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投机者-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征服这片土地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心愿。

炮口喷出火光,村庄在燃烧,少数裹着白头巾的身影在青纱帐中闪过,稀疏的枪声没能阻挡大队日军的步伐,日军纵队继续缓慢的坚定的向冀中区腹地推进,但事情变得越来越危险了。

地雷逐渐成了让日军士兵最头痛的东西,村庄里,房门下,屋角边,到处都可能响起地雷的爆炸,同伴在身边惨叫时,年轻的日本兵开始感到战争的残酷。伤亡出现了,日本军队的报复也越来越强烈,沿途村庄被焚烧一空。

侵略军继续前进,各路战报迅速向北平汇集,北平司令部内灯火通明,各级军官均坚守在岗位上,电讯处的军官来来往往,一天的战报迅即送到作战室。

西尾寿造等华北派遣军的高级军官们一直待在作战室,前线传来的战报显示作战进程非常顺利,第一天全线向冀中腹地前进了三十到四十公里,只遇到小股民兵骚扰,伤亡却主要来自地雷。

这种结果与事先估计大致相同,八路军不会与皇军正面作战,可八路军冀中主力部队到底隐藏在那里呢?各地上报的战报大致相同。西尾寿造最关注的是长驱直入的四个师团,从四个方面实施向心突击,沿途甩开所有阻击直奔冀中中心区域——深武饶安地区。

让西尾寿造郁闷的是,这四支部队反馈回来的消息依旧是空白,八路军主力依旧不见踪影,阴影落在作战课,上次八路军成功突围的惨痛教训又浮现在军官们的心头。

冀中作战进行的同时,对冀南,冀鲁豫的进剿也同时展开,这两地的八路军反应截然不同,冀南八路军一一五师,集中兵力在任县西南的管庄地区与西进的三十六师团进行大规模阻击,双方激战整整一天,三十六师团无寸进。

冀鲁豫八路军也如同冀中八路军一眼,消失得无影无踪,可黄河对岸的一战区国民党部队却调动频繁,有渡河北进的意图,这引起了西尾寿造的担忧。

“立高君,你对一战区的支那政府军会不会北上攻击皇军?”西尾寿造没有问参谋长笠原幸雄,而是选择了立高支助。

立高支助思索会,苦笑下说:“有这种可能,上次进剿支那将军就曾经在山东发起牵制性进攻,不过李宗仁会不会这样做还很难说,”说到这里他有些艰难的说:“如果他真要渡河,黄河对岸的是支那军汤恩伯部,汤恩伯骁勇善战,如果李宗仁要渡河,为何要把他调走呢?所以我不认为李宗仁会渡河。”

的确,在缺少情报支持下,一战区中国军队的动向难以判断,立高支助的判断合情合理。不过西尾寿造却不满意,他反问道:“支那军为什么不是在搞疑兵之计呢?”

立高支助沉默了下,然后坦然的抬头看着西尾寿造:“有这种可能,但以目前的情况还不能作出准确判断,不过在冀鲁豫我们投入了八万大军,即便河南的支那军发起进攻,也无法撼动皇军的攻势,我们在河北(黄河以北)还有四个师团。”

笠原幸雄这时也插话道:“司令官,支那政府军的行动暂时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现在的问题是除了冀南外,冀中和冀鲁豫地区的八路军到底在哪里,我们还无法判断。”

西尾寿造这才点头,表示接受他们的判断,实际上刚才他也是考验立高支助,进剿才刚刚开始,以目前的情况看还无法判断八路军主力所在,必须让部队加大攻击力度。

“冀南八路军主力位置可以确定了,卑职建议,立刻合围。”笠原幸雄指着地图说。

“上次冀中八路也是这样”立高支助提醒道。

笠原幸雄有些不快的问:“上次怎样?立高课长。”

“上次进剿冀中时,冀中八路也是先在东线阻击我军,等我军调整部署后,主力趁机在西线突出皇军包围圈。”立高支助面不改色的答道。

笠原幸雄一愣,想起来了,在制定进剿计划前,他研究过上次冀中作战,立高支助没说错,上次冀中八路就用过这招,这次焉知不是故伎重施。

西尾寿造双手插在裤袋里,在作战室内来回踱步,终于下决心:“命令各部加快进攻速度,命令冀南我军按照原计划行动,三十六师团改进攻为阻击,其余各部按原方案行动。命令黄河以北的部队加强警戒,防止支那政府军北渡黄河。”

