敌后冲突加剧,国统区宣传战也就愈演愈烈,国民党吃了亏,宣传上更加不肯让步了,新华日报的问题上坚决要一百万,三厅的出版物开始受到严格清查,贺衷寒接管三厅,郭沫若被降职为副厅长。

中共方面正准备反击蒋介石的一连串动作时,汪精卫的伪政府在南京宣布成立,汪精卫担任伪政府主席,陈公博担任行政院长,周佛海担任宣传部长,曾仲鸣成为行政院秘书长。

为了这个新政府,汪精卫可谓煞费苦心,亲自到日本拜会了米内光政等日本政要,接受了极其苛刻的条件,终于让日本人同意由他出面组建新政府。

可没想到,新政府还没成立,和平功臣高宗武和陶希圣就携带与日本人达成的密约潜逃香港,随后在香港公布全部密约。此举让汪精卫恼羞成怒,这个条约的公布让他所谓的和平救国论彻底没了市场。

汪精卫新政府的成立让国共双方暂时停火,把矛头指向汪精卫,但底下的风云依旧激荡,新四军撤离皖中根据地后,国民党占领了这块地区,蒋介石感到江苏的部队战斗力还是比较差,必须增调一支精锐部队进入江苏,于是下令,从五战区抽调经过缩编后的四十七军东进江苏。

为了让李宗昉东进,蒋介石承诺给他补充弹药粮饷,部队恢复为甲种军建制,全军五万人,不过只能到江苏扩编,李宗昉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东进,在新年的第一天越过平汉线,进入大别山区,在大别山修正半个月后,继续东进,就在春节前抵达皖中,三月中旬在庞炳勋部的接应下,越过津浦线,进入苏中。

四十七军沿途作战三十余次,击溃日军三千多人,消灭日军一千多人,自己的损失达到两千多人。李宗昉的到来,让黄绍紘心中有了底气,四十七军可是威名赫赫,淞沪作战,断后掩护全军,济宁反攻,虞城反攻,部队功勋状就有五份,李宗昉本人也被授予过干成勋章。

中共方面对蒋介石的增兵举措感到非常担忧,陈粟的先遣队尽管发展到一万余人,可江苏的国民党部队却有近十万人,特别是新增的四十七军,骁勇善战,与日军相较也不遑多让,即便这次东进,他们放弃了重炮部队,可装备也不是韩德勤之流能比的,战斗精神和意志是江苏国军中最强的。

接着蒋介石有重提将新四军全军迁到第二战区,隶属十八集团军,周恩来再度表示拒绝,可这次蒋介石坚持,表示如果不愿去第二战区,可以留在第三战区,但江北部队必须全部撤回江南,新四军不能随便越境作战。这个提议再度遭到周恩来的拒绝。

两党谈判陷入僵局,蒋介石有心在苏北和皖南对新四军全面开战,但缺少合适的借口,黄桥决战后,新四军放回了全部被俘将领,归还了大部分武器装备,黄绍紘和陈毅达成协议,双方各守防区,共同抗日。这个协定墨迹未干,现在就撕毁在政治上太被动。

周恩来摸到蒋介石的脉搏,感到就这样僵持下去,于己非常不利,新四军发展虽然快,但部队分散,军部在皖南,周围有十几个国民党师,陈粟在苏北,周围也是大批国民党部队,一旦蒋介石决心反共,这两支部队就变得非常危险。

此外,在国统区,特别是退到西南后,党的工作开战异常艰难,贵州还稍微好点,四川,特别是重庆,几乎没有丝毫进展,李克农在重庆一年多,也只完成甄别原重庆和四川地下党的工作,在组织发展和宣传上没有丝毫进展。中央把这个原因归结为新华日报未能出版,没有利用国民党内的矛盾,要求南方局,要进一步发动群众,尽快打开局面;另外,中央对新四军的工作也很不满,按照与国民党的协议,皖南新四军不能建立地方政权,因此皖南新四军始终没有巩固的根据地,要求新四军尽快东进北上,到苏北皖中浙中建立根据地。

拿着中央的电报,周恩来顾虑重重,在两党谈判桌上,国民党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这个很坏的信号,而从获得的情报显示,蒋介石正秘派代表到香港与日本人谈判,现在蒋介石掀起的反共浪潮很可能就是向日本人表明态度。

“恩来,中央的指示很明确,项英应该不会再迟疑了吧,他的党性还是很强的。”董必武见周恩来的神情,以为他是顾虑新四军内的不同意见。

新四军是红军江南游击队改编而成,经国共双方商议,同意由叶挺出任军长,原江南新四军总指挥项英出任副军长,按理叶挺也是老共产党员,红军的第一任总司令,可由于叶挺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到党内指责,愤而脱党,所以现在新四军的实际指挥人是项英。

