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投机者-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师重新夺回阵地。

谷寿夫勃然大怒,天明之后,立刻发起新一轮攻击,战事再度变得激烈,到下午,第六师团重新攻取山丘。

在谷寿夫狂怒时,第三师团的进攻却很顺利,当面的二十一集团军每次都是稍有接触即后侧,但推倒定远县城时,廖磊指挥四十八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阻击,与第三师团血战两天,然后放弃定远向西撤退。藤田进得意洋洋挥兵北上直取蚌埠,以完成南线作战的第一期作战目标,一零六师团(欠一旅)则向西搜索,掩护师团侧翼。

廖磊在西边等了两天,没见日军西进,于是他以第七军为前锋向定远发起反攻,先头部队在定远以西的九梓与一零六师团侦查分队接触。第七军是桂系王牌,一个照面就歼灭搜索分队,随后直接扑到定远城下。

一零六师团在师团长松浦纯指挥下与而是集团军展开一场血战,激战一天之后,廖磊看出一零六师团的弱点,便把两个军一字排开,以第七军牵制一零六师团,四十六军则从定远南部直接杀向滁县。

日军南线总指挥羽田见二十一集团军来势汹汹,立刻抽调第三师团第五旅团南下增援定远。失去一半部队的藤田进攻势顿衰,被二十二集团军四十五军陈鼎勋部轻松阻击。羽田并没有察觉中国军队的战术转变,在二十一集团军再度西去后命令第五旅团归还建制,重新收回部队的藤田进再次开始发动进攻,可第五旅团刚刚到前线,滁县司令部又传来消息,阴魂不散的二十一集团军再次发起反攻,这次中国军队打得更加坚决,前锋在半天之内即打到定远城下,这让羽田摸不清头脑,他不太明白中国军队这是在做什么。

于是第五师团的羽田再度命令第三师团二十九旅团增援定远,二十九旅团刚到战场,二十一集团军立刻向西撤退,这下羽田看明白了,中国军队的战术是以侧翼反击来削弱日军正面攻击的威力。

羽田想清楚后立刻命令驻守泰州的一零六师团136旅团旅团长青木少将留一个联队守御泰兴,其余部队立刻西进,增援定远。随后有口述了给谷寿夫的电文,对他们的进展表示不满,并提出警告。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二章 津浦路防御战 第八节 南线(二)

谷寿夫深感气闷,当面的中国军队就像一个弹簧,看上去被打得还不了手,可冷不丁一反弹又能让他恼怒不已。中国军队在三界镇发起了一次夜袭之后,第二天下午即全线撤离,谷寿夫挥兵继续向明光前进,在横山再度遇上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激战两天之后,中国军队再度撤退,这一次就一直退到明光。

于学忠的撤退是因为迂回的第九师团攻克了横山侧后的三河集,九十二师苦战三天没能挡住第九师团的进攻,向凤阳撤退。

“南线日军看来很积极,”前线战况传到徐州之后,李宗仁和庄继华几乎同时皱起眉头,南线日军比他们预计的多了一个师团,廖磊在定远发起的反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只是稍微迟缓了下日军的攻势:“德公,是不是从二十三集团军抽一个师,划归廖磊指挥?”

李宗仁低头想了想,把目光投向旁边的徐祖贻,徐祖贻心里早有计较,不过常年的官场生涯,他早懂得藏拙的必要,此刻见李宗仁的目光,便平静的说:“正面防线要承受日军三个师团的进攻,两个军恐怕不行。除非……”

说到这里他看了眼李宗仁和庄继华,庄继华有些不耐烦:“我的参座大人,说话怎么吞吞吐吐的,你可是参谋长。”

徐祖贻心中苦笑这位副司令官年少气盛,说什么都毫无顾忌,他不以为意的笑笑:“从廖磊的反击来看,日军兵力雄厚,以蚌埠为底线,日军十万大军,后勤比较近,反击不容易奏效,不如将日军放过淮河,以浍河、解(旁边三点水)河为底线,将日军放过淮河,如此日军后方拉长,一旦我军反击,日军再抽调兵力就不容易了,如此就只能在侧后放置重兵,以保护交通,如此正面攻势必然松缓下来。”

“燕谋高见,”李宗仁的神情顿时轻松:“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二十一集团军实力未复,从二十三集团军抽调一个师完全有必要,但剩下的三个师团依然实力非凡,在蚌埠恐怕还不行,就以解河为底线,文革,二十三集团军你熟悉,你看调那个师合适?”