命令从北平飞出,各进剿部队开始更大力度的攻击,在冀中外围的六支部队,行动更加谨慎,严查经过地区,寻找八路军大部队的蛛丝马迹,而前面的四支部队则加快行动步伐,继续腹地突击。

武汉城内八路军办事处也同样灯火通明,从华北传来的情况让周恩来感到非常不安,日军忽然放弃继续进攻转向华北抗日根据地,这已经超出中央估计,毛泽东原来估计,在日军占领武汉之前,无法抽调主力部队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进攻,可现在日军的作战方向转变了。

“有什么新消息吗?”周恩来见机要科科长董小鹏急匆匆进来,心中不由一紧。

“有,我冀南部队在转移途中与日军三十六师团在任县西南遭遇,双方激战一天,入夜后脱离接触,部队向西南转移,陈光师长负伤。”董小鹏迅速念了遍电报。

为了便于南方局随时掌握情况,中央每收到一份前线电报,就转发给南方局一份,这样周恩来虽然人在武汉,也随时掌握前线的战局变化。

“怎么搞的!”周恩来忍不住着急了,李克农转来的情报已经十分精确了,可以说日军的每个行动都在其中,却依然与日军遭遇,除了前线指挥员出现差错,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

“不是我们出错,是日军忽然更改了计划,增加了一个师的伪军侧翼向南延伸,恰好把我军挡住。”董小鹏叹口气,这应该是南线日军临时变化。

“一个师的伪军?”周恩来一愣,随即反问:“情报上怎么没有?”

“是刚从东北调来的,”董小鹏将电报递过来:“您看看吧。”

周恩来神色冷峻的接过电报,仔细看了一会,确如董小鹏所说,这个伪军师是临时加入的,日军发现他们的包围圈中有个空挡,征调这个伪军师填补,正好与一一五师相遇。

“冀中的情况呢?”

“部队已经分散,正在寻找日军空隙,穿插出去,然后跳到外线作战。”叶剑英从外面进来,正好赶上周恩来的问题,便顺口答道。

“中央希望我们能加强与李宗仁联系,请他必要时出兵黄河以北,以为声援。”周恩来轻轻叹口气。

宣侠父已经秘密赶往郑州见李宗仁,李克农的情报说庄继华已经给李宗仁去电,希望李宗仁能尽快出兵河北,但李宗仁显然在犹豫。

“要不,我去一趟郑州?”叶剑英见状便提议道。

“不,我去。”周恩来思索会说,叶剑英摇头说:“你的目标太大,容易引起注意,还是我去吧。”

“你的目标也一样大,还是我去。”周恩来坚决的说。

就在这时,董必武从拿着张报纸从外面匆匆进来,进门就叫道:“恩来,苏德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

周恩来愣住了,他从董必武的手中接过报纸,仔细阅读,叶剑英也靠过来,一同观看,报上的报道很短,只是简短的报道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以及条约的部分内容。

很显然这个条约对欧洲将产生重大影响,但对中国战场的影响在哪里,董必武一时还看不清,但他感到其必然影响到中国战场。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五章 主政西南 第六节 波澜起(七)

董必武很快了解到周恩来打算去郑州,他立刻表示反对,也坚决反对叶剑英去:“如果我们主动要求他们配合,将来势必会被利用,在政治上及其被动,我建议此项决定上报中央,等待中央的答复。”

周恩来还没回答,博古凯丰也齐齐进来,博古进来就大声宣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的一大胜利,此举粉碎了西方帝国主义祸水东引的阴谋,是斯大林同志的英明。凯丰主管新华日报,他也声称要在新华日报上掀起一股宣传声势,揭露西方帝国主义的阴谋。

这两人来了之后,南方局的主要领导都到了,无意中形成了南方局书记会,两人也同样反对周恩来和叶剑英北上郑州寻求李宗仁帮助,认为靠华北我军力量也完全可以粉碎日军进攻,日军在华北的围剿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董必武的态度十分坚决,周恩来担忧华北形势恶化,部队遭受损失,也坚持要北上,博古凯丰支持董必武,叶剑英支持周恩来,认为李宗仁若出兵,可以吸引至少十万日军,可以大大缓解华北局势,至少可以缓解冀南和冀鲁豫的困境。

“我认为应该向中央报告,请中央裁决。”董必武坚持不让步,博古凯丰的态度也很坚决,周恩来只好同意向中央报告,请中央裁决。

在等待中央回电的时候,董必武再度提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周恩来想想后说:“这个条约对苏联是有利的,但对中国的影响也同样很大,如果估计不错的话,希特勒将在欧洲发动战争,如此英法就很可能在远东对日本实行让步政策,我国局势在一段时间内将变得艰难。”