项英与中央对局势的判断不同,项英认为日军将大举南侵,部队留在皖南可以趁机消灭日军,获得发展空间,东进和北上,那是平原水网地带,不利于开展游击战争,而皖南多山,利于开展游击战争。

叶挺则认为应该立刻东进北上,部队留在皖南,周围都是国民党部队,没有发展空间,为此与项英发生矛盾,同时俩人在部队日常事务处理上也发生矛盾,叶挺为此两次向中央提出辞职,在三九年处还脱离部队从皖南跑到武汉,当面向周恩来辞职,后来还是周恩来亲自送回皖南,为此周恩来留在皖南待了一周,就是专门解决叶挺项英之间的矛盾。

听到董必武的话,周恩来在心里叹口气,他轻轻摇头,项英在新四军中的威望很高,中央已经不止一次让他东进北上,但他都拒不执行,这一次,他能否执行,还在两可之间。

“董老,第三战区最近有没有不正常的调动?”周恩来没有把心中的怀疑告诉他,但董必武却从这个问题感到他的担心。

“没有,”浓重的忧虑也布满董必武苍老的脸:“你认为蒋介石会公开反共?统一战线会彻底破裂?”

现在两党虽然摩擦不断,可还没有到全面破裂的程度,可要是蒋介石对皖南新四军总部动手,那就意味着两党关系彻底破裂,整个抗日统一战线完全瓦解。

“这种危险不是不存在,”周恩来严肃的说:“蒋介石在各地制造摩擦,在新闻上大规模反共,就是作舆论准备。”

董必武想了想,淡淡一笑:“现在可不同以往,不是他想就行的”

董必武的信心是有道理的,这三年时间,华北八路军发展到二十万人,新四军虽然稍微慢点,也从一万多人发展到五万多人,而且在华北,特别是太行山区,八路军的力量强于国民党,这也是国民党频频摩擦失败的原因。

周恩来却不这样看:“如果国民党大规模增兵太行山,还有山东,江苏,江南,一旦破裂,内战重新爆发,抗战的力量将被削弱,得利的是日本人和汪精卫投降派。”

“只有一个办法,团结各民主党派,揭露蒋介石的阴谋,让他有所顾忌。”董必武坚决的说,周恩来想了想,也点点头,然后又说:“电告新四军,必须坚决执行中央决定,立刻拟定北上东进行动计划,并上报中央和南方局。”

周恩来的确是非常了解蒋介石,就在他们商议时,黄山的蒋介石官邸内,蒋介石正召见陈诚何应钦白崇禧和陈立夫还有林蔚陈布雷杨永泰,商议的也是共产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新四军问题。

华北八路军已经形成气候,蒋介石绝不容许江南再变成第二个华北,特别是新四军向江北,皖北苏北发展,这块地区是国民党的传统核心统治区,一旦被共产党占据,将来的情况就无法想象。

“对新四军要准备武力解决,”蒋介石开口就让在座的诸人感到一股杀气:“华北的情况不容在江南出现,因此,如果新四军不服从命令,那就消灭他。”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六章 相持 第六节 救亡(二)

办公室内陷入一遍沉寂,即便在座的都是蒋介石亲信和政府高官,但真要下这个决心,还是很难,蒋介石见没人赞同,便有些不高兴。

“你们担心什么,有什么顾虑都说出来。”蒋介石冷冷的扫视诸人,房间里的温度顿时下降几度,初春的寒意立刻袭来。

陈诚看看左右,感到既然是军事解决,那么自己就应该表态:“目前新四军在皖南,苏南,苏北,这些地区的发展很快,皖南的新四军军部大约一万人,茅山地区大约五千多人,皖中大约六千人,浙闽交界地区大约八千人,苏北陈粟部大约七千人,其余各地还有大约一万人左右,其中我军处于优势范围的是皖南,另外四十七军抵达后,苏北我军实力将远超陈粟,而茅山孤悬敌后,在这附近,新四军的力量强于我军。”

说到这里陈诚抬头看了蒋介石一眼,见他没什么表情,便又接着说:“一旦我军在江南对新四军动手,共产党必定在华北实行反击,山西、河北、山东也必须预作准备,最危险的方面是山西,其中以晋东北为最,在这块地区,我们有晋军阎锡山部六个团,而八路军有十多团,还有抗日决死队,这支部队,共产党大约掌握了三分之二,我们三分之一。”

他介绍的情况没有让众人轻松下来,与共产党全面破裂所导致的政治风波还没计算在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