“124师。”庄继华毫不犹豫的答道,124师是田颂尧部主力,原是孙震直辖,邓锡侯田颂尧本是一体,邓锡侯组建出川部队时,田颂尧毫不犹豫就把这个师交给他了,成为四十一军主力,也是川军中最先换装的部队。

“好,那就给孙震发电,将124师划归二十一集团军指挥。”李宗仁手轻轻握了下。

“报告,委员长电报。”

李宗仁和庄继华不由愕然,不知道蒋介石这时来电是什么意思?徐祖贻接过电报,匆匆看后有些纳闷的说:“委员长将五十八军和六十军划归我们了。”

庄继华稍微楞了下,随即大喜,这两个军他要了不知多久,可蒋介石就是不松口,没想到这时却送上门来了,不知道蒋介石怎么又想通了。不过既然给了,那当然就用不客气了。

“他们要多长时间才能到徐州?”李宗仁不动声色的问道,实际情况恐怕只有他清楚,算清楚日军实力后,他就在私下里向蒋介石要兵,而桂系的部队不多,庄继华一再提及这两个军,特别是六十军,按照庄继华的说法,六十和一零一军是他专门训练来对付日军的,所以干脆就点名要这两个军,蒋介石为了在韩复榘的事情上取得他的合作,这次开封会议期间终于承诺将这两个军调给五战区,现在不过是蒋介石践诺而已。

“六十军半个月内到,五十八军恐怕时间更长一些。”徐祖贻把电报递给李宗仁,李宗仁接过来看到又转交给庄继华,庄继华一看才明白,蒋介石这是有条件的,要求这两个军只能用于反攻。

庄继华有些郁闷,还要半个月时间,不知道能不能赶上,不过有总比没有强吧,他轻轻吁口气问:“空军方面怎么样?什么时候可以提供空中支持了?现在天上可只有他们的飞机。”

“周至柔说空军有几个关键的雷达站还需要些时间,嗯,大约一周,一周以后就行了。”徐祖贻把吁空军联系的接过告诉他,其实空军现在有一百八十架P40,在希特勒关闭武器交易之前,还从德国买到了三十架BF109,这三十架BF109说来还有点惊奇,动用了庄继华在德国的合作伙伴,工厂的提出十二架新的,其余的还是德国空军正在使用的,所以才能这么快的送回来。除了德美的飞机,按照中苏航空界协定的秘密条款,苏俄向中国提供六十架伊…16,八十架伊…15,双方正在商议由苏俄派出援华志愿飞行员的事。

无论飞机还是飞行员对中国军队来说是宝贵的,在淞沪战场上尝到雷达的甜头后,周至柔无论如何不愿在没有雷达的情况下让飞机升空迎敌,坚持要把雷达站建好后才投入战斗,这让各战区指挥官心里恨得咬牙,可还拿他没办法。

李宗仁放宽了底线,但李品仙却不想这样,他认为完全可以利用淮南一带的有利地形,最大程度的迟滞消灭日军,所以他除了命令邓锡侯调出124师外,其余没做任何变化。

五十一军退到明光,为抑制第九师团的进攻,四十六军全军前移,凤阳临淮关交由十一集团军守御。

四十六军军长樊崧甫是名老兵,近四十多岁的年纪,十七岁就参加辛亥起义,担任浙军敢死队队长,二次革命中两度被捕,后报考保定军校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北伐之前他到了广州,投入谭延辏У牡诹ΦH尾文背ぃ费雨'去世后被他的女婿陈诚揽入土木系中。