周恩来心中感慨,在李克农转来的刀锋提供的情报中就有庄继华关于苏德条约的估计,在庄继华的预测中苏德条约一旦签订,就意味着欧洲战争,为了应付欧洲局势变化,苏英法会相继向日本妥协,国际局势在一定时期内变得对日本有利。

“新华日报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警惕欧美出卖中国利益上,对苏德条约的宣传要降低。”周恩来定下新华日报的宣传调子,凯丰点头表示接受。

中央回电很快到了,在电报中,中央不但否决了周恩来的建议,还提出严厉的批评,“此举在政治上带来无穷后患,对国民党不应该存在幻想,在反共的本质上他们是一样的,即便在口头答应,也不会真正采取行动,对华北局势没有丝毫帮助,对方反会利用此事获取宣传上的好处。退一万步说,即使李宗仁渡河,日军在黄河北岸还有四个师团,李宗仁能否突破还未可知,故去是得不偿失,不如不去。”

紧接着中央又来了第二封电报,询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武汉的反应,以及欧美的反应,提醒他们这时苏联采取的打破英美祸水东引的手法,反对独裁,反对法西斯主义是我党始终坚持的原则,绝不会有任何让步。

就在南方局讨论华北局势和苏德条约时,蒋介石官邸也灯火通明,苏德条约虽然发生遥远的欧洲,但对蒋介石的鼓励却非同寻常,他立刻将外交部长王宠惠和林蔚、何应钦、陈布雷等人在官邸商议。

王宠惠对苏德条约对欧洲局势的影响判断与周恩来如出一辙,认为苏德条约签订后,希特勒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向西,在波兰问题上将不再让步,战争最迟在三个月到半年内爆发,欧战一起,日本势必加快对我国的进攻,而英法由于德国的牵制,在中日战争中将采取坐视日本侵略中国的方针,日本在国际上的压力将大为减轻,相反英法由于担心日本趁机南下,很可能会牺牲我国利益,换取与日本的妥协。

“如果是这样,日本人会不会提前结束对华北八路军的进剿,抢先发起对武汉的攻击?”蒋介石忽然问。

何应钦和白崇禧面面相觑,陈诚也有些猝不及防,他忍不住看看白崇禧,沉默一会,白崇禧才说:“这种情况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军事行动如同一部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旦运行很难将停下,如果要强行停下,反倒会伤到他们自己。日军在华北已经深入八路军的三个根据地,现在想停下来已经晚了,不过作战持续时间会不会是两个月,这恐怕就有变化了。”

蒋介石微微点头,光秃秃的脑袋上冒出一层细汗,他的军装依旧一丝不苟,连风景扣都丝毫没松,他站起来看看走到窗前,推开紧闭的窗户,一股江风带着热气扑面而来,沉闷的天气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到来。

“辞修,九战区什么时候能准备好?”

陈诚站起来答道:“委员长,至少还需要一个月,马当、田家镇要塞的工事已经完成,但还缺三十二门重炮,杨森部已经进驻安庆,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兵力不足,弹药不足。”

“弹药,又是弹药。”蒋介石在心里叹口气,这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庄继华在四川宣布一系列工业发展规划,打算在三…四年内将弹药生产扩充一倍,可欧洲一旦开战,英法真的关闭滇缅公路,滇越铁路,就无法再进口设备,工程速度恐怕会大打折扣。

“苏俄援助的弹药到了多少?”蒋介石问何应钦,何应钦皱眉想想,苏俄武器的制式与国军差距比较大,特别是轻武器,中国军队武器弹药主要采取欧美制式,苏制武器的弹药补充就是个大麻烦,如今的第五军就是苏制武器装备。

“大部分到了,物资局那里有统计,另外庄文革最关心的坦克工厂也进入安装阶段,大部分设备都到了,但其中的发动机设备还没到,他已经催了几次了。”

“第五军继续扩编,这是我们战略预备队,以后要扩编为一个集团军,全部苏制装备。”蒋介石沉思下说,苏联提供的武器足够编组一个集团军。

“委员长,五战区的准备也需要一个多月,”白崇禧提醒道:“特别是大别山地区,二十一集团军兵力和武器装备都不足,急需补充。”