长期的军人生涯,让樊崧甫身上的军人气息非常浓厚,尽管长途行军非常疲劳,他还是立刻到了二十八师检查战前准备。

二十八师师长董钊是黄埔一期毕业生,不过他也是樊崧甫推荐上去的,作为黄埔一期学生,他虽然比不上胡宗南、宋希濂、杜聿明这些人,但比起其他人来说也算非常不错的了。

“介生,记住战壕要挖深,这山虽然不大,炮击时要隐藏在反斜面,战区送来的那本小册子我看了,有些东西很不错。”樊崧甫边看边叮嘱,小山丘上,众多士兵正争分夺秒的构建防御工事,阳光下,阵地上尘土飞扬,远处隐隐传来隆隆炮声,九十二师正奋力阻击日军。

樊崧甫抬眼看着明媚的阳光,他不仅有些气恼,江南的梅雨季节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要是像三四月那样,连绵大雨,淮河水猛涨,日军的攻击难度无疑增加十倍。

“这道坡的坡度不大,注意日军的坦克,布置些反坦克地雷,对了,我记得你们师新配属火箭筒要好好利用,这玩意打坦克一打一准。”樊崧甫站在一处缓坡前,士兵们正沿缓坡棱线构建战壕。

“反坦克地雷布在前面那段路上了,”负责这段阵地的团长指着前面的一段平地:“布在这段坡上有可能毁在日军攻击前的炮火上。”

樊崧甫点点头,对团长的细心很是满意,董钊心里有些无奈,一个上午走了三个团的阵地,樊崧甫每道阵地都要详查,这管得未免太细,不愧弟兄们称的樊婆婆。

不过对于二十八师他还是很有信心的,担任这个师的师长已经四年了,这四年里他把这个师的军官逐步都换成了黄埔出身,他熟悉这个师的每一个军官,甚至一些老兵。

“大桩子,洞挖好了吗?”

董钊朝一个二十多岁的士兵叫道,这个士兵看上去比较瘦,双臂肌肉却十分强壮,他的大名叫马大桩,是二十八师的老兵,在中原大战中立过战功。

“长官,”马大桩正聚精会神的加固他的防炮洞,没注意到董钊,抬头看见董钊已经到了身前,连忙立正报告:“卑职正在加固工事。”

“已经是上士了,”董钊看着马大桩精赤的上身,微微摇头:“怎么还这样。”

“嘿嘿。”马大桩嘿嘿一笑,摸摸后脑勺。

这个马大桩立过战功,可就是不识字,升到上士就很难再进一步了。董钊不喜欢那些有些流气的兵痞,马大桩有点对他的胃口,每次到这个团来都要找机会与他聊几句,就这几句,马大桩在团里的地位就明显不一样。

董钊看看马大桩的防炮洞,上面加固了木头,周围的泥土打得很结实,除非重炮炮弹直接命中,否则不会塌,迫击炮炮弹对他根本没用。

这种防炮洞是他战区长官部的那位同学提供的小册子上提供的,对于战区长官部的那个老同学,当年在学校他们的交往不多,那时他很普通,而另一个却是天之骄子,早早的就成为黄埔双雄,在牛行大战以前他并不认可这个称呼,而南京大战让他彻底服了。

抗战已经打了一年,二十八师参加的战斗并不多,他们一直驻守在陕西,防备共产党,直到年初才调到潼关,在潼关打了两场小规模战斗,今年四月才调到五战区,吁日军的作战经验不多。战区发下来的小册子,他已经仔细研究过,他明显感到这是他那位同学的杰作,在教导团时就传出他每场战斗结束后都要带人返回战场,重新研究总结,看看在战术上有那些值得改进的。

董钊很清楚其中的价值,所以不但他自己看,还给全师每个军官发了一本,要求他们仔细研究,作为土木系的干将,陈诚对二十八师的关注丝毫不亚于十八军和十一师,各部都想要的火箭筒,就优先装备他们,虽然每个团只装备了三具,但只要运用好了,这三具火箭筒也能发挥大作用。