“弹药只有这么多,电告宋子文,抓紧时间从美国进口,动作要快,争取在欧战爆发前送到国内。”蒋介石神色断然,甚至有些急迫。

狼眼成功的将日军引到华北,为国军争取到三个多月的时间,虽然作战会议决定保卫武汉不战于武汉,但他却非常希望能守住武汉,进一步振奋国民信心。

“委员长,我们应该加强与英法的联系,尽量说服他们,不要对日妥协。”林蔚思索着说:“我记得庄文革曾经提到过,如果欧战爆发,日本很可能南下,这不是英法退让就可以的,而是日本要继续战争的经济需要,因此英法有可能增加对我们的援助。”

王宠惠立刻接口道:“这个分析可以作,但由外交部去恐怕有些不合适,这会给人祸水东引的感觉,反倒不好,不如让中央日报对苏德条约对世界的影响做个分析,我们则提出加强双方军事和经济合作。”

“好,就这样,”蒋介石想想后说:“给文革去电,这篇文章让他写。”

众人一愣,没想到蒋介石居然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庄继华,而且还把文章交给他写,不过白崇禧和林蔚却丝毫不感到奇怪,庄继华早就对欧洲局势做过预测,连川藏公路都是为这个准备的。

庄继华没让蒋介石失望,第二天就把文章发来,标题十分醒目《苏德条约将世界抛进战火,我国未来艰难》

“上次欧战后,德国将领们总结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教训,德国无法在;两线作战中获胜,苏德条约解除了希特勒元首对东方的担忧,斯大林也通过这个条约让苏俄暂时躲在战争之外,但这个条约对世界而言,是场灾难。

希特勒元首绝不会在波兰领土让步,张伯伦首相也不会在波兰问题让步,因此战争会以比我们想象快的速度爆发,欧洲将陷入战火。

……

英法虽然兵力众多,装备精良,但战法老旧,军队内部暮气沉沉;相反德军将领自上次战败后就在励精图治,研究战略战术,笔者曾经在柏林军事学校学习,对德军将领的治军和战略战术均有研究,故我相信德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击败法国,但由于德国海军实力薄弱,因此他们的步伐将入拿破仑般在英吉利海峡停下。

……

欧洲局势的变化,势必影响亚洲局势,特别是远东局势,特别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抗战。

首先产生变化的将在苏俄,苏德条约并不能让斯大林完全放心,除了希特勒上台后以反苏反犹带来的不安,他也不会放过利用战争谋求利益的机会,但在此之前他必须解决东线问题,也就是日本问题,因此他会以中国的利益与日本交换,比如承认满洲国,关闭新疆通道等等。

其次是英法,英法为了避免日军南下南洋,也同样会以中国利益作为交换,最大的可能是关闭西南边界通道,断绝我们外贸通路。

不过英法的算盘肯定打错了,日军注定要南下,这不是英法采取退让所能改变的。战争已经打了两年,日本的经济潜力几乎耗尽,到目前为止日本国内已经无力向内地的侵略军提供充足的粮食布匹,他们已经加大了对占领区的掠夺。

两年的战争耗尽了日本的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日本已经无力从海外购进铁矿,石油,橡胶,特别是后两者,日本即使占领中国也得不到,对这两者的追求,将迫使日本向南洋进军。

……”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五章 主政西南 第六节 波澜起(八)

中央日报发表的评论没有在武汉的老百姓中产生多大的涟漪,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欧洲距离这里还很遥远,但在外交人士和新闻记者中却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法国外交官,他们对文中宣称的一旦战争爆发,法国将很快战败,感到非常难以接受,英法大使连裾求见蒋介石,希望蒋介石能作出解释。

蒋介石没有见他们,而是让王宠惠出面应付,王宠惠郑重其事的约见他们,告诉他们这不是中国政府的判断,中国不会相信上次战争中英勇作战四年,有世界上最强大陆军的法军会很快战败,不过,王宠惠很关心的询问英法大使,波兰问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另外如果欧洲战争爆发,两国的远东政策会不会发生改变?