九十二师的弟兄为他们争取了一天的时间,夜色降临时,周光烈带着剩下的几千人从前方撤下来,望着这些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兄弟,还在忙碌的二十八师的士兵们忍不住停下手中的活,呆呆的看着他们。

二十八师的军官趁机开始鼓动士气:“弟兄们,九十二师的弟兄们阻击了四天,我们不能比他们差,加把劲,把工事修牢点,我们至少要挡住小鬼子五天。”

“弟兄们,明天就是我们了,别当孬种,让九十二师的弟兄笑话。”

……

士兵从麻木中清醒过来,赶紧有挥动镐头,这些东西都是从附近的农家搜集来的。到半夜,前出侦查的小分队带回消息,日军前锋在三里外休整。

阵地很快安静下来,二十八师老兵较多,都清楚战前休息,储备体力的重要。漫长的一夜,阵地上的气氛十分压抑,紧张。

士兵们三三两两躺在战壕里,山风徐徐,带来一丝凉爽,吹干了士兵的身躯,却吹不散他们心上那块沉重的石头。

不知是谁在悄悄的打起鼾声,黑暗中却传来秦地的小调,沧桑、雄浑、厚重,自由的在山野间游走。

启明星悄悄在天角升起,一丝轻雾升起在林间,空气清新,纯净,天空绽放出蔚蓝,大地安静得落下根针也能听见,往日在山野跃动的鸟儿悄无声的消失了。

阳光在渐渐明媚,空气却组建压抑,阵地上的大部分人已经退到五十米外的战壕里了,剩下一个班的弟兄在战壕里往外窥探。

“嗖”,刺耳的尖啸划破了清晨的宁静,沉闷的爆炸,将有些沉醉的士兵带回到现实世界中。

“炮击!”“防炮!”

随着叫喊声,阵地上原本不多的人立刻消失不见,成串的炮弹雨点般落在阵地上,暴躁溅起的烟雾和火光将阵地全部遮掩。马大桩躲在防炮洞中,双手紧捂住耳朵,身体尽量卷曲,这个防炮洞就是董钊看到的那个防炮洞。

马大桩感到自己就像风浪中的一条小舟,随时都有可能倾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该死的炮弹砸中。

炮击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可就这半个小时,仿佛就象经历了一个世纪。

炮声一停,马大桩钻出防炮动,吹响口中的哨子,活着的士兵从泥土堆里钻出来,马大桩拿眼一扫,少了三个,他心中顿时轻松了些,这表示他的班只减员三人。他迅速沿着战壕跑,边跑边叫:“准备战斗!”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二章 津浦路防御战 第八节 南线(三)

几分钟里,百多名穿着黄色军装的日军在山坡下面冒出来,他们平静的向阵地走来,隐藏在三百米外的大队中国士兵则迅速冲进阵地,连长迅速指挥部队进入防守位置。

越来越近,对面的中国军队却没有开火,忐忑不安中,军官挥动雪亮的指挥刀高叫万岁,士兵呐喊着疯狂的向前奔跑,雪亮的刺刀在阳光下映出一团白光。

“打!”

随着这声命令,阵地上泼出一遍弹雨,领先冲锋的军官一头栽倒地上,黄色人浪被削弱一层,剩下的立刻匍匐在地,象一堆堆黄色的大便。

马大桩趴在战壕内,他刚打死了一个小鬼子,看着那人胸前绽出血光,然后仰天栽倒,他心中还没来得及享受那种满足,一粒子弹就从他耳边划过,吓得他赶紧趴在地上。

子弹在空中飞舞,打了一会,马大桩就感到麻烦了,这些小鬼子鬼精鬼精的,很懂得利用地形,枪法还不赖,机枪已经停顿两次了,射手就已经换过两个。

上扳机,瞄准,设计,马大桩不停的重复这套动作,“轰!”,掷弹筒,这三个字在脑子里一闪而过,他抬头寻找,四百多米的地方,两个鬼子正躲在一个弹坑里操作一具掷弹筒。

马大桩立刻把枪对准了那个地方,观察员谨慎的伸头出来向这边观望,忽然他向后一仰,马大桩愤恨不平,他看这个动作就知道,连里的狙击手抢了他的活。

对射,总体而言对防守方有利,防守方占据有利地形,只要双方射术对比不是太悬殊,守方总是有利。打了一阵,日军退下去了,马大桩翻身靠在战壕里,作为老兵,他清楚,这只是日军的试探性进攻,更大规模的进攻还在后面。