英法大使的回答如出一辙,两国政府将保卫波兰的独立,任何对波兰的侵犯都是向英法挑战。至于远东政策,两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支持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两国不会承认满洲国,蒋介石将军代表的国民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官面上的回答彬彬有礼,但私底下,英法大使明白,中国政府的外交肯定沿着这个思路进行,他们向伦敦和巴黎提交的报告称中国政府非常担心欧战爆发后,会导致英法牺牲中国利益,因此他们的目的是提出警告。但让人担忧的是中国政府对欧战爆发持肯定态度,而且非常不看好西方,他们最出色的指挥官庄继华对德国军队充满信心。

与英法相反,苏俄却保持了庄严的沉默,不管苏联大使馆还是苏俄军事顾问团度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就像没发生过一样,对记者采访,也以不干预新闻自由为词予以拒绝。当然私下里却把这个评论当作中国政府的一个担忧上报莫斯科。

在西方新闻记者中,韦伯是最先察觉其中缘故的记者,他在华盛顿观察家报上发表评论称苏德条约让中国政府感到非常不安,“中国官员告诉我,他们非常担心出现远东慕尼黑。”这对他们正在进行的抗战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但部分将领却告诉我,他们不会屈从于任何人的压力,不管西方如何,战争不会停止,直到将日本人彻底赶出中国。

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国际局势变化,蒋介石连续召见王宠惠和何应钦,最后决定联美制英法俄,同时为了更好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改西南绥靖公署为西南行营,西南行营主任由四川省主席庄继华兼任,严重和张群出任副主任,陈铭枢担任高级参议,外交部人事作出调整,免去白斯同苏俄科科长,派往四川,出任西南行营秘书长。

在蒋介石而言,这是一种预防,防止汪精卫一旦叛逃,在外交上引起波动;而对白斯同而言,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他原来应该算是汪精卫阵营,但对汪精卫暗中求和的举动不以为然,但他却无法劝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事情发生,他不是没想过脱离汪精卫团体,可离开汪精卫后呢,去那里呢?现在蒋介石给了他一个机会。

存了与汪精卫分道扬镳的心思,可白斯同还是感到应该把事情与汪精卫谈清楚,他在朝天门下船后,没有立刻去汪精卫那里,而是在饭店租了个房间,然后静静的思索该如何劝说汪精卫。

台风扇咕咕转动,阵阵热风扑面而来,白斯同心里有些烦躁,他一路思索都没想好该怎么劝说,他了解汪精卫,这个人圆滑,软弱,但内心里却有股文人般的壮怀激烈,更主要的是陈璧君,这个女人权欲和占有欲极强,就算能说服汪精卫,也很难说服陈璧君。

门外传来敲门声,白斯同打开门,看见曾仲鸣站在门外,白斯同心里略感诧异,脸上却掠出惊讶之色:“仲鸣兄,你的消息真灵呀,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

曾仲鸣神情爽朗的大笑着向里走,边走边说:“老兄,汪先生等了你半天,却没见到你来,以为出什么事了,特意让我来看看。”

“今天刚到,打算休息下,明天再去见先生。”白斯同心里咯噔下,他知道在政治上跳槽这种举动是非常危险的,原来的阵营会认为你是叛徒,新的阵营也会瞧不起你,因此必须小心谨慎,曾仲鸣这个时候来,是不是察觉什么了。

曾仲鸣穿了身灰色西装,进屋后很随意的将外套脱下来,随手搭在衣架上,然后站在风扇前,愤愤不平地骂道:“这鬼天气,原以为南京已经够热的了,没想到重庆还热,连风都是热的。”

“是呀,南京这个时候应该比较凉爽了。”白斯同顺着他的话说道。

两人无聊的聊了几句天气后,曾仲鸣才说:“武汉有什么新消息吗?”

白斯同楞了下,没想到曾仲鸣会问这个,他想了想说:“除了华北外,其他消息没什么,其事就算华北,消息也不太准确,倒是高宗武那边的事情怎么样了?”

曾仲鸣瞧了他一眼,没有回答,而是又问道:“老蒋不知打的什么主意,把你这位外交才子派到西南行营来。”

白斯同苦笑下:“谁知道呢?到成都就明白了,陈主任还在成都吧?”

“当然,他是四川省党部主任,不在成都在那?”曾仲鸣还是感到热,松开了领带,顺手还解开两颗扣子。

“仲鸣兄,高宗武他们那的情况如何了?”白斯同忽然想起了,从皮包内拿出一袋茶叶:“这是给你带的,武夷山的大红袍,就先尝了。”

说完就拿杯子,准备泡茶,曾仲鸣迅速转身,抢过茶叶,嘴里不停的嘀咕:“你这人,真是暴殄天物,大红袍不是这样泡的。”

白斯同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曾仲鸣闭上眼睛小心的闻了闻,很舒心的长长出口气:“香,好长时间没闻到这样纯正的香味了。多谢了,斯同兄。”