“二排四班五班留下,三排副排长指挥,其他的后撤。”连长叫声在阵地上回响,士兵们纷纷收拾,准备撤下去。

“王副排长死了。”

“四班长指挥,其他人赶紧撤,炮击又要开始了。”

所有人猫腰沿着战壕向阵地外撤退,刚走出战壕不到五十米,日军的炮击又开始了。

这次炮击比刚才要猛烈多了,各种口径的炮弹雨点般落下,爆炸掀起的尘土遮蔽了天空,土块从空中落下。

一个小时后,马大桩又跟着部队冲上阵地,真正的激战开始了。

谷寿夫的那种感觉又降落到第九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面前的中国军队似乎打不烂,攻击持续了整整一天,战线才向前推进了不到三里,而他们已经付出了近千条帝国武士的生命。

对面的中国军队有整整一个军,可吉住良辅并不认为这就是理由,按照帝国军队的计算,没有十万中国军队不可能挡住他的进攻,面前的一个军不算什么。

“把主攻方向换到这里。”吉住良辅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阴沉着嗓门对参谋长中川广说。

中川广看看吉住指的地点,那是一连串山丘,从今天进攻的效果来看,这一带的抵抗相对比较薄弱:“是,阁下。”

“谷寿夫这家伙恐怕正在得意。”吉住有些丧气的嘀咕道,听到这话,中川心中忍不住笑了。九师团和六师团在日军中都以善战闻名,两个师团的军官彼此不服气,私下里经常较劲。淞沪作战时六师团大战神威,在金山卫登陆后,先是抢占闵行,接着横跨太湖,一举击中中国守军的软肋,为突破锡澄线立下首功,纵横江浙,大大出了把风头。九师团落了下风,师团官兵上下憋了口气,就打算在津浦线作战中找回颜面。

前段时间,他们进展顺利,六师团步履维艰,师团上下都很兴奋,但现在……,据南线总指挥部传来的消息,第六师团已经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攻抵明光城下,如果他们不能按时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短距离包抄就将失败。

吉住良辅的命令迅速执行,第二天日军调整部署,主攻方向转到二十八师和四十九师的结合部。激战到中午,日军突破这段地区的防线,中国军队收缩防线,向红心、小石桥一线转进。

九师团和六师团进展总体来看还算顺利,但第三师团却被中国军队坚决阻击在武店、刘府一线,二十三集团军的四十五军寸土不让。

这一带的战斗与另外两个方向完全不同,完全是双方实力的硬碰,邓锡侯终于找到舒心作战的地方了。他留下四十一军两个师守蚌埠,让四十五军前出到武店刘府,与第三师团血战五天,成功阻止了第三师团的攻势。

对这种情况,第三师团师团长藤田进毫无办法,说来第三师团也够倒霉的,他们是第一批投入淞沪战场的部队,一直承担主要作战任务,部队损失惨重,打到后期,第三师团实际已经失去战斗力,只是师团在攻克南京,建立荣耀的激情下,组建了一支特别部队,参加进攻江阴的战斗。江阴战斗更是一场攻坚战,战后,原来满员两万多人的师团只剩下七千多人,当然比起十八师团和一一四师团来说要好得多,这两个师团总共只剩下四千多人,其中还包括相当部分伤员。

尽管如此,第三师团也元气大伤,补充兵中有太多预备役士兵,十万士兵的损失,国内根本找不出足够多的,经过熟练训练的预备役士兵,藤田进自己估计师团的战斗力要下降三成,经过这几天的战斗,藤田进感到自己还乐观了。

“轰。”一发榴弹炮炮弹在前沿指挥部附近爆炸,对面的对手是从四川来的,当探明这个情况时,他就知道事情不可能顺利,淞沪和南京的战斗证明,来自四川的军队装备比南京政府的德械师还强,德械师都没有装备这么多这么大口径的榴弹炮。

仿佛要证明什么似的,炮弹接二连三的在附近爆炸,弹着点越来越近,“指挥部暴露了。”藤田进脑子里蹦出个念头。

“转移!”藤田进大叫一声,然后率先走出指挥部,冒着炮火,顺着战壕向向后面跑去。两分钟后,几发炮弹准确击中指挥部。

“支那军的炮兵观测员居然找到了前沿指挥部。”藤田进伏在战壕中喘息,脑中却在飞速转动,感到有些气馁。

日军的攻势明显衰弱,中国军队也不进攻,邓锡侯给陈鼎勋的命令是除非是绝对有利的条件才进攻,否则不用进攻,陈鼎勋刚开始还感到不错,现在他有些不满了,日军的攻势虽然衰弱了,可防守还不错,他发动了两次试探性性进攻,没有找到日军防守的空档,除非投入更大的力量,才可能将日军的薄弱点找出来。

日军远距离迂回被遏制,南线战场的主要焦点就集中在中路和右翼,第六师团集中力量狂攻明光,于学忠指挥五十一军奋起抵抗,激战两天后,第六师团从西南攻入城内,于学忠率部向临淮关撤退,从临淮关渡过淮河,在淮河北岸休整。

让于学忠没想到的是,战区长官部居然在淮河北岸为他准备了三千新兵和一批弹药,这些新兵是在安徽各地招募的,只受过短暂训练,即便如此于学忠也已经感激不尽了。

七月初,第六师团攻抵凤阳临淮关一线,十一集团军开始接敌。

随着明光的失陷,中路的四十六军开始后撤,向凤阳靠拢,第九师团攻克总铺,逼近凤阳。

战火逼近淮河,中国军队背水结阵,为兵家大忌,李品仙权衡利弊,决定采纳战区长官部的建议撤过淮河,下令放弃临淮关和凤阳,十一集团军和四十六军撤过淮河,在淮河北岸建立阵地,二十三集团军放弃蚌埠,退守淮河北岸。

七月五日,中国军队全军撤过淮河,为了保障侧翼,一零六师团向炉桥长丰发起进攻,廖磊指挥二十一集团军坚守不退,双方在炉桥附近发生激战。

东线战场的日军主力被抽调到西线,泰兴日军面对中国军队的反攻完全无能为力,韩德勤指挥八十九和五十七军横扫苏北战场,七月初开始围攻泰兴,泰兴日军向南京告急。

七月六日,羽田下令强渡淮河,第六师团在临淮关,第九师团在蚌埠,第三师团向西攻击怀远。

中日双方围绕淮河展开一场大战,日军在空军和重炮掩护下,冒着中国军队的炮火强渡淮河,当天下午,第六师团六百余人渡过淮河,建立滩头堡。当晚,四十六军二十八师发起反攻,激战三个小时,突入日军滩头阵地,全歼日军。

第九师团在蚌埠的强渡行动更是受到二十三集团军的强力阻击,吉住良辅也感到了藤田进的那种苦恼,对岸的中国守军炮火丝毫不弱于他,三次强渡都告失败。

可就在李品仙感到事情已经在他控制中时,李宗仁却电令他继续后撤,将日军放过淮河,李品仙感到非常不解,可随后主力电告他,卢汉率领的五十八军将在两天内赶到合肥,加入南线战场,他们将与二十一集团军配合,从侧翼向日军发起反攻,争取围歼一零六师团。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二章 津浦路防御战 第八节 南线(四)