白斯同摇摇头,给他倒了杯白开水,放在茶几上,然后坐到沙发,曾仲鸣也坐到他旁边,白斯同递给他一支雪茄,曾仲鸣接过来点上后美美的吸了口。

“曾兄,高宗武他们谈出的结果是什么?”白斯同平静的说。

“没有,什么都没有。”曾仲鸣叹口气:“他们在上海整整待了两个月,日本人没举行一次正式会谈。”

白斯同目光一转就问:“看来他们是打算在占领武汉后才开始谈判,这样看来的话,他们的要价肯定不低。”

曾仲鸣伸出大拇指:“斯同兄高明,高宗武他们在那待了几个月才想明白,你一下就明白了,佩服,佩服。”

白斯同轻轻摇头慨叹道:“曾兄过奖了,要没有他们在那的几个月,我也看不出,现在这个状况谁都明白。”

曾仲鸣微微一笑,今天他是带着汪精卫的命令来的,其实严格的说是陈璧君的命令,周佛海来信说白斯同对和谈的态度可能有变,汪精卫得知后有些伤心,白斯同是在广州时就在他身边,居然也无法理解他,这让他忍不住有些怀疑,和谈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

陈璧君却忍不住大怒,安下心等白斯同来府上时要好好教训他一下,可左等没来右等也没来,忍不住派曾仲鸣过来看看,是不是现在就要与汪精卫分道扬镳。

可现在曾仲鸣发现白斯同不像周佛海说的那样,更多的象陈公博的状态,不赞成和谈,又不想与汪精卫分开,对和谈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还会劝谏阻止。

“仲鸣兄,这些天我反复思考,见到先生该说什么。”白斯同决定把话就这样挑明,他实在没信心说服汪精卫,或者说服陈璧君,干脆就在这里挑明。

曾仲鸣心里明白,他双目凝视着白斯同:“思同兄,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可以当着先生的面说嘛。”

白斯同苦笑下:“先生始终是我最佩服的人,可我无法赞成先生现在的行动,这会毁了先生的,仲鸣兄,秦桧是前车之鉴,千百年之后依然没能翻身。”

曾仲鸣叹口气,轻轻摇头:“思同兄,要是先生坚持,你是不是就要与先生分道扬镳?”

两人间的气氛已经有些尴尬了,白斯同有些伤心的说:“我不会和先生分道扬镳,但我会劝阻先生,可我又知道夫人很难劝阻,我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劝阻先生。”

“思同!”曾仲鸣站起来:“先生这是抱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以粉身碎骨之心消泯战祸,为国家民族牺牲,战争已经持续两年了,民众承受了惨重的牺牲,如果能尽早免除这样的牺牲。”

白斯同在心里叹口气,曾仲鸣这个态度在他意料之中,汪精卫看来是下决心要走这条路了,可这条路是条死路。

战争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将扩大,苏德条约就已经显示了这种迹象,依照他的了解,德国和英国都不会在波兰问题让步,欧战一触即发,欧洲一旦爆发战争,日本南下的可能性势必大增,一旦南下,美国就将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日本能打得过中国,可它打得过欧美列强吗?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五章 主政西南 第六节 波澜起(九)

白斯同在第二天还是去了汪精卫宅第,他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陈璧君舌如利剑,句句剜心;汪精卫话语中带着些许悲凉些许沧桑,白斯同没有与陈璧君进行任何争辩,他只向汪精卫分析了苏德条约带来的影响。

“先生,苏德条约既是灾难又是机会,欧美对日本独占中国始终不满,因此很可能介入中日战争,或者以更严厉的方式制裁日本。先生,现在不是与日本谈判的最好时机,就算要与日本谈判也应该是国民政府出面,先生,理想主义最终会被现实撕得粉碎的。”

白斯同的苦口婆心受到陈璧君的冷嘲热讽,就差直接说他卖主求荣了,汪精卫及时制止了陈璧君,但彼此都明白,白斯同已经明确拒绝追随汪精卫参加和平道路。

告别时,白斯同在门口冲汪精卫深深一躬,孤寂的离开了,汪精卫的目光中焦灼和惋惜交织,他的身后想起陈璧君不满的冷哼,曾仲鸣悄无声的出门,追着白斯同离开。

“四哥,这种人有什么可惋惜的,墙头草!”陈璧君对汪精卫的态度有些不满。

“唉。”汪精卫轻轻叹口气,没有回答,他心里想的不是白斯同的事,而是有这种想法的不是白斯同一个人,在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