卢汉五十八军的调动在战区引起了庄继华与李宗仁的第一场冲突,庄继华认为南线的力量已经足够了,用不着再增调援军,日军的攻击主力是北线,就算击破南线日军,北线日军照样可以攻到徐州城下,不把他们打垮,津浦路战役不会有好的结果。

李宗仁虽然同意北线日军是这次会战的主力,但他不同意南线的力量足够了,他认为南线日军第三第六第九,这三个师团都是日军常备师团,战斗力超群,二十一集团军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太大,还没有恢复元气,对定远的反攻就证明了这一点。反击兵力不足,达不到预定效果,日军就会放心大胆的进攻,事情就会不可挽回。

但庄继华反驳说二十一集团军已经加强了124师,这个师的战斗力足以胜任反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反击不是为了进攻坚城,要在野外歼敌,只要威胁到津浦路,日军就会从前线调兵回来。

李宗仁反驳说如果人攻克定远或歼灭一零六师团大部,日军就会抽调更多的兵力回去,而且一零六师团自由一个半旅团,全师团分布在定远、全淑、滁县、怀远的广大地区,可用于机动的兵力不超过一个旅团,而经过加强的我军完全可以一战灭敌。

两人谁也无法说服谁,徐祖贻在一旁圆场,庄继华心中却在猜测,李宗仁是因为桂军主力全在南线,担心损失过大,所以才把五十八军调过去,可他认为,五十八军留在北线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两人争吵时,徐祖贻不停的向庄继华使眼色,示意他让步,毕竟李宗仁是司令官,就算庄继华不同意,他也可以下决定,而庄继华也必须服从,当然如果他不服从,李宗仁拿他也没什么办法,不过卢汉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

除了徐祖贻外,其他所有人都避开了作战室,谁都知道,这两人都不好惹,万一他们要求他们表态,他们支持谁都后患无穷。

徐祖贻最后把庄继华拉出作战室,低声告诉他,李宗仁司令官的颜面要维护,而且津浦路作战开始以来,各种方略几乎都是出自庄继华之手,如果这次五十八军的使用还是这样,这个战区司令官不如就让庄继华来当了。庄继华听后不由苦笑,只好勉强同意五十八军的使用。

可这时南线战场再度发生变化,畑俊六对战事进展缓慢很是不满,同时对廖磊在西边的反击很是担忧,便从十一师团和十三师团抽调部分部队,由十一师团旅团长黑岩义胜统帅,组成黑岩支队,加入淮南战场。

对于畑俊六的好意,羽田感激之余又不由有些苦涩,司令官的这个举动明显就是告诉他,他对战事发展很不满意,这让他有些羞愧。

经过深思熟虑,羽田决定把突破口选在临淮关,临淮关对岸的中国军队相比下要比蚌埠对岸川军的实力要弱,黑岩支队加强在临淮关,严令第六师团必须在两天内突破淮河。

北线日军已经越过大汶口,逼近兖州,板垣部队也冲过沂水,与中国军队在临沂附近发生激战。

南北夹击是大本营制定的作战计划,目的是不但要打通津浦线,还要彻底击溃集结在山东和江淮一带的中国重兵集团,根据梅机关提供的情报,这一带大约集结有五十多万中国军队,如果能重创这部中国军队,南京失利的影响就能挽回。现在北线进展顺利,南线却步履维艰,如果因为他们的延误,最终导致南北夹击失利,中国军队脱逃,这个责任不要说他,就算畑俊六也承担不起。

得到增援的谷寿夫感到形势严峻,他对着地图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个声东击西的策略,淮河临淮关段有几处适合渡河的河段,临淮关渡口、舒台子到黄湾、张台子到姚湾,这三处地方是最好渡河的,临淮关渡口流速缓慢,其余两处河道狭窄,利于渡河。除了这三处地方外,还有两个地方,晏公庙和和尚庵,这两个地方的渡河条件虽然比不上前面三处,但也是适宜渡河之处。

七月十日,谷寿夫以十一旅团在张台子,三十六旅团在临淮关渡口,两地同时展开强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